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
二二 |
|
毛泽东在1938年3月2日的《关于巩固河防的部署》的电报中又谈到了这一问题。1938年2月下旬开始,日军多次向陕甘宁边区河防进犯,企图切断陕甘宁边区与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毛泽东在这封电报中认为,在军渡、碛口之敌两路猛攻之下,河防有被突破可能,绥德、延安紧急,威胁河东整个军队之归路。这里毛泽东谈的仍然是“归路”的问题。 就在上一封电报发出的第二天,毛泽东又在给朱、彭的《我后路不被隔断的条件下主力可留晋击敌》的电报中,仍然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八路主力留晋击敌,后路必须在黄河、汾河不被隔断之条件下,否则对于整个抗战及国共关系是非常不利的。尤其你们二人必须回来,即使留一人指挥,亦只宜留在不被隔之地点(如吕梁山脉),决不应留在汾河以东。因此,对总部之转移及徐旅与刘师主力之部署,务望本此方针,考虑切实妥善方法,并速告我们。” 过不过河的问题,在毛泽东的眼里已经上升到“整个抗战及国共关系”的高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要保证手中仅有的这点“老底子”能够生存下来,他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审视着现在,思考着未来。 又过了一个星期,毛泽东又发出了一封《八路军应准备转战陕甘豫地区》的电报,同样,这封电报仍然是发给朱、彭二人的。电报中说的还是老问题:“在不被敌根本隔断条件下,我军均应在敌后配合友军坚决作战,有效地消灭与削弱敌人,发动广泛抗日运动,——只要无被隔断危险,决不应过早渡过河来,更不应不顾蒋令不顾友军渡过河来。” 毛泽东连续发出的讨论过不过河问题的若干封电报,实际上是洛川会议后对于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问题讨论的继续。 1937年11月15日,从黄昏到深夜,彭德怀和几个满怀抗日热忱的青年一起讨论了中国目前的形势,抗战的前途,山西的局面,八路军的任务、决心,他告诉这些热血青年:“我们决定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要留在山西、河北和整个华北,一直到把日本帝国主义者赶出华北、赶出满洲的时候为止。我们愿意和华北人民共生死,和他们亲密合作,来与侵略者周旋。”彭德怀斩钉截铁他说:“第八路军决定永远不过黄河。” “虽然日本强盗占领了太原和其他几座空城,可是我们并没有后退,我们的军队还是整个占领了晋东北、晋西北——加上察哈尔和河北西部。”“这些地方,合计有近千万人口。”“我们正在组织和武装华北的男女,我们要使华北一万万人民的每一个人,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敌人!” 当时周立波用他的笔,将彭德怀“第八路军决定永不过黄河”的决心传遍了全中国。他写道:“归来时,骑在牲口上,觉得很冷,但路上是满天星星。我们也真感觉到,光明是在我们的面前。” 不难看出,毛泽东和彭德怀二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有差别的。虽然中央军委在一封由毛泽东起草的电报《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中说:“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由朱彭根据此方针及当前情况作具体部署。军委有时提出具体作战意见,但属建议性质,是否切合情况,须由朱彭按当前敌情情形加以确定,军委不加干涉。 关于敌我位置、作战情况等,除总部随时向军委报告外,各师给总部报告之电报,应同时发给军委一份,使军委充分明了情况。” 过不过黄河不应是“具体作战意见”,而应是“大的方针”。随着八路军在山区站稳脚跟,这一差别就自然不存在了。 §两次“不同声音” 抗日战争初期有两次来自军内或党内的不同声音。第一次是华北军分会发下来的一个指示。 1937年10月8日,华北军分会发了一个指示,这个指示是在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坂垣师团一个旅的胜利影响下产生的。这个指示,不顾中日当时的实际军力对比,把山西太原说成是华北抗日战争的堡垒,而实际上,太原在指示下发的一个星期后就失守了。 彭德怀回忆说:“显然,军分会的指示是盲目的,没有充分估计到日本侵华各方面的准备(政治上、经济上,尤其是军事力量上),同时也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及其进步性。这样就容易放松以我为主,自力更生,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和做长期艰苦斗争的精神准备工作。” 他又说:“10月8日的指示,只是根据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和从主观愿望写的,所以它是一个脱离实际和经不起实践考验的指示,因而也是一个错误的指示。” 这个指示出台的时候,彭德怀正随周恩来去保定、石家庄等地做统战工作,不在总部。当他从卫立煌处回到八路军总部时,才看到这个指示,到他庐山会议后写《彭德怀自述》时仍然没有搞清楚执笔人是谁。 但彭德怀仍然诚实地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但我看后,并没有反对。虽然这个指示的全部精神不是我的,但其中有些看法,我是同意的。这个指示有轻敌速胜观点。我去保定前,与朱德、粥时、左权等数同志一起闲谈过:“日本皇军不可战胜”是神话。如果八路军经常有20万,有蒋介石嫡系军的装备,再附加若干炮兵、国民党军依险防守,我军机动作战,灵活打击敌人,把群众发动起来参加抗日斗争,山西是难以打进来的。这是轻敌速胜的思想,对别人可能有影响。我是军分会常委之一,因此,我是有责任的。” 华北军分会的10月指示,使很多干部本来就不清晰的概念更模糊了。 事实上,由于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时间很短,很多干部辽没有真正理解和搞懂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就出发了。 华北军分会的指示一下来,大家自然认为“游击运动战”、“运动游击战”、“山地游击战”都是差不大多的一个东西,或是根本就没必要去分清楚,只要是打鬼子就行。 这是第一次来自内部的“不同声音”。第二次“不同声音”则是“从天而降”。 1937年11月29日,延安机场戒备森严,中共的很多党政军要人,如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张国焘等,都静候在机场上,不时仰望着蓝天,等待着远方的客人。 不多时,一架飞机从兰州方向飞来。从飞机上走下来的客人对于等待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当飞机舱门打开时,个子不高的王明(原名陈绍禹),从飞机里走了出来。 王明此次已是第二次从苏联回国来指导中国革命。 王明虽身材不高,讲起话来还有些大舌头,但此人擅长文笔,讲起后来亦滔滔不绝。 王明第一次回国后,由于有共产国际负责中国工作的米夫的支持,很快便由一个留过苏的普通党员而上升为中共中央领导人。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