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二萬六百四十九 易


  永樂大典卷之二萬六百四十九  二質

  易〈易書九十三〉

  〈趙善譽易說易之作也。所以示天下爲君父者也。其數以天包地。容而兼之者。君父之道也。元之作也。所以示天下爲臣子者也。其數以地承天。奉〉

  〈而行之者。臣子之道也。是故易用四象而不用五行。用六爻而不用九位。與夫爻用九。亦用六。而六位以二五爲中者。皆虛容而不亢。以待續終之〉

  〈事也。此君父之道也。地有四方。元用三方。存北極以爲元。老陽有三十六策。元用三十三策。虛地三以并天。與夫書年日不書月。而九位以一五爲〉

  〈中者。皆尊奉而不敵。以推造始之原也。此臣子之道也。元本地道而作。故首之與卦。凖易緯之用。而不凖易經之體也。或曰。緯非經也。子雲雖凖之。〉

  〈其可信乎。曰卦氣圖冬至始扵復。扵復者。一陽之生也。先之以中孚者。七日來復也。夏至始扵姤者。一陰之生也。先之以咸者。亦七日末遇也。孔子〉

  〈賛易上繫者。天道也。其舉七爻。而先之以中孚之九二者。冬至起中孚之理也。下繫者。地道也。其舉十一爻。而先之以咸之九四者。夏至起咸之理也。〉

  〈夫中孚。咸。皆感應也。中孚九二。無心之感。先天之生陽也。成之九四。有心之感。後天之生陰也。大抵陰陽皆由感應而生。故卦氣圖以復繼中孚。而〉

  〈以遇繼咸之義。孔子實言之矣。孰謂非出扵子夏商瞿之所衍述乎。子雲准之。豈妄也哉。宋陸佃陶山集易解 凡物有挂者有象卦挂也。故孔子〉

  〈釋卦體謂之象。天行健。地勢。坤之類是也。有效者。有繫爻效也。故周公作爻爵謂之繫。潜龍勿用。履霜堅氷至之類是也。禮扵天官言懸治象。扵地〉

  〈官言懸教象。此有挂者有象之證也。禮言效馬者左牽之。效大者右牽之。此有效者。有繫之證也。懸者挂之也。牽者繫之也。 八卦解上 方近剛。〉

  〈圓近柔。柔非所以爲健也。圓則通。方則滯。滯非所以爲順也。天之形圓以柔。地之形方以滯。圓以柔。故其形不健。旁以滯。故其形不順。雖然。天形不〉

  〈健。其行健。地形不順。其勢順。故乾曰天行健。坤曰地勢坤。天在道。故乾以行言之。行出扵德故也。地在器。故坤以勢言之。勢生扵形故也。夫天以剛〉

  〈濟圓。地以柔濟方。此性命自然理也。王弼曰。圓而又柔。方而又剛。求安難矣。柔說而附之者麗也。剛止而并之者兼也。故艮言兼山。兊言麗澤。行而〉

  〈從之者隨也。存而繼之者洊也。蓋氣以散相推而成風。以聚相持而成雷。存則聚。行則散。故巽言隨風。震言洊雷。起而上者作也。推而下者至也。火〉

  〈炎上。水潤下。故離言明兩作。坎言水洊至。兩物相差爲二。二物相敵爲兩。扵離言兩作者。以重明相繼而作扵上也。文扵象形鳥飛而下爲至。扵會〉

  〈意水洊而至爲洊。扵坎言洊至者。以重險相繼而存扵下故也。 八卦解下 乾言重剛。則坤可知也。巽言重巽。則震可知也。以重險言坎。以重明〉

  〈言離。則艮兊皆可知也。蓋天下之理。有體斯有用。有性斯有材。故乾以重剛言其體。巽以重巽言其用。坎以重險言其性。離以重明言其材。非獨如〉

  〈此而已也。又其以健設位髙而大者乾也。乾者體之至。以入行權稱而𨼆者巽也。巽者用之至。故乾以重剛言其體。巽以重巽言其用。離者。南方之〉

  〈卦也。南者材之所。坎者。北方之卦也。北者性之所。故離以重明言其材。坎以重險言其性。材則華。性則質。華則見。質則隱。故離爲文明。坎爲信。坎爲〉

  〈𨼆伏。離爲。見也。夫有體以藏其性。而性足以成體。有用以顯其才。而才足以致用。則天下之理具矣。扵父言體。則扵母闕之者。舉陽以見陰也。扵長〉

  〈女言用。則扵長男闕之者。舉陰以見陽也。言性扵中男。言才扵中女。而闕扵男女之少者。舉陰陽以相見也。乾也者。用天者也。坤也者。用地者也。以〉

  〈乾坤而推六子。則震巽坎離艮兊者。各用其形者也。離之性麗。坎之性䧟。以坎離而推六卦。則健順動入止說者。各因其性者也。故以重巽而推之。〉

  〈則天重乾。地重坤。雷重震。水重坎。火重離。山重艮。澤重兊。從可知矣。以重險而推之。則乾重健。坤重順。震重動。巽重入。離重麗。艮重止。兊重說。從可〉

  〈知矣。以重明而推其才。以重剛而推其用。則諸卦冝亦若此而已。吕淨德先生集易論上 易之始。蓋生扵數而成扵變。推之而及乎人事。以盡萬〉

  〈物之理。學者安可不知也。世之學者。不知數之自然。或以爲無補扵教。畧而不言之。或言而駁誕迂怪。務欲求合其說。其甚者流而入扵占術方伎〉

  〈之事而後已。夫畧而不言者。既不能洞明其原本矣。言而駁誕迂恠者。又不足以尊髙易道。取信扵人。而反爲之累。則三才造化之緼。孰從而究極〉

  〈其理耶。嘗聞之曰。陰陽之消息兩儀之動靜。四時之生殺。萬物之始終。若有以尸之而不知其然者。以數之謂也。數也者。至神運動之迹。顯見扵外〉

  〈而可以名之也。成變化而行鬼神者。五行有三也。五行生成之用而數之自然也。分陰陽而生八卦者。九六也。九六者出乎數而入乎象也。數之自〉

  〈然者五十有五。而卦則生扵九六者何也。參天兩地而立之本。其始也。是故有太極而後有兩儀。有兩儀而後有四象八卦。易始扵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也者。兩之則六。三之則九。九者爲竒。而六者爲偶。則陰陽之始而象數之本也。聖人觀察天地之本統。參考萬物之情狀。探之扵渾淪之先。發〉

