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一万四百六十 礼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百六十   四济

  礼

  周礼〈费公彦序夫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但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卦验〉

  〈云。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三名公卿大夫。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寘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注云。拒燧皇〉

  〈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斗机云。所谓人皇九头。兄弟九人。别长九州者也。是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故文耀钩云。伏羲〉

  〈作易名官者也。又按论语撰考云。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已前。虽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名位乃具。是以春秋纬命历序云。有九〉

  〈头纪时。有臣。无官位尊卑之别。燧皇伏羲既有官。则其间九皇六十四民有官明矣。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案左传昭十七年云。秋郯子来朝公〉

  〈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皥氏。鸟名官何故也。杜氏注云。少皥金天氏。黄帝之子。已姓之祖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

  〈而云名。注云。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也。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炎帝氏以大纪。故为大师。而〉

  〈火名。注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炎瑞。以大纪事。名百官也。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注云。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农前。大〉

  〈皥后。亦受水瑞。以水名官也。大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注云。大皥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也。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

  〈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又云。凤鸟氏。历正之类。又以五鸟。五鸠。九扈。五雉。并为官长。亦皆有属官。但无文以言之。若然则自上以来。所云官〉

  〈者。皆是官长。故皆云师以目之。又云。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为近。是以少皥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百官之号象其征。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

  〈其地。百官之号因其事。事即司徒司马之类是也。若然。前少皥氏言祝鸠氏为司徒者。本名祝鸠。言司徒者。以后代官况之。自少皥以上。官数略如〉

  〈上说。颛顼及尧官数。虽无明说。可略而言之矣。案昭二十九年。魏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蔡墨对曰。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谈。曰修。曰熈。实〉

  〈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熈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注云。穷桑帝少皥之号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

  〈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禝。自啇以来祀之。故外传。犁为高辛氏〉

  〈之火正。此皆颛顼时之官也。案郑语云。重。犁。为高辛氏火正。故尧典注。高辛氏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以高卒与颛顼相继无隔。故〉

  〈重犁事颛顼。又事高辛。若稷契与禹事尧。又事舜。是以昭十七年服注。颛顼之下。云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

  〈正。高辛氏因之。故传云。遂济穷桑。穷桑。颛顼所居。是度颛顼至高辛也若然。高辛时之官。唯有重犁。及春之木正之等。不见更有余官也。至于尧舜〉

  〈官号稍改楚语云。尧复育重犁之后。重犁之后。即羲和也。是以尧典云。乃命羲和。注云。高辛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尧育重犁之后〉

  〈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亦纪于近。命以民事。其时官名。盖曰稷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又云分命羲仲。甲命羲叔。分命和〉

  〈仲。甲命和叔。使分主四方。注。仲叔亦羲和之子。尧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字曰仲叔。则掌天地者。其曰伯乎。是有六官。案下驩〉

  〈兠曰共工。注。共。工。水官也。至下舜求百揆。禹让稷契暨咎繇。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注。稷。弃也。初尧天官为稷。又云。帝曰契。百姓不亲〉

  〈汝作司徒。又云。帝曰咎繇。汝作士。此三官是尧时事。舜因禹让。述其前功。下文云。舜命伯夷为秩宗。舜时官也。以先后参之。唯无夏官之官。以余官〉

  〈约之。夏传云。司马在前。又后代况之。则羲叔为夏官。是司马也。故分命仲叔。注云。官名盖春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共工。通稷与司徒。是六〉

  〈官之名见也。郑玄分阴阳为四时者。非谓时无四时。官始分阴阳为四时。但分高辛时重黎之天地官。使兼主四时耳。而云仲叔。故云掌天地者其〉

  〈曰伯乎。若然。尧典云。伯禹作司空。四时官不数之者郑玄初尧冬官为共工。舜举禹治水。尧知其有圣德必成功。故改命司空。以官名宠异之。非常〉

  〈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职。为共工与虞。故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案尧典又云。帝曰畴咨若时登庸郑注云。尧末时。羲和之子皆死。〉

  〈庶绩多阙而官废当此之时驩兠共工。更相荐举。下又云帝曰四岳汤汤洪水。有能俾又。郑云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

  〈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其八伯唯驩兠共工放齐𩨬四人而已。其余四人。无文可知。案周官云。唐虞𥡴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

  〈岳则四岳之外更有百揆之官者。但尧初天官为稷。至尧试舜天官之任谓之百揆舜即真之后命禹为之。即天官也。案尚书传云。惟元祀廵狩四〉

  〈岳八伯。注云。舜格文祖之年。尧始以羲和为六卿。春夏秋冬者拜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驩兠共工求代。乃置八伯。元祀者除〉

  〈尧丧。舜则真之年。九州言八伯者。据畿外八州。郑玄畿内不置伯。郷遂之吏主之。案明堂位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郑注云。〉

  〈有虞氏官盖六十。夏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周三百六十。不得如此记也。昏义云。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郑云。盖夏制依此差限。故不从〉

