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一万一千九百六 广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六 十八养

  广〈广州府二〉

  新会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南海县地。晋〉

  分南海立新会郡。宋齐{{双行注文|并因之。隋〈开皇十年置〉

  {{双行注文|新会县。属冈州。大业初州罢。唐〈武德四年。以义〉

  〈宁新会二县复置冈州。开元二十三年州罢。以〉

  {{双行注文|新会义宁属广州。宋元〈并仍其旧。〉

  本朝因之。图经志秦〈地属南海郡。晋恭帝时。立新〉

  〈会郡。分南海地。隋郡废。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

  〈冈州。十三年改元州。又改冈州。寻废。唐武德四〉

  〈年。以义宁新会置冈州。正观十三年州废。寻复〉

  〈旧。开元二十三年并义宁为新会县。属广州。寰〉

  字〈记东北水路三百三十里。无陆路。元四乡。汉〉

  南海郡地。晋新会郡。隋改置封州。又改亢州。又

  为冈州。隋末并入广州。唐武德四年复置刚州

  旧治盆𠃔城。贞观十三年废冈州。县属广州。其

  年复置州于今所。开皇二十三年州废。县入广

  州。遂移县于废州城。前临大海。后枕群山。元一

  统志本汉南海县地。晋志云。恭帝分南海立新

  会郡。宋志云。晋恭帝元熈二年分南海立新会。

  宋齐志有新会郡。而无新会县。元和志云。隋开

  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王象之舆地纪胜云。

  意其郡虽置于晋。而县则置于隋耳。隋志云。旧

  置新会县。平陈郡废。又并孟台。永昌。新建。熈潭。

  化召。怀集。六县。入为封州。十二年改为𠃔州。后

  改为冈州。大业州废。封乐县入焉。唐志武德四

  年。以义宁新会二县置冈州新会郡。贞观十三

  年州废。以新会义宁属广州。是年复以二年置

  冈州。开元二十三年州废。以新会义宁属广州。

  宋因之。元不改。

  增城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以番禺县地〉

  〈析置此县。因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属南海〉

  郡。晋宋齐{{双行注文|并因之。隋{{双行注文|初置东筦郡。后罢。宋〈开宝〉

  {{双行注文|五年罢县。六年复置。元〈仍其旧。〉

  本朝因之。图经志秦〈本番禺地。属南海郡。后汉建〉

  安六年始置增城县。县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

  增城。又云地有增江。宋〈开宝四年废县入东筦。〉

  {{双行注文|六年复立本县。舆地广记〈汉番禺县地。吴置。及〉

  晋属南海郡。成帝分立东官郡。宋以后因之。隋

  平陈。郡废。属广州。唐因之。有猊山增水。南海志

  中县本汉番禺地。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

  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晋宋齐因之。然宋志虽有

  东筦郡。云咸和六年分南海县立。乃治宝安县。

  非治增城县也。隋志增城县下注云旧志东筦

  县。平陈废。然不明言置于何时。寰宇记云。至黄

  武中于此置东筦郡而立增城县。王东阳舆地

  纪胜辩云。增城已见东汉志。非立于吴也。或云

  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亦谓有

  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

  香山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宋〈本东筦县香〉

  {{双行注文|山镇。元丰五年升为县。元〈仍其旧。〉

  本朝因之。图经志秦{{双行注文|地属南海郡宋〈本东筦县香〉

  〈山镇。绍兴二十二年始置县。元一统志本东筦〉

  县香山镇。宋元丰五年转运判官徐九思请建

  为县。宋会要云。绍兴二十二年又升为县。不同。

  恐建请于元丰。而创治于绍兴耳。不然则元丰

  创县。中间复废。至绍兴而复置。二者弗同。新图

  经云。元丰徐九思请建为县。止置寨官一员。绍

  兴二年东筦县姚孝资请州闻于朝创立县也。

  元不改。

  清远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中宿县。地属〉

  {{双行注文|南海郡。三国吴{{双行注文|属始兴郡。晋{{双行注文|因之。梁〈于此置清〉

  {{双行注文|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郡罢。置清远县。〉

  {{双行注文|属广州。唐{{双行注文|武德六年。省正宾县入焉。宋元〈并仍其旧。〉

  本朝因之。图经志{{双行注文|秦地属南海郡。前汉〈立中宿县。〉

  三国吴{{双行注文|隶始兴郡。梁〈以县隶清远郡。郡即今韶〉

  {{双行注文|州翁源县地。隋〈开皇十年废清远郡为翁源县。〉

  〈别置清远县唐武德六年并政宾县入本县。属广州舆〉

  地广记属南海郡。晋宋属始兴郡。后立清远郡。

  平陈郡废。置清远县。属广州。唐因之。南海志下

  县本汉中宿县。以地有中宿峡故名。属南海郡。

  吴晋并隶始兴。故晋志始兴郡下有中宿县。梁

  改为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置

  清远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省改宾县入焉。今县

  有政宾乡。宋因之。今仍旧。

  连州〈自此以下。二府二州。一十一县。属广东布〉

  {{双行注文|政司。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亲领县二。〈旧一。新〉

  {{双行注文|一。连山阳山〈旧属桂阳州。禹贡荆州之域。〉

  翼轸之分。周{{双行注文|春秋战国并属禁。秦属〈长沙郡。汉〉

  〈高帝五年。分长沙南境置桂阳郡。桂阳。阳山。二〉

  {{双行注文|县属焉。东汉省阳山入浛淮。三国〈吴甘露元年。〉

  {{双行注文|分桂阳郡之半。立始兴郡。属广州。晋〈祈浛复〉

  {{双行注文|置阳山县。属始兴郡。宋〈明帝改始兴为广州。县〉

  {{双行注文|仍属焉。齐{{双行注文|复旧名。梁〈天监五年。分始兴置阳山〉

  {{双行注文|郡。县属之。隋〈开皇十年郡罢。唐武德四年复改〉

  〈为连州。属潭州总管府。元宝元年更名连山郡。〉

  〈寻属岭南道。乾元元年复为连州。属湖南道。大〉

  {{双行注文|暦三年属广州。五代{{双行注文|初属湖南。复属南汉。宋〈开〉

  〈宝三年。以连州领桂阳。连山。阳山三县。属广南〉

  〈路至道中属广东路。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

  〈七年罢安抚司。升为连州路总管府。属湖南道〉

  〈宣慰司。大德四年降为散州。属英德路。〉

  本朝洪武二年革连州。十四年复置。属广州府。舆

  地纪胜连州{{双行注文|中连山郡军事。〈九域志。禹贡荆州〉

  之域。{{双行注文|皇朝郡县志。翼轸之分野。〈图经。春秋时楚〉

  地。通典。秦为长沙郡之南境。〈元和郡县志及通〉

  {{双行注文|典同。西汉有桂阳郡。而桂阳阳山以县属焉。〈西〉

  〈汉志有桂阳阳山二县。东汉志有桂阳而无阳〉

  〈山县。元和郡县志云。阳山县。东汉省。吴分桂阳〉

  置始兴郡。又属始兴。〈晋志云。吴置始兴郡。统县〉

  〈七。有桂阳及阳山二县。元和郡县志云。阳山县。〉

  〈东汉省。晋重置。宋明帝置宋安郡。通典。属广兴〉

  郡〈。通典云。宋改始兴为广兴郡。齐复属始兴郡。〉

  〈通典云。齐复曰始兴郡。而南齐志。始兴郡有桂〉

  {{双行注文|阳。阳山。二县。梁武帝分置阳山郡。〈寰宇记天监〉

  {{双行注文|五年。隋平陈。郡废置连州。因黄连岭以为名。〈元〉

  {{双行注文|和郡县志。在开皇十年。炀帝改熈平郡。〈隋志熈〉

  〈平郡下注云。梁置阳山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

  〈熈平郡。有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唐平萧铣复置〉

  连州。{{双行注文|寰宇记。在武德四年。改连山郡。唐〈志云本〉

  {{双行注文|熈平郡。天宝元年更名连山郡。复为连州。〈乾元〉

  {{双行注文|元年。先是郡属江南道。〈十道记云在正观中。继〉

  属岭南道。〈十道记云在开元天宝中。后属湖南〉

  道。〈十道记云在乾元中。后又属广州。大暦三年。〉

  五代时初属湖南马氏。〈通鉴马殷陷连州。在昭〉

  〈宗元化三年。及马氏之衰。南汉略定桂连等郡。〉

  始尽有岭南。〈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南汉将〉

  〈吴怀恩攻桂州。略定宜连梧严富昭柳象龚等〉

  {{双行注文|州。南汉尽有岭南之地。宋平岭南地归版图。〈九〉

  〈朝通略开宝三年。潘美克贺州。昭州。下桂州。又〉

  〈下连州。刘鋹喜曰。四川本属湖南。北师取之是〉