  〈之扵成著之後。爲之三畫象三才也。是故以畫言則曰三以象言則曰乾易也者。變而相生也。不變則無以通其用。是故數變則三爲九。象變則乾〉

  〈生坤。乾畫則三。坤畫乃六。因而爲九也。乾坤之畫未定。陰陽之氣不相須以成。則生生之用。或幾乎息。是故乾三畫下交扵坤。則爲震爲坎爲艮。此〉

  〈關氏所謂得乾坤竒數爲陽也。坤三畫上交扵乾。則爲巽爲離爲兊。此關氏所謂得乾坤偶數爲陰也。八卦之位二十有四。非無陽也。而有陰之數〉

  〈也。八卦之畫三十有六。非無陰也。而有陽之數也。此陰陽九六之數互見也。八卦之生本諸乾坤。乾爲陽。故其策二十有四。此九六之數抑又合扵〉

  〈位與畫之自然也。不言少陰少陽者。七八居九六之間也。數變而卦有六十四。卦生而爻有三百八十四。爻具而策有萬一千五百二十萬物之數〉

  〈盡矣。聖人知夫數之自然。八卦由之而生。萬物由之而成。扵是推明其作易用蓍之意。而繫之扵經曰大衍。大衍者。所以演天地之數。而神乎易之〉

  〈用也。是以明扵無心之畫而陰陽竒偶可見焉。今夫三揲之後不取其籌之竒而歸與扐而一者而取其已揲者。或多而三十有六。或少而二十有〉

  〈四。或益而三十有二。或損而二十有八。則天地之數兆扵此。而不兆扵彼也。天不取其竒而一之何如也。蓋道者以靜爲本。以動爲末。靜者得之扵〉

  〈不爲。不爲則自然也。彼竒而歸與其扐而一者。皆動也。此以四揲之而有九六者。靜也。豈非其自然耶。或曰。然則其用四十有九者。又何也。曰。未分〉

  〈而二者。一也。太極之象也。二以象兩。而後見其用也。四十有九者。六。太數之極也。卦以八而生。位以六而定。畫以九而變。大衍以七而知。則陰陽竒〉

  〈偶之數。其可晦乎。明此者可與言易矣。伏羲仲尼之心豈異哉。 易論中乾坤之生六子。可得而知也。八卦之爲六十四。其可得而知乎。不牽扵〉

  〈數。不惑扵氣。而後可知也。夫易固有數。而八卦之成列。不可以數言也。卦固有氣。而六爻之適變。未可以氣言也。以數而言者。求扵八卦之先。而未〉

  〈至扵象也。以氣而言者。得扵六爻之後。而不歸于象也。求扵八卦之先。而牽扵數。故謂坎離。先天地得扵六爻之後。而惑乎氣。故爲卦氣起中孚。蓋〉

  〈數與象與氣扵卦之相生。其迹甚近。而其理甚微。宜乎說者之不能别。而紛紛其間也。譬之扵人。其智愚壽天者。數也其四體具者象也。其動息語〉

  〈默者氣也。今目之曰人者。將以其智愚壽夭。與其動息語默之何如而稱之邪。亦以其四體之具而稱之也。其生而有智愚壽夭。則置而不言。其動〉

  〈息語默之何如。則未議及之。蓋有生而後有體。有體而後有動息語默。數之與象。象之與氣。亦何異扵是。有數而後得其象。有象而後知其氣也。有〉

  〈數而後得其象。是以三畫爲乾。六畫爲坤。謂之乾坤。而不謂之九六。則卦之相生不可以數言。而可以象言也。有象而後知其氣。是以有復之象。而〉

  〈後明之。曰七日來復。有臨之象而後推之。曰八月有凶。則卦之相生可以象言。而未可以氣言也。苟質之扵經。以乾坤爲之始。以六子爲之次叙。不〉

  〈爲異端小說之所奪。一本諸象以求六十四卦始終之變。則其誰曰不然。昔者聖人之言曰。震一索而得男。故爲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

  〈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兊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其言曰震一索而得男。巽一〉

  〈索而得女者。猶言曰一索而得震爲男。一索而得巽爲女也。此諸卦相生之法也。夫陰陽者。相求之物也。由其相求。然後有生生之用成萬物之象〉

  〈焉。是以乾坤之位定。八卦之爻重。陰必求陽。陽必求陰。始扵一陰一陽之相求。六子以次而生。再變而窮。而十有二卦成矣。故乾之初求扵坤。得震〉

  〈而爲長男。則謂之復。坤之初求扵乾。得巽而爲長女。則謂之姤。乾之二求扵坤。得坎而爲中男。則謂之師。坤之二求扵乾得離而爲中女。則謂之同〉

  〈人。乾之三求扵坤得艮而爲少男。則謂之謙。坤之三求扵乾得兊而爲少女。則謂之履。此其一變也。乾之四求扵坤得震而爲長男。則謂之豫。坤之〉

  〈四求扵乾得巽而爲長女。則謂之小畜。乾之五求扵坤得坤而爲中男。則謂之比。坤之五求扵乾得離而爲中女。則謂之大有。乾之六求扵坤得艮〉

  〈而爲少男。則謂之剝。坤之六求扵乾得兊而爲少女。則謂之夬。此其再變而窮也。以此而推其中。則二陰二陽之相求。六子以次而生。起扵屯鼎。四〉

  〈變而窮。而二十四卦之象成矣。又以此而推其終。則三陰三陽之相求。六子以次而生起扵否泰。三變而窮。而十有八卦之象成矣。與夫求之扵數〉

  〈得之扵氣。而涉乎異端小說之紛紜者。孰爲簡易哉。 易論下 卦之有象。由乾坤六子之相生。而陰陽變化之各適。聖人因而名之。所以該三極〉

  〈之道。括萬事之緼。示人以易之本統也。先儒雖有假實義用之說。而未嘗互明其所以然。或迂滯而不通。淺易而無所考。信夫物之有體必有用。體〉

  〈之所主者一。而用之所召者衆。始乎天地地化之至廣至大。而盡乎人事物理之至纖至㣲。未有不由乎此也。天髙地卑。水流濕。火就燥。雷之轟轟。〉

  〈風之泠泠。山積而上。澤聚而下。皆其體也。視之而有常也。天地相交。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相通。晦明寒暑得之而循環。凡有生知血氣之類。〉

