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一万二百八十六 子 |
|
二纸·子 道家子书五 列子 【汉志】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隋志】 《列子》,郑之隐人,《列圉寇》撰八卷,东晋光禄勋张湛注。 【郑樵通志】 《列子》八卷,郑穆公时隐者列御寇,唐加《冲虚真经》,本朝加“至德”。 《晋张湛注》八卷,《孙鹗注》八卷,《卢仲光注》八卷,《政和御注》八卷,《统略》一卷,《指归》一卷,《释文》一卷,《音义》一卷。 【玉海】 《列子》,《汉志》: 道家八篇,名圄寇,先庄子。 《隋志》八卷,晋张湛注,《天瑞》至《说符》,旧二十篇,刘向去重复,存者八篇。向校列子书,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柳宗元曰:《杨朱》,《力命》,疑其扬子书。天宝初号《冲虚真经》,景德四年二月丙寅加“至德”二字,唐殷敬顺撰释文。 徽宗御制解。 王晓列子旨归一篇。刘向《列子序》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新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残,校雠从中书以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扬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世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录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张湛序》曰:子列子,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自言师壶丘子林而友伯昏无人。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其书旧有二十篇,汉刘向除去重复,存者八篇,合而成部,名新书焉。且多寓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岁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志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列子盖先庄子,及庄子著书,多取其言,二子之道一也。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唐天宝初奉旨册为冲虚真人,其言改题曰《冲虚真经》。宋景德四年敕加“至德”二字,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株希逸序》曰:列子,郑人。列,姓也。御寇,名也。庄子多称其人,必有道者也。与郑纟需公同时,纟需公杀其相子阳,去春秋获麟之岁庚申五十年矣。其书曰:子阳馈列子粟,列子不受,俄而子阳见杀。则以时计之,列子必后于孔子而居孟子之先,故其书多推尊吾圣人以自神其说。然太史公为老庄立传,犹及老莱关尹庚桑楚诸人,而独不及列子,亦不言其有此书。班固所志艺文诸略,虽有八篇之目,而张湛处度以为奇书,云其祖得于仲宣辅嗣之家,永嘉之乱,既失而幸全,则其书亦散轶久矣。卷首校雠数语,其果出于刘向否也?其曰:与郑缪公同时,必纟需字传写之误。而郑溪西《群书会纪》,晁氏《读书记》,并因之,又以缪为穆,此皆未深考者。又曰:孝景帝时颇行于世,若其书果出景帝时,太史公因何未见?果见之,不应遗列子而不入传也。今观其书首尾二篇,以《天瑞》、《说符》名之,其他六篇,则掇首章二字而已。又篇中文字或精或粗,殊不类一手。其曰:《穆王》、《汤问》失之迂诞,《力命》《杨子》义亦乖背,必非一家之言。纵其语未必出于刘向,实当此书之病。洪景卢谓列子胜庄子,则失之矣。然其间又有绝到之语,决非秦汉而下作者所可及。愚意此书必为晚出,或者因其散轶不完,故杂出巳意,且模仿庄子以附益之。然其真伪之分,如玉石,亦所不可乱也。 【马窗意林】 列子八卷。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鬼者归也,归其真宅,真宅,大虚也。贫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终。醉者坠车,虽疾不死。死生惊惧,不入其胸中。禽兽之智亦有与人同者,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饮则有携,食则鸣侣。宋人养猿号曰狙,欲与狙予艹。先诳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又许朝四而暮三,而众狙皆喜。圣入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以智笼群狙矣。觉有八徵,梦有六候。阴气壮则梦涉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火而燔火芮。饱梦与,饥梦取,藉带而寝则梦蛇鸟,衔发则梦飞,天将阴则梦火,身将疾则梦食,饮酒者忧,歌舞者哭,昼想夜梦,神形所遇。陈大夫云:吾国有亢仓子,能以耳观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以上卿礼致之,亢仓子曰:臣体合于神,心合于无。颜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仲尼,仲尼不许也。目将眇者先睹秋毫,鼻将窒者先觉火焦朽,故物不至则不反。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荆南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菌芝生于朝,死于晦。蠓蚋因雨而生,见阳则死。越东有辄休国,生长子则食之,谓之宜弟。辄休国其大父死,则负其大母弃之,谓之鬼余。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时去人远。一儿云:日初远,日中时近。一儿曰:日出初大如车轮,及日中才如盘盂,岂不为近则大远则小者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至日中有若探汤,岂不为近而热远而凉者乎?孔子不能决,小儿曰:谁谓汝多智乎?杨朱曰:人得百年之寿者千中无一,疾病哀苦居其半矣。慎耳目之观听,规死后之馀荣,失当年之乐,不肆意于一时,何异乎缧梏也。勤能使逸,寒能使温。晏子曰:吾一死之后岂关我耶?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弃之沟壑亦可,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耳。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杨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比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人也。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晋文公欲伐卫,公子锄笑之,问其故,对曰:臣笑臣邻人也。有人送妻归家,道见桑妇。说而与之言,顾视其妻,已有人招之。公乃引师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孔子曰:力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狐丘大夫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志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溥。可以免乎?杨子邻人亡一羊,相率追之岐路之中,复有岐矣。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本一末异也。人有亡鈇铁者,意邻子盗之,视邻子,行步颜色皆将窃也。俄而扌日其谷得鈇,见邻子,无复窃之容。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往市,适见货金者,因攫夺而去。吏捕问之,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但见金也。 【黄氏日抄】 列子: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生乱离而思寂寞,默察造化消息之运,于是乎轻死生,轻视人间死生之常于是乎遗世事。其静退似老聃,而实不为老聃,老聃用阴术,而列子无之;其诞谩似庄周,而亦不为庄周。庄周侮前圣,而列子无之。不过爱身自利,其学全类杨朱,故其书有《杨朱篇》。凡杨朱之言论备焉。而张湛序其书乃谓往往与佛经相参。余按:列子郑人,而班、马不以预列传,其书八篇,虽与刘向校雠之数合,实则典午氏渡江后方杂出于诸家,其皆列子之本真与否?殆未可知。今考辞旨所及疑于佛氏者凡二章,其一谓周穆王时西域有化人来,殆于指佛,然是时佛犹未生,而所谓腾而上中天化人之宫者,乃称神游,归于说梦,本非指佛也。其一谓商太宰问圣人于孔子,孔子历举三皇五帝非圣,而以圣者归之西方之人,殆亦指佛。然孔子决不黜三五圣人,而顾泛指西方为圣,且谓西方不化自行,荡荡无能名,盖寓言华胥国之类,绝与寂灭者不侔,亦非指佛也。使此言果出于列子,不过寓言,不宜因后世佛偶生西域而遂以牵合。使此言不出于列子,则晋人好佛,因列子多诞,始寄影其间,冀为佛氏张本尔。何相参之有哉!且西域之名始于汉武,列子预言西域,其说尤更可疑。佛本言戒行,而后世易之以不必持戒者,其说皆阴主列子,皆斯言实祸之,不有卓识,孰能无惑耶?中山公子牟悦楚人公孙龙诡辞,而乐正子舆非之,至斥以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其论甚正,而列子载焉,此诞说波流中砥柱也。又谓慎尔言,将有知之;慎尔行,将有随之。废在身,稽在人。