  〈记文。但虞官六十。唐则未闻。尧舜道同。或皆六十。拜属官言之。则皆有百。故成王周官云。唐虞建官惟百也。若然。自高阳已前。官名略言于上。至于〉

  〈帝喾官号略依高阳。不可具悉。其唐虞之官。惟四岳百揆与六卿。又尧典有典乐纳言之职。至于余官未闻其号。夏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

  〈列其数。殷官二百四十。虽未具显。下曲礼云。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之等。郑皆云。殷法至于属官之号。亦蔑云焉。案昏义云。三公九卿者。六卿。拜三孤〉

  〈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书传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各兼二卿。案顾命。太保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别有芮伯为司徒。彤伯为〉

  〈宗伯。卫侯为司寇。则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与古异矣。但周监二代。郁郁乎文。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此即官号沿革。粗而言也。要义云。火。水。〉

  〈龙。马师。皆官长。 颛顷至高辛。官名唯见重犁。及木正等。 尧舜时六官之名见。 百揆四岳。后又分八伯。 三公兼卿。周与古异。孤并卿为九。〉

  〈礼至幽王纷乱。孔子卒后又乱。 汉儒礼学传授。周官后出。唯刘歆识之。杜郑。贾传之。郑康成讥郑众贾逵之失 刘向父子并被命校书。而〉

  〈歆奏七略。 郑卫贾马皆作周礼解诂。 尚书周官篇。与周礼异六官。周礼文物大全图天官冢宰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宫正。宫伯。膳夫庖人内饔〉

  〈外饔亨人。甸师。兽人。人。𪔀人腊人。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酒正。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酰人。盐人。幂人宫人掌舍幕人。掌次大府。王府。内府〉

  〈外府。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司裘掌皮。内宰。内小臣阍人。寺人。内竖九𡣕。世妇。女御。女祝女史。兴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染人追师屦人夏〉

  〈米地官司徒大司徒小司徒。郷师郷老。郷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封人皷人。舞师牧人牛人。充人载师闾师县师遗人。均人。师氏保氏司谏〉

  〈司救。调人。媒人司市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虣。司𥡴胥肆。长泉府司门司关掌节遂人遂师。遂大夫县正。鄙师。酇长。里宰。邻长旅师稍人。委人。土均〉

  〈草人稻人。土训诵训。山虞林衡川衡。泽虞迹人。仆人。角羽人。掌葛掌染草。掌炭。掌茶掌唇囿人。场人廪人。舍人。仓人。司禄。司稼舂人。饎人。稿人春官〉

  〈宗伯。大宗伯。小宗伯。肆师郁人。鬯人。鸡人。司尊彛。司几筵。天府典瑞典命司服。典祀。守祧。世妇。内宗。外宗。冢人。墓大夫。职丧。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

  〈大师。小师。瞽蒙。视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鏄师。韎师。旄人。钥师。钥章。鞮鞻氏。典庸器。司干。太卜。卜师。卜人。龟人。菙氏。占人。𥰫人。占梦。眂祲。大祝。小祝。〉

  〈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大史。小史。冯相氏。保章氏。内史外史。御史中车典路。车仆。司常。都宗人。家宗人。夏官司马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舆〉

  〈司马。行司马。司勲马。质量人。小子羊人。司蠸掌固司险掌疆候人。环人。挈壶氏。射人服不氏。射鸟氏。罗氏。掌畜司。士诸子司右虎贲氏。旅贲氏。节妇〉

  〈氏。方相氏。大仆小臣。𥙊仆。御仆。隶仆。弁师。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缮人。稁人。戎右。齐右。道右。大驭。戎仆齐仆。道仆。田仆。驭夫。校人。趣马。巫马。牧师。〉

  〈廋人。圉师。圉人。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山师。川方。远师。匡人。撢人。都司马。秋官司寇。大司寇。小司寇。士师郷士。遂士。县士。方〉

  〈士。讶士。朝士。司民。司刑。司刺。司约。司盟。职金司厉。犬人司圜。掌囚。掌戮司隶。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布宪禁。杀戮禁暴氏。野庐氏。蜡氏。雍氏。萍氏〉

  〈司寤氏。司烜氏。条狼氏。修闾氏。冥氏。庶氏。氏。翨氏。柞氏。薙氏。硩簇氏翦氏。赤友氏。蝈氏。壶涿氏。庭氏。衔枚氏。伊耆氏大行人。小行人。司仪行人。环〉

  〈人。象胥掌客掌讶。掌交掌察掌货贿。朝大夫。都则都士。家士冬官考工记轮人。舆人。辀人。筑氏。冶氏。桃氏。凫氏。氏。呌氏。函人。鲍人。韗人。韦氏。裘氏钟氏。〉

  〈筐人。㡛氏。玉人。楖人。雕人。磬氏。夫人。陶人。瓬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弓人。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得左礼献之。初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

  〈五篇。失事官一篇。乃求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成伯玙外传天子六卿。 传曰。周公制礼。设官分职。各有其属。天子六卿。一卿之下。各统属〉