  {{双行注文|也矣。其不复南其愚如此。仍隶广南路。〈皇朝郡县〉

  {{双行注文|志。分隶广南东路。〈至道以后分广南为东西路。〉

  〈而连州隶广东路。今领县三。治桂阳。湟川志连〉

  之郡境脉络湘湖襟带交广隋为熈平郡。犹领

  九县。封之开建。贺之桂岭。皆属焉。唐改连州。止

  领三县。疆理始狭于古云。其地在禹贡隶荆

  州。在春秋属楚地。秦置郡桂阳。在长沙郡之南

  境。两汉为桂阳郡。三国六朝或属始兴。或属广

  兴。壤制靡定。宋高祖世始析桂阳为小桂郡。梁

  天监中分置阳山郡。隋大业中改置熈平郡。领

  桂阳。阳山。连山。宣乐。游乐。熈平。武化。桂岭。开建。

  为县凡九。唐武德四年平萧铣改为连州。天宝

  元年改为连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连州。领县三

  桂阳。阳山。连山。在正观属江南道。在开元天宝

  属岭南道。乾元复属湖南。大暦三年属广左。唐

  末疆宇割裂。马殷称楚据湖南。刘龑又名陟称

  南汉据岭表。是时连为南楚所有。后刘晟〈陟之〉

  子继立。攻桂馆取连州又隶于广。宋开宝三年

  王师平之仍为连州。属广东要之连以山制名。

  地介楚粤之间。刘宾客刺史㕔壁记所谓与番

  禺相犬牙。与长沙同祖习是矣。按星分与古制

  当属楚。以湟水东南入于海遂属粤。今仍之。

  阳山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本旧县。东汉〉

  〈省入浛洭县晋复析置阳山县。属始兴郡。宋齐〉

  〈并因之。梁天监六年置阳山郡。县属焉。隋属熈〉

  {{双行注文|平郡。唐属连州。移治水北。宋{{双行注文|仍其旧。元〈至元十〉

  〈九年。割属贵阳州。〉

  本朝洪武元年属桂阳州。二年革桂阳州属韶州

  府。十四年改属连州。图经志秦〈始建小邑曰阳〉

  {{双行注文|山连山。晋{{双行注文|属广州。宋〈分郴州之桂阳为小桂郡。〉

  〈梁大同开以桂阳郡为阳山郡。天监开领含光〉

  {{双行注文|县属西衡州。唐{{双行注文|始改为连州。宋〈升为连州军。元〉

  〈改为连州路。领桂阳连山阳山三县。至元壬午〉

  〈改为州。后升桂阳县为州。由是连山属连州。阳〉

  〈山属桂阳州。〉

  本朝洪武元年。仍设连州。桂阳州。二年革去。仍为

  阳山连山二县。三年革连山并为阳山一县。考

  究湟川图志谨按阳山天下之穷处。陆有邱陵

  之阻。虎豹之虞。水有惊滩之险。舟楫之虑。民言

  鴃舌。俗杂猺獠。自秦罢侯置守设立郡县。所谓

  阳山连山小邑皆为桂阳所属。然其境界乎湘

  广之间。湟水合流而东。故以湟川名郡。但不得

  其详。至汉武帝时。南粤与溪峒南蛮。俱阻声教。

  乃命仗波将军路博德由此道往征之。今有伏

  伏波将军庙存焉。晋宋以来。纪载无闻。唐之兴

  也。改为连州。考诸太守刘禹锡𠫊壁记云。郡治

  与荆州同星分。汉制所谓与番禺相犬牙是也。

  贞观十七年。韩愈谪为阳山令。作别知赋。朱文

  公考异注云。其连州乃郴州之属邑。末年为马

  殷所据。南汉刘晟攻取之。宋平湖南升为连州

  军。名宦多谪于此。唐有韩愈。宋有张浚。后其子

  南轩先生亦至焉。至元丁丑属广东道。宣慰司

  都元帅府。至治壬午始升桂阳县为桂阳州。割

  连州户计三千隶焉。由是连州与桂阳州始各

  分治。至于季年兵起。官民避匿。无所统摄。

  天朝混一。开复州县。设置衙门。招集良民。复还旧

  业。洪武元年。仍设桂阳州连州统属阳山连山

  二县。直隶江西省。洪武二年钦奉

  圣旨革去连州桂阳州。止设阳山连山二县。拨属韶

  州府。后洪武三年又裁革连山县。总治于阳山

  县。当年十月内拨属广州府。官民始得两便焉。

  舆地纪胜在州东南一百四十七里。元和郡县

  志云。本汉旧县。为南越置关之邑。其故关在县

  西北四十里茂溪口。史记。尉佗移檄阳山关日。

  盗兵且至。急绝聚兵自守。今阳山北当骑山岭

  路。秦于此立阳山关。汉破南越以为县。后汉省。

  晋重置。在注水南。梁天监六年置阳山郡。以县属

  焉。隋开皇十年属连州。神龙元年移于注水北。

  即今理县也。

  连山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汉〈本桂阳县地。〉

  梁〈武帝分桂阳西北界置广德县。属阳山郡。隋〉

  〈开皇十年改为广泽。仁寿元年又改连山。治归〉

  {{双行注文|义里。唐〈属连州。神龙元年徙治武昌乡程山之〉

  {{双行注文|下。宋〈淳佑六年又徙治吉皇神冈。元因之。〉

  本朝洪武元年属连州。二年革连州属韶州府。三

  年又革连山县。十四年复置属连州。湟川志连

  山县本桂阳地。属桂阳郡。梁武帝分西北界置

  广德县。开皇十年改为广泽县。仁寿元年避炀

  帝之名改为连山县。属熈平郡。唐属连州。县治

  本在归义里。神龙元年移治县东武昌乡程山

  下。景云元年移置县西四十步。宋因之。嘉定元

  年后移程山前。厥后吏民以岚瘴不便。淳佑六

  年郡侯孙叔谐因采众议。移县治于上吉里神

  岗爽垲之地。取归义里旧基为近。详见郡博士

  刘鐻记。

  星分野

  图经志前汉地理志云。本府粤地。牵牛婺女之

  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九真。日南。南海。皆粤

  分。后汉郡国志云。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

  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为

  吴越分野。{{双行注文|晋天文志。隋〈地理志同。唐天文志云。〉

  初南斗九度。余千四十四杪。太中南斗二十四

  度。终女四度。自庐江南涉越门。迄苍梧。南海。越

  岭表。自韶广以西。珠崖以东。为星纪之分。唐地

  理志云。韶广康端封梧藤罗雷崖东为星纪之

  〈分。康今德庆州。隶肇庆府。封令封川县。隶肇庆〉

  〈府。梧今梧州。隶广西。藤隶广西。罗今化县。雷今〉

  〈雷州府。崖今崖州。南海志若以律为黄钟。斗建〉

  在子。今吴越分野。晋天文志云。自南斗十二度。

  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

  杨州。隋地理志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

  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得其分野。唐一行禅师

  分楚图云。自韶广康封藤罗雷州南及珠崖。自

  北以东为星纪。杜佑通典云。于南越西在天文

  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韩文公送窦平序云。踰

  瓯闽而南皆百越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其星

  牵牛。

  连州湟川志连古楚地当为翼轸之墟。今隶广

  左。又粤地也。当在牛女之分。按刘宾客壁记。此

  郡天文与荆州同星分。壤制与番禺相犬牙。今

  属广但以境跨番禺。而湟流入于南海耳。此以

  地理言也。若考之天文。实楚州分埜。其星翼轸。

  夫奚疑。〈骆金人怀乡诗云。翼轸西南占一星。〉

  道里

  图经志本府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界地名罗浮

  山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惠州府一百零五里。

  共二百五十五里。惠州府博罗县界地名凤凰

  冈一百一十五里。自界首转东南到惠州府一

  百三十五里。共二百五十里。西至本府鸡笼

  山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肇庆府九十里。共

  二百四十里。南至肇庆府阳江县地名冲金村

  界五百一十里。外抵海洋。难定里数。北至韶

  州府英德县黎峒界三百零五里。自界首到韶

  州府三百七十五里。共六百八十里。 东南至

  本府番禺县地名相对冈海五十五里。自相对

  冈到本府东筦县虎头门山一百三十里。共一

  百八十五里。外抵海洋。难定里数。西南至肇

  庆府界地名南津水口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

  肇庆府二百五十里。共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

  本府南海县界地名军都山二百里。自界首到

  肇庆府四会县六十里。共二百六十里。 东北

  至韶州府界英德县三百三十里。自界首到韶

  州府三百里。共六百三十里。郡县志州境东西

  五百三十里。南北五百九十里。四至八到。

  东京四千七百里。东至惠州府三百一十五

  里。西至肇庆府二百四十里。南至南恩州

  七百五十里。北东英州四百二十里 东南

  至海四十一里。 西南至肇庆府四百二十五

  里。东北至鸡窠山一百三十二里。重山无路。

  西北至肇庆府九百里。寰宇记北至东京四千

  里。西北至西京四千四百里。西北至长安

  五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循州水路沿溯相兼

  四百里。陆路三百六十里。正西微北至端州

  沿溯相兼二百四十里。南至恩州五百里。

  北至韶州八百里。东北至韶州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大海四十一里。西南至恩州水路六

