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二千二百七十九 湖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七十九〈六模〉

  湖〈湖州府五〉

  〈山川烏程縣山。吳興續志烏程西南大抵皆山。東北近湖間有山特出於平疇〉

  〈之間者。舊志容有詳畧。今標其顯箸。并摭志之所遺以著于編卞山在縣北十八里高六千尺俗傅以爲卞和采玉之處上有卞和池故山作卞〉

  〈字疑附會也。當依周處風土記。作冠弁之弁爲當。其東南則在縣境。而西皆長興也。以其爲一郡之主山。故持著之。吳興志張玄之吳興山墟名曰〉

  〈卞山峻極。非清秋类月。不見其項。顔長生三吳地也按卞和於荆山林玉今山中有似玉之石。土人謂之瑶琨故以卞名之耳。吳郗賊曰其環賂則〉

  〈瓐昵之阜是也。蓋徐陵孝義寺碑云高卞蒼蒼遥聞天語。顔眞卿石柱記唐刺史韋明歇有登卞山題法華寺詩皆作卞字。續圖經曰。周處作弁雖〉

  〈似有理。但古今諸書皆作卞。不必穿鑿取新意也。太平寰宇記。卞山東是有一石簣高數尺。𣈆太康中人間之。風兩晦冥遂止。歷代莫所封。又〉

  〈宋書蕭惠明爲吳興太守。鄜界有卞山。山下有項羽神廟。相承云。羽多居𠫇事前後七人太守不敢上𠫇。惠明謂紀綱曰。孔季苶曾爲此郡。未聞有〉

  〈灾。遂盛設筵榻。按賓數日。未幾惠明忽見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向之。既而不見。因發背旬日而瑣。毗山在縣北五里。大溪遶其麓。自大錢而上。實〉

  〈爲郡要衝之地。大軍下湖州。時甞駐其上。吳興志山海經云。浮玊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郭璞注云。諸毗。水名也。繞記舊經云。浮玉山在安吉縣。〉

  〈舊水發源也。言東望涇涌。槎牙相毗。並注于太湖故名。續圖經云。浮玉在西南。毗山在東北。興山海經恊。璞殆不知此山耳。山最近城。武興城相毗〉

  〈而得名。梁吳均有同鄉吳興毗山集。詩曰。平湖曠復逺。高木峻而危。狀其景也。柳憚甞建亭其上。 𢖍山在縣南十八里。兩山夾峙。溪𣴑中㵼。實郡〉

  〈城南形勝之地也。吳興志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具克鳩兹。至于𢖍山。杜預注。𢖍山在吴山在吳興烏程縣南。山謙之吳典記曰。𢖍山一名横山〉

  〈今俗亦呼横山。顔眞卿石柱記云。上有額𩑙塜。春秋鳩兹城。統記云。吳興記云𣈆初𢖍山崩。見額頊塜中有營丘圖九首。鳩兹。杜注雲吳邑。在丹陽〉

  〈蕪湖縣東。今臯夷也。顔公所書。或恐有緣。 道塲山在縣南十二里。爲近郭遊覧之勝。上有道塲寺伏虎巖。絶頂五顯廟。有浮屠屹立雲表。其下則〉

  〈咲月步雲諸亭皆在焉。吳興志昔訥和尚辭師出巡檀。師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遂留。後建寺山頂有塔。下有笑月亭。愛山亭。 元一綂志舊志云。〉

  〈湖州大利也。東坡蘇軾有云。道塲山頂何山麓。内翰汪藻云。游道塲者。如入王侯之家。過何山。如造高人隠士之廬。 何山。在縣南十四里道塲山〉

  〈之南。有何山寺。𣈆何楷讀書堂宋安定胡先生墓。吳興志沈括地志云。何山亦曰金蓋山。𣈆何楷居此習儒業。楷後爲吳興太守。改金蓋山爲何山〉

  〈山口有次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梁吳均有同桞吳興何山集送劉餘杭詩。顔吳卿石柱記云。金蓋山有何氏書堂。續圖經曰。推本而言。舊編雲〉

  〈山興道塲山相接。最爲吳興勝游。然道塲山勝在山嶺。何山之勝在山下蘇東坡詩。有道塲山頂何山麓之句。内翰汪藻云。游道塲者如入王侯之〉

  〈家。過何山如造高人隠士之廬。 方輿勝覧蘇子美游霅土河山詩今古何山是勝游。亂峯榮轉繞滄洲。雲含老樹明還滅石礙飛泉唱復流遍嶺〉

  〈煙霞速俗客。一溪風雨送歸舟。自嗟塵土先衰老底事孤僧亦白頭。浮山。在縣車蓋山前碧浪湖中。舊傳隨水高下巨潦不没。故名。昔甞有亭其〉

  〈廢已乆。至今春時嬉遊。舟楫皆艤于此。非天目浮玉山也。 東𢖍山在縣𢖍山水東舊志。但書𢖍山在縣南十八里。而不知山𢖍有二横亘于溪之東〉

  〈者。東𢖍山也。 市山在縣南四十里。 夾山在縣南稍兩九都。 利山在縣南十二都。 金蓋山在縣何山南舊志稱昔入改金蓋爲何山殊不知〉

  〈何山。在金蓋之北。初非改也。 九里山在縣車蓋山南。 下徐山在縣西。南王村。 戴山在縣東北十八里昔戴逵甞居其下故名。 昇山在縣東〉

  〈二十一里。一名烏山舊編云古烏巾氏所居也一名歐餘山。一名歐亭山漢志烏程有鷗陽亭是也昔越王無强之子蹄。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爲〉

