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一萬四百五十九 禮 |
|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百五十九 四濟 禮〈詩文四〉 〈唐孟浩然詩送桓子之郢成禮 聞君馳綵騎。蹀躞指荆衡。爲愛潘楊好。言過鄢郢城。搮梅詩已贈。奠雁禮將行。今夜神仙女。應來感夢情。沈佺期詩送洛州〉 〈蕭司兵謁兄還赴洛成禮 棠秋日光輝。髙襟應序歸。來成鴻雁聚。去作鳳凰飛。細草承輕傳。驚花慘别衣。灞亭春有酒。岐路惜芳菲。權載之集縣君赴興慶〉 〈宫朝賀載之奉行册禮因書即事 合巹交歡二十年。今朝比翼共朝天。風傳漏刻香車度。日照旌旗綵仗鮮。顧我華簪鳴玉佩。看君盛服耀金鈿。相期偕老〉 〈宜家處。鶴髮魚軒更可憐。黄滔御史集翁文堯以美𤵜暫滯令公大王益得異禮觀今日寵侍之盛輙成一章 滋賦誠文侯李盛。終求一襲錦衣難。如何兩〉 〈度還州里。兼借鄉人更剩觀。林鄭在舉場日時曰時賦魚文中外相奬。王眞白靈溪集禮聶先生新安重圍先生能通兩軍之好及城開民皆復全也 李白〉 〈辭翰苑。前山尋隱淪。不遇採芝翁。滿洞惟白雲。李白著日曾於此山尋許宣平先生不遇。我來禮先生。得與龜鶴親。學道須有縁。始逢天上人。四皓安漢室。先〉 〈生存歙民。隂功數已滿。自合成天真。如何未上昇。應待玉皇迎。我願去浮名。隨師歸三清。宋鄒浩道鄉先生集元禮 來徃憧憧多故人。幾能於此欵柴門。紅〉 〈蓮緑水還初興。青草黄茅得細論。陡覺炎氛開日月。坐令爽氣滿乾坤。匪朝恩錫歸田去。只恐煩君費酒樽。徐安國西牕集賛慶春日禮成 遥想稱觴御桶〉 〈前。千官儀術列星躔。九州四海皆和氣。萬歲三呼不浪傳。樂奏蕭韶彰舜德。酒傾醾露飲堯年。遐方莫恨清光逺。竚慶恩波洽普天。𡊮蒙齋詩送番易程令出〉 〈鄉行古問百年禮 黄柏岡前百歲翁。婆娑終日酒杯中。此行得得煩君問。荒政如今愜老農。太山雅詠古澶眞常子李志常代行禮畢醮罷題 歷世干戈〉 〈百戰餘。束漸徐兖已無虞。德音元自新天子。祀禮重申古帝謨。靈嶽載瞻祈聖壽。神明思格為民蘇。默知人事皆天意。祈禱齊誠代國輸。豫章熊朋來集禮記〉 〈嘆三十韻乙卯戊千兩科。並無禮記進士。江浙江西鄉試。亦廢此經。后皇啓文運。賢能獻大比。扶起紫陽翁。四書入程試。人各通一經。術業有專治。詔條炯日〉 〈月。期以五經備。云何吏弗虔。去一僅收四。初科或偶缺。次舉遂為例。洪杭輙效尤。鄉試已擯棄。可憐遇冬烘。并不與秋計。至今進士録。年年缺禮記。禮生請改〉 〈業。看榜成憔悴。五𦀰道同歸。禮樂實用世。安石廢其𦀰。紫陽屢嘆喟。欲設三禮科。具在貢舉例。今廑存小戴。不售方抱意。此𦀰本難明。識字亦未易。漢年博士〉 〈讀。鄭注每竊咥。回冗盧書愁。後漢盧植傳植上書言禮記特多回冗棼絲孔䟽譬。由來士尠習。甚少曰尠息淺切即鮮字見程氏遺書勸之猶不𦰟。方當設科〉 〈初。豈堪連棄置。專門自此絶。於世頗開繫。唐賢有楊瑒深憂禮樂墜。奏言此孤𦀰。舉子罕習肄。欲於取士時。奬勸示優異。今豈之此賢。禮𦀰已掃地。河南屹墻〉 〈仞。上蔡乃髙第。蔡人習禮尠。戴記决料例。先生曰不然。是心亦足愧。决科那能必。入道可專志。禮儀待人行。身名杓餘事。作詩勸同枹。去禮非詔意。元曹伯啓〉 〈漢泉集衆御史議行肃答之禮。宴集公堂。僕預賔主。無絶長補經之藝。慮養小失大之譏。口號録呈正臣諸公。 傷廉傷惠兩皆難成始成終耐歲寒有徃有〉 〈來方是禮。非賔非主意何如。童蒙詩訓禮 王敬斯為禮。繫文總是儀禮儀雖欲辯。内外不相離。 禮樂本一體。休將兩處求。不知緣炎序。無節易傷流。 禮〉 〈記 漢儒同補綴。禮樂井成書。大學中庸傳。分明孔氏餘。 周禮 姬旦規摹逺。周官制度詳。八家同一井。六職統多方。〉 〈孔子家語夫。禮之所以興。衆人之所以治也禮之所以廢。衆人之所以亂也。日巧之室則有隩於到反阼。言曰巧竹室必有隩阼之住。室西南隅謂之隩。阼階〉 〈也。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並隨。主則有列序古之義也。室而無隩阼。則亂於堂室矣。席而無上下則亂於席次矣。亂於席上之次第車而無左右則亂〉 〈於車上矣。行而無並隨。則亂於階塗矣。升階塗無並隨則階塗亂。列而無次序。則亂於著矣。著所主之位也。門屏之間謂之著也。昔者明王聖人辯貴賤長。㓜。〉 〈正男女内外。序親䟽逺近。而莫敢相踰越者。皆由此塗出也。 子夏問篇。孔子曰。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我戰則〉 〈剋。祭則受福。盖得其道矣。 三恕篇。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孔子曰。父有爭子。不䧟無禮。故子從父命。奚詎為孝。 賢君篇。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 〈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省力役。薄賦歛。則民富矣。敦禮教。逺罪戾。則民壽矣。 廟制篇。衛將軍文子將立三軍之廟於其家。使子兼訪於孔子。〉 〈子曰。公廟設於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弗知。 致思篇。孔子北游於農山。子路子貢顔淵侍側。孔子曰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馬。顔回對曰。回願得明王聖〉 〈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刑政篇。仲弓問於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 〈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事導民。以刑禁之。 禮運篇。孔子興於蜡賔。事畢。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曰。夫子何嘆也。孔子曰。〉 〈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達於喪祭。鄉射冠婚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禮。何也。〉 〈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吾捨魯何適。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周公其已衰矣。祀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 〈後。周公攝政致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 五刑解篇。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不孝者生於不仁。〉 〈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弑上者。生於不義。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鬬。變者生於相陵。相陵生於。長㓜無序而遺〉 〈敬讓。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㓜之序而崇敬讓也。淫亂者生於男女無别。男女無别。則夫婦失義。婚禮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婦之義也。 入官篇。子張〉 〈間入官於孔子。子曰。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衛蘧伯玊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魚驟諫而不從。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衛朝。不能進蘧伯〉 〈玊。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其君也。生而不能正其君。則死無以成禮。我死汝置屍牖下。於我畢矣。其子從之。靈公弔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曰。是寡人〉 〈之過也。於是命之𣩵於客位。進蘧伯玊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逺之。 六本篇。孔子曰。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哀公問政篇。哀公問於孔子。孔子對曰。禮者。政〉 〈之本也。 在厄篇。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徃拜焉。郊問篇。定公問於孔子。曰。天子之郊。其禮儀可得聞乎。孔子對曰。臣聞天子卜郊。則受祖于廟。而作龜于禰〉 〈宫。尊祖親考之義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車。貴其質也。旂十有二斿。龍章而設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服衮以臨燔柴。載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是以君子無敢輕議於禮者也。國語禮所以正民也 公子重耳。禮以紀政國之常也。 奉義順。則謂之禮。禮世不續有蠻荆之虞。注農朝。聘之禮。不得繼〉 〈世續前人之職。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䟽其穢而鎮其浮。 禮明恭儉以導之。 或禮於君。或禮於父。均之不亦可乎。周室既卑。諸侯大夫失禮〉 〈於天子。左傳隱公七年眷。同盟稱名。繼好息民。謂之禮經。注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禮經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書於策。明禮經皆當書於策。 䟽此為〉 〈禮之常法丘明意言周公謂之。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生之禮舉之。棲以太牢。卜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姜宗婦命之。 莊公二十三年。禮所〉 〈以整民也。 僖公七年。管仲曰。子父不奸謂之禮。子父不相奸犯。是謂有禮。奸。音千。文公七年。晉却缺言於趙宣子。曰。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 〈何。夏書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弗使壞。