  百里。 西北水路沿溯至连州八百九十里。

  又西北取古洊水县路至贺州八百七十六里。

  南海志秦开南越新道。由北徂南入越。必道岭

  峤。时有五处。按通典云。一塞上岭。今南康郡大

  庾岭是也。二骑田岭。今桂阳郡服岭是也。三都

  庞岭。今道州江华县永明岭是也。四洭渚岭。今

  江华界白芒岭是也。五越岭。今始安郡北零陵

  临源岭是也。此秦人戍守之道也。汉武伐越。以

  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出豫章。下

  临浦。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

  梧。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盖汉人讨击

  之道也。若夫游旅之往来。负贩之转输穹官显

  人之南辕。则自凌江下湏水者由韶州为北路。

  自始安下漓水者。由封州为西路。自循阳下龙

  川。自朝阳𢟍海丰者。皆由惠州为东路。其自连

  州下湟水。则为西伯路。舟行陆走。咸至州而辐

  凑焉。有张文献公九龄凿开大庾岭序。余襄公

  靖韶州真水馆记。林运使安宅修潮惠下路驿

  记。掇其大略。附注于后。〈张序曰。初岭东废路。人〉

  苦峻极。开元四载。俾左拾遗张九龄。相其山谷

  〈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役匪踰时。则已坦坦而方〉

  〈九轨。阗阗而走四通。余记日。凡广东西之通道〉

  〈有三。出零陵下漓水者。由桂州。出豫章下真水〉

  〈者。由韶州。出桂阳下武水者。亦由韶州之峤南〉

  〈者。虽三道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林记曰。予将〉

  〈漕东广至潮问途父老曰。直北而西由梅。及循。〉

  〈谓之上路。南自朝阳𢟍惠。谓之下路。俱八百余〉

  〈里。上路冈岭险峻。瘴疠袭人。下路坦夷。烟岚稀〉

  〈远。人喜由之。 州境 至燕京水程八千三百〉

  七十五里。至龙兴路水程三千二百七十五

  里。 至建康路水程四千九百六十五里。四

  至 东至惠州路界地名罗浮山一百五十里。

  西至肇庆路界鸡笼山一百五十里。 南至南

  恩州界冲金村五百一十里。北至英德路界

  黎峒三百五里。 八到 东到惠州路城二百

  五十里。 西到肇庆路城二百四十里。 南到

  南恩州城七百五十里。北到英德路城三百

  七十五里。 东南到大海五十五里。 西南到

  肇庆路城四百二十里。 东北到英德路鸡窠

  山三百三十里。 西北到肇庆路程九百里。元

  一统志广州路里至。本路西北至上都七千

  里 西北至大都六千二百里。 录事司里至

  与本路同。

  南海县图经志东至本县界地名米市街一里。

  自界首至本府番禺县一里共二里。 西至本

  县东涌山一百八十里。自界首到本府新会县

  七十里。共二百五十里。肇庆府高要县界地名

  鸡笼山一百五十里。到高要县九十里。共二百

  四十里。肇庆府四会县界地名基塘村一百二

  十五里。到四会县七十九里。共二百零四里。

  南至本县界桂华坊木棉村一十二里。自界首

  转东北到本府番禺县一十二里。共二十四里。

  新会县古劳里一百五十二里。自界首到本府

  新会县一百二十里。共二百七十二里。北至

  本县界地名巴由径一百八十三里。自界首到

  本府清远县一百一十七里。共三百里。 东南

  至本府番禺县界城外地名小市门一里。自界

  首到本府番禺县二里共三里。 西南至本府

  新会县界地名古劳里一百六十里。自界首到

  本府新会县一百三十里。共二百九十里。四会

  县地名南津水口一百七十里。到肇庆并高要

  县二百五十里。共四百二十里。 西北至本县

  地名军都山二百里。自界首到四会县六十里。

  共二百六十里。本府清远县界地名白土铺二

  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清远县九十里。共三百里。

  东北至本府番禺县城三里。自界首到番禺县

  二里。共计五里。南海志四至 东至番禺县东

  城二里。 西至四会高要二县界地名矶磄村

  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新会县界地名古劳里

  一百五十二里。 北至清远县界地名巴由一

  百八十三里。八到 东到番禺县即本路城

  二里。 西到四会县治二百四里。 南到新会

  县治二百二十五里。 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

  东北到番禺县城及录事司五里。东南到新

  会县治二百九十里。西北到清远县治三百

  里。西南到番禺县城及录事司三里。元一统

  志西北至上都七千里。 西北至大都六千二百里。

  番禺县图经志东至本府增城县界地名大蒲

  材七十五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一百七十五里。

  共二百五十里。 西至本府南海县界地名米

  市街一里。自界首到本府南海县一里。共二里。

  南至本府香山县界地名黄旗角大海二百一

  十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七十里。共二百八十里。

  北至本府清远县界地象岭二百一十里。自界

  首到清远县九十里。共三百里。 东南至本府

  东筦县界地名归化里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

  东筦县一百三十里。共三百里。 西南至本县

  城二里。自界首到本府南海县三里。共五里。本

  府南海县界桂华坊木棉村一十二里。自界首

  转北到南海县一十二里。共二十四里。西北

  至本县界城外地名小市门二里。自界首到本

  府南海县一里。共三里。本府清远县地名新添

  铺二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清远县九十里。共三

  百里。东北至本府增城县界白木村一百二

  十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一百一十里。共二百三

  十里。南海志东到东筦县二百五十里。 西到

