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水浒大全 > 荡寇志 | 上页 下页 |
俞万春简介 |
|
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自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诸生,少年颖悟,博览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嘉庆中叶,助其父平定珠崖黎族起义。道光初年,随父镇压桂阳瑶民梁得宽起义。道光十一年至十二年,又参与围剿赵金龙为首的湘、粤、桂三省瑶民起义,以功获叙官,不就。回浙江,在杭州行医。晚年信奉道释。鸦片战争时,曾向地方军事当局条陈战守器械事宜。代表作为《荡寇志》,书成未及润色定稿,一夕无疾而终。此外,有《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证》《净土事相》等著作。 *** 俞万春的父亲是一名军官。远在嘉庆中叶,俞万春就跟随他父亲的“剿匪”官军,镇压广东珠压城的黎族人民起义。 道光初年,俞万春又随其父在桂阳,利用收买的办法,镇压了梁得宽、罗帼瑞为首的农民起义,“获首百余人”,把梁得宽“立毙杖下,毁其器械,夷其巢穴,除其强梗”(俞矗立《荡寇志续序》)。 接着,他又参加了对南方以赵金龙为首的瑶族人民大起义的围剿。赵金龙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发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范围遍及楚、粤、桂三省瑶族地区,实际上是汉、瑶、侗等民族掀起的一次联合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起义。最初,朝廷派湖南提督海凌阿等带兵去镇压,为起义军击败。道光十二年,清廷又调遣五省兵力联合围剿,俞万春亦“负羽从戎”“从征瑶变”。不久,起义军被血腥镇压,俞万春也被清廷大加赏赐,得了“功名”。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加紧入侵中国,反清运动此起彼伏,这时,俞万春已回到浙江,在杭州行医。 道光二十二年“海疆戒严”,他又因“献策军门,备城战守器械,鉴赏于刘玉玻抚军”(俞龙光《荡寇志按语》)。 *** 俞万春于道光六年开始《荡寇志》的写作。其中,几度因参加镇压人民起义的活动而搁笔,直到道光二十七年才初步定稿,前后历时22年。但“未遑修饰而殁”,又经其子俞龙光代为修润,于道光二十九年刻板问世。 俞万春竭尽其半生“心血”来写《荡寇志》,是有其鲜明的目的性的。原来他对当时不断发生的“民变”极为不满。他13岁便熟读《水浒》。在他看来,当时人心之所以“败坏”,农民起义之所以此起彼伏,是由于《水浒》“淫词邪说,坏人心术”所致。他深感《水浒》在民间的深远影响,认为“此书若容他存留人间,成何事体?莫道小说闲书不管紧要,须知越是小说闲书,越是传播的快;茶坊酒肆,月下灯前,人人喜说,个个爱听”。他也看到《水浒》既已刊刻行世,“已不能禁止他”。这样,他不惜镂心呕血,用尽半生精力写成《荡寇志》这部小说,来与《水浒》相抗衡,以挽救“世道人心”。 *** 《荡寇志》开篇承接卢俊义做的一场噩梦,随后忠义堂起火。梁山扩张地盘,蔡京欲再次讨伐。梁山人员戴宗、周通来东京探听情报,引出写告休管营提辖(禁军教头)陈希真、陈丽卿父女。陈希真因好“道教修炼,绝意仕途功名”,推病退职,勤奋修炼。其独生女儿陈丽卿武艺高强,貌若天仙,被高俅养子高衙内看中,威逼求婚。陈氏父女虚与周旋,惩治了高衙内之后,逃出了京师,投奔亲戚刘广,并结识了刘广的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无处容身”,陈、刘二人只得暂借猿臂寨落草。 这时宋江为首的梁山义军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人,攻城掠地,危及朝廷的安全。宋江等人又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假仁假义,蛊惑人心。陈希真和刘广遂与官军合作,专与梁山作对,最终把梁山一百零八将“尽数擒拿,诛尽杀光”。朝廷还涌现出张叔夜及其他“雷部三十六将”,上奏斩六贼,并一笔带过除去方腊,成功荡梁山,实现“声震海隅,共见圣君、贤相郅治无为,从此百姓安居,万民乐业,恭承天命,永享太平。” 陈希真父女功成名就后,入山修道,羽化登仙。成就正果。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