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榖。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義而行之謂之德禮。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盍使睦者歌君子乎。宣子說。之。 成公十六年。申叔時曰。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 〈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注人皆如禮。則順時動不妾。信以守物。 昭公二年。曰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勸〉 〈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二十五年。公孫于齊。次于楊州。齊侯唁公于野井。禮也。將求於人。〉 〈則先下之。禮之善物也。 定公十五年。子貢曰。大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榖梁傳注禮以飾情。情䟽〉 〈則禮畧。戰國策趙武靈王曰。聖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韓詩外傳禮者。首天地之體。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者也。無禮何以正〉 〈身。無師安知禮之是也。禮然而然。是情安於禮也。師云而云。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也。則是君子之道言。中倫行中理。天下順矣。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 〈則。 水淵深廣。則龍魚生之。山林茂盛。則禽獸歸之。禮義修明。則君子懷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禮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扶身。則貴名自揚。天下願焉。令竹禁止。〉 〈而王者之事畢矣。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此之謂矣。 傳曰。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臣子之恩薄。則背死亡生者衆。小雅曰。子子孫孫。勿替引之。禮〉 〈稽命徵禮之動摇也。與天地同氣。四時合信。隂陽為符。日月為明上下和洽則物獸如其性命。德禮之制。澤谷之中有赤烏。白玉。赤蛇。赤龍。赤木。白泉。生出〉 〈飲酌之。使壽長。春秋說題辭禮者。體也。人情有哀樂。五行有興滅。故立鄉飲之禮。終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體。王者行禮。得天中和。牛〉 〈居天中而有威儀。王者法而備之。足亦得天之中和也。禮得。則天下咸得厥宜。隂陽滋液。萬物調。四時和。動静常用。不可須臾惰也。 禮者。所以設容。明天地〉 〈之體也。推弘動作。與外同苞。隂陽俯仰。進退以度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是故。三王之禮。味皆尚甘。聲皆尚和。處其身所以常自漸於天地之道。其道同類一。〉 〈氣之辯也。史記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榖禮容。 商君傳。三代不同禮而王。 叙傳。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情通王道。儒林傳。董仲舒進退〉 〈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西漢書樂以治内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也。 文帝紀。十五年。修名山大川。嘗祀而絶者。有司以歲時〉 〈致禮。 賈誼。傳。夫禮者。禁於木然之前。而所以為生難知也。貴絶惡於奉萌。而起教於微眇。 韓安國傳。王恢曰。五帝不相襲禮。非故相反也。各因時宜也。〉 〈匡衡傳。五帝不同禮。 武帝詔。五帝不相復禮。 武帝賛。稽古禮文之事。猶有闕焉。 公孫弘傳。弘對策曰。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 〈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生殺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逺近情偽必〉 〈見於上謂之術。凡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嘗設施不可廢也。宣帝紀。詔曰。五帝三王。禮所不施。不及於政。 五鳳二年。詔夫婚姻之禮。人之大倫者。酒食〉 〈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其所以導民也。 甘露二年。有司曰。聖王〉 〈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劉歆。傳。孝武頗有詩禮先師。 董仲舒。傳。布德主禮以導之 元帝紀。竟寧五年詔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 〈藝文志。六藝之文。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也。 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行之以禮遜。禮以明體明白著故無訓也 禮十三家。帝王質文。〉 〈世有損益。白虎道朝廷之禮。貴不讓賤。所以明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㓜。所以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踈。所以明有親也。 禮以防淫逸。節其侈費也。〉 〈所以作禮樂者。樂以象天禮以法地。 夫禮者隂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賔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禮者。盛不足節有餘。使凶年不儉。豐年不〉 〈奢。貧富不相懸也。魏書杜恕傳。禮者。萬物之體也。荀爽䟽。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晉書江惇傳。君子立。〉 〈行應言。依禮而動。隠顯殊途。未有不傍禮教者也。 王導表人倫之正。在乎設庠序。庠序設而五教明。德禮洽通。則彝倫攸叙有耻且格南文宋裴昭明議。虎〉 〈豹雖文。而徵禮所不言。熊羆雖吉。而婚禮所不及。珪璋雖美。或為用各異。唐書太宗紀。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必懷之以德。節之以禮。 魏徵陳書〉 〈曰。臣聞為國基於德禮。保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情。德禮行則逺者來格。故德禮誠信。國之大綱。不。可斯須廢也。 韋縚傳。禮者天之所生。地之所長。〉 〈孝子情深。物類無限。貴賤差降。不可相越。 崔祐甫傳。常衮曰。禮非天降地出。人情而已淮汜論訓賢者立禮。不肖者拘焉。傳道精語禮樂凡二十條濂〉 〈溪論禮先而樂後。 禮理也。樂。和也。隂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于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明道論禮樂在〉 〈進反。 禮樂只在進反之間。便得性情之正。遺書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同上伊川論樂所以節禮。禮勝則離。故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以斯為美。而〉 〈小大由之。樂勝則流。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𦀰説是物皆具禮樂 天下無一物無禮樂。且如置此兩𠋣。一不正。仗是無序。無序〉 〈便乖。乖便不和。又如賊盗至為不道。然亦有禮樂。盖必有總屬必相聽順。乃能為資。不然。則叛亂無統。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盗也。禮樂無處無之。學者要〉 〈須識得。 禮樂為治之法禮樂。治之法也。放鄭聲。逺侫人。法外意也。 論正理不可失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並同上禮是序。〉 〈樂是和。 禮只是一箇序。樂只是一箇和。遺書晦庵禮樂以成教化。 禮樂所以成教化。而兵刑輔之。當唐虞之時。禮樂之官祈為二。兵荆之官合〉 〈為一。詳略之意可見。 古人詳於禮樂 古人詳於禮樂之事。當時自有一種書。後世不得而見。 禮樂勝則離。流問禮勝則離。樂勝則流。既云〉 〈離流。則不特謂之勝。禮樂已不在矣。曰不必如此。說。正好就勝字上看。不可云禮樂已無也。 禮樂鬼神之會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禮樂是〉 〈可見底。鬼神是不可見底。禮是收縮節約底便是鬼。樂是發楊底便是神。故云人者。鬼神之會。說得自好。又云至愛則存。至確則著。亦說得好。 樂〉 〈章德禮報情 樂樂其所自生。禮反其所自始。亦似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是和氣從中間直出。無所待於外。禮却是始初有這意思。外面却做一〉 〈箇節文抵。當他。雖曰人作。然元不魯杜撰。緣他本自有這意思。方做得出耳。故下文云。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如何是章德。先生曰。和順積中而英〉 〈華發外。是章著其中之德也。横梁說樂則得其所樂。即是樂也。更何所侍。是樂。其所自成。說得亦好。只是樂其所自成。與其所自成。與樂其所自生。〉 〈用字不同耳。 禮樂之本則一 問樂記窮本知變。樂之情也。如五音六律。相生無窮之類。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如品藻節文之不可淆亂之類否。〉 