  〈由之而終皆其用也。推之而無窮也。其歸之扵卦。而揭之扵象也。專言乎體。則用有所偏止言乎用。則體有所晦。是必觀陰陽之相須。因上下之相〉

  〈重。而互言之。乾坤坎離震艮巽兊者。諸卦之祖也。止以體言。而用居其間也。天地不交爲否。交爲泰。雨未及扵下。雷未宣扵上。則曰屯。雨潤而下。雷〉

  〈動而上。則曰解。地必有水爲師。水必睹地爲比。天與水違行訟也。雲上扵天可需待也。上天下澤尊卑辨位。則曰履。澤上扵天决然下潤。則曰。天〉

  〈與火曰同人。火柔而明居扵外。天剛而髙䖏扵内。内有剛德而外示柔以容物。不失其明。有髙明柔克之義。曰有大地雷復。靜也。雷地豫。動也。山附〉

  〈扵地外雖剛正。而内附柔邪。剥也。地中有山。外柔順中剛正。謙也。耒陽少陰。歸妹也。上示以恱下感而動。隨也。漸進也。故山上有木曰漸。蠱事也。上〉

  〈以剛德止節扵物。從權行令。所謂有事而待能也。故山下有風曰蠱。地中生木升也。令行扵衆。而可觀望。觀也。火地晉。顯也。地火明夷。𨼆也。山下出〉

  〈泉。䖏得其地。有决導之理。養晦俟時。䝉也。水以就下爲和。居山之上。䖏非其地。蹇也。澤性䖏卑。在地之中。上以順道臨之而下恱。臨也。澤必就地。革〉

  〈也。火炎而上。山止而下。旅無容也。坤變而艮。乾變而離。剛柔相交者。道成也。盛陽升而在上。𦔳天施化。大壯也。剛德上居。威令下動物不可妄也。木〉

  〈上有火。烹飪也。風自火出。由乎明内。而後施教。齊物扵外。家人也。艮之氣既始萬物。繼之以震。皆得其養。故山雷頥也。物之生雖始扵艮。及其皷動〉

  〈甲坼。則雷之功顯。而艮之用隱。言其體。則二陽究其發生之迹。則雷有以過之。故雷山小過也。木進而上。澤順而下。物之分也。故澤木爲大過。柔在〉

  〈内而靜。剛居中而正。内靜而正信發乎中。號令行扵外以及扵物。故風澤爲中孚。風行水上。波險渙散也。木上有水。順乎上而有水井之功也。上火〉

  〈下澤。暌也。澤居上火䖏下位則相易。勢則相戰而變生。草也。君德在上。號令施扵下。則物有所遇。故天風爲姤。君德未居扵上。號令不及扵下。則待〉

  〈時而發。故風天爲小畜。雷電者。相須之物也。電作扵上。雷動扵下。有必合之理。故火雷爲噬嗑。雷電既合威明之至。則臨照天下。故雷火爲豐。山髙〉

  〈澤卑。山下有澤。言髙必有卑。虧損之象也。澤上有山。男下扵女。咸感之理也。長陽長陰相配而成。尊卑之位正。剛柔之氣合。萬世不易乎此常也。風〉

  〈散雷動。百物鬯茂。益也。澤無水。困也。水在扵澤。畜而不流。物有其節也。火水未濟。不相入也。水火既濟。相逮也。然則否屯言乎體。泰解言乎用。推之〉

  〈諸卦皆可知也。蓋易以變生。而象以互立。皆體用之謂也。或曰卦之象。皆用也。安可謂互見邪。曰立象者以體用。取知易者得其用。而體可忘也。晁〉

  〈景迂集易規。 說之山縣無事。輙以所聞讀易自娱。若著書則不敢。而又未能忘言扵斯世也。作易現十有一篇。建中靖國元年辛巳。六月十二日。〉

  〈磁州武安縣咸池軒。 三才。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未重卦之時。三才之象固已具矣。所謂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

  〈而成卦者。言三畫既兼三才。而六畫又以兩之。故卦成扵六畫也。又曰。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也。蓋兼兩之者别有所屬。言惟三〉

  〈才之道而已也。聖人前後反復告人明矣。奈何後之學者以初二爲地。三四爲人。五上爲天乎。伏犧初畫卦時三才不備乎。有地與人而獨無天可〉

  〈乎。夫所謂仰觀俯察者。無所不寓也。昔顔永嘉獨有得扵此。何衡陽猶屢排之。况他人乎。顔云過此以徃。予欲無言。則所感不淺矣。說之初聞虞翻〉

  〈夢吞三爻而通易。陸希聲夢三聖人而拾彖象作傳意。夫二子者可語伏犧之易也。翻乃蔽扵互體旁通。希聲不出王輔嗣之藩籬。惜哉。唯楊子雲〉

  〈凖易而爲三玄。一行論三微而成一象。其得深矣。吾康節先生所謂易者伏犧氏之易也。 應 學者以初應四。二應五。三應上。子不知其何以也。〉

  〈係辭言卦爻象數。剛柔變通之類。非一也。其詳至扵三言五言七言而不已。未嘗及所謂初四二五三上之應也。繫辭論咸九四之類。凡十有七爻。〉

  〈開弘明著。若恐無以告人者。諄諄勤矣。又未嘗一言及乎應也。在爻凡三百八十四。象示其言凶悔吝無咎。所以然者。亦未嘗一言在應也。惟師。小〉

  〈畜。履。同人。大有。豫。臨。无妄。咸。恒。遯。睽。損。萃。升。未濟。十有六卦之彖以應爲言。而實非初四二五三上之應也。脫如初四二五三上之應。則損應有時。〉

  〈而益亦應有時也。未濟則柔應。而既濟亦剛柔應也。損既濟之彖。何爲不以言乎。彼四十八卦乃皆無應乎。且夫八純卦。或者皆曰無應也。其皆不〉

  〈善乎。獨艮之彖。乃言上下敵應。不相與又何耶。小畜大有五陽而一陰。或者謂小畜之六四初九。大有之六五九二爲應耳。安有柔得位。而上下俱〉

  〈應之理乎。大有六五之交。與夫九二之載善矣。九三上九號爲無應。而九三公用亨于天子。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顧豈不善乎。中孚九二九五〉

