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夫之 > 礼记章句 | 上页 下页
卷四十二 大学(4)


  〖注〗此亦承上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衍〗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其弊也为克伐怨欲之不行而不足以仁,其流且为异端之狂心乍歇而即为菩提。欲正其心而不能诚其意,其弊也为非不悦道而力不足。大本既正,虽有过而不流于邪,故自正心而益求之意知为善之至,而自诚意以进于正心修身为大学之本。抑尝推而论之。经传曰“正”,章句曰“敬”,盖亦稍殊矣,而非殊也。敬者,正之功也。正者,敬之事也。敬者,敬所正也。正者,敬以正也。敬以正而后正无怠忘勉强之病,敬所正而后敬非惺惺亡实之迷,此圣学异端之大界在正不正,而学者醇疵之别在敬不敬,要诸至善,则敬而正之,其实一也。乃淳熙以后之学者,于存养之功未有得焉,而不能笃信正心之有实,为之说曰“心之体如太虚”,曰“湛然虚静如鉴之明”,曰“四者不能无而亦不可有”,曰“如镜未有象方始照见事物”,则疾叛师说,堕于释氏之支说甚矣。夫其所谓太虚者,吾不知其何指也。两间未有器耳,一实之理,洋溢充满,吾未见其虚也。故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天者,理也,气之都也,固非空而无实之谓也。既与其言太虚者不侔,则彼所谓太虚者得之佛、老而非君子之言审矣。其曰“如镜未有象,不有四者,故四者有而不失其正”,则正传之所谓“不得”者尔。得之为言,岂仅不失之谓哉!惟镜本无象,故妍当前而妍,媸当前而媸,无有正而随物以移,然则逆吾者当前而忿懥忧惧,顺吾者当前而好乐交焉,则尽人而无不然者,而奚以为君子之正乎?惟镜本无象,妍当前而失天下之媸,媸当前而失天下之妍,一影蔽之,更无自体,相映非实,两无所喻,则亦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甘苦皆茹而固不知味,是正所谓心不在而无所施其修者也。庄周谓之止水,佛氏谓之“大圆镜智”,乃以是言《大学》正心之功,不已谬乎?至其云“不能无而亦不可有”,则确为了无实义之戏论,释氏以此立“啄啐同时,一见不再”之转语,玩天下于光景之中,学于圣人之门者如之何拾以自误而惑人也!呜呼,正心之学不讲久矣。朱子明言知诚意而不知存心之弊,以防学者之舍本而图末,重外而轻内,以陷于异端,乃一再传而其徒已明叛之而不知;又奚况陆子静、王伯安之徒不亟背圣教以入于邪哉!然正心之实功何若?孔子曰“复礼”,《中庸》曰“致中”,孟子“存心”,程子曰“执持其志”,张子曰“瞬有存,息有养”,朱子曰“敬以直之”,学者亦求之此而已矣。

  〖注〗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辟,匹亦反。“贱恶”“恶而”之“恶”,俱乌路反。敖,五到反。好,呼报反。鲜,息浅反。)

  〖注〗“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随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衍〗任情则偏,察其情之所偏而正之者,惟其心固有喜怒哀乐之节恒于中而不忘也,故曰“而身不修矣”,推本身之所自修于心之正也。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本音“石”,旧叶音“芍”,自当如字读之。)

  〖注〗“谚”,俗语也。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衍〗好恶不审而偏以致惑,身之不修也,而家所以不齐即在此。盖好恶者身之大用,而家国天下受之,家其先受者尔。凡十传互相贯通,初无二理,读者勿滞可也。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弟,特计反。长,丁丈反。)

  〖注〗身修则家可教矣。孝、悌、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衍〗修身而教于家,教家之道,修身而已。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又曰:“父子之间不责善,藏身恕而人自喻。”君子之教家,如此焉耳。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中,陟仲反。后,俗本作“後”者,误。)

  〖注〗此引《书》而释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在识其端而推广之耳。〖衍〗养子之事不待学而能,固有之端也。“识”,察识也。“推广之”,虽不待学而求尽其理,必有事焉,非恃其不学不虑之知能而无功也。孝以事父,弟以事长,皆不待学,而皆有诚求之事。故曰:“直情径行者,夷狄之道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注〗“一人”,谓君也。“机”,发动所由也。“偾”,复败也。此言教成于国之效。〖衍〗修齐之同德为孝悌慈,齐治之通理为仁让。孝悌慈也,仁让也,理一而分殊。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帅,所律反。好,呼报反。)

  〖注〗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国”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衍〗“有善于己”,善为己之所欲,推以与人同欲之;“无恶于己”,恶为己之所恶,推以与人同恶之。所谓“恕”者,如此也。饮食居处,富贵安荣,人各有所嗜而分各有所应得,君子因物顺施而于此不言恕,况或所欲所恶有不合于道者乎!

  〖注〗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喻”,晓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通结上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后,俗本作“後”误,后仿此。)

  〖注〗《诗》,《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貌。“蓁蓁”,美盛貌,兴也。“之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妇人谓嫁曰“归”。“宜”,犹善也。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注〗《诗》,《小雅·蓼萧》篇。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注〗《诗》,《曹风·鸤鸠》篇。“忒”,差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潜玩。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