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一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論 |
|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九震 論〈十住毗婆沙論三〉 〈分别布施品之餘緫相别相施。皆悉能迴向。是菩薩。能以二種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爲緫相。二爲别相。總相迴向者。有所施。皆廽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别相施者。如布施果報中說。復次緫相迴向者。爲安樂利益一切衆生。别相迴向者。無信衆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聞者得多〉 〈聞故。懈怠者得精進故。散亂心者得禪定故。愚凝衆生得智慧故。慳者得捨心故。如是等種種别相。復次緫相迴向者。以六波羅蜜迴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别相迴向者。施外物時願諸衆生得大最樂。支節布施時。願諸衆生具足佛身。問曰。布施有幾種迴向。幾種不迴向。答曰。一爲淨四事〉 〈廽向。一三種不廽向。一菩薩布施爲清淨四事故迴向。三種不迴向。不爲得王故迴向。不爲得𣣔樂故迴向。不爲得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不為得〉 〈王故迴向者。遮王則并遮一切貴人。力勢自在者。不爲得欲樂迴向者。除上貴人。餘受富樂五𣣔自娱者。不爲得聲聞辟支佛迴向者。遮因小乗入〉 〈無餘𣵀槃。令得安住大乗。乆後乃得無餘𣵀槃。爲四淨迴向者。菩薩所施爲清淨佛土故迴向。爲清淨菩提故迴向。爲清淨教化衆生故迴向。爲淨〉 〈薩婆若故迴向。菩薩應如是方便迴向。無令布施損减。使得勢力。問曰。以何法令布施損减。以何法令布施增益。答曰。若施不迴向。亦無有方便。求〉 〈生於下處。親近惡知識。如是布施者。是則爲損减。若布施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世間樂故。求生下處。無有方便。能出布施禪定。果報〉 〈自在。所生親近。障礙大乗知識。以是四法。則布施損减。離四施得增。又應三心施。菩提順佛語。亦不求果報。離此四法布施。則得增益。一迴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迴向。三求法王處。四親近善知識。又應以三法心而行布施。一者憐愍一切衆生故。以菩提心行施。二者不逺佛法〉 〈而行布施。三者不求果報而行布施。復次菩薩爲得三法故。行布施。一者佛法。二者說法。三者令諸衆生。住無上樂。又欲求二法行布施者。一者大〉 〈冨。二者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若菩薩大冨。則離貧苦。不取他財。不求息利。無有債主。不憂償債。多財冨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親族。及善知〉 〈識。眷屬安樂。其家豐饒。常如節會。心常歡恱。能大施與。眷屬不輕。人所敬仰。言皆信受。衆所依附。人來師仰。入衆無畏。常好洗浴。名香塗身。著好新〉 〈衣。具足莊嚴。見諸好色。聽好音聲。聞諸妙香。常食最上美味。細觸怨賊難壞。善知識歡喜。是於人身得善果報。人所欽慕。常稱吉善。忘其醜惡。雖生〉 〈下賤。有大人相。雖無巧言。成巧言者。雖不多聞。成多聞者。雖少智慧。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復殊勝。若先大家。倍復尊貴。若先巧言。倍復巧言。若先〉 〈多聞。倍復多聞。若先智慧。倍復有智。所可坐卧。貴價寳牀。寤寐安隱。侍衛具足。衆寳爲舍。極意遊戯。其身貴重。湏諸經書。應意即得。勢位隨意。親近〉 〈王易。諸貴貴人。所念諸醫自徑。常有親信消息所宜。有疾軽微。若病易差。逺離今世後世怖畏畢竟永離不活怖畏。常有救護。多有人衆。諸親近者。〉 〈自謂多福。爲同意者。深自欣慶。有少施恩。得大酬報。若加小惡。得大殃禍。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莊嚴。自求給侍。諸有諧利悉來歸己。若作惡事。〉 〈事轉軽微。少有施作。即獲大利。多善知識。怨憎轉少。蛇蚖毒藥。放𨓜惡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諸愛敬事。皆悉歸趣。若獲利時。衆人代喜。若有哀惱。〉 〈人皆憂感。衆共示導。競以善告。令逺非法。安住善法。所施業大。見莫不歡。若與同心。則以爲足。不期世間。冨貴榮利。假使居位。人思匡𦔳。除其哀惱。〉 〈見他冨貴。無所希尚。人詠其德。不揚其過。離小人名。得大人號。無不足色。視他顔貌。不作矯異。若作婆羅門。於天寺中。大獲果報。譛諸經書。得其實〉 〈利。得而能施。若是刹利。所習成就。善射音聲。善能貫練。治世典籍。能得果報。若是田舍。播植如意。若是商賈。能獲其利。若是首陀羅。所作事業。多得〉 〈如意。問曰。汝先說菩薩。不以求果報心施。又復不爲豪貴故施。而今說求大冨故布施。是語得無自相違。答曰。不相違也。若自為身求冨受樂。是故〉 〈說不應求冨。今說求冨。但爲利益衆生。是故說爲欲大施故求冨。不爲身已求冨受樂。是則果中說因。若菩薩不得冨。雖信。樂布施。無財可與。是故〉 〈汝不應作難。復次斷二法故。應行布施。何等爲二。一者慳。二者貪。此二法最爲施垢。又得二法故行布施。所謂盡智。無生智。又增益三種慧。一者自利〉 〈慧。二者本慧。三者多聞慧。有人言增長二法故應。行施。一善。二慧。略說菩薩應行四種施。攝一切善法。一者等心施。二者無對施。三者迴向菩提施。〉 〈四者具足善寂滅心施。菩薩如是。具檀波羅蜜故。勤行財施。分别法施品第十三菩薩於財施應如是修學。又應修學法施。如說。衆〉 〈施法施最。智者應修行。一切布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謂法施。是施智者所應行。問曰。何故但言智者應行法施。答曰。不智者若行法施。即說黑〉 〈論。說黑論故。自失利。亦失他利。問曰。何謂黑論。答曰。佛欲滅度時。告阿難從今日後。依修多羅。莫依人。阿難云。何名依修多羅。不依人。有比丘來。作〉 〈是言。我現從佛聞。現從佛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檢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相〉 〈義。應報是比丘言。是法或非佛所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 〈應除𨚫。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有大衆。有明經上座。善說戒律。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 〈以經律。檢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 〈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却。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中。多諸比丘。持修多〉 〈羅。持毗尼。持摩多羅迦。