  〈官六十。内外三百六十官也象一朝之数。其下各有胥徒府史。此即庶人之在官者天官处冢宰。注冢。大也。今之尚书令。统百官。地官司徒。注。掌十〉

  〈二教。古者掌五教。主徒众者也。春官宗伯。注。掌天地人神之礼。今之太常卿是也。夏官司马。注掌率九伐之法。又司爵禄。秋官司寇。主法刑也冬官〉

  〈司空。注。掌土地以居民也。古者六居。未有官室。其字从六。又从冬官也。俞寿翁复古编六官 上古帝王之建官也。法天地四时以为名。名举其官。〉

  〈官治其事。无有废旷不举之处。诚以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成也。故黄帝氏以云纪。炎帝氏以火纪。共工氏以水纪。大皥氏以龙纪。少皥氏凤鸟适〉

  〈至。因纪于鸟。曰祝鸠氏司徒也。曰睢鸠氏司马也。曰鸤鸠氏司空也。曰爽鸠氏司寇也。祝鸠鹪也能孝。故司徒主教民。睢鸠王睢也。挚而有别。故司〉

  〈马主法制。鸤鸠鹄鵴也。以其平均。故司空主平水土。爽鸠鹰也。故司寇主治盗贼。此皆建官之本意。而自颛帝以来。始为民师。而命以民事。于是六〉

  〈官之名立。而六官之事治。以舜命九官。而禹作司空。实平水土。契作司徒。敬敷五教。伯作秩宗。命典三礼皋陶作士。惟明五刑。其余则皆有职。此虞。〉

  〈舜𥡴古建官之目。夏商因之。至于四官者。居六官之四。而他五官。若虞若工。若乐。若后稷。若纳言。皆不专属。而隶于六官之一者。盖周制也。周自成〉

  〈王归于豊。作周官。自三公三孤而下。六卿分职。各率其属。若冢宰则主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则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则掌邦礼。治人神。〉

  〈和上下。司马则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则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则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此周礼六官。凡即此而考。则其所隶可得而〉

  〈推矣。秦燔诗书。礼经尤被其毒。汉兴传礼者。有高堂生。鲁徐生。俆生独善为颂。不能通经。传子至孙。皆以颂为礼官大夫。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

  〈守。东海人孟卿。事奋以授后仓。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䑓记。梁又有戴德。戴圣。等学。于是礼有大戴小戴。汉起礼学于亡逸者。堇堇如此。而今。〉

  〈周礼所传授。尚未闻其端。班固曰。孔子仿周之礼。此礼所以必取于周以为经者也。艺文志曰。周官经六篇。周官传四篇。注。言王莽时。刘歆置愽士。〉

  〈颜师古曰。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至后汉时。河南缑氏杜子春之徒。稍相讲授。然今六官。大抵皆紊乱。失其统纪。非先秦之旧。若制国用冢宰之〉

  〈职也。而后世杂之司徒。度地居民。兴事任力。司空事也。而后世杂之司徒盖明白易见。可以考验者。习其法。而安之。亦以其传讹之久故也。司徒氏〉

  〈掌教者也。而财赋则兼之。土地之事则隶之。无亦以其为地官。故凡土地之事悉以属焉。而财赋出于土地者也。亦从而属之。名与事违。官与职戾。〉

  〈书得于𣴑传之久。事习于讹舛之余。习者不察。而事亦以乖。国用制于冢宰。邦土掌于司空。皆有明证不诬。而后世实淆乱其制甚矣传讹之移人〉

  〈也。质之以经。将有所是正焉。官正。而司空之篇可得而复。其所立夷而渊实者耶。 天官之属。大宰。小宰。宰夫。宫正。宫伯。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

  〈甸师。兽人。人。𪔀人。腊人。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酒正。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酰人。盐人。幂人。宫人。掌舍。幕人。掌次。太府。玉府。内府。外府。司会。〉

  〈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司裘掌皮。内宰。内小臣。阍人。寺人。内奄。九𡣕世妇。女御。女祝。女史。典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染人。追师屦人。夏采。今编兽〉

  〈人。人。𪔀人。兽人。右冬官之属也。后人因膳夫庖人之属。遂置之天官。非也。天官掌供王之膳羞。固也。而兽人。人。𪔀人。则非所掌。至于兽医附列〉

  〈于医师。此尤不可者。按月令。季春之月。命司空曰。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用是以知此四官属司空。无疑也。盖九职。三曰虞衡。作〉

  〈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乃司空之职。则兽人。兽医。人。𪔀人。不为天官属亦明矣。月令𨿽非必圣人之书。或出于秦。亦去古未远。有古之遗〉

  〈事焉。司裘染人。追师屦人。掌皮典丝。典枲。右冬官之属也。司空掌百工。凡此四者。工人之官。所以供王之服御。而掌皮典丝典枲则备工之用。而典〉

  〈治丝枲。饰化八材之类是也。属之司空曰宜。官凡十一。宜在司空。今存者六十有三。三为羡去十有一焉。于是阙其八矣。八者杂之春官见于后。〉

  〈地官之属。大司徒。小司徒。郷师。郷老。郷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封人。皷人。舞师。牧人。牛人。充人。载师。县师。遗人。均人。师氏。保氏。司谏。司救。调〉

