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挺进南极圈


  卫星导航仪上闪动的红色数码,报告了我们的船位是南纬6O°9'4、西经69°26'35,这是茫茫大海中的A点。从这里开始,船只改变航向,来了一个急转弯,直趋正南,向我们预定的目标——南极圈挺进。
  天气是出乎意料地宽待我们,离开了南设得兰群岛东北端的第6号站位,船只迎着偏西风破浪前进。这一段航程有350海里,浪涌不大,温暖的极地太阳高高地悬挂在北方的天空,在蓝得耀眼的海面洒下金色的光带。一群群勇敢的暴风海燕随着船尾,在推进器搅起的翻腾的水道上盘桓,时而还有动作灵巧的港湾鸽安详地躺在晃晃悠悠的波浪之间,好像那是柔软的床。深棕色的黑背鸥,身为白色翅膀灰褐的管鼻鹱,在蓝天碧海振翅飞翔,不时从甲板上空掠过。还有大群大群的企鹅在波浪中整齐地排成队列,在波浪中逐流进退,好似一群竞赛的游泳健将。生物学家告诉我,这一带海域的磷虾特别丰富,把鸟儿都吸引过来了。
  从A点向南,风向突然由偏西风转为罕见的偏北风,我们的考察船顺风而行,长驱直入,似乎老天爷理解我们的心情,要把我们的船只快快送到向往已久的南极圈。在那里,南大洋考察计划中设置了位置最南端的一个站位。
  全船上下都被成功的喜悦所激动,几天几夜的航行已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预定的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一瓶瓶的样品堆满了船上的实验室,这里有从不同深度采集的海水,有海底的淤泥和碎石块,还有许多形状怪异的海底生物,它们的数量之多、个体之大,连生物学家也为之瞠目结舌。科学家们此刻忙得没有喘息的功夫,他们夜以继日地整理标本,分析化验,测定各种数据。对于他们,似乎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事情。
  我走进底栖生物组的实验室,这是一间停止使用的浴室,临时改作生物学家贮放标本的地方。几天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出色的腔肠动物专家唐质灿副研究员,还在为他们的初战失利懊丧不已。颠簸的船只,巨浪巨涌,使他们投入的底栖拖网两次被海底尖利的石块撕破,结果一无所获。但是,现在他却为贮放标本的地方太小而大伤脑筋,因为他们的收获比谁都更加叫人羡慕。
  唐质灿和国家海洋局二所的鱼类专家尹向芙指着摆满的塑料瓶,里面是用福尔马林或酒精浸泡的标本,向我展示他们从海底世界捕获的猎物。
  这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在阳光难以到达的海底世界,居然栖息着如此繁多、形状怪异的生物。
  那肉红色的软乎乎的海参,大小不一,小的像个肉枣,大的像个黄瓜。
  那眼睛暴突、颜色灰白的是南极鱼,不过鱼类专家尹向芙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那灰白色的像石头块一样多孔的生物,是生活在深水中的冷水珊瑚——柳珊瑚。“珊瑚有两种,”唐质灿解释道,“一种是造礁珊瑚,一种是非造礁珊瑚,这种冷水珊瑚就属于后一类。”他特别告诉我,珊瑚并不一定都生长在热带海洋。
  在塑料瓶里,还有水螅虫、苔藓虫、等足类、端足类、海蜘蛛、海蛇尾、海鞘……都是我闻所未闻的生物。
  “你看,这种生物特别珍贵。”他拿起一个外观很像一柄张开的伞的标本,长为15厘米,“这叫伞形花海腮,有很多触手可以捕食,是一种腔肠动物……这是第一次采集到的。”
  然后,他又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枝枯树枝形状的标本:“这就是水螅虫,在它的刺细胞里,含有苛性碱成分的毒液,人的手一旦触摸到它就会中毒。”他讲起二次大战期间发生的故事:当时在所罗门群岛驻扎着很多美军士兵,一到假日,他们就去海滨玩。有的人见到海里长着一种很好看的“水草”,就用手去拉,谁知刚刚接触到那种“水草”,手就像被火烫了似的,顿时火烧火燎,接着是中毒昏迷,全身红肿……事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以致影响了美军的战斗力,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却是一个谜。“后来,美国派了一个生物学家小组专门进行调查,发现是水螅虫造成的,为此还发了文件,告诫那些不了解海洋生物习性的士兵们,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动不认识的海洋生物……”唐质灿笑着把标本放进塑料容器里。
  他接着说,海洋生物按照它们的生态习性可以分为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其中的底栖动物又有“底上”(生活在海底表面)和“底内”(在海洋沉积物中)之分。在大约16万种海洋动物中,底栖动物占的比例最大,约占90%。
  “南大洋的底栖动物个体大,生物量也很大,”唐质灿接着说,“南大洋的海水几乎没有河流补给,完全来自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这些来自深层的海水,从很深的大洋底部爬上较浅的大陆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所以使得南大洋的生物量相当丰富。”不过,他又补充说,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大陆坡和大陆架,又叫次深海;至于几千米以下的深海,底栖动物就很少了。