  〈歐陽亭侯子孫因以爲氏。梁吳均入東記曰。𣈆王羲之爲守。甞升此山。顧謂賓客曰百年之後。誰知王逸少興諸卿至此乎。因名昇山遂立鳥亭于〉

  〈上吳均有同桞吳興烏亭集。送桞舍人詩。即此處也。績圖經按史記。楚威王殺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越以此滅。諸族子爭立。咸王或以爲君。濱於〉

  〈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姓氏録云。越王無疆楚所滅。更封無疆子蹄。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爲歐陽亭侯。遂以爲氏。吳興志西余山在縣東十八里興〉

  〈地志云。漢文帝封東海王摇之子爲顧余侯。即此。後坐耐金失國。史記越王無疆滅。七世至閩君徨。佐諸侯平秦。漢高帝復以摇爲越王以奉越後〉

  〈世表及漢書諸表。不載頋余侯事。高十二年詔曰。南武侯織亦粤之世也。立以爲南海王山有弄雲亭樞宻胡宿有記 杼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陸〉

  〈羽舊記云。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昔夏后杼巡狩之所。今山下有夏王村。西北有夏駕山。顔眞卿杼山碑。又載山墟名云。舊名東張。遊者忘〉

  〈歸。號稽留山。有黄蘖澗。黄浦橋。黄浦亭何楷釣臺。避它城。招𨼆院。草堂温閣。眞卿又立三癸亭。以癸丑𡻕癸卯朔癸亥日立也。三桂棚。産册青紫三〉

  〈桂。御史涇。觀察判官侍御史𡊮高甞至此也。有謝臨川冩眞堂。梁周興嗣。登杼山覧古詩。齊沙門寳月涂次杼山等詩。 孺山在縣東二十八里。三〉

  〈吳土地記云。後漢徐孺子。哭友人兾州刺史姚元起於此。時九江何子翼嘲之曰。南州孺子。弔生哭死。前慰林宗。後傷元起。山有孺子柌。紹興中郡〉

  〈侯徹滛祠。土人按圖經爲言。祠得不廢。二十二年𣈆陵丞唐法爲記。近又得古刻於水濱。峴山在縣南五里。本名顯山。晉太守殷康築亭上名顯〉

  〈亭。唐以廟諱改焉。天寳刺史韋景先創五花亭。又有李適之石樽。山頂有塔。方興勝覧葛立之詩話云。羊叔子鎮襄陽。甞與從事鄒漢登峴山。既然〉

  〈有泯漫無間之嘆。峴山亦囡是以慱。古今名賢賦詠多矣。吳興峴山。去城三里。李適之漥樽在馬。蘇子瞻守吳興日。甞登此山。有詩雲。苕水如漢水。〉

  〈鱗鱗鴨頭青。吳興勝襄陽。萬凢淳青冥。我非羊叙子。愧此現山亭。悲傷同此意。𡻕月如𣴑星。湛鞏何足道。當以德自銘。 法華山在縣西北十里。有〉

  〈寺曰法華寺。刺史崔玄亮。張文䂓。盧㓜平。俱有詩。東有石塢。吳太史慈所葬。太平寰宇記。謂之石斗山。𣈆王羲之甞來。顧謂親友曰。百𡻕之後誰知〉

  〈我曾遊此。 仁王山在縣西北九里。舊名鳳凰山。以山形似鳳也。故老相傳。秦始皇以山有王氣鑿其頸。今通舟爲小河。山之首在南。號糲山。 壟〉

  〈山在縣東北五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壟山有紫石英。山東臨大溪。西帶長瀆。山上有亭。臨望虛曠。號壠山亭。 車蓋山在縣南九里。輿地志云。形〉

  〈如車蓋因名。上有車蓋亭。𣈆太守殷康所造。 白鶴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吳興記云。昔烏程西鄉人姚紾。化白鶴遊此因名。山石精好。可爲碑販。〉

  〈江東記云。員丘山石精好。不謝吳興。即此也。張王居白鶴山。又云二妃白鶴山人。見靈濟廟下。 别鮮山在縣東十三里。孤秀不相連屬。因名焉。唐〉

  〈高士沈聘沈徵居之。爾雅曰。小山别。大山鮮。郭璞注云。不相連也。續圖經云此山名今古義非俚俗能爲也。 西陵山在縣北二十一里。吳興記云。〉

  〈吳太子和。葬鳥程北山。子皓即阼。追尊文皇帝陵。曰明陵。陵在山西故名。吳疁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興記云。疁燒田也。昔有吳氏燒山爲田因〉

  〈名。疁。玉篇力周切。田不耕燒種也。廣韻同。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烏程人嚴白虎於此累石爲城。與吕蒙戰。至今山上有弩䑓。𤇺〉

  〈棲。走馬埒。基猶存。 黄蘖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祿卿江淹有詩。有澗曰黄蘖澗。 九乳山在縣西南三十一里。張玄之山墟名云。山有九峰〉

  〈狀乳形。 澤山在縣東七十五里。吳興記云。因震澤爲。名温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吳興記云。温山出御芹。 小雷山在縣北。周處風俗記云。太湖〉

  〈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中曰雷澤。即舜所漁者也。周處記又云。浙東有餘杭縣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韓詩外傳。舜東夷之人也。統記云〉

