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家 > 欧阳修 | 上页 下页 |
欧阳修简介 |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观去世,年仅4岁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前往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二十五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画荻教子)。 十岁时,从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诗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的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1026年)再试又未取。 天圣六年(1028年),22岁时,跟随汉阳知军胥偃前往京师。 天圣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举,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秋,参加了国子监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天圣八年(1030年),参与由仁宗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唱十四名,二甲进士及第。据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 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同年,在东武县迎娶胥偃之女。 景祐元年(1034年),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奉命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诰。当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 庆历五年(1045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 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使得官民称便。 皇祐元年(1049年)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又遭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时,仁宗亲口挽留:“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于是,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留朝,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一同主持编修《新唐书》,又独自编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及整个中国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放榜的时候,那些写“太学体”而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纷闹事,甚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但仁宗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北宋文风自此一振,就连“太学体”的领袖刘几,也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得允准。 熙宁三年(1070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辞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今安徽阜阳)。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八月,获赠太子太师。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获赐谥号“文忠”。 熙宁八年(1075年)九月,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 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赠太尉。 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 绍圣三年(1096年)五月,再追封兖国公。 崇宁三年(1104年),改封秦国公。 政和三年(1114年),改封楚国公。 【简介W】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 文学方面,欧阳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所著两部史书《新唐书》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谱格式为后世历代沿用,经学上开创宋人直接解经、不依注疏的新风气,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中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 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其时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 欧阳修父亲欧阳观,担任判官、推官等小官,母亲郑氏。 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欧阳修4岁丧父,随母亲前往随州,投靠叔父欧阳晔,自此在随州成长。因无钱买纸笔,母亲曾用芦苇杆在灰土上教他认字,因而有“画荻教子”的故事。 