  〈人。媒氏。司市。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虣。司𥡴。肆长。泉府司门。司关掌节。遂人。遂师。遂大夫。县正。鄙师。酇长。里宰。邻长。旅师。稍人。委人。土均草人。稻人。〉

  〈土训。诵训。山虞。林衡。川衡。泽虞。迹人。丱人。角人。羽人。掌葛。掌染草。掌炭。掌茶。掌唇。囿人。场人。廪人。舍人。仓人。司禄。司稼。舂人。饎人。槁人。凡二十八。今〉

  〈编皷人舞师。右春官之属也。论见前篇封人。载师。闾师。县师。均人。遂人。遂师。遂大夫。土均草人。稻人。土训。山虞。林衡泽虞。丱人。角人。羽人。川衡。掌葛。〉

  〈掌染草。囿人。场人。右冬官之属也。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则凡邦土事。与夫地利之宜。实职之。王制言。执度度地。量地制邑。民居必参相得。皆〉

  〈其义也。封人之封国造邑。载师之任地定征。闾师之任民。县师之制域。均人之均力政。遂人之经田野。治沟洫。遂师之征财。征作役事。遂大夫之修〉

  〈稼政。属地治。土均之平地政。均地守。均地事。均地贡。草人掌土化之法。稻人掌水利之事。土训之地道图。以诏地事。是皆度地制邑居民。而时其地〉

  〈利者。以类推之。是当属之司空。而大司徒之教民。于此宜无预焉。以至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掌山泽。丱人。角人。羽人。之蓄山泽之材。与夫囿人牧〉

  〈兽。场人之植果蓏。掌葛。掌染草。之时地利。其𥡴之于书。考之于礼经。质之于六典六职。证之于十有七官之羡。则取而隶之司空。是则有据。而非臆〉

  〈说而求为异论者也。夫司徒以地名官。后之人不复夷考其义。姑以名近而取类焉。故司空水土之官。杂之为多。今区而别之。可以槩见矣。 春官〉

  〈之属。大宗伯。小宗伯。肆师。郁人。鬯人。鸡人司尊彛。司筵几。天府典瑞。典命。司服。典祀。守祧。世妇。内宗。外宗。冢人。墓大夫。职丧。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

  〈大师。小师。瞽蒙。视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鏄师。韎师。旄人。钥师。钥章。鞮鞻氏。典庸氏。司干大卜。卜师。卜人。龟人。菙氏。占人。𥰫人。占梦。眂祲。大祝。小祝。〉

  〈丧祝。甸祝。谊祝。司巫勇巫。女巫。大史小史。冯相氏。保章氏。内史。外史。御史巾车典路。车仆。司常。都宗人。家宗人。凡七十。今编天府。世妇。内宗。外宗大〉

  〈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右天官之属也。天府掌宗庙之守蔵。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蔵焉。其与诸府宜在天官。况于蔵官府郷州及都鄙之治。中以诏〉

  〈王察群吏之治。此皆冢宰之事。非宗伯所宜职者。故天府宜在天府若世妇重出。则既。论之矣。内宗。外宗。掌佐王后宗庙之祭祀。盖妇官也。当与世〉

  〈妇。及女御。女祝之属。属天官。与宫正。宫伯皆类也。不当在宗伯。至于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皆大宰之职焉。小史掌国之志。宜以类从。内史掌八务之法。以诏王治。外史掌书外令。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今以赞冢宰。皆与太宰所掌〉

  〈相关。非宗伯所得兼也。太宰之官六十有三。其羡者三。其去者八。若世妇则复出。合之则一矣。今宗伯之不当属者九。世妇之外则八焉。以之足天〉

  〈官之属。学者较彼此而考之。当自见矣。典瑞。典同。巾车。司常。冢人。墓大夫。右司空之属也。何以言之。百工之官。隶司空者也。若典瑞。典同。巾车。与夫〉

  〈司常。皆治其器物。以备其用者也。治其器物以备用。则是工之属。其隶司空为宜。典瑞者。大槩与考工玉人之事相若。如四圭有邸。两圭有邸。祼圭〉

  〈有瓒。又曰。璧羡以起度。皆玉人之制也。工在其间矣。典同者。掌六律六同之和。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以十二律为之度数。以十二声为〉

  〈之齐量。此制乐器之工也。巾车掌公交车之政令。如曰王后之玉路。重翟锡面朱緫。厌翟勒面缋緫。安车雕面鹥緫。皆有容。盖翟车具面组緫有握。夫〉

  〈曰锡面。曰勒面。曰雕面。曰真面。曰朱。曰缋。曰鹥。曰组。皆所以饰之者也。即造车之制备矣。至于司常掌旗之物各有属。以待国事。如日月为常。交龙〉

  〈为旗。通帛为譠。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𣄚。析羽为旌。是九旗之制备矣。又曰。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

