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一〇三


  刘邦等各路反叛军你争我夺、闹腾得热火朝天的舞台,从关中高地来看,乃是在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即所谓的中原地区。说到中原,即是指自古以来汉民族的发祥地。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其范围就是以河南省为中心,东至山东省西部,西至关中地区。但从自然地理条件来讲,关中位置特殊,是中原西部的一个巨大高地,北方和西方均与游牧民族的居住区域相连接,似乎总能听到羌族和匈奴等所谓夷狄的胡笳声,令人印象深刻。

  由中原进入关中高地的时候,有天险阻拦。天险之一就是函谷关,上面有人力修建的要塞工事。到达函谷关之前,还有开封、荥阳、洛阳等一连串的城池。将这些城池逐一攻破之后,才好不容易到达函谷关。

  “攻破函谷关,最先进入关中者为关中王。”

  楚怀王说过的这句话,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攻破函谷关的难度。刘邦当初也是沿着东流的黄河沿岸向西前进的,但所到之处遭遇大小城郭的阻挡,最终还是采纳张良的主意,远离黄河南下到宛城。就是说,刘邦离函谷关更遥远了。

  张良这个人的思考能力的确非同寻常。为进入关中,谁都只会想到经由函谷关这条路,但张良却摆脱了这一思维。

  尽管关中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却有许多天险环绕四周,有"金城千里"的美称,对外界来讲,关中不仅仅有函谷关,还有另外几个关口。南部就有一个武关,令人意外的是,它平时竟不为世人所知。

  “不能只拘泥于函谷关,从武关进入岂不更好吗?”

  张良说服了刘邦。

  不管怎么说,张良毕竟是个韩人,熟悉从韩地翻山越岭通往关中高地的近路。有一条叫丹川的小河从关中方向流到亡韩的西边,沿这条小河往上走,就可以到达天险武关。这个情况,张良当然是知道的。

  由宛城向西前进的刘邦军,采取了张良所建议的路线。

  “所谓官吏,实在是懦弱!”

  刘邦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西进沿途的大小城池,全都效仿南阳郡守,一个接一个地归顺了汉军。若是以前的那种封建诸侯制,当有刘邦这样的外敌人侵时,每个领地的王的身边都会有一支家臣队伍集结起来进行抵御,连领地内的平民百姓都要出来支援,上上下下都十分顽强。可是,在秦的制度下,根据法家学说将封建诸侯制彻底废除,设置了郡县,以官僚为行政长官,这一体系最适合在国泰民安时加以执行,而一旦帝国陷入危难之中,那些官僚就只求明哲保身,根本不想死守自己的官衙,其下属及平民百姓也从来不把官僚视为主人而尽忠。至少,到现在这个阶段,官僚体制的弱点 已开始显露出来。

  地处关中的朝廷也是如此。咸阳的宫廷根本就不是由皇帝的那帮家臣家将组成的,而是由大臣和官吏来操纵各府衙,所谓忠君报国这种莫名其妙的潜能,很难被发掘出来。在诸如始皇帝那样出类拔萃的天子在世之时,秦的这种制度运转起来,好像远比封建诸侯制要精妙得多,但到了二世皇帝胡亥的时候却一事无成,因为他根本不了解运用官僚体制这一庞大机构的诀窍。

  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武关。这项战报立即飞马送到咸阳,使宫廷里和城内外都陷入一片混乱。这时,宦官赵高已经当上宰相,一手把持着所有官府机构。“这下子秦可要灭亡了。”

  他比任何人察觉得都要早,甚至想积极站在灭秦势力一方,给人侵者一种好印象。在中国宦官史上,宰相赵高被视为宦祸的首要代表人物。他具有大量典型的宦官特征,像小孩子干坏事一样,一心想着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耍弄权谋之术。但他缺乏那种瞻前顾后的政治嗅觉,所干的事情全都十分凶残。

  总之,赵高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忙乱的岁月。首先,他必须杀掉二世皇帝胡亥。

  理由有两条。为使胡亥远离朝政,他一直千方百计掩饰中原战斗失利的情况,如今一下子真相大白了。这件事十分可怕。虽说胡亥昏庸无度,但也会大为震怒的,必然要处死赵高。赵高要先下手为强,将胡亥杀掉。赵高想出来的办法总是就事论事。另一个理由也与此相似一杀胡亥以夺取印玺,然后以印玺为资本同刘邦进行谈判,开出的条件就是将关中一分为二,由两人各为一方之王。但赵高始终没有想到,像刘邦这样一位成竹在胸的人是否会接受他这种神话般的想法。赵高年轻时就主动阉割当了宦官,曾做过胡亥少年时的宫廷教师,并非不学无术。但是他心里总有一种不安分的念头,最终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如恶虎扑食般,一意孤行地干尽了坏事。

  在此期间,胡亥不在咸阳宫中,而是在郊外。因为数天前他曾做了一个不祥之梦,请专职的占梦博士来占了一卦,说是流经东南郊外的泾水有河神作祟,因此才移驾泾水河畔的离宫即望夷宫,每天下河进行那种以洗浴敬神灵的祓禊。由此可知,祓禊并非只是中国南方和古代日本的古老习俗,正像胡亥在做的那样,原本是中国古代举行的极普通的、带有风土韵味的仪式之一。

  赵高曾收了一个叫阎乐的人做上门女婿,他把所有秘密都讲给这年轻人听。

  赵高的欲望和策略虽然都带些孩子气,但还是相当地精密,他首先诈称“有贼人潜人宫中”,令阎乐率领卒吏千余人,为捉贼而突然闯人望夷口。

  赵高为防备心腹阎乐变心,已事先将其亲生母亲扣作人质。因此,阎乐就不得不完全按照赵高的意图行事。他冒死闯人宫门,把阻挡其进入者尽皆射杀,终于闯至胡亥的寝宫,射进去两根箭。胡亥大怒,招呼左右,却无一人前来护驾。他们早已察知这一异常举动是赵高策划的宫廷政变,惧怕事后遭到赵高的杀戮,哪里还敢前去护卫胡亥。

  阎乐仗剑闯入寝宫之内,胡亥这时才知道是赵高叛乱,他回望逃生的唯一的内侍宦宫,有气无力地责备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会出现这种事态啊?

  那个宦官答道:正因为小的没有告诉陛下,才保住了自己的这条小命,如果向陛下说出来,绝对相信赵高大人的陛下,恐怕早就把小的杀了。这些情况《史记》里都有记载,是否果有其事姑且不论,对于胡亥这个皇帝、秦帝国末期的总体状况以及这次事件的本质,能以对话的方式如此戏剧性地予以剖析,是绝无仅有的。假定这是事实,那就只能说,若是事情达到极限,可能连此类对话的细节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戏剧化吧!

  后来,胡亥被拉到阎乐面前,乞求饶命,《史记》里亦有生动的描写。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