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檢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 〈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比丘僧。法相義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 〈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却。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中。有長老比丘。多知多識。人所尊重。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 〈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拾。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檢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諸比丘〉 〈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毗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𨚫〉 〈是四名黑論。是故言。智者不依黑論。而行清白法施。問曰。云何知諸施中法施第一。答曰。經說有二施。法施。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爲上。復次。决定王〉 〈經中。譛說法功德。及說法儀式。應常修習行。若菩薩欲以法施衆生者。應如决定王大乗経中。稱譛法師功德。及說法儀式。隨順修學。謂說法者。〉 〈應行四法。何等爲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者得禪定智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 〈增不損。如所說行。說法者。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爲四。一者𣣔昇髙座。先應恭敬。禮拜大衆。然後昇座。二者衆有女人。應觀不淨。三者威儀視瞻。〉 〈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顔色和恱。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者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爲四。一者於諸衆生。生〉 〈饒益想。二者於諸衆生。不生我想。三者於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願諸衆生。從我聞法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處師子座。復有四法。〉 〈何等爲四。一者善能安住陀羅尼門。深信樂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進。持戒清淨。三者不樂一切生處。不貪利養。不求果報。四者於三解脫〉 〈心無有疑。又能善起諸深三昧。具足威儀。憶念堅固。有念安慧。不調戯。不軽躁。不無羞。不癡亂。言無錯謬。守護諸根。不貪美味。善攝手足。所念不忘。〉 〈樂行頭陀。分别世間出世間法。心無疑悔。言辭章句。不可窮盡。為諸聽者。求安隱利。不求他過。有如是法。應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一不自軽身。二不〉 〈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爲利養。佛告阿難。說法者。應說何法。阿難所可說法。不可示。不可說。無相無爲。世尊法若尒者。云何可說。阿難。是法甚深。〉 〈如來以四相方便。而為演說。一以音聲。二以名字。三以語言。四以義理。又以四因緣。而爲說法。一者爲度應度衆生。二者但說色受想行識名字。三〉 〈者以種種文辭章句利益衆生。四者雖說名字而亦不得。譬如鉢油。清淨無垢。於中觀者。自見面相。阿難。汝若見若聞智慧男子。若持戒女人。若聖〉 〈弟子。能作是說。我於鉢油。見實人不。世尊。我不聞不見。智慧男子。持戒女人。若聖弟子。能作是言。我於鉢油。見真實人。何以故。智者先知鉢油非有。〉 〈何况有人。但以假名。說言油鉢。而見人相。阿難。如來亦復如是。但以名字。假有所說。阿難。如來以四因緣。而爲說法。衆生聞者。心得安樂。種𣵀槃因。〉 〈如來說法音聲。徧滿十方世界。衆生聞者。心得歡喜。離諸惡趣。生兠術天。如來聲中。無男無女。男不取女相。女不取男相。如來音者。不惱衆生。不壞〉 〈諸法。但爲示現。音聲之性。說法者應習行是事。應隨所行而爲法施。施者受者。所得果報。後當廣說。〉 〈歸命相品第十四。上已觧說財施。法施。今更分别白衣在家者。應多行財施。餘諸善行法。今當復觧說。是二施中。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 〈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通利。爲人觧說。〉 〈在衆無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若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說。先自修行法。然後教餘人。乃可作是言。汝〉 〈隨我所行。是事出家者所冝。非在家者所行。又說。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自不得寂滅。何能令人寂。是故身自善。能令彼行善。自身得寂滅。〉 〈能令人得寂。善法寂滅是出家者之所應行。又出家之人。於聽法者。恭敬心勝。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又妨行逺離阿練若。處空閑林〉 〈澤。出家之人。若樂財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財施。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若不從事。無由得財。若出入聚落。見聞聲色。諸根難攝。發〉 〈起三毒。又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薄。又與白衣從事。利。養垢染。發起。愛恚慳嫉煩惱。唯以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 〈或得死等諸惱苦患。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爲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諸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 〈施。如是廣說。在家菩薩。所行財施。餘諸善行。今當說之。發心菩薩。先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從三歸所得。功德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歸依佛法僧。菩薩所應知。菩薩應當。如實善觧。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問曰。