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 上页 下页
五五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朱德从一家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他住在玉溪的第二个妻子陈玉贞和住在花溪的儿子的家被抄,他的妻子被抓住,逃跑了的儿子受到“通缉”。此后两人便都杳无音讯了。

  据国民党的报纸报道,贵州军阀王家烈在贵阳以北又和共产党打上了。王家烈宣称红军试图向北突围,要与贺龙和肖克会合,他将进行十次激战把他们全部歼灭。没有证据表明这是真的。相反,.老红军们都说,甚至有些国民党报纸也这样报道,王家烈张皇失措,因为乡村和城镇的人民都成群结队起来反对他,而去欢迎红军。王家烈的部队是不战而溃。后来当了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也说王家烈对红军的到来“怕得要命”。

  形势十分混乱。红军和国民党部队在贵阳西、南、东三个方向相互交错。然而在动乱之中,红军仍招募了数千新兵,补充由于战斗和疲劳造成的减员。

  有一件事本来可以归功于王家烈。四月十九日,他报告说红军正在向云南方向前进。这是国民党方面提出的第一份确切的战报,他反映的情况是正确的,但这已经救不了他了。贵州的危局一结束,蒋介石就把王家烈调往军校,另外安插了一个听话的新军阀。

  北盘江流经贵州的西南角,自西北向南,流入滔滔的西江,在广州周围的三角洲上通过众多的出海口流入南海。有人把北盘江称为“小黄河”,这是相当夸张的。

  毛的战术使国民党将领们晕头转向。但是他的行动指南却是最质朴的现实主义。红军根本不可能渡过长江,因为防守太森严了,各条通常都有国民党重兵把守。蒋介石可以迅速地沿长江宽阔的两岸把部队由一地调往另一地。

  对毛泽东来说,北上的唯一可能就是渡过金沙江。但如何渡江,他的选择余地也十分有限。金沙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波涛汹涌,渡口很少。除非他能够在滇川两省交界的金沙江大转弯处夺取一处渡口抢渡,否则就会被迫西进,走上通往西藏的危险道路。西藏到处是无法翻越的大山,缺乏粮食,居民稀少而又深怀敌意,根本不可能招募新兵,以弥补兵员的损失。

  毛不得不冒极大的风险。他能否渡过金沙江取决于两个条件:迷惑敌人,再次让蒋介石摸不透他的意图;加速行动,急取顺利渡江的时间。

  曾任一军团主力二师师长的二十岁的青年农民肖华写过一组关于长征的史诗。他在一九八四年回忆说,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都很喜欢这组诗。(一九七六年一日,周因患癌症而即将去世时,曾要求播放肖华所作的这首谱了曲的长征组歌,但根据“四人帮”的命令,这个要求被拒绝了。)周恩来特别赞赏其中一首,这首诗说,毛主席在贵州战役中“用兵真如神”。在国民党将领看来,往往也是如此。但李德不这样看。当时,李德已经离开林彪和一军团,重返中央纵队。他不同意说毛有什么计划或战略指导,坚持认为长征“越来越象一次撤退,并且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逃跑”。当时,部队疲惫不堪,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谈到有次夜行军,他走着走着便睡着了,直到跌进一条冰冷的小溪,从头到脚都湿透了才醒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渡过北盘江是后来抢渡金少江的一次排练。先派了几支突击队去夺取渡口,其中有政委杨成武率领的四团。一九三三年,当福建青年农民杨成武加入该团时,这个团就已经很出名了。它是由参加过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的人和另外一些与毛泽东一道在井冈山上打过仗的人组建的。杨成武在所有激烈的战斗中——在反“围剿”,抢渡于都河,突破四道封锁线,湘江以及贵州大战和后来的所有战斗中,始终和这支部队在一起。他说,在整个长征途中他一直与这个团在一起,这对他写回忆录很有帮助。杨成武在长征中两次负伤,但离队的时间都不长。

  四团对北盘江的进攻是从奇袭紫云这个集镇开始的。全团行军一百里,于凌晨四时抵达紫云,迅速赶跑了张皇失措的守敌。四团得到了意外的缴获。当地的裁缝说,他们为国民党缝制了二百套军装。可那些国民党士兵还未来得及将衣服取走就逃跑了。四团付钱买下了这些军装,后来发现利用这些军装很能戏弄当地国民党部队。紫云的群众挂起了红旗欢迎红军,大开店门,晚上还向四团赠送了两千块银元。

  四团途经一片彝族居住的地区。那时彝族人极端仇恨汉人,可是四团却成功地说服这些彝族人让他们通过。红军向他们担保毫无恶意,绝不停留。彝族人竟然给红军拿来了食物,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四团到达了北盘江,在河边发现了大片的竹林,又砍了一些树,悄悄地搭起一座浮桥,于幕色中开始渡江。

  十一团担任了彭德怀和杨尚昆政季率领的三军团的先头部队。团长张爱萍奉命夺取并确保北盘江一处渡口。需行军五六十英里才能到达北盘江。出发时气候反常,大雾弥漫,寒气逼人,但行军却很顺利,因为地方军都愿意与红军谈判,以便在红军通过他们的地盘时平安无事。当地的民团头头同样也允许红军自由通过,并且赠送了大米和猪肉。因此,十一团一路顺风地抵达了江边,发现可以涉水过河。于是一营便沿江下行十五英里赶到白岑,在这里,为军团指挥部和五军团等重要单位抢占了一个大渡口。他们对当地守军说:“我们只想过河,别无他求。”当地守军同意不予干涉,还给了他们一些渡河的船只。”

  毛泽东在白岑渡河时说了些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不过他的胸中一定涌起了对祖国往事的回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吧。这时,他身在白岑,与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冈相距不过一二英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传奇式的战略家和受人爱戴的大英雄。他生于公元一八一年,卒于二三四年。《三国演义》一书使他英名永垂。这本书是毛少年时代的“圣经”,也是他进行长征的“兵书”。穿插迂回,避实就虚,安排巧妙的贵州战役和南下云南以打开北上之路的战略,完全可能是(也可能就是)从诸葛亮那里学来的。事实上,红军中许多将领都称毛为诸葛亮。在白岑,毛有没有花上一两个小时拜谒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没有文字记载说明他去过,可要使人们相信他没有去过也是不可能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