天圣元年(1023年),欧阳修在随州参加解试(地方初试),因文章没有押韵而落第; 天圣四年(1026年),终于在随州通过解试,有资格参加省试(京城考试)。 翌年,由随州荐往礼部参加省试,落第。欧阳修把作品送呈学者胥偃,大受赏识,进入胥偃门下,后来胥偃上京赴任,携欧阳修入京。 天圣七年(1029年),胥偃让欧阳修以国子监推荐举人的身份,参加国子监解试,结果高中第一名; 天圣八年(1030年),省试第一,同年参加殿试,名列甲科第14名。高中后,胥偃把女儿嫁予欧阳修。 天圣八年(1030年)5月,欧阳修任命为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开始政治生涯,在钱惟演幕下,与尹洙、石曼卿、梅尧臣等名士交游,并与范仲淹通书信。 明道二年(1033年),夫人胥氏去世。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获召试学士院,授官馆阁校勘,移居汴京; 景祐三年(1036年),声援与宰相吕夷简冲突的范仲淹,被指为“朋党”,贬到夷陵。当时一同被贬的共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4人。 景祐四年(1037年),再娶薛氏。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与吕夷简和解,获重新起用,欧阳修也再任命为馆阁校勘,修订朝廷藏书目录《崇文总目》,事成后升任著作郎(主修国史之职)。 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因病告退,但仍干预国事,欧阳修当时出任谏官,加以激烈批评,并与蔡襄分别上疏,请起用韩琦、范仲淹执政。两篇奏章非常有力,范仲淹任命为参知政事(副相),富弼则做枢密副使。范仲淹出任副相后,即奏上“十事疏”,推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内容包括改革科举和扩充学校。欧阳修与富弼、余靖、蔡襄等人参与庆历新政,并撰写“十事疏”中“精贡举”一项。欧阳修批评当时科举考试执著于平仄声调,考生只知背诵,文章华而不实,主张应先考“策论”(政论),考核考生阐述见解的能力,然后才考诗赋。政敌批评范仲淹等人交结朋党,欧阳修作《朋党论》加以反击,宋仁宗不信其辩解,夏竦又乘机陷害富弼,于是范、富都出调,改革派被瓦解。 庆历四年(1044年)年底,欧阳修奉使河东路,又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革除地方积弊,罢免不称职官员。 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新政完全失败,各项政策包括科举改革都回复原貌,唯独扩充学校的政策推行下去。欧阳修平日多批评,得罪人,政敌“权知开封府事”杨日严与夏竦力图铲除他。 庆历五年(1045年)以“张甥案”告发欧阳修,使他下狱。欧阳修有一姓张的外甥女,与他没有血缘关系,自幼投靠欧阳修,出嫁后被揭发通奸,拷问时供出未嫁时与欧阳修乱伦。此事一出,舆论大哗,欧阳修始终不承认,官员两度审理此案,都判定并无其事,了结此案。欧阳修死罪得以赦免,另以挪用外甥女嫁妆罪名,贬官滁州。 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州。 皇祐元年(1049年)改颖州知州,翌年北移商丘应天府。 皇祐四年(1052年)其母郑氏逝世,翌年归葬其父母于吉州。 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被召入京,一度被政敌诬陷,幸得其他官员申辩,得以留京,奉命编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年),升为翰林学士,上奏批评宰相陈执中杀婢,宋仁宗不接纳,改派欧阳修出使辽国;同年欧阳修知贡举,以古文取士,推动古文运动。 嘉祐三年(1058年),韩琦、富弼上台,欧阳修则继包拯出任开封知府。 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上呈《新唐书》,升为枢密副使,自此直至治平三年(1066年),与韩琦、富弼一同主政,这是欧阳修生平首次肩负执政重任,也是北宋中期政治最平静的时期。欧阳修作风以稳健为主。 嘉祐六年(1061年),出任参知政事(副相),掌政期间,整顿行政效率,整理当年吕夷简制定的行政则例。后来富弼与韩琦、欧阳修二人,因作风不同而不和。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遗命欧阳修与韩琦辅佐其过继的侄儿宋英宗。欧阳修支持英宗追尊生父濮王赵允让,称之为“皇考”,引起“濮议”之争。大多数大臣如司马光、吕公著等,认为英宗已过继给仁宗,应称生父为“皇伯”,批评欧阳修是罪魁祸首,欧阳修亦竭力辩护,主张应考虑亲情。欧阳修自知在朝中已孤立,请求外任,但不获准。 治平四年(1067年),从舅薛宗孺因私怨,称欧阳修与媳妇吴氏有暧昧。因指控严重,欧阳修立即杜门不出,上奏章辩明真相,一时朝中竟无大臣为他辩解,欧阳修当日提拔的言官也倒戈相向。指控不大可能属实,因夫人薛氏治家甚严。宋神宗不信指控,断定本无其事。但欧阳修毕竟已声名受损,政治上已无领导力量,朝廷终于让他外放,任亳州知州。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欧阳修不予赞同,自恃德高望重,不加实施,宋神宗和王安石亦听他、由他。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有意再起用欧阳修,但王安石反对,欧阳修自己亦坚决推辞,神宗让他改任蔡州知州。欧阳修晚年多病,身患眼疾、齿疾,手足不便。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隐居颖州(今安徽阜阳)。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病逝,享寿六十五岁。 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赠太尉。 【家庭】 父:欧阳观(4岁,父丧) 母:郑氏(被誉为“四大贤母”之一) 叔:欧阳晔 妻子 胥氏,胥偃之女(公25岁娶,27岁卒) 杨氏,杨大雅之女(公28时娶,29岁卒) 薛氏,薛奎之女(公31岁娶) 儿子(8子,4子早卒) 长子:欧阳发 次子:欧阳奕 三子:欧阳棐 四子:欧阳辩 女儿 欧阳师(长女,8岁卒,有《哭女师》) 第三女,早卒 幺女,封乐寿县君,早卒 孙子 欧阳愻 欧阳宪(憲) 欧阳恕 欧阳愬 欧阳愿 欧阳懋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