  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水生生物专门化的尹向芙是一位任劳任怨、踏踏实实的科学工作者。捕捞底栖动物起初屡屡受挫,网具被海底的冰碛石块撕破了不止一次,是他想方设法改进了操作方式而解决的。当时大家一筹莫展,尹向芙根据海洋底地质复杂、地形变化大、石头多的特点,采用船只泊锚拖网,让网具随着海流漂移而采集底栖动物。按照常规拖网的办法,网具是在航速2~4节的情况下放入海中的。他采用的拖网方式,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不但网具再没有破过,而且捕获的数量很可观。“常规的办法是根据海底为软质的淤泥总结的办法,它不适合南极的海洋调查,因为这里多是冰碛物,有很多锋利如刃的石头和岩块。”
  他接着说,除了用底栖拖网(分阿氏拖网和三角拖网两种)采集标本,还用一种有机玻璃制的取样盒——箱式取样器,采集海底沉积物,通过X光透视研究底栖动物对沉积过程的作用,看它们是稳定的还是扰动的,从而了解底栖动物与沉积物的相互关系。
  “这次南大洋考察,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底栖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调查南大洋底栖动物资源和南大洋底栖动物区系的特点,以及它在世界海洋生物地理中的位置,”尹向芙说到这里,又特地说明道,“当然有很多工作还要等回去做,说老实话,光是鉴定标本的工作量就很大,很多生物我们是第一次见到,还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我们的科学考察船正在向那充满诱人秘密的海洋驶去。在驾驶台的海图室,展开了一张陌生海区的海图,这陌生的海域称作别林斯高晋海。好熟悉的名字,乔治王岛的苏联站也称为别林斯高晋站。这位别林斯高晋从1819年至1821年,在茫茫大洋航行了751天,行程92,000多千米,单是在南极60°以南的南大洋就航行了122天,100天在冰海中航行,12次闯入南极圈。他的探险船队发现了彼得一世岛。这是第一次在南极圈发现的岛屿。他们还发现了后来被命名的亚历山大一世岛,“这个陆地直到现在可能还有疑问,这究竟是一个岛屿,还是一个永为冻冰所覆盖的地峡把南极大陆连接起来的半岛?”苏联有的学者这样认为。
  我们此刻正在开足马力向别林斯高晋海疾驰。一个世纪以前,俄国的探险家闯入这片冰海企图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但是无法通过的浮冰,使他们未能最终到达预定的目标。如今,我们的13,000吨的考察船也沿着这条古老的航道,闯入了这片风涛险恶的海峡,谁能预料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结果呢?
  船只以17节的航速向南航行,极地的太阳不久躲进厚厚的乌云里去了。海平线的上空阴霾满天,天色昏暗,分不清这是清晨还是黄昏。海水不再是令人悦目的靛蓝,而是泛出深灰色的冷漠的寒光。气温开始迅速下降,掠过甲板和船舷的风呼呼作响,矗立在气象平台的大线,被狂风扭曲着发出金属的嘶鸣。
  南纬60°是可怕的风暴带,果然名不虚传。我们的船只刚刚越过南纬60°,向南极圈冲刺时,天空变得阴森可怕,大海开始发怒了。汹涌的狂澜气势汹汹地扑向船舷,扑向甲板。看来,南大洋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了。
  但是,挺进南极圈的喜悦像无形的电流激动着每个人的心。前舱过道的黑板上郑重贴出通知,为了纪念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挺进南极圈,将要向每个队员和船员颁发一枚纪念章。通知还征求纪念章的图案,有美术才能的队员和船员都跃跃欲试。在后来的几天,走廊的玻璃框贴满了应征的作品,并且进行民主投票,由大家评出最佳方案。当我们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枚在南大洋的惊涛骇浪中设计的纪念章,已经由上海证章厂精心制作出来,佩戴在每个考察队员的胸前了。
  不仅如此,这天船上的炊事员特别忙碌,伙房里飘溢着煎鱼、煮饭的香味。穿过地球上南温带和南寒带分界线,变成了欢乐的节日,伙房决定今天给大家加餐。
  傍晚,广播中传来“开饭”、“今天加餐”的通知,伙房外面的走廊已经排成长队。晃动的大餐厅里传来阵阵笑语喧声,端着盘子和揣着酒瓶的人们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因为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
  “啊……哈哈哈……”排在队列中的人们哄笑着,不知是谁差一点摔倒了。
  端菜打饭的人身不由己地表演着特技。
  餐厅里热气腾腾,放在甲板上的饭盆和汤桶,像是魔术师在变戏法,不停地在光滑的甲板上滑动。
  “喂,小心点,别吃到鼻子里去呀!”
