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三千七 人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七 九眞

  人

  君人〈慎子君人篇。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奪與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民之所信〉

  〈者法也。今在賞者欲多。在罰者欲少。無法以限之。則不知所論矣。雖極聦明以窮輕重。盡心以班奪與。夫何解於志望矣哉。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

  〈則是同功殊罰也。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鈎也。非以鈎策爲遇人智也。所以去私實。欲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爲。則事〉

  〈斷於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處其賞罰                而無望於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天辨在人〈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篇。難者曰。陰陽之會。一歲再遇於南方者以。中夏。遇於北方者以。中冬。冬喪物之氣也。則〉

  〈其會於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臺力而并功。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

  〈也。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也。少陰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陰雖與水并氣而合冬其實不同。故水獨有喪。而陰不與〉

  〈焉。是以陰陽會於中冬者。非其。喪也。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

  〈亦在於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於人。人無春氣何以傳愛而容衆。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

  〈冬氣何以哀犯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秋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竦陽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

  〈冬閉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匹夫雖賤而可以見德刑之用矣。是故陰陽之行終各六月。逺近同度〉

  〈而所在異處。陰之行春居東方。秋居西方。夏居空右。冬居空左。夏居空下。冬居空上。此陰之常處也。陽之行春居上。冬居下。此陽之常處也。陰終歲〉

  〈四移而陽常居實。非親陽而竦疏當作踈陰。任德而。逺刑。與天之志常直陰空處稍取之以爲助。故刑者德之奉。陰者陽之助也。陽者歲之主也。天〉

  〈下之昆蟲隨陰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隨陽而序位。幼者居陽之所。少。老者居陽之所老。貴者居〉

  〈陽之所盛。賤者當陽之所衰。藏者言其不得當陽。而當陽者臣子也。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爲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刑也。禮之尚右。非〉

  〈尚陰也。敬老陽                           而尊成功也。〉

  慎人〈吕氏春秋慎人篇。慎人一作順人六曰。功名大立。天也。爲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推之於天下。復慎其爲人。修仁義。故曰不可〉

  〈也。夫舜遇堯。天也。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陶作瓦器天下說之。秀士從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於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事。治也。〉

  〈首。民也。黔水潦川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爲之。人也。夫湯遇桀。武遇紂。天也。湯武修身積善爲義。以憂苦於民也。苦。勞也。舜之耕溓。其賢不肖〉

  〈與爲天子同。同辭也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屬堀地財。取水利。地財。五榖。水利。濯濯。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居止然後免於凍餒之患。患。難也。〉

  〈其遇時也。登爲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振振殷殷。衆反之盛。舜自爲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

  〈臣。所以見畫有之也。畫有之。賢非加也。加。益也。畫無之。賢非損也。損滅時使然也。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虢當爲虞。百里奚虞臣也。。傳曰。〉

  〈伐虞後其大夫羿伯以媵秦繆公姬。孟子曰。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諫之。百里奚知虞公之不可諫也。而去之〉

  〈秦。此云亡虢誤矣。楊子雲恨不及其時。車載其金。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技得而說。之。公孫技。秦大夫子桑。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爲獻。〉

  〈進也。請以大夫職事屬付百里奚也。繆公曰。買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技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下。〉

  〈避也。君爲明君。臣爲忠臣。彼信賢。境内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使百里奚雖賢無德。繆公必無此〉

  〈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之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備。當作憊。憊。極也。論語〉

  〈曰。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絶糧。從者病莫能興。此之謂也。故曰宰子憊矣。孔子弦歌〉

  〈於室。顔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迹於衛。伐一作𢪊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

  〈藉。猶辱也。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絶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醜猶耻也。顔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嘆之曰。由與賜小人〉

  〈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爲窮。論語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

  〈窮。小人窮斯濫矣。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言不窮於道也。故内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露既〉

  〈降。吾是以知松栢之茂也。衆木遇霜雪皆凋。喻小人遭亂世無以自免。松栢喻君子而能茂盛也。論語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此之謂也。昔桓〉

  〈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齊桓公遭無知之亂。出奔莒。晉文公遣驪姬之讒。出遇曹。越王句踐與吳戰而敗。樓於會稽之山。卒皆享國。〉