云何名爲歸依佛。答曰。不捨菩提心。不壞所受法。不離大悲〉 〈心。不貪樂餘乗。如是則名爲。如實歸依佛。菩提心者。發心求佛。不休不息。不捨是心。不壞所受法者。諸菩薩合愛所樂。善法戒行是行。應行是不應〉 〈作。若應諸波羅蜜。若應四功德䖏。如是等種種善法。爲利益衆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毁缺。大悲心者。欲度苦惱衆生爲求佛道。乃至夢中。亦不離大〉 〈悲。不貪餘乗者。深信樂佛道故。不貪聲聞辟支佛乘。有是法故。當知如實歸依佛。問曰。云何名爲歸依法。答曰。親近說法者。一心聽受法。念持而演〉 〈說。名爲歸依法。說法者。於佛深法。解說敷演。開示善惡。斷諸疑惑。常數親近。徃至其所。供養恭敬。一心聽受。以憶念力。執持不忘。思惟籌量。隨順〉 〈義趣。然後爲人。如知演說。以是法施。功德。迴向佛道。是名歸依法。問曰。云何名爲歸依僧。答曰。若諸聲聞人。未入法位者。令發無上心。使得佛十力。〉 〈先以財施攝。後乃以法施。深信依果僧。不分别貴衆。求聲聞功德。而不證解脫。是名歸依僧。又應念三事。聲聞人者。成聲聞乗。未入法位者。於聲〉 〈聞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發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終不可令發無上心。設或發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羅蜜中。尊者須菩提所說。已入正〉 〈法位。不能發無上心。何以故。是人於生死。已作障隔。不復徃來生死。發無上心。先以財施攝者。以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所湏之物。攝出家者。以衣服〉 〈飲食卧具醫藥雜香塗香。攝在家者。以攝因緣生親愛心。所言信受。然後法施。今發無上道心。果僧者。四向四果衆者。於佛法中。受出家相。具持諸〉 〈戒。未有果向。不分别如是僧。以離恩愛奴故。名爲貴僧。信樂空無相無願。而不分别戯論。依止是僧。名爲歸依僧。求聲聞功德而不證解脫者。知是〉 〈僧持戒。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三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捨世間樂。出魔境界。利譽稱樂。不以爲喜。哀毁譏苦。不〉 〈以爲憂。常行六捨。得八解脫隨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脫者。行一道者。破二種煩惱。善知三界。善通四諦。善除五盖。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 〈八大人覺。捨離九結。得聲聞十種力。成就如是諸功德僧者。名為佛弟子衆。求如是功德。不求其解脫。何以故。深心信樂佛。無礙觧脫故。是名歸依〉 〈僧。復次。若聞章句文字法。即得念實相法。名為歸命法。若見聲聞僧。即念發菩提心。諸菩薩衆。是名歸依僧。見佛形像。即念貢佛。是名歸依佛。問曰。〉 〈云何名爲念貢佛。答曰。如無盡意菩薩經中說念佛三昧義。念貢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姓。不以家。不以過去未來現在。不以五陰十二〉 〈入。十八界。不以見聞覺知。不以心意識。不以戲論行。不以生滅住。不以取捨。不以憶念分别。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異相。不以心緣數。〉 〈不以内外。不以取相覺觀。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儀。不以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不以十力四無所畏。諸法如實念佛者。無〉 〈量不可忠議。無行無知。無我我所。無憶無念。不分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形無礙。無發無住。無非住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不住。眼色不住。眼識〉 〈不住。耳聲不住。耳識不住。鼻香不住。鼻識不住。舌味不住。舌識不住。身觸不住。身識不住。意法不住。意識不住。一切諸緣不起。一切諸相不生。一切〉 〈動念憶想分别等不生。見聞覺知隨行。一切正觧脫相。心不相續。滅諸分别。破諸愛恚。壞諸因相。除斷先際後際中際。究暢明了。無有彼此。無動故〉 〈無喜。不受味故無樂。本相寂滅故無熱。心無所營故解脫。相無色故無身。不受故無受。無想故無結。無行故無為。無知故無識。無取故不行。不捨故〉 〈非不行。無䖏故無住。空故無來。不生故無去。一切憶念。心心數法。及餘諸法。不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滅。先來不生。無有生相。攝在法性。過眼色〉 〈虚空道。如是相名。為真念佛。又念法者。佛法是善說。得今世報。無有定時。可得觀察。善將至道。智者内知。初中後善。言善。義善淳善。無雜。具足清淨。〉 〈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能除慢心。能除諸見。能除疑悔。能除憍貴。能除諸渴。破所歸趣。斷相續道。盡愛離欲。寂滅𣵀槃。如是相名為念法。以〉 〈空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無比無示。如念佛義中說。又念法有三種。從佛法是善說。至具足清淨名為道。能斷貪欲至寂滅𣵀槃。名為𣵀槃。〉 〈空等至無比無示。名爲法體。又念僧者。如先說僧功德。念是三寳。得决定心。以如是念。求於佛道。而行布施。是名歸依佛。為守護法。而行布施是名〉 〈歸依法。以是布施起迴向心。成佛道時。攝菩薩聲聞僧。是名歸依僧。〉 〈五戒品第十五。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逺離惡人業。如說修起善人業。如法集財用。堪則為重任。不堪則不受。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 〈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䧟衰惱。令人衰惱。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盗不誑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三寳。濟䘏老病等。堪受能行者。則〉 〈為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如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復次。世法無憂喜。能捨於自〉 〈利。常勤行他利。深知恩倍報。世間法者。利衰毁譽。稱譏苦樂。於此法中。心無憂喜。捨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無緣者。所作善〉 〈行。捨置自利。助成彼善。問曰。捨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捨己利。如說捨一人以成一家。捨一家以成一聚落。捨一聚落〉 〈成一國土。捨一國土以成己身。捨己身以為正法。先自成己利。然後乃利人。捨己利利人。後則生憂悔。捨自利利人。自謂為智慧。此於世間中。最為〉 〈第一癡。