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又谓尝观神农有炎之德,稽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不由此道者未之有也。凡皆异乎列子平日之言,为八篇之最粹。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而列子宗之。盖爱身者也。然谓舜禹周孔之圣为自苦,谓桀纣之纵为自得,谓子产屈于公孙朝公孙穆荒淫酒色之辩,而谓朝穆真人。且力排贵生爱身之为作,是又何自背其平日区区之守耶?此为八篇之最舛。九渊之说出于列子。谓列子之师壶子示神巫季咸以未始出吾宗,而季咸走灭者也。此所谓以无所考相欺,而近世名儒陆象山以之自名,岂别有所本耶? 【高续古子略】 《列子》: 刘向论列子书《穆王》《汤问》之事,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又观穆王与化人游,若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夏革所言四海之外,天地之表,无极无尽。传记所书,固有是事也。人见其荒唐幻异,固以为诞,然观太史公史殊不传列子,如庄周所载许由务光之事,汉去古未远也。许由务光,往往可稽,迁犹疑之;所谓御寇之说独见于寓言耳,迁于此讵得不致疑耶?周之末篇叙墨翟,禽滑厘,慎到,田骈,关尹之徒,以及于周,而御寇独不在其列,岂御寇者,其亦所谓鸿蒙列缺者欤?然则是书与庄子合者十七章,其间尤有浅近迂僻者,特出于后人会粹而成之耳。至于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固有及于佛,而世尤疑之。夫天毒之国,纪于《山海》,乾竺之师,间于柱史,此杨文公之文也。佛之为教已见于是,何待于此时乎?然其可疑可怪者不在此也。 【文献通考】 《张湛注列子》八卷:晁氏曰:郑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八篇,云缪公时人。学本于黄帝老子,清虚无为,务崇不竞,其寓言与庄周类。晋张湛注。唐号《冲灵真经》,景德中加“至德”之号,《力命篇》言寿夭不存于葆养,穷运不系于智力,皆天之命。 《杨朱篇》言耳目之欲,而不恤生之危,纵酒色之娱,而不顾名之丑,是之谓制命于内。刘向以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言。予以道家之学,本谓世衰道丧,物伪滋起,或骋智力以图利,不知张毅之走高门,竟以病殒;或背天真以拘名,不知伯夷之在首阳,因以馁终。是以两皆排摈,欲使好利者不巧诈以干命,好名者不矫妄以失性矣,非不同也。虽然,儒者之道则异乎是,虽知寿天穷达非人力也,必修身以俟焉。以为立岩墙之下而死者非正命也,知耳目之于声色有性焉。以为乐也外而不易吾内。呜呼!以此自为,则为爱已;以此教人,则为爱人。儒者之道所以万世而无弊欤。石林叶氏曰:列子《天瑞》、《黄帝》两篇,皆其至理之极,尽言之而不隐,故与佛书直相表里,所谓庄语者也。自《周穆王》以后,始渐纵弛,谈谲纵横,惟其所欲言。盖虑后人浅狭,难与直言正理,则设为诡辞以激之。刘向弗悟,遂以为不似一家之书。张湛微知之,至于逐事为注,则又多迷失。然能知其近佛,是时佛经到中国者尚未多,亦不易得矣。要之,赞老氏庄列三书,皆不可正以言求,其间自有庄语,有荒唐之辞。如佛氏至唐禅宗自作一种语,自与诸经不类,亦此意也。 《列子释文》二卷:晁氏曰:唐殷敬顺撰,敬顺尝为当涂丞。 【柳宗元集】 《辩列子》列御寇所作,唐号《冲虚至德真经》。刘向古称博极群书,然其录《列子》独曰郑穆公时人。穆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子书言郑国皆云子产邓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 《史记》郑公二十四年,音须楚悼王四年,围郑,郑杀其相驷子阳,子阳正与列子同时。是岁,周安王三年,泰惠王、韩列侯、赵武侯二年,魏文候二十七年,燕公五年,,古文僖字。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穆公十年,不知向言鲁穆公时,遂误为郑耶。不然,何乖错至如是?其后张湛徒知怪列子书言穆公后事,亦不能推知其时。然其书亦多增窜,非其实,要之庄周为放依其辞。放,方往切其称夏棘,狙公,纪渻子,渻音省季咸等,皆出列子,不可尽纪。虽不概于孔子道,然其虚泊寥阔,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于身,而其心不穷,《易》之“遁世无闷”者,其近是欤?余故取焉。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为作,好文者可废耶?其《杨朱》《力命》列子篇名疑其杨子书,其言魏年孔穿,皆出列子后,不可信。然观其辞,亦足通知古之多异术也。读焉者慎取之而已矣。 【李石方舟集】 《列子辩·上》: 刘向以列子《汤问》《穆王》二篇,非君子之言。 《汤问》则庄子汤之问棘,以大椿鲲鹏变化。列子作《夏革》,晋张湛注,庄子以革作束。 《穆王》篇论西极有化人来。又《仲尼》篇称孔子答商太宰称西方之圣,意其说佛也。然佛出汉明帝时,湛乃谓《列子》语与佛相参,盖指其幻学也。岂西方之佛幻,已肇于列子时,为穆王化人事乎?必有能辩之者。 《列子辩下》: 孟子拒杨墨,以杨近墨远,为序于儒,以杨为为我之学,一毫不拔于天下可也。如禽滑厘对朱之言,则以墨翟大禹为为人之学,老聃关尹为为已之学,似以朱况于黄帝关尹,此列子之有取也。刘向云:《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与《力命篇》乖背,岂放逸近道乎?其何以近于儒?不然,力命自力命,放逸自放逸耳。必有能辩之者。 【中峰广录】 《题列子》: 列御寇知荣辱之在天,而不知其本乎一念;知生死之由命,而不知其根乎自心。惟欲忘形骸,虚物我,一是非,泯视听,任天真于智虑之表,超情思于得失之源,乃鼓舞于老氏绝圣弃智致虚守静之门,与庄周相为表里,因观其著书八篇,故笔以晓之,惟同志者择焉。 【黄氏日抄】 《读柳文》: 《辩列子》论刘向称列子郑缪公时人,非也。实与鲁穆公同时,其文类庄子而质厚,好文者可废耶?谨取之而已。 【容斋四笔】 列子与佛经相参,张湛序列子云: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梦化等情,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予读《天瑞》篇载林类答子贡之言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此一节所谓与佛经相参者也。又云:商太宰问孔子,三皇五帝三王圣者欤?孔子皆曰:弗知。太宰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其后论者以为列子所言乃佛也,寄于孔子云。 【朱子经济文衡】 《观列子偶书》《文集》: 此段谓列子所言不过剽掠之端。向所谓未发者,即列子所谓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尔。岂子思中庸之旨哉!丙申月葛月,因读《列子》书此。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他若此类甚众,甚众,聊记其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 【朱子语略】 列子言语多与佛经相类。 【李复水集】 《读列子》: 唐柳完元喜为文,韩愈盛称之。予观宗元之文,极刻意用力,非自然,乃辞胜而理不足也。至于论列子之书,则曰:其言直而不作为。兹是亦知文矣。夫直而不作为者,惟喻其理而明其事,不矜华辞而古训是式也。昔之论列子者专取其辞子阳之粟,是未可与议列子。 【考古质疑】 《论列子寓言》: 列子之书,大要与庄子同,不可以其寓言为实也。如《杨朱》篇云: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夷吾问送死于平仲,大庆以《史记·秦纪》及《谷梁传》参考之,秦缪鲁僖之十二年已言管仲死。是岁癸酉。 《史记·齐世家》以管仲卒于桓公四十一年,如比则是僖公十五年丙子,《齐世家》误矣。平仲虽莫究其始,然《史记》载婴死于夹谷之岁,则是鲁定公十年也。自仲之死,至是已百五十年。使其问答,仲当垂死之岁,婴方弱冠之时,婴有百七十之寿矣。以此知其不然也。又《史记·管婴列传》云:仲卒,齐遵其政,后百余年有晏子焉。然则二子非同时,而列子之寓言明矣。 《容斋随笔》云:庄子之鲲鹏,列子之六鳌,其语大若此。 《庄子》: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列子·汤问》第五: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中有五山,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帝使巨鳌十五举首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龙伯之国有大夫,一钓而连六鳌。庄子之蛮触,列子之焦螟,其语小又如此。 《庄子》《则阳》第二十五云:有国于蜗之左角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列子·汤问篇》: 江浦之间虫日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坟弗觉也。离朱方昼拭目此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师旷方夜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大庆谓,凡若此类,人固知其寓言。如引古人问答,容有未易觉者,故大庆特举盗跖之讥孔子,与管晏之问答以明之。 《论列子书多后人增益》刘向校列子书定著八篇,云:列子郑人,与穆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孝景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大庆按,缪公立于鲁僖三十二年,薨于鲁宣三年,正与鲁文公并世。