  南海县治二里。 南到新会县治二百五十里。

  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 东北到增城县一百

  七十里。 东南到东筦县治二百五十里。 西

  北到清远县治三百里。 西南到香山县治二

  百八十里。元一统志西北至上都七千里。 西

  北至大都六千二百里。

  东筦县图经志东至惠州府归善县地名崖山

  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归善县一百零五里。共

  二百五十五里。西至本府香山县界麻涌村

  一百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一百五十里。共二百

  五十里。 南至大海洋。难定里数。 北至本府

  增城县石碣村六十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一百

  里。共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本县地名林村大

  步三百一十里。外抵大洋。难定里数。西南至

  本府香山县地名黄旗角八十里。自界首到香

  山县七十里。共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本县界

  梁家村一百五十里。自界首到本府增城县一

  百里。共二百五十里。本县界地名归化里一百

  三十里。自界首到本府番禺县一百七十里。共

  三百里。东北至本县地名湖石村七十里。自

  界到博罗县九十里。共一百六十里。惠州归善

  县界地名梧桐山一百四十里。自界首到惠州

  府并归善县一百七十里。共三百一十里。南海

  志东到惠州路城三百里。西到香山县治三

  百里。南到大洋。难定里数。 北到增城县治

  一百里。 东北到博罗县治一百六十里。 西

  北到番禺县城三百里。 东南到大洋。难定里

  数。 西南到香山县治三百里。元一统志西北至

  上都七千三百里。 西北至大都六千五百里。

  东北至本路三百里。

  新会县图经志东至本府南海县界地名东涌

  山七十里。自界首到南海县一百八十里。共二

  百五十里。本县潮阳里三十里。自界首到本府

  香山县一百二十里。共一百五十里。西至阳

  江县界地名琅█村三百里。自界首到阳江县

  三百四十六里。共六百四十六里。肇庆府新兴

  县界北双一百里。自界首到新兴县二百七十

  里。共三百七十里。南至本府香山县界地名

  梅角村一百一十里。自界首转东至香山县一

  百里。共二百一十里。北至本县古劳里一百

  二十里。自界首到南海县一百五十二里。共二

  百七十二里。 东南至本府香山县界地名沙

  尾村一百里。自界首到香山县五十里。共一百

  五十里。 西南至本县地名冲金村二百里。外

  抵大洋。西北至肇庆府新兴苍步水界一百

  一十里。自界首到新兴县一百二十里。共二百

  三十里。本县古劳山一百二十里。自界首到肇

  庆府并高要县一百八十里。共三百里。 东北

  至本县古劳里一百三十里。自界到本府南海

  县一百六十里。共二百九十里。本县界潮阳里

  五十里。自界首到本府香山县二百八十里。共

  三百三十里。南海志西至新州界北双一百里。

  北至南海县界河清坊八十里。东到南海县

  治二百五十里。 西到南恩州城四百里。 南

  到香山县治二百一十里。 北到南海县二百

  九十里。 东北到南海县治二百里。 东南到

  香山县治二百一十里。 西北到肇庆路城三

  百里。 西南到新州城二百一十里。元一统志

  西北至上都七千三百里。 西北至大都六千

  五百里。东北至本路二百九十里。 北至南

  海县一百九十里。 东北到南海县二百九十里。

  增城县图经志东至惠州府河源县界地名鹁

  鸠径三百里。自界首到河源县一百三十里。共

  四百三十里。本县地名增城水口界三十里。自

  界首到博罗县九十五里。共计一百二十五里。

  西至本县界地名大蒲村一百七十五里。自界

  首到本府番禺县七十五里。共二百五十里。

  南至本县界地名石碣村一百里。自界首到本

  府东筦县六十里。共一百六十里。北至本县

  地名上建村界二百五十里。自界首到韶州府

  翁源县三百里。共五百五十里。 东南至惠州

  府博罗县界地名凤凤冈三十里。自界首到惠州

  府博罗县一百零三里。共一百三十三里。东筦

  县界地名梁家村一百里。自界首到东筦县一

  百五十里。共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本县界地

  名白木村一百一十里。自界首到本府番禺县

  一百二十里。共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本府清

  远县界地名观音山二百四十五里。自界首到

  清远县一百五十里。共四百里。 东北至河源

  县界地名茅冈村二百二十里。自界首到河源

  县一百三十五里。共三百五十五里。南海志东

  至博罗县界角子山三十里。 西至番禺县界

  长吉里二百里。 南至东筦县界海洋一百里。

  北至清远县朱案四百里。东到博罗县治一

  百七十里。 西到番禺县城二百五十里。 南

  到东筦县治一百五十里。北到英德路城五

  百五十里。 东北到河源县治四百五十里。

  东南到东筦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清远

  县治四百里。西南到番禺县城二百三十里。

  元一统志西北至上都七千三百里。 西北至

  大都六千五百里。西北至本路二百五十里。

  香山县图经志东至本县界麻涌村一百五十

  里。自界首到本府东筦县一百里。共二百五十

  里。西至本府新会县界地名潮阳里一百二

  十里。自界首到新会县三十里。共一百五十里。

  本县界梅角村一百里。自界首转北到本府新

  会县一百一十里。共二百一十里。南至大海

  洋。难定里数。 北至本县地名黄旗角大海七

  十里。自界首到本府番禺县二百一十里。共二

  百八十里。东南至大虞山海洋。难定里数。

  西南至本府新会县界地名潮阳里二百八十

  里。自界首到新会县五十里。共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本县界地名沙尾村五十里。自界首到

