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七千九百六十三 興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九百六十三 十九庚

  興

  紹興府〈領縣八舊六新二〉

  〈山隂𠋣郭     會稽𠋣郭上虞      蕭山〉

  〈嵊縣      新昌餘姚舊州     諸暨舊州〉

  〈府縣圖      建置沿革至到      城池 〉

  〈坊巷      橋梁鄉都        園池〉

  〈堰閘      風俗形勢户口      賦稅〉

  〈土産      土貢山川      祠廟〉

  〈寺觀      壇壝官制      廨宇〉

  〈學校      兵防古迹      宦蹟〉

  〈人物      文章〉

  (胡案:此处缺11图)

  〈建置沿革本府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禹貢揚州之域其山鎮曰。會稽。牛女之。〉

  〈分夏禹會諸侯江南計功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以奉禹祀。號於越周敬王時有越侯。大鐔子曰允常僣稱王。允常〉

  〈卒。子勾踐立。五子為吳夫差所敗棲於此後併吳而有其地。後為楚所併其地盡入于楚。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滅楚。以越併入吳地。共立會稽郡。漢髙〉

  〈帝六年。封荆王賈。十二年。封吳王濞。並為會稽郡地景帝四年。更屬江都國。後國除罷為郡。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

  〈三國吳少帝太平二年。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永安三年。分為建安郡。寳鼎元年。又分為東陽郡晉為會稽國。咸和四年。改會為鄶宋孝建元年分〉

  〈楊州之會稽等五郡置東揚州齊梁並因之隋開皇九年。改東揚為吳州。大業元年。又改為越州。三年罷為會稽郡唐武德四年。置越州總管七年〉

  〈改為都督府天寳元年改會稽郡乾元。元年分置浙江東道節度治越州大曆五年。改置浙東觀察使。十一年。省以屬浙西。永貞元年復置。廣明元〉

  〈年陞義勝軍節度。五代錢氏據兩浙地。號吳越王宋至道中屬兩浙路。又以越州為帥府。紹興六年陞為紹興路。元為紹興路。屬江浙行省。〉

  〈本朝為紹興府。屬浙江承宣布政司。紹興府志越之封域。西北距江抵海。東南薄明台金華諸郡。内包八縣。外周廻幾二千里。盖浙江之甲郡也。故於〉

  〈其城郭之所建。市鎮之所在。鄉鄙之所布。道里之所至者。不得不詳録焉。若夫府縣之沿革。分野之所屬。則又皆按夫古書而志焉者也紹興府。〉

  〈一名會稽。一名越。按舊志。自唐虞以來。禹平水土别九州時。地隷揚州之域。禹後會諸侯於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遂命其山曰會稽。會稽者會計〉

  〈之謂也至夏后。少康封庶子於。會稽以奉禹祀。其後有勾踐者為越王始號於越及秦始皇降越。通浙江東西始置。會稽郡。以治吳前漢時亦治吳〉

  〈領曲阿烏傷。毗陵餘暨。陽羡諸暨。無錫。山隂丹徒。餘姚。婁。上虞海鹽剡由拳太末。烏程句章餘杭。鄞錢塘。鄮富春冶。回浦。二十六縣。後漢順帝永建〉

  〈四年。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海鹽等縣屬焉。以東為。會稽郡。領山隂。鄮。烏傷餘暨。諸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永寧。東候官。十四縣治山隂縣〉

  〈章安即回浦。永寧分章安而立者。東候官即冶縣皆漢光武所改置。吳寳鼎元年。分。會稽置東陽郡。以烏傷等縣屬焉。會稽領山隂。永興諸暨。上虞。〉

  〈餘姚。句章。始寧剡。鄞鄮。十縣。内永興即餘暨。吳改名始寧。即上虞南鄉。漢時分置𣈆改。會稽郡為會稽國。宋罷。會稽郡。府復為會稽郡皆統縣十。齊〉

  〈梁陳因之。隋改會稽郡為吳州。又改越州。尋罷州為。會稽縣。併餘姚鄞鄮入句章縣及剡諸暨統縣凡四。唐武德四年。又改越州。以剡置嵊州。并析〉

  〈置剡城縣。後廢嵊州為剡縣以鄞屬。會稽統縣凡五。天寳元年。復為。會稽郡乾元元年。復改為越州。宋建炎五年。髙宗南渡改為紹興府領山隂。會〉

  〈稽蕭山諸暨。上虞餘姚。剡新昌。八縣内蕭山即永興。唐改名新昌梁錢鏐析剡縣而立者前元改紹興府為紹興路今復為紹興府統縣亦八。會稽〉

  〈志越在唐虞時禹平水土制九州。而越為揚州之域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釋云。會稽在山隂。舊經云塗山在山隂縣西北。禹會萬國〉

  〈之所左傳哀公七年魯大夫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注云。塗山在壽春東北說者遂疑塗山非會稽今塗山之名有四會稽壽春〉

  〈之外復有渝州之塗山杜子美賦禹廟詩者文字音義云音塗山。古國名夏禹。娶之。今之宣州當塗縣也杜預獨指壽春之塗山為禹合諸侯之〉

  〈地。宜必有據然按史記夏本紀賛曰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裴駰注引皇覧曰禹冢在山隂會稽山上。會稽山〉

  〈本名苗山。在縣南去縣七里越傳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苗山曰會稽家語孔子曰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

  〈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封禪書曰。禹封泰山禪會稽。由是論之禹既合諸侯於會稽庸詎知魯大夫所謂塗山非會稽歟。至夏后帝少康封庶子〉

  〈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閭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踐立是為越王。舊經云。〉

  〈春秋貶之。號為於越按春秋定公五年書於越入吳。杜預曰於。發聲也。西漢云。太伯初奔荆蠻荆蠻歸之號曰句吳顔師古云句吳亦猶干越也。太伯至〉

  〈德。初無貶辭。特從其俗爾。公羊云。於越者未能以名通也榖梁范氏注云。春秋即其所以自稱者書之。然竊有疑焉越於是時猶未預中國會盟未〉

  〈嘗與中國通也經書。於越入吳。非越自稱明矣。豈書於經者。乃吳王告同盟之辭歟。哀公二十一年。越人始來。二十三年魯始使越據此可知。且以〉

  〈句踐為君而種蠡為臣果未能以名通者乎定公十四年吳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陳于檇李。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使罪人三行屬〉

  〈劒於頸而辭曰二軍有治。臣奸旗皷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靈姑浮以戈撃闔閭闔閭傷〉

  〈將指。取其一屨還卒於陘。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哀公元年。〉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之役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噽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句踐能親而務。施〉

  〈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三月越及吳平吳越春秋謂吳封〉

  〈地百里於越國語曰句踐之地南至于句無今諸暨有句無亭北至于禦兒今嘉興有禦兒鄕西漢功臣表兩粤傳有語兒侯東至于鄞西至于姑〉

  〈蔑今太末地也。廣運百里句踐乃與范蠡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臨齊𣈆號令中國以尊周室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

  〈賜句踐胙命為伯諸侯畢賀乃徙都琅邪漢書地理志云。琅邪越王句踐嘗治此起館臺有四時祠。吳越春秋亦云。越王於此起觀臺周七里以望〉

  〈東海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遜國逃於巫山之穴越人薰而出之。王翳遜國之賢〉

  〈君蓋吳太伯之儔也。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疆立。按此句踐至無疆寔六世舊經云五世者誤也。王無疆時興師伐齊西伐楚與中〉