  〈堯復其耻爲霸君。故曰得之。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繞更也。更取瑟而弦歌子路抗然執干而舞。于。循也。子貢曰。吾不知天之〉

  〈高也。不知地之下也。高下。喻廣大也。言不能知孔子聖德之如天地。古之得道者。窮亦樂樂其道也。達亦樂樂兼善天下也。所樂非窮達也。言樂道〉

  〈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此近喻身也。言得道之人不爲窮極。不爲達顯。故一之也。爲寒暑風雨之序矣。寒暑。陰陽也。陰陽和。風雨序也。聖人法天〉

  〈地。順陰陽。故能不爲窮達變其節也。故許由虞乎頴陽。虞。樂也。頴水之北曰陽輕天下而不屈於堯。養志於箕山。山在頴水之北。故曰樂乎頴陽也。〉

  〈而共伯得乎共首。共。國。伯舜也。棄其國隠             於共首山。而得其志也。不知出何書也。〉

  求人〈吕氏春秋求人篇。求人五曰。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身者。國之本也。詹子曰。未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曰身定國安而治須〉

  〈賢人也。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聖。觀於春秋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術一也。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

  〈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以。用也。極卑極賤。極逺極勞。虞用宫之奇。吳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國者。雖至於今存可也。則是國〉

  〈可壽也。有能益人之壽者。則人莫不願一作事之。今壽國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堯傳天下於舜。禮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

  〈之。至卑也。舜布衣也。故曰至卑。伊尹庖厨之臣也。傳說。殷之胥靡也。胥靡。刑罪之名也。皆上相天子。至賤也。禹東至摶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摶木。太木之津崖也。淮南子曰。日出陽谷。青羌。東方之野也。攢樹之所。㨉天之山。山高至天也。鳥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東方其人齒黑。因曰齒黑〉

  〈之國也。南至交趾孫樸續橢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南方積陽陽数極於九故曰九陽。山也羽人祼民之處不死之鄉羽人鳥啄背〉

  〈上有羽翼。祼民。不衣衣裳也。鄉。亦圖也。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飲露吸氣。養形人也。西方剛氣所在。故曰積金之山也。〉

  〈共肱一臂三面之鄉。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今正北極之團也。夏海。大冥也。北方純陰。故曰大冥之中。處衡山之北極之山也。犬戎之〉

  〈國。夸父之野。禺疆之所。積水積石之山。不有懈墮。犬戎。西戎之别也。夸父。獸名也。禺疆。天神也。之所。處也。積水。謂海也。積石。山名也。經管行之不懈〉

  〈墮休息也。憂其黔首。顔色黎黑。竅藏不通。病也步不相過。罷也以求賢人。欲畫地利。至勞也。地利。嘉榖也。至。大也。事功曰勞。得陶化益員窺横革之〉

  〈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金。鍾鼎也。古豐碑也著於盤盂。盤孟之器皆銘其功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

  〈夫子爲天子。而天下已治矣。夫子。謂許由也。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爲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爲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自爲爲己〉

  〈也。與却也啁噍。小爲也。案。簇也。偃息也。啁音超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滿腹。不求餘也。歸。終也。惡用天下。惡。安也。遂之箕山之下。頴水之〉

  〈陽。耕而食。箕山。在頴川陽城之西。水北曰陽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經。攢埋也。故賢主之於賢者也。物莫之妨。不以物故。妨害賢者。戚愛習故。戚。親〉

  〈也。不以害之。故賢者聚焉。賢者所聚。天地不懷。鬼神不害。人事不謀。人不以姦邪謀之也。此五常之本事也。皋子衆疑取國。召南宫䖍。孔伯産。而衆〉

  〈口止。皋子。賢者也。其取國告䖍産口乃止。愛産其徒之賢者也。其事不與許由相連也。皋子衆疑許由欲取國也。晉人欲攻鄭。令叔嚮聘焉。視其有〉

  〈人與無人。視其有無賢人也。子産爲之詩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叔嚮歸曰。鄭有人子産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詩有異心。〉

