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外国文学 > 波谢洪尼耶遗风 | 上页 下页
五五


  “那位太太要多少钱呢?”

  “她要六百纸卢布一个农奴,我想,出五百她就肯卖了。”

  “原来是这样。花十五万卢布买这么一份地,是闹着玩儿的么!可是,比方这么说吧,钱还可以拿去周转生息啊。不过主要的是我照管不过来。需要先管好现有的田庄;我在后沼镇那边还没坐稳呢,一下脚就踩着别人的土地。”

  “自然,你看得更远。你是聪明人,太太,你自己的事你安顿得那么好,你们那边的人个个佩服你!”

  “大话别说得太早!俗话说,鸟儿唱得太早,只怕会给猫儿吃掉!”

  “它吃不掉你,你很有办法。对付庄稼汉的事,你想得很周到。农民——他们骗不了你。想方设法他们也得弄钱来缴代役金。农民欠你的债,跟存在当铺里一样保险。”

  “得啦,别信口开河啦。不行,你说的那个田庄我管不过来。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也许可以考虑买不买。好了,再见,老头儿!我们明天天一亮就得起来。”

  谈话到此结束。母亲睡在正房里,却打发我到车上去过夜。尽管那里弥漫着刺鼻的马粪的臭气,而且午夜时又有一队马车叮叮当当响着铃子,隆隆地开进院子里来,我还是一直酣睡到第二天早晨。

  人们叫醒我的时候,车已经套好,我们立刻出发了。太阳还没出来,可是村子里已经一派繁忙景象;忙碌的人群里大多数是妇女。充满了焦味儿和袅袅炊烟的、新鲜的、几乎是寒冷的空气浸透了我的肌肤,驱散了我的睡意。村街上,畜群过处,黄尘滚滚。

  虽然在这以前我从没有离开过农村,但是,老实说,我并没有真正生活在乡间,而是住在庄园里,因此,乡村醒来时的情景,我从来役有见过,乍见之下,理应使我感到异常新鲜。然而我不能不承认,这第一次见到的情景却令我感到十分平淡。只有绚丽多彩的景色才能立刻引人入胜,马上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也许是人的天性。而这里的一切却仍然是习见的灰暗和单调。经常接触诸如此类的灰暗景色,只能对人产生一种可谓精神同化作用的影响。当人看惯了灰暗的天空、灰暗的远方、灰暗的周围环境,以致感到自已被它们团团包围住了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些灰暗的东西才能完全占有他的头脑,找到深入他心灵的牢固途径。这时,明丽的景色沉溺在脑海的隐僻角落里,灰暗的景色反而成了永远占居最主要地位的、代表生死攸关的利益的、极为可亲的东西。这种同化作用的全部过程,我是后来无意间体会到的,但是,再说一遍:从第一次起,乡村里乎日生活的景象在我眼前掠过,便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

  我们的主要歇脚站在谢尔盖镇,那地方我从前也没到过。这市镇恰好在我们旅途的半路上,母亲在那里一向比在别的站上停留得久一些。现在她急着赶到那里去做晚祷。她并不是一个特别虔诚的人,但是她喜欢修道院做法事时的庄严的气氛,华美的法衣,尤其是修道院唱诗班唱的整齐而略带忧郁的赞美诗。我也急着想看看我们家里几乎天天谈到的这座著名的修道院。母亲常常说:“我要到三一修道院①去给自己盖一所小房子,”等等。她的话使我以为:这个修道院和它所在的市镇是一个没有贫困、没有疾病、没有灾难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人解脱了尘世的烦扰,一心一意过着怡然自得的清静日子;不用说,住的是刷成浅灰色、临街开着三扇窗户的好房子,颇有愉快的气氛。

  ①全称是三一谢尔盖修道院。离莫斯科七十公里,是十四世纪时由修土谢尔盖·拉陀涅什斯基建造的。

  我们离开市镇还有三俄里,修道院召集晚祷的钟声已经敲响。钟声传到我们耳里显得很沉郁,仿佛是阵阵破裂声,而且不出五分钟就由一下一下的敲击声变成连连不断的当当声。

  “我说晚了吧!”母亲埋怨车夫,随即又补充道:“唔,赶不上这次晚祷也不要紧。说不定修士们到‘围墙’①上散步去了,只有几个特别热心的人在做法事……我们可以在客栈里喝点茶,洗洗干净,还赶得上六点的晚祷。”

