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苏轼 > 东坡乐府 | 上页 下页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⑵雍熙塔:塔名,在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清康熙初(1680),泗州沉陷于洪泽湖中,塔也随之不复存在。

  ⑶阕:词曲的一段或一首,这里指词。

  ⑷唐庄宗:五代时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曾作《忆仙姿》词,原文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⑸寄语:通常作转告讲,这里是告诉之意。“语”作为记事当是浴时所说,但写词肯定是浴后之事,故用“寄语”。

  ⑹居士:一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为僧的人,二是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这里指苏轼自己,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居住,故称东坡居士。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调任汝州的途中,时苏轼在泗州。苏轼当年虚龄四十九岁,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转折年。作者在调任途中,当时应该是已意识到自己将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苏轼是元丰二年(1079)蒙冤遭受“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达到黄州贬所,四年后的元丰七年(1084)正月奉诏调往汝州的。此前,宋神宗曾多次准备起用苏轼,都被大臣阻挠了。这次神宗皇帝亲自写诏把苏轼调往汝州。苏轼接诏之后,四月一日起,先游览了一圈,还在高安会见了他弟弟苏辙。六月九日正式从黄州贬所乘船去汝州,顺便送赴江西德兴任县尉的长子苏迈到湖口,并游了石钟山。七月回船当涂,过金陵(今江苏南京),在金陵曾多次拜见王安石,相互唱和,停留了一个多月。八月到京口(今江苏镇江),九月在宜兴买了田地,十月到扬州,十一月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十二月一日抵达泗州,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并写下了两首《如梦令》,此为其中之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