  〈國爭彊。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

  〈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主或為君濵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後七世至閩君摇佐諸侯平秦漢髙帝復以摇為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

  〈君皆其後也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治吳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用廷尉李斯議分天下以〉

  〈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監御史掌監郡漢興髙皇帝六年。以其地封劉賈為荆王黥布反荆王賈死〉

  〈之無後十二年封劉濞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孝景帝四年吳王濞反誅。乃復為會稽郡。越絶外傳曰漢孝景五年。會稽屬漢屬漢者始并之也〉

  〈舊經云後復屬江都國江都王建有罪國除乃更為郡按漢書地理志廣陵國注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吳劉貢父云〉

  〈然則會稽不得云屬江都也。吳。朱育以强記稱。且距漢未逺。仕本郡門下書佐。太守濮陽興問漢封諸侯事。而育所對亦止言劉賈為荆王濞為吳〉

  〈王濞誅乃復為郡治於吳亦不及屬江都事也。前漢志領縣二十六後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東十四縣為會稽郡治山隂東晉為會稽國改〉

  〈太守為内史宋武帝永初二年罷會稽郡府復為會稽郡齊梁陳因之隋為吳州改越州尋罷州為會稽郡依漢制置太守以司隷刺史相統治唐〉

  〈武德四年為越州天寳元年。復為會稽郡乾元元年復改為越州越州越州隋大業置古會稽郡也因國為名置刺史為按漢武帝紀元封五〉

  〈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顔師古曰漢舊儀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以秋分行部所察六條秩六百石於是乃復禹貢九州之名而增〉

  〈以周之幽并與漢所開之朔方交阯以為十三州也會稽自昔常隷揚州晉王羲之為會稽内史王述為揚州數檢校郡事羲之耻之求分會稽為〉

  〈越州不果遂稱疾去郡誓墓終身不仕其後至隋而會稽卒為越州蓋本於此宋齊梁陳會稽自為東揚州刺史不復受察於揚州。雖寖異古制。然〉

  〈猶未至盡廢。刺史之職或以刺史行太守事如曰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是也隋制舊有兵處刺史。帶諸軍事以統之如曰都督。會稽等郡諸軍〉

  〈事是也或加使持節隋唐而降支郡皆稱刺史但領一州而以州統縣與他州等故又於此置總管府以統其屬州隋文帝初平江南改曰吳州。大〉

  〈業中。遂改為越州尋罷州置郡以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諸郡所察六條略如漢制唐武德四年復為越州置總管領州如故未乆改總管為都督自〉

  〈是改更不常郡則曰太守州則曰刺史其實一也至乾元元年遂為越州大抵越州其實與會稽郡同非復如漢十三州之重刺史亦非復古之部〉

  〈刺史但以總管都督隃制一道爾紹興府宋建炎三年。十月庚申車駕自杭州巡幸御樓船渡浙江壬辰幸越州四年四月癸未。御舟自温台〉

  〈回駐蹕越州。明年正月一日改元紹興越州官吏軍民僧道上表。乞賜府額昔唐德宗以興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為興元府。於是朝廷用興元〉

  〈故事改越州為紹興府初車駕幸揚州駐蹕逾年又嘗經郊祀然未嘗建為府則紹興蓋特恩也。車駕既移蹕臨安首命前叅知政事資政殿學士〉

  〈原本缺故守謝到任表曰矧是肇新府號乆駐原本缺之故棲厲嘗膽枕戈之志想神禹之遺迹。服卑宫菲食之勞。又謝賜行宫充本府〉

  〈治所表曰。廣厦千間已免震凌之患。土階三尺尚存簡素之風皆言上駐蹕之乆。而宫室無所增葺也浙東提點刑獄曾㬇舊為史官見日曆所書〉

  〈紹興二年正月車駕移蹕臨安閏四月戊戌。詔紹興府行宫復作府治上曰。時方艱難。若不賜與。則須别建賜之所以寬民力也。州額初題越州大〉

  〈都督府既賜府額當題云。紹興大都督府。而右朝奉大夫吳說。乃題云大都督紹興府。議者或非之。歷代屬州會稽郡。自漢順帝時還治山隂〉

  〈其所領山隂鄮烏傷餘暨。諸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永寧。東候官猶十四縣其地南踰閩越西限浙江。東北至海而止提封數千里。粤自〉

  〈秦漢常為都會晉渡江後。三吳之豪。請都會稽雖不果。亦足見當是時會稽最號富實常為本根之地。故諸葛恢為會稽帝謂曰今之會稽。昔之關〉

  〈中也宋書史臣曰江左以來根本於揚越又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畆直一金鄠杜之間不能比也。又𡊮宏漢紀。許子將曰。會〉

  〈稽富實。策之所貪以此論之。會稽自古以富實名者。徒以鏡湖之利也。今民盗湖為田湖廢幾盡按晉宋間謂會稽為會土。三國志謂吳郡會稽為〉

  〈吳會二郡。張紘謂收兵吳會則荆揚可一。孫賁傳云策已平吳會二郡。朱桓傳云。部伍吳會二郡是。也前輩有讀會字為都會之會或者以為不然〉

  〈今姑蘇有吳會館。蓋承其誤後漢末。孫策略平江。左渡浙江。自領會稽太守。策卒曹操又表其弟權為會稽太守以統江左諸郡三國志云。策渡浙〉

  〈江。以其屬吳景為丹陽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轉為廬陵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而策自領會稽太守是也。孫權謂虞翻曰。孤有征討。事未得還〉

  〈府。卿復以功曹。為吾蕭何守會稽耳。興平四年策乃分章安永寧之地置松楊縣。吳録云取松楊木為名。又置始平縣。改章安曰羅陽縣至吳孫亮〉

  〈太平二年又置臨海縣。立。會稽東部為臨海郡以臨海始平。松楊羅陽四縣屬焉於是。會稽始有屬郡初後漢建安中孫氏分東候官之地立邑即〉

  〈以年號為名曰建安縣。據續通典云。孫策建安十二年立按是時策已死又置南平。漢興二縣以屬。會稽南部都尉。至孫休永安三年遂割。會稽南〉

  〈部為建安郡孫皓寳鼎元年。又以漢末以來分烏傷太末之地所立新安豐安長山吳寧遂昌。永康。定陽并烏傷太末凡九縣置東陽郡。至晉又分〉

  〈臨海郡之松楊。羅陽。東陽郡之遂昌。凡三縣立永嘉郡。上乃今處州晉既平吳立東候官為晉安郡分隷揚州東晉以會稽郡為王國。併隷揚州宋永〉

  〈初二年正月罷會稽郡府遂復為郡。孝建元年立為東揚州統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大明三年。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而東揚州直為〉

  〈揚州以豫章王子尚為刺史加都督八年冬復以王畿諸郡。為揚州而會稽還為東揚州統郡如故。永光元年秋八月始改是年為景和元年東揚〉

  〈州併揚州梁普通六年復以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及建安。晉安二郡立東揚州大寳二年湘東王繹承制。以陳霸先為都督會稽東陽新〉

  〈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東揚州刺史領會稽太守承聖三年以陳霸都督會稽十郡諸軍事會稽太守陳永定。三年改永嘉郡為縉州尋省東揚〉

  〈州併屬揚州又分建安晉安二郡權立閩州天嘉元年以徐度為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建安晉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

  〈軍。會稽太守。天嘉三年侯安都破留。異東陽平六月以。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晉安。建安八郡置東揚州以揚州刺史始興王伯茂為鎮東將軍。〉