  〈雷澤在兖州北。周處誤也。蓋以震澤中。有小大三雷震。故俗名之。舊編又云小雷山。所謂洞庭東山也屬烏程。大雷山。所謂洞庭西山也屬長興兩〉

  〈山多美石。唐白居易作奇章公記以太湖石爲第一。 三山在縣東北七十二里。山墟名云。三山在大湖中百波天合。三點黛色陸士龍贈顧彦光〉

  〈詩曰。我家五湖陰。君住三山陽。 包山在縣輿地志云即古夫椒山也史記越王勾踐棲吳王夫差於夫椒之上。吳都賦云。指包山而爲期集洞庭而淹〉

  〈留。自澤山以下諸山。並在太湖中。 白石山在縣統記云。多出白石。葛仙山在縣南五十里晉葛洪甞隱居此山今有鍊丹竈。擣藥臼存職方圖志云葛〉

  〈仙鍊丹之處天下十有三烏程居其一紹興中侍郎葛立方作祠爲記菁山在縣與葛仙山相連。舊傳葛洪種黄菁于此。至多山多黄菁秀安僖王墓〉

  〈園在焉。右西南䓗翠森欎。縣延衍皆山也。或高或下。或巨或細。問其名則更僕未易悉數。東北近湖皆平疇土腴。間有山率特出。亦各有名。而〉

  〈其著于古書者曰毗。曰𢖍。皆突兀于水濱之一隴耳。豈挺特而生者。鍾秀爲多耶。或景必近人。則美而易彰耶。物必待人而後顯。則其名之垂泯。固〉

  〈不容無幸不幸耶。夫昔之山經。或五百里。或三百二百里始載一山。烏程一邑。而見于列者巳如此。未爲不幸也。故烏程諸山參諸地志。畧著見者。〉

  〈悉不没其名。雖未能盡勝踐。庶穿謝公之屐者。可爲問津之考。歸安縣山。吳興續志歸安縣舊志。崇山峻嶺。皆已載録。今考所遺。增附于〉

  〈後。吳興志縣境西南廣德至孝兩鄉。北接烏程。南接安吉界。並是岡嶺延袤。林木森蔚去處美餘八鄉。如含山洮長山東林山之屬。曾特生于平原〉

  〈中。今載如左。舊志諸書所載。亦有差誤。如厥山載在烏程。三山却載在歸安。蓋歸安界不近太湖。今是正之。 龍池山在縣西南一百里。 震山在〉

  〈縣西南六十里。 天泉山在縣西南一百里。 河口山在縣東南五里。夏家山在縣東南六里。 孟家山在縣東南七里。 謝家山在縣東南五〉

  〈里。 石門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興志含山在縣東南一百八里。張玄之山墟名云。震澤東望。蒼然茭葦煙蔚之中。高丘卓絶。因以名焉。山有净慈〉

  〈院。其巔有浮屠。 厥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吳均入東記云。吳有陸厥。甞家于此。舊經統紀。屬烏程。舊編屬歸安。 湖跌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統記〉

  〈云。漢薊子訓隱於餘不鄉。卒葬烏程縣湖跌山。今屬歸安。新溙。 沈長山在縣東南八里。 施山在縣東五里。 潘山在縣東六里。 礪山在縣西〉

  〈南六十三里。宋鮑照有自礪山東望震澤詩五韻。 方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五里。統記云。張玄之山墟名云。以其頂方故名。梁典云。紹泰元年十〉

  〈一月。陳文帝爲信武將軍。自長興遣二千人投京。夜下方山津即此處也山北屬長興。統記。載在長興縣四十里。 莫干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

  〈餘英志云。上有鑄劒池。水常清澈。水旱禱焉側有磨劒石世傳吳王鑄劒所也。按吳越春秋。干將吳人。吳王闔閭使造二劒。一曰干將二曰鏌耶鏌〉

  〈耶。干將之妻也。今鐵工造刀劒。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則銛利倍常山北屬武康。去武康縣治二十五里。餘英。即武康也。故載在餘英志 銅山〉

  〈在縣西南九十五里。高三百尺。括地志云。吳採彰山之銅即此山也山西屬安吉。去安吉縣治三十里。統記載在安吉。舊編云。山與武康安言分界〉

  〈詳見二縣志。 餘安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靈山在縣東南八十五里獅子山在縣西南一百五里。又屬武康在武康東北七里餘英志云首〉

  〈枕大溪。岡隴盤跼狻猊形。 廉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頂山在縣西南七十四里。 馬鞍山在縣西南七十六里。又屬武康。在武康北十三里。〉

  〈狀如馬鞍。 母潭山在縣西南七十七里。 鳳山在縣南七十三里。 侯石山在縣南六十里。以上並見舊經。東林山在縣西南五十四里。突兀〉

  〈於菰蒲溪泊之中。峯巒蓊秀。上有祗園寺。頂有浮圖。見舊編。見山在縣南七十四里。 浮玉山在縣峴山樣中。俗傳其山隨水低昂。旱潦如一。上〉

  〈有叢萑。舊有小亭今不存。太平寰宇記防風山。在歸安縣東一十八里。先名封嵎山。唐天寳六年勑改焉其一名風公山。一名風渚山。古防風氏之〉

  〈國。公者以其山上有風公祠。風渚者以山下有風渚水封山者。以其禁採樵漁獵也。山東南二里有嵎山。禹十二代孫。帝嵎所居也。吳伐越隳會稽〉

  〈得骨節專車。使問仲尼。仲尼曰。禹致群臣於會稽。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爲大矣。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江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言〉