合曰。於世間中。為他求利。猶稱爲善。以爲堅心。况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說。菩薩於他事。心意不劣弱。發菩提心者。他〉 〈利即自利。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深知恩倍報者。若人於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人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復次。貧者施以財。畏〉 〈者施無畏。如是等功德。乃至於堅牢。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䘏。施無畏者。於種種諸怖畏。若怨〉 〈賊怖畏。飢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於此衆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後者。於諸憂者。為除其憂。於無力者。而〉 〈行忍辱離慢大慢等。於諸所尊深加恭敬。於多聞者。常行親近。於智慧者。咨問善惡。自於所行。常行正見。於諸衆生。不謟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猒。〉 〈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於惡人中。生大悲心。於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相。等心衆生。不吝要法。如所聞者。〉 〈為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於諸五欲。戯樂事中。生無常想。於妻子所。生地獄想。於資生物所。生疲苦想。於産業事。生憂惱想。於諸所求。破善根〉 〈想。於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於不牢身。得牢身想。於不堅財。生堅財想。復次。在家法五戒。心應堅牢住。在家〉 〈菩薩。以三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在家之法。應離殺心。慈愍衆生。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離於邪媱。猒惡房内。〉 〈防逺外色。目不邪視。常觀惡露。生猒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應除捨。常觀不淨。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常知世間。為苦無我。〉 〈應發是願。我於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况復身行逺離妄語樂行實語。不欺於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為人說。以法自處。乃至失〉 〈命。言不詭異。酒是放𨓜。衆惡之本。常應逺離不過於口。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戯調。常能一心。籌量好醜。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 〈而作是念。須食與食。湏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湏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𨓜。何以故。檀波羅蜜法。〉 〈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以是五戒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五戒。如護重寳。如自護命。問曰。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 〈不護持諸餘善業耶。答曰。菩薩應堅住。總相五戒中。餘身口意業。悉亦復應行。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餘三種善業。亦應修〉 〈行。復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隨應利衆生。說法而教化。是菩薩。於諸衆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衆生。隨所利〉 〈益。說法教化。所謂不信者。爲說信法。不恭敬者。爲說禮節。爲少聞者。說多聞法。爲慳貪者。說布施法。為瞋恚者。說和忍法。爲懈怠者。說精進法。爲亂〉 〈意者。說正念處。爲愚癡者。解說智慧。復次。隨諸所乏者。皆亦應給足。諸衆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有人雖冨。猶有不足。乃至國王。亦應有所乏。是〉 〈故先雖說貧窮者施財。今更說隨所乏少而給足之。復次。諸有惡衆生。種種加惱事。謟曲懷憍𨓜。惡駡輕欺誑。背恩無反復。癡弊難開化。菩薩心愍〉 〈傷。勇猛加精進。諸惡衆生。以種種惡事。侵嬈菩薩。菩薩於此。心無懈猒。不應作是念。如是惡人。誰能調伏。誰能教化。誰能勸免。令度生死。究竟𣵀〉 〈槃。誰能與此。徃來生死。誰能與此。和合同事。諸惡無理。誰能忍之。我意止息。不復共事。我悉捨逺。不復共事。亦復不能。與之和合。是惡中之惡。無有〉 〈反復。何用此等。而共從事。菩薩知見衆生惡罪難除應還作是念。是等惡人。非少精進能得。令住如所樂法。爲是等故。我當加心。勉力勤行。億倍精〉 〈進。後得大力。乃能化此。惡中之惡。難悟衆生。如大醫王。以小因緣。便能療治。衆生重病。菩薩如是。除煩惱病。令住隨意。所樂功德。我於重罪。大惡衆〉 〈生。倍應憐愍。起深大悲。如彼良醫。多有慈心療治衆病。其病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爲求良藥。菩薩如是。於諸衆生。煩惱病者。悉應憐愍。於惡中。〉 〈之惡。煩惱重者。深生慈愍。勤於方便。加心療治。何以故。菩薩隨所住。不開化衆生。令嶞三惡道。深致諸佛責。菩薩隨所住國土。城邑聚落。山間樹〉 〈下。力能饒益。教化衆生。而懈猒嫌恨。貪著世樂。不能開化。令墮惡道。是菩薩即爲十方現在諸佛。深所訶責。甚可慙耻。云何以小因緣。而捨大事。是〉 〈故菩薩。不欲諸佛所訶責。於種種謟曲重惡衆生。心不應没。隨力饒益。應以諸方便。勤心開化。譬如猛將將兵。多所傷損。王則深責。以諸兵衆。無所〉 〈知故。是以王不責之。〉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菩薩如是學。應知家過惡。何以故。若知過。惡或捨家入道。又化餘人。令知家過。出家入道。問曰。家過云何。答曰。如經中說。佛〉 〈告郁伽羅。家是破諸善根。家是深棘刺林。難得自出。家是壞清白法。家是諸惡覺觀住處。家是弊惡不調。凡夫住處。家是切不善。所行住處。家是〉 〈惡人所聚會處。家是貪欲瞋恚愚癡住處。家是一切苦惱住處。家是消盡先世諸善根䖏。凡夫住此家中。不應作而作。不應說而說。不應行而行。在〉 〈此中住。輕慢父母。及諸師長。不敬諸尊。福田沙門婆羅門。家是貪愛憂悲苦惱衆患因緣。家是惡口駡詈。苦切刀仗。繫縛考掠。割截之所住䖏。未種〉 〈善根不種。已種能壞。能令凡夫在此貪欲因緣。而墮惡道。瞋恚因緣。愚癡因緣。而墮惡道。怖畏因緣。而墮惡道。家是不持戒品。捨離定品。