  〈東揚州刺史。光大二年。割東揚州晉安郡為豐州隋開皇九年。改東揚州曰吳州。置總管府。煬帝大業元年正月廢諸州總管府尋改吳州為越州。〉

  〈改東陽郡為婺州又改永嘉郡為處州尋改為栝州而廢臨海郡大業三年。四月壬辰改州為郡越州曰會稽。郡婺州曰東陽郡栝州曰永嘉郡。廥〉

  〈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改。會稽郡為越州。置總管府。改東陽郡為婺州永嘉郡為栝州復故臨海郡為海州復故建安郡為建州又以剡縣立嵊州并〉

  〈析置剡城縣。析故句章縣地置姚州鄞州。以烏傷縣地為綱縣置綱州。并析置華川縣析信安縣置衢州以龍丘縣地置縠州并析置白石縣以縉〉

  〈雲縣地置麗州。以松楊縣置松州以桐廬分水建德三縣置嚴州。五年。以永嘉縣置東嘉州并析置永寧安固横陽樂成四縣屬焉是歲改海州為〉

  〈台州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廢姚州入餘姚縣來屬廢綱州入烏傷縣更名義烏屬婺州廢嚴州以桐廬縣屬睦州八年廢鄞州以鄮縣來屬廢縠〉

  〈州以白石縣入信安縣廢麗州為永康縣屬婺州廢松州為松楊縣貞觀元年廢東嘉州省横陽永寧二縣以永嘉安固二縣併隷栝州。廢嵊州以〉

  〈剡縣來屬。是歲始命併省分天下為十道越州督越婺泉。建台栝六州隷江南道髙宗上元二年又分栝州之永嘉安固兩縣置温州𡸁拱二年又〉

  〈析婺州之常山。信安龍丘復置衢州景雲二年分天下為二十四都督府以統其屬州越州所督不滿十州定為中都督府既而以其權重皆罷之。〉

  〈開元二十一年分隷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割鄮縣置明州天寳元年。改越州為會稽郡。温州為永嘉郡。而栝州為縉雲郡台州〉

  〈為臨海郡。明州為餘姚郡。建州為建安郡。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復改。會稽郡為越州。縉雲郡為栝州信安郡為衢州。永嘉郡為温州。餘姚郡為〉

  〈明州。東陽郡為婺州臨海郡為台州。新定郡為睦州領越睦衢。婺台明處温。八州治越州隷浙江東道大曆十四年廢浙江東道。建中元年復置二〉

  〈年復廢貞元三年復置浙江東道領越婺。台明衢。處温七州而睦州隷浙江西道。皇朝因之。紹興元年。升為紹興府所領州如故。歷代屬縣前〉

  〈漢志。會稽郡治吳領縣二十六。吳。曲阿。烏傷毗陵餘暨陽羡諸暨無錫山隂丹徒餘姚妻上虞。海鹽剡由拳太末。烏程句章餘杭鄞錢塘。鄮富春冶〉

  〈回浦舊經云光武改回浦曰章安以冶立東候官分章安立永寧縣。通典云。永嘉本漢冶縣地後漢改為章安續通典云漢書東甌舉國内徙乃以〉

  〈其地為回浦縣屬會稽郡後更名章安又以章安之東甌鄉為永寧縣隋為永嘉縣初西漢以粤反覆險阻為後世患遷其民江淮遂虛其地後有〉

  〈遁逃山谷者稍出立為冶縣顔師古注云越王冶鑄之地後又名為東冶縣後漢光武時又曰東候官今閩縣是也言東以别其西如閩縣居候官〉

  〈之東。故曰東候官以此又知候官之名已乆冶之地不一後因其名以為縣也一云秦立胡候之官於此故名通興云。後漢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

  〈部都尉此為南部都尉東部今臨海是也大抵。南至晉安東至章安皆冶縣地詳而言之則閩越為冶而東甌為回浦原其本皆粤地也順帝永建〉

  〈四年陽羡人一作陽羡令周嘉上書以吳越一國周旋一萬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險絶。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郡以東為會稽郡三國志。吳〉

  〈朱育云永建四年劉府君上書。以浙江之北為吳郡會稽還治山隂舊經云領山隂鄮烏傷餘暨諸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永寧。東候官〉

  〈十四縣治山隂又分上虞南鄉為始寧縣初平三年分太末縣置新安縣分烏傷南鄉為長山縣興平二年分諸暨之大門村為漢寧縣又分章安〉

  〈之南鄉為松楊縣建安四年孫氏分太末立豐安縣又分信安立定陽縣建安二十三年。分太末立平昌縣晉志曰遂昌吳分永寧立南始平縣今〉

  〈之天台又分烏傷之上浦為永康縣分章安立臨海縣改章安為羅陽縣餘暨曰永興縣漢寧曰吳寧縣吳少帝太平二年。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

  〈分臨海南始平松楊羅陽四縣屬焉續通典云孫策於建安十二年分東候官之地立邑。即以年號為名曰建安縣屬會稽南部都尉三國志云永〉

  〈安三年以會稽南部為建安郡而縣為屬孫皓寳鼎元年分會稽為東陽郡以烏傷太來新安豐安。長山吳寧平昌永康。定陽九縣屬焉而會稽領〉

  〈山隂永興諸暨上虞餘姚句章始寧剡鄞鄮十縣晉地道志宋州郡志領縣皆十隋平陳廢山隂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縣併餘姚鄞鄮入句章縣〉

  〈及剡諸暨統縣四唐武德。四年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縣析句章之餘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七年。輔公祐平廢姚州。以餘姚縣來屬析〉

  〈會稽立山隂縣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嵊州為剡縣并來屬省山隂縣復入會稽。凡統縣五。𡸁拱二年復置山隂縣。儀鳳二年。復置永興縣開元二十〉

