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偏师 | 上页 下页
三七


  其实,黄公略讲的那一套,完全是对牛弹琴。还未下课,一只红嘴绿翅膀的漂亮鸟儿误入课堂。孩子们一喜,黄公略也顾不上为人师表者的威严了,第一个跳上桌子,和孩子们一同赶鸟。课堂里顿时炸了营,砸了杯子,损坏了桌椅。黄梅庄把十六岁的同父异母小兄弟痛骂了一顿,将孩子们赶回家,宣布黄氏蒙馆散伙。公略却横下一条心:投笔从戎。告别了朝阳峰,远走高飞。从那天起,他改名黄公略,字黄石,意即崇拜黄石公,崇拜黄石公的兵书《黄石公三略》……

  黄梅庄边走边想,越想越怕,根据黄公略的秉性,他知道:公略决非中庸之材,若不流芳百世,必定遣臭万年。他不知是怎样爬到朝阳峰的。进得村子,全身汗浸浸的,一进屋,便躺倒在竹椅上,大呼:“出事了,出事了。”

  黄公略的妻子刘玉英,不知出了什么事,过来问老兄。梅庄没好气地说:“还不是你家黄石,这下子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啦。”

  玉英以为公略不是伤就是死,心里一发急,泪珠儿成串往下掉。”

  “哭个屁,黄石又没死!快去把子鹤喊来。”梅庄把手一摆,玉英听说公略没死没伤的,这才稍微放了点心,赶紧去村子东头喊黄汉湘。

  黄汉湘遇事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打着蒲扇,一步三摇地跨进大门。“梅庄,何事惊慌?”

  “你看,你看吧!”梅庄脸色苍白,鼻梁两边的十几粒白麻子,更显形了。他从竹篮里掏出几张发了黄的旧报纸,扔给黄汉湘。

  黄汉湘坐下,不紧不慢地摊开报纸,一看大标题,突然被蝎子蜇了一下似的站起来,弓着腰看报。刘玉英一字不识,不晓得报上登的什么消息,总催促黄汉湘:“叔叔,你快念呀!”

  黄汉湘来不及细看,便轻轻地念着;《半月大事纪》中的标题:

  “七月十九日,平江县长刘作柱
  告急请兵。”

  “七月二十一日,范石生电告:
  朱德毛泽东突袭郴州。”

  “七月二十一日:独立第五师第
  三营营长黄公略在平江嘉义叛变。”

  “七月二十二日,驻平江第一团
  团长彭德怀响应,占据平城,县长
  刘作柱殉难。”

  “八月三日:鲁主席(涤平)电令
  刘铏(时已抵平江)、朱跃华(时抵长
  寿街)进剿彭黄两匪。”

  “彭黄成立红军第五军……”

  “哈哈,黄石这回出人头地啦,起码弄个副军长当一当。”黄汉湘不但没有一点忧色,反而手舞足蹈地大喊大叫。“我早就看出黄石不同凡响,我们黄家风水好啊!哈哈哈。”

  “啊呀,人都急死了,你还高兴。”黄梅庄厌烦地用手拍着竹椅的扶手。玉英一听到,“公略叛变”早已忍不住痛哭起来。她的心情是矛盾的。她从十九岁就与公略成婚,虽属父母包办,但两人志趣相投,感情很好。她年轻时是女子联合会的主任,知道要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军阀,工农才有翻身解放的好日子,如今,听说公略“叛变”,她晓得这就是参加“革命”了,这是好事情。可是,又担心他的安危。眼下,她是既喜又忧,忧愁是她流泪的原因。

  “急什么?哭什么?”黄汉湘到底见过世面。他朝黄梅庄、刘玉英吼了一声。梅庄乖乖地从躺椅上坐起,玉英也只得暗暗地啜泣。

  “杀了个头,碗大个疤。大丈夫在世,不成功,便成仁;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当不了岳飞,也要当个秦桧!”黄汉湘把他的一套哲学和盘托出,狞笑道:“哈哈,我要出山啦!”