  〈家各象其号。盖使之如其制。以为此旗云尔。是岂非土人之事。而隶于司空者耶。成周建官。限于三百六十。其不以一工人专一官明矣。凡其器物〉

  〈必湏工为之。而官掌之。即百工之事在其间矣。如典瑞。典同。之类是也。必以一工为一官。如今考工所载。则司空者。乃一大匠梓人之类耳。何以为〉

  〈司空。若夫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殖之类。皆得命官。而庀职者。将不胜其系。亦非圣人设官之意。而周之冗食者多矣。后世传习之谬。谓司空〉

  〈之官主百工。而百工与居六职之一。周官之在者。乏工人之事也。故。断断以谓司空之篇俱亡。亦不复加考正于其中。嗟夫。此司空之篇所以亡。而〉

  〈由汉以来莫之察者。失于不思圣人设官之意欤。至于冢人。墓大夫。则宜以土事属者也。列之礼官滥矣。 复古编下 夏官之属。大司马。小司马。〉

  〈军司马。与司马。行司马。司勲马。质量人。小子羊人。司爟掌固。司险掌疆。候人。环人。挈壶氏。射人服不氏。射鸟氏。罗氏。掌畜司士。诸子司右。虎贲氏。旅〉

  〈贲氏。节服氏。方相氏。大仆小臣。祭仆。御仆。隶仆。弁师。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缮人。稁人。戎右。齐右。道右。大驭。戎仆。齐仆。道仆。田仆。驭夫。校人。趣马。〉

  〈巫马。牧师。廋人。圉师。职方氏。土方氏。怀方氏。合方氏。训方氏。形方氏。山师。邍师。住人。撢人。都司马。家司马。川师。凡六十九人。今编弁师。司弓矢。稁人。〉

  〈右司空之属。各以其工者也。弁师不当在司空。已无可疑者。盖为冕弁以供王之服用者也。司弓矢。乃弓人为弓之事。故合九合七。皆有其制。稁人〉

  〈掌献素献成。宜以工属司空。愈益明白。谓其为兵而隶司马。传讹者也。职方氏。土方氏。形方氏。山师。川师。邍师。右司空之属也。职方宜属司空。既于〉

  〈司马篇论之矣。土方氏。形方氏。宜以类从。山师。川师。邍师。皆是也。山虞。泽虞。林衡。即其僚耳。故不多论。 秋官之属。大司寇。小司寇。士师。郷士。遂士。〉

  〈县士。方士。讶人。朝士。司民。司刑。司刺。司约。司盟。职金司厉。犬人司围。掌囚掌戮。司隶。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布宪禁。杀戮禁。暴氏。野庐氏。蜡氏。雍〉

  〈氏。萍氏。司寤氏。司烜氏。条狼氏。修闾氏。庶氏。庶氏。冗氏。翨氏。柞氏。薙氏。𥓊族氏。翦氏。赤犮氏。蝈氏。壶涿氏。庭氏。衘枚氏。伊耆氏。大行人。小行人。司仪〉

  〈行人。环人。象胥掌客。掌讶。掌交。掌察。掌货贿。朝大夫。都则都士。家士。凡六十六。今编行人。小行人。司仪行人。掌客。掌讶。掌交。环人。右宗伯之属也。孔〉

  〈子曰。行人子羽修饰之。左传曰。行人失辞。行人盖言语之官。所以掌大宾之礼。大客之仪。其为礼仪之官明矣。而与其徒司仪行人。掌客掌讶掌交〉

  〈等。俱列之司寇。何义。礼仪一事也。岂以司仪名官不在礼职而在刑属断可识矣。是当归之宗伯。何疑之有。〉

  〈緫论叶时礼经会元知有圣人之治法。当知有圣人之道法。离道于法。非深于周礼者也。欲观周礼。必先观中庸。中庸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

  〈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夫礼仪三百。经礼也。说者谓周礼是也。威仪三千。曲礼也。说者谓仪礼是也。二书〉

  〈皆周公所述也。中庸言圣道发育万物。复陷而归之。礼议威仪之中。何哉。盖圣人之道。洋洋乎极于至大而无外。优优乎入于至小而无间。周公作〉

  〈书。𨿽曰制度文为之所在。而圣人所以生物不穷。与天并立者实出于其中。是诚中而不偏之正道。庸而不易之正礼。不如是。乌足为生民立极。为〉

  〈万世开太平也哉。𨿽然有周公则周礼作。有成王则周礼用。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昔周公。相成王。兼三王之事。监二代之文。夜以继〉

  〈日。坐以待旦。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垂至治之法。而先有乱日之忧处极盛之时。而深为衰世之虑。纪纲制度。纤悉必补。于是乎周礼作焉君臣同德〉

