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倪匡 > 再看金庸小说 | 上页 下页
十二、大战


  《天龙八部》之中,有几次大战。这里,要对“大战”两字,作一解释,因为以后在想到金庸其他作品之中,还会用到同样的标题。“大战”,指书中激烈的武斗场面,场面大的而言。

  在武侠小说之中,武斗场面必不可少,武斗有大有小,有激烈有不激烈,“大战”,是指许多顶尖高手聚集的打杀,一定是这部武侠小说中的高潮。

  《天龙八部》开始,全是些小接触,纵使有规模相当大的,但是参战双方,都不是第一流的顶尖高手,可以略过不提。《天龙八部》中第一次大战,发生于天龙寺中,一方是吐蕃国国师,大轮明王鸠摩智,一方是天龙寺的高僧,包括枯荣大师(这位大师的相貌,若有画家,根据金庸的描述画出来,保证可止小儿夜啼)、本因大师、保定帝等等,段誉也夹在中间。

  这场大战十分重要,一方面引出“六脉神剑”这门武功,一方面也将段誉带到江南,在全书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双方使用的武功,天龙寺用六脉神剑,鸠摩智用火焰刀。这两门武功,全是属于夸张的武功。

  武侠小说之中,有的武功,一拳一脚,一刀一枪,可以比划出来,有武术上的根据,这一类武功,可以称为比较写实的武功,也可归纳在外功一类。另一种武功,是夸张的写法,如最早的“劈空掌”、“掌风”、“飞花却敌”等等,是属于内功一路。内功比较虚无飘渺,无从捉摸,可以夸张的程度,也视乎作者的喜欢而定,可以发展到无限止的地步。

  两种武功描述,都各有其精彩之处。但是武侠小说之中,武功最高的高手,其武学造诣,绝大多数,是属于夸张的一路,是内功深湛的内家高手。

  “六脉神剑”和“火焰刀”,便全是内家武功一路的武功,不是有数十年内力修为,根本使不出来。

  在这里,可以约略解释一下“内力”这回事。

  内力,是十分玄妙的一种力量,一般武侠小说之中,多有涉及,金庸武侠小说之中,很多地方,也用到内力这种武功,而且,推为武学之宗。

  很多人,喜欢用所谓“科学角度”去解释武侠小说中描述的一些现象,于是,便强作解人,说甚么“内功”、“内力”,是人体内的一种潜能,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云云。

  本人十分反对这种牵强的解释,认为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一些玄妙的武学上的现象,根本不必去作任何所谓“科学上的解释”,当它们是一种现象存在就可以了。而这种现象,也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之中,是武侠小说中的专门名词。这些现象,发生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上,构成这个人物本领的高低,促成这个人物的遭遇是幸抑或不幸,也推动整部小说情节的进展。它们就是这么一回事,不看武侠小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看武侠小说的人,自然而然知道,内力,是通过一定的法门,不断运转真气而修习得来的一种力量。其力也,有阴有阳,有正有邪,视其修为的程度而发挥其力量,武学高手,大都靠之来克敌制胜。像射雕中的洪七公,降龙十八掌的威力,也靠内力来发挥,一旦内力消失,只怕招式再精妙,也打不过一个壮汉。

  所以,内力是武学的灵魂,招式,则是技巧,两者相辅相成。这是武侠小说中特有的一种描写方法,若是去深究“有无可能”,那是胶柱鼓瑟,极煞风景的事。

  “火焰刀”对“六脉神剑”的结果,是六脉神剑取胜,但鸠摩智以一敌六,也足以自豪了。

  《天龙八部》中第二次大战的双方,是丐帮和慕容家,结果乔峰一出场,便自以战止战,连一阵风风波恶都不敢再发作,乔峰之威,于此初现。

  第三次大战,就是聚贤庄之战。这场战役,写得惨烈悲壮之极,与战双方,一方只是乔峰一人,另一方,则是中原的武林豪杰数百人。

  这一战,乔峰若不是他父亲出现救走,以乔峰的神威,一样难于幸免。

  这一战的气势之大,交战动手之前,饮酒绝交的场面之壮,在武侠小说中极少有这样的场面。金庸小说之中的武斗场面,自然多到不可胜数,但是也没有一场像聚贤庄大战那样,看得人连气也喘不过来,而看完之后,又只好掩卷长叹一声的。

  这场战役之特别,不但是在于一方只有乔峰一个人,而且在于乔峰这个人,读者明明知道他是站在“正”的一方。而他的敌人,中原豪杰,也无不是侠义英雄。偏偏就是双方有解不开的死结,牵涉到了汉辽之间的民族仇恨,和无数往事。