〈先生曰。也不消如此分。這兩箇只是一件。禮之誠。便是樂之本。樂之本。便是禮之誠。若細分之。則樂只是箇一體周流底物。禮是兩間相對著誠與〉 〈偽底物。樂則相生相。畏。其燮無窮。禮則相刑相剋。以此剋彼。樂則如晝夜之循環。隂陽之闔闢。禮則如明暗向。背。論其本則皆出于一。只是禮則有〉 〈誠有偽。須以誠克去偽則誠若。樂則窮本之燮極到本原處。而其變無窮。所以樂記說内外異同。只管飜來覆去相對說。人問降興上下之神。而疑〉 〈是精粗之體。是一句說禮。一句說樂否。先生曰。不消如此分。禮也能降興上下之神。如祭肝祭心之類也。 禮樂性情之正 問禮樂只在進反之〉 〈間。便得性情之正。何也。曰記得禮减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 禮如凡事儉約。如收儉恭敬便是减。須當着力向前去做是進。故以進〉 〈為文。樂如歌咏和樂便是盈。須當立箇節制。和而不流是反。故以反為文。禮减而却進前去。樂盈而却退後來。便是得性情之正。諸儒注說之詳〉 〈禮記有王肅註煞好。太史公書載樂記全文。註寀兼有得王肅及鄭氏註。覺得好。如陸農師禮象。陳用之禮書。亦詼傳。陳氏勝陸氏。如後世禮樂〉 〈全不足取。但諸儒議禮。頗有妙處。此不可廢。當别類作一書。六朝人多是精於禮。必竟當時此學。自專門名家。朝廷有禮事。便用此等人議之。如今〉 〈别法官。只除用試大法人做。如本生父母。事却在隋書劉子冀傳。江西有士人方庭堅。引起今言者。得以引用。並同上南軒敬和禮樂之興 人而〉 〈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此聖人使人知禮樂之原也。不仁之人雖欲為禮樂。其如禮樂何。盖是心存而後敬與和坐馬。禮樂之所由興也。論〉 〈語解禮樂相為體用 禮樂分而言之。則為體為用相須相成。合而言之。本一而已矣。文集東萊禮樂有序有和 禮樂不可斯須𡸁身。凡有序而〉 〈和。則為禮樂。夫其所以然者。何歟。不仁則禮樂息尖。禮樂只是存養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只是存養。同上禮凡三十五條明道禮孰為大。時為〉 〈大。 伊川物蓄然後有禮。 物蓄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夫物之聚。則有大小之别。髙下之等。美惡之分。是物蓄然後有禮也。易傳小失入於夷狄〉 〈後世人禮全廢。小失則入於夷狄。大失則入於禽獸。 再失則為禽獸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聖人初恐人入於禽獸也。故於春秋〉 〈之法極謹嚴。中國而用夷狄禮。則便夷狄之。 禮制不可踰僣 古者。冠昏喪祭。車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逾僣。故財用易給而民有常心。今禮制〉 〈未脩。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禮。而商販之類。或踰王公禮制。不足以檢飾人情。名數不足以旌别貴賤。既無定。分。則奸詐攘奪。人人求厭其〉 〈欲而後已。豈有止息者哉。爭亂之道也。 横渠不敬則禮不行 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 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之極也。〉 〈論禮直撓和樂 禮直斯清。撓斯昏。和斯利。樂斯安。並正蒙南軒論天則不可踰禮者天則之不可踰者也。本乎篤敬而發見於三千三百之目〉 〈者。皆禮也 論禮有理有文 伊川先生曰。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程子之意。謂禮字上有理有文。理〉 〈是本。文是末。然本末一貫通謂之理也。然有理而後有文。曰推此理則甚有事。謂天地間莫不然也。 論教莫先乎禮 道莫重乎人情。教莫先乎〉 〈禮。禮行則彞倫叙而人道立。先王本天理。因人心而為之節文。其大體固根乎性命之際。而至於毫釐曲折之間。莫不各有精義存焉。當是時。人由〉 〈於其中。㴠泳服習。敦龐淳固。盖有不期然而然者。自先王之制日以缺壞。情文之不稱。本末之失序。節乖而自踈。甚至於雜以異端之說。淪胥而入〉 〈於夷。風俗之所以不厚。人力之所以不振。職是故歟。禮者。理之所存也。並文集孩提先教以禮 古人於孩提時。已教以禮。今世學不講。男女從〉 〈㓜。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凶狠。只。為未嘗為子弟之事。則於其親。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達成體用之道 禮器則藏諸身。用無不利。禮運〉 〈云者。語其達也。禮器云者。語其成也。達與成。體與用之道也。合體與用。大人之事備矣。晦庵禮該天理人事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 〈語注禮者。天理之節文。節。謂等差。文。謂文采。等差不同。必有文以行之。語録禮是自然之理 禮只是理。只是看合當恁地不恁地。 禮之用和為〉 〈貴 禮之用和為貴。吾心安處便是。論人不可非禮古人言非禮。則耳目乎足無所措。視聽言動但有些箇不循道理。便是非禮。非禮勿視聽〉 〈言動。緊要在勿字上。不可放過。論四先生之理 四先生禮。二程與横渠多是古禮。温公則大槩本儀禮。而參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温公者較穩。〉 〈語録今以古禮節文 禮時為大。使聖賢有作。必不一切從古之禮。疑只是以古禮殺從今之俗禮。今稍有防範節文。不至太簡而已。 古禮不可〉 〈全用 大抵古禮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今皆難用。 古禮不為無補 古禮固難行。然近世一二名公所定之禮。及朝廷五禮新書之類。人家僅〉 〈能相與講習。時舉而行之。不為無補。 冠昏喪祭禮簡 今人於。冠昏喪祭。一切苟簡徇俗。都不知所謂禮者。 今畧存古制度 今所集儀禮也。〉 〈只是畧存古之制度。仗後之人自去减殺。求其可行者而已。尊君卑臣之義 三代之君見大臣多立。在車亦主。漢初主見大臣。如賛者云天子〉 〈為丞相起。後世君太尊。臣太卑。 制禮須本儀禮 横渠所制禮。多不本諸儀禮。有自杜撰處。如温公却是本諸儀禮。最為適古今之宜。 髙抑崇〉 〈撰鄉飲 明州行鄉飲酒禮。其儀是髙抑崇撰。如何不曾。看儀禮。貽笑千古者也。 南北朝不廢禮 南北朝是甚麽時節。而士大夫開禮學猶不〉 〈廢。有攷禮者得亦自好。並同上諸儒所議禮。劉殽說得是。 王肅儀禮必反鄭。並同上束萊禮是遜志氣象 曲禮少儀。皆是遜志道理。步趍進退。〉 〈左右周旋。若件件要理會。必有不到處。如學者常存此心。則自然不違乎禮。心有時而不存。則禮有時而或失。内有毫釐之礙。則外有毫釐之差。如〉 〈天之於百物。根莖枝葉。華實條𠏉。豈一一生之哉。氣到則百物自生。若一枝一葉之病。則是氣不到處也。又所謂遜志。如徐行後長。如洒掃應對。如〉 〈相師。皆是遜志氣乘。文集太平御覧𡊮准正書曰。禮者。縁人情而為節文者也。嚴父愛親之情也。尊親敬。長之義耳。册府元龜禮者。國之幹也。身之〉 〈文也。於人之若麴蘖。在治之由粉澤。降自中古。下逮列國。承商因之制。增周監之文。故有家陪之臣。禮義是習。辯尊卑之序。達升降之節。别盟會之〉 〈等。詳贈勞之規。或辭饗於王朝。徹加於鄰國。避湛露之賦。歸宰旅之司。致三肅以惟恭。薦六儀而靡忒。宜乎寵以文路。賜之州田。享昌阜之祥。加好〉 〈貨之數。傳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其斯之謂歟。 夫衣冠中而動作慎有方之士也。是故。君子以禮自防。擇地而蹈。著誠而去偽。别。嫌而明微。如衡〉 〈誠懸。豈輕重之或爽。猶水在器。故方圓而有凖。處閨門則宗族序。在朝。廷則君臣正。祇庸之德於是乎生。殆辱之尤無自而入。信哉釋回增美。安上〉 〈治民。捨禮何以哉。 夫。宅天衷。建皇極。誕為民紀。率由禮經。若乃制度云為。適其會節。軌量物采。陳之表儀。然後百度緝熈。庶功明宻。所以治政。何〉 〈莫由斯。道不虛行。人存則舉。嗟夫。胙土命氏。體國君民。將以寅亮帝功。光輔王室。然或功虧為翰。葉曠象賢。滅德立違。長傲縱欲。徇耳目之常現。忽〉 〈經紀之逺圖。謂權衡為可欺。以舊坊為無用。非燭何見。既自取於冥行。無耜而耕。終靡成於昏作。國家之敗。於是在焉。期示方來。用從詮次。晏元獻〉 〈公類要王者制作太平而大備。王者必目前王之禮樂。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備。周監二王。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 〈為之防。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民用和睦。囹圄空虛。郁郁乎文哉。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五百。威儀三千。於足教化浹〉 〈泠。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大哉。善從周。禮以辯宜。樂者敦和。 節文。禮之等數。 皆如其國之故。〉 〈謹脩其法而審行之。酒清肴乾。强有力者猶倦焉。又鄉射禮而。司正受命于主人北面請坐于賔。注欲與賓然盡殷勤也。至此成禮以成。禮者尚敬。〉 〈敬多則不親。又然禮曰。公以賔及卿大夫皆坐乃安。注嚴安坐相親之心。禮者。非。為華薄也。華薄之興。必由於禮。郭象征。莊子曰。學者昨為幻恠也。〉 〈幻恠之生。必由於學。禮不云乎。無輕儀禮。明其蟠於天地。並彼日月。賢者由之。安敢小有損益也。集言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書俗語善戲謔〉 〈兮。不為虐弓。詩漢澳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詩東方未明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厭厭夜飲。不醉無歸。詩湛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 〈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鏘鏘。詩庭螓敦弓既堅。四鍭既鈞。舍矢既鈞。序賔以賢。詩行葦有來雝雝。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詩雍載色載笑。匪〉 〈怒伊教。詩泮水鄰有喪。舂不。相。里有𣩵。不巷欹。禮記檀弓喪從死者。祭從生者。禮記檀弓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踰。輕任。弄。重任分。