  〈號爲無應。而九二鳴鶴和陰。九五有孚攣如。則不必如大有之六五九二有應乎。中孚六三上九號爲有應。而六三皷罷歌泣之無常。上九翰音登〉

  〈天而無實。反不如大有之九三上九之無應乎。遯初六九四號爲有應。而初六遯尾。九四好遯。陽利應。而陰不利應乎。頥初九六四號爲有應。而初〉

  〈九凶扵捨龜。六四吉扵得虎。又乃陰利應。而陽不利應乎。升初六六四號爲無應。而初六充升大吉。六四王用亨于岐山。陰無應而俱得乎。豐初九〉

  〈九四號爲無應。而初九遇其配主。九四遇其夷主。陽亦無應而俱得乎。鼎六五九四號爲有應。而六五鼎黄耳金鉉。上九九三號爲無應。而上九又〉

  〈亦玉鉉何邪。睽初九九四號爲無應。而九四睽孤。六三上九號爲有應。而上九又亦睽孤何邪。咸之三陰三陽而感也。六爻乃俱不以應而爲得又〉

  〈復何邪。由是言之。烏論夫有應無應而明得失邪。王弼所謂觀變動者。存乎應。非也。予嘗逺究其失亦非弼倡之。特弼專以斯爲術耳。蓋前見乎九〉

  〈家之易。與夫荀爽之傳。京房之占。而房占術中應。乃其一事也。蓋房扵易論世故貴應。今捨世而惟應之尚。猶六軍戰而無元戎。徒貴竒兵也。且房〉

  〈之占未必宻扵郭璞。而璞不以位爲應矣。况其不爲璞者乎。昔殷荆州問逺公曰。易以何爲體。逺公曰。易以感爲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鍾東響。便是易〉

  〈乎。夫以感論易者。猶見鄙扵前人。而乃區區扵六位之應不尤末乎。 位繫辭謹扵爻。而略扵位。蓋爻有變。而位不變也。吉凶悔吝無咎者。皆自〉

  〈爻而出也。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又曰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疪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

  〈乎位。位有貴賤。而無吉凶悔吝無咎也。故又曰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爻象動乎内。吉凶見乎外。位皆不與焉。學者既說初四二五三上之應。又謂〉

  〈以陽居陽。以陰居陰。爲得位。得位者吉。以陽居陰。以陰居陽。爲失位。失位者凶。聖人又亦不道也。然則九五九三六二六四俱善乎。六五六三九二〉

  〈九四俱不善乎。聖人何必區區焉繫辭以斷其吉凶。不遺拇指之徵。不諱豕鬼之怪。研極之不已乎。繫辭論位之詳且明者。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爲道不利逺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則勝邪。夫〉

  〈六五六三謂之危可也。詎皆凶乎。六二六四俱不利逺者。而學者以六二爲善。則無過耶。何必用柔中而補過也。學者不以四爲中。則六四永不能〉

  〈用柔中而補過矣。謙六四無不利。撝謙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頥六四顛頥之吉何邪。繫辭又論位之爲重者。曰聖人之大寳曰位。即繼之何以〉

  〈守位曰仁。蓋位爲虛。而仁爲寳位也。苟得其入。雖謙之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升之初六。九升大吉。寧論以陰居陽之四二乎。雖大有之上九。〉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鼎之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寧論以陽居陰之三五乎。蹇之六二九三六四九五號俱得位。乃一扵蹇而危何也。解之九二〉

  〈六三九四六五號俱失位。乃一扵解而安。雖六三之負乘致寇。亦吝而已焉何邪。蹇之四爻既俱得位。獨六四象言當位何也。解之四爻既俱失位。〉

  〈獨九四象言未當位何邪。困之九四號爲失位。象乃言雖不當位有與也。需之上六號爲得位。象又亦言。雖不當位。未大失也。又如歸妹六五號爲〉

  〈失位。而象言其位在中以貴行也。旅之九三號爲得位。而旅焚其次。䘮其童僕。九四號爲失位。而旅扵䖏得其資斧。噬嗑彖言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至六五象。則言貞厲无咎得當也。既懠彖言剛柔正而位當。未濟彖言雖不當位剛柔應也。參差反復如此。則有得有失。初不繫扵位之當否。果何〉

  〈足論哉。借如彼學者之論。則位之不當者衆矣。象之所言才十有三。履豫臨噬嗑震兊中孚未濟之六三。解夬萃小過之九四。大壯之六五是也。位〉

  〈之當者亦衆矣。象之所言者才七。比兊渙節中孚之九五。臨賁之六四是也。不知果何謂也。嗚呼。聖人之告人亦明矣。其義必在爻位者。則兼爻位〉

  〈而稱之。大畜六四元吉有喜。六五之吉有慶之類。是也。有爻位之義。兼在卦者。則又亦兼卦著之。比之初六有它吉。大有初九无交害之類。是也。顧〉

  〈弗明乎。學者仍倡之。喜扵自昧。 承乘 學者既爲有應無應。得位不得位之說。而求之或不通。則又爲承乘之說。譬如狡兔三窟期必一安。其說〉

  〈謂陰承陽則順。陽承陰則逆。陽承柔則吉。陰乘剛則凶。紛紛者至扵專君奪民分女冠婚。患得患失。區區卦植。烏睹觀會通扵自然行典禮。而不作〉

  〈周流廣大者哉。是離皆得扵上。而失扵下。坎皆得扵下。而失扵上。豈其然乎。且易之繫辭。曹無一字及此也。繫辭有所謂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

  〈凶或害之。悔且吝者。似乎承來而非也。此論易之情耳。爻彖以情言。吉凶以情遷。是也。安論位之逺近乎。象亦有所謂從上舍下。志在内志在外者。〉

  〈復似乎承乘而非也。象泛言上下内外而不正。以一爻爲言也。其言乘剛者凡五。屯噬嗑震之六二六五。豫之六五。皆本諸震而云爾也。非震非坎〉

  〈未之或䘏。如乾易以知險。坤簡以知阻。則尤無所病也。若夫乘柔與乘剛者。象亦不見一字也。師九二之承天竉。蠱初六之意承考。六五之承以德。〉

  〈歸昧初九之吉相承。上六之承虛筐。節六四之承上道。又豈正爻位而云哉。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辭之難了者。自王輔嗣而〉

