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15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
四五 |
|
在连续14昼夜的三次白彦争夺战中,115师共歼敌800余人,缴长短枪300余支。日军在白彦遭到三次失败之后,从此就再也没动过进攻白彦的念头。“祝家庄”终于掌握在共产党的手中,白彦的天变蓝了,老百姓的心也敞亮起来。 白彦战斗的胜利,给鲁南山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战斗一结束,周围的老百姓就赶来慰问。有位开明士绅说:“开始我见到你们拆毁工事,还认为你们不敢与日军打,现在才知道,这是好计谋啊!” 打仗当然要靠计谋,对于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对手的八路军来说,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运用谋略上胜人一筹。 白彦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震慑了鲁南地方反动势力,鼓舞了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友军,增强了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在攻打白彦时,孔昭同还未编入八路军,他应115师邀请,率部在白彦以北策应。他亲眼看到八路军指战员英勇善战,部队纪律严明,政治工作坚强管用,因此从中受到很大鼓舞。在这次战斗结束后不久,孔昭同率部要求参加八路军,115师答应了他的请求,改编了孔昭同的部队。 在115师进入鲁南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鲁南各地的地方武装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先后组建了运河支队、沂河支队、峄县支队和铁道游击队。 §“应以武装力量帮助地方党” 罗荣桓到鲁南后,在创建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动员报告中就提出:“主力部队不仅有掩护地方党的任务,而且应以武装力量从各方面帮助地方党的工作……,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争取政权。”遵照这一原则,115师作了大量的工作。罗荣桓首先把115师政治部民运部长潘振武,派到峄县担任工委书记。潘振武率领工作队,建立了峄县抗日群众动员委员会。随后,召开峄县抗日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鲁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峄县县政府,潘振武当选为第一任县长。接着,又成立了全县6个区乡的民主政权。罗荣桓帮助地方党,将峄县建立政权的经验推广到鲁南其它各县,到1940年5月,郯城、费县、临沂、临沐等县的抗日政府相继建立。 在此基础上,115师又帮助鲁南区党委团结当地各种进步力量,建立鲁南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的部署,1940年6月11日,鲁南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在费县召开。罗荣桓在会上作了关于抗日民主政府性质和任务的报告。会议期间,罗荣桓天天忙着接见各地来的代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他还以115师政委的名义,邀请各界代表吃了一次饭。虽然那时没有高级宾馆,吃的也不是山珍海味,甚至连白面馒头也没有,但是,115师诚挚热情的欢迎,使各界代表心里都觉得热乎乎的。由于115师及地方党委工作做得好,使得八路军和共产党赢得了当地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鲁南抗日救国联合总会和鲁南参议会,选举彭畏三任参议长;成立了鲁南行政督察公署,由于化琪任专员。于是,在鲁南从上到下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在鲁南建立政权的过程中,115师时刻注意防止左、右两种倾向的干扰。罗荣桓很注意团结坚持抗战的上层人士。他不但对万春圃、彭畏三和郯城县著名的教育界人士高赞非等知名人士委以重任,而且常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与此同时,罗荣桓也反对只注意上层统战工作,而忽视发动基本群众的右的倾向。他在《关于创造鲁南根据地初步的检讨》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不能以迎合地主阶级利益而抹煞和忽视了下层群众工作与广大农民的发动,但要尊重地主阶级一般的利益,去推动他们进步,以求得在目前阶段上不致使封建地主与广大农民发生尖锐的阶级对立,并争取实现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以便更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宏伟的抗日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共产党统战的对象,不论他们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工厂,但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有一点中国人的良心,即使他们没想到这一点,他们还是知道,日本人一来,他们就要成为二等公民。一般说来,地主和资本家都掌握着当地的经济,并在当地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同这些人加强团结,可以得到他们在物质上的支持,并可以使共产党、八路军能够在当地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还有一点,地主和资本家站在抗日力量一边,其结果不知要比他们被日本争取过去要好多少倍。因此,要建立自己的政权,扩大自己的武装,同当地上层人士加强团结,这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当时山东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势力十分强大,广大农村被地主武装割据,非常闭塞和落后,群众运动受到压制,而鲁南地区的党组织,是在军事力量推动与统战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这就要求115师在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八路军的威信,发动基本群众的工作也变得尤为迫切。 为了发动群众,建立自己的政权,115师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潘振武当峄县县长以后,罗荣桓又调师教导大队政委刘兴元任民运部副部长。刘兴元原籍是山东莒县。罗荣桓对他说:“你这个山东老乡,下去做做老乡的工作吧!” 当时115师的民运部设有民运工作队,有四五十个干部,绝大部分都长期分散在各个县、区,组织自卫团、农会和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减租减息,建立党的组织和区乡政权。 身为115师的政委,罗荣桓还经常进行农村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1940年8月,罗荣桓与鲁南区党委书记赵一博一起,到郯码地区检查工作。这正是收高粱的季节,县政府为了保护青纱帐,便于反“扫荡”,就下了一道命令,要老百姓只割高粱穗,不要砍高粱秆。谁砍了高粱秆就抓到县政府来审问,有的人还挨了打。当时的老百姓主要是以庄稼秸秆为做饭的烧柴,到了每年8月份,好多老百姓已经没有了柴禾烧,另外,有的老百姓还要把高粱秆砍掉,再种上其它庄稼,因此有的人就不顾县政府的命令,把自己地里的高粱秆给砍了,结果一部分人被抓被打。这样做,当然是很不得人心。罗荣桓知道此事后,耐心地对县政府的人员说,对群众不要强迫命令,可以动员群众晚砍些日子,但是群众要烧火,要种地,高粱秆迟早是要砍的,不能动不动就抓人,更不准打人。 在强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同时,115师抓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展和巩固抗日武装。要想建立政权,在当地站稳脚跟,不但要做群众的工作,争取上层人士的支持,而且还要发展和扩大自己的武装。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使群众感到放心,才感到有了依靠。上层人士也才觉得你能够为抗日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且,他们看到你比较强大,也不敢轻易得罪你。 115师进入鲁南后,很快打开了局面,但是,主力部队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减员较多,而补充却很困难。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