君〉 〈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禮記檀弓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瑑。大羹不和。 作大事必順於天時。為朝夕必。放於日月。為髙必因丘陵。〉 〈為下必因川澤。禮記禮運諸侯不臣寓公。 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 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並禮記郊特牲不敢以富貴加於〉 〈父兄宗族。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並禮記内則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禮記玊藻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禮記坊記。同姓皆先王先公子孫。有繼及之道。故以為嫌。異姓則無嫌也。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 〈漁色。禮記坊記漁者。如漁人取魚。無所擇也。别子為祖。繼别為宗繼稱者為小宗。禮記大傳不窺宻。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 執玉執龜筴不趨。〉 〈堂上不趨。城上不趨。武車不式。介者不拜。 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並禮記少儀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辯。不繼之以倦。禮記表記國君過市〉 〈則刑人赦。夫人過市罰一幕。世子過市罰一帟。命夫過市罰一益。命婦過市罰一帷。周禮地官 市乃人所市刹而行刑之處。君子無放不觀。若𣸯〉 〈觀則惠拖為說國君則赦其刑人。夫人以下則使之出罰。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榖璧。男執蒲璧。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 〈雁。士執雉。庶人執騖。工商執鷄。並周禮春官外事用剛日。内事用喿日。禮記曲禮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飢而不敢食也。日暮人倦。齋莊正〉 〈齊而不敢懈惰。禮記聘義食而弗愛。猶拳之也。愛而弗敬。猶畜之也。愛人者。使人愛之者也。敬人者。使人敬之者也。自卑者。使人尊之者也。並禮〉 〈記公食大夫義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語。寢不言。 寢不尸。居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迅雷風烈必變。 入公門。鞠躬如也。並論語朝。〉 〈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卿人。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諱名不諱姓。並孟子夫禮。經國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鄭莊公代許君子曰云云禮以順天。天之道也。齊侯欲代邾。季文子曰云云聘而獻物。於是有庭實。旅百朝而獻功。於是有〉 〈容貌。來章嘉淑而有加貨。孟獻子云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並左傳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皷。諸侯三麾。三皷。三兵。大天撃門。士撃柝。〉 〈榖梁傳蒞盟者盟于彼。采盟者盟于我。公羊傳讓。禮之主也。左傳聽知則聰。視正則明。國語介冑之子不拜。前漢書漢文帝勞軍至細柳營。將軍周〉 〈亞夫揖曰。云云請以軍禮見。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前漢書禮樂志。還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過存。後漢書王霸慱臣疾君視。臣卒君〉 〈弔。後漢書 升上䟽曰。言者云云德之厚也。中國失禮。求之於野。後漢書君子侈不僣上。儉不逼下。後漢書第王倫傳動不以禮。非所以示四方也。〉 〈後漢書東年王蒼傳貴有常尊。賤有等威。後漢書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后。登靈臺而望雲物。後漢書儒〉 〈林。傳序言明帝行養老禮云。初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王更。九賔充庭。百官象物。晉書成帝詔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滅儀。晉書南侃曰。樗蒲者。牧〉 〈猪奴戲可。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云云何有辭頭養望。自謂宏連耶。朝謁以朝思相戒也。講習以盡思相成也。燕飲以昃思相歡也。婚〉 〈合以夜思相親也。唐書城陽公主下嫁卜之。卜者以為不言。盡昏則言。馬周諫云。服可以例除。清不可以例改。心喪成婚。非人情所忍。唐書衡山公〉 〈主。旣公除將下嫁。長孫氏于志寧。以為於禮未允故云。規矩主於方圓。然庸工無規矩。則方國不可得而制也。衰麻主於哀戚。然庸人無衰麻。則哀〉 〈戚不可得而勉也。通鑒綱目司馬公論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莊子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苟子子道篇行步中矩。折旋中規。圭則〉 〈磬折。拱則抱皷。劉向說苑辨物篇書林事類回宂。紓曲也。令之禮記。時多回宄。失煩。禮之夫頻。經解導行。禮以導行。莊節樂。莫若禮。管子說體。者莫〉 〈耕乎禮。揚失忮。禮之失忮。注尊下卑。故忮也。淮大分。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記。苟或因或作。詩書禮春秋。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乎。莫益可也。楊子〉 〈大戴小戴。禮之衰也。文中恭儉尊讓。禮之經也。淮紀文物體制。甲部為經。二曰禮。紀文物體制。唐經志言禮自魯髙堂生。前儒林禮紀綱人倫。故長〉 〈於行。漢馬遷傳。經天緯地。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太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大。繞心曰體。禮者後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日履。戴聖〉 〈之學。禮行於世者戴德戴聖之學也。並禮記䟽。四十九篇。河間王又鳩集。諸子之說為禮書州釋。得四十九篇。此曲臺業記。今之禮記是也。唐禮儀〉 〈志。曲臺集記。上孔子門徒。共撰所聞。禮記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也。後通儒各有損益。子思伋作中庸。公孫尼作經解。漢文時博士作王制。其餘衆〉 〈篇。皆知此例。至漢宣世。東海后蒼書說禮於曲臺殿。撰禮一百八十篇。號曰。后氏曲臺記。后蒼傳於梁國戴德及德從子聖。乃刑后蒼記為八十五〉 〈篇。名大戴禮。聖又刑大戴禮為四十六篇。右小戴禮。其後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凡四十九篇。則奉之禮記也。禮記正義。周禮致太平之〉 〈書。唐褚無量建議曰。然禮文雖衆。其如周禮。周禮者。周公致太平之書。光至極由𡊮之典。法天地而行教化。辨方住而教人倫。其義可以幽賛神明。〉 〈其文可以𦀰緯邦國。備物數用。其可忽乎。經禮三百。注經禮。謂周禮也。周禮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禮器六典之職。周官居搗而作六典之職。謂之〉 〈周禮。營邑於上中。七年致政成工。以此禮受之。使居洛邑治天下。天官序職注設官分職。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義。故周公設官分職以〉 〈法之小宰泣綱紀周官。文武所以綱紀用官。君臨天下。周公定之。致隆中龍鳳之瑞。然則周禮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或。括囊大典。玄以為括橐〉 〈火典。綱羅衆家。是以周禮夫行。典周禮䟽。盡事。或問周官四。主事注制三百六十官。可謂上事矣。揚七周公所記。周禮儀禮。至周公所記。所謂鯉禮〉 〈三百。咸儀三千。禮經。則周禮也。咸儀。則儀禮也。禮經則周禮也。上太平之跡。周禮遭峯職學。藏於山巖崖壁以故不亡。漢武時。有李氏獲之以上河〉 〈間獻工。獨闕冬官一篇。購之千金不得。乃以考上記構之。遂氣入於秘府。時儒以為非是不行。至劉歆獨識其書。如周公至太平之跡。始奏立學宦。〉 〈後鄭玄為主。注盡三禮正義。儀禮髙堂生所傳。儀禮。周衰。當戰國之世。其嘗並亡。至漢髙堂生所傳十七篇。唯大禮存馬。後世稚士禮以致天下之〉 〈禮行之。至馬融。鄭玄。王肅。兼為之註解三禮正義。禮以制中。孔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貢問曰。將何〉 〈以為凡中也。子曰。禮所以制中也。不能詩書。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中正無邪。禮之異也。莊敬恭順。禮之則也。之别。禮者。天地之則〉 〈也。禮者。縁人情而為之節文也。嚴父爱親之情也。尊視敬畏之義。𡊮淮正當。禮者所以設容。明天地之體也。春秋說延有恩有義。有節有權。禮之象〉 〈五行。其義四時也。救以四舉。云云大戴記。救淫。禮者所以救滿也。溪以進為文。禮成而進。以進為文序尊卑。明禮制以庠尊卑。成記恭順。中正無邪。〉 〈禮也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三重。寡過三王之禮禮備而不偏。其惟大聖。君子表微。謂禮節文。禮之異數。建中。禮亡中過於人。由文。由。用也。用禮〉 〈之文也。專以禮許人。汰哉叔氏身以禮許人。叔氏子游名住不同。禮亦異數。别嫌明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走故。得其人之焉貴。末節。鐫筵〉 〈席。陳尊粗。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故有司掌之。