  〈來一口曰。初。祖也。五。君也。六二過初而不及五云爾也。不知凡厥六二如之何也。其不恩亦甚矣。荀悅稱桓帝時馬融著易解頗生異說。及臣叔父〉

  〈故司徒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傳荀氏學。而馬氏亦頗行扵世。然則乘應之學。自荀〉

  〈爽而盛歟。 中正 中正。易之所尚也。雜初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豈謂位之中乎。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

  〈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亦豈謂位之正乎。學者必以位而論中正。則季氏不特冨扵周公。亦且賢扵仲尼矣。如六二九五爲中且正。則凡六〉

  〈五九二俱不善乎。初上三四永不得用中乎。艮六五安得艮其輔以中正。未濟九二安得貞吉。中以行正。復之六四中行。泰之六四中心願焉者。又〉

  〈復何邪。如以陽居陽。以陰居陰。爲得位。而正。陽之居陰。陰之居陽。爲失位。而不正。則凡初九九三皆善。而初六六三皆不善乎。凡六四上六皆善而〉

  〈九四上九皆不善乎𣈆之初六獨行正。艮之初六未失正。䝉初六之正法。離上九之正邦。又復何邪。凡所謂貞吉貞凶者。皆非初六九二六三九四〉

  〈六五上九之事歟。未濟六爻在彼學者。皆失正失中。而九二九四六五何以皆貞吉邪。以卦言之中孚用中。䝉頣養正。中孚獨二五備德。而䝉之六〉

  〈五不得爲童蒙之吉。頣六五不得有居貞之吉邪。蓋彖之所謂中正者。自因卦而爲言。又安得以爻卦爲一體哉。曾卦爻之不辨也。悲夫。 卦爻〉

  〈觀變扵陰陽而立卦。發揮扵剛柔而生爻。是卦爻各有所自也。卦以象告。爻以情言。又其爲用亦不同也。學者正措一爻而成一卦。是爻猶頸也。卦〉

  〈猶贅也。聖人何喜多端而藴崇哉。得非學者見小畜彖言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同人彖言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大有彖言柔得尊〉

  〈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遂爾妄意歟。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因以成大有之卦似可也。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愓出无咎。何能成小畜之卦〉

  〈乎。同人六三同人于宗吝。亦能成同人之卦乎。彼爲之辭曰。成卦則可。爲爻則不可。予所未喻也。譬如有人未知牧豕。使之擾龍不其難乎。又彼謂〉

  〈履虎尾咥人亨者。正爲六三一爻也。六三則履虎尾咥人凶。大過棟橈本末弱者。正謂初六上六之弱也。初六藉用白茅无咎。上六過涉滅頂凶。果〉

  〈其弱歟。如此之類。不因彖而妄使卦爻氷炭者。卒無典常旁行而流也。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象 昔嵇康作言不盡意論。殷融作象不盡意論。卓〉

  〈哉。吾意夫二子者。可謂言易也。其深得聖人之言者與。聖人謂言不盡意。故立象以盡意。使意盡扵象。則亦盡扵言。而意非言之所盡。則亦非象之〉

  〈可盡。姑立象以盡之。果莫之盡也。意如其盡。則象亦不立。今象之立以盡不盡之意。非盡不盡之言也。學者乃争嘵嘵扵象。是聖人欲以盡意者。欲〉

  〈盡言也。不亦悖乎。何襄城患之。乃爲六象之論。曰。實象。曰假象。曰偏象。曰圓象。曰義象。曰用象。蕭氏人難之不取偏象圓象。而立四象之論。何蕭不〉

  〈知一物俱有六象。非一象各著一物。是未免嘵嘵之徒也。彼鄭康成虞翻輩巧扵取象。旁行曲致。王弼患之。曰。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爲牛。義苟應健。〉

  〈何必乾乃爲馬。弼乃太恕乎。是易之立象。猶詩之託興扵草木鳥獸乎。孫盛之誚弼宜哉。盛爲象妙扵見形論曰。聖人知觀器不足以動變。故表圓〉

  〈應扵蓍龜。圓應不可爲典要。故寄妙迹扵六爻。六爻周流惟化所適。雖一畫而吉凶并章。㣲一則失之矣。擬器託象而慶咎交著。繫器則失之矣。八〉

  〈卦者。圓化之影迹也。天下者寄見之一形也。圓影備未備之象。一形兼未形之形。故盡二儀之道。不與乾坤齊妙。風雨俱變。不與巽坎同體。嗚呼。不〉

  〈得稽殷與之談。必也孫安國乎。 主 卦。各有主也。學者一槩主之扵五。不知孔子魯逢掖。何乃爲百代文教之主歟。紂啇王曾不得以獨夫自全。〉

  〈其故何邪。屯之初六以貴下賤。大得民。而九五屯其膏施未光。謙之九三勞謙君子萬民服。而六五利用侵伐征不服。主果何在邪。豐之初九遇其〉

  〈配主。九四遇其夷主。果以誰爲主邪。升之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既濟九三髙宗伐鬼方之類。則主之立象明矣。學者未之思乎。 德 夫卦辭變通〉

  〈至扵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亦以極矣。又乃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則易以德爲尚也。乾之大無不周。其所稱者四德而已也。夫既以健順〉

  〈論乾坤。又言乾之。德行常。易以知險。坤之德行常簡以知阻。顧豈一德之云哉。學者扵巽知其入。而不知其出也。扵艮知其止。而不知其行也。扵震〉

  〈知其動。而不知其恐懼也。扵兊知其說。而不知其憂傷也。扵坎知其䧟。而不知其爲陰之中也。陰陽之所始也。䧟。不自䧟也。扵離知其麗。而不知其〉

  〈爲陽之中也。陰陽之所終也。麗。不自麗也。彖扵恒言巽而動。扵益言動而巽。扵咸言止而說。不扵損言說而止何邪。意自有所在也。學者論說止之〉

  〈德。扵損非聖人之意也。如爲一之扵德。則有泰而無否。常復而不剥。君子之道。未知或消。而小人之道。無自以長矣。嗚呼。學者扵八卦。惟知一德。執〉

  〈一德。而不知屈伸。安用居觀其象。動觀其變。消息盈虛之尚乎。 變 智者觀變扵幾㣲之初。而昧者則不然。見雨施而知天之變物。感葉落而知〉

  〈物之變秋。亦晚矣。京房虞翻荀爽蜀才之徒。嘗論易之變矣。不過謂泰否變而爲咸恒。咸恒變而爲損益。坤之上六下䖏乾三。乾之九三上升坤六〉

  〈而爲損。乾之九三下䖏坤初。坤之初六上升乾四而爲益。坤之上六來居乾之二。而爲賁之文剛。乾之九二分居坤上。而爲否之文柔。如斯而已耳。〉

  〈安得六十四卦。所以四營十八變參伍以變之法哉。嗚呼。易之變苟如此。不其晚乎。王弼獨知賁有乾坤之變。而區區以情明爻變通。以辭明卦適〉

  〈變。又何其晚邪。夫情之好惡。辭之險易。變之迹也。非其迹之所以變也。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則將變而情亡矣。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

