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一四五


  数日之后,他得到已被项羽大军包围的荥阳及几座与之相连的城池的消息。

  “那样的城郭,完全可以坚守一百天。”

  随何脑海里浮现出刘邦的那些城郭,虽然在一片平原之上,但却像连绵的小山一样彼此有甬道相连。就是说,到刘邦命运的终结,至少还有一百天的期限。

  随何决不敬爱刘邦。

  但是,人们所说的儒生,与崇尚非攻的墨子之徒及主张无为的老庄之徒并不相同,倘若一语道破,他们乃是以仕途为目的。儒生至少要取得功名,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充分发挥作用。

  同乡的黥布并不适合当自己辅佐的主人。黥布过于残忍,根本不可能接受以仁爱和忠恕为核心的儒家主张,项羽也与黥布不相上下,此三人中,唯独刘邦本质上尚有些仁的錐形之类的东西,不管他如何讨厌儒生的装模作样,至少还有某种不可言喻的可爱之处与仁相吻合。随何一直觉得,刘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接受儒家的主张。

  随何一心想让刘邦成为胜者。至少觉得若项羽获胜,则后果不堪设想。

  项羽对于成为属下的人,往往爱得如同至亲骨肉,而对于背叛自己或亳无干系的人,则可以使出任何残暴的手段。当初他曾在新安的黄土层塌陷地带,将投降后编人楚军的旧秦士兵二十万人全部活埋,这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残忍行径,距离仁这一道德准则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尤有甚者,他先将楚义帝赶往南方的蛮荒之地,随后又派人追上去将其弑杀。这种残暴的不义之举,与讲究伦理感情的忠恕,又哪里有一丝一亳的相似之处呢?

  对前往南方的随何来说,还有一桩令他头疼的事一“黥布曾干过别人干不出来的勾当。”

  当初在新安活埋二十万秦兵之后,指挥填土掩埋的人就是黥布;在后面追赶手无寸铁的义帝,并将其杀死在长江船上,虽然是项羽下达的命令,但执行者也是黥布。当然,一弑杀义帝时并不是黥布亲自操刀,而是让同伙下的手。所说的同伙,就是以前与黥布一同举旗造反的亡秦鄱阳县令吴芮,黥布的这位岳父靠着他的关系,此时 已从项羽那里得到衡山王的称号。尽管是吴芮下的手,但受命执行的却是黥布。也可以说,当初项羽是将黥布作为工具,利用其残忍的性格来干出这种事的。

  随何就是要说服这样一个黥布,并准备将其拉到自己这一方来。

  “是不是找错人了呢?”

  虽说是主动向刘邦请缨,但随何一路上始终感到心情压抑,血液变得像烂泥巴一样混浊而沉重。

  他反复在记忆中搜寻儒家典籍中的内容,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误。随何若是主张不战不杀的墨子之徒,肯定就不会承揽这项任务了。可以想见,纵是老庄之徒,恐怕也会另作考虑的吧。无论是墨子还是老庄,其思想都是远远超越现实的,其哲理都很精深。而唯独儒家,特别是当时儒家学说尚处于原始阶段,还很难说其理论有多么严密,主要是通过礼乐,在庸俗的现实中建立起正常的秩序。

  “啊,算啦!为了能使刘邦成为胜者,就是虎狼,也得和他握手。”

  随何自我劝解道。他率领车骑继续赶路。

  为了不辱汉王之名,他请求刘邦多派一些随员。刘邦虽然讥笑他确实不失懦者身份,喜欢讲排场,但还是给他配备了一个相当可观的阵容,仅官吏就多达二十人。

  使节团团长是随何,加上随何的侍从、使节团成员的侍从,再加上护卫部队,以及行李物品的搬运夫等等,组成了一个三百余人的庞大使节团。

  随何作为一名儒家信徒,对下属人员的服装也不厌其烦地作出了严格的要求。

  当能望到六的城墙的时候,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全部换上崭新服装和甲冑。

  “严整的服饰,就等于向九江王展示一种令其望而生畏的威严。”

  随何说:这就叫做礼。可以说这正是儒家学说的本质之一。当一行人进入六城内的时候,城里人都为他们那绚丽的行装而瞠目结舌。

  随何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事先已派人告知黥布要求会见,但所派之人已老早就在城门口守候随何,靠近马车说道:“不行了。”接下来又说:“黥布没有点头答应。”

  “难道谈判会无功而返吗?”一丝不祥的阴影从随何的脑海里掠过。不过,对于随何来说,比这更重要的是那位先遣人员讲话的方式。这个人本来与随何是同僚。然而这一次随何却临时成了上司。

  “对我要尊重,要符合我的身份!”

  随何以十分严厉的口气责备道,又说:这就是礼!接着便列举一大堆理由说:你们对我有礼,我才尊贵。我作为汉王使者,如果不尊贵,那就等于是在侮辱汉王,进而对九江王也是一种侮辱。再进一步说,我们千里迢迢来进行的谈判也就会失败。

  “所谓礼,就是指这些事情嘛!”

  针对随何的这种讲法,那个人很不高兴地说:“明明是黥布说不要见面,还有什么狗屁礼不礼的?”

  尽管有风从车上吹过,随何对这种鄙俗的声音却装做未曾听见的样子。

  六这座小城,如前所述,是随何的故乡。

  城里旧友和亲戚很多,其中有一个姓杨的人,既是他的亲戚,又是当年的朋友。随何便借他的宅邸作为下榻之地。

  杨某长得很胖,很早以前就为黥布效力,职务是太宰。

  太宰这个官,古代一般指大臣,而在当时内容已经发生变化,指专管王的膳食和宴会的官员。六似乎是一个有古老文化积淀的地方,才造就出像随何和杨某这样的人物,一位适合于做谒者,一位适合于做太宰。”我奉有君命。”

  随何对杨某这位故交使用了极为符合礼仪的对待外人的语言,并事先讲明,想在任务完成之前一直保持这种态度。当然,有一点勿庸赘言,请求会见黥布,还是要通过这位太宰。孰料,黥布的回答十分冷淡。

  更糟糕的是,楚(项羽)的使者也来到了这里,每天都在与黥布进行接触,黥布本来就被人怀疑在冷淡项羽,此刻就更不便接见汉王刘邦的使者了。

  “看来真的毫无希望。”杨太宰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