夷禮。禮成公用。禮者。理之粉澤上下有禮。其可用也。𣈆大觀陴。緣飾竒禮。漢書正身。禮所〉 〈以正身也。修身篇聖不學不成。故禮之生。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注禮本為中人設。聖也不學。亦不成也。〉 〈大畧篇禮者。節之凖也。注節。謂君臣也等差。禮以定倫。注定居臣父子之倫。並致仕篇。以上並荀子。檢跡。禮䟽檢貌殊事。尊卑有制。修述。䟽備具。功〉 〈大治辨。會節。不廢其會節。天地君子男女之期節。講讓。 踰節。禮不踰節。卑髙以陳尊卑之位。象山澤也。别宜。殊别萬物所宜。正國。十五撙節。常趍〉 〈法度。節用。以禮六等異。分割而等興之。養情。禮義大理十三。隆禮。 易慢。之。人之矣。秩節。廢改。不可廢改。注桑扈。詩維鵜。侍無正等威。亦有等〉 〈威。左整民。三行義。禮以行義。七庇身。禮以庇身。十五招擕。以禮五體政。禮以體政二俯賛。仰驗節文。禮以節文。前體别。禮以體别為理。六十六補備。〉 〈補備之明體。禮以明體。刋立。後參酌容法。禮客法則。大典。三十五禮憲紀政。禮以紀政理也。圖之常也。圖十寇履。名器無淮。冠屨同歸。唐知政。見其〉 〈禮。知其政。盖三等宜。苟五大隆。禮之盛也。養安。恭教辭課。所以養安。十三隆殺。 强世。禮難數强世。楊六華寳。尊寳副則禮二野史。 三趾。天地人〉 〈之三禮。文選七雜就。願采吉禮。以秦儀雜就之。前叔孫外諧。而内無怨升踈逺之處。與諧和内親近之處。無相怨恨。禮治則詳。世治則禮詳。世亂則〉 〈禮簡。全在斟酌。魏。治國之柄。得位竭情盡慎。禮交錯於中。情徃也中。仁生義殺。各使中禮。有分别也。䟽三十祖洽於衆。為衆人之倡始而使和合也。〉 〈承天之道。七王之大經。 人之大端。中正無邪。禮也質也。着儀云偽。章疑别微。幽隐不著。當用禮也。十五紀綱萬事。雕琢七情。䟽一制度大為。〉 〈制度左禮。大為在禮。五至三無裁節民心。謂無不敬。䟽十三言而履之。禮也十五拱持合安。拱持其情。合安其危注檢情歸正。䟽四十七有微有顯。〉 〈講信修睦。 不下庶人。 隆興上下之仲。無聲無體。目不得見。耳不得聞。體之謂聖。周禮為本。聖人體之。履之謂賢。儀禮為峯。賢人履之。舉而錯之。〉 〈天下無難矣。行之合道。繞之於心。䟽三十一尚辭讓。去爭奪。 天地經緯。左二十五追俗陽制。史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繁禮飾貌。孝文以〉 〈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遷善逺罪。使民遷善。遧罪而不自知也。前正情性。節萬事。紀綱人倫。三十三斟酌律禮。棱紀三適物觀時。制禮二十五君莊〉 〈臣恭。天尊地卑。君莊臣恭。禮志尊尊卑卑。諸父兄弟。無所不臣。 治人之求。制禮義以分之。治人之求。苟情文代勝。其以情文代勝。養人之欲。七二〉 〈動無不當。八本末相順。終始相應。法之大分。禮者。法之大分。致明而約。言易知也。治辨之極。十二明分達治。而保髙物分均勢齊。五亂生其差。治盡〉 〈其詳籩豆不陳。玊帛不分。吾無以先聖人乆。楊夷俟倨肆。奚其强五祇莊雍穆。敬如美也。選世世通行。禮義利。可以世世通行。下肅上尊。二十情之〉 〈不可變。領惡而全好。張禮以導人。後六十三使由之而不知。七十三興福祥之本。止禍亂之原。五十三治民者表道。不明則亂。十一節事天地之神。〉 〈昨禮無以節奉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禮道隆則從而隆。謂禮也二治七情。修十義。勝則流漫離析。䟽揖讓而治天下。選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 〈川鬼神。此興民同也。不可斯須。去身。順人情之大寳。 去瑕穢。養精神。注極則憂。粗則偏。 能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左二十五至太平而大備。〉 〈前立君臣。等上下。十八陶縉紳。藻心性。後二十七尊卑侈約之禮。尊卑奢儉。所以為禮。寒熱晦明。所以為歲。尊先祖。隆君師。荀文理繁。情用省。禮之〉 〈隆也。上事天。下事地。十三川有防。器有範。見禮教之至也。楊六加於身而錯於前。禮䟽百年積德而後興。前十二禮者。品彙之璇衡。唐志合文理而〉 〈歸於治。荀十七君有短垣而自踰之。禮防雖短。不可踰也。國十九禮探其情而見之外。昨虛加禮文而已。前五十一建天地之中謂之禮。五十二廉〉 〈耻節禮以治君子。 人能枉欲從禮則福歸。順情庶禮。則福殊之。後。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前貴有常尊。左十一賤有等威。自尊而卑。人理之不可〉 〈易。耻格。新唐言劉簣策。防下以禮。則耻格安有不形者手。問會見之儀。後漢竇融公會髙平第一。先遣從事問會見之儀禮。時兵旅征伐諸將。與三〉 〈公交錯中道。或皆使者交私語。帝先聞融問禮儀。甚善之。逺禮。 多行無禮。禍必自反。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明堂位。〉 〈禮自外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史記國將亡必多制。叔向曰仲尼曰。夫晉守唐叔之法度。以經〉 〈緯其民。利百變法。 仍舊貫。新立新意。 何必改作。所宜守常。匿禮。匿不改正禮。因民而作。 洋洋乎威德事。制禮後二十五禮法興而淳朴散。三〉 〈十二患其過制。先王制禮。患其過制。山堂考索歷代禮類。 自伏義至黄帝。五禮始具。其唐竟則舜典云。修五禮。乂命伯夷典三禮。論語云。商因於〉 〈夏禮。周因於殷禮。則夏商亦有五禮。鄭康成注。大宗伯唯云唐虞有三禮。至周分為五禮。不言夏商者。但書篇散亡。故據周禮有文而言耳。禮記䟽〉 〈六禮。七教。八政。王制云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六禮者。寇一。昏二。喪三。祭四。卿五。相見六也。七教者。父子。兄弟。夫〉 〈婦。君臣。長㓜。朋友。賔客也。此六禮七教。并商禮。周則五禮十二教也。八政者。飲食衣眼事為異别度量數制也。禮記䟽總論禮樂 仁者。天性也。〉 〈義者。天情也。人而不仁。血氣之性也。人而不義。利欲之情也。人惟有血氣利欲以亂其天性天情。故聖人制禮以節之。作樂以和之。反其不仁不義〉 〈之習。而復之仁義之真。於以承天順地。報本反始。誠之至也。於以敬親。尊君。友于闔門。悌於鄕黨。百盧無邪。無體之禮也。觀心各得。無聲之樂也。非〉 〈無本不立。無文不行。遵情性復仁義者。禮樂之本也。玉帛牲幣。鍾皷管絃者。禮樂之大也。典謨二禮所紀。本與文並行。歷代諸史所志。類皆器數之〉 〈末。所謂本者。容或知之。猶未詳也。今也考論語志。始末而止及乎文之夫畧而已。細而節目。别有司存。大而本原。以俟君子。 夫子志四代禮樂〉 〈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冤。樂則韶舞。夫韶舞。形容紹堯之意也。成周謂之大韶。漢謂之文始。唐謂之九功。宋朝謂之元德升聞。雖歷代〉 〈取天下之異。各作樂以取其功。而韶舞大意。至今猶存。漢自武帝用寅正。歷代相承。雖取五行更。王之義。以為服色旗幟之尚。而夏時終不可易也。〉 〈殷輅。大輅也。周謂之玉輅。見書注秦謂之金根。殷有山車之瑞。故車名乘根。奉改為金根。見東漢輿服志。云。漢謂之乘輿。歷代乘之以備朝祭之儀。〉 〈周冤十有二旒。前後䆳延繅十有二就。玉筓朱紘衮衣十有二章。歷代服之。以為朝祭之服。夫子舉四代禮樂以告顔淵。既為當時僣僭者之成。且〉 〈為萬世不可易之制也。然衮冤之外。所謂大裘冤。無旒以祀天。與其諸餘冤。自秦漢廢之而不用。大輅之外。所謂大駕鹵簿。屬車八十一乘。自秦漢〉 〈增之而益侈。漢儒正朔之辨。未必祖夏時。唐樂舞倍八佾之數。未必似舜韶。夫子亦不保其徃。後世為侈心所奪也。然則歷代猶存韶舞。夏時殷輅〉 〈周冤之大意者。何歟。大道所在。雖萬世猶一日也。 史記集經子為禮樂書 虞周之時。夷夔之所分典。大宗伯大司樂之所職掌。見於書禮之所〉 〈述者。即禮樂書志也。春秋以來。諸侯越禮而去其籍。大夫僣樂而歌雍以徹。六𦀰方作。輙燔於秦。秦之所謂禮樂。集六國以為侈志於尊君抑臣而〉 〈已。漢因秦舊。叔孫之禮藏於理官。法家又不復傳。制氏竇氏之樂。有司止能紀鏗鏘皷舞。而不能言其義。夫如是。安得有本書哉。太史公作禮書。畧〉 〈述秦漢與建元因革之槩。而乃足之以經子之禮。論其樂書略序。髙武祖帝所自為歌詩。而乃足之以六經之樂記。注樂記出於魯淹中河間獻王〉 〈獻之自班馬而降。東漢六朝。隋唐迄於宋朝正史。皆有禮樂志。次第相承。前後相襲。止叙五禮六樂之舊文。與夫輿服音律之舊式。迭參旁究。時有〉 〈因革。初無大異。特作史者。姑掇拾以備諸志之一耳。未必當時盡施用此禮此樂也。史通議切諸史志。頻頻互見。其以是歟。 班志以庠序為禮樂〉 〈之原 董仲舒。劉向。漢大儒也。其論禮樂教化。必曰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又曰。興辟雍。設庠序。隆雅頌之聲。盛揖遜之容而已。班固〉 〈志禮樂之始也。歷序武帝成帝。不克用二子之原。而終也。嘉歎光武。首立明堂辟雍。顯宗躬行宗祀養老之事。且謂威儀雖美而禮樂未具。庠序未〉 〈設之故。夫。固與舒向論禮樂之原。皆歸之庠序之教。何也。盖舜命夔典樂教冑子。周以大司樂治學政。凡直寬剛簡。祇庸孝友之德。歌詠聲音。諷誦〉 〈言語之節。與夫干戈羽籥射鄉享之儀。上自朝廷。下及黨逐。皆有學以教之。於是童而習之。至於老死。踐而行之。不厭不倦者。皆學校之功也。夫。人〉 〈安得不為士君子之歸。而禮樂達于天下矣。周衰禮廢樂缺。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益僣差者。謂之顯榮。子夏見紛華聞夫子之道。二者心戰。不〉 〈能自决。而况庸下漸漬於失教。被服以成俗乎。此太史公所以發嘆也。秦滅先代之教。而漢人置博士弟子員。所致功令復以利禄之路誘之。注詳〉 〈見藝文志功令說雖曰。設太學。致辟雍。所養所教之科與虞周異矣。此班固所以歎建武永平之威儀雖美。而禮樂猶未具也。東都太學諸生。迭相〉 〈標致。激成黨錮之患。唐制由學舍之選者。謂之生徒者。未免乎科舉之累。宋朝。因唐制以取士。自京師至州邑。皆有學。而禮樂之壞。反自學校始。由〉 〈所習者皆場屋之文也。禮義之地。既為利禄所移。禮闈貢舉。又為刑名所禁。欲以是為禮樂教化之原難矣。 歐陽志論禮樂與刑政為二 禮樂〉 〈為國之根本。刑政為國之輔助也。歐陽之志。謂治出於一。則朝廷里閭。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朝夕從事乎禮樂。所以遷善。逺罪而成俗也。治出〉 〈於二。則所急者。簿書獄訟兵食而已。故事物名數。皆有司之事。搢紳大夫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終身未嘗見也。况欲識禮樂而被其化乎。嗚呼。歐〉 〈陽可謂知禮樂之本矣。然猶歷述隋唐之所承變。貞觀開元之所紀者。與夫元和新儀。曲臺新禮者。於以見具其文而意不存也。