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大仲马 > 玛戈王后 | 上页 下页
译者前言


  《玛戈王后》出版于一八四五年,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继《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之后的又一代表作。

  《玛戈王后》写的是十六世纪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宫廷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胡格诺战争是法国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的内战。十六世纪初,天主教是法国国教,教会实际上从属于国王,但是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和农村中的雇农等,都迫切要求宗教改革。产生于瑞士的新教的一个宗派加尔文派传到法国后,尽管受到国王的百般迫害,但是信奉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些新教徒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一五六二年,天主教派对胡格诺派展开军事行动,从此开始长期的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宗教战争,更是一次各派封建主以宗教分歧为名,争夺政权的斗争。

  一五七〇年双方暂时休战,某些天主教派封建主同胡格诺派企图谋求和解。一五七二年八月,胡格诺派的领袖纳瓦拉国王亨利和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结婚,胡格诺派的许多重要人物聚集巴黎,参加这次婚礼。法国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和德·吉兹公爵翻谋策划,企图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消灭胡格诺派。八月二十四日夜间,巴黎各处教堂钟声齐鸣,天主教徒开始屠杀毫无准备的胡格诺派教徒,巴黎街头血流成河,随后在外省也发生了这样的血腥屠杀。胡格诺派教徒死去数千人。八月二十四日是圣巴托罗缪①节日,所以这次惨案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亨利由于查理九世的保护,被迫改宗天主教,才未遭难。
  ================
  ①圣巴托罗缪是耶穌的十二弟子之一,也译圣巴托罗买。
  ================
  “圣巴托罗缪之夜”以后,两派内战更加剧烈。后来由于农民起义的发展和西班牙的干涉,双方才相互妥协。一五九八年,亨利四世为结束这场内战,在南特城颁布法令,即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的国教,同时也给予胡格诺派宗教上和政治上一定的权利。南特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妥协的和约。

  大仲马的《玛戈王后》单单写了圣巴托罗缪之夜前后两年多、即一五七二年到一五七四年查理九世去世之间的事件。只是最后“结局”一章中的时间是查理九世去世、亨利三世即位后的一年。

  在这几年的事态发展中,作者牢牢扣住一条主线,那就是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冲突、法兰西宫廷内部的斗争,两者交织,引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紧张曲折的情节。故事进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在这条主线当中最突出的人物便是卡特琳太后。此人阴险毒辣,贪婪伪善,纵横捭阖,翻云覆雨,为了夺得王国的最高统治权,她根本不顾什么母女之情、母子之情。她制造婚姻的骗局,用亲生女儿为诱饵,目的是为了屠杀大批来参加婚礼的胡格诺派教徒。她企图毒死自己的女婿亨利,却阴错阳差,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查理九世,竟然无动于衷。在查理九世临终前她秘密布置,要杀害国王亲自指定摄政的亨利,并且暗中通知在波兰的德·安茹赶回即位,手段真是毒辣之至。此外,她还制造假案,指使法庭杀害了无辜的拉莫尔和柯柯纳。大仲马把卡特琳刻划为“恶”的化身,使读者厌恶她,仇视她。对这个形象的成功的勾勒说明了作者写作上的高超技巧。

  主线外的另两条线,一是玛戈王后和拉莫尔的爱情,一是柯柯纳和拉莫尔的友谊。

  小说中的玛戈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女人,她不满意和亨利的政治上的联姻,追求自己的爱情。作者显然对她充满了同情。本书第六十一章“示众塔”里写玛戈收取拉莫尔的头颅的一段,将会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

  柯柯纳是一个热情潇洒、豪爽侠义的好汉。他和拉莫尔不打不成相识,宗教上的对立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真挚的友谊。在生死关头,柯柯纳虽然自己完全能够逃出监狱,可是为了忠于友情,他没有抛弃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拉莫尔,而且心甘情愿地与他一同上斩首台。在赴刑场的途中,他不顾自己的伤痛,一再关怀照顾拉莫尔,为朋友尽了最大的努力,这是作者笔下塑造的一个十分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般都说大仲马写的小说是历史小说,其实这只能说他采取的题材是历史上的重大事情,书中的人物许多都是历史上原有的人物(如象本书中昂布鲁瓦斯·帕雷大夫这样的次要人物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可是作品中的情节往往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那些人物也不一定是原来的面目。大仲马经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历史上的人物的行动、功过和作用加以改动。因此我们不大可能从他的小说来了解真正的历史。

  最后还应该一提的是作者很擅长描绘历史上的时代气氛、活动环境等。本书中的卢佛宫的盛大舞会,皇家的狩猎,刀光剑影的厮杀,甚至巴黎城内大街小巷的风光全写得十分吸引人,都给本书增添了浓郁的历史色彩。

  一九八二年一月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