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曹植 > 曹植诗集 | 上页 下页
送应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注释】

  ⑴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bǎn),同“坂”,山坡。

  ⑵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⑶顿:塌坏。擗(pǐ“匹”音):分裂。

  ⑷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⑸耆(qí):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

  ⑹畴:田亩。田:动词,耕种。

  ⑺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⑻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 ②嘉会:欢会。

  ⑼终极:穷尽。

  ⑽嬿婉:欢乐。

  ⑾我友:指应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⑿亲昵:朋友。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⒀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⒁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⒂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⒃翮(hé):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施翮:展翅。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东汉应劭的侄子。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皇帝其实是傀儡。地方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董卓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当时他任并州牧,驻兵河东,中平元年(189年)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的袁绍等人密召董卓带兵进京(洛阳),以威胁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马尚未到达,何进因密谋泄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出京。董卓闻讯赶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进兵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在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关东州郡结成联盟,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于是预备迁都长安,以避关东诸军。他派兵将洛阳城中富户拘捕,罗织罪名后杀死,将其财产掠夺。在杀死反对他迁走的伍琼等人后,派兵强迫洛阳城中居民迁移后,随即焚烧洛阳城,迁都长安,自已带兵屯留于毕圭苑。从此,就酿成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当时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而应氏兄弟旋将有北方之行,亲交故旧为他们设宴饯行。即将分别之时,曹植颇为恋恋不舍,因作诗送别。《文选》中刘良在这两首诗的题目下注曰:“送应璩、应瑒兄弟。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被焚烧,故多言荒芜之事。”其实,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洛阳根本不得恢复,故而更见荒凉。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