故凡有唐五禮之〉 〈次第。六樂之名。纖悉備載。猶未免效諸史之尤者。豈以存諸一代之正史。猶勝於藏之理官。與律令同科歟。 禮樂以成教化 禮樂所以成教化。〉 〈而兵制輔之。當唐虞之時。禮樂之官。析為二。兵刑之官合為一。詳畧可見。先王以通上下之情 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然一〉 〈於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享之禮。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而言。其禮義之厚〉 〈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詩傳存守内外之節 君子之於禮樂也。講明不置則存之熟。是非不謬則守之正。存之熟。則内有以養其〉 〈莊敬和樂之實。守之正。則外有以善其威儀節奏之文。語或問其用無小大之殊 禮樂之用。通乎上下。無小大之殊。一身有一身之禮樂。一家有〉 〈一家之禮樂。一邑有一邑之禮樂。以至推之天下。則有天下之禮樂。亦隨其大小而致其用焉耳。不必其功大名顯而後施之也。同上不當事繁文〉 〈未節 盖以禮之繁文末節。當世所尚。皆時人所易行者。至於辭遜之心。則禮意之實。而人所憚為。故言能以禮遜為國而先民。則其為國也不難。〉 〈若不能以禮遜為國。而徒相與從事乎繁文末節之間。則亦無以為禮耳。語或問先王以義起禮 以是為主而酌乎人情世變以文之。則禮雖先〉 〈王未之有者。亦可以義起。後世議禮者。不明乎此。故常以其節文度數之小不可備而不敢為。卒以就乎大不備而後已。此劉向所以深嘆之也。非〉 〈無孟子之學而强欲為之。如叔孫通曹褒之流。是又不免乎私意之作而已矣。孟子或問禮樂以進反為文 禮主其减者。禮主於撙節退遜檢末。〉 〈非以其難行。故須勇猛力進始得。故以進為文。樂主其盈者。樂主於舒暢發越。非一向如此。必至流陽。故以反為文。禮之進。樂之反。使得性情之正。〉 〈滅是退讓撙節收䧟底意思。是禮之體本如此。進者力行之謂。盈是和恱舒散快滿底意思。是樂之體本如此。反之退䧟之謂。禮主其减。却要進〉 〈一步向前着力去做。樂主其盈。却須退䧟節制收拾歸裏。如此。則禮减而却進。樂盈而却反。所以為得性情之正也。故曰。减而不進則消。盈而不反〉 〈則亡矣。文公語録禮樂同一理 禮之誠。便是樂之本。樂之本。便是禮之誠。若細分之。則樂只是一體周流底物。禮則是兩个相對着誠與偽也。樂〉 〈如晝夜之循環。隂陽之闔關。周流貫通。而禮則有向背明暗。論其本。則皆出於一樂之和。便是禮之誠。禮之誠。便是樂之和。只是禮則有誠有偽。須〉 〈以誠克去偽則誠著。同上漢無興禮樂之主 先王之禮今存者無幾。漢初自有文字。都無人收拾。河間獻王既得雅樂。又有禮書五十六篇。惜乎〉 〈不見於後世。是當時儒者。專門名家。自一經之外。都不暇講說。在此時又無興禮樂之主。故胡氏說使河間獻王為君。董仲舒為相。汲黯為御史。則〉 〈漢之禮樂必興矣。 古今只此一理 自古亘今。都只是這一道理。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馬。聖人制度禮〉 〈樂。顛來倒去。都只是這一道理做出來。 人而不仁如禮樂何 或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曰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 〈之。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樂。不莊敬。如何行得禮樂。並同上窮達損益之宜 聖人窮而在下。所用禮樂。固是從周之前輩。〉 〈若聖人達而在上。所用禮樂。須更有損益。不止從周之前輩。如答顔子為邦之問。則告以四代之禮樂。同上樂其生反其始 樂樂。其所自生。禮反〉 〈其所自始。亦如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是和氣從中間直出。無所待於外。禮却是始初有這意思。外面節文却是人做底。故下文云樂章德禮起情〉 〈反始也。問如何是章德。曰。和順積於中。英華發諸外。使是章著其内之德。同上有是理即有是氣 問禮樂極乎天而播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鬼〉 〈神。窮髙極逺而測深厚。此是言一氣之和無所不通否。曰此亦以理言。有是理即有是氣。亦如說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乎其中矣。同上禮〉 〈樂鬼神一理 問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曰禮主减。樂主盈。鬼神亦只是屈伸之義。禮樂鬼神一理。 同體而異用 問上蔡謂禮樂之道。異用〉 〈而同體。還是同出於性情之正。還是同出於敬。曰禮主於敬。敬則和。這便是同體處。 不見先王之禮樂 今世人有目不得見先王之禮。有耳不〉 〈得聞先王之樂。此大不幸也。 有德有住者方可制作 有位無德而作禮樂。所謂愚而。好自用。有德無位而作禮樂。所謂賤而好自專。居周之世。〉 〈而欲行夏殷之禮。所謂居今之世。反古之道。並同上禮樂相為表裏 問禮之用和為貴。便是樂否。曰和是禮中之樂。未便是樂。如天子八佾。諸侯〉 〈六。大夫四。士二。此又是樂中之禮。同上如寒暑生殺。禮樂刑政之為教。如寒暑生殺之為歲。文公答楊深父典禮是天理之當然 典禮自是天理〉 〈之當然。乆一毫不得。添一毫不得。惟是聖人之心與天合一。故行出無一不與天合。其間曲折厚薄淺深。莫不恰好。都不是聖人自撰出。都是天理〉 〈决定合如此。文公語録天道流行發見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優優大哉。皆是天道流行發見為用處。 古者典禮分明 古者禮學是專門名家。〉 〈始終理會此事。故學者有所傳授。終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禮有疑者。輙就質問。所以上自宗廟。朝廷。下至士庶鄉黨典禮。各各分明。 簡易則可行〉 〈大凡禮制欲行於今。須有一簡易底道理。若欲盡拘古禮。則繁碎不便於人。自是不可行。 所因損益之理 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為〉 〈制度。大體是害不得底。雖如秦之絶滅先王禮法。然依舊有君臣。有父子。夫婦。依舊廢不得。 至周然後大備 問喪祭之禮。至周公然後備。夏商〉 〈而上。想甚簡畧。曰然親親。長。長。貴貴尊賢。夏商而上。大槩只是親親。長。長之意。到得周來則又添得許多貴貴底禮數。如始封之君。不臣諸父昆弟。〉 〈封君之子。不臣諸父而臣昆弟。期。之喪。天子諸俠絶。大夫降。然諸侯大夫尊同則亦不絶不降。姊妹嫁諸侯者。則亦不絶不降。此皆貴貴之義。上世〉 〈想皆簡畧。未有許多降殺貴貴底禮數。凡此皆天下之大經。前世所未備。到得周公搜剔出來。立為定制。更不可易。 南北朝猶有禮學 南北朝。〉 〈是甚時節。而士大夫間禮學尤不廢。 陸農師之徒說禮 宋朝。陸農師之徒。大抵說禮。都安先求其義。豈知古人所以講明其義者。蓋緣其儀。皆〉 〈在其具並存。耳聞目見。無非是禮。所謂三千三百者。秩然可知。故於此。論說其義皆有據依。並同上非玉帛鐘皷之謂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 〈云樂云。鐘皷云乎哉。而夫子之於告朔。愛其一羊而不忍。去。於齊聞韶。至於三月不知肉味。何也。抑其所以如此者。其意乃有所屬。而非玉帛鐘皷〉 〈之謂耶 歷代議禮名臣 按秦蕩滅遺文。自漢興以來。收而存之。朝廷有典制可酌而求者。漢有叔孫通。髙堂生。徐生。賈誼。河間獻王。董仲舒。蕭〉 〈奮。孟卿。后蒼。聞人通。夏侯敬。劉向。戴德。戴聖。慶普。劉歆。後漢有曹充。曹褒。鄭興。鄭衆。賈逵。許慎。杜子春。馬融。鄭玄。衛宏。何休。盧植。蔡邑。魏有王粲。衛〉 〈覬髙堂隆。蔣濟。王肅。秦靜。劉表。劉紹。盧毓。陳群。魚豢。王沉。蜀有譙周。蔣琬孟光。許慈。吳有來敏。丁孚。晉有鄭冲。荀顗。陳壽。孫盛。羊祜。杜元凱。衛瓘。庾〉 〈峻。𡊮淮。賀循。任愷。陳銓。孔備。劉達摯。虞束晢。傳咸。鄒湛。蔡謨。孔衍。庾亮。范宣。范汪。徐邈。范寗。刁協。荀崧。卞壺。葛洪。王彪之。司馬彪。于寳。徐廣。謝沈。王〉 〈裒。何琦。虞喜。應貞。宋有徐羡之。傅亮臧壽。徐廣。裴松之。何承天。顔延之。雷次宗。徐爰。庾蔚之。崔凱。孔智。齊有王儉。何戢。田僧紹。劉獻。王逡之。梁有司〉 〈馬聚。陸璉。沈約。周捨明。山賔。裴子野。徐勉。顧協。朱异。嚴植之。賀瑒。崔靈恩皇侃。陶弘景。司馬憲。丘季彬。陳有謝嶠。孔奐後魏有髙允。髙允。王肅。北齊〉 〈有熊安生。陽休之。元循伯。後周有蘇綽。盧辨。宇文弼。隋有牛弘。辛彦之。許善心。唐有孔頴達。褚亮。虞世南。陸德明。令狐德棻。朱子奢。顔師古。房玄齡。〉 〈魏徵。許敬宗。楊師道。賈公彦。杜正倫。李義府。李友益。劉祥道。郝處俊。許圉師。韋琨。范履氷。裴守直。孔志約。蕭楚材。孫自覺。王方慶。賀紀。賈大隠。韋萬〉 〈石。韋叔夏。祝欽明。許子儒。沈伯儀。元萬頃。劉承慶。郭山惲。唐紹。王岩。張說。徐堅。李銳。施敬本。王仲丘。孔方義。賈魯。韓抱素。盧履氷。王汪。韋公肅。王彦〉 〈滅。田同秀。康子元。侯行果。史玄璨。李行偉。馮宗。陳正節。賀知章。元行冲。韋縧。宋有。聶崇義。尹拙。陶榖。劉温叟。李昉。盧多遜。扈蒙。楊昭儉。賈黄中。和峴。〉 〈陳鄂。陳寬。邢昺。陳彭年。丁謂。王欽若。李迪。賈昌朝。文彦博。歐陽修。姚闢。蘇洵。陸佪。黄履。陳祥道。陳襄。宋敏求。王革。韓肖胄。李至。李宗諤。楊億。王珪。曾〉 〈旼。余靖。王安石。司馬光。王存。李清臣。張璪。何洵直。楊完。江休。吕公綽。晁逈。張昭獻。裴煜。吕公著。許將。顧臨。范純禮。孔武仲。彭汝礪。曾肇。吕大防。蘇軾。〉 〈盛陶。王誼。曾布。錢勰。韓宗師。王古。井亮采。常安民。李琮。虞策。劉定。傅楫。黄裳。豐稷。葉祖洽。蔡京。林希。蔡卞吳安持。晁端彦。翟思。郭知章。劉極。黄慶基。〉 〈董敦逸。彭汝霖。韓忠彦。陳陽。謝絳。劉原父。錢公輔。程頥。吳育。王皥。張載。孫抃。許克疑。倪思。梁顥。王普。董棻洪燾。朱熹。林栗。韓祥。康熈。胡直儒。傳崧。孫〉 〈近。陳公輔。黄積厚。連有耶律儼。陳大任。金有韓企光。張暐。張行簡。元有劉秉忠。周鐸。劉光中。尚文。岳忱。關思義。侯祜賢。蕭琬。徐汝嘉。烏古倫。居貞。完〉 〈顔復昭。完顔從愈。葛從亮。于伯儀。許世隆。趙秉温。忽都于思也先史扛字雖。玉海古者宫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冤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 〈絲竹以為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歲時聚會。以為朝。覲聘問。歡忻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衆興事。