  〈六年割鄮縣置明州天寳元年改永興為蕭山縣大曆二年因刺史薛兼訓之奏省山隂縣七年刺史陳少游。復奏置焉貞元元年。刺史王宻奏置〉

  〈上虞縣元和十年。又省山隂入會稽縣十年復置梁開平中錢鏐析剡縣立新昌縣皇朝因之。領會稽山隂蕭山諸暨上虞餘姚剡。新昌八縣宣和〉

  〈三年方臘既平七月丁卯詔越州剡縣改名嵊縣與睦州改嚴州歙州改徽州及睦州青溪縣改淳安衢州龍游縣改盈川皆同時也廢州會〉

  〈稽郡漢領縣二十六至漢末六朝而降析。會稽所隷縣為郡今為州軍二十四會稽一郡獨領漢故縣餘暨諸暨山隂餘姚上虞。剡凡六亦可謂盛〉

  〈矣。至唐初。以州境獨大於它州故析剡縣為剡城縣立嵊州析餘姚縣為姚州。武德七年廢姚州。復以餘姚縣來屬貞觀元年廢嵊州復以剡縣來〉

  〈屬。廢縣漢順帝時分上虞南鄉為始寧縣隋平陳廢興平二年。分諸暨大門村為漢寧縣吳改為吳寧縣寳鼎元年割隷東陽郡後復併入諸〉

  〈暨今縣有大門里或云即其地也唐武德四年析剡為剡城縣武德七年廢入剡縣乾道八年分諸暨之楓橋鎮為義安縣淳熈元年。廢入諸暨縣〉

  〈初户部侍郎方公滋以吏事著一時典藩數十年所至有聲績。其置縣雖承史蔣二公之後然卒成之者方公也亦嘗為客言析縣之利它日當愈〉

  〈見不可復併矣然曾未幾時遂為後守所廢徹取官署等以建僧寺人頗議之至或謂有大姓居邑中方為鎮時。擅事權握利柄役服小民無敢與〉

  〈較故大不利於建縣云昔在夏禹會諸侯於會稽歷三千歲而我髙宗皇帝御龍舟横濤江應天順動復禹之迹駐蹕彌年定中興之業群盗削〉

  〈平强虜退遁於是用唐幸梁州故事陞州為府冠以紀元大駕既西幸。而府遂為股肱近藩稱東諸侯之首地望蓋視長安之陝洛汴都之陳許所〉

  〈命牧守皆領浙東安撫使其自丞相執政來與去而拜丞相執政者不可遽數而又昭慈聖烈皇后及永祐以來四陵欑殿相望於鬱葱佳氣中朝〉

  〈謁之使。艫銜轂撃中原未清今天下鉅鎮惟金陵與會稽耳荆。揚梁益潭廣皆莫敢望也則山川圖諜宜其廣載備書顧未暇及者綿數十年直龍圖〉

  〈閣沈公作賓來為守慨然以為己任而通判府事施君宿發其端安撫司幹辦公事李君兼韓。君茂卿為之助郡士馮景中陸子虡王度未鼐。永嘉〉

  〈邵持。正等。相與上參禹貢下考太史公及歷代史金匱石室之藏旁及爾雅本草道釋之書稗官野史所傳神林鬼區幽怪慌愡之說秦漢晉唐以〉

  〈降金石刻歌詩賦咏殘章斷簡靡有遺者。若父老以口相傳不見於文字者亦間見層出。積勞累月乃成沈公去為轉運副使猶經營此書不已華〉

  〈文閣待制趙公不迹寳文閣學士𡊮公說友繼為守亦力成。之而始終其事者施君也書雖本之圖經圖經出於先朝非藩郡所可附益乃用長安河南〉

  〈成都相臺之比名會稽志會稽為郡雖遷徙靡常。而郡本以山得名又禹所巡也故卒以名之既成屬游參訂其槩且為之序嘉泰元年十二月乙〉

  〈酉中大夫直華文閣致仕賜紫金魚袋陸游序會稽續志會稽志作於嘉泰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變遷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語也况〉

  〈城府内外斬然一新則越又非曩之越矣苟不隨時紀録後將何所攷昔虞翻未育答郡太守問會稽古今事應對如流纖悉弗遺當時但嘆其殫〉

  〈洽殊不知二公皆里人也其習熟有非一日。淏雖世本中原僑寓是邦蓋有年矣山川風土之詳人材物産之富與夫事物之沿革變遷曩嘗訪聞〉

  〈兹又目撃於越事亦粗稔懼其乆而遺忘輙裒輯而彙次之總為一編曰會稽續志所書固辛酉以後事而前志一時偶有遺逸者因追補之踈畧〉

  〈者因增廣之譌誤者。因是正之異時有問我以越事敢執此以謝寳慶元年三月旦日梁國張淏序〉

  〈山隂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周越王勾踐之都。秦始皇三十七年移大越曰山隂以邑在山之隂故也為縣屬會稽郡漢為郡都尉治順帝〉

  〈永建四年分浙江以東為會稽郡治山隂晉以後並因之隋併入會稽唐武德七年析會稽立山隂縣八年省𡸁拱二年復置大曆二年省七年復〉

  〈置元和七年又省十年復置與會稽分治郭下宋為里邑元屬紹興路本朝因之紹興府志山隂為縣按前漢志會稽郡領縣二十六山隂居其一〉

  〈隋平陳。廢山隂及上虞等四縣為會稽縣唐武德七年。析會稽立山隂縣八年併山隂縣復入會稽𡸁拱二年。復置山隂縣大曆二年。復革山隂七〉

  〈年復置焉宋元及本朝因之不改。舊志山隂縣本越王勾踐之都會稽土地志曰邑在山隂故〉

  〈以名馬舊志又云山隂之名。得之於秦寰宇記山隂縣舊十二鄉今十五鄉。本秦舊縣置。在會稽山北龜山西漢以為郡都尉所居宋畧云會稽山〉

  〈隂編户三萬號為天下繁劇王羲之云。每行山隂道上如鏡中遊王子敬見潭壑澄澈清流㵼注乃云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隋末廢。併入會稽〉

  〈唐武德四年。又置貞觀元年又廢𡸁拱二年又分。會稽置。大曆二年又廢七年刺史陳少遊。又奏置之。至元和七年併入會稽蕭山兩縣。至十年又〉

  〈置之輿地廣記望山隂縣。秦漢以來故縣隋平陳省入會稽縣。唐𡸁拱二年。復置在州郭下。與會稽分治。有鑒湖。東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所創開〉

  〈周回三百餘里。溉田九千餘頃。創湖之始多浸冢墓有千餘人怨訴臻因被刑於市及遣使覆按。總不見人。籍乃知死者所訴也有龜山一名怪山〉

  〈一名自來山。本自琅琊東。或飛來於此其形似龜故名有蘭溪溪口有亭曰蘭亭晋太守王羲之作曲水序於此。元一統志會稽志云。本越王勾踐〉

  〈之都秦始皇三十七年東遊於此徙大越曰山隂以邑在山之隂故也西漢志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本靈文園顔注曰。靈文侯簿太后父〉

  〈也。自元至元十三年收附後定為上會稽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夏禹方行天下還歸大越會計修國〉

  〈之道以會稽名山仍為地號周越王棲于會稽。即此山也秦始皇二十五年置會稽郡。併置山隂縣漢以為郡治宋齊梁並因之。隋併山隂等四縣〉

  〈入會稽縣為會稽郡治。唐武德七年。分置山隂縣八年省。𡸁拱二年復分置山隂縣自此與山隂常分治郭下宋因之。元屬紹興路〉

  〈本朝。因之紹興府志會稽為縣。元係郡名。隋平陳廢郡屬縣山隂。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縣唐武德七年。省山隂縣復入會稽𡸁拱二年析會稽復入〉

  〈山隂縣儀鳳二年析會稽復置永興縣即今蕭山縣也大曆二年省山隂縣復入會稽七年析會稽復置山隂縣貞元元年析會稽復置上虞縣元〉

  〈和十年又省山隂入會稽尋於會稽析置山隂縣宋元因之不改輿地廣。記望會稽縣本於越地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馬命曰會稽會稽〉

  〈者。會計也其後帝少廪封庶子杼於。會稽以奉守禹祀即越王允常之先也秦置山隂縣屬會稽郡。漢因之。東漢順帝以後為郡治晉因之。後分置〉

  〈會稽縣。隋為吳州。越州及會稽郡治唐因之。南有會稽山秦始皇於此刻石紀功有禹冢禹穴。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為衆峯之傑。始皇登之以望〉

  〈東海山南有嶕峴。峴有大城。越之先君無餘舊都于此有鏡湖。若耶溪雷門。〉

  〈上虞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夏禹與諸侯會計。因相虞樂於此故曰上虞。又以為舜封支庶於會稽故邑有上虞。秦屬會稽郡。漢初因之。順〉