  〈則既變而辭亡矣。弼曾未知思乎。孫盛誚弼以傳會之辯利扵浮義。至扵六爻變化。群象所效。五氣相推。皆擯落多所不關。非誣也。今之學者滔滔。〉

  〈又皆弼之下走也。 訓詁 古人之訓詁緩而簡。故其意全。雖數十字而同一訓。雖一字而兼數用。至隨唐間何妥二劉輩好異務華訓巧。而逼使其意〉

  〈散。兩字兩訓而不得通。或者則又紛然解剥累數十言。而不能訓一字。畫蛇既成。紛然多足也。毫髮輕重宻扵啇君之治秦。前人或不容轉喉矣。夫五經〉

  〈之訓皆緩而簡。唯易爲甚。如豫六五恒不死。象曰。中未亡也。艮六五艮其身。象曰。止諸躬也。兊九四之喜有慶也。今人之辨此六字同異學如之何哉。豫〉

  〈之九四所謂朋盍簪。 由漢以來。諸儒皆曰簪。疾也。雖王弼不知牛在古。非稼穡之資。而及乎簪則一。曰疾也。至侯果始有冠簪之訓。適契今日穿窬〉

  〈之學。不知古者禮冠未知有簪名也。若此者甚衆。可勝言哉。又且古人之語多倒。學者不可不知。必如今人之語法。讀山海經之類多所不了。爲其語多〉

  〈倒故也。况夫易之作扵中古乎。坤初六履霜堅氷至。象曰馴致其道。至堅也。夫初九壯于前趾徃不勝爲咎。象曰。不勝而徃咎也。夫子順其辭以告人氷〉

  〈如此。奈何後之人。樂扵穿窬必爲之辭哉。若夫文字有科斗籕蒃隷書相仍之訛舛。或其授受之不同。則具在别録。羅泌路史發揮易之名。或曰。夫子〉

  〈以易彖象爲三物取名。義則然矣。敢問聖人之意乎。曰。予不得而知也。賢者之言可以一途盡。而聖人之言非可以一途盡。雖然請試爲若漫言易之說〉

  〈乾。鑿度曰。易者。易也。不易也。變易也。夫易之道廣矣大矣。而乾坤以爲首。乾坤者。易之門也。昔者聖人體諸天地。先立乎其二卦。以爲天地日月陰陽鬼神。而六〉

  〈爻爲之六子。三才以二卦之畫成六爻之位。而八卦之象著。生生之理具矣。畫始扵一。立扵兩。一竒象天。兩偶象地。是故竒畫成三而爲乾。偶畫成扵三〉

  〈而爲坤。繇乾之畫交扵坤。而三男生。繇坤之畫交扵乾。而三女生。自主卦言之。一卦之中八卦咸具。是故卦體一立而分陰分陽。四五上以上卦陽而爲〉

  〈天。初二三以下卦陰而爲地。初三五之陽。爲震坎艮。二四上之三陰爲巽離兊。八卦成矣。初之與三。既以陽畫始終而象震艮。又以二陽而象春夏。四之〉

  〈與上。既以陰畫始終而象離兊。又以二陰而象秋冬。周旋酬酢。有不待夫坤者。是故用數三百六十。乾全用而坤全不用。卦變其始。爻變其次。倒卦〉

  〈不足。繼之反類。反類不足。繼之互體。而易道辨矣。此所謂變易也。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用二變。以成八卦。天有四正。地有四正。而共用二十八〉

  〈變。以成六十四卦。是故小成之卦。正者四變者二而成六。大成之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而成三十有六。純陽卦乾。純陰卦坤。自一陽始復而爲卦〉

  〈六。一陰始姤而爲卦六。二陽始臨而爲卦十五。二陰始遯而爲卦亦十五。三陰三陽始扵否泰而爲卦者。二十凡六十有四。陽自下以順生。則陰反〉

  〈上而逆復。陰自不以順生。則陽反上而逆復。始扵乾坤。中扵咸恒。而終扵既未濟。又可得而變易哉。是所謂不易也。故曰易之爲書也。不可逺。其爲〉

  〈道也屢遷。動變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是故易以變者占。而亦有不變之占。以變易爲道。而亦有交易之道爲。陽畫爲剛。陰畫爲柔。外〉

