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朱熹 > 二程遺書 | 上页 下页 |
卷三 二先生語三(2) |
|
日月之形,如人有身須有目,目必面前,故太陽無北觀者。仁則一,不仁則二。仁道難名,惟公近之,非以公便為仁。 禪家之言性,猶太陽之下置器,其間方圓小大不同,特欲傾此於彼爾。然在太陽幾時動?又其學善遁,若人語以此理,必曰「我無修無證」。 先生少時,多與禪客語,欲觀其所學淺深,後來更不問。蓋察言不如觀貌,言猶可以所聞強勉,至於貌則不可強。氣,形而下者。 語學者以所見未到之理,不惟所聞不深徹,久將理低看了。性不可以內外言。神是極妙之語。 神(一本無)與性元不相離,則其死也,何合之有?如禪家謂別有一物常在,偷胎奪蔭之說,則無是理。魂謂精魂。其死也,魂氣歸於天,消散之意。 某欲以金作器比性成形。先生謂:「金可以比氣,不可以比性。」唐人伎藝,亦有精絕過今人處。日月謂一日一個亦得,謂通古今只一個亦得。 《易》言天亦不同。如「天道虧盈而益謙」,此通上下理亦如此,天道之運亦如此。如言「天且弗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此直謂形而上者言,以鬼神為天地矣。 莊生形容道體之語,盡有好處。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佳。禪家出世之說,如閉目不見鼻,然鼻自在。 聖人不記事,所以常記得。今人忘事,以其記事。不能記事,處事不精,皆出於養之不完固。陳恒弑其君,夫子請討,當時夫子已去位矣(曾為大夫)。 人固可以前知,然其理須是用則知,不用則不知。知不如不知之愈,蓋用便近二,所以釋子謂「又不是野狐精也」。二三立,則一之名亡矣。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其寂然不動,小則事物之至,大則無時而不感。人之稟賦,有無可奈何者,聖人所以戒忿疾於頑。 釋氏處死生之際,不動者有二:有英明不以為事者,亦有昏愚為人所誤,以前路自有去處者。 心(一作必)欲窮四方上下所至,且以無窮,置卻則得。若要真得(一作識),須是體合。有剪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養生之戒,則即時諫止。未有不能體道而能無思者,故坐忘即是坐馳,有忘之心乃思也。 許渤與其子隔一窗而寢,乃不聞其子讀書與不讀書。先生謂:「此人持敬如此(曷嘗有如此聖人)。」 伯淳在澶州日修橋,少一長梁,曾博求之民間。後因出入,見林木之佳者,必起計度之心,因語以戒學者,「心不可有一事」。 閱機事之久,機心必生。蓋方其閱時,心必喜,既喜,則如種下種子。 見一學者忙迫,先生問其故。曰:「欲了幾處人事。」曰:「某非不欲周旋人事者,曷嘗似賢急迫?」忘物與累物之弊等。 疑病者,未有事至時,先有疑端在心;周羅事者,先有周事之端在心,皆病也。較事大小,其弊為枉尺直尋之病(一作論)。忘敬而後「無(一作毋)不敬」。 聖人之心,未嘗有在,亦無不在,蓋其道合內外,體萬物。 事神易,為尸難。苟孝子有思親之心,以至誠持之,皆可以盡其道。惟尸象神,其所以祖考來格者以此。後世巫覡,立尸之遺意,但其流入於妄偽,豈有通幽明之理? 死者不可謂有知,不可謂無知。 嘗問先生:「其有知之原,當俱稟得。」先生謂:「不曾稟得,何處交割得來?」又語及太虛,曰:「亦無太虛。」遂指虛曰:「皆是理,安得謂之虛?天下無實於理者。」 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 有恐懼心,亦是燭理不明,亦是氣不足。須知「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玩理以養心如此。蓋人有小稱意事,猶喜悅,有淪肌浹骨如春和意思,何況義(一作見)理?然窮理亦當知用心緩急,但苦勞而不知悅處,豈能養心?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今人主心不定,視心如寇賊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當知天下無一物是合少得者,不可惡也。或謂許大太虛。先生謂:「此語便不是,這裏論甚大與小?」 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一。人之於儀形,有是持養者,有是修飾者。人之於性,猶器之受光於日,日本不動之物。須是識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須得光照。 伯有為厲之事,別是一理。「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如一闔一闢謂之變。 ——右伊川先生語 △拾遺 許渤初起,問人天氣寒溫,加減衣服,一加減定,即終日不換。許渤在潤州,與范文正、胡宿、周茂叔遊。 古人立尸之意甚高。「萬取千焉,千取百焉(齊語謂某處取某處遠近)。」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此是有所受命之語。若孔子謂:「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喪乃我喪,未喪乃我未喪,我自做著天裏。聖人之言,氣象自別。 張橫渠謂:范文正才氣老成(笑指揮趙俞)。古人求法器。禮樂只在進反之間,便得性情之正。 孟子答公孫丑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只這裏,便見得是孟子實有浩然之氣。若他人,便亂說道是如何,是如何。子路亦百世之師(「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右明道先生語 先生在經筵日,有二同列論武侯事業,謂:「戰伐所喪亦多,非『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之事。」先生謂:「二公語過矣。『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謂殺不辜以私己。武侯以天子之命討天下之賊,何害?」 漢儒近似者三人:董仲舒、大毛公、揚雄。 右伊川先生語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