  〈帝時。分上虞南鄉為始寜縣晉因之陳省入會稽。隋罷上虞存始興。唐貞元元年復置。穆宗長慶中移治今所。宋元並屬紹興。〉

  〈本朝因之紹興府志本縣為會稽屬邑舊志云。秦漢以來。上虞皆屬會稽郡王莽改上虞曰。會稽。光武復舊名。晉仍漢舊。故有分載上虞始寜之名。唐〉

  〈貞元中。廢始寜復置上虞。宋元因之。皆屬紹興府寰宇記上虞縣舊十三鄉今一十四。鄉漢縣地理志云。屬會稽郡唐長慶初廢。併其地入餘姚後〉

  〈復置移於此理元一統志圖經引會稽十三州志云夏禹與諸侯會計。國相虞樂於此。故曰上虞華鎮又引雜記云舜封支庶於會稽故邑有上虞〉

  〈秦漢以來皆屬會稽郡唐志云。貞元元年刺史王宻奏復置上虞。穆宗長慶中。移治今所宋以來為望縣自元至元十三年收附後定為中。〉

  〈蕭山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周吳王闔閭弟夫槩之邑。本曰餘墨。漢為餘槩縣。三國吳孫權。改曰永興縣。晉因之。隋省入。會稽。唐儀鳳二年。〉

  〈復置永興縣天寳元年改名蕭山取縣西蕭然山為名宋元屬紹興路。本朝因之紹興府志蕭山為縣。自前漢始初名餘槩隋平陳廢入會稽縣。唐〉

  〈天寳元年改為蕭山縣宋元因之不改郡縣志緊蕭山縣。府西北一百里漢書應劯注云漢分諸暨山隂地為下諸暨後易名餘槩。屬會稽郡至吳〉

  〈孫氏改為永興隋併入會稽唐儀鳳二年。又自會稽分置。輿地廣記緊蕭山縣。本餘暨縣漢屬會稽郡。晉因之。隋省入會稽縣唐儀鳳二年。復置。屬〉

  〈越州。天寳元年改曰蕭山縣。有蕭山潘水所出水經以為疑是浦陽江之别名。自外無水以應之越人西施出於此縣。元一統志元和郡縣志。云本〉

  〈曰餘槩。吳王闔閭弟夫槩之邑。吳孫權改曰蕭山輿地廣記曰漢末童謡曰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間故孫權改曰永興縣晉因之與元和志所紀〉

  〈不同西漢地理志云王莽改曰餘衍今詳按兩漢志會稽郡下並有餘暨而無永興。晉志會稽郡下。有永興而無餘暨。則是吳孫權改餘暨為永興〉

  〈非改餘暨為蕭山沈約宋志於永興縣下亦云。漢舊餘暨縣吳更名永興則吳孫權未嘗更為蕭山也元和志所紀非是今不取又隋平陳廢永興〉

  〈入會稽唐志蕭山縣下注云儀鳳二年置永興縣。天寳元年更名蕭山取縣西蕭然山以為名宋因之稱緊邑自元至元十三年收附後定為中。〉

  〈嵊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本剡縣。順帝時屬會稽郡。三國吳賀齊為今移治今所。唐武德四年。以縣為嵊州分置剡城縣。八年州罷仍為〉

  〈剡縣宋宣和三年。改為嵊縣。取四山為嵊之義。元屬紹興路。本朝因之。紹興府志嵊為縣初名剡。按前漢志。會稽郡領縣二十六。剡居其〉

  〈一。梁開平中。析剡縣三之一。置新昌縣。宋宣和三年。知越州劉述古言剡有兵火象。欲以嵊名縣。詔從之。元因之不改。寰宇記剡縣舊四十鄉。今二〉

  〈十七鄉漢舊縣。後漢順帝以浙江東十三縣為。會稽郡剡亦屬焉孔曄記。縣本在江東。賀齊為剡今移于今所。隋末䧟李子通。唐武德四年平賊以〉

  〈剡為嵊州。六年廢嵊州。依舊為剡縣元一統志本漢剡縣宋郡邑志云宣和三年。平方臘知州事劉述古奏剡字兩火一刀。有兵火象。請改之。遂易〉

  〈為嵊縣。有嵊山。東西南北皆有秀峯。取四山為嵊之義。至今因之。舊望邑。元至元十三年收附後定為上。〉

  〈新昌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剡縣地。梁開平二年。吳越王分剡縣之石牛鎮置新昌縣。宋元並屬紹興路。〉

  〈本朝因之。紹興府志新昌古無是邑。梁開平二年。吳越王錢鏐析剡三之一。始置新昌縣。宋元因之不改。寰宇記新昌縣。十三鄉唐末錢鏐割據錢塘〉

  〈時以去温州之道路悠逺。此地人物稍繁且無館驛乃析剡縣一十三鄉置新昌縣。元一統志本東漢剡縣。舊曰地名南明號石牛鎮。梁開平二年〉

  〈吳越王錢鏐。以此地人物。稍繁。始分剡縣十三鄉置新昌縣後併其鄉為八至宋因之舊為緊邑。元至元十三年。收附後定為中〉

  〈餘姚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以餘姚之地為縣。屬會稽郡。以昔為舜後支庶所封。舜姓姚。故曰餘姚。漢晉宋齊並因之。隋省入句章縣。唐〉

  〈武德四年。分故句章縣置餘姚縣。又以縣置姚州。七年州罷以來屬馬。宋因之。元元貞元年陞為州。屬紹興路。〉

  〈本朝以為縣。紹興府志餘姚之名。始見前漢書地理志周處風土記云漢會稽郡領縣二十六。餘姚其一也自漢至陳。縣之所隷不易隋平陳。併餘姚〉

  〈入句章縣。唐武德四年。析句章之餘姚為姚州七年廢姚州復為餘姚縣。隷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析越州鄮縣置明州。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

  〈郡復為州其後餘姚隷明州。至宋復隷越州。元元貞元年。以餘姚之户餘四萬。陞為州。今復為縣云郡縣志望餘姚縣。府東北一百四十七里。漢舊〉

  〈縣在餘姚山西。山海經云。勾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玊郭璞注云。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元一統志會稽志。風土記云。秦漢為縣。屬會稽郡。元和〉

  〈郡志云隋平陳省入句章縣。唐武德四年析故句章縣置餘姚縣。以縣置姚州。七年州廢以縣來屬。宋因之。為望邑元定為上屬紹興路。〉

  〈諸暨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周越王允常所都秦舊縣。漢為諸暨縣屬。會稽郡。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宋乾道八年。以其地之楓橋鎮置義〉

  〈安縣。俊省。元元真元年。陞為州。屬紹興路。本朝以為縣紹興府志本縣為越允常所封舊邑。西有櫧山。北有槩浦。以櫧〉

  〈字省木槩字音相連。因山浦以為名。或言越得吳。封無諸與夫槩於此邑。上取諸字下取槩字因封邑以為名。漢興平二年。分諸暨之大門村為漢〉

  〈寧縣。吳改為吳寧縣寳鼎元年。割隷東陽郡。復併入諸暨。宋乾道八年。分諸暨之楓橋鎮為義安縣。後廢入諸暨。元因各已户計五萬三千九百七〉

  〈十八户。陞為州。今復為諸暨縣郡縣志望諸暨縣。府西南一百四十二里。越王允常之故邑。國語所謂南至句無即此也漢為縣縣界有槩浦諸山〉

  〈因以名之。歷代不改。元一統志沈約宋志云。漢舊縣宋。會要云。乾道八年以諸暨之楓橋鎮置義安縣。淳熈元年後省止存諸暨至今因之。舊是望〉

  〈邑。元定為上。屬紹興路。分野〉

  〈紹興府志禹貢隷揚州之域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星紀吳越也。漢書地理志云。吳地斗分野。會稽忘云〉

  〈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盧江廣陵六去臨淮郡盡吳分也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會稽志云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虞翻以為。會稽〉

