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家 > 魏源 | 上页 下页
◆魏源简介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九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

  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年),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源后捐内阁中书舍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南京,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三进院屋,初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卷阿:quán ē,《诗经》有《大雅·卷阿》】。并在潭边浅水处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名著《海国图志》即在此处撰写完成。其间,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密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依照英国战俘的口供编成《英吉利小志》。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1843年1月,依据林则徐在广州翻译的报纸并以林的《四洲志》为基础,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著《海国图志》50卷。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殿试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

  1847年,魏源前往广州、澳门,访问知名儒者陈澧,会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采购各国书籍,将《海国图志》拓写为60卷。

  咸丰元年(1851年),授高邮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

  咸丰三年(1853),依据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人马吉士的《地理备考》,增补《海国图志》为100卷。完成《元史新编》。

  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主要著述】

  《海国图志》一百卷,《圣武记》,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净土四经》。《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对基督教的认识也有偏见,认为外国传教士把华人的眼睛挖出来,配以铅粉,炼制白银,因此而致富。

  《圣武记》中对宗喀巴的生卒年、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起源的错误记载,影响直到民国时期。

  在佛教方面著有《无量寿经》会集本——《摩诃阿弥陀经》。

  《古微堂诗文集》
  《书古微》
  《诗古微》
  《元史新编》
  《筹漕篇》
  《筹鹾篇》
  《湖广水利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