  于是,读者皆不希望有这一战,但是这一战又偏偏非发生不可。虽然乔峰一上来就用“太祖长拳”,但那又有甚么用?除了拚个你死我活之外,其余一切言、行,皆属白搭!打到后来,与战的双方,简直都失了理智,全然成为各凭一生绝学拚死活了。其间经过之惨烈,真是令人气为之结,而写来又有条不紊,每一个人的身份、武功,丝毫不乱,百忙之中还夹杂了赵钱孙看到谭婆(小娟)救了他之后的反应,真是笔下纷呈,无可再妙。

  第四次大战,不如聚贤庄之战那样惨烈,但其规模却更大,参与的高手也更多,几乎集中了全书的精英。这场大战,发生在少林寺的寺门之前。

  参与的高手,有游坦之、少林高僧、段誉、虚竹、丁春秋、慕容复等等,自然也有萧峰。

  萧峰和他所率领的燕云十八骑突然赶到之际,金庸用字之简洁有力,真要看得人大声呼啸,以壮气势,这一段原文,非引用不可,并逐句加评:

  “但听得蹄声如雷(有天成之壮),十余乘马疾风般卷(是卷,这卷字用得多好!)上山来。马上乘客(这两字稍弱)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玄色衣,黑色马,大氅在急驰之际,必然扬起,加上如雷蹄声,简直就是乌云盖天的景象),但见人似虎,马如龙(先是“但听”,声才入耳,便是“但见”),人既矫捷,马亦雄骏,每一匹马都是高头长腿,通体黑毛(急驰之际,马鬃飞扬,大氅迎风有声,想想是甚么景象!),奔列近处,群雄眼前一亮,金光闪闪(已经气象万千,至于极点,忽然又异军突起),却见(眼前景象又起突兀)每匹马的蹄铁竟然是黄金打就(这时,谁还理会得黄金太软,不能当蹄铁?)。来者一共是一十九骑(必然要“一十九”,不能除去“一”字,只用“十九”),人数虽不甚多,气势之壮,却似有千军万马一般(真如千军万马!),前面一十八骑奔到近处,拉马向两旁一分(急驰而来,陡然拉马,马蹄翻飞,黑鬃飞扬,嘶声不绝,这是何等气派的景象!),最后一骑从中驰出(乔帮主到了!)。”

  读者看到这里,真是热血沸腾!再接下来,萧峰一出手,“亢龙有悔”,丁春秋便自落荒而逃,武学高手之中,再无一人,像萧峰一样,静若山岳,动若游龙,那真是人中龙凤的绝顶人物!

  第四次大战,参加人物众多,到最后,连萧远山、慕容博也一起出场,这一场大战,一直到少林寺中一个无名老僧出来讲佛,才告一段落。

  少林老僧那一段,最宜仔细看,一看再看三看四看:

  “居士沉迷于武功……找到一册‘伏魔杖法’,却欢喜鼓舞而去。唉,沉迷苦海,不知何日方得回头?”

  任何学武之人,如获至宝的武功秘笈,只是“苦海”,但世人沉迷苦海的多,回头的少!

  “两位居士乃当世高人,却也作此愚行。”

  越是高人,愚行越甚!

  无名老僧的话中,字字精义。武侠小说中,每每有佛、道之义,但未见有如此精辟者。

  在第四次大战之前,有一个前奏曲,就是鸠摩智到少林寺去耀武扬威,技压群僧。鸠摩智以一人之力,先到天龙寺,再到少林寺,可以说难得之极。不过这里有一个疑点,鸠摩智使的是“小无相功”,给虚竹一下子就看了出来。“小无相功”是逍遥派的功夫,虚竹最擅,鸠摩智的小无相功是何处学来的,《天龙八部》之中,找不到来龙去脉。

  鸠摩智长在吐蕃,少来中原,慕容博曾将少林七十二般绝技传授于他,而慕容博也不会小无相功。

  这四场大战,贯穿《天龙八部》全书,每一场都惊心动魄。除了四场大战之外,小战无数,小到无量剑派的弟子互相残杀,大到李秋水和天山童姥之战,每一场都精彩绝伦。

  金庸小说之中,对武功的描述,夸张而又有趣,武学高手之多,武功名目变化之丰富,武学高手性格之复杂,武林门派之众多,以《天龙八部》为最。

  《天龙八部》在金庸作品之中,是最波诡云谲,变化多端的一部。在这部变幻莫测的奇书之中,有一个最奇妙的人物──虚竹。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