  〈上應牽牛之宿當。少陽之位。東漸巨海西通五湖。南暢無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實為州鎮春秋左氏傳吳伍員曰句踐與我同壤夫差亦曰。越之〉

  〈與異同土連域然則吳越同壤其來乆矣。按晉書天文志曰。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為丑。吳越分曰揚州而。會稽入牛一度春秋〉

  〈元命包曰。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會稽志云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夏吳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漢永〉

  〈嘉中歲星熒惑太白聚牛女之間識者以為吳越之分其後孫策孫權。寳有江左晉太元間符堅將入寇石越對曰今歲在吳分天道不順已而堅〉

  〈果敗去。及陳叔寳將亡有星字于牽牛以此放之則斗牛之分吳越同之信矣會稽志云班固别而言之恐有未然〉

  〈至到本府紹興府志界至明州府慈溪縣地名桐下湖界二百里自界到明州〉

  〈府治一百一十里。計三百一十里西至杭州府富陽縣地名塘口關界一百三十五里。自界到杭州府富陽縣治七十里共計二百五里南至〉

  〈金華府東陽縣地名應村為界二百五里自界到金華府東陽縣治六十里共計二百六十五里北至三江海口二十一里。東南到台州府天〉

  〈台縣地名闢領為界二百八十五里。自界到台州府治一百三十五里。計四百二十里。東北到明州府慈溪縣地名洋浦雙河為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到金華府浦江縣地名楊墓嶺為界一百九十里自界到浦江縣四十里計二百三十里。西北到杭州府錢塘江中流為界一百一十九〉

  〈里。自界到杭州府治一十九里。計一百三十八里。會稽志云。東至慶元府慈溪縣界一百五十七里西至臨安府錢塘縣界一百三十八里。南〉

  〈至台州天台縣界二百九十五里。北至海一百一里。東西二百三十二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至東京二千四百七十里西京二千八百七〉

  〈十里。郡縣志云至東京二千四百五十里東至慶元府二百七十二里。西至臨安府一百六十九里。南至台州四百九十五里北至海〉

  〈一百一里。東南至台州四百六十九里。西南至臨安府四百二十二里。東北至慶元府三百五十七里。西北至臨安府一百三十三里。〉

  〈寰字記。東北至東京二千四百五十里。西北至西京二千八百七十里至長安三千七百三十里。東至明州二百七十里。西至杭州一百三〉

  〈十里。南至台州天台縣闢嶺一百三十六里。北至海與蘇州分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

  〈東北至浹江海際三百九十八里九域志云。大都督府。越州。會稽郡。鎮東軍節度。治會稽山隂二縣至東京二千四百七十里。東至本州界一〉

  〈百五十七里。自界首至明州一百一十五里。西至本州界一百三十八里。自界首里杭州三十一里南至本州界二百九十五里自界首至台〉

  〈州二百里。北至海一百一里。東南至本州界三百五里。自界首至台州一百六十四里。西南至本州界一百九十一里。自界首至杭州二百〉

  〈三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二百二十七里。自界首至明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至杭州一十八里。元一統志云。〉

  〈西北至上都四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大都四千九十五里。東至慶元路慈溪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杭州路界一百三十八里。南至〉

  〈台州路天台縣界二百四十五里。北至大海一百一里。東到慶元路三百一十里。西到建德路三百七十里。南到台州路三百八十里。〉

  〈北到大海一百一里。東南到慶元路三百五十里。東北到大海一百一十里。西南到婺州路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杭州路一百七十一里。〉

  〈江浙須知自本路至大都陸路四千九百一十五里。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東至慶元路界地名桐下湖橋一百九十里。西至杭州路界地〉

  〈名浙。江中流一百三十八里。南至台州路界地名關嶺二百四十五里。北至大海一百一里。〉

  〈山隂縣東至。會稽橋為界一里一百四十六步。到。會稽五十七步。西至蕭山縣錢清浮橋為界六十二里。到蕭山縣三十八里。共計一百里。〉

  〈南至諸暨縣界五十里。北至三江海口二十一里。東南至。會稽縣界地名覆釜嶺四十里。東北至。會稽縣界地名宋家漊二十八里。西南〉

  〈至諸暨縣界古博嶺五十里。自界到諸暨縣七十里。共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白洋海岸五十五里。會稽志云。望山隂縣。本越王甸。踐之都。會稽土〉

  〈地志云邑在山隂。故以名焉。東西九十八里。南北一百一十八里。東至會稽縣界一百五十步。以還河中流為界。自界至會稽縣六十步。西至〉

  〈蕭山縣界五十三里。以西小河中流為界。自界至蕭山縣五十里。南至諸暨縣界七十里。以古傅嶺為界。自界至諸暨縣一百四十三里。北至〉

  〈海一百五里。海北岸即嘉興府界。東南到會稽縣界一百六十六步。西南到蕭山縣界五十八里。東北到會稽縣界五十八里。西北到蕭〉

  〈山縣界四十七里。元一統志云。西北至上都四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大都四千九十五里。北至本路三里。東至會稽縣運河界一百〉

  〈五十步。西至蕭山縣小江界五十三里。南至諸暨州古傅嶺界四十五里。北至大海三十五里。東到本路三里。西到蕭山縣一百三里。〉

  〈南到諸暨州一百二十里。北到大海三十五里。東南到𡹴縣一百五十七里。西南到諸暨州一百一十里。東北到會稽縣三里西北〉

  〈到蕭山縣九十七里。會稽縣東至上虞縣界八十五里。以曹娥江中流為界。至上虞縣三十〉

  〈五里。計一百二十里。西至山隂縣界五十七步。以縣西橋河中流為界自界至山隂縣一里一百四十六步計一里二百三步南至𡹴縣界一〉

  〈百二十里以孫家嶺為界。自界至𡹴縣六十里。計一百八十里。北至桑盆岸一十八里。過海北岸接嘉興府界。東南到𡹴縣地名三界一百三〉

  〈十里東北到本縣地名延德鄉海岸六十五里。西南到山隂縣地名覆釡嶺二十里。西北到山隂縣地名宋家漊一十八里會稽志云望會〉

  〈稽縣本山隂縣地隋廢山隂更置會稽縣為會稽郡治唐𡸁拱二年復分置山隂並在府郭下東西一百二十四里南北一百三十里東至上虞〉

  〈縣界九十二里以東小江中流為界自界至上虞縣二十八里西至山隂縣界六十步以運河中流為界自界至山隂縣一百五十步南至𡹴〉

  〈縣一百二十里以孫家嶺為界自界至𡹴縣五十五里北至海二十里。過海北岸接嘉興府界東南到𡹴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山隂縣〉

  〈界三里一十步東北到上虞縣界七十五里西北到山隂縣界三里二步元一統志云西北至上都四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大都四〉

  〈千九十五里西至本路治一百八十步東至上虞縣界小江九十二里。西至山隂縣界運河六十步南至𡹴縣界杉木嶺一百里。北至〉

  〈大海三十里東到上虞縣一百二十里西到本路四里南到𡹴縣一百五十五里北到大海三十里。東南到上虞縣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到山隂縣三里東北到上虞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蕭山縣九十七里。〉