  〈不可攻也。鄭近秦與荆也。其詩云。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將事秦荆。故曰有異心。不可攻也。晉人乃輟攻鄭。輟。止也。孔子曰。詩云。無競維人。子産一稱〉

  〈而鄭國免。詩大雅抑之二章也。無競惟人。四方其訓           之。無競。競也。國之强惟在得人。故曰鄭國免其難也。〉

  陰陽二十五人〈黄帝素問黄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内。不離于五人。亦應之故五〉

  〈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于衆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别而以候從外知内何如。歧伯曰。悉〉

  〈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櫃〉

  〈蕆之。不敢揚之。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黄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

  〈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爲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

  〈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 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一曰少角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

  〈然。一曰右角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栝栝然。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爲人赤色。廣䏖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

  〈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顔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 質徵之人比於左手〉

  〈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一曰質之人。一曰大徵。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一曰熊〉

  〈熊然質判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頥頥然。一曰質徵土形之人比於上宫。似於上古黄帝。其爲人黄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

  〈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大宫之人比於左足〉

  〈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 加宫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一曰衆之人少宫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宫之人比於〉

  〈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一曰衆之人。一曰陽明之上。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爲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

  〈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爲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大陰敦敦然。 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 左商之人比於〉

  〈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 右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 小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

  〈似於黑帝。其爲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頥。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摇身。下凥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陰污污然。 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小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 衆之爲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

  〈下潔潔然。一曰加之人桎之爲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衆之所以相欺者是也。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

  〈色何如。歧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黄帝曰。其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歧伯曰。凡年忌下〉

  〈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二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爲〉

  〈姦事。是謂年忌。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柰何。歧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

  〈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盡。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胷。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

  〈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

  〈鬚。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

  〈歃。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陰〉

  〈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

  〈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温。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

  〈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温。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脉。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多肉以平。血氣〉

  〈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脉氣血名。〉

  〈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讅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黄帝〉

  〈曰。刺其諸陰陽柰何。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爲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温之。〉

  〈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脉結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

  〈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武人〈山名淮南鴻烈解洛棠武人。在西北陬。皆日所入之山名也〉州人〈地名經子法語荀子州人。舉太公於州人。〉

  任人〈杜預釋例周地闕〉陽人〈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吕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

  〈不絶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注駟地理志。河南梁縣有陽人聚。續後漢書孫堅傳堅討董卓。移屯梁東。大爲卓軍所破。堅復收散卒進屯〉

  〈陽人。〉柏人〈縣名左傳哀公四年。趙鞅圍邯鄲降。荀寅奔鮮虞。鮮虞納荀寅子柏人。注柏人。晉邑。西漢書地理志。柏人。縣名。屬趙國。注〉

  〈葬曰壽仁劉子鄙名篇。亭名柏人。漢后夜遁。注漢后。是漢高祖也。夜過柏人亭欲宿。問曰。此是何亭。左右曰。此名柏人亭。高祖曰。若名柏人亭。逼迫〉

  〈於人。事須急去。去後果使客來欲害高祖。至自尋覓不見。乃是能人貫高正遂恐其罪。不以爲怨也。〉道人〈西漢書地理志。道人。縣名。〉

  〈屬代郡。注莽曰道仁。師古曰本有仙人游其地。因以爲名。〉葰人〈西漢書地理志。葰人。縣名。屬太原郡。注如淳曰。音立瑣及。師古曰。又〉

  〈音山寡反。〉安人〈隋書地理志。安人縣舊曰臨西。開皇十八年改名焉。〉淳人〈隋書地理志。淳人縣開皇十九年置。〉

  寧人〈隋書地理志。寧人縣開皇十五年置。曰安人。十八年改名焉。〉

  燧人氏〈古三墳書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靈。教人炮食。鑽木取火。天下生靈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傳教之臺。有〉

  〈結繩之政。壽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後也。易通卦驗燧皇始出握機矩表計㝠圖。其刻曰蒼渠通靈鄭玄注曰。矩。法也。燧皇。世謂燧人在伏 前。作其〉

  〈圖謂之計㝠。時無土刻石而謂之耳。刻曰。蒼精渠肩之人。能通神靈之意也。尚書大傳燧人爲燧皇。燧人以火紀。火陽也。陽尊。故托燧皇於天。古史〉

  〈考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冗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未有火化脛臊。多害腸胃。於是有聖人以火德〉