  〈卦之畫來而居内。内卦之畫徃而居外。而交易之理見矣。或順生以徃。或逆反而來。或正以交索。或反動相對。而剛柔每兩相易。惟變通也。嗟夫。交〉

  〈易之道。予扵日月見之矣。月行乎天三日而成震。初見乎庚。故震納庚。八日而成兊。初見乎丁。故兊納丁。十五日而成乾。乾納甲午十六旦而成巽。〉

  〈始退于辛。故巽納辛二十三而成艮。爰退扵丙。故艮納丙三十日而成坤。坤納乙而消長之道成矣。故曰日月爲易。謂之日月而扵文正爲勿。勿月〉

  〈彩之散者也。故月散扵日下爲易。散扵日上爲曶。相對爲明。對而虧爲昒。易者。朔也。所謂朔易。曶者。晦也。明者。望也。昒者望而食者也。是故西曰〉

  〈昒谷。明載東南而朔易二郡。乃俱著于東北。今夫日徃月來。月徃日來。物之易也。寒徃暑來。暑徃寒來。時之易也。將旦忽𪓆。比夜忽昶。行之易也。熱〉

  〈劇而雹。寒劇而兩。氣之易也。暴石防雨。積草炎㲻。勢之易也。蛇化而鱉。鱉化而蛇。形之易也。魚群而飛。爲群而沉。性之易也。精氣爲。游魂爲變。精之〉

  〈易也。始感而生。終化而死。神之易也。喜而禍伏。懼而福𠋣。事之易也。是故萬物不易不生。六子不易不成。艮兊以終相易。坎離以終相易。震巽以初〉

  〈相易。始則終。終則始。所以爲不窮也。顧可一途盡哉。易内篇曰。日月相逐爲易。故病有陰陽。易者。乃大病之後交者。輙易男曰陰。易女曰陽。易易者〉

  〈三樵輙死。繇此喃之。日月之交易斯益灼矣。易曰。日月合爲明。謂明者無逾扵日月爾。然明非合也。嗚呼。安得史籕鍾雲房而與之論哉。逐音籕夸〉

  〈父與日逐 明易彖象。 易者。明象之書也。昔者聖人之作易也。頥天下之故。窮造化之𨼆。而其妙有不得而言傳者。扵是儗之形容。近而身。逺而〉

  〈物。一皆取而寓之扵象以見焉。兹聖人之大惠也。子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方三畫之未峙也。固已有是象也。天也定位。山澤通氣。靁風相簿。水〉

  〈火不相射。此皆以象而告者也。是故八象立。而八卦之義見矣。非惟八卦。而六十有四。莫不皆有象也。澤中之火山中之天。豈故爲是夸哉。大腹白〉

  〈眼豕塗鬼車語譬淺鄙。而取類甚大。盍不求之顯。則幽不得而闡。不取之近。則逺无自而明。内外上不逺近小大。是必交互反錯遞相煥發。而後理〉

  〈无餘藴也。抑又求三百八十四爻一皆有象。而曰易。曰彖。曰象。是亦一象也。易者逖也。日月更遏而相貿者也。𨔵也。瘦去匿𨔵而迹焉者也。至扵象。〉

  〈則像此而已。景兆仿佛。而未有形焉者也。𨔵。與遯同。𨔵。猶搏也。如玄之有則像猶想也。如玄之有擬曰遯甲者。起數藏匿法也。豚之放者。一起疋而〉

  〈有𨼆去之意。蓋形也者。象之著。而象也者。彖之章也。即而言之。則易與彖象亦以三物取名。易取扵易。象取扵象。而彖取扵彖。何謂也。易者。廬𧓋之〉

  〈名守宫是矣。身色無恒日十二變。是則易者。本其變也。易。即刺易。蜥蜴是也。亦曰石蜴。曰辟宫。曰龍子。曰蠑螈。曰蝘蜒。曰祝蜒。曰蝎虎。曰守宫。又曰〉

  〈蚵蠪。東春。曰䗔。善治蛇疾。俗呼蛇師。一曰蛇舅母。一曰十二時。每時一變色。故正名曰易。餒以朱砂則舟。漢武用之宫闥。馬守宫之術。與龍通氣。〉

  〈故懤兩者用之。又能嘔雹以魚合云。彖者茅犀之名豨神是矣犀形動角知幾知祥是則彖者取扵幾也彖亦曰茅犀。狀如犀而小。角。善知吉凶〉

  〈文廣諸山有之。土人謂之猪神。而象則直取其身形相象。逺近不變。𦛘有成位。膽應四時而已。韓子云。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憩〉

  〈其生。故諸所意想者。皆謂之象。今諸獸之形一各自别。惟象无巨細悉皆相類。又進視之。與逺无異。是故謂之象。身具十二少内。惟鼻其本肉。膽隨〉

  〈四季移扵四足。五藏始乳。三年一産。亦能知吉凶。宋淳化中上苑馴象死。上命取其瞻。不獲。問之姚鉉得之前左疋。是故易者。象也。取諸物以爲象。〉

  〈聖人之意見矣。如乾之龍。坤之馬。小過之鳥。損益之龜。姤中孚之魚。解未濟之狐。童牝之牛。豶羸之豕。虎豹莧狗羊鼠豚羝牲禽具鮒隼雉鴻鷄鳴〉

  〈鶴鳳凰咸取而象之。鳳凰見穆姜之笙。至扵器。則取于床。于几。于枕。于抳。于舟。于車。于皷。于輿。于簀。于輻。于輪。于輹。于匕鬯。于資斧。于瓶瓮缶。于匡〉

  〈鼎鬴茀幕弧矢。尊酒簋貳。扵服。則取于朁。于圭。于衣。于繻。于履。于履。于袂。于袽。于繩。于囊。赤紱。黄裳。于布。于帛。鞶帶徽纏。扵居則取于家。于室。于庭。〉

  〈于宫。于庖。于藩。于牖。于舍。于廬。蔀屋。王居于次。于䖏。楝桶門户。扵都。則取于邑。于國。于階。于衢。于城。于隍。于開。于虛。于廟。于巷。于比鄰郊野。扵物。則〉