  本府新会县一百里。共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

  本县界黄旗角七十里。自界首到本府东筦县

  八十里。共一百五十里。南海志东至东筦县界

  大洋一百五十里。 西至新会县界潮阳里一

  百里。 南至大洋。难定里数。 北至番禺南海

  两县界地名三角山二百二十里。 东到东筦

  县治水路二百五十里。 西到新会县治水路

  一百五十里。 南到南蕃大洋。难定里数。 北

  到番禺南海县治水路二百二十里。 东南到

  大虞山九星洋水路三百里。 西南到新会县

  潮阳里水路二百八十里。 东北到东筦县治

  水路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浮虚海及新会县

  治水路一百五十里。元一统志西北至上都七

  千三百里。 西北至大都六千五百里。 西北

  至本路水路三百里。 北到番禺县二百九十里。

  清远县图经志东至本县观音山界一百七十

  里。自界首到翁源县一百五十里。共三百二十里。

  本县界观音山一百五十里。自界首转西北到

  韶州府英德县九十里。共二百四十里。西至

  本县地名金鸡径界八十里。自界首到肇庆府

  四会县一百里。共一百八十里。 南至本县界

  地名象岭九十里。自界首到本府番禺县二百

  一十里。共三百里。南海县巴由里一百一十七

  里。自界首到南海县一百八十三里。共三百里。

  北至阳山县界正宾乡二百里。自界首到阳山

  县一百六十里。共三百六十里。本县黎峒界七

  十五里。自界首到英德县一百五十里。共二百

  二十五里。东南至本县界地名观音山一百

  五十五里。自界首到增城县二百四十五里。共

  四百里。本县白土铺九十里。自界首到本府番

  禺县二百一十里。共三百里。 西南至本县地

  名黄坑村分界岭界九十里。自界首到肇庆府

  四会县一百里。共一百九十里。本县地名灯笼

  坑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转西南到肇庆府四会

  县四十五里。共一百二十里。肇庆府一百七十

  五里。共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本县梅花径一

  百五十里。自界首到阳山县一百六十五里。共

  三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本县罗塘村界九十

  里。自界首到韶州府英德县一百里。共一百九

  十里。本县吉河里界一百七十里。自界首到韶

  州府翁源县一百五十里。共三百二十里。南海

  志东至增城县界杨梅里一百五十里。 西至

  四会县上元乡七十里。 南至南海县胥江七

  十五里。 北至桂阳州阳山县界政宾乡二百

  里。 东到增城县治二百五十里。 西到四会

  县治四十里。 南到南海县治三百里。 北到

  番禺南海县治三百里。 东北到浛光县一百

  六十里。 西北到番禺南海县治三百里。 东

  南到番禺县城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番禺县

  城三百里。元一统志西北至上都六千八百二

  十里。 西北至大都六千二十里。 西南至本

  路一百八十里。 西到四会县七十里。西南

  到番禺县二十里。

  连州湟川志州境 东南二百九十五里。 西

  北二百五十七里。 至到 东郴州高平县二

  百一十里。 西贺州二百六十九里。 南广州

  〈水路通英德府怀集县。八百九十里。 北桂阳〉

  军蓝山县二百五里。〈又至临武县二百三十里。〉

  东南韶州〈水路至英德涻光县。五百一十里。〉

  西南封州六百里。 东北度岭郴州三百九十

  里。西北道州五百七十里。郡县志东京三千

  四百八十九里。 西南到封州六百里。寰宇志

  西北至西京三千四百五里。 西北至长安三

  千六百五十里。九域志东至本州界一百七十

  里。自界首至韶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本州界

  一百二十五里。自界首至贺州一百四十四里。

  南至本州界一百一十里。自界首至广州七百

  八十里。北至本州界一百四十七里。自界首至

  桂阳监五十八里。东南至本州界八十七里。自

  界首至韶州四百二十三里。 西南至本州界

  六十里。自界首至封州五百四十里。 东北至

  本州界七十六里。自界首至郴州三百一十四

  里。 西北至本州界一百里。自界首至道州四

  百七十里。元一统志本州北至上都五千五百

  五里。 北至大都四千七百五里。 东至桂阳

  州小东门桥界一里。 西至道州路江华县界

  西岭八十里。 南至怀集县界黄连山二百八

  十二里。 北至桂阳路临武县界雷鸣水八十

  里。 东到桂阳州三里。 西到贺州三百二十

  里。南到封州六百里。 北到蓝山县二百四

  十里。 东南到广州府九百六十里。 东北到

  乐昌县五百二十里。 西南到贺州桂岭二百

  三十里。 西北到道州路三百七十里。

  阳山县图经志东至本县邝家铺界二百一十

  里。自界首到韶州府四百五十里。共六百六十

  里。 韶州府英德县一百五十里。共三百六十

  里。 西至湖广道州府江华县地名西岭九十

  里。自界首到江华县二百四十五里。共三百三

  十五里。 南至本县界正宾乡一百六十里。自

  界首到本府清远县二百里。共三百六十里。

  北至桂阳府临武县地名凉伞水一百二十五

  里。自界首到临武县一十五里。共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本府清远县界梅花径一百六十五里。

