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一一〇


  原先战国时期的名门子弟,秦统一之后,全都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张良的前半生也大抵如此。张良在博浪沙偷袭始皇帝没有成功,遂流亡各地四处藏匿,更名改姓躲在下邳,在那里过上了类似侠客的日子,这也与项伯十分相似。有一次,项伯因杀人之罪遭到追捕,逃到下邳后,经人介绍求助于张良。

  “豁出性命也要保护你。”张良慨然应允。

  对于张良来说,项伯并不是多么亲密的朋友。窝藏这个人既不是出自利害关系,也不是因为友情。”我这个人是具有侠义心肠的。”

  应该说,这是张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表白。唯其如此,才十分果断地采取了这一行动。这就叫做侠。

  这种伦理不是所谓行侠仗义或好管闲事之类,在后来的日本也好,欧洲也好,都找不到类似的精神。与十六世纪耶稣团体的殉教精神相比,立场虽然不同,但就其本质来说,果敢这一点是大同小异的。

  战国时期正处于群雄争霸阶段,如前面说过的那样,既是古代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又是思想活跃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以史无前例的新鲜活力造就了独立的个人,以后,这种新鲜活力又以惊人的速度减弱下来。但不管怎样,从战国到秦朝,王朝不足以信赖,至秦代,因为绝对权力像饿虎一样害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就不得不相互建立起横向联系,以求得共同安全。

  一旦彼此联系起来,侠义精神就会发生作用,抛弃所有明哲保身和计较利害得失的人性弱点,达到与对方唇齿相依的境界。对于侠义之士来说,没有道理可言,目的本身就是道理。在中国,唯有这种侠义精神和习俗传到后世,从形式到内容经过千变万化,成为中国楕神史上别具一格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张良受友人之托保护了项伯。还是要指出,张良并不是因为看中项伯才这样做的。可以说乃是一种别无他图的侠义之心,而侠的本质也就正在于此。

  保护起项伯之后,张良很快便对项伯产生了好感,也就更加热心地保护他。

  后来,天下大乱,项伯前去追随项梁所率领的大军,项梁死后,又作为侄子项羽的一员部将东征西讨,驰骋沙场。

  他隐约听说过张良在刘邦军中,而自下邳分别之后,彼此远隔天涯,音信全无。

  当项羽杀人关中,在新丰台安营扎寨之时,项伯得知本军将于明晨向霸上的刘邦军发起总攻,暗自想道:“报答张良侠义之心的时候到了。”

  项伯内心的判断是:“倘若置之不理,张良必死无疑。”

  接下来,项伯抛却一切顾虑。他也必须表明自己的俠义之心。夜里,他悄悄离开军营,飞马疾驰,单人独骑一口气跑进张良营地,偷偷地跟张良见了面。

  “跟我一块儿逃走吧!”

  项伯没有多说,只是重复这句话。毋庸赘言,刘邦军败北是明摆着的事实,张良会战死在乱军之中,也是不言自明的。项伯说:还是逃走吧!但没有讲是要逃到项羽军中卖身投靠。他知道张良不是那种人,自己也不愿亲口劝人背叛。项伯甚至早就打定了主意,既然自己背着项羽与敌人接触,如果因此与项羽失和,那就只有丢掉自己的名分,和张良一起逃走。他打定这样的主意,也出于侠义精神。

  “是明天总攻吗?”

  对于张良来说,倒是这个情报对自己的冲击更大。至于是否逃走,张良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我的打算是先复兴韩,再拥立出韩王,为其尽忠效力。既然为复兴韩而投靠了刘邦,逃走便是不义之举。总之,我想把公告诉我的明天早晨发动总攻的消息告诉刘邦,不要紧吧?”

  “不要紧。”

  项伯说。在这种情况下,项伯只是为尽侠义之心,除了这一极为单纯而明确的目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将泄露项羽军的机密,然而从报答张良大恩这件个人的大事来看,泄密只不过是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那么,公能作为一名证人,和我一同前往沛公的大营吗?”

  “当然可以。”

  至于一同前往具有什么样的含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杲,项伯统统不去管了。

  二人当即快马加鞭来到刘邦大本营。张良首先让项伯在另外的房间稍候,自己前去谒见刘邦,转告了明天项羽军将要发起总攻的消息。

  刘邦吓得瞠目结舌。

  他浑身上下仿佛瘫了一般,下巴都抬不起来了。“是……是明天吗?”

  他实在没想到项羽对自己的愤怒竟会强烈到如此程度。“究竟是谁给主公出主意,往函谷关派兵的?”

  “是鲰生。”

  刘邦只说是个不值一提的家伙,至于鲰生居然还是个经常在这间屋子里端茶扫地的人,刘邦就没有说出口,因为实在太丢面子。张良望着刘邦的脸,发觉情况不对,心里在想:这个人贪心一来,简直就像个孩子,恐怕还是其本人决定派兵的吧?

  “既然敢于封锁函谷关向项羽挑战,主公一定是有战而胜之的把握啦!”张良并不讨厌刘邦的这种性格,讲这句话也不是在讽剌。接下来张良又问:怎么样?主公现在仍然觉得能打赢吗?刘邦立时现出一副无地自容的可怜相,口里说:“实在是……”

  他声音小了许多,又说:拜托,还有什么好主意,能摆脱眼下这种走投无路的局面吗?

  张良也无计可施。事已至此,只有抓住项伯,请他做个息事宁人的调解人。刘邦听到项伯的名字,大感意外,喘着粗气凑过来问道:与卿是什么关系呀?张良便把许久以前的那件事讲了一遍。

  “这下可得救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