  〈相与图回以立政无逸之规模。而直立凫鹥既醉之事业以蓼萧行苇之恩意。而讲明洛诰周官之典刑。精神心术。亹亹忘倦。于是乎周礼用焉。井〉

  〈牧始于黄帝。而九夫经野之制备弼服昉于尧而九畿分国之制详典刑俶于舜。而五刑丽民之制具。施诸今而不悖。𥡴诸古而益彰。此三者。道之〉

  〈所以行也。然此犹其大者。又次如冠。昏。丧。祭。之文。又其次如服。食。器用之度。无不竭吾心思而经画之。微而至羽毛。鳞介。之形。又微而至于蠹狸。鼁〉

  〈黾。之类。而必为之区处。各当而后已。是礼也。举本而遗末。语精而不遗粗周公以之。相七年之治。成王以之致四十年之平。周家以之永八百年之〉

  〈命。即此一书。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非徒为三百礼文而已。此周公之道。所以为周公之法与。然周公岂有它道哉。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

  〈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礼一书。皆此道也。战国孤秦而下。道已不得其传。而周公之法隳矣。汉武号为有志于道。然嬴刘之弊〉

  〈井田。并而阡陌。封建裂而郡县。肉刑变而笞棰。三者行道之本。汉去古未远。且不能以渐复。区区官名之定。服色之易。正朔之改。曾无补于治道之〉

  〈万一。河间所献之书。且不肯过目。况望其勉强行道乎。刘歆生当阳九之厄。百六之会。乃欲取之以辅新莽。彼何人斯。敢轻议礼。吁周公之法不行。〉

  〈周公之道无恙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后世惟一唐太宗。亦知周礼为真圣人所作。而曰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是亦徒〉

  〈发望洋之叹耳。世儒尝恨太宗不能修复古制以为唐。自元魏北齐以来。授民以田。分民以郷。先王之制。十已用其。二。继以苏绰在周。约六典以〉

  〈建官。而府兵之制微有端绪。先王之制。十巳用其五六。又继以隋文帝之富盛。苏威高景之损益。先王之制。十巳用其七八。太宗蹑其后而行之。使〉

  〈其深观详察。纤悉委曲。有以补前代之未备。则唐之治为周之治。惜太宗之不为此也。然观魏。齐。周。隋。之时。制度近古。而卒无善治者。道失其传。而〉

  〈徒法不能以自行也。今观贞观之治。世业以授田。租庸调以取民。七百三十员以建官。十六卫八百府以置兵。法非不良。政非不善。终不保其后之〉

  〈不变。或者不原其道之不行。而惟咎其法之未尽。不思太宗行仁义方四年。遽满心于既効。巳德色于致平。圣人发育峻极之妙。果如是易谈耶。彼〉

  〈知周公之法不行。不足以行周公之道。安知周公之道不行。其何以行周公之法与。盖自周衰道之不行久矣。子思子已逆知后世之不善用周公〉

  〈之者也。故曰。侍其人然后行。金陵王氏。以儒学相熈宁。而尝一用周礼。柰何新经行而僻学兴。新法立而私意胜。末𣴑之弊。罪有浮于汉儒者。故程〉

  〈明道曰。有关雎麟趾之意。而后可行周公之法度。正为斯人发也。乌乎。道其不行已夫。后世身君师之责者。有能思周公之所思。行周公之所行。庶〉

  〈乎其可以为成周之治矣。不然道之不行。而徒法之是任。未可以语周礼。王与之周礼订义序周礼兴废。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

  〈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张南轩曰。方是时。周公相成王。欲以立纲陈纪。制礼作乐。成一代之法。故推本三代四圣之心。而〉

  〈施此四事。达之天下。以为无穷之事业也。又曰。凡井田。封建。取士。建官。礼乐。刑政𨿽起于上世。莫备于周。是皆周公心思之所经纬。本诸三代而达〉

  〈之者也。周公之心。孟子发明之至矣。愚按巳上论周公作周礼本旨书。惟周王抚万邦。廵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

  〈董正治官。孔氏曰。周礼每官言其人之负数。及职所掌。立于定法。授与成王。即政之政。即有淮夷叛逆。木暇以立官之意。号令群臣。今既灭淮夷。成〉

  〈王乃以周公所制周官六职。颁示群臣。以此告之。郑康成曰。周公居摄而作六职。谓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

  〈下。郑锷曰。以洛诰考之。周公营洛。乃是欲使成王自服于土中。乱为四方新辟。及作六典之书以受之。使往治于洛邑。其言曰。予齐百工。伻从王于〉

  〈周。乃汝其悉自教。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盖为成王齐整达官之法。使王往新邑自教率之。各効其职也。成王灭淮夷而归在丰。董正治官。始以新〉

  〈书从事。然只在丰而不往洛邑。故周礼𨿽成。终不尽用。故经之授田等事今皆难信。正由成王不宅洛。故有其法制之文。终不见行之实也。若如此〉

  〈论。则经之首篇。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之语。始有所归。其他疑非周公全书。皆可以意晓。愚按已上论周公授周礼于成王。左传。齐仲孙归曰。不去庆〉

  〈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闵元〉

  〈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昭二年〉

  〈杜预曰。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愚按。已上见周礼至鲁犹存。孟子。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已也。〉

  〈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孙氏曰周官在汉最晚出孔氏既无明言。孟轲之徒或未之见。疑信犹未决也。不幸刘歆用之而大坏。王安石〉

