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倪匡 > 三看金庸小说 | 上页 下页 |
前言:详细介绍一下武侠小说(1) |
|
中国特色和翻译上的困难 《我看》、《再看》之后,《三看》出炉。在《三看》正文之前,觉得有必要比较详细一点,介绍一下武侠小说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字创作形式。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只要是武侠小说,不论创作者的笔法如何,功力如何,所采取的结构如何,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那是中国的,像中国的画、中国的音乐一样,不会和其他任何国家混淆。 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如今用中国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中,唯一有如此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除武侠小说以外的任何形式的现代文学创作,都没有这个特点。 由于武侠小说是百分之一百中国化的,所以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就有相当的困难,在翻译的过程之中,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水浒传》有英译本,任何看过《水浒传》的中国人,看到了水浒的英译本,都会有啼笑皆非之感。金庸小说中的《雪山飞狐》,也曾有片段,在美国被译成英文,刊在《BRIDGE》双月刊,还有洋化的插图,十分有趣,译者Robin Wu君,可能是中国人,当然一定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 Wu君在译文之首,有一段引言,简略地介绍武侠小说。这段简短的引言(见《雪山飞狐》第三九七页),写得不算很好,对武侠小说的了解程度,也不够透彻,但是他却指出了一点别人未曾指出过的地方,那就是,在武侠小说中,男女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在长期歧视女性的中国社会中,武侠小说并没有这种陈腐的观念,这是很奇特的一种现象,武侠小说的写作人,未必个个都力主男女平等,但不论他自身的观念如何,笔下无法轻视女性。反而,在武侠小说之中,现实社会中的弱者,会是强者:“三不欺”是行走江湖的戒言,“三”之中,就包括妇女和小孩在内。 有从心理学的观点,指出读者之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武侠小说是超现实的,读者可以在神话般的描述之中,使得现实生活中所受的抑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武侠小说也不是完全超现实的。武侠小说只能说是把现实沉溺,强化,是经过提炼的一种创作法,而不是就这样的写实。 而读者之热爱好的武侠小说,也决不是在武侠小说中可以感到一种虚幻的精神发泄和寄托那么简单。像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完全是抱着极度欣喜和崇敬的心理,将之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忽然扯开了些,再回到翻译的问题上来,不妨拣一小段来比较一下英译和原文,那是十分有趣味的事: 英译: Whisk! An arrow flies from behind a mountain in the east. The shrill sound of the arrow testifies to the strength of the shooter's wrist. The arrow pierces the neck of a swallow in flight and sends it tumbling from the sky to the snow─covered ground below. From the west, four horsemen ride across the snow. They stop at the sound of the arrow. Marveling at such a feat, they wait to see who the shooter is; but nobody emerges from behind the mountain. One of the four horsemen, a tall, lean and elderly man, sensing the shooter has gone the opposite way, rides forward to check. The other three follow. When they com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they can only faintly see five horsemen a mile away. Something is suspicious here, says the elderly man. 原文是: 飕的一声,一枝羽箭从东边山坡后射了出来,呜呜声响,划过长空、穿入一头飞雁头中,大雁带着羽箭在空中打了几个觔斗,落在雪地。 西首数十丈外,四骑踏着皑皑白雪,奔驰正急。马上乘客听得箭声,不约而同的一齐勒马。四匹马都是身高肥膘的良驹,一受羁勒,立时止步,乘者骑术既精,牲口也都久经训练,这一勒马,显得鞍上胯下,相得益彰。四人眼见大雁中箭跌下,心中都喝一声采,要瞧那发箭的是何等样人物。 等了半晌,山坳中始终无人出来,却听得一阵马蹄声响,射箭之人竟走了。四个乘客中一个身材瘦长、神色剽悍的老者微微皱眉,纵马奔向山坳,其他三人跟着过去。转过山边,只见前面里许外五骑马奔驰正急,铁蹄溅雪,银鬣乘风,眼见已追赶不上。那老者一摆手,说道:“殷师兄,这可有点儿邪门。” 因为在这一小段的引文之中,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问题,所以将之不嫌其烦地引用。在引用原著处,文字之旁加上“……”侧线的,是说明英文翻译中的误译;“──”侧线,则表示是漏译。 要说明的是,用这段英译来说明武侠小说翻译成外国文字之难,并不是好例子,因为译者的文字功力,显然不够。由金庸自己来翻译,一定会好得多。但由于这是眼前唯一可以引用的例子,所以也无可奈何。 其中,原著的漏译部分,可能是由于译者采用节译的方法,故意漏去,可以不论,像“铁蹄溅雪”这样优美的文字,只要有一定的文字运用能力,各国文字,也皆可以表达,不成问题。 问题是在于有些名词,如“师兄”,这是在武侠小说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名词,甚至在口语中,也是使用极其频繁的一个词,如何翻译呢? 武侠小说读者,一看到“师兄”这个简单的名词,就完全可以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牵涉到门派、同门学艺,一种仅次于师长的尊严和地位,一种不由血缘而来的兄弟关系,又截然不同于血缘关系的兄弟。师兄和师弟之间的关系,只有中国人或对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有透彻了解者,才能一提就明白。就那么一个极其简单的名词,就可以成为翻译中的大礁石。 梁实秋教授的英文程度之高,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了,在他所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词典》之中,“师兄”也没有一个简单的英语名词可以替代,而是:“An elder (male)follow student under the same master or tutor”,解释无疑是详细而清楚的,但是,一声“殷师兄”,难道在“殷”字之下,加上这一串解释么?那成了滑天下之大稽了,当然,也不能简称为“Brother”,前面已解释过,师兄,是另外一种人际关系。 “师兄”只不过是随便拾出来的一个例子,在武侠小说之中,这样的例子,随手可拾者,不知凡几。 (小女听到这一段意见之后,说耶稣基督的众门徒之间的称呼“Brethren”庶几近之,可供参考。一字之微,也要经过如许斟酌,翻译工作实在大难了。) 作为例子的英译中有一个名词的误解,“雁”,译成了“燕”。译错了一个名词,本来是一桩小事,但在武侠小说中,牵涉却甚大。一箭射中了一只燕子的脖子,看起来未免有滑稽感。一箭射中了一头雁,那就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箭和雁,很有点密切的关系。一看到那一节原著,我们会联想到薛丁山射雁,会想到小李广花荣射雁,等等,也会想到有关雁的成语、诗、词,等等。 所以,就算那一段译文,将雁译成了“Wild Goose”,一样神韵不存。 说起来相当妙:武侠小说的读者,最好也要是中国人才行。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