  〈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恱。號曰燧人。王子年拾遺記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

  〈此樹下。有鳥啄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鎖火。號燧人氏。〉

  巫人〈羅泌路史高辛紀。巫人封巫爲巫氏。生戴民。戴民盼姓〉

  王人〈元和姓纂風俗通。王人。子突之後。因氏焉。漢有安平太守王人宰公。羅泌路史高辛氏紀。家平陽爲王人氏〉

  左人〈羅泌路史黄帝紀。夷彭紀姓。其子始封於采。是爲左人有氏。〉

  左人郢〈史記仲尼弟子左人郢。魯人。廟學典禮宋高宗製伯彼臨淄。左行獨賢。晞踪十哲。秀頴三千。心悅誠服。家至户傳。樂只君〉

  〈子。文聲益宣。宋刑部尚書邊歸讜 建隆鳳德既衰。龍戰于野。方領圓冠孰敦儒雅。平平子衡。晝夜無捨。張我國維。是稱達者。宋尚書祠部員外郎〉

  〈直集賢院石中立 祥符循循善誘。從師希聖。崇仁厲義。奚其爲政。業脩道隆。終古斯盛。興儒建侯。彰我休命。〉

  聞人〈元和姓纂風俗通云。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遂以聞人爲氏。西漢書儒林。傳后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

  〈漢。子方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如淳曰。聞人。姓也。名通漢。字子方。〉

  聞人譽〈宋劉行簡苕溪集宋故聞人府君墓志銘 余曩以柱史失職。罪黜寓家德清。暇日浮扁舟。訪川巖於鄰邑。中流遇〉

  〈風。命撑舟傍村墅。暮夜不得所栖。問亭傳曰無有。獨酒壚在焉。問主壚爲誰。曰聞人君長者也。余得假宿。訪主人曰適他墅矣。質明將與。則奴奉匜〉

  〈在户外。余沃盥僅畢。君出迎有禮貌。自言昨暮無他適。蓋窺公於屏間。識公非塵凡人也。固欲飯余。具甚設。自是識君。率間歲一相過。坐客有及求〉

  〈田事者。余以囊無金謝之。君竊聽若不聞。閲數日持劵來曰。鄉公與客語田事。尋物色其處。以緍錢千爲公得之。余驚謝不敢留者七八。君曰。他日〉

  〈以直歸我未晚也。如是十餘年僅能償半。余刺促不自安。君無半辭及之。一日扶羸過余曰。吾得疾且病。故來取别乆之。出筆札相授曰。鄉所負已〉

  〈折劵。懼吾子若孫不察吾意。或相督取。余曰。自吾居里間。雖甚困不貸人一錢。所見士大夫有急叩人門。雖甚薄少。不可得。今君捐數十萬錢不取。〉

  〈如棄涕唾授受之際。不應如是之輕。君以筆札抵案徑不返顧。余愧其意。每從人言之。知君者皆云聞人君樂善好義。辭氣質直。不爲表襮。意所欲〉

  〈必爲之。類此頗衆。然非余意也。念終當償之。又三歲而君卒。其子頎袖書來乞銘。余固欲表其事不復辭。且使後人知君所爲可槩見也。君諱譽。字〉

  〈聲甫。世居湖州之武康。曾大父永。大父億。父濟。君未嘗業儒。而舉動不愆於禮義。舉親孝謹。承顔順指。生事死葬。無毫髮可恨。鄉里稱焉。賑貧恤孤。〉

  〈不見所難。自幼至老。屬意浮屠氏之學。以精進布施爲實行。建殿閣。嚴像設者十數。誦内典。飯緇流不可以數計。名山橋梁應創。與通衢徑街。並巖險〉

  〈仄應布磚。雖綿亘甚逺。皆獨任之。行路受其賜。平時多從方外有道者游。晚歲若有得。臨終索湯沐。炷香斂念。詔傍觀曰。聞人有道行與否。在今日〉

  〈矣。實紹興二十三年。八月戊寅也。享年七十有三。以其年十一月壬寅。葬于所居之南二十里崇仁鄉。南岳山之原。從先君之兆。室李氏。男二人。頩〉

  〈泰州𦔳教。早卒。頎從信使出疆補官。轉承節郎。女三人。適邑人姚惇。施良佐孫男六。良貴。良臣。良翰。良心。良器。良才。銘曰。川可回。石可泐。惟兹銘。詔罔極。〉

  聞人滋〈老學庵筆記嘉興人聞人茂德。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過蔬豆而已。郡人求館客者多就謀之。又多蓄書。喜借人。自言作〉