  自界首到清远县一百五十里。共三百一十五

  里。 西南至平乐府贺州界地名崖鹰觜一百

  四十里。自界首到贺州一百五十里。共二百九

  十里。 西北到桂阳府蓝山县地名分水鸭一

  百二十里。自界首到蓝山县八十里。共二百里。

  东北至本县梅花径界一百里。自界首到韶州

  府英德县一百五十里。共二百五十里。郴州府

  宜章县地名峰头岭一百二十里。自界首到宜

  章县一百一十里。共二百三十里。本县邝家铺

  界二百零七十里。自界首到韶州府乳源县二百

  九十里。共五百里。考究湟川图志县境 东至

  英德县地名蕉江界二百三十里。 南至怀集

  县地名分涧岭二百二十里。 东到英德县治

  三百六十里。 西到华江县三百三十五里。

  南到怀集县治三百里。 北到临武县治一百

  四十里。 东北到宜章县治二百三十里。 东

  南到清远县治三百一十五里。 西南到贺州

  二百九十里。 西北到蓝山县治二百里。 道

  里 夫县治道里。考之东抵英德。西通江华。南

  连怀集。北接蓝山。多有商贩往来。是以四方莫

  不通焉。湟川志县境县在东南一百四十七

  里。 东西一百七十里。二百二十步。 南北二

  百四十里。一百六十步。 东至英州沧光县界

  七十五里。以石岭为界。自界至含光县。两县相

  去一百二十五里。 西至桂阳县界七十八里。

  以槎潭为界。自界至桂阳县。两县相去一百五

  十六里八十步。 南至广州怀集县界一百二

  十九里。以马丁山为界。两县相去二百七十四

  里。 北至桂阳县界一百五里。一百六十步。以

  储母冈为界。两县相去一百四十六里。二百步。

  东南到清远县一百二十里。以自带山为界。两

  县相去一百七十三里。 东北到韶州曲江县

  界一百四十九里。以杉木岭为界。两县相去二

  百四十九里。四十步。 西南到连山县界八十

  五里。以铜沙山为界。两县相一百七十三里。

  西北到桂阳县界六十里。以黄金计为界。两县

  相去一百四十里。元一统志西至本州一百一

  十七里。 东至乐昌县黄岭界二百七十里。

  西至桂阳县紫山遥界。南至含光县五山遥

  界七十里。 北至宜章县奔山界一百二十里。

  东至韶州路五百二十里。西到桂阳县一百

  一十七里。 南到开建县四百一十里。 北到

  宜章县一百七十里。 东北乐昌县五百二

  十里。 西南到怀集县三百八十里。东南到

  清远县五百二十里。

  连山县湟川志县境。本县在州。西一百五里。

  东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东至

  桂阳县界四十五里。以分水岭为界。至桂阳县

  六十里。 西至贺州桂岭县界八十里。以竹溪

  渡为界。自界至桂岭县三十里。南至广州怀集

  县界一百二十里。以废地铺为界。自界至怀集

  县六十里。 北至道州江华县一百二十里。以

  杉子铺为界。自界至江华县三十里。 东南到

  桂阳县界乡八十里。以板岭为界。到桂阳县一

  百里。 西南到广州怀集县一百二十里。以上

  率铺为界。自界到怀集县九十五里。 东北到

  桂阳县四十五里。以上叶为界。自界到桂阳县

  六十里。 西北到贺州桂岭县界一百二十里。

  以草水为界。自界至桂岭县一百二十里。元一

  统志东北至上都五千六百一十里。 东北至

  大都四千八百一十里。 东北至本州一百五

  里。东至本州上平铺界七十里。 西至江华

  县界西岭八十里。 南至怀集县界一百九十

  里。 北至本州大鹏山八十里。 东到本州一

  百五里。 西到江华县一百八十里。 南到怀

  集县一百九十里。 北到蓝山县二百二十五

  里。东南到开建县四百五十里。 东北到临

  武县二百二十五里。西南到桂岭县一百二

  十五里。 西北到宁远县一百八十五里。

  城池

  本府图经志广州赵佗城古迹左州之东。宋庆

  暦四年。经略使魏瓘筑子城。时城圮坏方议修

  筑。霖雨颓城。角得古砖志云。委于鬼工瓘。由是

  兴版筑周五里。东西南为瓮城门三。曰镇南。曰

  行春。曰有年。熈宁二年。转运使王靖因赵佗古

  城旧址。于子城之东筑东城。周四里。为门三。曰

  迎熏。曰拱辰。曰震东。四年经略使程师孟于子

  城之西。增筑西城。周十有三里。一百八十步。为

  门九。曰朝天。曰朝宗。曰威远。曰和丰。曰善利。曰

  金肃。曰素波。曰杭海。曰冲霄。是为三城。三城计

  二十二里一百八十步。周围二千七百五丈七

  尺五寸。嘉定四年。经略使陈岘于城东南西南。

  筑两翅临海。以卫城南。居民曰鴈翅城。城上各

  有楼。城外环以濠。东自平海门由海道入。环遶

  至城西金肃门外通出海道。其外又有东西两

  澳。由城内达诸海。以通漕运。以泄渠脉。其东为

  清水濠。西为南濠。鴈翅今废。

  圣朝洪武元年修治一新。洪武十年冬。都指挥使许

  良。奏准三城宜合为一。为门八。曰正南。曰归德。

  金肃。 中和。 顺天。 威远。 正东。 定海。

  谯楼在布政司南。即宋清海军门也。禺山旧址

  下有双门。 南濠在越楼下古西澳也。纳城中

  三渠水。外通于海。设水门加闸其上。启闭有时。

  舟楫由此出入。宋景德间。经略高绅所辟。后之

  官于南海者每加开浚。今闸仍在。不通舟楫。越

  楼亦废。 清水濠旧在行春门外。古东澳也。穴

  城而通于海。今废。别于新盐司前开暗渠。通水

  出城。南海志有州郡。则有城池。所以扞御外侮

  也。州之东旧有赵佗城古迹颓垣废垒。而余襄

  公诗云。千载犹存古越城者。即其地也。熈宁初

  即州东之古城遗址筑东城焉。广袤四里。高二

  丈四尺。是为三城。为门十有七。观其东扁曰番

  禺都会。其西扁曰南海胜观。登楼一覧。海山之

  胜。具在目前。亦一城壮观也。后天兵下南。平夷

  城壁。楼橹雉堞。一切荡除。以后因之。不复修治。

  赫赫皇威。肃清海岱。崇墉仡仡。天堑截然。凛乎

  其不可犯也。今记城壕旧迹其门桥古渠之类

  并附焉。子城。庆暦四年经略魏瓘筑也。周环里

  里。雉碟三百。竣事迁议大夫因任。皇祐四年田

  年侬寇抵大通港。望城壁而悔。留五十三日不

  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备。除集贤院学士。再知

  广州。复环城浚池。筑东西南瓮城门三。 东城。

  熈宁初经略吕居简。得郡治之东古城遗址。始

  谋增筑。会移荣阳朝京师上其事。诏转运使王

  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为门三。 西城。熈宁四

  年。经略程谏议师孟筑周十有三里一百八十

  步。高二丈四尺。为门九。旧三城有楼橹。共一千

  八百九十二间。岁久不全。及陈岘重建敌楼三

  百四十七间。阅岁既深。风雨摧剥。尺椽片瓦无

  存者。绍定二年。经略方校书淙仍于旧址。剏团

  楼七十五座。炮台四间。城门雉堞。皆一新之。

  鴈翅城。嘉定三年。经略陈中书岘以州城之南