  〈防風。治此二山也。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里。漢末赤眉之亂邑人於山上累石爲城因以爲名。宋書云。沈道虔居縣北石山下。縣令庾肅之迎出縣〉

  〈南鳳頭里爲立宅臨溪。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山上有漢青州刺史姚恢墓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於此上有池深〉

  〈五尺。其水冬夏不竭。時吳帝見山上金鵝翔集。或風清雨霽。樵夫耕父聞山上鵝鳴。武康山在縣西十五里名銅官山。唐天寳六年勑改焉輿地〉

  〈志云。銅官山下有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古採銅所嚮。山在縣西八里。山下有水謂之響潭。吳興記云。有人經響山。語無多少。嚮則隨聲曲折應之〉

  〈洪纖一無所失。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上有長𣴑泉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耕殖。今按有水田五畆。一名唐鎚山也。几山在〉

  〈縣北一十五里。山墟名云。几山形似几。因爲名焉。亦作巳山。計籌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計籌山。昔越大夫計然多才智。籌筭於此山。〉

  〈按其地復與餘杭縣分界。今俗謂之界頭山。蓋籌頭聲相應也。三山在縣西八十三里。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四合。三點黛色〉

  〈長興縣山吳興續志境内諸山具見舊志。洪武九年所圖。比舊遺逸一十有四今録于編。獨母山在縣東五十四里。傍湖南川山在縣北四十〉

  〈里。午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浮雲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南華山在縣西南七十四里。空山在縣西南六十四里。城山在縣南四十里。堯市山在縣東北三十六〉

  〈里。高五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堯時洪水。居民於此山作市。今山上有池可廣一畆。統記唐僧皎然詩曰。竞市人稀紫筍多。皮日休詩云。閑尋堯市山。即〉

  〈此山下田。父老號舜田。舊編。 夏駕山在縣東南三十六里。高千尺。張玄之山墟名云。昔帝杼南巡至此山。因而名之。與地志云。夏少康封庶子行〉

  〈于會稽。兼得吳興地。烏程有行山。梁吳均有登夏駕山。尋朱思之詩。太平寰宇記。山上有石皷高一丈。下有盤石爲足。諺云。石皷鳴。則三吳有兵。括〉

  〈地志云。石皷作金皷鳴。亦魏郡零陵石鼓之類。吳興記云。五行記。並同此記。 大雷山在縣東北太湖中。太平寰宇記。東北六十里。高一百二十丈。〉

  〈周處風土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間即雷澤。舜所漁處也。尚書釋言云。在震澤。 飛雲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三百五十尺。山〉

  〈墟名云。山南有風穴。故雲霧不得靄欎於其間宋元徽五年置飛雲寺。有石泉沙渚松門竹岩。 烏瞻山在縣北五十里。高四百丈。山墟名云。昔有〉

  〈烏子瞻。望此山曰。此山可以避難養道。隱者所居故名。 鳳亭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一千尺。山墟名云。昔有鳳棲山上。多産栲櫟。 白石山在〉

  〈縣東南三十八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出白礬石。 義鄉山在縣北六十里。高千二百尺。𣈆太守周玘舉義兵平石冰陳敏等賊。割長城西鄉立義鄉〉

  〈縣於陽羡縣置義興郡。 吕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五百尺。舊名程山。山墟名云。吳將吕蒙。築營於此山因名。 吳山在縣南四十三里。高六百尺〉

  〈山墟名云。吳王送女至此。梁吳均卜宅。唐吳筠後居之。則溪至吳山。有吴王送女朝。 青山在縣南六十里。高二百尺。山墟名云。山有石竇通洞庭。〉

  〈冬夏常暖。山如黛色因名。吳筠詩云。家住青山下。時向青山上。 藝香山在縣北十五里。高四百五十尺。一名湖陵山。山墟名云。西施種香之所。〉

  〈雉山在縣北五里。高五百尺。山墟名云。以山形類雉。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有童謡曰。鳥山出天子。江表以鳥名山者皆鑿。惟此山不鑿。陳高祖此〉

  〈山人也。上有追贈山。 戍山在縣西三里。高四百五十尺。一名夫槩山山墟名云。吳夫槩於此築戍城。山多産青松白茅。即梁太守張嵊與沈浚。築〉

  〈戍以捍候景之地。 巖山在縣西五十里。高二百五十尺。山墟名云。以巖爲名。吳王闔閭時有白鹿見一名白鹿山。 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

  〈千尺。山墟名云。以其頂方名之。梁典云。陳文帝爲信武將軍。自長城縣遣二千人投京師。夜下方山津。即此地也。 四安山在縣西南八十三里。高〉

  〈一千尺。山墟名云。以其山四面平廣也。 俎中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在忻湖西。山墟名云。菹淹蔵菜也。昔吳王於山中種蔬。爲軍人冬食之備。〉

  〈赭石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多産刺榆貢茗。 縣臼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墟名云。山有懸石若臼形。 西噎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澗〉

  〈泉北𣴑。而西向峻狹。以其鳴咽而名。 五峯山在縣西一里五十步。括地志云。仙人姚紾所居。陳國子慱士虞寄報德寺碑云。四鶴齊飛。五峯相映。〉

  〈南嶼山在縣西南百二十里。山墟名云。西施種香之所。上有蘭茝畹。舊經云。百六十里。 銀山在縣南三十里。出銀。 玉井山在縣東南三十二〉

  〈里。 天井山在縣南三十里。 石樓山在縣東南二十七里。 羅浮山在縣東二十五里。 穿石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金山在縣西四十里。見金〉

