虚阁网 > 武侠 > 司马翎 | 上页 下页 |
司马翎简介 |
|
司马翎本名吴思明(1933~1989),广东汕头人,台湾“综艺侠情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 “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将门之后。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举家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而始终不能忘情于武侠小说,大二时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 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著称。1983年于《联合报》连载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胡案:网上均说“被腰斩”,但据叶洪生所述,只是“促其草草收场”。市场不看好而已)。1989年7月中旬病逝于汕头故居。 由于司马翎弱冠之年即以《剑神传》成名,而在台湾“超技击侠情派”诸子中,其作品最具有“综艺”特色,自成一家,故被认作“综艺侠情派”代表作家。他最初署名“吴楼居士”其后改署“司马翎”,到20世纪80年代间旅居香港,则又有一个“天心月”的笔名。 他的全盛期从1958年开始,以196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到1971年他改行经商结束。笔法新、旧交错,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在情感描写方面,则善写男女主人公为情所困的心理变化。成功方面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对古龙、上官鼎、易容,萧逸、萧瑟等都有不小影响。 *** 司马翎(1933~1989),本名吴思明,广东汕头市人,别署“吴楼居士”、“天心月”。 其父为19路军将领吴履逊(1903~1974),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抗战时期功勋卓著,官至少将旅长。其母日裔,温良恭俭,颇有贵妇人型。同父兄长为篮球国手吴乙安。 1947年全家移居香港,入香港新法书院就学。从小就喜欢阅读各类书籍,对新奇古怪的东西很有兴趣,因此对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金石铭刻、土木建筑、堪舆风水、兵法战阵,甚至是花道、茶道及版本之学,都有所涉猎,知识学问可谓广博。 加上父亲吴履逊一生喜爱古玩字画,还曾经在台北开古董店,为以后创作参照,举凡其作品中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儒道墨释、医卜星相、典库文物、传说掌故……都与故事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武学技巧的描写,作品内涵的表现,息息相关,密切结合,使作品更增可看性。 于佛经、道藏也有所研究,尤其喜欢佛、道两家的玄义妙谛,对此悟性特别高。也因此,在其小说中可以见到吴氏对我国传统文化、杂学及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功力。 此外,吴思明也雅好现代文艺,故他在新旧文学上具有相当的素养。他十五岁时,开始接触到“北派五大家”的武侠作品,尤嗜爱还珠楼主,甚至还曾经为了《蜀山剑侠传》而废寝忘食,一度中辍学业。 1957年以侨生的身份到台就读政治大学政治系。因其对武侠小说的热切喜爱,故于大学二年级时首次以“吴楼居士”的笔名,试作《关洛风云录》,不料一举成名,大受欢迎。因而他又再度休学一年,全心全意创作武侠小说,改以“司马翎”为笔名撰写《剑气千幻录》,获得读者一致好评,被视为武侠小说界的奇才、新星。 此后,吴思明将“司马翎”及“吴楼居士”两个笔名交叉使用,陆续写出《剑神传》、《纤手驭龙》、《饮马黄河》、《剑海鹰扬》、《檀车侠影》等多部作品,分别连载于香港、台湾的报章,非常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民族晚报》记者,及《新生报》编辑,但为时都不长,他主要仍继续致力于武侠小说的创作,作品极受当时的读者所推崇,其早期作品如《鹤高飞》、《断肠镖》、《圣剑飞霜》等,才华横溢;后期作品如《纤手驭龙》、《剑海鹰扬》、《饮马黄河》等书,内容着重于推理、斗智,以及以精神气势克敌致胜,极具趣味性、知识性及可读性。 曾与王潜石、卧龙生、伴霞楼主等人共同筹办《艺与文》杂志,并以“司马翎”之名在新出版的《艺与文》上刊登他的新作《白骨令》。 1971年以后因改行经商而一度辍笔,因生意不甚成功,故又复出,重新涉足江湖,写作武侠小说。晚期在香港又以“天心月”为笔名写了几部武侠小说,如:强人系列等作品,因为受到当时蔚为风潮的古龙式新派武侠的影响,吴思明改变了其旧有的写作风格,但是却少有佳作,作品褒贬不一,难与其以“司马翎”为笔名时的创作相辉映。其最后作品《飞羽天关》,则在其友人建议下,重拾其以往的写作风格,可惜因现实环境的不允许,《飞羽天关》并未完成。 1989年7月中旬逝于广东汕头故居,时年五十六岁,其后夫人何美英旅美。他的一生,共撰写了43部武侠小说。最后遗作为《飞羽天关》则于一九八四年出版,创作时期相当长。 笔名 由于吴思明全盛时期的作品多署名“司马翎”,在久负盛誉之下,“司马翎”这个笔名就广为人知。久而久之,人们对其早期的“吴楼居士”及晚期的“天心月”两个笔名,就较为淡忘了。除此之外,吴思明虽然身为香港侨生,却被定位为台湾武侠小说家,想其原因应该是他自就读大学起,就在台湾求学生活,而他早期和中期的武侠作品也大都是在台湾创作发行,连带的他也几乎都在台湾工作,可以说创作鼎盛时期的生活圈主要都在台湾,因此,很多评论家都将他定位为台湾武侠作家。 武功描写 司马翎对于武功的描写则重在资质禀赋、气势、先发制人等,注重精神层面,对于任何一套武功皆有其合理的解释,正邪武功的来源并无差异,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 小说中的武学与侠客的心灵精神相结合,与人合而为一;而小说中比武打斗的场面,不再形式化、公式化,司马翎将“人”带入其中,举凡人的性格、情绪、智慧等都会影响着打斗的胜负,甚至是比武打斗胜负的关键,让武侠小说中的比武打斗更增可看性、复杂性。 司马翎的武侠小说中所描写到的武学原理,都可堪称为“武艺美学”,并且还有其独创特色。小说中所构思的武学原理与武打技巧,无论在名称、招式、原理上,都能发掘新意,且也能感动读者,而他对武道能讲出道理,对武功的解释合情合理,符合武学奥旨和攻守之道是其一大特色。 此外小说所提到的“心灵修炼”“气机感应”“以意克敌”“精神念力”等,据专门研究特异功能的学者、前台大校长李嗣涔的研究,认为司马翎成功的将人体科学的现象融入他小说的武功中。 影响 司马翎作品笔法新旧交错,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在情感描写方面,则善写男女主人公为情所困的心理变化。成功方面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对古龙、上官鼎、易容,萧逸、萧瑟、尤其是黄易等都有不小影响。 作品背景 司马翎作品的历史背景多为明代,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明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与政经因素,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长久累积下来丰富的文化资产,使得司马翎在选择作品背景时,较钟情明代。 明代在我国历史上可说是极为发达的时代,但是明朝中晚期却是内忧外患不断,内有宦官专权、文官倾轧,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残害百官、荼毒人民,在此条件下最适合武侠的发挥,拯人民于水火,济百姓于穷困。明朝政治败坏、宦官弄权,环境特殊与历来各朝各代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异。外则外患不断,北有瓦剌、东有倭寇、西有西域诸国。而且在明代之前,又有秦、汉、隋、唐、魏晋南北朝、宋、元等朝代,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民间社会经济繁荣又富庶,文化丰富又多采多姿,另外又有西方国家文物传入,可资运用的传统文学材料增多,因此写作的范围、题材也增多不少。故明代较为司马翎所钟情。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