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中国炮兵传奇 | 上页 下页
三九


  两个回合之后,又有两条匪船被击伤,像死鱼一样漂浮在水面上。陆兆林一看情形不好,顾不得救护那些落水的喽罗,发一声喊,立刻争先恐后地四散逃离了。

  现在真成了海上打活靶练习了,山炮连的同志们瞄准敌人的船只,射出一发发致命的炮弹,在最后就要跑出射程的时刻,又有一艘敌船中弹,轰然一声被炸得粉碎。

  战斗结束后,船队虽然也有损伤,但并不严重,大家高高兴兴地将缴获的战利品拖上岸来。

  事后,粟裕师长知道这件事后,专门来到海防船队,接见了全体山炮连的同志们,详细询问了海战的情况,高兴地说:“你们山炮连是我们师的精血,不要看现在把你们放到船上,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这是保存实力,把你们放到大反攻的时候用。山炮是我们的命根子,就是牺牲一个步兵连,也要保住山炮。我要你们在这段时间里,给我训练出上百名神炮手,今天我们只有四门炮,可到了明天,我们就会有上百门、上千门大炮……”

  粟师长的话使得大家信心倍增,热血沸腾。大家决心苦练杀敌本领,人人都当神炮手。

  没过多久,果然炮连迎来了第一批新学员,他们之中有20多名是抗大九分校调来的知识青年,还有30多名是从正规连队调来的正副班长,炮手们全部享受干部学员待遇,可见粟师长是多么看重炮兵。

  不久,山炮连又转移到苏北新四军第3师师部所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为此后的炮兵建立训练出一大批合格的炮手和基层指挥员。

  §炮和炮弹的故事

  1941年1月7日,我八路军在侯集与郓城中间的潘溪渡,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全歼了日本鬼子的一个小队。

  这场伏击战,是杨勇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参战的是第7团。

  这一仗打得漂亮,结束得利落,在缴获的许多战利品中,特别让人高兴的是有一门步兵炮。虽然这家伙已经老得失去了烤蓝,可那时候有这么一个重武器,应该说是件大喜事。

  八路军对缴到这门重炮虽然极为看重,可随同这门炮参战的只有当时缴获的6发炮弹,这些炮弹一旦打光,这个大家伙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这年冬天,杨勇司令员便把试制步兵炮弹的任务交给了第8军分区修械所和炸弹厂。

  当时,这个兵工厂一无机器,二无原料,三无科技人才。仅有的几十个工人,只能修修破枪,造些手榴弹什么的,步兵炮的炮弹是什么样,有多大,多长,许多人连见都没见过。可大家听说前线需要,情绪特别高,他们说:“什么东西都是人造的,过去咱们手榴弹也不会造,现在不是个个开花吗!”

  一些老工人认为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有的说:“造炮弹和造手榴弹是两码事,就算能按样子造出炮弹,打得出去打不出去是一回事,能不能炸响又是另一回事。”

  正在这时候,军分区政委曾思玉来到兵工厂,带来了军区首长的指示:“一定要把炮弹造出来!”他还一再鼓励大家说:“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这是我们的老传统,只要大家想办法,困难吓不倒人,人一定能征服困难,你们不但要有勇气造炮弹,还要有勇气造大炮!”

  曾政委一番话,把大家的心劲又鼓动起来。于是后勤处党支部研究决定:炸弹厂继续生产手榴弹,修械所全力投入炮弹的研制,等到技术问题解决后,炸弹厂再投入生产。

  艰苦的试验开始了。炮弹壳无法铸造,只能用旧的,弹头用破轧花机上的灰生铁回炉,信管里的雷汞,从废炮弹信管里挖取……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试验,一点点摸索,突破了层层难关,最后终于研制出了三发炮弹。

  人们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新炮弹的试发射。通信员送来上级命令:到李庄去试炮。第二天一大早,程重远、赵连城等几名技术工人,抱着那三发炮弹,到达了指定地点。只见曾思玉政委和龙世兴团长已经到了,潘溪渡战斗中缴获的那门92式步兵炮,也虎虎实实地蹲在那里。

  这家伙浑身乌黑,两个轱辘托着炮筒,实在挺威风的。程重远和赵连城爱惜地上下抚摩着,心里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造出这家伙呀!

  曾政委笑着说:“你们不简单,终于还是把炮弹试制出来了,怎么样,试试看吧!”

  试射开始了,目标是对面山坡上的一座小破庙。

  大伙作好一切射击准备后,由程重远将炮弹装进炮筒,只听“嗵”地一声,炮弹飞了出去。

  阳光下,几十双眼睛细眯着,寻找着炮弹飞行的轨迹。

  等了半天,四野寂静一片,只有寒风扫过平原,卷起一阵阵尘土。没有爆炸声,程重远的心凉了半截。

  赵连城接着装上了第二发炮弹,仍然没有回音。

  最后一发又放出去了,原野里还是一片沉寂。人们都紧绷着脸,面面相觑。

  问题在哪里呢?大家跑过去,将弹头从深土里扒出来。

  龙团长说:“老程,把它卸开看看吧?”

  程重远和赵连城让大家闪开,然后将引信管卸开来。经仔细研究,终于把问题弄清楚了,原来是撞针的滑道太粗糙,弹簧太软,弹头落地后没有引爆炸药。

  情况弄清后,曾思玉和蔼地说:“找到毛病就好办了,你们再辛苦一番,马上改进,不管怎么说,你们已经走出第一步了嘛,别泄气,你们一定会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的……”

  老程和老赵感动地点了点头。

  “几天能改得好?”曾政委又问。

  “三天,我们立下军令状,三天一定改装完毕!”老程和老赵很有把握地回答。

  曾思玉笑着说:“这是科学,军令状不必立,但要抓紧,前线等着炮弹用哩!”

  不到三天,改装任务完成了,还是那个试验场,还是那个射击目标,程重远心情激动地装上炮弹,炮弹呼地飞出了炮膛,轰地一声巨响,小破庙被掀掉了一半。

  “好啊!”

  “炸啦,炸啦!”工人、炮手和首长一齐高兴地欢呼起来。

  从此,生产炮弹成了炸弹厂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敌人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造炮弹的各种原料奇缺。于是大家人人动脑,个个找窍门,动员民兵去扒铁路,把钢轨抬回来锻弹头;到处收集破铜烂铁铸弹壳。

  最难解决的是雷汞,幸好在八公桥战斗中,我们搞到伪军孙良诚部的一个兵工厂,弄到一本有关军火生产的小册子,张所长和老程、老赵几个技术骨干便按照小册子上提供的方法,摸索着生产雷汞。

  在军工生产中,攻克技术难关也像打仗一样,大家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不断地创造和发明,一步步逼近成功。

  工人中有个姓范的小伙子,眼见别人干得热火朝天,他自己也想出了个点子。一天,他提着18磅重的大铁锤,来到村外的野地里,“吭吃、吭吃”地敲打一颗日本飞机扔下的瞎火炸弹,想把里面的火药掏出来后,用它的外壳做炮弹。有的同志发现后,赶忙拉住他责备说:“你这愣小子,你不想活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