  〈用之而益坏。儒生儒士真以为无用于后世矣。夫去古辽邈𨿽使先王之志烂然在目。国难尽弃今之法。而求复其初也。然究观其书。以道制欲。以〉

  〈义防利。以德胜威。以礼措刑。尊鬼神。教卜筮。亲宾客。保小民。蔼然唐虞三代极盛之时。非春秋战国以后所能仿髴也。学者欲知先王经制之备。舍〉

  〈此书将焉取之。愚按已上见周礼至战国已亡。贾氏曰。武帝开献书之路。出于山岩壁。入于秘府。至成帝刘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略。然亡〉

  〈冬官。以考工记足之。河南缑氏杜子春。能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又以经书记传相证为解。逵解行于世。众解不行。然众时所解说近得其实。〉

  〈按艺文志。成帝时。求遗书诏。刘向校书经传。诸子诗赋。向录而奏之。向卒。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马融乃云。成帝命歆考理秘书。郑玄序云。太中〉

  〈大夫郑兴。及子众。故议郎卫宏。侍中贾逵。南郡太守马融。皆作解诂。然周礼起于成帝刘歆。成于郑玄。附离者太半。故林孝存以周官末世渎乱不〉

  〈验之书。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唯郑玄知周礼乃周公致太平之迹。故为训注。使周礼义通焉。愚按已上见周礼侍汉以后诸儒而始明。毛应〉

  〈龙周礼集传序周礼源𣴑。 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南轩张氏曰。方是时。周公相〉

  〈成王。欲以立纲陈纪。制礼作乐。成一代之法。故推本三代四圣之心。而施以四事。达之天下。为无穷之事业也。 夏书胤征言政典曰。政典乃六典〉

  〈之一。周之六典。盖因于夏书。周官。惟周王抚万邦。廵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陈大猷曰。周公定六官。详〉

  〈见于周礼。首言惟王建国。设官分职。盖自宅洛时。官制已定。继有淮奄之役。今灭淮夷还归。乃作书。举建官之大旨。警厉百官。使各尽厥职。故以周〉

  〈官名篇。 礼记。礼器篇。经礼三百。注。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三礼正义曰。周礼。仪礼。并周公所记。所谓经礼三百。威仪三千。礼〉

  〈经。则周礼也。威仪。则仪礼也。前汉艺文志云。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

  〈害已。皆灭去其籍。 读周礼纲领。 横渠张子曰。学得周礼。他日却做事。又曰。周礼乃的当之书。 龟山杨氏曰。周官之书。先王经世之务也。 朱〉

  〈子曰。礼记此书。乃周家盛时圣贤制作之书。又曰。周公所以立下许多条贯。皆是从广大心中𣴑出。又曰。周家徧布精宻。乃周公运用天理。熟烂之〉

  〔插图〕

  〈书。 古人实迹之见于今者。周礼是司存格式。尚书是号令约束。周官制度。间见错出于春秋三传。皆可𥡴据。亦有与周礼相为发挥处。六典之书。〉

  〈其犹可得而见者。事典今考工记是也。 周礼大纲是人主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使天下之民无一不被其泽。又推而至于鸟兽。一草〉

  〈一木无一不得其所。有裁成辅相。参赞天地之功。易曰。其道甚大百物不废。 文中子。深识周礼者。其说皆合。必透彻周礼之人。故曰如有用我者。〉

  〈吾执周礼以往。 张子曰。周礼唯太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胷包罗得。才得此。复忘彼。混混然天下之事。如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其他〉

  〈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 朱子曰。天官之职。内自王之饮食衣服。外至五官庶事。自大至小。自本至末。千头万绪。其心广大。方能区处应副。况于先〉

  〈事措置。思患预防。着多少精神。 朱子曰。周礼一书。周公从大心法中𣴑出。如比闾族党之法。正周家建太平之基。 东莱吕氏曰。周官余所素习。〉

  〈周之礼乐本末悉备。真兴王之大典也。 毛诗。秦国风序。蒹葭之诗曰。蒹葭剌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苏氏曰。秦起于西陲。本以强〉

  〈兵富国为先。襄公以耕战自力。而不知礼仪终成之。至商君厉之以法。卒以此胜天下。既胜之后。二世而亡。其数有以取之矣。吕氏曰。襄公所以未〉

  〈能用周礼者。疑其迂尔。左。传。齐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

  〈周礼。周礼所以本也。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闽元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

  〈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昭二年诸儒传授〉

  〈王莽时。刘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河南〉

  〈缑氏杜子春。受业于歆。还家以教门徒。郑兴父子等。〉

  〈多往师之。兴众并作周礼解诂。贾景伯亦作周礼诂。马融〉

  〈作周礼传授郑玄玄作周礼注。注。多引杜子春。郑大夫〉

  〈郑司农之义。其后又有王肃注十二卷。于宝注十三卷。〉

  〈山堂考索周礼始末法。始伏羲。而成乎尧。备乎周。周公。相成王。建六官。分六职。礼乐数事。粲然大备。即其设位言之。则谓之周官。则其制作言之。则〉

  〈谓之周礼。前乎周者。非无礼也。在金天时。司徒曰祝鸠氏。司马曰鵙鸠氏。司寇曰爽鸠氏。司空曰鸣鸠氏。司事曰鹘鸠氏。在帝舜时曰。治官有百揆。〉

  〈教官有司徒。礼官有秩宗。政官。刑官。有士。事官有司空。唐虞官百。夏商官倍。则官固有数矣。虞书有二典。夏书有政典。固有名矣。甘誓乃召六师。而〉

  〈曲礼六大五官。先儒以为商制。至周则因习以崇之。赓续以终之。仲长统以周礼为之经。礼记为之。传。贾公彦云。按书。传。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伐商。〉