列子书《杨朱篇》云:孔子伐木于宋,围于陈蔡。夫孔子生于鲁襄二十二年,缪公之薨五十五年矣。陈蔡之厄,孔子六十三岁。统而言之,巳一百十八年。列子,缪公时人,必不及知陈蔡之事明矣。况其载魏文侯子夏之问答,则又后于孔子者也。不特此尔,第二篇载宋康王之事,第四篇载公孙龙之言,是皆战国时事,上距郑缪,三百年矣。晋张湛为之注,亦觉其非,独于公孙龙事乃云后人增益,无所乖错,而足有所明,亦何伤乎?如比皆存而不除,大庆切有疑焉。因观《庄子·让王篇》云: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列子再拜而辞。使者去,其妻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耶?列子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观此则列子与郑子阳同时,及考《史记·郑世家》,子阳乃公时,二十五年杀其相子阳,即周安王四年癸未岁也。然则列子与子阳,乃纟需公时人,刘向以为缪公,意者误以为缪欤?虽然,大庆未敢遽以向为误,姑隐之于心。续见苏子由《古史·列子传》,亦引辞粟之事,以为御寇与公同时。又观《吕东莱大事记》云:安王四年,郑杀其相驷子阳,遂及列御寇之事。然后因此以自信。盖列与庄相去不远,庄乃齐宣梁惠同时,列先于庄,故庄子著书多取其言也。若列子为郑公时人,彼公孙龙乃平原之客,赧王十七年,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则公孙龙之事,盖后于子阳之死一百年矣。而宋康王事,又后于公孙龙十余年,列子乌得而预书之?信乎后人所增,有如张湛之言矣。然则刘向之误,观者不可不察;而公孙龙、宋康王之事,为后人所增益,尤不可以不知。 【叶石林老人避暑录】 列子书称“子列子”,此是弟子记其师之言,非列子自云也。刘禹锡自作传称子刘子,不可解,意是误读《列子》。 【吕原明杂说】 曹子方言,《列子》,伪书也。何以言之?其见于《庄子》者则甚善,其他则不足取。是以知之。苏浩然谓刘向不足以知列子,《杨朱》《力命》二篇,最其深者也,而谓非一家之言。 【容斋续笔】 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之右,其言惠盎见宋康王,王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客将何以教寡人?盎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观此一段,语宛转四反,非数百言而畅之不能了,而洁净粹白如此。后人笔力渠复可到耶?三不欺之义正与此合:不入不中者不能欺也;弗敢刺击者不敢欺也;无其志者不忍欺也。魏文帝论三者优劣,斯言足以蔽之。 【吕东莱杂说】 列子为伯昏无人射,《列子》无,字音莫侯反;《庄子》“不”音,读如本字也。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申屠嘉与郑子产同师伯昏无人。然则伯昏无人自一人也,伯昏瞀人自一人也。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又言师老商氏,友伯高子。不知老商氏即壶丘子林耶?或别一人也?又不知伯高子与无人瞀人为一为二也。此虽御寇寓言,然据文指事则似不一,要皆独立绝尘高出一时之上者也。“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张湛解云:尽弦穷镝。郭象云:盈贯,犹溢镝也。措杯水其肘上。张湛云:手停审,故杯水不倾。郭象云: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如此之类,训释明白,文词高古,皆后入所不到。 又“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郭象以为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远近幽审皆明,故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如此等语,殆类有得者矣。 《列子》记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造父师泰豆氏,亦三年不告。列子之学三年之后,始得壶丘一眄,五年之后,始一解颜而笑。此皆足以见古人教人规摹次第,故学者得力,非后人所能仿佛也。盖用力深者其收功也远,得之艰则守之也固,未有侥幸于或成,似若有合而卒然失之也。 【国朝宋濂文粹】 《列子》八卷,凡二十篇,郑人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八篇,谓御寇与郑缪公同时,柳宗元云:郑穆公在孔子前几百载,御寇书言郑杀其相驷子阳,则郑公二十四年,当鲁穆公之十年,向盖因鲁穆公而误为郑尔。其说要为有据。高氏以其书多寓言,而并其人疑之,所谓御寇者有如鸿蒙列缺之属,误矣。书本黄老言,决非御寇所自著,必后人会粹而成者,中载孔穿魏公子牟及西方圣人之事,皆出御寇后。 《天瑞》《黄帝》二篇虽多设辞,而其离形去智,泊然虚无,飘然与大化游,实道家之要言。至于《杨朱》《力命》则为我之意多,疑即古杨朱书,其未亡者剿附于此。御寇先庄周,周著书多取其说,若书事简劲宏妙则似胜于周。间尝熟读其书,又与浮屠言合,所谓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弗同也。心疑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非大乘圆行说乎?鲵旋之潘合作审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沉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氵开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非修习教观说乎?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以学幻。非幻化生灭说乎?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非轮回不息说乎?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非寂灭为乐说乎?精神入其门,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非圆觉四大说乎?中国之与西竺,相去一二万里,而其说若合符节,何也?岂其得于心者亦有同然欤?近世大儒谓华梵译师皆窃庄列之精微以文西域之卑陋者,恐未为至论也。 【朱子语类】 孟子庄子文章皆好,列子便有迂僻处,在氏亦然,皆好高而少事实。人杰 庄周列御寇亦似曾点底意思,他也不是专学老子,吾儒书他都看来,不知如何被他目卓见这个物事,便放浪去了。今禅学也是恁地。淳因言列子语,佛氏多用之,庄子全写列子,又变得峻奇。列子语温纯,柳子厚尝称之,佛家于心地上煞下工夫。贺孙列庄本杨朱之学,故其书多引其语,庄子说子之于亲也,命也。不可解于心;至臣之于君,则曰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他看得那君臣之义却似是逃不得,不奈何?须着臣服他,更无一个自然相胥为一体处。可怪!故孟子以为无君,此类是也。大雅。 【元豫章熊朋来集】 《跋亡弟嗣功列子册》列子书时有合于释氏,至于深禅妙句,使人读之三叹,盖普通中事,不自葱岭传来,信矣。亡弟嗣功读比书,至于溃败,犹缉而读之,其苦学好古,后生中殆未之见也。绍圣中,余自缮治而藏之,少年辈窃取玩之,又毁裂几不可挟,唐坦之复为辑之,智兴上人喜异闻,故以遗之。 【宋秦观淮海集】 《读列子》: 咄咄两小儿,多言空尔为。徒知日无定,不觉心有期。尺捶探苍溟,俱令傍者嗤。谁谓不能决,孔丘乃真知。 【王东牟先生集】 《画列子图和韵》: 稻梁戒鸟啄,馈粟辞子阳。神明久不死,宇宙一鸟翔。若人据槁枯,中自含宫商。其游车泠风,其息形坐忘。豆山瀛四等,念往即褰裳。盖去任去来,岂谓符弛张。老商顾之笑,是事何轻扬。云风驾旬余,日月;车舟两傍。拊掌一戏笑,何异侏儒场。后人致引慕,竹林焚馨香。飘飘大人赋,气夺千丈强。吾闻孔仲尼,道盛涵化光。雅言书当理,不见一日长。放乎子列子,君其乐彷徉。 【刘彭城集】 《咏列子》: 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覆,俛仰未及终,类㐷首邦族。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刘公是先生集】 《读列子赠几太博胜之殿丞君章监丞》: 五岳穷云霓,沧海不可游。玉台朝日,珠华媚飞虬。飘飘群仙子,来往何其稠。咫尺视千里,俯仰移九秋。潮波有时起,势若空中浮。禺强受帝命,巨鳌举其头。迩来百万祀,无复迁播忧。龙伯何为者,修干曳长钩。不知意谁憾,似与聱为仇。六鳞既潜举,二山忽漂流。众真失其常,荡析不自谋。孰云飞升乐,奔迫良可愁。盈虚诚难必,藏壑有亡舟。至人纵大观,夷险固悠悠。如闻帝凭怒,侵减龙伯俦。且欲招群仙,复还故时丘。勉哉凌云迹,永谢北极幽。 【刘后村诗】 《列子》: 肉身无羽翼,那有许神通。会得泠然意,人人可御风。 【江湖续集】 《竹溪十一藁》林希逸。 《列子口义成》: 庄列源流本一宗,微言妙趣不妨同。但知绝迹无行地,庄子《齐物论》岂羡轻身可御风。二义乖违刘绝识,刘向叙中有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书之语八篇参校湛何功。今书八篇,张湛所参校。就中细细为分别,具眼应须许此翁。 【元吴莱渊颖集】 《列子》: 真梦本非梦,万事蕉下鹿。力命每相持,御风身乃足。 【耶律铸双溪醉隐集】 《醉读列子》: 独醉亭中独醉仙,唯知仙遁办逃禅。等闲嚼蜡横陈际,却味冲虚力命篇。 【群书足用】 虚无:或谓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处矣。 《列天瑞篇》。通类 列子好游,壶丘子曰:游何所好?曰:我之游也。观其所变。 《列仲尼篇》。列御寇之齐,遇伯昏瞀人曰:惊,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使人轻乎贵老。夫浆人,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乎?