  刘玉英央求黄汉湘说:“子鹤,我也去,你陪我上路吧!”

  黄汉湘不屑地一摆手:“你在讲梦话吧?兵荒马乱的,到公略那里送死?”

  “死在一起,比这样活生生地分开,成天提心吊胆还好些,你带我去吧!”玉英诚挚地说,眼睛湿润了。

  “等公略以后当了军长,你去当军长太太还差不多,眼下不行。我也是去看看,处境好就留下;处境困难,我就走。反正两只脚长在我的身上。”黄汉湘仍一口拒绝了刘玉英的请求。

  玉英说不动子鹤,只好退而求其次地说:“你不带我去,我也没法子。你就替我带两只芦花老母鸡,给他补补身子吧!”

  黄汉湘一点也不理解玉英的感情,粗暴地回绝道:“又讲梦话,几百成千里路,带两只母鸡,象什么话!再说,你还愁他在部队里没鸡吃?当官的,什么山珍海味吃不到?你还不如把鸡杀了,让我吃了上路!”

  玉英绝望了。跟去不行,带鸡又不肯,她那火热的感情,把两眼烧得通红,然后变成一串串热泪。只好伏在婆婆身上抽泣。

  黄公略的母亲到底经历广些,她灵机一动说:“玉英,你把今春朝阳峰上收摘的云雾茶和杨梅干包几斤,捎给公略。那几株杨梅树还是公略那年回乡跟你成婚时亲手栽的,吃了这杨梅干,他就会想起你的。”玉英听婆婆这一讲。顿时心情开朗,破涕为笑、忙着去捡拾土产。心里不免嘀咕着:“可惜我这山里女子,一个字也不识,要不,还可以捎封信给他!”

  黄汉湘由黄梅庄送到长沙,然后,他装成走亲戚的样子。到平江县城一打听,彭、黄早就在七月三十号撤离了县城。

  黄汉湘听说黄公略在浏阳,便匆匆赶来,当他来到纸坊这个村子时,才算跟红军沾上了一点边。

  在纸坊镇子上,黄汉湘并没见到一个红军。他向当地老百姓打听,可是,人们都不理他,反而向他投去怀疑的目光。这一带的老百姓,经过大革命洪流的洗礼,参加过秋收起义,觉悟很高,对白军无比仇恨。凡是外地来的形迹可疑的人,老百姓都很警惕。

  黄汉湘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七、八天的奔波,披星戴月,尝够了苦头。他下了决心,如果在纸坊再找不到黄公略,他就经过浏阳,仍回朝阳峰当“隐士”去。他相信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了时候,他这个风流倜傥的职业军官,一定会再次出山,待价而沽。

  这天傍晚,他靠在一棵银杏树下休息,向四处观察着动静,思索怎样才能找到黄公略。想着想着,在清凉的晚风吹拂下,渐渐地依着树干打起呼噜来。唉,难怪呀,天这么炎热,一路风尘,忍饥挨饿,步行几百里,对于他这个公子哥儿出身的青年来说,真算经历了一场灾难!

  “喂,老兄,借个火使一使!”一个细声细气的声音把他唤醒。他睁开惺忪的倦眼一打量,原来有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农民扶他坐着。那人头戴一只破旧的斗笠,上身赤膊,斜背着一条白幅子,皮肤晒脱了皮,下身只穿一条蓝土布短裤,赤足。而那脸庞,却眉清目秀,象个姑娘样秀秀气气的。尤其那对眼睛,很和善,使人感到亲切。他手拿用土烟卷成的喇叭筒,见黄汉湘睁开眼睛,便微笑着补充一句:“老兄,借个火!”一边用手指指喇叭筒。

  黄汉湘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递给青年农民,然后,自己从袋里抠出一支烟。那农民连忙给他点烟。他见那农民象个老实本份的人,便试探地问:“本地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