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一七〇


  第二十章 背水一战

  韩信一直在四处转战。

  他虽说是汉的上将军,但却根本不在刘邦身边。

  他始终是一支远离中心战场的作战部队的主将。中心战场自然是指刘邦所在的战场。他只是以刘邦为中心的整个战斗格局的一部分,在远离刘邦战场的外围形成一个更大的势力圈,在连续不停的转战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他每战必胜。

  “真是不同凡响啊!”

  人们都这样说。因为在并不强大的汉军之中,只有韩信和他的军队独放异彩。

  “韩信不会自己称王吧?”

  刘邦身边的人虽然嘴上没有讲出这句话来,却都以略带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他。一位儒者出身的、名叫郦食其的老人可说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老人被人半是尊敬半是轻蔑地称为"郦生"。在某个人的姓或名字后面加上"生"来称呼,到后来是指书生,当时却跟称先生差不多。

  郦生很喜欢韩信。

  “那简直是个桀骜不驯的细高个子呀!”

  郦生嘴上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喜爱之情。他还说:那个家伙的眼睛不错,但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确实,韩信的眼睛还带有孩子气。他个头很高,脸蛋上仍有苹果一样的红润。唯有懒于修剪的黑糊糊的胡须,像一团乱麻似的长在脸的下半部,出神之时,他便会用嘴角衔住垂下来的胡须。这表明他仍然没有摆脱淮阴(江苏省境内)城下流浪汉习气。

  “你老弟可根本成不了儒生哟!”郦生曾这样嘲笑过他。“只看你那双眼睛就成不了气候!”

  郦生所说的意思是,儒家信徒必须有一双成熟而深沉的眼睛,始终细心留意自己的容颜外表,在别人面前要藏威于内,做到外貌温文尔雅,态度谦恭和蔼,而这一切都是相当难做到的。

  自然,从还是淮阴的一介寒士时起,韩信就从没想过要当什么儒生。在他的心目中,儒生之流只不过是一些在葬礼、扫墓之类的仪式上小题大作的人,其地位恐怕相当于殡仪馆的帮闲而已。

  “郦老,“韩信对这位老人称呼道,“谁也没有向您央求要当儒生呀!”

  韩信也很喜欢这位老人。

  “这就是你的一大错误。”

  郦生说:“还是稍微学点儒家学说为好。比如说你老弟吧,就没有个什么准则?”

  “做人的准则,考虑问题,或者说行动方式的准则。”

  “还是没有准则好。”韩信不屑一顾地说。

  郦生则想开导他一番。

  “准则是一门学问。没有准则的人,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也不高尚。不高尚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所谓崇敬,具体地讲,恐怕就是得到称王称霸的人,或上司、长者及同僚们的好感吧!

  “所谓受人崇敬,简要地说,岂不就等于作为一个无害的人任人摆布了吗?看来好像是在跟您顶嘴了,不过,跟我的志向不是一码事。”

  “你的志向是什么?”

  “如果能知道这一点,那就好办了。”——韩信只要一笑,整个面庞又成了一副娃娃脸。

  上面的一席对话,是韩信有一次为了某件事从前线回来拜谒刘邦时的事。地点在原先县衙门的前庭里,那儿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槐树。郦生钻进那棵槐树的树阴下,坐在一块石头上。而站立的韩信则以脊背承受着炙热的阳光,为郦生遮着阴凉。他用长剑代替手杖拄在地上,支撑着半个身子的重量。

  “这剑太脏了!”郦生挖苦道,“而且太长。”

  的确,韩信的剑是长得出奇。剑柄上的涂漆已经剥落,小小的青铜怪兽饰品磨损得很厉害,剑鞘上则是伤痕累累。”对我来说,这把剑可是个宝贝。”

  郦生也知道,当年韩信还在淮阴城下到处闲逛的时候,这把剑就一直带在身上,吃饭是靠一位漂布的老太婆供给的。也许是这位男子汉的多愁善感吧,即使当上汉的上将军,韩信也仍然把当年的这把剑时刻带在腰上。

  “一句话,这把剑大槪也只是你自尊自爱的一个标志吧?”

  对韩信这位不可捉摸的男子汉的内心世界,郦生就像在袋子里找东西似的,左摸右摸地探索着。

  “我可没有什么自尊自爱呀!”

  “那么,这把剑标志着什么?”

  “可能是在淮阴时自己的心情吧!要说志向,也可以说就是这个。”

  “又说小孩子话啦!不过,你老弟的这个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