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大失误 | 上页 下页
一〇二


  在入侵前几周,伊拉克的大部队已经出现在南线,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伊拉克又党称这是为了防止以色列的袭击。但是,萨达姆此举并不难以识破。美国和以色列都曾向萨达姆保证,以色列决不会先进攻伊拉克,事实上萨达姆也没有在西线部署一兵一卒,只要对此稍微留心一下,萨达姆的用心其实是昭然若揭。对付以色列的侵略云云,其实是萨达姆用来掩盖自己图谋的‘噪音”,正是通过这些“噪音”的掩护,萨达姆成功地进行了战略欺骗。

  为掩饰自己的野心和意图,萨达姆多次向阿拉伯国家表示,他不会发动侵略战争,并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将伊拉克的“和平诚意”转告美国,让美国放心。4月初,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前往巴格达会见萨达姆,会谈结束后,班达尔向布什总统传达了萨达姆的承诺,说他“从未打算进攻以色列”,只不过很担心以色列会向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如果伊拉克遭到以色列的进攻,他将作出反应,但绝不会首先进攻以色列。

  班达尔的口信令布什总统大为不解,如果萨达姆不想发动战争,他那些威胁性的言论于他何益?不过,为了避免以、伊两国因误解而发生冲突,布什还是通过正式渠道询问以色列政府是否计划打击伊拉克。以色列保证,它不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布什又立即将此信息传给巴格达。殊不料,这正是萨达姆的一个诡计。它通过美国和以色列的保证,稳住了伊拉克的西部边界,得以腾出手来对付科威特。7月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出访摩洛哥。约旦和以色列、埃及等国,这些国家的首脑和高层人士都认为,近期内中东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鲍威尔因而认为,中东地区将持续稳定。

  在事发前几周,布什为了弄清伊拉克可能会干些什么,特别听取穆巴拉克和侯赛因的意见,但他们都认为,萨达姆如能通过威胁取得科威特的让步,就不会使用武力。穆巴拉克告诉布什,这是萨达姆本人告诉他的。联系到萨达姆的这个保证,穆巴拉克因而认为,萨达姆在科伊边界集结重兵,不过是在吓唬科威特,逼迫科威特让步。7月28日,侯赛因国王告诉布什,事态不可能超出理智的范围,“没有这种可能性,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两位阿拉伯国家首脑的意见显然使布什总统吃了定心丸,因而他对中央情报局的警告也就不放在心上,因为他已经通过更可靠的情报渠道解决了这个问题。殊不料,萨达姆正是要通过这两位阿拉伯兄弟欺骗布什,可以说他完全达到了目的。当人侵发生以后,穆巴拉克和侯赛因都连呼上当。班达尔重温了三个月前同萨达姆的会见,这才惊呼“真主,这家伙是在准备发动进攻”。

  在入侵前夕,伊拉克为了掩饰自己的进攻意图,还制造了各种假象,有意识地进行误导,以混淆视听,转移人们的视线。在科威特拒绝作出实质性的让步(如向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同意伊拉克租借或割让海湾两岛)之后,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已势所难免。但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进攻的突然性,萨达姆又作出准备与科威特谈判以解决问题的姿态,以迷惑科威特和其他各国。当时美国情报界还吃不准萨达姆的意图,不知他是否真的想吞并科威特,还是仅仅想吓唬一下科威特,逼它让步。

  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认为萨达姆是在讹诈,用武力逼科威特让步,推动世界石油价格上涨。他已经成功地使油价每桶上升了3美元,伊拉克的国库因而每年多收入30亿美元。但他还不满足,想故伎重演,直至完全达到目的。美国国务院认为,伊拉克推迟伊科会谈正说明萨达姆在讹诈,而萨达姆本人也不断地作出讹诈的姿态。他反复表示不会对科威特采取军事行动,前提是,只要谈判还在进行。7月24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问巴格达。他反复问萨达姆,伊科关系紧张原因何在?共和国卫队为何出现在伊科边界?萨达姆回答说:“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穆巴拉克还不放心,又问:“你是否想同科威特作战?”

  萨达姆再次要他不要担心,军队调动纯粹是为了吓一吓萨巴赫,“他们受到了威胁,害怕了,这就够了”。在送穆巴拉克去机场的路上,萨达姆甚至要求穆氏暂时不将他这个打算告诉科威特人,吓他们一阵子。穆巴拉克建议,科伊两国在第三国举行直接谈判,这样就可能和平解决争端,而不必诉诸武力,萨达姆也同意了。到此时,一直忧心忡忡的穆巴拉克也放心了。他告诉科威特人,让他们放心。7月25日萨达姆在接见格拉斯皮时也重复了他对穆巴拉克的保证。他要美国人转告科威特人:“让科威特人放心,把我的话告诉他们,在我与他们会见之前,我们不会采取什么措施。”

  不过这次他又加了一个先决条件:“当我们会见时,看到有希望了,那么,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如果我们不能找到解决办法,那么很自然地,伊拉克不会接受死亡。”尤其是7月对日的吉达会议,伊拉克派出了“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拉欣,这次会谈表现出一派祥和气氛,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伊科争端将趋于缓和。联合国也排除了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可能性,连科威特自己也认为,伊科之争就像“夏天的彩云一样,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这次会谈其实是一种障眼法,它严重干扰了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认为伊拉克不会进攻科威特,特别是在谈判正在进行的情况下。当布什从穆巴拉克口中得知萨达姆曾亲口告诉他“他不会派部队,他不打算进攻科威特”的消息时,伊拉克在伊科边境集结的10万大军就成了一种讹诈。其实,这一招恰恰使伊拉克处于极有利的地位:如果科威特在威胁面前屈服,那么伊拉克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合萨达姆心愿;如果科威特不屈服,那么,10万大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荡平科威特,伊拉克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在危机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既缺乏必要的威
  慑手段,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使得萨达姆实现
  了自己的野心。

  在处理历次危机时,美国政府除了炫耀武力外,还不时祭起一个屡试不爽的武器:威慑。如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在美国的后院古巴部署导弹,肯尼迪政府针锋相对,派出强大的海军舰队,在公海上拦截苏联船只,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国军事力量同时进入戒备状态,美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世界走近核大战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不得不让步,从古巴撤出导弹。一场核大战消弥于无形。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美国也曾祭起这个利器,阻止了苏联出兵中东的行动。由于威慑屡试不爽,威慑理论在美国流行一时。海湾危机后,人们不禁提出一个疑问:美国在这次危机前为什么没有对伊拉克进行威慑?美国军界和学术界的一些人士认为,由于威慑是一件很难捉摸的事,要在战争开始之前发出具有足够威慑力的信号是困难的,而且,即使发出这一信号,也难保像萨达姆这样的地区独裁者会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必须重新探讨威慑理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