不觀慧品。〉 〈不得解脫品。不生解脫知見品。於此家中。生父母愛。兄弟妻子眷屬。車馬增長。貪求無有猒足。家是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想〉 〈覺觀。相續如空中風。家是後有惡如美食有毒。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能妨聖道。家是闘亂。種種因緣。共相違諍。家是多瞋。訶責好醜。家是〉 〈無常。雖乆失壞。家是衆苦。求衣食等。方便守護。家是多疑處猶如怨賊。家是無我顛倒貪著。假名爲有。家是伎人。雖以種種文飾莊嚴。現爲貴人。須〉 〈曳不乆莊嚴。還作貧賤。家是變異會必離散。家如幻假借和合無有實事。家如夢一切冨貴乆則還失。家如朝露須臾滅失。家如蜜渧其味甚少。家〉 〈如棘業。受五欲味。惡刺傷人。家是鍼紫蟲。不善覺觀。常唼食人。家汙淨命。多行欺誑。家是憂愁。心多濁亂。家是衆共。王賊水火怨親所壞。家是多病。〉 〈多諸錯謬。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應當如是。善知家過。復次。菩薩應當知。在家之過惡。親近於布施。持戒善好喜。若見諸乞人。應生五三想。在家菩〉 〈薩。應如是知家過患。當行布施持戒。善好布施。名捨貪心。持戒名身口業清淨。善名。善攝諸根。好喜名同歡喜。喜五三想。名見乞兒應生五三想。初〉 〈三者。善知識想。轉身大冨想。埤助菩提想。又有三想。折伏慳貪想。捨一切想。貪求一切智慧想。又有三想。隨如來教想。不求果報想。降伏魔想。又有〉 〈三想。見来求者生眷屬想。不捨攝法想。捨邪受想。又有三想。離欲想。修慈想。無癡想。今當解第五三想。菩薩因來求者。令三毒折薄。捨所施物。生離〉 〈欲想。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是布施迴向無上道。則癡心薄。是名不癡想。餘想義。應如是知。復次。菩薩因求者。具六波羅蜜。以是〉 〈因緣故。見求應大喜六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因求者。能得具足。以是利故。菩薩遥見求者。心大歡喜。作是念行。福田自然而〉 〈至。我因此人。得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於所施物。心不貪惜。是名檀波羅蜜。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與。是名尸羅波羅蜜。若不瞋乞者。是〉 〈名羼提波羅蜜。當行施時。不慮空匱。心不退没。是名毗梨耶波羅蜜。若與乞者。若自與時。心定不悔。是名禪波羅蜜。以不得一切法。而行布施。不求〉 〈果報。如賢聖無所著。以是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般若波羅蜜。復次。所施物果報。種種皆能知。慳惜在家者。亦知種種過。物施所〉 〈獲。功德利物。慳惜在家。所有過惡。菩薩於此皆悉了知。問曰。若施得何功德。若惜在家。有何過咎。答曰。菩薩以真智慧。如是知。施與已是我物。在家〉 〈者非我物。物施已則堅牢。在家者不堅牢。物施已後世樂。在家少時樂。物施已不憂守護。在家者有守護。若物施已愛心薄。在家者增長愛物。施已〉 〈無我所。在家者是我所。物施已無所屬。在家者有所屬。物施已無所畏。在家者多所畏。物施已助菩提道。在家者助魔道。物施已無有盡。在家則有〉 〈盡。物施已從得樂。在家從得苦。捨已捨煩惱。在家增煩惱。施已得大冨樂。在家不得大冨樂。施已大人業。在家小人業施已諸佛所歎。在家愚癡所〉 〈譛。復次。於妻子眷屬。及與善知識。財施及畜生。應生幻化想。一切諸行業。是則爲幻師。在家菩薩。於妻子等。應生幻化想。如幻化事但誑人。自行〉 〈業是幻主。妻子等事。不乆則滅。如經說佛告諸比丘。諸行如幻化。誑惑愚人。無有實事。當知因業故有。業盡則滅。是故如幻作是念。我非彼所有。彼〉 〈非我所有。彼我皆屬業。隨業因緣有。如是正思惟。不應起惡業。父母妻子。親里知識。奴婢僮僕等。不能爲我作救作歸作趣。非我非我所。五陰十〉 〈二入。十八界。尚非我非我所。何况父母妻子等。我亦不能爲彼作救作歸作趣。我亦屬業。隨業所受。彼亦屬業。隨業所受。好惡果報。如是三種籌量。〉 〈一有義趣。二見經說。三見現事。不應爲父母妻子等。起身口意。毫釐惡業。復次。菩薩於妻所。應生三三想。亦復有三三。又復有三三。在家菩薩。應〉 〈生諸三想。所謂三者。妻是無常想。失想壞想。又有三想。是戯笑伴。非後世伴。是共食伴。非受業果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又有三想。是不淨想。矣〉 〈穢想。可猒想。又有三想。是怨家想。惱害想。相違想。又有三想。羅刹想。毗舍闍鬼想。醜陋想。又有三想。入地獄想。入畜生想。入餓鬼想。又有三想。重擔〉 〈想。减想。屬畏想。又有三想。非我想。無定屬想。假借想。又有三想。因起身惡業想。起口惡業想。起意惡業想。又有三想。欲覺處想。瞋覺處想。惱覺䖏想。〉 〈又有三想。枷杻想。鎻械想。縛繫想。復有三想。遮持戒想。遮禪定想。遮智慧想。復有三想。坑想。羅網想。圍令想。復有三想。灾害想。疾病想。衰惱想。復有〉 〈三想。罪想。黑身想。灾雹想。復有三想。病想。老想。死想。復有三想。魔想。魔處想。相畏想。復有三想。憂愁想。懊惱想。啼哭想。復有三想。大豺狼想。大摩竭〉 〈兼想。大猫狸想。復有三想。黑毒蛇想。鱣魚想。奪勢力想。復有三想。無救想。無歸想。無捨想。復有三想。失想。退想。疲極想。復有三想。賊想。獄卒想。地獄〉 〈卒想。復有三想。留想。縛想。結想。復有三想。泥想。流想漂想。復有三想。械想。鎻想。黐粘想。復有三想。猛火聚想。刀輪想。草炬想。復有三想。無利想。刺𣗥〉 〈想。惡毒想。復有三想。凌上想。覆映想。貪著想。復有三想。恨想。鞭杖想。刀矟想。復有三想。忿恚想。諍訟想。持棒想。復有三想。怨憎會想。離愛想。閙想。取〉 〈要言之。是一切臭惡不淨想。一切帙濁想。是一切不善根想。是故在家菩薩。於妻子見如是想。應生猒離心。出家修善爲善。若不能出家。不應扵妻〉 〈起諸惡業。復次。若於子偏愛。即以智力捨。因子行平等。普慈諸衆生。在家菩薩。若自知於子。愛心偏多。即以智力。思惟捨離。智力者。應如是念。菩〉 〈薩平等心。乃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髙下心者。則無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相無相。得不從别異相得。我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若於子所。愛心偏多。即有髙下。不名平等。即是别相。非是一相。若如是者。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爲甚逺。是故我不應於子。偏生愛心。尒時〉 〈於子。應生三想。一於我為賊。佛說等慈。破今不等。愛心偏多故。二爲賊害。因是子故。破諸善根。遮正智命。三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順道。即時因〉 〈子。於諸衆生。等行慈心。應作是念。子從餘䖏來。我亦從餘處來。子至異䖏。我去異處。我不知彼去處。彼不知我去䖏。彼不知我來䖏。我不知彼來處。〉 〈是子非我所有。何爲無故横生愛縛。如說。彼我不相知。所來所去處。彼我云何親。而生我所心。復次無始生死中。一切衆生。曾為我子。我亦曾為〉 〈彼子。有為法中。無有决定。此是我子。彼是他子。何以故。衆生於六道中。轉輪互為父子。如說。無明蔽慧眼。數數生死中。徃來多所作。更互爲父子。貪〉 〈著世間無。不知有勝事。怨數為知識。知識數爲怨。是故我方便。莫生憎愛心。何以故。若有善知識。常種種求利益。