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梁羽生 > 名联观止 | 上页 下页
光孝寺风幡堂联


  广州曾有俗谚云:“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历史之古老可知。《广州名胜记》的作者徐续说:“这一说法,虽不能据以认定光孝寺的建筑早于广州建城,但可以确信它是广州最古老的寺院。”光孝寺的原址是西汉时南越王赵佗第三代孙赵建德的故宅,三国吴时代(二二二——二五一)余姚学者虞翻,得罪了孙权,被一贬再贬,贬到广州,将赵建德的故宅辟为园林,召集数百门徒讲学,当时称为“虞苑”。虞翻死后,他的后人将园林建做寺院,最初名“制止寺”,至宋代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才改称光孝寺,沿用至今。

  光孝寺有一堂名风幡堂,旧有联云:

  东土耶?西土耶?古木灵根不二;
  风动也,幡动也,清池碧水湛然。

  光孝寺有一株菩提树,据传是梁武帝天监元年(五〇二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带来的,种在戒坛前面。“古木灵根”云云指此。下比谈佛理,深得禅宗“无情说法”的要旨(“有情”“无情”是佛教名词。“有情”是梵文Sattva的意译,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一译“众生”,“无情”是与“有情”相对的无情识的事物),禅宗讲究“悟”,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也。“有情”或“无情”都是自性的一体,只要拥有透视一切事物的自性,就可以触动灵机而开悟。《传灯录》有一则“无情说法”的故事,洞山禅师向云岩禅师请教:“无情说法出自何典?”云岩禅师答道:“《弥陀经》中不是说‘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吗?”洞山顿悟,作一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眼如何能闻声呢?盖此眼非肉眼而为“道眼”,其声即“自性”也。《法华经》释观世音之名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是以在佛理中,“声”是可以用道眼观看的。光孝寺下联问是风动还是幡动,照禅宗的说法,其实都不是,而是“心动”。“清池碧水湛然”,说的则是在顿悟之后的境界。由“风动?幡动?”而悟佛理,是即“无情说法”一例。

  寺院联中以“无情说法”为题材的,还可举普陀山普陀寺一联:

  身比闲云,月色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苏东坡诗联:“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亦可作“无情说法”的注解。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