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8.23炮击金门 | 上页 下页 |
一〇一 |
|
第二十五发刚刚上膛,弹药室便被敌弹命中,轰然起火。火焰如山洪爆发,带着呼呼的鸣啸奔泻到炮床上。 班长带着战友们紧急撤出。胡德安没挪窝,他心疼这门炮。 烈火已将炮身包围,炮膛里还有一颗炮弹呢,如不立即发射,就会发生炸膛。火用滚烫的身子燎烤着他,浓烟像无数钢针刺得他睁不开眼,他一阵乱摸,终于摸到了拉火绳,双手和臂膀猛地向后一甩,炮身暴跳,一颗炽热的“危险”飞出了炮膛,飞向了金门。 他灿然一笑。 拔腿要走,左脚踢到一件硬物。他娘的,猛然间记起来了,炮床上还留着一枚炮弹哪! 必须把它打出去。 没有丝毫迟疑,他弯腰抱起发烫的弹体哐啷一声便填进了炮膛。又抱起一个药筒准备装填。混帐,那药筒竟在手中燃烧起来。可能只有一秒钟,人的本能和忍受极限逼迫他把药筒马上丢掉。有人测算,那一秒钟之内,他所承受的高温,相当于有一块合金钢在手中燃烧熔化。 踉踉跄跄冲出工事,眉毛头发正烧得吱吱啦啦响。狂奔到连发令所旁,两手举起一小罐凉水从头顶浇下来。火仍在身上烧,战友们撕扯下他燃烧的衣服,才将火完全扑灭。再看他,几乎烧成了一块焦炭,皮肤一块块脱落,只有胸前巴掌大地方和双脚尚存肉色,其他地方都是黑糊糊的,流着红黄相间的血水。 他栽倒在副连长怀里,昏死之前,说了一句:快救火,保炮! 胡德安伤得够重:连续昏死17天,全身烧伤面积达到66%,脸肿得像猪头,双臂、双手的皮肉多处破裂,一根根黑乎乎的血管像烧焦的橡皮管子般裸露着,惨不忍睹。每天换药,都是一次生与死的煎熬,扯筋裂骨般的疼痛搞得他大汗淋漓四肢颤抖,牙根嚼得咯吱咯吱响。医生说,你要是受不了了,就喊就叫就哭吧。他说,大丈夫流血流汗不流泪。唯有在进入昏迷状态时,才会急促地大口大口吸气,从嗓子眼里发出一阵阵分散化解巨痛的呻吟,像颠簸在崎岖山路上快要塌下架子的牛车,尖厉悠长。 几个月过去,胡德安没有塌下架子,支撑住了。他的烧伤面积比安业民还多6%,居然神奇般地度过险关,存活下来。年轻的护士们在他床头柜上插上鲜花,为他高兴得抹眼泪。他傻乎乎说:我死不了了,你们咋还哭?我死了你们也甭哭。参军前,我奶奶过世我都没哭。 可是有一天,从来不哭的胡德安哭得好伤心。 连长告诉他,他们班那门炮没能保住,烧成个铁疙瘩了。 他呆楞了一会儿,泪珠子便扑扑往下掉:唉,都怨我,没把那个药包扔得远远的,就扔在大炮旁边了。我这个伤受得真不值当。 人们没想到,他不哭则已,一哭便关不住闸。大家七说八劝,好半晌才收了场。 哭是人类一种表达真诚情感的方式。到了伤感处,铁石汉子也会哭。 胡德安当了那个时代的“大英雄”。 * * * 忘了哪位作家说过,“死去的英雄是塑料花,老是那么鲜亮。活着的英雄是昙花,只有一瞬的光彩。” 1958、1959年,“胡德安”三个字在各大报刊出现的频率可能仅次于“毛主席”、“周总理”。 1960年,人们偶尔还能从报纸的边边角角上读到这个名字。 再以后,这个曾震撼过多少人心扉的名字便渐渐从报刊、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到了九十年代,若要提起“胡德安”,十万人中大概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会摇头说“不知道”。 这很符合人们普遍的崇拜心态,“偶像”不能老是一副面孔,“英雄”也要超时常新。 大概也只有我这个痴人很想知道,胡德安拖带着一个重残之躯,在这三十年风风雨雨中是否依旧活得“英雄”。历史的责任感加好奇,驱使我给安微省霍丘县民政局发去信函: 1958年炮击金门战斗中,贵县籍战士胡德安,为保护火炮,与烈火搏 斗,负重伤,成为全国闻名的战斗英模。为撰写炮战史料,本人希望了解 胡德安同志近期情况。希贵局于百忙中函告为感。 1992年10月12日我将信发出。12月1日接到电话,对方称:我是胡德安,我已到北京。 