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氏瞀人曰:汝处己,人将保汝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不言而出,《庄·列御寇篇》: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 《列·天瑞篇》。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请蕲其术。列子曰: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九年之后,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邪?《黄帝篇》。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庄·逍遥篇》。 【群书足用】 事对凝寂,静虚顺性忘怀,秉要执本。 艾子 【文献通考】 《艾子》一卷:陈氏曰: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 【曾慥类说】 《艾子》: 公孙龙、魏牟生于列御寇之后,其事乃见于列子之书,说者谓列子弟子以其义无垂统而有所发问,故类而附之,无嫌也。艾子事齐宣王,而书之所载亦多后世之事,岂为艾子之学者务广其道,凡论不诡于统叙者,皆存而不去耶?览之者以意逆志,则艾子之学可明,姑置其时之后先可也。 【李戴埴鼠璞】 《艾子》: 世传艾子为坡仙所作,皆一时戏语。亦有所本。其说“一蟹不如一蟹”,出《圣宋掇遗》,陶谷奉使吴越,因食蝤蛑,询其族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蟹凡十余种以进。谷曰:真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也。 【北窗丛录】 世传《艾子》乃坡戏作,予亦以为然。比见吴思道云:是襄阳魏道辅所作。未知孰是。 关尹子 【仙传】 姓尹,名喜,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之识。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道德》上下篇授之。后与老子俱之流沙,服巨胜实,莫知其终。今陕州灵宝县大初观,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道观之兴,实祖于此。老君授经后,西出大散关,复会于城都青羊肆,赐号文始先生,即庄子所谓博大真人者也。其注书九篇;一宇,详宇字二柱,详柱字。三极,详极字四符,详符字五鉴,详鉴字。六七,详七字七釜,详釜字八筹,详筹字九药。详药字 【玉海】 《关尹子》: 《汉志》道家,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刘向校《关尹子》,永始二年八月庚子上。 《列仙传》著书九篇,名关令子。今本九卷,一宇至九药。 【胡氏致知编】 《关尹子》: 周关尹喜所撰,九篇:曰宇,曰柱,曰极,曰符,曰鉴,曰匕,曰釜,曰筹,曰药。 【关尹子序】 汉刘向校正上其书《序》曰:右新书著定《关尹子九篇》,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言,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向校雠《大常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辄除错不可考,增缺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可缮写。关尹子名喜,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隐德行,人易之,尝请老子著《道德经》上下二篇,列御寇庄周皆称道家书,篇皆寓名,有章,章皆首“关尹子曰”四字。篇篇叙异,章章义异,其旨同;辞与老列庄异,其归同。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泠泠轻轻,不使人狂。盖公授曹相国参。曹相国薨,书葬。至孝武皇帝时,有方士来,以七篇上,上以仙处之。淮南王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臣向父德因治淮南王事,得之,臣向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爱黄老清静不可阙,臣向昧死上进。 又制奥赞曰: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候气真人,介焉独悟,俱济流沙,同归妙趣。至元四年正月赠无上太初博大文始真君,制曰:朕惟无为之教,有宗有元;众妙之门,惟精惟一,虽渊乎道德之旨,亦资夫羽翼之功。其著书者阐蕴奥于一初,其执御者妙飞游于八极,既垂世而立教,盖殊途而同归。所以与造物者为徒,于以长上古而不老,琳宫琼馆,亦侑坐以媲玄元,绛节金蕤,时驭风而从紫气;神易固无方而无体,太上有立德而立言。庸锡徽称,以恢玄躅。於戏!乾坤之用成于六子,如道之传叙而得人;国家之统垂于万年,尚相其清静而成化。式降景祚。允迪繁禧。丹阳稚川葛洪《关尹子后序》曰:洪,体存蒿艾之资,偶存乔松之寿,知道之士,虽微贱必亲也,虽夷狄必贵也。后遇郑君。郑君多玉笈琼笥之书,服饵开我以至道之良药,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后属洪以关尹子,洪每爱之诵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极者,尊圣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金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冥,沉沉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大海之渺漠,超若处金碧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飘鸾鹤,拿亦作怒若斗虎兕。清若浴碧,惨若梦红。擒纵大道,浑沦至埋,方土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遗人者之所言乎?其绝迹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阴阳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广大?又何如此之简易也。洪也幸亲受之。咸和二年五月朔。丹阳葛洪炷薰敬叙。 《希征子·王夷序》曰:愚闻三教鼎立于天地间,如三光在天,相须为明,不可偏废也。三家经文,充府满藏,其间各有精微极至之书。吾儒六经皆法言,而最精微者,《易》也;释氏大藏累千万轴,最精微者,《楞伽》也;道家大藏累千万轴,最精微者,《关尹子》书也。三书之在三教,如三光之在三才。三光虽明,人无眼目,无由见其明;三书虽妙,世无慧哲,无由知其妙。故三书虽存,旨昧久矣。 《传》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信哉!呜呼!儒更三圣之后,《易》变而为象数卜筮之书;释传四灯之后,《楞伽》变而为象教之文;道历秦汉而来,《关尹子》书付淮南方术家矣。况乎道隐小成,言隐浮伪,至人不常生,至言不常行,宜乎《关尹子》书秘而不传于世矣。虽然,天地至虚之气发而为文,载道之言,阴有神护,终不可泯,行之有时尔。 《易》自孔子之后数千年,至陈希夷始传心法;《楞伽》自瞿昙涅盘数千年,至达磨始传于中国;今《关尹子》书自老子西征出关亦数千年矣,抱一先生始发明此书玄奥。然此书句读且难,况通其义也。先生证悟道真,慈愍后学,乃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或因言而悉旨,或转语以明经,或设喻以彰玄,或反辞而显奥,或句下隐义,或言外漏机,或指意于言前,或显微于意外,大率多《关尹子》言外之旨。故总其多者目之曰《言外经旨》。是书也,真所谓剖大化之秘藏,增日月之光明泄,大《易》未露之机,述《楞伽》秘密之蕴,即伏羲之本性,尽姬文之神思,探仲尼之精微,究诸佛之命脉,穷诸子之骨髓,显黄帝之机缄,露老蚺之肺腑也。学者得见此书,诚为不世之遇,岂可不知其幸耶?愚蒙师亲授,得悟道真,无以报称师恩,敬锓于梓,传之无穷,使天下后世志道君子,得遇此书,言下打发,了悟道真,皆吾师抱一先生无穷之德施也。是书在处,当过于佛乘之经,阴有神天护持,岂可轻慢耶?学者当藏拜庄诵,如葛稚川可也,故为之叙。 【黄氏日抄】 《关尹子》九篇:其一曰宇,注云道也。其二曰柱,云建天地也。三曰极,云尊圣人也。四曰符,云精神魂魄也。五曰鉴,云心也。六曰匕,云形也。七曰釜,云化也。八曰筹,云物也。九曰药,云杂治也。 《序》以为关尹喜之书,汉有方士来上,则其伪可知矣。且其文陋弱,其言道皆归之于无,果无则又安有所谓道,而为是费辞哉!如曰: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此为粗可晓者。然与《老子》《论语》本旨不合,此袭之而不善用者也。如曰: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是人生惟以速死为幸,而不欲天下之有生也。何等立言哉! 【文献通考】 《关尹子》九卷:陈氏曰:周关令尹喜,盖与老子同时,启老子著书言道德者,按《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蒇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孙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 《序》亦不类向文。 【国朝宋濂文粹】 《关尹子》一卷:周关令尹喜所撰,喜与老聃同时,著书九篇,颇见之《汉志》。自后诸史无及之者,意其亡已久矣。今所传者,以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寿,九药为名,盖徐蒇子礼得于永嘉孙定,未知定又果从何而得也。