  〈上虞縣東至餘姚縣小查湖二十八里自界到餘姚縣三十二里計六十里西至會稽縣界曹娥江中流三十五里自界到會稽縣八十五里。〉

  〈計一百二十里南至𡹴縣界郁嶺七十里自界至𡹴縣六十里計一百三十里。北至大海四十五里。過海北岸係嘉興府東南至餘姚竺溪〉

  〈嶺三十里東北至本縣夏盖山海岸三十五里西南到𡹴縣會稽地名三界九十里。自界到𡹴縣四十里計一百三十里西北到會稽縣界〉

  〈延德鄉海岸八十七里。過海會稽界會稽志云望上虞縣十三州志云夏。禹與諸侯會計因相虞樂於此地。故曰上虞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四五〉

  〈十三里南北一百一里東至餘姚縣界二十八里以新橋為界自界至餘姚縣四十五里西至會稽縣界二十八里以曹娥江中流為界自界〉

  〈至會稽縣九十二里。南至𡹴縣界七十里以郁嶺石床鋪為界自界至𡹴縣六十里。北至海四十五里過海北岸即嘉興府界東南到餘姚〉

  〈縣界四十五里西南到𡹴縣界九十里東北到餘姚縣二十里西北到會稽縣界八十七里元一統志云西北至上都五十一十五里〉

  〈西北至大都四千二百一十八里西至本路一百二十里東至餘姚州界二十八里西至會稽縣界二十八里南至𡹴縣界七十里北〉

  〈至大海四十里東到餘姚州六十里西到會稽縣一百二十里南到𡹴縣一百三十里。北到大海四十五里東南到餘姚州六十五里。〉

  〈西南到會稽縣一百二十里東北到餘姚州六十五里西北到會稽縣一。百三十五里〉

  〈蕭山縣東至山隂縣錢清界三十八里自界到山隂縣六十二里。共一百里。西至杭州府錢塘縣界錢塘江中一十九里自界轉北到。錢塘縣〉

  〈一十九里。共三十八里。南至本府諸暨縣界里亭湖橋六十里。自界到諸暨縣八十里。共一百四十里。北至大海二十五里。東南至山隂縣〉

  〈界小江口二十五里。西南至杭州府富陽縣界塘口關三十五里。東北至山隂縣界白洋海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杭州府仁和縣界錢塘江〉

  〈中一十九里。自界到仁和錢塘二縣一十九里。共三十八里。會稽志云。緊蕭山縣本吳王闔閤弟夫槩之邑。以縣西蕭然山為名在府西北一百里〉

  〈九十步東西六十二里。南北九十里東里山隂縣界五十里。以西小江中流為界自界至山隂縣五十三里。西至臨安府錢塘縣界。二十三里。以〉

  〈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錢塘縣三十里。南至諸暨縣界六十五里。以勞嶺為界。自界至諸暨縣六十五里。北至臨安府錢塘縣三十五里。以浙〉

  〈江中流為界自界至錢塘縣四十七里東南到山隂縣界五十一里。西南到臨安府錢塘縣界四十八里。東北到山隂縣界四十九里。西〉

  〈北到臨安府錢塘縣界一十五里元一統志云西北至上都四千七百七十七里西北至大都二千九百七十七里東至本路一百里東〉

  〈至山隂縣界五十里西至杭州路錢塘縣界二十三里南至諸暨州界六十五里北至杭州路仁和縣界三十五里東到山隂縣一百三〉

  〈里。西到杭州路錢塘縣五十三里南到諸暨州一百二十里。北到杭州路仁和縣八十里東南到山隂縣九十七里東北到杭州路鹽〉

  〈官縣五十四里。西南到杭州路富陽縣九十里。西北到富陽縣八十里𡹴縣東至明州府奉化縣界陸詔嶺六十里。自界到奉化縣八十里。計〉

  〈一百四十里西至諸暨縣界皂莢嶺七十五里。自界到諸暨縣八十五里。計一百六十五里。南至新昌縣界胡塍一十八里自界到新昌縣一〉

  〈十七里。計三十五里。北至會稽縣孫家嶺六十里自界到會稽一百二十里。計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明州府奉化縣界箬坑嶺一百三十里自〉

  〈界到奉化縣一百二十里計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本府新昌縣界郁嶺六十里。自界到新昌縣六十八里。計一百二十八里。西南至金華府東〉

  〈陽縣界白峯嶺八十里。自界到東陽縣八十五里。計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本府上虞會稽縣界五十里。自界到本府一百三十里。計一百八十〉

  〈里。會稽志云。望嵊縣。本漢剡縣。道書云兩火一刀可以逃言剡多名山可以避灾也。宣和三年改今名縣有嵊山。水經注。嶀山與嵊山峯嶺相連。又〉

  〈云東有華山。南有黄山。西有白山為縣之秀峯。嵊山在北乃四山為嵊之義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東西二百七十六里。南北一百七十六里東〉

  〈至慶元府奉化縣界一百四十里以陸詔嶺為界自界至奉化縣一百里西至諸暨縣界一百三十六里。以勞嶺為界自界至諸暨縣七十三里。〉

  〈南至新昌縣界一十五里。以胡塍為界自界至新昌縣一十五里北至會稽縣界五十五里以池湖驛為界自界至。會稽縣一百四十里東〉

  〈南到新昌縣界一十五里。西南到婺州東陽縣界九十里東北到。會稽縣界六十二里。西北到。會稽縣界六十二里。元一統志云。西北至〉

  〈上都五千四十五里。西北至大都四千二百四十八里北至本路一百五十里東至慶元路奉化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諸暨州界一百〉

  〈二十六里。東到新昌縣三十里西到諸暨州二百九里。南到新昌縣三十里。北到會稽縣一百五十五里。東南到新昌縣三十五里。〉

  〈東北到新昌縣四十五里。西南到婺州東陽縣一百七十二里。西北到山隂縣一百五十七里。〉

  〈新昌縣東至台州府寧海縣松樹嶺一百二十里。西至嵊縣界一十八里。南至台州府天台縣界石壘嶺寨七十五里。自界到天台縣五十〉

  〈里。共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嵊縣湖塍渡一十七里。自界到嵊縣一十八里。共三十五里。東南至台州府天台縣關嶺七十五里。自界到天台縣〉

  〈四十五里共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嵊縣郁嶺六十八里。自界到嵊縣六十里。共一百二十八里。東北至明州府奉化縣剡界嶺八十里。自界到〉

  〈奉化縣一百里共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嵊縣小坑嶺三十里。會稽志云緊新昌縣本剡縣地。唐末錢氏析十三鄉。置新昌縣後併其鄉為八。在府〉

  〈東南二百二十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一百五里。東至嵊縣界五十里。以孝嘉鄉為界。自界至嵊縣二十里西至嵊縣界三十里以烏巖溪為界〉

  〈自界至嵊縣二十里。南至台州天台縣界七十五里以祥鸞鄉為界自界至天台縣六十四里。北至嵊縣界三十里以王宅後溪為界。自界至〉

  〈嵊縣二十五里。東南到台州天台縣界八十五里西南到嵊縣界一十五里。東北到嵊縣界二十五里。西北到嵊縣界一十五里。元一〉

  〈統志云。西北至上都五千七十五里西北至大都四千二百七十八里北至本路一百八十里。東至台州路寧海縣界一百里西至嵊縣〉

  〈界一十五里南至天台縣界五十五里。北至嵊縣界一十五里。東到奉化縣二百四十里。西到嵊縣三十里。南到天台縣一百五里。〉

  〈北到嵊縣三十里。東南到天台縣一百五里。西南到嵊縣四十五里。東北到奉化縣一百八十里西北到嵊縣三十五里。〉

  〈餘姚縣東至明州府慈溪縣桐下湖橋分界二十里。自界到慈溪縣六十里。共八十里。西至本府上虞縣小查湖分界三十二里。自界到上虞〉

  〈縣二十八里。共六十里。南至明州府奉化縣白蓮庄分界八十五里。北至大海四十五里東南至明州府慈溪縣石門分界二十五里。自界〉

  〈到慈溪縣一百里。共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明州府慈溪縣雙河洋浦分界六十里自界到慈溪縣八十里。共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本府上虞縣〉