若有怨賊。常種種生無益想。有〉 〈此憎愛。。則不得通達。諸法平等想。心髙下者。死後生邪處。正行者。生正行處。是故我不應行邪行。於衆生行平等。當得平等薩婆若。〉 〈入寺品第十七。如是在家菩薩。不應於諸事中。以貪著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隨所貪著。難捨之物。法應施與。若能施與。則除此過。菩薩如是。無有〉 〈貪著。慳惜之心。可以處家。問曰。在家菩薩。或有貪惜。愛著之物。有來求者。此應云何。答曰。於所貪著物。有來求索者。當自勸喻心。即施勿慳惜。菩薩〉 〈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時。應自勸喻。而施與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逺離於我。〉 〈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逺離之相。今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羅蜜故施與。後至死時。心無有悔。經說不悔心。死必生善䖏。是得〉 〈大利。云何不捨。如是自勸。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我今是新學。善根未成就。心未得自在。願後當相與。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 〈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成就。心得堅固。當以相與。復次。若衆不和合。斷於經法事。菩薩應隨力方。便令〉 〈不絶。衆僧或以事緣諍競。乖散法事。有廢在家菩薩。應勤心方便。彼此之間。心無所偏。若以財物。若以言說。禮敬求請。令還和合。或以乏少衣食。〉 〈因緣。或邪見者横作障礙。或說法者。欲求利養。或聴法者。心不恭敬。在家菩薩。於此事中。隨冝方便。若以財物。若以言說。下意求請。使法事不廢。法〉 〈事不廢者。是爲然佛法燈。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復次齋日受八戒。親近淨戒者。以戒善因緣。深心行愛敬。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 〈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爲一忌。從冬至後四十五日。此諸惡日。多有鬼神。侵剋縱暴。世人爲守護日故。過中不食。佛因教令。〉 〈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諸天來下。觀察世間。見之歡喜。則便護念。在家菩薩。於諸小事。猶尚增益。何况先有此齋。而不隨順。是故應行。一日齋法。既得〉 〈自利。亦能利人。問曰。齋法云何。答曰。應作是言。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仗。常無瞋恚。有慙愧心。慈悲衆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逺離殺生。棄捨〉 〈刀仗。無有瞋恚。有慙愧心。慈悲衆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逺離刼盗。不與取求受。清淨〉 〈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斷媱俠。逺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媱佚。逺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妄語。〉 〈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日一夜。逺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逺離酒。酒是放𨓜處。我今一日一夜。逺離於酒。以如是〉 〈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逺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逺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 〈常逺離髙廣大牀。䖏在小榻。草蓐爲座。我今一日一夜。逺離髙廣大牀。處在小榻。草蓐爲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逺離非時。〉 〈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逺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說。殺盗媱妄語。飲酒及華香。瓔珞歌舞等。髙牀過中食。聖人所捨〉 〈離。我今亦如是。以此福因緣。一切共成佛。親近持淨戒比丘者。在家菩蕯。應親近諸比丘。盡能護持清淨禁戒。成就功德。防逺衆惡者。以戒善因〉 〈緣者。又應親近持戒比丘。身口業淨。心行直善。無衆惡者。深心愛敬者。於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諸功德者。應生最上恭敬。深心愛樂。問曰。在〉 〈家菩蕯。若於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愛敬心者。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耶。答曰。若見破戒者。不應起輕恚。在家菩蕯。若見破戒雜行比丘。威儀〉 〈不具。所行穢濁。覆藏瑕疵。無有梵行。自稱梵行。於此比丘。不應軽慢。有瞋恚心。問曰。若不瞋恨。應生何心。答曰。應生憐愍心。訶責諸煩惱。在家菩〉 〈蕯。若見破戒比丘。不應生瞋恨輕慢。應生憐愍利益之心。作是念。咄㢤此人。遇佛妙法。得離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邉地生處。諸根具足。不聾瘂。〉 〈不湏鈍。值佛妙法。别識好醜。心存正見。解知義理。人身難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龜。頭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難於此。既聞佛法。能滅諸惡。度諸苦惱。得〉 〈至正智。捨諸資生。所有多少。永割親族。無所頋戀。若生凡庶。或在種姓。信佛語故。能捨出家。常聞破戒之罪。所謂自賤其身。智所訶責。惡名流布。常〉 〈懷疑悔。死墮惡道。得聞此事。而猶破戒。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㢤三毒。其力甚惡。常凌衆生。難得捨離。諸佛種種。訶駡。〉 〈煩惱惡賊惡行。如實有理。如是思惟。不應軽賤。破戒之人。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離瞋恚。輕慢心者。應自思惟。佛法無量。猶如大海。或有開通。而我〉 〈不知。如大乗决定王経中。佛告阿難。或有比丘。根鈍闇塞。心不明了。不達諸法相。常念有想無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礙想。生垢想。淨想。〉 〈生如是想者。名為鈍根。心不明了。則爲有罪。阿難。