  ①见下页正文。

  可是离六点钟还有好久的时候我们已经置身于修道院中了。从修道院的大门口通到礼拜堂的路上空无人迹。这是一条宽阔的林荫道,两旁长着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从树干的空隙望去,可以看见修道院里的各种建筑物:神学院,埋藏着圣徒遗体的小教堂,能治病的水井,等等。有些地方立着墓碑,到半路上,林荫道中断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恢宏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但是随着晚祷时间的临近,林荫道上的乞丐和残废人愈集愈多,他们坐在道旁,端着盘子和盆子,向行人发出忧伤的乞诉。我从没有见过在这里见到的这些残缺不全的肢体,这些溃烂脓污的肌肤。这悲惨的景象,这衰老的嗓子所发出的杂乱的乞讨声使我惊惶万分,我拔腿向前飞奔,母亲提着小钱袋(里面装着准备施舍乞丐的铜币)几乎追不上我。

  “你疯了,跑什么!”她斥责我,“害得我施舍叫化子也来不及……不过,说实话,也管不了他们啦!钱再多也不够施舍这些好吃懒做的东西。”

  她划了个十字,把钱袋藏进大手提包里。

  在等待晚祷的空隙时间里,我们四处走了走:在小礼拜堂里,我们参拜了所有的圣徒遗体①(母亲往盘子里放上一枚最小的小钱后,便匆忙退了出来);在烤圣饼的作坊里,我们订购了许多圣饼,在圣饼的面上标写祝词,落了款;我们还到“围墙”上蹓跶了一阵(所谓“围墙”就是环绕修道院院墙的林荫道)。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些装束讲究的修士,他们穿着绸缎法衣,手里匆匆捻着各种颜色的念珠。大多数修士都很年青、俊美、仪表堂堂,看上去,他们对优裕的生活非常满意。陪伴我们的阿加莎甚至说:

  ①某些圣徒死后,教会将其尸体保留在小教堂里。供人瞻仰。

  “瞧他们养得多胖!一个赛似一个!”

  “他们有什么事干!吃吃喝喝,喝喝吃吃!做做晚祷,做做弥撒——这就是他们的全部重活儿!”母亲接口说。

  当时修道院的副主持是一位年青貌美、衣著华丽的大司祭。听说他是古代一位大公的后裔;是否真的——我不知道。但是说他是个讲究穿着的花花公子——却一点不假,而且这种讲究穿着的风气以致上流社会的举止风度也由他传给了普通修士。

  但是,如果说这座修道院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太好,那么,晚祷的法事却很快地改变了我对它的观感。从外面走进神殿,觉得里面有些阴暗,但这只是刚进去时的感觉。我们愈往里走,神殿在许多神灯和烛光的照耀下也愈加亮堂,最后,当我们走到圣徒的神龛跟前时,我们简直恍若置身于灯海之中。两个唱诗班在唱赞美诗:右边席上是青年修士,左边席上是老年修士。我第一次听到了清楚的教堂赞美诗,第一次理解……

  但我特别喜欢老年修士唱的赞美诗。那充满了暮年悲哀的沉郁的声调使人肝肠俱裂……

  母亲哭了,她细声地跟着他们唱《天使堂赞歌》;我也感到眼眶里饱含着泪水。只有阿加莎无动于衷地站在后面;她准是在想:“我可不能忘掉桃子啊!”

  这时,人们络绎不绝地走到神龛前作祷告。我的耳畔不时传来福音书上的诗词:‘愿神赐福于我,愿神减轻我的重担……”每一场祈祷式通常有十至十二人参加,他们一边吻十字架,一边在阴沉的修士司祭手上各尽所能地放几个钱。一场析祷式刚举行完毕,立即发出新的邀请:“谁要祈祷?出门人要做祈祷吗?请上来吧!”于是又有一些要祈祷的人结成一批。轮到我们了。母亲请求专为我们做一场祈祷,并且为此整整付了一枚半卢布的银币;后来,她买了两件“祭过神龛”的供物:一瓶玫瑰油和一些棉花,便准备回客栈了。

  我们八点多钟离开修道院,街道已经笼罩在昏暗中。回到客栈后,母亲斜倚在铺着车垫的条凳上,等着喝晚茶。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