  〈門客牙。充書籍行。開豆腐羹店。予。少時與之同在勑局         爲删定官。談經義衮衮不倦。發明極多。尤邃於小學云。〉

  聞人邦榮〈夷堅支信州貴溪民聞人氏。有二子長邦榮。季曰邦華。父在時豫爲區處生理於縣啓茶肆以與邦華。於〉

  〈州啓藥肆以與邦榮。及父沒。數歲之間。華縱游妄費。破蕩幾盡。而榮獨能謹身節用。衣食豐餘。母愛季子宻𦔳之。且導使興訟。以爲母在堂。不應分〉

  〈析。榮不伏訴于有司。臺府官僚定奪至五六。最後監贍軍庫張振之子理承其事。時厥毋已亡。張議令悉籍遺貲中分。各受若干。其先爲華所壞者〉

  〈理爲所得之數。華不伏。至于獄治。華使所善買生砒置羹中。賂門卒持與榮。榮接食下咽。未幾即嘔吐。遍身腫赤。吏以告理官。遣還家半途死。其子〉

  〈廉夫雖知父被毒明白。而無形影可發其冤。隱忍殯埋事恰經歲。華入理院對狀。廉夫一僕獻計。請仍用前策。别携一丁偕詣食店買麫四碗。各餐其〉

  〈一。而賫其一送華。細屑砒于下。華食不盡器而止。有大辟囚在傍餕其餘覆殘汁地上。犬舐之。俄頃囚犬皆嘔。華遂得疾宛如兄狀。明旦死。司理參〉

  〈軍王昌祖深疑焉。曰。昨日一健漢。元無患苦。何由遽至是。將行究詰。使獄卒物色鬻麫處曰。有三人來。一著皂背子。兩白衣亟遣呼逮已竄矣所謂〉

  〈皂衣者。乃廉夫。兩白者。僕也。言於郡發卒追之。得於貴溪之西五里。既到獄。一問即承。郡請于朝。首謀之僕坐死。廉夫但决配。命未下而亡。此事首〉

  〈尾三年。邦榮以紹熙辛亥。邦華以壬子。廉夫以癸丑。同是六月八日凶終。可謂異矣。砒固有毒。然服之者何必盡死。聞人氏之禍。實冤業致然。人或〉

  〈不幸而值此者。唯單飲生油。以吐                   爲度。則其毒氣自消。不能爲害也。〉

  聞人貞〈國朝徐一夔始豐藁聞人氏家譜序。德清聞人氏家譜一卷。孝孫貞之所記録也。按譜。聞人之有姓。自魯之馬正始。〉

  〈漢元成閭有名通漢者。與大小戴講禮曲臺。靈帝時有名襲者。拜太尉。用菑異免。劉寵代之。漢末之亂。徙居吳中。至晉武帝時有爲慱平令者。名奭。〉

  〈以上疏切諫有聲。隋末徙錢唐。至吳越王時有爲新定從事者。名珪。累階銀青光祿大夫。此其尤顯顯者。周顯德中。又徙嘉興。而嘉興之族。在宋時〉

  〈類由科目起家。號爲特盛。而貞之族。則嘉興支也。自訓武府君居武康之巽渚。傳五世徙德清之溪上。今貞實爲德清聞人氏云。貞之來建業也。其〉

  〈父慮其游宦日乆。授以兹譜。且告之曰。兵革甫定。而兹譜幸存。爾慎承之。貞承命唯謹。重加彙次。謁余請序。嗚呼。人本乎祖。祖也者。氣之所從始也〉

  〈故記禮者曰。禮不忘其所出。返始之道也。先王盛時。宗廟有制。昭穆有序。冠昏喪祭有禮。近而合也。有敦睦之情。逺而暌也。無乖離之患。其防範斯〉

  〈世之意至矣。去古既逺。宗廟之制廢。昭穆之序紊。冠昏喪祭之禮不講。夫能使世之人知其身之所自出。而不墮於蚩蚩之類者。亦以家有譜而已。〉

  〈而家譜之設。未必人人然也。何也。昩者不知所以修。明者知所以修之。而不能保其不失。近世清河元文敏公以雄文重望伏一世。至欲執筆叙其〉