前有刘向《序》,称盖公授曹参,参薨书葬,孝武帝时有方士来上,淮南王安秘而不出,向父德治淮南王事,得之。文既与向不类,事亦无据,疑即定之所为也。间读其书,多法释氏及神仙方技家,而藉吾儒言文之。茹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者。或妄谓二家之说,实祖于此,过矣。然其文虽峻洁,亦颇流于巧刻,而朱象先之徒,乃复尊信如经,其亦妄人哉! 【江湖续集】 《竹溪十一藁》林希逸《读关尹子》: 青牛车后抱关翁,师已西游道却东。著论九篇今独在,命名一字古无同。九篇皆一字名。不知身老传谁氏,可爱文奇似考工。博大真人庄所敬,寥寥千载想宗风。 亢仓子 【仙传】 一名庚桑楚,一名亢仓子,陈人,为老了之遍,役得老子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洁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后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后有汉辅元张天师,唐张果老,相继隐修,因号张公坛福地。古建洞灵观,宋改天申万寿宫,著书九篇,号亢仓子。一曰全道,详全字。二曰用道,详用字。三曰政道,详政字。四曰君道,详君字。五曰臣道,详臣字。六曰贤道,详贤字。七曰训道,详训字。八曰农道,详农字。九曰兵道。详兵字。 【隋志】 《亢桑子》二卷:天宝元年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然《亢桑子》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 【郑樵通志】 《亢仓子》三卷:老聃之徒庚桑楚撰,王士元注音略一卷。 【玉海】 《亢仓子》《史记·庄子传》: 畏类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唐志》王士元《亢仓子》二卷: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号庄子“南华”,庚子号列子“冲虚”,文子“通玄”,亢桑子“洞灵真经”,然亢桑子求之不获,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为二卷,补其亡。今本五卷九篇,自全道至兵道。何粲注。柳宗元曰: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刘向班固录书无之,今之为术者始为传注。 《书目》三卷,首篇与庄子《庚桑楚篇》略同。 【亢仓子序】 晋太学博士何粲《序》曰:道原于无,藏其体用,人不得由而入,恍乎无有中,扩充其神,至于天下万物织悉之理,莫不系其用。吾谓道之适变也。古之人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积是四者于内,发而为言,言而成书,以为世用者,见于《亢仓子》之谓乎?《亢仓子》,《庄》《列》之等夷,载于《南华杂篇》,本末具悉,谓遍得老聃之道,洒然真理,与夫寓言凿说,大相辽邈,可以极夫性命,至于天下国家,用为治则无有不治者。其篇有九:一曰全道,其要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闷,无以穷达自摇,使读是书者常分足以自安也。二曰用道,使人不露其用,虽福滋万物,必曰:归功于无有。读是书者,使大美不足以自擅也。三曰政道,其要主勤民则刑赏一,刑赏一则吏奉法,吏奉法则政下宣,读是书者,忍刑赏不一,而吏不奉法欤?四曰君道,君用天下爱恶者则天下安,用独爱恶则天下危,读是书者,人主安可放其私爱恶乎?五曰臣道,其要朝廷百吏,下阜百姓,上滋主德,读是书者,劝忠贤之臣有所至也。六曰贤道,其要贤止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读是书者,有劝于天子之明乎?七曰训道,谓孝者人道之至德,载舜与文王、闵子骞之事,使读是书者,虽圣贤敢有以慢于父母乎?八曰农道,其要为人上者,虽天子必得躬耕,虽后妃必得亲蚕,读是书者,使人立天下之本,而舍天下之末也。九曰兵道,其说兵者人之威也,人有威性受于天。读是书者,使喜怒不私诸己,公以诸天也。散而分诸篇第,总而名之曰《洞灵真经》。刘公天从者,博鉴古书,家藏之久,一旦公然刊而传诸世,丐予为之序,前所谓此书可以极性命之理,至于天下国家用而为治则无有不治者,予无愧焉。谨序。 【青箱杂记】 亢仓《大唐新语》云:道家有庚桑子者,世无其书。开元末,襄阳处士王源,撰《亢仓子》两卷以补之。源为之序,序云:庄子谓之庚桑,《史记》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源乃取庄子《庚桑楚》一篇为本,更取诸子文义相类者而成之,亦行于世。又柳子厚《辩亢仓子》云:太史公为《庄周列传》,称其为书畏累亢桑子,皆空言无事实,今世有《亢桑子》书,其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盖周所云者尚不能有事实。又况取其语而益之者,其为空言尤也。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唐《艺文志》以为王士元。 【高续古子略】 《亢桑子》: 孔子曰:上有好者,下有甚焉。 《亢桑子》之谓欤?开元天宝间,天子方向道家者流之说,尊老氏,表庄列,皇皇乎清虚冲澹之风矣。又以《亢桑子》号,《洞灵真经》,上既不知其人之仙否,又不识其书之可经,一旦表而出之,固未始有此书也。襄阳处士王褒,来献其书,书,褒所作也。按《汉略》《隋志》皆无此书。褒之作也,亦思所以趋世好,迎上意耶?今读此编,往往采诸《列子》《文子》,又采诸《吕氏春秋》《新序》《说苑》,又时采诸《戴氏礼》。源流不一,往往论殊而辞异,可谓杂而不纯,滥而不实者矣。太史公作《庄周列傅》,固尝言其语空而无实,而柳宗元又以为空言之尤,皆足知其人,决其书。然柳氏所见,必是王褒所作者。 【柳宗元集】 《辩亢仓子》: 唐号《洞灵真经》,潘云:亢音庚,庄子作《庚桑楚》,楚名,庚桑姓也。 《史记》作《亢桑子》。 《大唐新语》云:道家有庚桑子者,世无其书,开元末处士王源撰《亢仓子》两卷以补之。序云,庚桑,亢桑,亢仓,一也。唐《艺文志》以为襄阳王士元。太史公为《庄周列传》称其为书畏累童云:上乌罪切,或作山畏;下力罪切,或作垒。 《庄子音注》云山畏垒,山名也。或云在鲁,又云在梁州。亢桑子,皆空言,无事实。今世有《亢桑子》书,其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盖周所云者尚不能有事实,又况取其语而益之者,其为空言尤也。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 【文献通考】 《亢仓子》二卷:按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宗元不知其故,而遽诋之,可见其锐于讥议也。其书多作古文奇字,其内不足者必假外饰欤?何璨注。 《周氏涉笔》曰:《庚桑楚》,固寓言,然所居以忘言化俗,以醇和感天,今所著切切用诛罚政术,盖全未识庚桑子者,其称危代以文章取士,剪巧绮滥益至,正指唐事。又补贼广引俟赦,率是狱案文书。又一乡一县一州,被青紫章服,皆近制。既为唐人短浅者之书,不烦子厚掊击也。惟《农道》一书可读,自合孤行。 陈氏曰:首篇所载,一庄子《庚桑楚》同。亢仓者,庚桑声之变也。 《崇文总目》凡九篇。 【黄氏日抄】 《亢仓子》: 亢仓子,名楚,说本《老子》,文类《庄子》,亦有近理者,如曰:“所谓国郁者,主德不下宣,人欲不上达也。”如曰:“士有天下人爱之者,有其主独爱之者;用天下人爱者则天下安,用主独爱者则天下危。”如曰:“理人者先务,人则扑。音农。此其近理者也。亦有背理者,如曰:“大乱之本,祖乎尧舜。”如曰:“蜕地之谓水,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蜕虚之谓道。如曰:“安知天下之正污洁。”此其背理者也。至其妄自标榜以欺世,则谓灵王使祭公致篚帛,有禳水旱之问,谓熊圉拜为亚尹,尝微服而逃,则有不能自掩其欺者矣。盖其书称自乡而县,县而州,此后世之区画也;称被以青紫章服,此后世之品式也;称吾无谁私兮,羌忽不知其读,此仿后世之楚词;而字多用古文,又欲以自盖共今文而益彰者也,曾谓周灵楚国之世而有此哉!其书有云噫气谷神,以谷为似,与老子所称谷神不同。柳文《辩亢仓子》,谓《亢桑子》取庄周语而益之,其为空言尤也。录书无《亢仓子》。 【胡氏致知编】 亢仓子居羽山,书五卷,相传周庚桑楚所撰,何粲为之注,名《洞灵真经》。 【宋吕南公灌园先生集】 《读亢仓子》: 治平四年,余见此书于今集贤邓校理家,怪其诣致不伦,不及文、庄、列、老远甚,其辞又最鄙陋,令人懒读,常疑有好事者诡冒为之。然儒之长老不助余疑,每用不怿。后二年,在淮南,始见《唐史新书》,乃知开元时王士源者造此。又四年,于汴京见李肇《国史补》,其说与《新书》同,盖《新书》据肇所记而言之耳。因自惬快,以所疑之不妄致也。益知心之可以师。嗟夫!在我者之有以照彼,发在乎占文按迹,然后进哉?世固有喜以浅托高人,其功用短长,虽不能使智者兼惑,亦其谬意期成,于世耳。闻羌儿与越人斗者,越人乘象,羌儿患其难攀,即刻木为狻猊首而绘之,又效其皮而蒙以前驱,象猝遭而惊也。为之奔败,盖畏狻猊者象也,非越人;而象之所为奔败者,惊于伪而非惊于实者也。彼羌儿何所出威?今夫以浅托高人,何以异此。往时王肃出《孔子家语》,近世丘解《论语》而题以韩退之,两人之见,皆济缪以劳,而通为羌儿之罪人。呜呼!岂以为有益而为之欤!尼士源、肃、,异世而同欲者,予又焉知学士之又无是此者欤?柳先生尝论亢渠不宜传解,而不虑为唐人诈造,其辩盖犹未尽,余方自怜不惑之早,故为之忠,以佐柳于尽焉。 【国朝宋濂文粹】 《亢仓子》五卷:凡九篇,相传周庚桑楚撰,予初苦求之不得,及得之,终夜疾读,读毕叹曰:是伪书也。剿老庄、文、列,及诸家言而成之也。其言曰:危代以文章取士,则剪巧绮纟监益至,而正雅絮实益藏。夫文章取士,近代之制,战国之时无有也。其中又以人易民,以代易世,世民太宗讳也,伪之者其唐士乎?予犹存疑而未决也。后读他书,果谓天宝初唐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采诸子文义类者撰而献之,其说颇与予所见合。复取读之,益见其言词不类,因弃去不复省。 《农道》一篇虽可读,古农家书具有之,或者谓可孤行,吾亦不知其为何说也。 