  〈潭下。 顧渚山在縣見顧渚下。 官山在縣顧渚之側。林木深秀。未甞採伐。故名有大官山小官山。大官山頂有虎頭巖。狀如呀嘯。下有石門可徃〉

  〈來。張文規時曰。誰言隼旟吏長對虎頭峯。 石城山在縣南五十里。與烏程接界見烏程志山下。 梓山在縣西。與成城相連。漢錢林所居。詳見郡〉

  〈志。賢貴事實下。 靈山在縣西七里。故相章惇葬母于此。 八座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吳珙吳頊吳崧皮光業林鼎羅隱韓必何肅居此山號八〉

  〈友。後人因名。太平寰宇記梅溪山在縣。隋圖經云。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竪一石。可高百丈。至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陡絶。仰〉

  〈之干雲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蓋常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爲石磨。石磨轉𩢶則年豐。遲則𡻕儉。候之無失 九龍山在縣西〉

  〈一百二十里。一名郭山。一名章山。張玄之山墟名云。九龍山。其山有九隴悉作龍形。山頂有古石城。城西北角有石窴。因名石郭。吳興記云。石郭山〉

  〈在故鄣南五里。産楊梅貢御。輿地志云。石郭山。昔吳採鄣山銅以鑄錢即此山。 西顧山一名吳望山。在縣北四十九里。高一千尺。張玄之山墟名〉

  〈云。西顧山昔吳王闔廬。登姑蘇望五湖。望見此山因名之。括地志所載。西顧。乃作牢固之固。未詳也。郡縣志白鴨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姚紾得仙〉

  〈於此。化爲白鶴而去。因以名之。方輿勝覧山在縣西。出紫笋茶。杜牧茶山詩。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剖符雖俗吏。脩貢亦仙才溪盡停蘭棹。〉

  〈旗張卓翠苔。重遊難自剋。俛首入塵埃。元一統志烏瞻山。在縣北五十里。高四百尺。山墟名云。昔有烏子瞻。望此山上曰。可以避難養道。爲隱者所〉

  〈居。故名烏瞻。武康縣山吳興續志境内群山環繞。其名已詳。舊志今特舉其顯著。及郡〉

  〈志所遺者附焉。 封山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古防風氏。封守之地。故名吳興志家語載防風氏之守。曰守封禺之山。餘英志云。汪芒氏守封嵎雨山之〉

  〈間。則封山之名舊矣。一名風公山。一名風渚山。繞記云。風公者。以其山有風公祠。風諸者以其有風渚水。封山者。以其古圖禁樵採也。餘英志云。風〉

  〈公祠今廢。唐天寳六年。勑改防風山。元一統志史記註云。汪岡之君。守封禺之山。則封山之名舊矣。隋志。武康縣下亦有封禺山。按舊記。一曰風公〉

  〈山。亦名封山。又謂風渚山。王象之紀勝云。防風山在武康縣東一十八里。本名封禺山。 禺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禹十二代孫帝禺。所居之地故名。〉

  〈吳興志餘英志云。按史記。十二世帝廛立。而舊圖經志。帝禺居此山。當是帝廛之兄弟。分封此邦。統記。防風山東南二里曰禺山。及舊編云。東南〉

  〈二十里。統記嵎山。又云在縣東南三十里。餘英志。亦云三十里。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里。漢末赤眉之亂。人因山壘石鳥城以禦𡨥。邑賴以全故名。〉

  〈吳興志舊編云。山四旁出面如一。餘英志云。夜有神光。其大如轂。徃來山腰。倏隱倏見。山巓平坦有洗馬池。統紀云。齊沈道虔隱居于此。上有漢青〉

  〈州刺史姚恢墓。 雲岫山在縣東南一十里。上有雲岫寺。山出雲氣幽邃。故名。 楊家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銅山在縣西二十五里。 豸山在〉

  〈縣東南二十四里封湖中。狀如𧴛豸故名。 金牛山在縣南三十里。中山在縣南三十里。 前村山在縣南一十八里上栢步。 龍口山在縣西〉

  〈南二十里。 石頥山在縣西四十里。 銅井山在縣西二十里。 永安山在縣西北二十三里。 小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石井山在縣東七里。 又〉

  〈名脇山。 秀峯山在縣東南一十八里。 籠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鳳尾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銅官山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本名武康山。天寳〉

  〈六年改今名世吳王劉濞採銅之地。吳興志鳳凰山。邑有三。一在縣北五里。首枕郭林溪爲鳳咮。一在縣東北十八里。懷德里爲鳳翅。一在縣東〉

  〈南十五里千佛寺側爲鳳尾。 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有長𣴑水。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以耕植故名。 武康山在縣西十五里〉

  〈本名铜官山。唐天寳六年勑改。今名。餘英志。六年本名武康山。天寳六年改名銅官山。山下兩坎深數丈。方圖百丈。古採銅之所。見興地志。舊編云。山〉

  〈下有銅官湖。漢吳王濞鑄錢處。餘英志云。山下有兩坎號銅井。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統記載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氏葬此山。山上有池深五〉

  〈尺。其水冬夏不竭。吳帝見山上有金鵝翔集。或風清兩霄。樵夫耕父。聞山上有金鵝鳴故名。餘英志云。山與德清交界。山枕溪𣴑。時有金鵝出没事〉

  〈又見德清縣金鵝山。 金山在縣。舊圖經。書編統記。俱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餘英志云。在縣南三十里。耆舊相傳。昔有人夜見山頂有光如燈。鑿之〉