  为一阛阓。无所捍蔽。创筑东城。长九十丈。为门

  一。西城长五十丈。敌楼共三十三间。三城𢟍

  年久。楼橹倾侧。砖石脱剥。端平乙未。经各鼓宝

  章铉。会僚属戎将经度之。明年四月闻于朝。六

  月报可。七月朔兴役。凡八阅月。修外城三千三

  百有六丈。女头四千四百九十三。修子城六百

  三十有三丈。女头九百一十七。新瓮城门十有

  四。门屋敌楼九十有七。嘉熈丁酉春二月告成。

  以余钱万五千缗附郡之赡军质库。岁与郡分

  十三之息。以备整葺。均定界至。使摧锋水军。勇

  敢忠勇。东南将每仲月四九阅武之日。正将率

  部伍登城。各视其界。治草秽。补损阙。存本州窑

  务。陆续造砖。以备整葺。为虑远矣。开庆己未。广

  右绎骚谢经略子强。大修城壁。为豫备计。敌楼

  覆以瓦。皆易以砖。石城外筑羊马墙。高六尺许。

  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栅。翼而至海。备不虞也。

  至元十四年十二月。塔出元帅吕元帅师夔。会

  泉福舟师取广州。广帅张镇孙以城降。十五年

  正月八日元帅下令夷其城隍。惟子城及两鴈

  翅无恙。〈详见取广州始未。濠三。城临海。旧无〉

  内濠。每飓风至则害舟楫。大中祥符间邵旷知

  广州。始凿内濠以通州楫。州人便之。庆历间。魏

  瓘再知广州。环城浚池。熈宁初王靖成东城。复

  壕其外。嘉定三年。经略陈岘重浚。长一千六百

  丈。东西置闸二。濠之两傍皆民居。岁久淤壤湮

  塞。开庆己未。谢经略子强。大兴工役。广斥至二

  十丈。深三丈余。东西埧头高甃以石。费缗钱二

  十万。米硕四万。钱以产敷。夫随乡调。不大扰而

  事集。复自蒲涧景泰山导泉水西入于韸。韸水

  又西至悟性寺之左。筑堰潴之。深二丈许。以渰

  浸州后之平地。有习坎重险之象。南开小窦。溢

  则泄之于濠。近年决其堤纳水于濠。遂以其故

  地为南田属之官。 南濠。在越楼下。限以闸门

  与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间。经略高绅所辟。纳

  城中诸渠水以达于海。维舟于是者。无风涛恐。

  且以备火灾。淳熈二年。经略周自强浚之。岁久

  复堙。嘉定二年。陈经略岘重开。自外江通舟楫

  以达于市。旁翼以石栏。自越楼至闸门。长一百

  丈。阔十丈。自闸至海。长七十五丈。绍定三年。经

  略方淙浚之。宝佑元年。李经略迪。复自擢甲巷

  开浚至闸口。又加深焉。德佑元年经略徐直谅

  又浚之。至元二十八年。行枢宻院副使。广东道

  宣慰使阿里又浚焉。清水濠在行春门外。穴

  城而达诸海。古东澳也。濠长二百有四丈。岁久

  堙壅。嘉定二年经略陈岘重浚。 门 双门。榜

  清海。元符间。柯经略述建。规模视广古尢壮。

  风雨震凌。栋宇欹挠。公家惮费。不复改作。淳佑

  四年。经略方宝学大琮撤而新之。授匠以式。筑

  室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二丈三尺。皆甃

  以石。覆以轨。虚其东西二间为双门。而楼其上

  者七间。旁为两趐。东通亲效营。西为团结军。前

  则颁春宣诏二亭。规模宏壮。中州未见其比。工

  役繁浩。逾年乃成。费出于官。工募于市。民甚乐

  之。争持缗钱牛酒以劳役者。讫事。会木石砖瓦

  与工费縻钱二万七千缗。江东提刑刘克庄为

  记。今扁广东道。镇南门。子城之南门也。旧名

  镇安。嘉熈元年。经略彭铉新其门。改今名。 行

  春。子城之东门。有年门。子城之西门。旧名

  朝天。经略彭铉改西成。淳佑六年。经略方太琮

  扁今名。 冲霄门。在子城之东南隅。州学之直。

  绍兴二十七年。经略苏简辟。旧名步云。经略潘

  公畸改今名。 迎熏门。在东城之南。 拱辰门。

  在东城之北。 震东门。在东城之东。 航海门。

  在西城之东南。 素波门。在城西之南。塩仓街

  之直。 朝宗门。在西城之南。阜财门。在西城

  之南。 金肃门。在西城之西。 和丰门。在西城

  之西。旧名丰乐。淳佑六年。经略方大琮扁今名。

  威远门。在西城之北。朝天门。在西城之北。旧

  名就日。淳佑六年。经略方大琮扁今名。平海

  门。在东鴈翅城。

  连州湟川志城濠。周官以城郭沟池为掌固之

  职。春秋畚筑板干为备患之谋。谨固封守侯屏

  事也。连之城池。素号壮伟。宋元徽间。司徒邓阿

  鲁授本州刺史。实经始焉。旧城三角。岁久輙圮。

  城复于隍。本朝皇祐四年。侬獠肆螫。邕城不守。

  二广怀然。忧形霄旰。至临遣帅臣以荡平之。事

  已变休。益重南顾。乃诏三广悉城。郡将窦形奉

  宣惟谨。恢旧址而新之。溪山襟带。楼橹森严。幙

  客向宗道记详焉。自是以来。修旧于元祐。葺理

  于绍兴。增筑于宝庆。鸠工加多。雉堞益壮。城之

  周围四里二百六十步。覆以廊屋六百三十有

  一架。西瞰湟流。其三隅皆长濠环绕。深不容厉。

  绍兴乾道间。寇至不能入。设险形胜。甲于左广。

  仪门之外。横跨子城。置谯楼焉。南门西偏于城

  角为亭。俯瞰江流。环簇峰秀。扁云画不如。取刘

  宾客诗。惟有千山画不如之句也。郡北城之上

  有楼。旧扁望云。康定间。太守林槩有望云楼赋。

  熈宁中。社侯靖国易名都景。元祐六年。徐侯常

  复望云旧名。有记。楼之后荣。下瞰北潮。田涛弥

  望。扁曰观稼。楼前因城为站台。城之门旧有五。

  耆老目为龟形。曰熈仁。曰化俗。曰熈平。曰熈安。

  曰临湟。乾道间。杨侯景雄以临湟一门濒江。废

  塞以杜水患。绍定间。邦人请于郡。复门焉。寻又

  闭塞。今门存而不辟。外罗城门五。〈详关津类〉

  阳山县湟川图志本县旧连州城一所。荒址颓

  废。尚有民居一十余家。城濠俱已荒废。东西南

  旧城门三处。

  番禺县元一统志州城按元和郡县志云。步骘

  所筑也。骘为交州刺史。登台远望。乃曰新城海

  岛膏腴之壤。宜为郡邑。遂迁州于番禺。建筑城

  郭焉。 东城。皇祐中魏瓘知广州。得郡治东。古

  城东遗址筑之。袤四里。 西城。熈宁程师孟筑。

  周十余里。

  井

  录事司南海志月井。旧在转运司主筦㕔侧。月

  华楼下。月出照映井底。水脉不竭。与日井相望。

  绿净丹井。古图经云。绿净堂旧名濯鲜堂。〈今奉〉

  〈贞观。曾运使噩招方士云集。盖取葛仙炼丹药〉

  洲之义。因以丹井名。

  南海县图经志罗汉井。在光孝寺西廊。寺有诃

  子。取此水煎汤冣宜。南海志越井。名天井。又名

  越台冈井。或名赵佗井。番禺杂记云。伪刘呼为

  玉龙泉。唯以供己。禁民无得汲。由此井数步而

  南井曰通泉。刘龚所凿。刘龚始据南越者。今北

  井二莫知所存。昔有坠酒杯于越井者。后于石

  门得之。故陈江总诗云。石门通越井。又鲍仙姑

  行炙南海云。吾有越井冈艾。唐崔炜得之。又唐