【元吴莱渊颖集】 《亢仓子》: 不仁为人害,仁反愁我身,母为小尧舜,有愧猖狂民。 文子 【仙传】 姓辛,名钅开,一名计然,葵丘濮上人,乃晋公子也。师事老子,尝请问于老君曰:何谓道德仁义礼?老君曰: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道也;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择,与天地合,德也;于大不矜,于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衰,仁也;为上即辅弱,为下即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挠,义也;为上恭严,为下卑逊,退谦守柔,为天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礼也。故修道则下归服,修德则下从令,修仁则下不争,修义则下平正,修礼则下尊敬。五者皆修,则家国安定,此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无道则下叛,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五者不立,而不危亡者,未之有也。文子复问曰:治国之本何如?老君曰: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夫静以修身,俭以养生,则下不扰而人不怨。是以天覆以道,地载以德,四时不失序,风雨不为虐,日月清明,五星合度矣。故为治之本在于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勿夺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无为。夫无为者,非谓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之不应,感之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时而立功,任下责成,举无过事,名各自命,类各自用,事由自然,莫出于已,故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犹水行用舟,山行用撬,因高为田,因下为池,非吾所谓有为也。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之践位者,非逸乐其身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众暴寡,智欺愚,勇侵怯,怀才不以相教,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域殊俗不得被其泽,故立诸侯以镇抚之。是以天无不任,时无不应,官不隐材,国无遗利矣。是以先生之法不杀胎,不卵,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畋,豺未祭兽,罘不得通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击,罗罘不得张于谷;草木未落,斧斤不得入于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田。孕育不杀,壳卵不探,鱼不尺不得取,大豕不期年不得食,是故万物之发若蒸气,此先王之所以得时修备富国利人之道也。夫水浊则鱼口佥,政苛则人乱,上多欲则下怀诈,上多永则下交争,智诈萌生,盗贼滋彰,不理其本而求之於末,无异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怀,保真抱道,而天下从之如影应响。故曰无为也。文子曰:无为之治既闻命矣,敢问不言之教可得闻乎?老君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星辰朗,非有言也,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物自生矣。夫道者,藏精於内,栖神於心,静漠恬淡,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喻之,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赏善罚恶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政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精诚形乎内,而外喻於人心,此不言之道也。圣人在上,怀道不言,而泽及万方,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是以人主之恩,神不驰於胸中,知不出於四域,怀其诚行之心,则甘雨以时,五谷蕃殖,养人以公,威厉不试,法省不扰,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故精诚动於天,景星现,黄龙下,翔凤至,醴泉出,嘉禾生,河不溢流,海不涌波矣。若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文变异,国将危亡。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夫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强力致也。惟圣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抱天气,执冲舍和,不下堂而行四海,变易习俗,人皆迁善,若生诸已,谓之神化者,盖行不言之教也。文子复再拜而问曰:治国之本,敬闻命矣。治身之本奈何?老君曰:来,吾语汝,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不节皆宁,食生之本也。肥肌胃,充腹肠,闭嗜欲,养生之未也。人能养其本,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在内者已得,邪无由入。夫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血,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脏乃官,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骨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人与天地相类而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拆生灵;五星失行,国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阔以大,尚由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诚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守外。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耳目清而听视聪达,五脏能属於心而无离,则意气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聪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是以饰其外者伤其内,快其情者疲其神,见其文者弊其真,须臾不忘自贤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亥艹,是以静漠恬淡所以食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干动即德安其位。养生经世,抱德以修年,可谓体道矣。夫道者陶冶万物,修治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阔广大,不可为外;折毫刮芒,不可为内。始於柔弱,终於刚强,治於短寡,成於众长。故十围之木始於把,百仞之台始於下。是以真人体之,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得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夫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纯粹者,道之干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憎爱,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随时为宜,柔之至也;不为物散,纯之至也。是以圣人轻天下即神不累,细万物即神不惑,齐死生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亦无所疏,亦无所亲,与道为际,与德为邻,倚不机之柱,行不阙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故无往不遂,无之而不通也。文子再拜受教。周平王问於文子曰:闻子得道於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对曰:夫道德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使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故积德成王,积怨成亡。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用其言而天下治。文子复从老君,授神丹之方,遂正品仙阶。后南游吴越,范蠡师之,越欲伐吴,蠡谏曰:臣闻之师曰,兵,凶器,战,逆德,争者,事之末也。险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於所末,不可。