  〈得金數百斤。餘英志云。一名金車。頂之土赤填。山巖有泉産魚有金色。銅峴山在縣西四十九里。山墟名云。銅峴前溪之發源。吳王採銅之所。俗〉

  〈號銅嶺。此即安吉界。又興歸安接境。 響應山在縣西八里。吳興記云。經此山語。響隨聲應。洪纖一無所失。今人稱大響小響。餘英志云。有龍泓在〉

  〈山下。水色正碧。名玉石響。又名大響。巖前有小泓名小響。正元中于崸攺玉石響。爲碧玉潭。定光憎院栖巖腹中。有小池。池上有濯纓亭。又有一壑〉

  〈軒院後。緑石磴抵谷中。有斷崖瀑泉二十餘丈。下有漱玉亭。舊編云。大響峭壁倚空。有瀑布高三十餘丈。闊二十餘丈。飛注蒼崖亂石間。雖亢旱不〉

  〈竭。分𣴑入碧玉潭。潭木湛碧清洌。莫窮其底。有能居其中。旱潦析檮輙應。小響在大響東北有餘步。石壁森然。蒼澗韍。下有漱方丈許。名玉石響。〉

  〈相傳興碧玉潭通。漱中水𣴑入前石上。有于崸題刻。葛公勝仲甞遊有長篇。崵山在縣西二十七里。山墟名云。昔有崵氏居此山。几山在縣〉

  〈北五里。山墟名云山形如几。 覆船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古老相傳邑人數於山上穿土。得大竹管。若今之船纜。或掘得敗木若船片。故云山舊爲〉

  〈海甞覆舟見統記及舊編。或云山有巨石横亘。狀如覆舟。見餘英志。隋龍州刺史沈慤昔結廬讀書其中有餘址一名馬頭塢𣈆咸和七年石勒將〉

  〈韓雍冠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也。 計峴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范蠡之師計然。居此因名。又與烏程分界。亦曰〉

  〈界峴。 深峴山在縣西二十里。山墟名云。山下有水。深數十丈因名。 箬峴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墟名云。山多産箭箬。俗呼箬嶺。 黄隴山在〉

  〈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墟名云。昔黄初平得道之所。統記作皇嶺。云嶺下有紫華廟。舊編云。今俗呼皇母山。山上有仙臺。 石嶠山在縣西南七里。一〉

  〈名七里嶠。一名石頭山。山墟名云。山頂有石。嶠長一丈六尺。闊八尺甚峻滑。山下有石嶠村 馬鞍山在縣北十二里。 獅山在縣東北七里。 烏〉

  〈囬山在縣北三里。山在平田間突起一峯。舊名登高山古人登高處。有遺址存。餘英志云。或以群鳥翔集名山。或以山勢紆回故名。 銀山在縣西〉

  〈五里。亦曰永安山。 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齊書云。沈道虔隱居于縣北石山精蘆。 沈壁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山有九峯迤邐相接。沈氏自東陽〉

  〈徙永安居此故名。 郭林山在縣北十五里。𣈆郭文所隱也。文居山時一日有虎至。張口向文。文梘其咽中有横骨。爲探取之。後於所居日獲一死〉

  〈鹿。蓋虎之報。見括地志。 白鵲山在縣西十里地名鵠村。餘英志云與青山見茂地理志。爲群山之望。 青山在縣北十五里。地名青山坑 獨蒼〉

  〈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沙村餘英志云。陰陽家有尋山拯龍歇。言吳興郡主山惟蒼與卞蒼即此也。卞在郡城北。二山同來自鄣南天目山。故老相傳〉

  〈郡城造永寧倉𡻕有水患。雖增築不能禦。有異人告主者。取武康蒼山土築之吉。因鑿山取土。土𣴑血而倉始基。迄今無水患。山色蒼赤。殷然如血。〉

  〈仙臺山在縣東北十八里。世傳黄初平鍊丹處。山頂有臺。臺北有逍遑堂。舊址望湖杭。境皆在月前。羊没山在仙臺山之北。神仙傳言。黄初平〉

  〈甞牧羊于此。傷山之草木。叱羊化爲石。俗訛爲楊梅山。招賢山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 獨孤山在縣几山之東。唐獨孤及甞宰是邑作〉

  〈亭其上因名。亭有故址。德清縣山吳興續志縣内諸山。舊誌巳詳。今以名有異同。及誌所遺者增〉

  〈入焉。 吳羌山在縣。下有乾元寺。俗呼乾元山。山頂有塔巳廢。吳興志在縣東南一里。吳均入東記云。昔漢高士吳羌。避王莽之亂。隱居此山。後人〉

  〈名焉。又宋沈麟士居于此。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千百人。時爲之語曰。吳羌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城市。 東主山在縣。又名百寮山。下有開玄道〉