  崔子向有诗云。越井冈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

  秋草。越井久废。莫考其迹。或云在越台山凸处。

  日井。在城外千佛寺侧。太阳生东。照映井下。因

  名。今废。〈元一统志云。井在州治野渡北。星泉〉

  井。在金肃门外绣衣坊。凿井之始。井中见星故

  名。〈舆地纪胜。在金肃门外直街。时有光若星故〉

  〈名。 珊瑚井。详见浮邱山。 双井。古图经云。在〉

  南海县西。中夹官路。其味次于达磨泉。岁久堙

  塞。郡县志万岁井。在县东北四里。都督刘巨麟

  置。 千秋井。在县东。按南越志云。赵佗于此穿

  井。氷深山峻。民。不能及。后巨麟于此凿井。人皆

  利之。于上置千秋亭。因名之。

  番禺县南海志孙公井二。在州北教场内。元丰

  八年孙龙图颀凿之。故名。 安期炼丹井。在碧

  虚观前。番禺记云。数十年不汲。其味常甘。煎茶

  浸果。有金石气。今存一石井栏在三清殿前。栏

  八方。上刻八卦。 鲍姑井。鲍姑即葛稚川妻也。

  古图经云。尝行灸于南海。唐崔炜遇之。仙姑曰

  吾善灸赘疣。今有越井冈艾少许奉子意。越井

  即鲍姑井也。唐子西有诗云。废台樛女后。遗井

  鲍姑时。志不指言其地。纪云景泰寺碧虚观

  多有题。未知孰是。元一统志姑。即葛洪妻也。井

  在弥陀寺。

  增城县南海志泉子井。在县南三十五里。泉涌

  地中。清甘可掬。灌溉尤博。旧有亭名醒心。绍熈

  三年。权县许伯凤更剏。改名广济。 云母井。何

  仙姑炼云母所汲也。〈详见会观〉

  新会县 龙井。郡县志在县西二里。有冈近于

  万寿寺之侧。其冈有穴水极深。俗谓之龙窟。南

  海志瓦窑井。在县西北半里。泉清而味甘。与达

  摩泉相类。谭家井次之。谭家井。在县西半里。

  桥梁

  本府。 花桥。在远华楼下。 开明桥。旧名止戈。

  在金肃门外。起敬桥。在金肃门外一里。 致

  喜桥。在行春门外。 王孙桥。在拱辰门外。 东

  高桥。在平海门外。 西高桥。在善利门外。 文

  溪桥。在龙头市。元一统志紫芝桥。在泮塘中路。

  元有亭产灵芝因名。

  南海县图经志太平桥。在城西厢古濠口。 彩

  虹桥。在中和门外。去城三里。〈南海志云。在戙船〉

  澳。 菓桥。跨南濠。 为政桥。在金肃门外。〈南海〉

  〈志云。旧名通津。在和丰门外。 鼎安桥。在中和〉

  门外。〈南海志云。旧名威远。在威远门外。拱北〉

  桥。在顺天门外。〈南海志云。旧名就日。在朝天门外。〉

  番禺县图经志春风桥。在药州池。〈南海志云。在〉

  石洲北。 宾日桥。在正东门外。 远来桥。在正

  南门外。 济川桥。在归德门外。

  东筦县。图经志德安桥在县西。 新桥。在水北

  岸。 德生桥。在县南。平定桥。在县西。 拱辰

  桥。在县北。 思泮桥。在县东。

  新会县图经志韩家桥。在县东。 通津桥。在县西

  增城县图经志相思桥。在县南。 仙鲤桥。在县西南。

  香山县图经志天黄桥。在良字里。 东亭桥。在

  县郭东。 南亭桥。在县郭南。

  连州湟川志南桥。在熈平门外。跨长濠以木为

  之。广一丈。长五丈。高二丈。 步莲桥。在熈仁门

  外。跨长濠以木为之。广一丈。长五丈。高一丈八尺。

  化俗门外桥。跨长濠。规模与前二桥称而加长。

  通汇桥。在子城门内按汉书元鼎五年。路博德

  为伏波将军讨南粤。出桂阳下湟水。〈一作汇水〉

  然则桥下之梁。所以疏泻池沼之隘。而通之于

  汇者也。其址甃石。其亭雕楯。其起废之岁。则绍

  熈初。赵侯彦恂始之。陈侯晔成之也。 通庄桥。

  在城外通衢之中桥下之流乃育德泉支派自

  谏议坊出会于江建置规模一与通汇同。而扁

  微异者。汇以水名。庄以衢名也。〈尔雅六达谓之〉

  〈庄。九达谓之逵。泮水桥。高跨莲池。以木为之。〉

  广一丈。长五丈端平丙申。郡侯留元长鼎建。

  浮桥。旧在龙津门外。白马祠前。今废。 湖光桥。

  在此山海阳湖上。始元水部𦈱自𤱵陵来游凿

  湖潴水光浮面。作桥水石 间。一望平掌。𢟍年

  既久。泥土填叠。湖不如曩时之广。而桥亦隘也。

  通济桥。州南五里莲花潭上。石甃桥下之流。自

  旧钱监出。下注深潭。通广州路。 三桥。在流沙。

  距天关门十里。其水为奉化之支流。石势参差。

  凡三跨而后达岸。故曰三桥。 通阳邑。 石陂

  桥。在清水津外三里。石甃。上流为三桥水。下流

  注于深坑。路通湖南。 深坑桥。在北津外数步。

  石甃。通湖路。 新土桥。在北津外三里。石甃。通

  湖南路。 风溪桥。在下卢。石角木架。通湖南路。

  安济桥。在西岸市。石脚跨下卢。水通湖南路。

  会福桥。当永福安福嘉福三里之冲石甃。通达

  山路。 内洞桥。距龙津一里。石板。通同官场及

  连山县路。 高文门桥。距城南二十里。石甃。通

  同官场路。 金水桥。在龙口。石版。张紫岩曾逰。

  问桥名。覧水势曰。水自庚辛来。故为此名也。路

  通连山县。及贺州。 水口桥。在星子市。木架。跨

  奉化水。通湖南路。舆地纪胜双溪桥。 湖光桥。

  〈并见社扞留题诗。〉

  阳山县图经志天泽桥。在县西街。 水南桥。在

  县南隔江。 步莲桥。在县西北。

  渠

  本府图经志古渠。六脉。草行头至大市街。通古

  渠。出南濠为一脉。净慧寺街。至观巷擢巷蕃塔

  街古渠。出南濠为一脉。光孝街。至诗书街。通官

  禄巷古渠。出南濠为一脉。大钧市。至盐仓街。及

  小市。至塩步门通城外。六渠为一脉。子城内水

  出府学府泮池出城外。为一脉。都卫春风桥下。

  通药洲池出塩步门。为一脉。 水闸在东。西鴈

  翅城口。嘉定二年。经略陈岘剏。绍定二年。因旧

  址增筑。两岸石甃。各长二十余丈。今废。

  阳山县湟川图志渠在县治横街。自东至西。通

  流五里至大江。

  关津

  图经志凡舟楫通济处谓之津渡。 南海县渡。

  瓦窑。 丹灶。 金利。 奇石。 张槎。 龙江。

  炭步。 白石冈。 西南。 鲤水。 麻奢。 沙坑。

  横江。 区村。 山根。 青石。 马宁。 江尾。

  兰石。 深村。 橄榄。 大湾。 罗村。 石窟。

  古灶。 沙具。 宁口。 西岸。 官窑。 灵洲。

  佛山仁寿。 洗屈岸。牛眠。三江。胥江。蒋

  岸。 叠窖。 流潮。 石头岸。 南津沙窖。 丰

  江。 分界。 上𣽸。 葛岸。 江尾。 白塔。何

  村。 东村。 榕洲。 罗格。 甘竹。 山南白坎。

  大沙。 白鹭洲。南海志长河渡。 新会。 肇庆。

  山南。 四会。 横岸。 横水渡。 和顺。 横冈。

  禾步骆村。 河清郎凿。 大江。 藤涌兰石。

  平地。 洗村。 木铎。下黎。 冯赤口。 何村。

  鹿子洲子。

  番禺县渡图经志河南。 猎德。 黄家山。 石

  井。 土瓜。 蓼潨。 三八相对冈。 白泥涌。

  大石。 大山。 新造。 石勒。 苏家。 江村。南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