  〈傳次。以推世德之源。溯而上之。僅四世而止。自四世以上。莫能詳也。有遺憾焉。是故譜牒不修。雖有孝子慈孫欲以展追崇之敬。有不可得。豈不可〉

  〈嘆也哉。今觀貞之譜。其逺者勿論。自訓武而下。以至于貞。凡八世矣。嗣是而書。雖百世不泯可也。居今之世有能自全其軀者足矣。遑及其身之所〉

  〈自出哉。此聞人氏之父子所以爲可敬也。乃爲              之序。貞字廷幹。慎敏而有學。故知所重如此云。〉

  冝人聞人氏〈宋孫燭湖先生集宜人聞人氏冝記。冝人聞人氏。先世自吳徙家越之餘姚。曾祖修。祖嘉謀。皆長者。〉

  〈父頴達。太學名士。宜人生紹興之壬戍。爲故朝奉大夫知婺州趙公師龍之配三封至冝人嘉泰元年九月六日卒壽六十十二月甲申葬其縣龍〉

  〈泉鄉石堰西隩之原祔趙公之兆。四男子。希醇。承務郎簽書南康軍判官廳公事。希一。文林郎監鎮江府延陵鎮。希白。迪功郎監湖州梅溪鎮。希怤〉

  〈將仕郎。四女。適迪功郎婺州黄陂縣尉應宗度。承事郎監安慶府山口鎮楊矩。宣教郎知臨安府於潜縣胡衛。幼早大。應氏胡氏女亦先卒。孫男三。〉

  〈曰與慶。與權。與可。孫女四人尚幼。宜人早任家事。姑郭夫人得燕佚康寧。近九十而終。趙公歷典四郡以循良著。無私謁之謗。諸子力學。孟仲已踐〉

  〈世科。叔子四貢禮部。宜人爲婦爲毋                  之賢可知已。里人孫某爲識其壙。〉

  北人〈元和姓纂英賢傳古有告劉河北人。因氏焉。莊子吳大夫有北人子高。通志氏族略。莊子舜友北人無擇鉏吾。漢有侍御史西〉

  〈鉏虛。見                              英賢傳〉

  厨人〈元和姓纂周禮。厨人因官爲氏。宋有厨人濮。見釋例〉

  徒人〈元和姓纂左傳齊有徒人費。國語又齊有徒人回。〉

  子人〈元和姓纂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通志氏族略。鄭。子人九之後也。亦爲子氏。〉

  雍人〈元和姓纂周禮雍人。雍人以官爲氏。魯有雍人高。雍人擅。見左。傳〉

  封人〈元和姓纂古封畿之後。其後爲氏。左傳晉有蕭封人。漢司空掾封人嬰。〉

  行人氏〈通志氏族畧。周禮大行人也。又有行氏。即行人氏。左傳陳行人之儀。衛有行人燭過。〉

  寺人氏〈通志氏族略。掌府寺之官。朱寺人惠墻之後。〉

  會人〈人名通鑑外紀帝嚳之祝融。吳回生陸終會人。生子六人。坼剖而産。其四曰會人。〉

  商人〈古史晉世家。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夷人〈外夷山海經海内西經夷人。在東胡東。〉列人〈山海經海内南經列人之國。在西北。在旄馬西北。前漢書地里〉

  〈志。列人。縣名。屬廣平國。〉大人〈山海經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爲人大坐而削舡。又爲人獸身人面犬耳。珥兩青蛇。以蛇貫耳也。〉