第二天,我见到了我笔下的“英雄”。一米七五的个头,一身洗得发旧式样早已过时的藏蓝色干部装,安徽口音很重,特别是一脸伤疤和一双被烧得重残像鸡爪一样蜷曲的手,勿须证明和介绍信,也一眼可以认定,他就是曾声名远扬的胡德安。 我说:老胡,您怎么说来就来了? 他说:民政转来你的信,我想八成北京有啥急事找我,还是跑一趟讲得明白。 我说:老胡,您来得正好,关于您那段我刚写完,您看看是否实事求是。 他看了,说:事是那么回事,就是对我一个人宣扬多了。实实在在,我们班当时表现都不孬。 着火那会儿,叶英琪、吴海福两个人正在弹药库搬炮弹,叫大火闷在 里边没出来。后来弹药库爆炸,两人的碎肉碎骨头碴子捡巴捡巴捡了一脸 盆,下葬的时候大体上分了分,其实哪里还分得清呀。二炮手任春德也烧 得够呛,百分之五十面积吧。炮阵地旁边是一个鱼塘,叫敌人炮弹炸成了 一片烂泥浆,小任疼得受不了了,一下子跳进去,膀子上的烂皮烂肉全掉 了,看着那个惨哪。当时不懂,不跳还有个救,跳下去就没救了,医学上 叫“血液中毒”,老百姓叫“毒火攻心”,其实就是恶性感染,在医院抢 救了七天,没救过来,牺牲了。我当时也疼得受不了啦,浑身就像下烫油 锅一样疼,也想跟着任春德往池塘里跳,叫指导员一把拉住了,他用劲过 大,把我手腕上烧烂的皮肉都拽扯掉了。你瞧,这手脖子上的伤疤还在。 当时只觉得嗓子眼着了火,像含着一块烧红的烙铁,不想别的,就是想喝 水,直到现在,我的嗓子一天到晚发干,没饭吃忍得往,没得水可忍不住, 不管走到哪里都得备好水带上。 胡德安从挎兜里拿出一个装满茶水的玻璃瓶,拧开盖,喝一口,接着说:炮毁了,不光我一个人哭,同病房我们班的陈家明也哭了。你想,我们做了那么大的努力,那么大的牺牲,不就是为了保护炮嘛。炮没保得往,就是没有尽到责任,当时确实伤心得很,饭都吃不下了…… 他又喝一口水,小声说:沈同志,我到北京来是有个问题,也不知当提不当提? 我这才反应过来,他这次到北京来住十元钱一天的地下旅店,并不是来看我写的文章,即便是关于他的文章。 这是一个需要罗嗦老半天方能讲清楚的问题。 1973年,胡德安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霍丘县某公司工作,当过保卫干事,家属工厂厂长。几年后,单位宣布他“退养”。(第一次听说的一个新名词。即还未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但工资已按退休时的75%执行。)129元的基本工资一下变成了1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久前,从一个战友那里听说,省里有文件,凡在部队上授过荣誉称号的,可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工资不减,子女可以顶替接班。还有住房等等优待。这才想起,当年首长们和报纸上,都一个劲地称自己是“钢铁战士”、“英雄炮手”什么的。可一查档案,并无这方面记载,刚巧,这时我的信到了。既然北京还有人惦记着他,便坚定了他跑一趟北京,弄清究竟的决心。 “英雄”有求,责无旁贷,我急忙向有关部门反映。 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王干事非常热心,当即向军委档案馆、南京军区和总参炮兵档案馆查询,回答:“只有胡德安1958年荣立一等功的记载,而无荣获荣誉称号的记载。1957年至1964年,纪律条令曾取消荣誉称号这一条,1964年才重新恢复,因此,胡德安在此期间获荣誉称号是不可能的。那时,立一等功,就是最高的奖励了。可以推断,“钢铁战士”是某些报刊上讲出来的,并非军委授予的称号。 王干事十万分遗憾地说:“真对不起,我们只能给您出具您曾立过一等功的证明。” 胡德安答应着:噢,噢,噢。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