  〈院。元宗師吳全節來遊留題。有談揮玉麈看雲起。坐俯金鰲待月生之句。遂更山名曰玉麈并易金鵝。曰金鰲山吳興志在縣東北三里。陳書云。侯〉

  〈景圖臺城。右軍將軍洮恪。爲東主山主。晝夜拒戰。以功封東與侯。而名之。今呼百爲寮山。山之東有五子石。故老相傳有仙人甞弄石于此。 文墅〉

  〈山在縣西二都。 岑崟山在縣東北一十三里。 下蘭山在縣北三里。赤土山在縣西南四里。 丁山在縣西南二里。吳興志吳憾山一名城山〉

  〈在德清縣西南二百步.吳均入東記云。昔吳王夫差憾越王傷父之足進軍征之。於此築壘。又唐李光弼偏將軍辛孜。又築城于此以平朱覃姚廷〉

  〈等賊號將軍城。吳越王又築于此。屯戍號奉國城故今隔溪號城南界首號奉國。 洛山在縣南二十九里。入東記云。昔洛人永嘉中過江昇此山〉

  〈以望洛。一名望洛山。 下坦山在縣北八里。山墟名云其山平坦也 德清山在縣東四里。一名烏山。山墟名云。昔有烏巾者.其家善釀美酒居於〉

  〈此山。鮑昭有登烏山詩。至唐天寳六年改爲德清山 敢三山在縣東北二十一里。山墟名云。敢三山者。以其山峯在敢村南則吳丞相關宅所居〉

  〈也。 市亭山在縣西南二百步。吳興記云。市亭山王逸少爲郡欲於此立宅以其面谿背山也。山出陶器。大者容三十石。小者容二十石。名之曰〉

  〈續圖經云。古者十里一亭。所以寓止賓旅。後人因以名之。 葛山在縣東此一十八里。入東記云。葛仙公得仙之所。上有葛公壇 茅山在縣東北〉

  〈一十五里。入東記云。昔三茅君隱於此。見統紀。 囚女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高十丈。周迴十五里。入東記云。後漢青州刺史姚恢。興海昏侯沈戎〉

  〈卜居柯田山。恢女宻報戎。戎先居之。姚民囚女于此山。三世不復養女。後人名之。 金鵝山在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嘗有金鵝飛〉

  〈集北山。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故邑人云。金鵝鳴。沈氏興。今山南有三村號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有梁沈麟士述祖碑。見碑碣。蠡山在縣東〉

  〈北十五里舊傳范蠡之舊居。 方山在縣西北十二里。有石獅塢博士墓焉。 金紫山在縣北十八里。山舊名金紫。郡城丁氏葬于此山。其後贈金〉

  〈紫光祿大夫。元一統志馬厄山在德清縣西南一里。亦餘不溪之支𣴑吳越王馬過此而墮。因以爲名。〉

  〈安吉縣山。吳興續志安吉縣。湖之屬邑。惟安吉爲多山。舊志已載。今特舉其顯著并舊所遺軼者。録于編。 天目山在縣西南一百餘里。山極峻㧞。〉

  〈東南有瀑布水。下注於潭。名曰蛟龍池。故老相傳山有十二潭。每𡻕旱邑人檮雨輙應。至第三潭則止。餘潭險峻不可到。古輿地志云。上有兩池。經〉

  〈旱不竭。爲天之左右目。因名天目。苕水出其陰。吴興志老子說云。欲度難。及避水灾。天目海陵山。最爲第一。蕭翊天目山銘曰。於。維天目。信其高矣〉

  〈到岳霞上。標峯霧裏。復有處一賦詩云。昨夜雲生玉井東。春來一雨幾回風。林花併逐溪𣴑下。欲上龍池湧不通。山多靈壽藤。亦可作杖。節似笻竹〉

  〈弱而有力。今山間多道流菴宇陸種甚盛。亦有田畆池塘山本産吳木。今亦種附子。遯齋閑覧云。昔有人登天目山。遇暑雨見雲寡皆在山腰間雷〉

  〈音但似嬰兒聲。 浮玉山在縣南六十里浮玉鄉苕水經其下。吳興志山海經云。勾餘山東五百里。至浮玉山即此山也。山又出長彘。狀如猴四耳。〉

  〈虎身牛尾。音如犬吠。 靈巖山在縣孝豐鄉去縣南二十五里。 金鍾山在縣順安鄉。去縣西三里。 大溪山在縣浮玉鄉去縣南八十里。 浮石〉

  〈山在縣安福鄉。去縣東北二十里。 康山在縣魚池鄉去縣西三十里。石新婦山在縣金石鄉。去縣西南九十里。吳興志金石山在縣西南七十〉

  〈里。高一萬八千尺。吳興記云金石山上。石悉作金色。其山出蒲柳及苦竹白楊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高一千一百二十尺括地志云。白楊山峻〉

  〈極千霄。上有兩穴。古採錫之所。 五山在縣西南四十六里高三千六百尺。括地志云。山有五峯昔鄉民姚紾甞於北山採樵忽見二人奕碁紾坐〉

  〈斧柯觀之。不覺其乆。二人謂云汝可還去汝家今日爲汝祥矣紾所坐之斧。其柯已爛。及遷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日限未至家〉

  〈人開之紾化爲白鶴飛向五山吳興記云五山一名奕山 玉磬山在縣西北三里高五百尺高僧傳云釋曇諦姓康氏吳興人出家居吳虎丘山〉

  〈後入故鄣之崑山。每夜聞有聲。尋其發聲之所。掘之得磬因以爲名。顔魯公作石柱記時此磬猶存。 東𣈆山在縣東北二里。高一百二十六尺。入〉

  〈東記云。東𣈆時欲於此山立城邑。因以爲名。 廪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一千八十七尺。江表傳云。吳長沙桓王攻劉繇之。盡得邸閣糧榖。貯於此〉

  〈山輿地志云。吳大帝於此山起倉。因以爲名。邸閣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七十六尺。吳志云。吳大帝遣從弟孫瓊。修故鄣邸閣。蓋吳王起〉

