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国维 > 王国维文存 | 上页 下页
叔本华与尼采


  19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然一则以意志之灭绝,为其伦理学上之理想,一则反是,一则由意志同一之假说。而唱绝对之博爱主义,一则唱绝对之个人主义。夫尼采之学说,本自叔本华出,曷为而其终乃反对若是?岂尼采之背师,固若是其甚欤,抑叔本华之学说中,自有以启之者欤?自吾人观之,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其第一期之说,即美术时代之说,其全负于叔氏,固可勿论;第二期之说,亦不过发挥叔氏之直观主义;其末期之说,虽若与叔氏相反对,然要之不外以叔氏之美学上之天才论,应用于伦理学而已。兹比较二人之说,好学之君子以览观焉。

  叔本华由锐利之直观与深邃之研究,而证吾人之本质为意志,而其伦理学上之理想,则又在意志之寂灭。然意志之寂灭之可能与否,一不可解之疑问也(其批评见《红楼梦评论》第四章)。尼采亦以意志为人之本质,而独疑叔氏伦理学之寂灭说,谓欲寂灭此意志者亦一意志也,于是由叔氏之伦理学出!而趋于其反对之方向;又幸而于叔氏之伦理学上所不满足者,于其美学中发见其可模仿之点,即其天才论与知力的贵族主义,实可为超人说之标本者也。要之,尼采之说,乃彻头彻尾发展其美学上之见解,而应用之于伦理学,犹赫尔德曼之无意识哲学发展其伦理学之见解者也。

  叔氏谓吾人之知识,无不从充足理由之原则者,独美术之知识不然,其言曰:

  一切科学,无不从充足理由原则之某形式者。科学之题目但现象耳,现象之变化及关系耳。今有一物焉,超乎一切变化关系之外,而为现象之内容,无以名之,名之曰实念。问此实念之知识为何?曰:美术是巳。夫美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由其所寓之物之区别,而或谓之雕刻,或谓之绘画,或谓之诗歌、音乐。然其惟一之渊源,则存于实念之知识,而又以传播此知识为其惟一之目的也。一切科学,皆从充足理由之形式。当其得一结论之理由也,此理由又不可无他物以为之理由,他理由亦然。譬诸混混长流,永无淬潴之日;譬诸旅行者,数周地球,而曾不得见天之有涯、地之有角。

  美术则不然,固无往而不得其息肩之所也。彼由理由结论之长流中,拾其静观之对象,而使之孤立于吾前。而此特别之对象,其在科学中也,则藐然全体之一部分耳;而在美术中,则遽而代表其物之种族之全体,空间时间之形式对此而失其效,关系之法则至此而穷于用。故此时之对象,非个物而但其实念也。吾人于是得下美术之定义曰:美术者,离充足理由之原则而观物之道也。此正与由此原则观物者相反对。后者如地平线,前者如垂直线。后者之延长虽无限,而前者得于某点割之。后者合理之方法也,惟应用于生活及科学;前者天才之方法也,惟应用于美术。后者雅里大德勒之方法,前者柏拉图之方法也。后者如终风暴雨,震撼万物,而无始终、无目的;前者如朝日漏于阴云之罅,金光直射,而不为风雨所摇。后者如瀑布之水,瞬息变易而不舍昼夜;前者如涧畔之虹,立于鞯鞺澎湃之中,而不改其色彩。(英译《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一百三十八页至一百四十页)

  夫充足理由之原则,吾人知力最普遍之形式也。而天才之观美也,乃不沾沾于此。此说虽本于希尔列尔(Schiller)之游戏冲动说,然其为叔氏美学上重要之思想,无可疑也。尼采乃推之于实践上,而以道德律之于超人,与充足理由原则之于天才,一也。由叔本华之说,则充足理由之原则非徒无益于天才,其所以为天才者,正在离之而观物耳。由尼采之说,则道德律非徒无益于超人,超道德而行动,超人之特质也。由叔本华之说,最大之知识在超绝知识之法则。由尼采之说,最大之道德,在超绝道德之法则。天才存于知之无所限制,而超人存于意之无所限制。而限制吾人之知力者,充足理由之原则;限制吾人之意志者,道德律也。于是尼采由知之无限制说,转而唱意之无限制说,其《察拉图斯德拉》第一篇中之首章,述灵魂三变之说曰:

  察拉图斯德拉说法于五色牛之村曰:吾为汝等说灵魂之三变。灵魂如何而变为骆驼,又由骆驼而变为狮,由狮而变为赤子乎?于此有重荷焉,强力之骆驼,负之而趋,重之又重,以至于无可增,彼固以此为荣且乐也。此重物何?此最重之物何?此非使彼卑弱而污其高严之衮冕者乎?此非使彼炫其愚而匿其知者乎?此非使彼拾知识之橡栗而冻饿以殉真理者乎?此非使彼离亲爱之慈母而与聋瞽为侣者乎?世有真理之水,使彼入水而友蛙龟者非此乎?使彼爱敌而与狞恶之神握手者非此乎?

  凡此数者,灵魂苟视其力之所能及,无不负也;如骆驼之行于沙漠,视其力之所能及,无不负也。既而风高日黯,沙飞石走,昔日柔顺之骆驼,变为猛恶之狮子,尽弃其荷,而自为沙漠主,索其敌之大龙而战之。于是昔日之主,今日之敌;昔日之神,今日之魔也。此龙何名?谓之“汝宜)狮子何名?谓之“我欲)邦人兄弟,汝等必为狮子,毋为骆驼。岂汝等任载之曰尚短,而负担尚未重欤?汝等其破坏旧价值(道德)而创作新价值狮子乎?言乎破坏则足矣,言乎创作则未也。然使人有创作之自由者,非彼之力欤?汝等胡不为狮子?邦人兄弟,狮子之变为赤子也何故?狮子之所不能为,而赤子能之者何?赤子若狂也,若忘也,万事之源泉也,游戏之状态也,自转之轮也,第一之运动也,神圣之自尊也。邦人兄弟,灵魂之变为骆驼,骆驼之变而为狮,狮之变而为赤子,余既诏汝矣!(英译《察拉图斯德拉》二十五至二十八页)

  其赤子之说,又使吾人回想叔本华之天才论曰:

  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盖人生至七年后,知识之机关即脑之质与量巳达完全之域,而生殖之机关尚未发达,故赤子能感也,能思也,能教也,其爱知识也较成人为深,而其受知识也亦视成人为易。一言以蔽之曰:彼之知力盛于意志而巳,即彼之知力之作用远过于意志之所需要而巳。故自某方面观之,凡赤子皆天才也;又凡天才,自某点观之,皆赤子也。昔海尔台尔(Herder)谓格代(Goethe)曰巨孩。音乐大家穆差德(Mozart)亦终生不脱孩气,休利希台额路尔谓彼曰:“彼于音乐,幼而惊其长老;然于一切他事,则壮而常有童心者也。)英译《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三册六十一页至六十三页)

  至尼采之说超人与众生之别、君主道德与奴隶道德之别,读者未有不惊其与叔氏伦理学上之平等博爱主义相反对者。然叔氏于其伦理学及形而上学所视为同一意志之发现者,于知识论及美学上则分之为种种之阶级。故古今之崇拜天才者,殆未有如叔氏之甚者也。彼于其大著述第一书之补遗中,说知力上之贵族主义曰:

  知力之拙者常也,其优者变也。天才者,神之示现也。不然,则宁有以八百兆之人民,经六千年之岁月,而所待于后人之发明思索者,尚如斯其众耶?夫大智者,固天之所吝。天之所吝,人之幸也。何则?小智于极狭之范围内,测极简之关系,此大智之瞑想宇宙人生者,其事逸而且易。昆虫之在树也,其视盈尺以内,较吾人为精密,而不能见人于五步之外。故通常之知力,仅足以维持实际之生活耳。而对实际之生活,则通常之知力固亦巳胜任而愉快。若以天才处之,是犹用天文镜以观优,非徒无益,而又蔽之。故由知力上言之,人类真贵族的也,阶级的也。此知力之阶级,较贵贱贫富之阶级为尤著。其相似者,则民万而始有诸侯一,民兆而始有天子一,民京垓而始有天才一耳。故有天才者,往往不胜孤寂之感。白衣龙(Byron)于其《唐旦之预言诗》中咏之曰:

  To feel me in the solitude of kings
  Without the power that make them bear a crown.

