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梁羽生 > 名联观止 | 上页 下页
孙中山挽秋瑾联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曾到绍兴的风雨亭(在市郊的卧龙山上,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凭吊烈士,并题联云:

  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留碧血,恨我今招女侠魂。

  一九〇四年,秋瑾赴日本留学,次年八月,以孙中山为总理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秋瑾即加入为会员;东京旧名江户,此是上联本事。下联本事则如上述。孙中山亲笔写的、用木板雕刻的原联,已在“文革”期间被毁。

  此联或因传抄之误,有多种不同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对联丛话》,“江户矢舟忱”一句作“江左识丹忱”。秋瑾作革命活动的地方,主要是上海、南京、绍兴一带,这一带古称“江左”,故“江左识丹忱”也解得通,但不及“江户”句之贴切并有故实。河南中州书画社出版的《古今对联》,“多”字作“感”字,“恨”字作“愧”字,均不及原作之佳。“多”字是可作动词用的,称美之意,例子有《汉书·灌夫传》的“士亦以此多之”;用“感”字则嫌俗套了。把“恨”字改作“愧”字也不好,因不合孙中山身份(孙中山是无须愧对秋瑾的)。台湾出版的《联海》,“江户”错作“江右”,欠解;“今”字改作“迟”字,也是点金成铁,“今”字含有“如果秋瑾还活着,那该多好”的意思在内。正因为秋瑾己经牺牲,“我”(孙中山)今天只能来到她牺牲的地方为她招魂,故而有“恨”也。若改作“迟”字,则变成孙中山的“自责”了,其意义是远不及“今”字深刻的。又“轩亭留碧血”的“留”字,也有版本作“流”字的。“流”当然解得通,但亦似不及用“留”字之好,因“流碧血”是“过去”(秋瑾就义时)的事,“留碧血”则是将“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的。那是孙中山到了“现场”的感触,“留”字和“恨”字也是相呼应的。

  秋瑾别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故联中的“女侠”亦非泛指。秋瑾殉义后,友人徐自华、吴芝瑛收其遗骸,葬于西湖的西泠桥畔,吴芝瑛并题一墓联云:

  一身不自保;
  千载有雄名。

  上联是说她为国捐躯,下则是说她名垂不朽,“雄名”亦有版本作“英名”的,但“雄”字切她的别号,应以“雄名”为是。秋瑾擅诗词,诗词均富“侠气”,录她东渡时在黄海舟中作的律诗为例:“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挽秋瑾联之二)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