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爲不了。一切諸法。從初以來。本體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 〈事。生是諸想。則與外道。無有差别。阿難。我所說法。皆有開通。明了清淨。此中無罪。亦無罪者。阿難。罪名疑悔。愚癡闇㝠。罪者名生衆生想。我想。命想。〉 〈人想。皆因身見。名為罪者。於我法中。無如此人。若我法中。定實有我。衆生命人。身見等者。不言我法有開。非是不開。我法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復〉 〈次。阿難若决定有罪。有罪者。則身即是神。即墮常見。則無佛道。若身異於神。即墮斷見。亦無佛道。如是六十二見。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 〈難。我於大衆中。師子吼說。而無所畏。言我法有開。非不有開。從本以來。常清淨明了。阿難。若罪定有。則卑竟無涅槃。我則不言。我法有開。阿難。我法〉 〈實從本以來清淨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隱。無有疑悔。無諸罪惡。清淨行道。菩蕯應如是思惟。不應瞋恚破戒者。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曾聞必定菩蕯。有起罪者。如過去十萬刼有菩蕯。誹謗漏盡阿羅漢。名爲阿羅漢。又聞必定菩蕯。於此劫前。三十一劫以〉 〈牟刺。須陀洹。又此賢劫中聞有菩蕯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秃人。而當得道。如是等衆生。難可得知。是故我於此事。何用知爲得失好惡。彼自作自〉 〈受。何預於我。我今若欲。實知彼事。或自傷害。籌量衆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唯我可得籌量衆生。與我等者。亦〉 〈應籌量。如說有瓶盖亦空。無盖亦復空。有瓶盖亦滿。無盖亦復滿。當知諸世間。有此四種人。威儀及功德。有無亦如是。若非一功智。何能籌量人。寜〉 〈以見威儀。而便知其德。正智有善心。名爲賢人相。但見外威儀。何由知其内。内有功德慧。外現無威德。遊行無知者。如以灰覆火。若以外量内。而生〉 〈軽賤心。敗身及善根。命終墮惡道。外詐現威儀。遊行似賢聖。但有口言說。如雷而無雨。諸心所行處。錯謬難得知。是故諸衆生。不可妄度量。唯有一〉 〈切智。悉知諸心心。㣲宻所行處。是故量衆生。佛言與我等。乃能量衆生。若佛如是說。誰能籌量人。若見外威儀。稱量其内德。自敗其善根。如水自崩〉 〈岸。若於此錯謬。則起大業障。是故於此人。不應起軽賤。是故在家菩蕯。不應於破戒人。起軽慢瞋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與同住。何由得知。〉 〈我若欲於。此事分别明了者。則起罪障。罪障因緣故。於千萬劫。受諸苦分。如無行經中說。又大乗經中。佛告郁伽羅長者。如是在家菩蕯。應於破戒〉 〈比丘。生憐愍心。是人垢行惡行不善。何以故。是人被如來善寂滅。聖主法衣。自不善輭。不能調伏諸根。行敗壞行又佛經中說。不輕未學。此非人罪。〉 〈是煩惱罪此人以是。煩惱起不善事。又佛法有開。是人或能自除過罪。正念因緣。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 〈智慧可破煩惱。又復說言。不應妄稱量人。若稱量者。則爲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復次〉 〈菩蕯若入寺。應行諸威儀。恭敬而禮拜。供養諸比丘。是在家菩蕯。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是空行者〉 〈住處。無相行者住處。無願行者住處。此是行慈悲喜捨者住處。此是正行正念者住處。若見諸比丘。威儀具足。視瞻安詳。攝持衣鉢。坐卧行止。寤寐〉 〈飯食。言說寂默。容儀進止。皆可觀察。若見比丘。修行四念。聖所行處。持戒清淨。誦讀經法。精思坐禪。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應作是念。若我〉 〈恒沙劫。常於天祀中。大施不休廢。不如一出家。是菩蕯。尒時應作是念。我如法求財。於恒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諸施福。猶尚不如。發心出家。何〉 〈况有實。何以故。在家則有無量過惡。出家能成無量功德。在家則憤閙。出家則閑静。在家則屬垢。出家則無屬。在家是惡。行處出家是善行處。在家〉 〈則染諸塵垢。出家則離諸塵垢。在家則没五欲泥。出家則出五欲泥。在家難得淨命。出家易得淨命。在家則多怨賊。出家則無怨賊。在家則多惱礙。〉 〈出家則無惱礙。在家是憂處。出家是喜處。在家是惡道門。出家是利益門。在家是繫縛。出家是觧脫。在家則雜畏。出家則無畏。在家有鞭杖。出家無〉 〈鞭杖。在家有刀稍。出家無刀稍。在家有悔熱。出家無悔熱。在家多求故苦。出家無求故樂。在家則戯調。出家則寂滅。在家是可愍。出家無可愍。在家〉 〈則愁悴。出家無愁悴。在家則卑下。出家則髙顯。在家則熾然。出家則寂滅。在家則為他。出家則自為。在家少勢力。出家多勢力。在家隨順垢門。出家〉 〈隨順淨門。在家增刺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大法。在家作不善。出家則修善。在家則有悔。出家則無悔。在家增淚乳血海。出家竭〉 〈淚乳血海。在家則無諸佛辟支佛聲聞所訶賤。出家則爲諸佛辟支佛聲聞所稱歎。在家則不知足。出家則知足。在家則魔喜。出家則魔憂。在家後〉 〈有衰。出家後無衰。在家則易破。出家則難破。在家是奴僕。出家則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𣵀槃。在家則墮坑。出家則出坑。在家則黑闇。出家〉 〈則明顯。在家不能降伏諸根。出家則能降伏諸根。在家則傲誕。出家則謙遜。在家則鄙陋。出家則尊貴。在家有所由。出家無所由。在家則多務。出家〉 〈則少務。在家則果小。出家則果大。在家則謟曲。出家則質直。在家則多憂。出家則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離箭。在家則有病。出家則病愈。在〉 〈家行惡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壯。在家放𨓜爲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則欺誑。出家則真實。在家則多求。出家則少求。在家則飲雜毒漿。出家〉 〈則飲甘露漿。在家多侵害。出家無侵害。在家則衰耗。出家無哀耗。在家如毒樹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則怨憎和合。出家則離怨憎會苦。在家則愛〉 〈别離苦。出家則親愛和合。在家則癡重。出家則癡軽。在家則失淨行。出家則得淨行。在家則破深心。出家則成深心。在家則無救。出家則有救。在家〉 〈則孤窮。出家不孤窮。在家則無舍。出家則有舍。在家則無歸。出家則有歸。在家則多瞋。出家則多慈。在家則重擔。出家則捨擔。在家則事務無盡。出〉 〈家則無有事務。在家則罪會。出家則祸會。在家則苦惱。出家則無苦惱。在家則有熱。出家則無熱。在家則有諍。出家則無諍。在家則染著。出家無染〉 〈著。在家有我慢。出家無我慢。在家貴財物。出家貴功德。在家有灾害。出家滅灾害。在家則减失。出家則增益。在家則易得。出家則難遇。千萬劫中。時〉 〈乃一得。在家則易行。出家則難行。在家則順流。出家則逆流。在家則漂流。出家則乗筏。在家則為煩惱所漂。出家則有橋梁自度。