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司马辽太郎 > 项羽与刘邦 | 上页 下页
三二


  刘邦还在泗上。

  刘邦依然热衷于类似捕吏小头目的那份差事,以萧何从泗水郡衙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来看,他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对刘邦来说,似乎工作性质越带小孩子气就越干得起劲。每逢有公干的官吏住到亭里时,他必须装成大人的样子,他就找理由跑到远处去,对接待并不热心。萧何时常听到那些风尘仆仆来到郡衙的官吏们大吐苦水:“泗上的那位竹皮又不在呢!”

  每次萧何都要替他辩护:“最近常有流寇盗贼出没,他可能也是不得闲吧?”

  事实上,流寇盗贼正以异常的势头在激增。

  这时,早前的秦王政当上始皇帝已经十年。就始皇帝短暂的在位时间而言,此时已是末期了。堂堂大秦帝国里,一提到耕者,就让人想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民工的征集数量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征集来的百姓或被送到边疆充军,或被赶到各地从事土木工程建设。

  逃亡者愈来愈多,他们一回到家乡就会被抓去杀掉,因此在半路上当了流寇,为填饱肚皮而涌向别处掠夺粮食,碰上官兵追讨,就逃进山里暂避起来。

  “还是战国那个时候好。”

  人人心里都有这种想法。

  早前战国时代,六国处于割据局面,各国国内的治安反倒都很好,既没有如此繁重的劳役,也没有出现动荡。而在秦帝国——这一在实行法治和建立严密官僚体系方面,在世界史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的帝国——建立之后,却完全成了另一番景象。也许是在这方面过于先进了,老百姓与国家及法律体系之间形成了骨肉分离的状态,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下,治安反而恶化了,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正愈演愈烈。

  征劳役的命令终于也下达到了泗上亭长的面前。

  “终于还是来了!”

  刘邦心里烦透了。任侠放荡的他早就发出豪言壮语:

  “要抗官以守民。”

  决不能按照官府的命令,把乡亲们从故土强拉硬扯地送到京城去。

  不过秦的制度在这方面是很严密的。为了使百姓不至于从法网中漏掉,他们的名单早已被掌握得一清二楚。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里的中心是建在一片树林当中的社(祭祀当地所信奉神灵的祠堂)

  社也被称之为“书社”。每一个里都有二十五户人家,所有人的名字一个不漏地书写在一本名簿上,名簿就收藏在社里面,因此也叫书社。如果有官员前来巡视,全里的人数和年龄一目了然,碰上要征用人力去服劳役或兵役时,就方便多了。这种书社制自古就有,到秦朝又加上了类似户籍保存场所的功能。

  在沛县,如果制定要征用的名册,就将命令下达到各亭长,让他们按名册要求凑足人数。包括刘邦在内的各亭亭长带领那些被征用的民工到沛城集合,协商的结果,竟确定由刘邦本人带队前往。

  “让我带队呀?”

  刘邦突然说自己很不愿意。

  “这份差事没意思!”

  “为什么?”

  在场有人问了一句。

  “因为是刘邦嘛!”

  这就是全部理由。即便想详细陈述理由,刘邦也找不出词来。

  “你不是亭长吗?”

  “我首先是刘邦。”

  噢,原来如此。

  不过,在场的亭长们还是费尽唇舌说服刘邦,鼓动他接下这份差事。大家的鼓动终于让刘邦来了精神,决定带队前往。刘邦通常都是这个样子的。而且他自己并不算劳力,只要把人如数带到现场,作为亭长的他就可以一个人返回了,这一点也让他感到轻松了许多。

  前往的目的地是骊山。

  “那是为皇帝陛下修建陵寝的。”

  县里的官员作过详细的指示,所以刘邦知道这份差事的分量。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