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畮〉 〈吉凶哀樂。莫不一出於禮。由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義。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三代以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一切用秦。〉 〈雖有欲治之主。牽於時俗。安於苟簡而已。自漢以來。史官所記。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節也。 禮謂之文者。尊卑異位。親踈異情。長㓜異序。内〉 〈外異宜。徃來異守。動而相交。合而相紀。莫不成文而中於義理。序其品則曰人倫。序其義則曰禮文。朝廷所以綱天下之風俗。不可以一日無之也。〉 〈禮之為國。與天地並。上天下澤。春雷奮作。先王觀象。爰制禮樂。其本則人心固有。其文則聖人為之。禮者敬之經。敬者禮之情。無敬無以行禮。無禮〉 〈無以節敬。張曹爭論於漢朝。荀摯競奭於晉世。韓宣子見周禮盡在魯。知周所以王。仲孫湫見魯秉周禮。知魯未可動。為天下國家者。不可一日廢〉 〈禮如此。莊公有非禮之舉。其臣諫以必書。周王有非禮之宴。戒其臣以勿籍。先王之時。凡禮文之事。無不載之簡册也。士會不知殽蒸。歸而講聚三〉 〈代之典禮。以修晉法孟僖子不能。相儀答郊勞歸乃講學能禮者必從之。君子耻不知禮如此。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諸儒之訟。國家有盛容。不必藴〉 〈野外之儀。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其事朝聘。冠昏。喪祭。射饗。其用郊廟。朝廷。閨門。學校。鄉黨。田役。其物圭璧冠珮。車輿贄幣。俎豆弓矢。其容齋〉 〈莊恭肅。雍和剛毅。忻歡慘戚。其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長㓜。其效嚴上下。定尊卑。决嫌疑。别。同異。事天地。寧鬼神。性理會元立意發明 清濁〉 〈未判。溟滓無朕。時則是禮隱乎渾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時則是禮藏乎人心。聖賢迭起。維持世教。時則是禮著乎日用。是禮之功用大矣。性情品〉 〈節。禮之本也。升降上下。禮之文也。綱常道德。禮之精也。制度文為。禮之粗也。用之於一身。則周旋。中焉。揖遜有焉。用之於一家。則閨門有章焉。宫庭〉 〈有度焉。以至朝廷以正。百官以治。則一國之禮也。卑不踰尊。䟽不逾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則天下之禮也。人道不可一日之不立。而此禮未嘗一〉 〈日之不存。是雖失於莊。滅於老。刑名於秦。蕝於漢。而禮之在人心終不可泯也矣。 羣公粹論禮者理也。道之物也。辨上下。定民志。發而中節。〉 〈謂之和者也。和而至於合内外。使萬物各當其分。故謂之禮。禮各有其物。故謂之義。統而言之則曰道。分而言之則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 〈之智。禮者見之謂之禮。故曰道之物。侯氏古文撮要 禮在萬世無弊禮也。亘天地而不見其始。窮今古而不見其終。傑者不得而逃。暴者不得〉 〈而滅。惟其與人俱生。原於自然而後能也。故聖人知禮樂之出乎天地性情之所自有。故因其理而導之。探其本而文之。不行則已。行之斯成。不言〉 〈則已。言之斯立。大可以被天下。乆可以傳萬世。桀紂率天下之人而赴情欲以絶禮。禮不絶而桀紂亡。秦焚聖人之書而植意欲以絶禮。禮不絶而〉 〈秦亡。莊列之虛無。楊墨之僻邪。申商之殘刻。秦儀之詭偽。欲以破禮。禮終不可破。洪水集禮該萬殊之用 禮者。生民之大也。樂得之而以清。仁得〉 〈之而不廢。義得之而不淫。智得之而不惑。信得之而不渝。聖人之所以作。賢者之所以述。天子之所以正天下。諸侯之所以治其國。卿大夫士之所〉 〈以守其位。庶人之所以保其生。無一物而不禮也。窮天地。亘萬世。不可須臾而去也。李太伯禮因人情而用 禮生乎天地。出乎人心。循乎性。發乎〉 〈情。其斯以為本。人不能無生。有生故有父子。人不能無。長㓜。有長㓜故有兄弟。人不能無匹偶。有匹偶故有夫婦。人不能無相親。有相親故有朋友。〉 〈人不能無强弱。有强弱故有君臣。故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之禮。其本則天地生之。其節則聖人為之也。因飲食之欲而饗食之禮作。因男女之〉 〈情而。冠昏之禮作。其死藏生哀而喪祭之禮作。因其群聚嬉戲而射鄉之禮作。故饗食。冠昏喪祭射鄉之禮。其本則人心固有之。其文則聖人為之〉 〈也。洪水。集。時文摘竒 古者禮皆實用。 隆古盛時。風俗純一。教化素明。二三聖人出而𦀰理天下。固未嘗外人心以求禮。始於一人之身。行之於〉 〈宫庭衽席之間。發於宗廟朝。廷之上。而達之於四海九州之廣。皆是物也。朝會之儀。所以為是等級次第者。豈徒曰尊君卑臣而已。郊祀之享。所以〉 〈為是彌文縟典者。豈徒曰答天報地而已。禘嘗之祭。所以為是尊敬崇重者。又非徒曰奉祖事神而已。宫室衣服之制。所以為是繁殺隆降者。又非〉 〈徒曰别貴明賤而已。聖人之制禮。盖欲範防世變。彌綸天地。藏之人心而不泯。傳之萬世而不窮也。 後世禮皆虛文 三代衰。王道廢。縱横有以〉 〈駁是禮。刑名有以雜是禮。時君世主於是不求治於此禮之中。而列此禮於治具之一。法制既立。刑政既暇。然後命禮官修禮文以為藻飾太平之〉 〈具。故以禮樂為制度。以儀物為觀美。郊雩之事天。烝嘗之事祖。曰以敬神而已。而隆天下報本之義。崇斯民孝思之心。則未嘗有以導乎民也。牲牷〉 〈之肥腯。粢盛之豐潔。曰以享神而已。而尊尊以使民知敬。親親以使民知愛。則未嘗有以感乎民也。上以虛文制禮。下以虛文視禮。胡怪其啓竊笑〉 〈而加靳侮哉。 漢君未遑禮文 髙祖崛起草野。親與販繒屠狗之徒博取天下而僅得之。君臣上下。未知有啓迪人心之道。乆長立國之計。徒以〉 〈一時撃柱之風未息。叔孫通以俗儒起而定一王之儀。然皆擴撫秦法而已。以野外之蕝。施之堂陛之上。而齊魯兩生積德百年之說。視之為迂〉 〈闊而不暇講也。其後文帝。好黄老之學。則未遑於禮。景帝尚刑名之治。則又不知有禮。孝武之采定。似有志於禮也。然亦禮之末度。而非禮之本也。〉 〈唐世徒詳末節 唐太宗經理治道。動諮儒者。愚猶有望焉。然而與一時禮官學士。因隋之禮而增益之。以為貞觀禮未免率意為之。雖其書有〉 〈一百三十八篇。亦稍詳備而文為制度之末居多。品節堤防之意安在。當時大臣如房杜輩。亦河汾之流。王通所謂接三才之奥。達性命之源者。二〉 〈子講之亦熟矣。而禮樂之問。乃至汗浹而無對。豈太宗之為君。不足與之言禮耶。抑平時講論。徒有虛文而無實用耶。遂使中和之政不足以折民〉 〈情。苟簡之儀僅足以飾治具。吁何補哉。 夫子講明禮教 幸而夫子者出焉。著書垂訓。扶持人極。不為無所賴。雖一時無天子之權。而能存天子〉 〈之教。雖不能回三代之禮。而能存人心之禮。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盖以當時之人。知有禮之文而未知有禮之本。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 〈其如示諸掌。盖欲當時之君。即禮之本以求禮之用。以至先進之是從。君子之必俟。夫子之意。未嘗不欲挽春秋而為三代。林放問禮之本。則慨然〉 〈以大哉褒之。顔淵陋巷一癯儒。為邦之問。則欣然舉四代之禮樂以屬之。當時與羣弟子講明議論。無非淑人忠。扶世教之道。異時欲屠魯者。聞其〉 〈弦歌之聲。則凛然服其為守禮義之國。然後知孔門之教也如此。夫以兵環于外。死生顧盻間耳。而魯不為之動。豈非人心之禮猶有足恃乎。 國〉 〈朝修明典禮 國家列聖相承。以禮為立國之本。一時宗工鉅儒。講明禮學。三禮圖已進於聶崇義矣。而陳祥道禮書且參用焉。開寳通禮既上於〉 〈劉温叟矣。而盧多遜之義亦兼取焉。邢昺之作分門禮選。王皡之作禮間新編。與夫賈昌朝之上太常新禮。歐陽氏之參稽歷代因革。然此特。其文〉 〈耳。文未足以盡禮。君子當觀諸人心可也。我朝盛時。醇恩厚澤。滲漉中外。斯民之戴宋。蓋非一日。人心知有禮。則不忘君而相與歡忻皷舞於春風〉 〈和氣之中者。皆禮之功用也。然後封岱兵。祀汾隂。謁亳杜。絶代曠典。靡所不舉。祖宗之心可以對越天地而無愧。此其享國日長。三代莫及。良有以〉 〈也。 文由禮而後見 文莫盛於君臣父子之間。然君臣父子。非禮不定。文莫著於仁義道德之訓。然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班朝治軍淮官行法文〉 〈也。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亦文也。非禮則不誠不莊。日月星辰麗乎天。此天之文也。然天秩有禮。則禮實行乎其中。百榖草木麗乎土。〉 〈此地之文也。然禮由地制。則禮亦寓於其中。舉天下無一之非文。亦舉天下無一之非禮。 禮以立民之極 夫禮有冠昏喪祭。所以用於家者也。〉 〈冠婚喪祭之禮一行。而一家之極由此以大明矣。禮有饗射鄉飲。所以用於鄉者也。鄉飲之禮一行。而一鄉之極由此大建矣。禮有吉凶軍賔嘉。所〉 〈以用於一國者也。自吉凶軍賔嘉之禮一行。而一國之極愈彰彰於斯人日用常行之間矣。推是禮也。達之天下。行乎蠻貊。而此極益光滿乎覆載〉 〈之間矣。禮之可以至道。而人之不可無禮也若此。分聲類說人 齊以咲却至之跛足而見伐。曹以觀重耳之駢脅而見滅。 叔孫通為髙帝制朝。〉 〈儀而髙帝恱。裴憲為石勒撰朝儀而石勒恱。 武王之為太子也。嗜鮑魚而太公不以進。屈到之為大夫也。嗜芰而子木不以薦。 子産之有功也。〉 〈位在四人之上而不居其上。郤至之有功也。位在七人之下而不掩其上。故公孫揮於子産。知其將得政。單襄公之於却至。知其將不免。 周王〉 〈失禮。叔向知其不終。魯侯失禮。子貢知其必死。 楚子無禮子羽。穆叔知其不乆。子玊奮師無禮蔿賈。王孫知其必敗。為下者可以無禮乎。 齊桓〉 〈公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晉文公之出也。過曹曹不禮焉。章玄成佯狂讓爵於其兄。而見貴於朝。丁鴻𦍕狂讓爵於其兄。而見貴於友。 商鞅無禮。〉 〈趙良言相鼠之詩以戒之。慶封不敬。楚子賦茅鴟之詩以譏之。夔子不禮。而楚滅之。酆舒不禮。而晉滅之。肅宗之於張酺。先備弟子禮。全說尚〉 〈書一篇。然後終君臣之義。所謂學焉而後臣者。 事 雖天子必有尊。諸侯必有。長。故天子朝日。諸侯朝。朔。 上以禮全。好而領惡。下以禮遷善而〉 〈逺罪。 尋常之室無奥剽之位。則父子無别。六尺之輿無左右之義。則君臣不明。記纂淵海尊禮 𦀰 作賔于王家。書微子之命貴貴為其近於〉 〈君也。記祭義尊長於已踰等。不敢問其年。少儀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必賜之几杖。乘安車。曲禮上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大夫不名世臣姪娣。〉 