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黄宗羲 > 明儒学案 | 上页 下页
黄润玉《海涵万象录》


  天只气,地只质,天地之生万物,如人身生毛发,任其气化自然也。而人独有心中一窝气,寓得理而灵,故曰心神。然太虚中亦有一团气,灵如人心者,则曰天神。

  汴为天下之中,不如金陵、江夏漕运之易集也。

  道有体用,体即理,用即事,人得是理于心曰德,服是事于身曰行。何谓德?知仁、圣义、中和是也。何谓行?孝友、睦姻、任恤是也。

  道无玄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循理而行。

  在天为理,与天常存,在人为性,气散则亡。

  告子若曰“生理之谓性”,便不起人争端。天地间只是生气中有此生理,在人亦然,故名曰性,而总谓之仁。是仁即系天地生物之心,又只是生生之理,又曰气质之性,即告子生之谓也。故张子曰:“君子弗性也。”

  有一人之命,有一家之命,有一国之命,若长平坑卒,一国之命也,气数也。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心自不放。

  心之量宇宙间事,皆能推其理而知,但天下形势,古今制度,必须考视而知,难意度也。

  程、张所谓心,皆指其虚灵之气而言,气本寓理为性,理从气发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气也。

  天地间生生不息为仁,此天理流行也。人心只天理流行便是仁,私欲间断便是不仁。

  孔门所教所学,皆于用处发明,而体在其中。盖理是道之体,事是道之用。孝弟见于日用,只从仁上发出来。仁是孝弟之理,孝弟是仁之用。学者骛于高远,不尽孝弟之事,只是去探高妙,论心论性,却全不识道。

  教学者于自己体认性情发见处,便能知道。

  古者士农工商,各一其业,子孙世守,而民志定。今也农工商之贪黠者,皆奔兢仕途,而谋吏胥出身,往往资其贪黠,卒获仕途以终其身,所以滥溢铨曹,污蠹民社者,多此途也。为今之计,莫若自民间俊秀,取入庠校者,三年大比,约计藩臬郡县司吏额,分上中下,取士之中式者上等,命为藩臬阃司之吏,中等为各郡吏,下等为州县吏。三年考满,送礼部会试,亦依上法取送。在京衙门历役三年,都试出身,则使儒法兼通,寄之民社,而去贪黠之风矣。

  《大学》之道,问学之宏规;《论语》之言,践履之实理;《孟子》七篇,扩充之全功;《中庸》一书,感化之大义。

  《大学》一书,《六经》之名例也;《中庸》一书,《六经》之渊源也。

  穷理者道之体斯明,尽性者道之体斯行,至命者道之原斯达,故邵子曰:“非道而何?”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