  長人〈通志長人國在新羅之東。人類長三丈。鋸牙駒爪。黑毛覆身。不火食。噬禽獸或摶人以食。得婦人以治衣服。其國連山數千里。〉

  〈有峽固以鐵闔號關門。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小人〈通志小人在大秦之南。軀纔三尺。其耕稼之時。懼爲鶴所食。大秦每衛𦔳〉

  〈之。小人竭其珍以酬報。事林廣記小人。國名曰竫。長九寸。海鸛吞之。〉短人〈通志短人。魏時聞焉。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長三尺。人衆甚〉

  〈多去奄察諸國甚逺。康居長老傳聞嘗有商旅行北方。迷惑夫道。而到斯國。國中甚多員珠。夜光明月珠。見者不知名此國號。言以意商度。此國去〉

  〈康居可萬餘里。突厥本末記云。突厥窟北馬行。一日有短人國。長者不逾三尺。亦有二尺者。頭少毛髮。若羊胞之狀。突厥呼爲羊胞頭國。其傍無他〉

  〈種。種類相侵。俗無寇盗。但有大鳥高七八尺。常伺短人啄而食之短人皆持弓矢以爲之備。按此亦在西北。即魏略云短人國是也。〉炎人

  〈張華慱物志楚之南。炎人之國。其親戚死刳肉。死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孝子。〉敢人〈册府元龜敢入國在交趾西。主首子輙解〉

  〈而食之。謂之冝弟。味㫖則以遺其君。君喜而賞其父。取妻美則讓其兄。今烏滸人是。南州異物志曰。烏滸。地名也。在漢州之南。交趾之北。常出道間〉

  〈伺見行旅。輙士撃之。利得人食之。不貪其財貨。並以其内爲殽苑髑髏破之以飲酒。以人掌趾爲珍異以食畏老〉女人〈諸蕃志女〉

  〈人國水常東流。數年水一泛漲。或流出蓮肉長尺餘。桃核長二尺。人得之則以獻于女王。昔常有舶舟飄落其國。群女携以歸。數日無不死。有一智〉

  〈者夜盗船女命得去。遂傳其事。其國女人遇南風盛發祼而感風。即生女也。西海亦有女國。其地五男三女。以女爲國王。婦人爲吏職。男子爲軍士。〉

  〈女子貴則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生子從母姓。氣候多寒。以射獵爲業。出鍮石朱砂麝香犛牛駿馬。尤多鹽。與大秦天笁慱易。其利數倍。事林〉

  〈廣記女人國。居東北海角。與奚部小如者                部抵界。其國無男。每視井即生也。〉

  氐人

  〔插圖〕

  〈山海經氐人國。在建水西。其人面魚身無足。自胷已上似人。已下似魚也圖賛炎帝之苗。實生氐人。死則復蘇。厥身爲鱗。雲南是托。浮游天津。羅泌〉

  〈路史後紀。吕八權之妻何女緣。婦胤三年生三子。曰殳。曰鼓。曰延。延始爲使。殳戕後出臣堯。鼓兊頭而𪖛𪖐。與延同事。是始樂風爲編鍾生靈恝。靈〉

  〈恝生氐人。注山經云。氐人能上下                   天氐。羌也。記傳多作互。草書之繆〉

  一臂人

  〔插圖〕

  〈山海經一臂國在西海外之一。其人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 海  外西經奇肱之國。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陰在上陽在下〉

  一目人

  〔插圖〕

  〈山海經一目國在北海外。其人一目當                其面。手足皆具。又深目國。其爲人一目。〉

  反膝人

  〔插圖〕

  〈山海經柔利國。在一目國東。其人一手反膝曲。足居上。一手一足。 一云柔利之國。人足反折。又深目國。爲人舉一手。〉

  三身人

  〔插圖〕

  〈山海經三身國。在夏后                        啓之北。其人一首三身。〉

  長臂人

  〔插圖〕

  〈山海經長臂國。在海内東。捕魚水牙。其手各操一魚。舊說云。其人垂手至地。黄初中。玄莬音徒太守王█音新討高歸王。窮追之。過沃沮國。盡其東〉

  〈界臨大海。近日出之處。問其耆老。耆老曰。曾在海           中得布褶衣。兩䄂長三丈有餘。即長臂之衣也。〉

  長脚人

  〔插圖〕

  〈山海經長脚人。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今橇嬌同人蓋象此也。 海外西經長股之國。一曰長脚。〉