〈士不名家。相長妾。曲禮下羣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並禮記子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孟〉 〈子公孫丑下齊管夷吾任國政。號曰仲父。列子枉千乘於陋巷。楊子史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左傳魯莊公使束縛〉 〈管仲以。予齊使齊使受而退。比至三釁以香金者三浴之。桓公親逆之于郊。圖語周文王得吕望於磻溪。武王以為師。謂之太公。號曰尚。父。史紀項〉 〈羽尊敬范增為亞。父。同上魏公子無忌仁而下士。魏有隱士曰侯嬴。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上坐不讓。公子執轡愈恭。〉 〈通鑒周紀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厠視之。丞相弘宴見。上或時不冠。至如見黯。不冠不見。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惟中。使人可其奏。〉 〈其見敬禮如此。西漢汲黠傳曹參為齊相。聞膠東有蓋公善治黄老言。厚幣請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本傳擁篲而先驅。揚雄傳暴勝之望見〉 〈雋不疑容貌尊嚴。勝之躧履起迎。並西漢大將軍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鄭玄大會賔客。玄最後至。延升上坐。東漢傳孔融深敬於鄭玄。倒屣。造門。〉 〈告髙宻縣為玄特立一鄉。曰昔齊置善士鄉。越有君子軍皆異賢之意也。今鄭君鄉。冝曰鄭公鄉。後漢鄭玄傳興席改容。後漢吳張紹吳中謂之仲〉 〈父。吳志傳徐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備由是詣亮。凡三徃乃見。通鑒漢獻紀萬章為京兆尹。門下督從至殿中。諸侯貴人爭欲揖章莫與尹〉 〈言者。西漢孫策撃豫章。先遣虞翻詣華歆。歆葛中迎策。謂歆府君德望逺近所歸。策年糿稚。冝脩子弟之禮。便向歆拜。胡冲吳書孫策曰。昔管子。相〉 〈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吳張昭傳許靖年踰七十。愛樂。人物。納誘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蜀志晉王導任丞。相。元〉 〈帝委之為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晉書本傳郭奕為野王令。羊祜嘗過之。奕歎曰。羊叔子去人逺矣。遂送枯出界數百里。坐此光官。晉書郭奕〉 〈傳虞翻在吳。魏文帝嘗為翻設虛坐。三國吳志本傳唐郭子儀。德宗時。賜號尚父。唐書本傳郭子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舊唐書本傳魏徵曰。人言〉 〈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因乆不已。鷂〉 〈竟死懷中。通鑒唐太宗紀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傑。羣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通鑑唐或后紀玄宗尊過姚崇。〉 〈每見便殿。必為之興。去輙臨軒以送。它相莫如也。唐書本傳龐德公素有重名。諸葛亮每至其家。獨拜牀下。三國志王維名盛於開元間。豪貴人虛〉 〈左以迎。唐書帝如孔阜。謁孔子祠。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師。敢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禁孔林樵采。訪孔子顔淵之後以為曲阜令及主簿。通〉 〈鑒五代周太祖紀樊宗師見劉義獨拜。唐書本傳傳紀 范逵既去。陶侃追送不已。且百許里。世說集 子夏處西河之上而文侯擁篲。鄒子居黍〉 〈谷之隂而昭王陪乘。文選燕王尊樂毅。分國願同歡。陳子昂集朕屈韓愈公為尹。冝令。無參御史。不得為故常。韓愈神道碑時以御史大夫兼尹孝〉 〈白所適。二千石郊迎。李陽冰作李白集序宋朝 牀前時得拜龐公。邢起别郡康節詩羣書足用事對坊德。記制心。書節民仕。記順人心。苟動容周〉 〈旋。並恭敬撙節。記事實 伏羲氏作二十五弦之瑟。制婚姻之禮。通曆黄帝時鳳凰巢於阿閣。麒麟遊於苑囿。始興封禪之禮。同上昔周之興也。后〉 〈稷生於姜嫄而夫命昭顯。故其積基殖本。經緯禮俗。節理人情選于令升曆紀總論三王因事制禮。各順其宜。史太史公自序三王傳禮。百世不易。〉 〈前楊子雲解嘲禮者因人之情。縁義之理而為之節文。管心術師以禮為翼。所以行於世也。莊大宗師禮以道中。天下篇關睢之化行。則天下無犯〉 〈非禮。麟之證詩齊侯脩禮於諸侯。左僖七年叔向曰。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怠禮失政。是以亂也。襄二十一年政須禮而行。上文注猶人。須車〉 〈以載。禮是政之車輿。上文䟽諸儒習禮。詳見劉向說苑臧平等議曰。今陛下勸學興禮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儒林傳序禮之象五行。大戴禮禮者。〉 〈道萬物之情。暢為善之道。晉東宏傳玄宗天子。乃覧雲臺之義。草泥金之禮。舊唐史垂髫之兒。皆知禮遜。同上冀缺以禮讓升而晉人知禮。唐薛登〉 〈傳禮之理。誠深矣。誠大矣。誠髙矣。 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髙者禮之廣也。髙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禮者。人道之極也。 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 〈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無子書體題常𦀰。 定序。 分明。 辨等。 分守。 等差。 大柄。 善端。 辭遜。 撙節。賦偶參攷制度。辨明等〉 〈衰。 本末具舉。情文迭施。 因天澤而上下之儀樽。即乾坤而尊卑之理得。 百世莫能違者名。分之嚴。一日不可闕者綱常之極。 萬世由之則〉 〈秩序不案。一日舍是則綱維者誰。朝廷宗廟肅若容止。父子君臣截然等衰。辨上下於定民之志。别尊卑於奠住之初。賦隔錯以相成。具載征〉 〈南之釋。序而皆别。詳陳戴記之篇。 如著以視民。執不克從於舜典。若教而防偽。自能同越於周儀。典禮 事對會通。易繫辭協和。周國語考時定〉 〈日。唐禮樂志教民斷法。書名刑注體題縟儀。 講求。 大經。 不易。 法則。 𦀰世。賦偶與世從順。觀時會通。 因天而叙煥乎其章。緣情而制秩〉 〈然丕闡。賦偶晉方麚弛。固宜范武之講求。唐尚湮微。爰有竇威之裁定。德禮 事對國之綱。唐史戰之器。左傳施惠順時。左傳招擕懷逺。左傳賦偶〉 〈粹穆君尊。修明治體。 敷闡皇化。鋪張國彝。 一以同俗。秩焉自天。 政協寬猛。制明等夷。 因性所有。防民未然。 制本謙柄。辨由履基。 治尚〉 〈人厚。分嚴等襄。 王兼周典之修。三協其疇之用。 謂懷逺者禮不如德。而招擕者德不如禮。 或沛為其澤也。足以濟衆。或按為其制也。能於範〉 〈時。 畜以新之也。沛萬方之澤。履以辨之也。新一代之儀。 德者得也。自得而已。禮者履也。可履而已。扶世道民者德之善。安上治民者禮之宜。〉 〈為國在於得民也。德者得民之道。為國先乎正俗也禮者正俗之規。既形則逺格。䟽先魏微。不易則人懷。言聞管伸。湯后先盡懋昭之善。成〉 〈王曲舍尤具之宜。 懿文占巽乾之象。定志既大澤之辭。君子之治。當廣於德風。聖王之化。宜明於禮制。 綏諸侯弓施則甚傳。秩五典兮無之〉 〈則危。 辨乎上下也。道木坦履。行以剛健也。用常體乾。 覿則民純兮。若不紊之綱。庸以天秩兮。無大泯之彝。賦偶嘉哉魏鄭。兼誠信以告君。異彼〉 〈宣公。指賞刑以理國。 制以懋紹。乃陽后肇修之日。着而廣蓮。正陶唐舉命之時。 議興長倩。已具對於中宗。奏發孫弘。亦略陳于武帝。 不惟制〉 〈逺人之格焉。咸歸調車。抑亦為夫綱之舉。於鑠光熈。詩禮 事對莫辨。楊寡見雅宫。譜述而教以約以。文學生命與於生於。語奉伯兼金合璧賦偶〉 〈邦舉六典。國張四維。 小大殊制。古今吳宜。 揭以君柄。恢然國維。 遴天地隂陽之妙。建君臣上下之宜。大而朝廷明君臣之分。微而鄉黨正〉 〈長㓜之儀。 尊卑上下也。其制已定。進退升降也。非文不行。 别貴賤則賤不陵貴。定親踈則踈無間親。 上天下澤民志定矣。尊君卑臣古人取〉 〈諸。 以中為體中因無弊。以和為用和而不流。 宗伯分職。奉常典儀。魯未可動也。本安克秉。奉無以固也。用誠不能。 家父求卓而自貶威重。〉 〈大夫綉紱而各私己意。 譬猶狙永服之無耻。况且鶴乘軒而有位。 世屬洪荒。有長㓜孰辨乎長㓜。風猶林野。有上下執分于上下。 因彼天秩。〉 〈作之世彝。 王國縟典。人倫定規。 八百制度。三千威儀。 𦀰三百兮制度有品。儀三千兮文章所為。 戒煩戒簡因革不一。有降有殺增損可知。〉 〈因世為之節文。順時有所損益。 非天降也地出也。由聖作之明述之。于以紀綱於萬事。于以雕啄於六情。 白之朝廷君君臣臣。燭之闉門〉 〈父父子子。 降升明一代之規。因革按百生之典。 施之鄉里。則尊卑有倫。行之朝廷。則貴賤有序。 或序乎。冠昏喪祭。或明乎射御朝覲。 婚姻〉 〈有廢。則滛泆之罪多。鄉射不明。則長㓜之序失。 郁郁成周之際。彬彬貞觀之初。 修以逺義。本末兼備。序以治人。情文著明。賦偶推以佐王。在周〉 〈伯神祗之掌。使能興朕。載虞宗寅亮之清。 無使。背朝坐笑。罔知主勢之尊。肯令撃柱爭功。方議朝儀之起。 舜紹于唐。其改易而尚有。殷因于夏〉 〈所損益而可知。攔江網體字常𦀰。 定序。 明分。 辨等。 分守。 等差。辨分。 正儀。别尊卑。辨上下。 天秩。 日用。 防民。 正國。 坊德。〉 〈制心。節民性。順人心。 動容周旋。恭敬撙節。賦句體具辭遜。用為範防。 君臣父子。本業定之名分。長㓜親踈。有自非之等差。 君臣父子。截〉 〈截名分。朝廷鄉黨。繩繩紀綱。 閭門整肅。人知長㓜之倫。堂陛尊嚴。世識尊卑之序。行於閭里。則喪祭。冠昏。用之邦國。則會同朝聘。 明節文之〉 〈義。或損或益。定上下之分。一坤一乾〉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百五十九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髙拱〉 學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洗馬〈臣林爊〉 書寫儒士〈臣孫託〉 圈點監生〈臣馬承志〉 〈臣吳璥〉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