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三四


  第二天住到了刘邦的故乡丰邑。人员分散开住到几个里去,次日清早照常起来一看,情形又不一样了。前一天逃跑的人发觉根本不能回到村落里去,等待他们的只有饿肚皮,于是有的人又跑了回来,也有新溜掉的,反正人数还保持在原来的一半左右。

  刘邦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不管是哪个里的什么人逃掉了,一概不予追究,只是对重新回来的那些人说:“啊,是你呀!又回来啦?”

  仅仅打个招呼而已。

  第三天上,这群朝廷的奴隶们走出了沛县的县界。仅仅是离开沛县往西赶路,就足以让这群世代务农的人感到胆战心惊了。

  “难道已经离开沛县了吗?”

  固守家园乃是农民的美德,他们中的很多人只到过紧邻的县,因而难免有些紧张,连大地山川的景色都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的。

  第三天是在野外露宿的。

  睡了一觉起来一看,人又减少了。照这种速度下去,到达咸阳时岂不只剩刘邦一个人了吗?

  “这可是要杀头的呀!”

  刘邦第四天一边赶路一边思忖着。哪怕少一个人,也要对带队的人严厉追究。如果一半的人都逃掉,刘邦到达咸阳时肯定就会被处以死刑。后来的陈胜吴广也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他俩就是与那些去服兵役的老百姓掺杂在一起,半路上遇到大雨和洪水,根本无法在指定日期到达目的地,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起来造反的。当时,去也是死,逃也是死,正是这种绝境才把他们逼上反叛之路的。眼下刘邦的处境就跟他们一模一样。

  从一座小城经过时,刘邦用带在身上的官家发的银两,让人买了一大坛子酒,整坛子运到城外边,在一片野地上举行一次简单的宴会。

  “让他们借酒浇愁吧!”

  刘邦就是如此从容不迫,也是个懦夫。后来的陈胜吴广是煽动那些男人起来造反的,而刘邦则不同,可以说他只是一个不动声色的策划者,让人们自己主动起来造反。刘邦只想到一点,就是挪用银两盘缠买点酒喝。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刘邦这号人比陈胜吴广胆小。唯其胆小,才会依据势头的大小保持清醒头脑,他心里明白,即便现在起来对秦造反,也只会落得个惨遭涂炭的下场。

  “走得爬不起来了。”

  这个时候,也只能用这句话来作为野外酒宴的理由。

  “怎么样,干脆把我一个人扔下,你们都赶快逃跑吧!”

  刘邦趁着酒劲开始说傻话了。

  当然,尽管嘴上在讲傻话,他心里却也惦记逃跑者的去向,并为此深感痛心。即使逃跑者回到故乡,也有判刑人的黑手等在那里。

  “那些人可怎么办呢?”

  刘邦眼里一下子涌出了泪水,口里还在说:

  “可是,即便不逃跑,一步步爬到咸阳或骊山之后,又有谁知道大伙的性命会怎么样呢?”

  这可不是带队人应该讲的话。

  “到了就要受刑。这件事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释的,只要能逃过一劫。”

  刘邦已经醉醺醺的了。

  “接下来的事就不好说了。”

  也就是说,骊山的地下宫殿里藏满了财宝。有传闻讲,为了防止被人盗掘,甚至安上了我们现代人讲的火炮一类的机关,古代称之为石火矢。如果有盗墓人进去,机关就会自动启动,射出箭把人杀死。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把墓的地上部分堆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堆,据说也是为了从土堆的任何一点垂直挖下去都很难找到地下宫殿。但是那些被驱赶来参加工程建设的出苦力的人却大致了解地下的构造情况,正因为如此,据说在工程结束时就被鏖(全部杀死)在了里面。这种传说一直流传到今天。

  刘邦最终还是讲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上面那些情况。

  老百姓天生就是不爱讲话的。

  即便是刘邦这种极具农民色彩的人,在老百姓眼里也成了带城市味的、能说会道的高人,讲话的速度之快,以他们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跟得上的,尽管如此,当听到“鏖”这个音时,还是无一例外地变了脸色。

  “是全部杀死吗?”

  这一次,每个人都开了口。

  “让你活到干完活为止。”

  刘邦喝了不少酒,回答时舌头都是硬的。

  “就是说,不是马上就会被杀死嘛!”

  “马上被杀死的,就是眼前的我。”

  刘邦吐出这句话之后,宛如受到刺激一般,浑身颤抖起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