  無䏿人

  〔插圖〕

  〈山海經無䏿國在北海外。爲人無䏿。䏿即腸也其人穴居。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經二十歲乃復生也。 海外北經無腸國。其爲人長而無腸。〉

  〈爲人長大。腹内無腸。所食之物直通過〉

  無腹人

  〔插圖〕

  〈山海經無腹國。在深目國東。其人無腹。〉

  三首人

  〔插圖〕

  〈山海經三首國。在鑿齒國東。一人三首。海内西經服當。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莊周曰。有人三頭。遞卧遞起。以伺琅玕。與玗琪子。謂此人也。〉

  毛民人

  〔插圖〕

  〈山海經毛民國。在玄服之北。臨海郡東二千里。居大海中洲島上。爲人短小。面體盡有毛。穴居無衣服。晉永嘉四年曾獲此人。太平廣記八荒之中。〉

  〈有毛人焉。長七八尺。皆如人形。身及頭上皆有毛如獼猴。毛長尺餘。短𣬺𣮉。上音生。下音管。見人則賏古陌反目開口吐舌。上唇覆面。下唇覆胷。意〉

  〈評記反食人口鼻牽引共戲。不與即去。名曰               髯公。俗曰髯麗。一名髯狎。小人髯狎可畏也。〉

  穿胷人

  〔插圖〕

  〈山海經貫胷國。在盛國之東。其人胷有竅也。尸子曰。西夷之民有貫    胷者。深目長股。異物志曰。穿胷人。去其衣。尊者令人卑。以明貫胷也〉

  黑人

  〔插圖〕

  〈山海經南海内巴遂山有黑人。虎首。兩手持蛇啖之。海外東經黑齒     國。爲人黑。食稻啖蛇。使蛇黑手。海内南經島陽國。其人黑身長唇反踵。〉

  君子人

  〔插圖〕

  〈山海經君子國。在奢北之尺比。其人衣冠帶劒食獸。有          二文虎常在其旁。其人好讓不爭。亦使虎豹知廉讓。〉

  不死人

  〔插圖〕

  〈山海經不死人在穿胷國東。其人黑色。長壽不死。居           圓丘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復有赤泉。飲之不老。〉

  無啓人〈酉陽雜俎無啓人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爲人。録民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爲人。細民肝不朽。埋之〉

  〈八年化爲人。息土人美。土人醜。〉東鯷人〈册府元龜東鯷人。在會稽海外。分爲二十餘國。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

  羽民人〈山海經海外南經羽民國。人身生羽長頭。能飛不能逺。卵生。畫似仙人。海外南經羽民國。其爲人長頰。啓筮曰。羽民之狀。〉

  〈鳥喙赤目而白首。海外南經羽民國。有神人小頰。〉聶耳人〈山海經海外北經聶耳國。爲人兩手聶其耳。言耳長。行則以手〉

  〈攝持之也。音諾〉交脛人〈山海經海外南經交脛國。其爲人交脛。〉扶南人〈太平御覧南州異物志曰。〉

  〈扶南海隅有人如獸。此人扶南之東。緣海邊。略如禽獸。人無道也。身黑若㵕。齒白如素。扶南以外。民皆漆齒。使黑而此人身體雖獨不漆齒。故正白〉

  〈也。隨時流移。居無常處水此民不知變立屋宅。乃隨寒暑素逐飲。身體雖小。夏則入水捕魚。謂冬則登山射麋鹿也。食唯魚肉。不識禾稼。寒無衣服。〉

  〈以莎自覆。此人無衣服。着小遇寒凉。輙自覆惟以出面目耳。時或屯聚。猪犬鷄糅。此人或時權有可得停猶知立一小屋以自藉家中男女大小。并〉

  〈止猪犬共息其中。棄復分                       别。也。雖忝人形。無踰六畜。〉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七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 高拱〉

  學士〈臣 瞿景淳〉

  分校官編脩〈臣 張四維〉

  書寫儒士〈臣 齊祝壽〉

  圏點監生〈臣 畢三留〉

  〈臣 傅道立〉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