  〈取于梯。于華。于祀。于瓜。于蘭。于竹。于葦。于木。于茅。于茹。于莽。于株。于葛藟。于枯楊蒺藜叢棘碩果包桑。在天。則取扵月。扵斗。扵夜。扵畫。扵靁。出入扵_〉

  〈日中吳。風雲冥晦。雨霜堅水。終朝幾望。先甲後庚。三歲旬年。七日八月。在地。則取扵田。扵淵。扵河。扵川。扵陂。扵險。扵泥。扵干。扵塗。扵陰。扵甃。扵磐。扵〉

  〈菑畬。扵丘園。扵九陵。扵岐山。扵冗。扵沛澤。扵谷。扵平陸坎窞林鹿剛鹵金玉。泉井沙石。東西南北。在人。則取扵躬扵膚。扵頂。扵止。扵頑。扵輔。扵口。扵〉

  〈鼻。扵頰。扵舌。扵牙扵齒。扵夤扵限。扵陽。扵尾。手。足。耳目頥面須髮。腹背脢拇腓臀污血。股肱心膂。眇跛孕育。天劓剕則。荷校桎梏。則渥尸疾。婚娶慶〉

  〈譽。賫咨弟洟。歌號笑語。咥噬嗟泣。威儀志意。逋係窺盱。突來焚棄。靡不餂之。猶未離其類也。髙宗文王王母箕子帝乙鬼方同人弟子。康侯大君。士〉

  〈夫家人。元夫天師。夫子宫人。考妣妾婦。壯耋群醜。臣子童僕。主賓朋友。丈夫小子。女須娣妹。邑人行人。寇盗戎介。仇衆族類。史巫啇旅。武人惡人。夷〉

  〈主配主。金夫後夫。老妻女妻。不速大首。建侯行師。幽人文人。錫命好爵。災眚驅田。戰征耕穫。憑涉弋穫。盟薦言禴。元筮失律。南狩納約。以至足。黔〉

  〈啄翰音。鞏革巢飛。蹢躅角牿。羽翼香臭甘苦。玄黄朱白。浮膏公餗。乾胏腊肉。飲食享飪。勿藥遇毒之類。一皆比配。曾無遺棄。謂不如是。不足盡其意〉

  〈也。是以彖立而卦明。象設而爻顯。曾何疑滯之有。而代之學者。煩荒辭。溺章句。且不知易之爲義。何繇而詣其情哉。雖然是特一象也。若夫龍。非惟〉

  〈乾也。而坤亦爲龍馬。非惟坤也。而乾亦爲馬。龍與馬。非惟乾與坤也。而坎震亦取象馬。是故觸類可爲其象。合義可爲其變。學者能因是以索之。則〉

  〈可以見義文之心。見羲文之心。則能見天地之心矣。羲文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即吾心也。見吾心。則見易矣。今也不因是以索之。徒睹代〉

  〈之人執象以迷易。而咎伏羲之費畫以爲文王病。乃不先明扵彖象。而欲深求扵易。此負苓者之妄人也。舍蹄而索免。舍杭而窮海。古今豈有是哉。〉

  〈神而明之。則必有在矣。鄭樵厚二先生編數 龍馬負圖。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與四爲肩。六與八爲足。五爲腹心。是天地自然之數也。亦謂之九〉

  〈宫。縱横皆十五數。總四十有五。陳搏孔傳。謂龍馬出河。伏義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大衍之數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卦。一以象三。揲〉

  〈之以四。以象四時。歸竒扵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人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演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

  〈事畢矣。或者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扵天地之數既减其五。又〉

  〈虛其一何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之氣通扵萬物。故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有九。故嘗爲之說曰。天一下降與地六合。而生水〉

  〈扵北。地二上駕與天七合。而生火扵南。天三左旋與地八合。而生木扵東。地四右轉與天九合。而生金扵西。天五冥運與地十合。而生土扵中。以竒〉

  〈生者成以耦。以耦生者成以竒。天陽也。故其數竒。地陰也。故其數耦。竒耦相合。而五十有五之數備。大衍之數减其五。五行之用也。虛其一者。元氣〉

  〈之本也。姚信董過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减之而其用四十九。易之遺書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經解以爲易。司馬遷〉

  〈東方朔皆云。而易則無之。同復于父敬如君所。左氏以爲易而易則無之。正其本。萬事理。杜欽以爲易而易則無之。九變復貫知言之選。武帝以爲〉

  〈易而易則無之。按顔師古注司馬傳。差若毫釐之言引裴駰言光。乃亦猶是也。漢儒明經。執易緯以爲經。豈不謬哉。嘗觀左氏所載占筮之辭。此類〉

  〈甚多。竊意其謂易以爲特卜筮之流。决其所占。否則連山歸藏。如今不同。故槩以爲經。漢焦延壽作易林。如乾之九三。則曰道涉多版。故言迷蹇亦〉

  〈猶是也。 諸儒重卦之說。 王弼以爲宓義鄭玄以爲神農。孫盛以爲夏禹。史遷以爲文王。以經考之。隨之上九曰。王用亨扵岐山。明夷之六五曰。〉

  〈箕子利正。皆啇周時事。然則以爲神農伏羲夏禹。皆非也。或以爲文王武王時始追王。此已言王。似非文王時重。然則爻辭孰作之歟。宣子適魯見〉

  〈易象而言曰。吾今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是爻辭。意亦周公作也然此之論易者以爲人更三聖謂伏羲文王孔子而不數周公蓋父統〉

  〈子業也。此數語見孔頴達正義。孔頴援韓宣子之言以驗曰。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贄並同此說。今依用之。觀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

  〈其别皆六十四。則六十四之體已具乆矣。 孔頴達正義云。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以爲伏羲。鄭玄以爲神農。孫盛以爲夏禹。史遷〉

  〈以爲文王。其言禹及文王者。按繫辭神農時已有取諸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而破。其言神農亦未爲得易緯數。三聖但云伏羲文王孔子。不及〉

  〈神農。時神農見取諸益不重卦矣。今依王輔嗣以伏羲既畫八卦。即自重扵六十四。爲得其實。 孔子彖象用夏正。 或曰易象。非孔子作也。雷在〉

  〈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啇旅不行。后不省方。考之夏小正。十一月萬物不通。則至日閉關。后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扵北岳〉

  〈矣。恐大象非孔子作。殊不知周正雖建子。而孔子彖象皆建寅。故以復爲十一月。遇爲五月。此正孔子行夏時也。文言穆姜襄公九年。占有文〉

  〈言之辭。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下距穆姜十四年。穆姜之時。已誦隨繇之辭。因取乾卦文言。然其言與今易稍異。穆姜之言曰。元體之長也。亨嘉之。〉

  〈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以今易考之。删改者二。增益者六。則古以有是言。孔〉

  〈子特文之爾。 它卦彖象而已。獨乾坤更設文言以發其義。伊川 易學。京房之學專守名教。王弼之學髙談理致。繫辭文言序卦。或以爲非孔子〉

  〈作。其間每更一事。必稱子曰。若夫子自作。不應自稱子曰。歐公亦以爲然。唐僧一行易纂。引孟喜序卦文辭與今易不同。然則今之序卦。等。恐非夫〉

  〈子全文。或出扵經師未可知也。〉

  永樂大典卷之二萬六百四十九

  重 録 校 官 侍 郎 〈臣 陳 以 勤〉

  學 士 〈臣 王 大 任〉

  分 校 官 中 允 〈臣 胡   杰〉

  書 寫 生 員 〈臣 汪 增 光〉

  圈 點 監 生 〈臣 馬 承 志〉

  〈臣 吴   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