  〈邸閣于此。銅峴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一千三百尺。括地志云。吳採鄣山之銅。即此地也。 苦峴山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三千尺。吳興記云。苦峴山〉

  〈峻極遊者苦之。亦見括地志。 佛子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高六百尺。吳興記云。山上有石室。室中有小石。儼然若佛。 柴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

  〈里。高七百二十尺。見括地志。 南嶼山在縣南六十二里。高三萬六千尺。括地志云。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太平寰宇記云。昔西〉

  〈施種香之處。上有蘭畹。 三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桃花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郭公山在縣西北一十里。有郭先生祠。按郭文居此山甞見一〉

  〈虎張口向文視其咽中有横骨。文乃探去之。後所居前日獲一死鹿蓋虎之報也。 石槨山在縣故鄣縣北。山上有石槨多生楊梅吳興風俗記云〉

  〈張茂先曰。所謂地名石槨。故生楊梅也。 梅溪山在縣之梅溪鎮。山之旁名石門。産石耳。梅溪見顔魯公石柱記。 鳳凰山在縣東銅山鄉横溪南。〉

  〈上有吳越王吳妃許夫人墳山下有玉帶水早晚兩潮高尺許。嶺吳興續志司馬嶺在烏程縣西南十二都。 分水嶺。在歸安縣西南四〉

  〈十五里。北青峴嶺在縣西六十四里 南青峴嶺在縣西六十二里。相王嶺在縣西北七十里。 閔嶺在縣西北七十二里。 彭耆嶺在縣西〉

  〈三十里。 徐嶺在縣西北六十里。 楊嶺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吳興志懸脚嶺在長興縣西北七十里。高三百一十尺。山墟名云以嶺脚下懸爲名。〉

  〈多産箭竹茶茗一名芳巖箬水出焉舊編云有澗縈回八十一盤。山多漆木。 啄木嶺在縣北五十里。高二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其山萬木。叢薄多〉

  〈啄本鳥故名。 池子嶺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三百尺。山墟名云嶺上有小池雖焦草爍石之時。水不耗竭。 白峴嶺在縣西北八十里。山墟名云多〉

  〈産櫧茗箭箬。貯霜停雪。藹然不凋。 烟脂嶺在縣上槩村西。唐天師吳筠鍊丹之處。至今土色如姻脂故名。 蒼雲嶺在縣西北六十四里其山松〉

  〈木翳蒼狀如蒼雲故名。合溪之源出於此山。 餘英嶺在武康縣西十五里岑嶺之西。世傳梁沈氏族居之地。後有五峯聳峻如屏俗訛爲夷羊嶺〉

  〈大壯嶺在德清縣西北九里。以上見舊編。純孝嶺在安吉縣梅溪。唐末黄巢之亂。邑人石昂藏母於此。昂性純孝。因以得名。〉

  〈崗吳興志牧馬崗在長興縣西南四十里。入東記云。吳王牧馬之所。 三鵶崗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有𣈆謝安墓。崗中有斷處。梁朝。有童謡。馬山出〉

  〈天子。故鑿焉。峴吳興志箬峴在長興縣西北三十二里。高二千九百尺。山墟名云。多産〉

  〈箭箬。 佛子峴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二千一百尺。山墟名云。昔傳其上常有白光。人謂有金寳。掘之得石佛子長數寸。因以名焉。 龍日峴在縣西〉

  〈一百里。高五千尺。山墟名云。峴上石巖間有二目。光彩照人謂之龍目。峽吳興志明月峽在長興縣顧渚側二山。相對壁立峻峭。大澗中𣴑巨石〉

  〈飛走。斷崖亂石之間茶茗蕞生蕞。最爲絶品。張文䂓詩曰明月峽中茶已生。石上多唐人刻字顔眞卿所書。但存髣髴〉

  〈峰方輿勝覧杼峰在烏程縣南三十里昔夏后杼南遊之所。顔真卿於此起三癸亭。陸羽釋皎然俱有詩。〉

  〈嶠太平寰宇記七里嶠在歸安縣西南。山墟名云。七里嶠山頂有石橋。長一丈六尺甚峻滑一名石橋一名石頭山今山下有橋村〉

  〈洞塢吳興志黄龍洞在烏程縣下山。石壁峭立。巖竇陰况。莫窮其底。旁有龍王祠。祥應宫。郡有水旱禱焉知州事蘇軾有刻。 古浮石洞在安吉縣〉

  〈西南五十里。紹興初有僧智光洗巖得龍牙龍骨。結菴于此。名曰不朽又名其洞曰龍牙吳興續志桃花塢在歸安縣西南五十里。煙霞塢吳興〉

  〈志在武康縣東北。地名石脇。又謂之丁墓。撞字去聲。山下多梅綿亘十餘里。故邑人有云。碧王潭中千尺水煙霞塢裏萬株梅見舊編。又云僞有〉

  〈大石如龜號龜巖。有瀑布。餘英志云。劉颖云别墅。龜上有亭日藏天瀑布有橋亭名掛雲。淳熙中。縣程九萬屢遊有留題。太平寰宇記馬頭塢在歸〉

  〈安縣西南二十五里。𣈆書云。咸和七年石勒將軍韓雍寇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雍走𡨥南沙及海隅二縣。悉在今蘇州界 隐〉

  〈塢在安吉縣。梁陶引景。謚貞白先生。甞𨼆居於此。故號曰隠塢。〉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七十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