勾践不听,败於夫椒。后位以上大夫,弗就,隐吴兴馀英禺山,相传以为登云而升。按《寰宇记》《吴兴志》俱载馀英东南三十里有计筹山,越大夫计然尝登此山,筹度地形,因名焉。今山阳白石顶通玄观,乃故隐处也。其紫云关升元观,即古常清观,宋乾道间改赐今额,山之半有曰“登云石”者在,其著曰《文子》,天宝中封为通玄真人,书曰《通玄真经》。其著书一十二篇,一曰道原,详原字。二曰精诚,详诚字。三曰九守,详守字。四曰符言,详言字。五曰道德,详德字。六曰上德,详德字。七曰微明,详明字。八曰自然,详然字。九曰下德,详德字。十曰止仁,详仁字。十一曰上义,详义字。十二曰上礼。详礼字。 【汉志】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隋志】 《文子》十二卷:周平王时人,师老子。 【唐志】 《文子》十二卷:徐灵府注。 【通志】 《文子》十二卷老子弟子。 《李暹训法》十二卷,朱弁《注》十二卷,除灵府《注音》一卷,《统略》一卷,《家语要言》一卷。 【玉海】 《文子》《汉志》: 道家,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隋志》十二卷。 《唐志》同。梁《七录》六卷。柳宗元曰:十二篇,盖驳书也。凡管孟数家,皆见剽窃。默希子注,《道原》至《上礼》。 《文选注》范子曰: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称曰计南。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默希子谓姓辛,名研,文子其字也,师老子。今本十二卷,元魏李暹注。唐徐灵府注,即默希子朱玄注。 【事物纪原】 《文子》《唐会要》曰:天宝元年三月十九日,李林甫奏文子号“通玄真人”。详见号字 【广记】 《文学》: 默希子注姓辛,名研,字文子,周平王时,癸丘濮上人,其先,晋公子也。尝南游,范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著《通玄真经》。 【文子】 徐灵府作《通玄真经序》曰:大道不振,其来已久。微波尚存,出自诸子。莫不祖述道德,弥缝百代。文子者,周平王时人也。平王问文子曰:闻子得道于老子,今贤人虽有道,贤人,文子也。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文乱之民,其能庸乎?文子对曰:道德匡邪以为政,振乱以为理,使圣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故积德成王,积怨成亡。而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时天下治。然安危成败,匪降自天,在乎君王任贤而已。故圣人怵怵,为天下孩其人,同于赤子,欲以兴利去害而安之,非欲有私于已也。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序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亟玄机,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奥,其词文而真。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正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大矣哉!君子不可不刳心焉。洎我唐十有一叶,皇帝垂衣布化,均和育物,柔怀庶邦,殊俗一轨,故在显位咸尽其志忠,慕幽居者亦安其业。灵府以元和四载,投迹衡峰之表,考室华盖之前,迨经八稔,夙孰朴素之风,窃味希微之旨。今未能拱默,强为注释。是量天汉之高邈,料沧溟之浅深者,亦以自为,难矣。 【牟山献陵阳集】 《文子序》: 禹受计于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武康计筹山,因计然赏度。地于此而得名。然其义固有所本,范蠡师计然,见于《史记》,颜师古以为与孔子同时,是也。其书曰《文子》者,有与平王问答语,徐灵府遂以为周平王时人,则误甚,刘向著录文子书九篇耳,李暹所注乃十二篇,疑不能无附托其间。或谓乃楚之平王,楚越相强,平王时,楚事日非。子胥既奔吴而计然亦去楚。间道适越耶?不可考矣。南谷杜君辩博而笃实,恬静而疏通,其能可以用世,而其志果于遁世。虽尝领闲台珍馆,亦复舍去,筑披云之庵于计筹山上,燕处从容,取《文子》书及其事之散见他书者,会粹而刻之。三代古书遗迹,一旦震发于湮没之馀,真山林一大奇事。予观自昔财计之臣,鲜有能自全者。计然之策,范蠡略用之于越,十年生聚,既以报吴,乃飘然远引,竟免于鸟喙之毒手。而图谋相传。计然乃神仙得道之人,又不但全其身而已。盖计然尝受于老子者也。夫善计不用筹策,此岂区区废居操纵从事于鞭算之未乎?不贵难得之货,不舍检且啬,不以不足奉其馀,生财而不有,成功而不居,若是者、盖几乎道,固已超然于利害祸福之外。而世之壅利专利者,往往违天时,竭地力,自谓以心计析秋毫,不知正犯道家之所深忌。只以自贻殃祸,覆辙相寻,曾莫之悟,可叹也。南谷尝注《老子》,得其宗旨,又粹比书,俾与师说并行,其警世切矣。学者合而观之可也。虽然,书徒糟粕,旷洞遐想,寥虚阔,胸中系累,云扫雾除,岂不快然者哉!又安得从南谷君,登筹峰,望玄墟,求鸱夷子所以泛湖之处。 【文子缵义】 文子于章首多称老子曰者,尊师也,此盖当时记习老子之言,故不敢自有其名。书十有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坚不揆浅陋,随义析之,增八十一章,别有其旨。题曰缵义,以便观览云。 【马总意林】 《文子十二卷》: 周平王时人,师老君。 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源。齿坚于舌,而齿先弊。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干。立井而饮,耕田而食,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河不满溢,海不涌波。景云见,黄龙下,祥风至,醴泉出。此圣人顺天道也。昼冥夜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此国之将亡也。水浊则鱼口佥,政苛则民乱,上多欲,下多诈。冬曰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皋陶喑而大理。天下无虐形,何贵言乎? 君子犹射,差此毫末,于彼寻丈。神者智之渊,神清则智明;智则心之府,智公则心之平。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清之终日,乃能见眉睫,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也。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者,贪心不生。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萤,还自蚀;人生事,还自贼。使信士分财,不如探筹;使廉士守财,不如闭户全封。有心于平,不如无心之不平。善游者必溺,善骑者必堕。上学以神听之,学在骨髓矣;中学以心听之,学在肌肉矣;下学以耳听之,学在皮肤矣。铎以声自毁,膏以明自煎,一渊无两蛟,有必争。得鸟者罗之一目,一目之罗不可得鸟。欲致鱼者先通于谷,欲来鸟者先树于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目此。水之势胜火,一杓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饥马在厩,寂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农夫劳而君子食之,愚者言而智者择之。日月欲明,浮云翳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济溺者以金石,不如尽索。花早者,不须霜而自落。入水憎湍,怀臭求芳,不可得也。乳犬噬虎,伏鸡搏狸。冶不能销木,匠不能冰。金石有声,不叩不鸣;箫管有音,不吹不声。事者难成而易败,名者难立而易废。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非其贪禄慕位,欲为天下除害耳。兽穷则触,乌穷则啄,人穷则诈。人主之有民,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厚则上安。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今人贵不许其大功,而求其小善,失贤也。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欲,贫则观其所爱。霸王之道,扶义而动,尊其秀士,显其贤良,百姓开户而待之,渍米而储之。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而不伏也。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生尘垢。 【柳宗元集】 《辩文子》: 或曰:姓辛,名妍,字文子。号曰:计然。葵丘濮上人,范蠡之师。 《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老子弟子。唐有徐灵府注,又有李暹训注,或谓其书录老子贵遗言。其辞时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童云:峣音尧,山高貌,或作尧。其意绪文辞,又互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采者,又颇惜之。悯其为之也劳,今刊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为,去声。 【考古质疑】 《论文子非周平王时人》: 大庆近观文子一书,凡一十二篇,谓之《通玄真经》。犹庄子所谓《南华真经》,列子所谓《冲虚真经》也。其书大率多载老子之言,或谓之老子弟子是也。