在家是此岸。出家〉 〈是彼岸。在家則纏縳。出家離纏縳。在家懷結恨。出家離結恨。在家隨官法。出家隨佛法。在家有事故。出家無事故。在家有苦果。出家有樂果。在家則〉 〈軽躁。出家則威重。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難得。在家以婦為伴。出家堅心為伴。在家則入圍。出家則解圍。在家則以侵惱他為貴。出家則以利益他為〉 〈貴。在家則貴財施。出家則貴法施。在家則持魔幢。出家則持佛幢。在家則有歸處。出家壞諸歸處。在家增長身。出家則離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 〈榛。復次又於出家者。心應深貪慕。是在家菩薩。如是思惟。出家功德。於出家者。心應貪慕。我何時當。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我何時當得出家。次〉 〈第具行沙門法。則說戒布薩。安居自恣。次第而坐。我何時當得。聖人所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重修法衣。何時當得持聖人相。何時當得閑林靜〉 〈住。何時當得持鉢乞食。得與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惡。若冷若熱。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塗瘡膏車。何時當得於世八法。心無憂喜。何時當得關閉〉 〈六情。如縶狗鹿。魚蛇猴鳥。狗樂聚落。鹿樂止澤。魚樂池沼。蛇好宂處。猴樂深林。烏依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常樂色聲香味觸法。非是凡夫淺智弱志〉 〈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賊。不令為患。自在無畏何時當得樂欲坐禪誦讀經法。樂斷煩惱。樂修善法。樂著弊衣。趣足障體〉 〈念昔在俗。多行放𨓜。今得自利。又利他故。當勤精進。何時當得。隨順菩薩所行道法。何時當得亦爲世間作無上福田。何時當得離恩愛奴。何時當〉 〈得脫是家獄。如說禮敬諸塔寺。因佛生三心。是在家菩薩。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禮敬佛時。應生三心。何等爲三。我當何時。得於天龍夜义。乾〉 〈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人非人中。受諸供飬。何時當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間。利益衆生。我今深心。行大精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 〈作佛已。入無餘𣵀槃。復次詣諸比丘時。隨所行奉事。默然順所誨。濟乏無所惜。是在家菩薩。敬禮塔已。求造諸比丘說法者。所持律者。讀修多羅〉 〈者。讀摩多羅迦者。讀菩薩藏者。作阿練若者。著納衣者。乞食者。一食者。常坐者。過中不飲漿者。但三衣者。者褐衣者。隨敷坐者。在樹下者。在塜間者。〉 〈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逺離者。坐禪者。勸化者。應各隨諸比丘。所行奉事。若至讀阿毗曇者所。隨其所說諸法性相。相應不相應等。請問所疑。問〉 〈已習學。若遇持律者。應當請問起罪因緣。罪之輕重。滅罪之法。及阿婆陀那事。問已修學已習學。若遇讀修多羅者。應當請問諸阿含。諸部中義。習〉 〈學多聞。若遇讀摩多羅迦。應利衆經。憂陀那波羅蜜延法句者。應當學習如是等經。若遇讀菩薩藏者。應當請問六波羅蜜。及方便事。問已修學。若〉 〈遇阿練若應學其逺離法。若遇坐禪者。應學其坐禪法。餘諸比丘。亦應如是。隨其所行。請問其學。無所違逆。攝護口者。詣諸比丘。應善攝口。安庠默〉 〈然。觀時觀土。隨事思惟。心不錯亂。少於語言。又於說法者所。諸比丘等。隨所乏少。若衣若鉢。若尼師壇。資生之物。隨力而施。無所遺惜。所以者何。菩〉 〈薩尚應施諸惡人。何况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猶當不惜。况復外物。助道因緣。復次若行布施時。莫生他煩惱。行布施時。若與一人。一人不得便〉 〈生恚惱。應善籌量。而行布施。勿使他人。生於恚惱。何以故。將護凡夫心。應勝阿羅漢。是在家菩薩。施諸比丘。衣服飲食。醫藥卧具。供養迎送。敬禮〉 〈親近。將護凡夫心。應勝將護阿羅漢。何以故。諸阿羅漢。於利衰。毁譽。稱譏。苦樂。心無有異。凡夫有愛恚慳嫉故。能起罪業。以是罪業。墮在地獄。畜生〉 〈餓鬼。是故應深將護凡夫。菩薩事者。皆爲利益。一切衆生。布施非爲自樂。不爲自得。後世果報。非如市易。復次。因以財施故。可以法施攝。隨所欲利〉 〈益。教發無上心。是在家菩薩。爲自利故。隨所利益。比丘若以衣施。若以鉢施。如是等種種餘財物。施如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應勸令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因財施攝故。得以法施攝。或於所施檀越有愛敬心。信受其語。復次。爲欲護持法。捨命而不惜。療治病比丘。乃至以〉 〈身施。是在家菩薩。爲欲護持法故。乃至自捨身命。勤行精進。摧破九十六種外道。及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詭異佛法。如是之〉 〈人。如法摧破。名爲護持法。又應於諸多聞說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養。亦名護持法。若自讀誦。解說書寫。修多羅毗尼。阿毗曇摩多羅迦菩薩藏者。〉 〈亦教他人。讀誦解說書冩。以是因緣法。得乆住利益。一切在家出家。稱揚歎說法乆住利。若法疾滅。說有過惡。又念如來。乆逺已來。行菩薩道。行諸〉 〈難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緣。於諸在家出家。勤心精進。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入阿惟越致。略說護法因緣。令得一切安樂之具。亦復自能如說修〉 〈行。皆名護持法。復次。是在家菩薩法。若有病比丘。應須療治。是菩薩乃至捨身爲治其病。而不愛惜。是最爲要出家之人。應於在家求此要事。所謂〉 〈身自瞻視疾病。供給醫藥。復次。决定心布施。施已而無悔。是菩薩。若為護持正法。若爲瞻視病人。應時供施。心無有悔。是名清淨施。若不求果報。〉 〈不分别是應受。是不應受。但以憐愍利益心與。是名清淨施。如說。若人悲心施。是名清淨施。不言是福田。不言非福田。若人行布施。無所爲故與。若〉 〈人爲果報。是名爲出息。是故說施已。心無有悔恨。乃至微小福。皆向無上道。以是布施因緣。所得福德。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今〉 〈世後世利樂。及小乗果。但爲衆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先說在家菩薩。餘行當說者。今已說竟。皆於大乗經中。處處抄集。隨順經法。菩薩〉 〈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地中。多說出家菩薩所行。在家出家菩薩共行。今當復次。埤助上音卑匱求位反械户界反鱣知連〉 〈反紫觜子委反二同黐粘上丑知反下奴沾反刀矟下音朔〉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