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黄宗羲 > 明儒学案 | 上页 下页 |
王恕《石渠意见》 |
|
戒慎恐惧二节 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无人欲,有人欲即无天理。如何前一段是天理之本然,后一段是遏人欲于将萌? 中和节 中和乃人性情之德,虽有动静之殊,初无二物。戒惧慎独,皆是不敢忽之意,岂有彼此?如何自戒惧而约之,止能致中?自慎独而精之,止能致和?如何致中独能位天地,致和独能育万物?恐非子思之意。 鬼神章 “鬼神之为德”。鬼神,盖言应祀之鬼神。为德,如生长万物,福善祸淫,其盛无以加矣。以其无形也,故视之而弗见,以其无声也,故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言鬼神以物为体,而无物不有,如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木主为鬼神之所栖是也。然其有感必应,是以使人敬畏而致祭祀,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不敢忽也。谓之如在,言非实有也。《集注》以发见昭著释如在,恐非是。 食无求饱章 无求饱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也。就有道而正者,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盖古之学者皆以言行为学也。 动容貌章 斯,犹须也,是用力的字。动容貌,须要远暴慢;正颜色,须要近信;出辞气,须要远鄙倍。若以斯为自然,未安。 兴于诗章 诗本性情,有邪有正,读之可以兴其好善、恶恶之心,故曰“兴于诗”。礼以谨节文,曲礼经礼,人能知之,则敬慎威仪,言动无失,可以立于乡,立于朝,故曰“立于礼乐,以和神人,用之于郊庙,则祖考来格,用之于燕享,则宾主情洽”。不特此也,事无大小,非和不成,故曰“成于乐”。 颜渊喟然章 高坚前后,言己无定见,非圣道之有高坚前后也。《集注》谓“颜子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若然,则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非道欤? 毁誉章 今斯之民,即三代之民,而三代之民,直道而行,不妄毁誉人,何今之民毁誉之过情也? 或问“井田之法,今可行乎”?《意见》以为不可。曰:“何也?”曰:“今之时,人稠地狭,人人授田百亩,其可得乎?”曰:“何必百亩?或五十亩,或七十亩,使彼此均一,即井田之意。”曰:“户口年年有消长,苟欲均之,必须年年取勘分授,经画疆界。若然,则官民不胜其烦劳,又且妨误农业。受田之人必曰: ‘此田今年属我,明年不知又属何人?’由是人怀苟且之心,怠于耕作粪壅,田必瘠矣。”曰:“十年一分可乎?”曰:“十年一分,止可均一次,其后户口有消长,则又不均矣。” 尽心章 人能竭尽其心思而穷究之,则能知其性之理。盖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其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既知其性,则知天理之流行,而付于物者,亦不外是矣。与下文“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文势相同。《集注》言“知性乃能尽心”,不无颠倒。 春秋 《春秋》者,孔子因左丘明所作《鲁史》而修之也。何为以左氏为《传》,而以公羊榖梁并行,谓之《三传》乎?今观公、榖《传》,不过发明孔子笔削褒贬之意,未尝外左氏所记之事,而凿空为之说,此左氏不可为《传》一也。孔子言左丘明耻之,丘以耻之,观此,则知左丘明生乎孔子之前,而为孔子之所敬信者也,不应生乎后者为之《经》,而生乎前者为之《传》以释《经》也,此左氏不可为《传》二也。 中和 天下之事,处之得中则成,不得中则不成,故中为天下处事之大本。天下之事,行之以和则行,不和则不行,故和为天下行事之达道。 道不远人章 己之能知能行,人亦能之;己之不能,人亦不能。是己之道,曷尝远于人哉?人之行道,不能推己度物,而以人之难知难行之事治人,则是不近人情,而远人以为道也。 诚者自成章 诚,实也。人之心无不实,乃能自成其身,而道之在我者,自无不行矣。《注》以诚与道对言,以人与物为二事,非也。 “物之终始”之物,犹事也。人之诚实者作事,自然有始有终;不诚实者,则虽有所为,始勤终怠,所以成不得事,故曰“不诚无物”。 饥渴章 人能不以饥渴贫贱动其心,则大本立而过人远矣。其他小事末节,虽不及人,不为忧矣。 进德修业爻 忠信,谓存诸心者无不诚也;修辞立其诚,谓出诸口者亦无不诚也。忠信非德也,所以进德者忠信也;修辞立诚非业也,所以居业者修辞立其诚也。知至至之,知德之所至而进以至之,故可与几也;知终终之,知业之所终而修以终之,故可与存义也。以知行言之,知至知终,似知也;至之终之,似行也。《传》谓“知至,至之致知也;知终,终之力行也”,不能无疑。 敛时五福用敷锡 五福在人,若无礼乐法度,则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放僻邪侈,自陷于罪,岂能安享五福?惟人君建极,有礼乐刑政,是以天下之人,不犯于有司,得以安享五福,则是人君收敛敷布以与之也。 无隐章 夫子之适陈、蔡、楚、卫诸国,无行而不与二三子同行,动静云为,众所共见、共闻,曷尝有所隐乎! 深则厉 厉者,严厉也。水深可畏,当止而不涉也。 志至气次 志之所至之处,气即随之而至,如帅所至之处,卒徒亦随之而至也。 王者师节 贡、助、彻是三代养民之法,庠、序、学校是三代教民之法。后来有王者起,必来取三代教养之法以为法。是三代教养之法,为后来王者之师也。 言性章 天下人之言性,只说已然之迹便是性,不知已然之迹,有善有恶。顺理而善者,为性之本,不顺理而恶者,非性之本,故曰“古者以利为本”。 孟子末章 “无有乎尔”者,是反说之词,犹言“岂无有也”。孟子之意,以为孔门弟子克肖者七十二人,岂无有见而知之者?既有见而知之者,则今日岂无有闻而知之者?观于此言,则孟子隐然以闻知自任也。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