而其序乃以为周平王时人,按《史记货殖》注,裴马因曰:计然,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文选》曹子建《求通亲亲表》引《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此所引乃《文子》第三卷《守虚篇》。而李善注云:范子曰,文子者姓辛,葵丘濮上人,称曰计然。范蠡师事之。又《北史》萧大圜云:留侯追踪于松子。陶朱成术于辛文。然则所谓文子,乃春秋末人也。但其书第五卷有平王问于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云云,注家谓平王为周平王,故其序遂以为周平王时人。夫春秋起于鲁隐,正周平王之时,是为春秋之始。范蠡事越子句践以灭吴,是乃春秋之末,前后相去二百余年。乃谓文子为平王时人可乎?况其书第一卷,又载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曰:一汝视,天和将至。是则老子与孔子同时,皆去平王时甚远也。又其书《上仁篇》云:伯乐相之。王良御之。王良与赵简子同时,亦春秋末年也。然则谓为平王时人,岂不误欤?曰孔子与老子答问,其为同时,固也。如上文之所援引,安得平王时有所谓老聃?而曰:吾闻子学道于老聃,似真误矣。但前史所述孔子皆可考其所生之岁月,如老聃则莫推其始,止云姓李名耳,字伯阳,周守藏室之史也。尝观迁史《周纪》,幽王时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注云: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及幽王立褒后,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云云。由此而观,则太史伯阳即老子也。固已见于幽王之前,则平王谓吾闻子学道于老聃,又似非误。况孔子窃比于老彭,说者谓老聃彭祖,夫彭祖尧臣,绵唐虞,历夏商,则老聃之年,迁史谓其修道以养寿,或者生于幽王之前,而绵历春秋之季,亦未可知也。更俟智者质之。 【席上腐谈】 《文子》: 有默希子注,愚观《文子》首章云: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与老子道非常道之意,若合符节。 【文献通考】 李暹注《文子》十二卷。晁氏曰:右李暹注,其传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云。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与今篇次同,岂暹析之欤?颜籀以其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疑依托者,然三代之书,经秦火,幸而存者,其错乱参差类如此。 《尔雅》,周公作也。而有张仲孝友,《列子》郑穆公时人,而有子阳馈粟,是也。李暹师事僧般若流支,盖元魏人也。 《周氏涉笔》曰:《文子》一书,诚如柳子厚所云,驳书也。然不独其文聚敛而成,亦黄老名法儒墨诸家各以其说入之,气脉皆不相应,其称平王者,往往是楚平王,序者以为周平王时人,非也。陈氏曰:按《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又按《史记货殖传》徐广注;计然,范蠡师,名研。裴马因曰:计然,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默希子引以为据。然自班固时已疑其依托,况未必当时本书乎?至以文子为计然之字,尤不可考信。墨希子注《文子》十二卷:晁氏曰:墨希子者,唐徐灵府自号也。灵府谓文子周平王时人。朱玄注《文子》十二卷:晁曰:唐朱玄注,缺《府言》一篇,或取默注补焉。 【高续古子略】 《文子》: 柳子厚以《文子》徐录府注十二卷,李暹《训注》十二卷,天宝中以文子为《通玄真经》,文子为老子弟子,其辞指皆本之老子,其传曰老子弟子。虽其辞指,柳子厚以为时有若可取,盖驳书也。凡孟子数家皆入剽窃,文词叉牙相抵而不合,人其损益之欤?或聚敛以成其书欤?乃为刊去谬乱,颇发其意。子厚所刊之书,世不可见矣。今观其言曰:神者智之渊,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则心平。又曰: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下学,以耳听之。又曰: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欲,贫则观其所爱。又曰: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此亦文子之一脔也。 【黄氏日抄】 《文子》: 文子者,云周平王时辛妍之字,即范蠡之师计然,尝师老子,而作此书。其为之注与序者,唐人默希子。而号其书曰《通玄真经》,然伪书尔。孔子后于周平王几二百年,及见老子,安有生于平王之时者先能师老子耶?范蠡,战国人又安得尚师平王时之父子耶?此伪一也;老子所谈者清虚,而计然之所事者财利,此伪二也;其书述皇王帝霸,而伯乃伯字,后世转声为霸耳,平王时未有霸之名,此伪三也;相坐之法、减爵之令,皆秦之事而书以老子之言,此伪四也。伪为之者,殆即所谓默希子,而乃自匿其姓名欤?其序盛称唐明皇垂衣之化,则其崇尚虚无,上行下效,皆失其本心为可知。明皇之不克终,于是乎兆矣。岂独深宫女子能召渔阳革卑鼓之变哉!书之每章必托老子为之辞,然用老子之说者,文衍意重,淡于嚼蜡,否者又散漫无统,自相反覆。谓默希子果有得于老子,吾亦未之信。今略类分其说:如称为惠者生奸,此法家之说;政胜其民,下附其上,此术家之说;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此兵家之说。而《上德》一篇,又全引诸子譬喻语,凡其散杂类此。既曰:道灭而德兴。又曰:道之中有德,既非仁义矣。又曰:治之本仁义也,既非礼义矣。又曰:不知礼义,法不能正。凡其反覆类此。而其言之偶合理者有二:曰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世推移;曰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于事求赡者,未之闻。其言之最害理者亦有二:曰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痴惑之原也;曰去恩意,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禁奸伪,则齐于道矣。 【国朝宋濂文粹】 《文粹》: 十二卷,老子弟子所撰,不知氏名。徐广曰:名研;李暹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裴马因曰计然,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孟康曰:姓计名然,越臣也;蔡谟曰:计然者,范蠡所著书篇名,非人也。谓之计然者,所计而然也;颜师古曰:蔡说谬矣,《古今人表》,计然列在第四等。计然一名计研。 《吴越春秋》及《越绝书》并作计倪,倪与研、然,三音皆相近,故讹尔。由是观之,诸说固辨矣。然是书非计然之所著也。予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德经道》之义疏尔。所谓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生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即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也;所谓上士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内,是以祸患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即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之义也;所谓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也;所谓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即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也。其他可以类推。盖老子之言宏而博,故是书杂以黄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毋怪其驳且杂也。计然与范蠡言,皆权谋术数,具载于书,绝与此异,予固知非著是书者也。黄氏屡发其伪,以为唐徐灵府作,亦不然也。其殆文姓之人,祖老聃而托之者欤,抑因裴氏姓牟,字文子说,误指为范子计然十五卷者欤? 【元吴莱渊颖集】 《文子》: 大道终自然,王家始多难。益人不在贤。卜鼎年已半。 邹子 【汉志】 《邹子》: 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主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隋志】 《邹子》: 一卷其书多论汉人,恐是闰甫。 【玉海】 《汉志》: 阴阳家。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师古曰:亦邹衍所说。 《史记》: 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宏大不经,作《主运》。刘向《别录》: 邹子书有《主运》篇。 《封禅书》: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马总意林】 《邹子》: 一卷欲知其人视其朋友。蒺藜在田,良苗无所措其根。妄邪在朝,忠直无所容其身。寡门不入宿临甑不取尘,避嫌也。 【唐陈拾遗藁】 《邹子》: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邹子何辽廓曼一作谩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为。一作推。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