  予岑寂而无友兮,羌独处乎帝之庭。冠玉冕之崔巍兮,夫固跼蹐而不能胜。(略译其大旨)

  此之谓也。(同前书第二册三百四十二页)

  此知力的贵族与平民之区别外,更进而立大人与小人之区别曰:

  一切俗子因其知力为意志所束缚,故但适于一身之目的。由此目的出,于是有俗滥之画,冷淡之诗,阿世媚俗之哲学。何则?彼等自己之价值,但存于其一身一家之福祉,而不存于真理故也。惟知力之最高者,其真正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主观,而存于客观,耑耑焉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现之,于是彼之价值,超乎个人之外,与人类自然之性质异。如彼者,果非自然的欤?宁超自然的也。而其人之所以大,亦即存乎此。故图画也,诗歌也,思索也,在彼则为目的,而在他人则为手段也。彼牺牲其一生之福祉,以殉其客观上之目的,虽欲少改焉而不能。何则?彼之真正之价值,实在此而不在彼故也。他人反是,故众人皆小,彼独大也。(前书第三册第一百四十九页至一百五十页)

  叔氏之崇拜天才也如是。由是对一切非天才而加以种种之恶谥:曰俗子(Philistine),曰庸夫(populase),曰庶民(Mob),曰舆台(Rabble),曰合死者(Mortal)。尼采则更进而谓之曰众生(Herd),曰众庶(Far-too-many)。其所以异者,惟叔本华谓知力上之阶级惟由道德联结之,尼采则谓此阶级于知力道德皆绝对的而不可调和者也。

  叔氏以持知力的贵族主义,故于其伦理学上虽奖卑屈(Humility)之行,而于其美学上大非谦逊(Modesty)之德曰:

  人之观物之浅深明暗之度不一,故诗人之阶级亦不一。当其描写所观也,人人殆自以为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矣。何则?彼于大诗人之诗中,不见其所描写者或逾于自己。非大诗人之诗之果然也,彼之肉眼之所及实止于此,故其观美术也,亦如其观自然,不能越此一步也。惟大诗人见他人之见解之肤浅,而此外尚多描写之余地,始知己能见人之所不能见而言人之所不能言。故彼之著作,不足以悦时人,只以自赏而巳。若以谦逊为教,则将并其自赏者而亦夺之乎?然人之有功绩者,不能搶其自知之明。譬诸高八尺者,踅而过市,则肩背昂然,齐于众人之首矣。千仞之山,自巅而视其麓也,与自麓而视其巔等。霍兰士(Horace)、鲁克来鸠斯(Lucletius)、屋维特(Ovid)及一切古代之诗人,其自述也,莫不有矜贵之色。唐旦(Dante)然也,狭斯玉尔(Shakespeare)然也,柏庚(Bacon)亦然也。故大人而不自见其大者,殆未之有,惟细人者,自顾其一生之空无所有,而聊托于谦逊以自慰,不然,则彼惟有蹈海而死耳。某英人尝言曰:“功绩(Merit)与谦逊(Modest),除二字之第一字母外,别无公共之点。”格代亦云:“惟一无所长者乃谦逊耳。”特如以谦逊教人责人者,则格代之言,尤不我欺也。(同前书第三册二百零二页)

  吾人且述尼采之《小人之德》一篇中之数节以比较之,其言曰:

  察拉图斯德拉远游而归,至于国门,则眇焉若狗窦,匍匐而后能入。既而览乎民居,粲焉若傀儡之箱,鳞次而栉比,叹曰:夫造物者宁将以彼为此拘拘也?吾知之矣。使彼等藐焉若此者,非所谓德性之教耶?彼等好谦逊,好节制,何则?彼等乐其平易故也。夫以平易而言,则诚无以逾乎谦逊之德者矣。彼等尝学步矣,然非能步也,蹵也。彼且且顾,且顾且,彼之足与目不我欺也。彼等之小半能欲也,而其大半被欲也。其小半本然之动作者也,其大半反是。彼等皆不随意之动作者也,无意识之动作者也,其能为自发之动作者希矣。其丈夫既藐焉若此,于是女子亦皆男子自处。惟男子之得全其男子者,得使女子之位置复归于女子。其最不幸者,命令之君主,亦不得不从服役之奴隶之道德,“我役、汝役、彼役”,此道德之所命令者也。哀哉!乃使最高之君主,为最高之奴隶乎?哀哉!其仁愈大,其弱愈大;其义愈大,其弱愈大。此道德之根柢,可以一言蔽之,曰:“毋害一人。”噫!道德乎?卑怯耳!然则彼等所视为道德者,即使彼等谦逊驯扰者也,是使狼为羊、使人为人之最驯之家畜者也。(《察拉图斯德拉》第二百四十八页至二百四十九页)

  尼采之恶谦逊也亦若此,其应用叔氏美学之说于伦理学上,昭然可覩。夫叔氏由其形而上学之结论,而谓一切无生物之物,与吾人皆同一意志之发现,故其伦理学上之博爱主义,不推而放之于禽兽草木不止。然自知力上观之,不独禽兽与人异焉而已,即天才与众人间,男子与女子间,皆有斛然不可逾之界限。但其与尼采异者,一专以知力言,一推而论之于意志,然其为贵族主义则一也。又叔本华亦力攻基督教曰:今日之基督教,非基督之本意,乃复活之犹太教耳。”其所以与尼采异者,一则攻击其乐天主义,一则并其厌世主义而亦攻之,然其为无神论则一也。叔本华说涅槃,尼采则说转灭,一则欲一灭而不复生,一则以灭为生超人之手段,其说之所归虽不同,然其欲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则一也。况其超人说之于天才说,又历历有模仿之迹乎!然则吾人之视尼采,与其视为叔氏之反对者,宁视为叔氏之后继者也。

  又叔本华与尼采二人之相似,非独学说而已,古今哲学家性行之相似,亦无若彼二人者。巴尔善之《伦理学系统)与文特尔朋《哲学史)中,其述二人学说与性行之关系,甚有兴味,兹援以比较之。巴尔善曰:

  叔本华之学说与其生活,实无一调和之处。彼之学说,在脱屣世界与拒绝一切生活之意志,然其性行则不然。彼之生活,非婆罗门教、佛教之克己的,而宁伊壁鸠鲁之快乐的也。彼自离柏林后,权度一切之利害,而于法兰克福特及曼亨姆之间定其隐居之地。彼虽于学说上深美悲悯之德,然彼自己则无之。古今之攻击学问上之敌者,殆未有酷于彼者也。虽彼之酷于攻击,或得以辩护真理自解乎,然何不观其对母与妹之关系也?彼之母妹暂焉陷于破产之境遇,而彼独保其自己之财产。彼终其身惴惴焉,惟恐分有他人之损失及他人之苦痛。要之,彼之性行之冷酷,无可讳也。然则彼之人生观,果欺人之语欤?曰:否。彼虽不实践其理想上之生活,固深知此生活之价值者也。人性之二元中,理欲二者,为反对之两极,而二者以彼之一生为其激战之地。彼自其父遗传忧郁之性质,而其视物也,恒以小为大,以常为奇,方寸之心,充以弥天之欲,忧患劳苦,损失疾病,迭起互伏,而为其恐怖之对象,其视天下人无一可信赖者。