  船上的大餐厅有几十张固定的桌子,每张桌上都摆上丰盛的菜肴。从祖国带来的大对虾,这是轻易吃不到的,红烧牛肉、油炸花生米、松花蛋、红烧黄花鱼,也散发诱人的香味。每桌6个人,还发了啤酒和双沟大曲。广播喇叭奏出了欢快的乐曲,为欢乐的会餐增添喜庆气氛。人们打开了酒瓶,搪瓷饭盆里的啤酒冒着气泡,手里的筷子也一齐伸向桌子的菜碟……
  “干杯,为了我们胜利挺进南极圈……”有人端起酒碗这样提议。
  “祝贺南大洋考察的成功……”也有人这样附和道。
  每张桌子都充满欢乐,充满笑声,充满年轻人无忧无虑的开玩笑的喧闹。
  就在这一刹那,脚下的甲板像是发生了猛烈的地震,突然剧烈晃动,这是超常的摇晃,船身被猛烈袭来的巨浪拦腰一击,突然向一侧急剧倾斜,如同一个快跑的人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跤。顿时,餐厅里所有的人站立不稳,纷纷摔倒。刚刚打开的酒瓶从手里飞了出去,桌上的碗全都不翼而飞。人们身不由己地滚作一团,随着那无法抗拒的惯性,全都挤在餐厅左侧的角落……
  我们几个记者是一桌,这时候还滴酒未沾,桌上的菜肴一块也没有尝尝滋味。当座中一位记者刚打开第一瓶啤酒时,酒瓶从他的手里飞出,像一只鸟儿飞得无影无踪。碟子里的对虾仿佛都复活了,一眨眼连碟子也不知去向。我只觉得有谁在背后恶作剧地拉着我,不由地连连后退,接着退到旁边的另一张桌旁,然后扑倒在地,顿时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我的眼镜也飞了,不知飞到何处……
  餐厅里先是一声惊叫,然后是稀里哗啦的声响,酒瓶的破碎声,碗碟的撞击声,椅子和人的摔倒声,顿时乱作一团。当大家从惊愕中清醒过来,发现自己滚在一片狼藉的甲板上,不由得面面相觑,又爆发出不可抑制的哄笑声。
  但是,哄笑声刚刚发出,立刻又被惊叫声淹没了。船只突然又朝另一个方向猛地一晃,所有的人又立即滚作一团,朝着餐厅的右侧的角落倒去,如同一个个皮球……谢天谢地,我在那短暂的静默中居然奇迹似的找到了眼镜,随后也滚到另一个角落里……
  南大洋就是以如此奇特的仪式欢迎我们中国人的莅临,真有点不够意思!我们笑作一团,笑得流出了眼泪,但是这顿丰富的晚餐,被突如其来的风浪这么一搅,只好告吹了。
  风浪越来越大,我来到驾驶台,暮色升起的天际乌云低垂,汹涌的巨浪排山倒海似的向船首扑来。船首忽而被高高地抬起,时而又深深地埋入浪涛之中。沉重的铁锚受大浪撞击,不断在船帮发出可怕的轰响。考察队水文组的队员们在船尾抛下了抛弃式浪高仪,经无线电遥测,最大浪高为8.6米,一般浪高是5.6~6.5米。这是出航以来最大的风浪。随着夜色笼罩着别林斯高晋海,凌厉的风声夹着南极的冷雨在驾驶台的挡风玻璃上蒙上一层水雾,黑暗中的大海变得更加狰狞可怕,仿佛到处埋伏着难以预料的危险。
  我想起100年前的别林斯高晋率领的船队,想起谢克尔顿的冰海历险,那时候人类征服冰海的船只仅仅只有几百吨,而且都是不堪一击的木帆船,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才能勇敢地闯入如此凶猛的惊涛骇涛之中。看来挺进南极圈,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危险。
  船长张志挺和副船长沈阿琨,还有其他驾驶人员都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黑雾沉沉、浪涛险恶的海面。雷达不停地运转,密切监视可能出现的冰山。我们特聘的阿根廷船长顾问特龙贝达先生,这个矮胖的不苟言笑的老头,不知什么时候也悄悄地走进了驾驶台。
  船只进入极区夜航,黑暗笼罩的冰海向着遥远的南极圈伸展,伸向远方……

  ------------------
  虚阁网Xuges.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