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
二 |
|
磐石的游击队在等着省委前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想让省委给他们派个能人来。省委没有让他们失望,这次果然给他们派来一个了不起的大能人,这个人就是起草上述那份报告的张贯一,也就是日后被日本人称为“山林之王”的杨靖宇。 当时,杨靖宇是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省军委代理书记。省委派他到南满来的任务很明确,目标定得也很高——整顿磐石、海龙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为发展“30倍武装而斗争”,迅速建立红军32军第1师,“以磐石为根据地创立磐石的新苏区”。 杨靖宇是1932年11月份的时候化装成一个商人(杨靖宇的名字也是从这时开始起用的)从哈尔滨出发的,那时还不知道南满游击队已经离开了常占队,因此他一到南满最先找到了常占。 正在为游击队独立出动感到生气的常占,一听说共产党的人又来了,马上下令:把来人扣起来! 像常占这样当胡子头的人下令扣人意味着什么?不用说,谁也都能知道。一般的人遇到这种事非吓得尿裤子不可。但杨靖宇没有怕,他可是见过世面的人。早年在河南确山老家上学的时候,校长因他出面制止兵差乱抓人,而要开除他,他没有怕;1927年身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的他,面对包围确山县城的国民党军队,他没有怕;1929年在担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被捕时,面对日本人的种种酷刑,他也没有怕,反而对审问他的中国法官说:“中国政府不能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反而丧权辱国,为虎作伥,做敌人鹰犬,纵任日寇在中国土地上横行蹂躏,耻做中国人…… 被常占扣起来的杨靖宇不但没有被他们所吓倒,而且通过对其晓以民族大义,使常占最终心服口服地把他放了。从常占队里出来后,杨靖宇又费了不少周折才到达游击队的驻地——桦甸县蜜蜂顶子。 1980年,当年给杨靖宇当过警卫员的王传圣(时任哈尔滨市木材公司副经理)、黄生发(时任吉林省二轻局副局长)在抗联老战士座谈会上说:杨靖宇在抗联中有崇高的威望。处处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杨靖宇骂过人,就是在最气愤的时候批评同志,他只说一句“岂有此理!” 从这件小事,我们不难看出,杨靖宇和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是那种个人修养很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人。这种神奇的魅力为他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当年的老游队员松五回忆说:“11月间,杨靖宇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指派,来到我们队伍下。初次见他,就感觉他是个庄严的政治家,他的态度沉静,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观察事物又敏锐,因此大家都爱戴杨靖宇。” 杨靖宇来到蜜蜂顶子的时候,也正是游击队里思想最为混乱之际。他到来后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人心,说服那些想东渡的人改变主意,把队伍拉回去。 杨靖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开了不知多少次的大会、小会。他先给党员们开会,传达贯彻省委指示;然后又深入部队找战士谈心……,在一次深夜召开的党小组会议上,杨靖宇指着那盏快要燃尽的油灯说:“同志们,你们看,这盏灯没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没有油,灯就点不着。咱们磐石游击队是磐石人民的子弟兵,在那里土生土长,还不是这样吗?没有根据地就像没有家。为什么要做没油的灯芯呢?” 杨靖宇的劲没有白费,通过整顿和教育,游击队取消了“五洋”报号,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支队”(孟杰民为队长,初向臣为政委,李红光为参谋长),并在1933年初以崭新的阵容踏上了回故乡——玻璃河套红石砬山一带的根据地之路。而完成了整顿任务的杨靖宇也离开了磐石,到海龙去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7军海龙游击队”。 可是,就在杨靖宇走后不久,游击队里就出事了。那是1933年1月,有一个名叫张博卿的地主找到了孟杰民,在对他说了一通什么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恭维话之后,一本正经地提出请他到伊通去收编那里的地主武装。孟杰民一听,认为这是件好事,便跟张一起去了。但他一到那里就被张给杀了。祸不单行,孟杰民牺牲后没几天,游击队又遭到了一个名叫高希甲的地主武装的袭击,这次损失更大,不但政委初向臣和继任总队长王兆兰牺牲了,而且不少队员被打散而离队了。就在这支队伍眼看就要彻底散了的时候,团省委巡视员刘过风赶到了这里,经过一番艰苦的工作,好歹算是把这支队伍保留了下来,但毕竟还是伤了元气。 磐石的情况引起了省委的注意。省委领导认为,既然磐石那边离不开杨靖宇,那就叫他到那里去组织重建游击队。于是,杨靖宇正式来到了磐石,省委任命他为这支游击队政委。 杨靖宇的到来,不但使游击队很快得以重建,而且使游击队的活动区域扩大到了周围的伊通、桦甸、双阳等地。然而,这样一来也带来了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果——日伪方面的恐慌和继而进行的“围剿”。 §2 兵折巴彦 要说中共满洲省委在北满地区建立的抗日武装,首先得从张甲洲这个人说起。 张甲洲,黑龙江巴彦县人,1929年入党。“九·一八”事变时,他是清华大学政治系的学生。1932年4月初,他和几个在上大学的黑龙江老乡一起,穿上长袍马褂,化装成商人携带两支手枪,从北平来到塘沽登上海轮,到营口后又改乘火车到达哈尔滨。 张一行到达哈尔滨后,很快就和中共满洲省委接上了关系。根据省委指示,张甲洲、张清林、张文藻、郑炳文4人前往张甲洲的老家巴彦县组织抗日游击队。 张甲洲的家在巴彦县北部山边的张家油坊,他家是地主,在当地小有名气,各种社会关系也比较多,这就为张提供了一个组织游击队的不错的根据地。那时候巴彦的日伪活动还不太多,张甲洲他们可以半公开地进行活动。 经过一阵还算顺利的活动,他们决定在1932年5月23日这天正式打出抗日的旗帜。 这一天正是农历的4月18日,是每年一度的赶庙会的日子。一大清早,张家油坊来了许多人,其中有县保卫团团总王家善带来的60多人,巴彦县中学校长孔庆尧带来的60多人,有前后屯的自卫团长陈维新、侯振邦、米秀峰带来的60多人,此外还有远道来的一些人,一共有200多人。这么多的人涌进张家油坊自然挺显眼的,但不知内情的人却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知道张甲洲要在这一天结婚。不少人还不停地啧啧道:“你看看人老张家,可真有面子,儿子结婚来了这么多人帮忙。”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