  凡此数者,有一于此,固足以疲其生活而有余矣。此彼之生活之一方面也。其在他方面,则彼大知也,天才也,富于直观之力,而饶于知识之乐,视古之思想家,有过之无不及。当此时也,彼远离希望与恐怖,而追求其纯粹之思索,此彼之生活中最慰藉之顷也。逮其情欲再现,则畴昔之平和破,而其生活复以忧患恐惧充之。彼明知其失,而无如之何,故彼每曰:“知意志之过失而不能改之,此可疑而不可疑之事实也。”故彼之伦理说,实可谓其罪恶之自白也。(巴尔善《伦理学系统》第三百十一页至三百十二页)

  巴氏之说固自无误,然不悟其学说中于知力之元质外,尚有意志之元质(见下文)。然其叙述叔氏知意之反对,甚为有味。吾人更述文特尔朋之论尼采者比较之曰:

  彼之性质中争斗之二元质,尼釆自谓之曰地哇尼苏斯(Dionysus),曰亚波罗(Apollo)。前者主意论,后者主知论也;前者叔本华之意志,后者海额尔之理念也。彼之知力的修养与审美的创造力,皆达最高之程度。彼深观历史与人生,而以诗人之手腕再现之。然其性质之根柢,充以无疆之大欲,故科学与美术不足以拯之。其志则专制之君主也,其身则大学之教授也,于是彼之理想,实往复于知力之快乐与意志之势力之间。

  彼俄焉委其一身于审美的直观与艺术的制作,俄焉而欲展其意志,展其本能,展其情绪,举昔之所珍赏者一朝而舍之。夫由其人格之高尚纯洁观之,则耳目之欲,于彼固一无价值也。彼所求之快乐,非知识的即势力的也。彼之一生,疲于二者之争斗。迨其暮年,知识、美术、道德等一切,非个人及超个人之价值不足以厌彼,彼翻然而欲于实践之生活中发展其个人之无限之势力。于是此战争之胜利者,非亚波罗而地哇尼苏斯也,非过去之传说而未来之希望也,一言以蔽之,非理性而意志也。(文特尔朋《哲学史》第六百七十九页)

  由此观之,则二人之性行何其相似之甚欤!其强于意志相似也,其富知力相似也,其喜自由相似也。其所以不相似而相似,相似而又不相似者何欤?

  呜呼!天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蚩蚩之民,饥而食,渴而饮,老身长子,以遂其生活之欲,斯已耳。彼之苦痛,生活之苦痛而已;彼之快乐,生活之快乐而已。过此以往,虽有大疑大患,不足以撄其心。人之永保此蚩蚩之状态者,固其人之福祉,而天之所独厚者也。若夫天才,彼之所缺陷者与人同,而独能洞见其缺陷之处。彼与蚩蚩者倶生,而独疑其所以生。一言以蔽之,彼之生活也与人同,而其以生活为一问题也与人异,皮之生于世界也与人同,而其以世界为一问题也与人异。然使此等问题,彼自命之而自解之,则亦何不幸之有?然彼亦一人耳,志驰乎六合之外,而身扃乎七尺之内,因果之法则与空间、时间之形式束缚其知力于外,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压迫其意志于内。而彼之知力、意志,非犹夫人之知力、意志也。彼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欲人之所不敢欲,然其被束缚压迫也与人同。夫天才之大小!与其知力、意志之大小为比例!故苦痛之大小,亦与天才之大小为比例。彼之痛苦既深,必求所以慰藉之道,而人世有限之快乐,其不足慰藉彼也明矣。于是彼之慰藉,不得不反而求诸自己。其视自己也如君王,如帝天;其视他人也如嵝蚁,如粪土。彼故自然之子也,而常欲为其母,又自然之奴隶也,而常欲为其主。举自然所以束缚彼之知意者,毁之裂之,焚之、弃之,草薙而兽猕之。彼非能行之也,姑妄言之而已;亦非欲言诸人也,聊以自娱而已。何则?以彼知意之如此,而苦痛之如彼,其所以自慰藉之道,固不得不出于此也。

