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
一三一 |
|
刘邦在途中就已经听到这个消息,他认为这是被抬出来当傀儡的人必然要遭到的可悲下场,因此并不感到突然。然而在一旁的张良却低声说道:“陛下为什么不表示惊讶?应该放声痛哭才好。” 刘邦理解张良的用意,按照吊唁者的礼仪,慌忙脱下外衣,露出贴身穿的衣服,号啕大哭起来。这在礼仪上叫哭礼。岂料,这很快就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悲伤,止不住的眼泪一串接一串地流淌下来。 董公和其他父老们看到如此情景,十分感动。 既然刘邦已经哭起来,张良就必须采取后续行动,通令全军发丧,让所有士卒都身着缟素。丧事用白,乃是当时的礼节。洛阳城内城外的所有士兵都穿上白色孝服,一时蔚为壮观,而服丧本身又变成对项羽的大规模示威,也向所在地区表明了汉军乃是正义之师。 刘邦整整举行了三天的哭礼。刘邦本人不出房门一步,只是一直在哭。 接下来,他还向四面八方发出了檄文。 文章不像后代橄文那样冗长,十分简短。文章开头说:我等曾与项羽共同拥立义帝,面北称臣。如今项羽将义帝流放江南,并弑杀义帝,此举实属大逆不道。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结尾一句是:“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诸侯王”,就是"刘邦跟随众人"的意思,刘邦尽量回避了命令语调。刘邦不过是众多王中的一个,接受檄文的人与他身份相同。谦卑地说“随同大家一起”,可以说正是充满礼仪意识的表现。“楚之杀义帝者"这种表达方式也很柔和,尽管在谴责项羽,但并未直接点出项羽的名字,这一点也很符合礼所讲究的委婉风格。 不过,不管是委婉还是别的什么,事实上就是刘邦担任盟主,邀集各地的王、侯以及其他势力讨伐项羽不义的宣言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檄文同时也是对项羽发出的宣战文告。 三月的洛阳雨很多。天一晴,天空马上变得碧蓝如洗,柳絮则如鹅毛般纷纷扬扬。 项羽和刘邦一楚和汉一腥风血雨般的激烈厮杀,可以说,就是从这座洛阳城的三月天开始的。 刘邦及其所率大军开始向东挺进。 随着一路征尘,士兵增加了许多。在魏、汉、赵、燕、齐这些地域,对项羽的论功行赏心怀不满的王侯及其手下士兵,陆续加人刘邦的东征大军,因此道路上和沿途的大小城池都成了兵的世界。 下面的数字有谁会相信呢? 刘邦军转瞬间就达到了五十六万人。 刘邦当初离开关中,一步一步行走在通往汉中的栈道上时,只有区区三万人。虽然途中也有士兵逃亡,但可以说,这三万将士才是与刘邦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坚。在返回关中、出师中原之际,刘邦在关中招募了壮丁。 这些壮丁全都是秦人。至此刘邦的士兵才达到了六万人。 只有六万人的刘邦军,现在遇上了麻烦。以六万来控制其他五十万,应该说是不可能的。联合部队的将军们藐视刘邦军势单力薄,轻易不肯听从刘邦和韩信的命令。 “维持己方军队,比攻打敌人还难。” 张良等为控制住局面费尽心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采取将各地的王侯留在刘邦营帐的做法,可以说王侯就是变相的人质,只把士兵收归韩信的统率之下。 刘邦和张良夜以继日地忙着接待这些妄自尊大的人质。行军中,每天晚上都要举行宴会。刘邦作为东道主,举足轻重。日复一日,终于笼络住了他们的心。这些人里有很多是山林大盗出身,有的人一喝醉就随口乱叫刘邦的名字:“刘邦!” 也有的人胡搅蛮缠,自己声称:“我这是酒后无德呀!” 不过,刘邦全都能忍受下来,并好言劝慰道:决不是酒后无德,而是酒后酣畅,高兴得手舞足蹈嘛!自然,东道主刘邦自己唱着民谣蹦蹦跳跳的时候更多。这个身材高大的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立时就会难受得宛如一条龙在宴席上胡乱翻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可爱劲头。 韩信那边则一切进展顺利。 韩信反复晓喻全军将士。他说:“我们必须攻陷项羽的根据地彭城。究竟是哪一国的兵士能率先攻下彭城呢?天下人都在洗耳恭听,等待传来这项捷报。” 韩信就是以这些话反反复复地激励全军。 要驾驭这支鱼龙混杂的庞大队伍,只能采取一个办法,指出具体目标,使之相互竞争,让他们你争我夺抢翻了天,朝目标勇往直前。 这种情况,在韩信的军帐里也大同小异。他不断地以“须议军机大事” 为由,把新归顺的小头领们像人质一样集中在一起。只是韩信与刘邦不同,并不给他们一滴酒。 “如果我们吃肉饮酒,士兵们就会失去奋勇杀敌的气势,而军队的生命就在于气势。” 韩信向小头领们训话,要求他们自制。 因此,韩信的军帐里像僧院一样安静而整洁。小头领们起初对此还不大信服,但渐渐地就被韩信给迷住了。军机会议上常常是议论纷纷。不论多么寡言少语的人,韩信都有办法让他们发表意见。但最终的结论,却是这支大军根本不需要什么战法,只要前进就行。 “要尽快组织队伍攻打彭城。这就是唯一的目标。”韩信再三重复。“十之八九,项羽可能不在彭城。”韩信作出这样的估计。 确实,项羽是倾彭城全部兵力前往伐齐去了,已经杀死齐王田荣,烧毁了齐所有的城池。喜好采用活埋手段的项羽,将投降的齐兵全部埋进了土里。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