  〈笁溪嶺分界三十里西北至太府上虞縣夏蓋山海岸分界七十五里。會稽志云望餘姚縣周處風土記云舜後支庶所封舜姓姚故曰餘姚。在〉

  〈府東北一百四十七里東西六十里南北二百六十里東至慶元府慈溪縣界一十里以桐下湖橋為界自界至慈溪縣八十里西至上虞縣〉

  〈界。四十五里。以新橋為界自界至上虞縣二十里。南至嵊縣界一百六十一里。以黎州山為界自界至嵊縣三百里。北至海三十五里。過海〉

  〈北岸接平江府界。東南到慶元府慈溪縣界三十五里西北到上虞縣界四十五里東北到慶元府慈溪縣界八十里。西北到上虞縣界〉

  〈六十里元一統志云。西北至上都五千七十五里西北至大都四十二百七十八里西至本路一百八十里。東至慶元路慈溪縣界一十〉

  〈里西至上虞縣界三十二里。南至嵊縣界一百六十一里北至大海三十五里東到慶元路慈溪縣九十里。西到上虞縣六十里。南〉

  〈到嵊縣一百六十五里北到大海三十五里。東南到慶元路慈溪縣八十里西南到上虞縣六十五里東北到慶元路慈溪縣八十里。〉

  〈西北到上虞縣六十五里諸暨縣東至本府嵊縣界皂莢嶺八十五里自界到嵊縣七十五里。共〉

  〈一百六十里。西至杭州府富陽縣界雀門嶺八十一里。自界轉北到富陽縣七十九里共一百六十里南至金華府義烏縣界善坑嶺六十里。〉

  〈自界到義鳥縣六十里。共一百二十里。北至本府蕭山縣里亭湖橋八十里。自界至蕭山縣六十里共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金華府東陽縣應〉

  〈村七十五里自界到東陽縣六十里共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本府山隂縣界古博嶺七十里。自界到山隂縣五十里。共一百二十里。西南至〉

  〈金華府浦江縣界楊墓嶺七十里自界到浦江縣四十里。共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杭州府富陽縣界塘口關八十里會稽志云望諸暨縣本越王〉

  〈允常所都或言西有櫧山北有槩浦諸文省暨音近因山浦以為名也或言無諸舊封夫槩故邑上取諸下取槩因封邑以為名也在府西南一百〉

  〈四十二里。東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一里東至嵊縣界八十三里以茆峴嶺為界自界至嵊縣一百二十六里。西至臨安府富陽縣界〉

  〈八十一里以黄峴嶺為界。自界至富陽縣一百二十六里南至婺州浦江縣界七十里。以新界官道為界自界至浦江縣五十里。北至蕭山縣〉

  〈界九十一里。以南亭浦為界自界至蕭山縣九十二里。東南到婺州東陽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臨安府富陽縣界五十里二百步東北到〉

  〈山隂縣界八十一里。西北到蕭山縣界七十里。元一統志云。西北至上都四千九百一十四里。西北至大都四千一百一十四里。東北至〉

  〈本路一百一十里。東至嵊縣界八十三里。西至婺州路浦江縣界六十八里。南至婺州路東陽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本路蕭山縣界六〉

  〈十五里東到嵊縣二百九里西到婺州路浦江縣一百三十里南到婺州路東陽縣一百九十里北到蕭山縣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婺〉

  〈州路東陽縣一百九十五里東北到山隂縣一百一十里西南到婺州路浦江縣一百三十里西北到蕭山縣一百三十五里〉

  〈道路水路附會稽志山隂縣東路來自會稽縣界經縣界五十四里西入蕭山縣界。〉

  〈南路來自諸暨縣界。經縣界二百二十里至海岸過海入嘉興府界。西小江水路。東南來自諸暨縣界經縣界五十五里。西北入蕭山縣界勝〉

  〈舟五百石運河水路。東來自會稽縣界經縣界五十三里一百六十步西入蕭山縣界勝舟五百石。〉

  〈會稽縣。東路來自上虞縣界經縣界九十三里西入山隂縣界南路。來自嵊縣界經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海岸過海入嘉興府界。東南路〉

  〈來自嵊縣界經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入山隂縣界。西南路來自山隂縣界經縣界一百五里。東北入上虞縣界曹娥江路南來自上虞縣界經〉

  〈縣界四十里北入海。勝舟五百石。若邪。溪路南來自縣五雲鄉界經縣界二十五里北入鏡湖。勝舟五十石〉

  〈上虞縣東路。來自餘姚縣界經縣界五十三里。西入。會稽縣界。南路來自嵊縣界。經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海岸過海入嘉興府界上虞江〉

  〈路。在縣西二十八里。南來自嵊縣界。經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入會稽縣界大信潮勝舟五百石。小信潮勝舟二百石運河路在縣南二百二十步〉

  〈東來自餘姚縣界經縣界五十三里六十步。西入會稽縣界勝舟二百石。蕭山縣東路。來自山隂縣界經縣界六十二里西入臨安府錢塘縣界。〉

  〈南路來自諸暨縣界經縣界九十里北入臨安府鹽官縣界。浦陽路南來自諸暨縣界。經縣界一百五十六里。北入山隂縣界勝舟二百石。〉

  〈運河路東來自山隂縣界。經縣界六十二里。西入臨安府錢塘縣界勝舟二百石。〉

  〈嵊縣東路。來自慶元府奉化縣界經縣界一百七十六里。西入諸暨縣界。南路。來自新昌縣界經縣界一百七十六里。北入會稽縣界。剡溪〉

  〈路。西南來自婺州東陽縣界經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入上虞縣界。勝舟一百石〉

  〈新昌縣東路來自嵊縣界。經縣界六十里西復入嵊縣界南路來自臺州天臺縣界經縣界一百里。北入嵊縣界見舊經東南通臺州天台縣。〉

  〈一百五里。西北通嵊縣三十里。東小路通慶元府奉化縣一百二十里。西南通婺州東陽縣一百八十里。〉

  〈餘姚縣東路。來自慶元府慈溪縣界經縣界六十里西入上虞縣界南路來自嵊縣界。經縣界二百六十里。北至海岸過海入平江府界餘〉

  〈姚江路西來自上虞縣界。經縣界五十五里東入慶元府慈溪縣界。勝青五百石〉

  〈諸暨縣東路來自嵊縣界經縣界一百六十三里。西入臨安府富陽縣界。南路來自婺州浦江縣界經縣界一百六十里北入蕭山縣界。東〉

  〈路來自婺州東陽縣界經縣界二百里東北入山隂縣界。西路來自臨安府富陽縣界經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入蕭山縣界。浣江路東南〉

  〈來自安俗鄉界。經縣界九十一里。北入蕭山縣界勝舟。二百石。〉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九百六十三

  重 録 總 校 官 侍 郎 〈臣 髙   拱〉

  學 士 〈臣 胡 正 䝉〉

  分 校 官 編 修 〈臣 吕   旻〉

  書 寫 儒 士 〈臣 韓   〉

  圖 點 監 生 〈臣 徐 克 私〉

  〈臣 歐 陽 卿〉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