  叔本华与尼采,所谓旷世之天才,非欤?二人者,知力之伟大相似,意志之强烈相似。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力,其高掌远踱于精神界,固秦皇、汉武之所北面,而成吉思汗、拿破仑之所望而却走者也。九万里之地球与六千年之文化,举不足以厌其无疆之欲。其在叔本华,则幸而有汗德者为其陈胜、吴广,为其李密、窦建德,以先驱属路。于是于世界现象之方面,则穷汗德之知识论之结论,而曰世界者吾之观念也;于本体之方面,则曰世界万物,其本体皆与吾人之意志同,而吾人与世界万物,皆同一意志之发现也。自他方面言之,世界万物之意志,皆吾之意志也,于是我所有之世界,自现象之方面而扩于本体之方面;而世界之在我,自知力之方面而扩于意志之方面。然彼犹以有今日之世界为不足,更进而求最完全之世界,故其说虽以灭绝意志为归,而于其大著第四篇之末,仍反覆“灭不终灭,寂不终寂”之说。彼之说博爱也,非爱世界也,爱其自己之世界而已;其说灭绝也,非真欲灭绝也,不满足于今日之世界而已。由彼之说,岂独如释迦所云“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而已哉?必谓“天上地下,惟我独存”而后快!

  当是时,彼之自视,若担荷大地之阿德拉斯(Atlas)也,孕育宇宙之婆罗麦(Brahma)也。彼之形而上学之需要在此,终身之慰藉在此。故古今之主张意志者,殆未有过于叔氏者也,不过于其美学之天才论中,偶露其真面目之说耳。若夫尼采,以奉实证哲学,故不满于形而上学之空想。而其势力炎炎之欲,失之于彼岸者欲恢复之于此岸,失之于精神者欲恢复之于物质。于是叔本华之美学占领其第一期之思想者!至其暮年!不识不知!而为其伦理学之模范。彼效叔本华之天才而说超人,效叔本华之放弃充足理由之原则而放弃道德,高视阔步而恣其意志之游戏。宇宙之内,有知意之优于彼或足以束缚彼之知意者,彼之所不喜也。故彼二人者,其执无神论同也,其唱意志自由论同也。譬之一树,叔本华之说,其根柢之盘错于地下;而尼采之说,则其枝叶之干青云而直上者也。尼采之说,如太华三峰,高与天际;而叔本华之说,则其山麓之花冈石也。其所趋虽殊,而性质则一。彼等所以为此说者无他,亦聊以自慰而已。

  要之,叔本华之自慰藉之道,不独存于其美学,而亦存于其形而上学。彼于此学中发见其意志之无乎不在,而不惜以其七尺之我殉其宇宙之我,故与古代之道德尚无矛盾之处。而其个人主义之失之于枝叶者,于根柢取偿之。何则?以世界之意志,皆彼之意志故也。若推意志同一之说,而谓世界之知力皆彼之知力,则反以俗人知力上之缺点加诸天才,则非彼之光荣,而宁彼之耻辱也,非彼之慰藉,而宁彼之苦痛也。其于知力上所以持贵族主义,而与其伦理学相矛盾者以此。《列子》曰:

  周子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吟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觉则复役。(《周穆王篇》)

  叔氏之天才之苦痛,其役夫之昼也;美学上之贵族主义与形而上学之意志同一论,其国君之夜也。尼采则不然。彼有叔本华之天才而无其形而上学之信仰,昼亦一役夫,夜亦一役夫;醒亦一役夫,梦亦一役夫,于是不得不弛其负担,而图一切价值之颠覆。举叔氏梦中所以自慰者,而欲于昼日实现之,此叔本华之说所以尚不反于普遍之道德,而尼采则肆其叛逆而不惮者也。此无他,彼之自慰藉之道,固不得不出于此也。世人多以尼采暮年之说与叔本华相反对者,故特举其相似之点及其所以相似而不相似者如此。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