  〈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所制之礼。即此周礼也。若𥡴周室随时制宜。兵刑之官分为二。礼乐之官合为〉

  〈一。略天地。详人事。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为治之道。罔不具举。后之言治者必𥡴焉。后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灭去其〉

  〈典籍。孔子时巳不具。自秦孝公用商君。其政与周官相反。始皇疾恶。欲绝灭之。焚烧独悉。是以隐藏百年。汉兴言礼。自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戴圣。〉

  〈是为五传弟子。若夫周礼。其出最后。武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献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或谓武帝时。有季氏上周官五篇〉

  〈复入于秘府。至孝成时。刘向子歆校理秘书。见之。始得列序着于录略。然冬官亡矣。以考工记足之。考工记乃前世能识古制者作。时众儒并出。共〉

  〈排以为非。惟歆独识。而五官亦有残缺。歆之末年。始信其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按艺文志。周官经制。礼记所谓礼经是也。经礼三百。注曰。谓周礼也。〉

  〈然六官之属。三百六十。举成数也。王莽时。歆奏置愽士。奈何遭天下兵革并起。疫疾丧荒。弟子死葬。徒有河南缑氏人杜子春在。颇识其说。贾徽及〉

  〈子逵。郑兴及子众。大夫者。兴也。司农者。众也。又以经书转相证为解。其时卫次仲贾景作。马季良亦皆作周礼训诂。郑康成作礼注。多引杜子春郑〉

  〈大夫司农之义。然则周礼始于刘歆。而成于康成。其后唐贾公彦。又撰周礼。疏五十卷。众所解说。近得其寔。独以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

  〈作周官。则此周官也。失之矣。逵以六经大夫。则冢宰以下及六。遂为十五万家。絙千里之地。其缪焉。为武都守郡小少事。乃述平生之志。着易尚〉

  〈书诗礼。传。皆说惟念前业未毕者。惟周官。年六十有六。目暝意倦。自力补之。谓之周官。传也。初河南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义识其说。郑众〉

  〈贾逵往受业焉。林孝存以为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之。何休亦以为阴阳之书。康成独知圣法。故能答其论难。且序世祖以来。通人达士。皆作训〉

  〈诂。使周官之不衰。郑氏力也。厥后于宝。王邵。之徒。有为义疏。有为论评者。与夫礼帖礼钞之类。莫可胜纪。而世罕得其传。岂非华多实少。不足以行〉

  〈远欤。惟康成之注。贾公彦之疏。学者用其说久矣。惜乎理多错缪。未尽至。当之归。欲振斯典。宜有所待训诂传授。刘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

  〈略。始奏立学官。杜子春承平初。年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读识其义。郑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其子郑众。传周官。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郑玄作〉

  〈周官注。贾徽及子逵。受业于杜子春。郑玄以为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是以周礼盛行。王肃魏志。肃初善贾焉。而诋郑元于宝。晋书不载师承。毛应龙〉

  〈周礼集传周礼传授训诂。按石经周礼经注一十六万。三十一百单三字。韩宣子曰。周礼尽在鲁矣。杜预曰。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孔子曰。〉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遂乃定礼乐。明旧章。战国时。孟子以周室班爵禄之制。井田疆界之法。口授北宫锜。滕文公。毕战之徒。齐威王君臣取古〉

  〈司马法。附以司马穰苴之说。称司马法。秦灭汉兴。叔孙通征鲁诸生与其弟子。共起朝仪。高堂生传礼十七篇。与孔壁无异。文帝时。鲁徐生善为容〉

  〈传瑕丘萧奋。萧授孟卿。卿授后仓。仓授戴德戴圣。世谓之五传弟子。河间献王得李氏上周官五篇。以千金购冬官。不得。取考工记足之。成帝诏光〉

  〈禄大夫刘向校秘书。向条撮篇目指意。未上。迨子歆乃奏之。始列序于官藏在秘府。考汉书言。得周官五篇。而六艺论云。得六篇。刘向之子歆。授河〉

  〈南缑氏杜子春。子春授太中大夫郑兴。字少戆。及子太司农郑众。字仲师。又有议郎卫次仲。侍中贾逵。南郡太守马融。并作训传。或存或亡。存者亦〉

  〈复无几。唯大司农北海郡郑冲之孙名玄。字康成。括囊大义。网罗众家周礼行。郑氏力也。孔氏王肃。亦皆作。传。晋有于宝不见师承。其后苏绰。王通。〉

  〈好之。仲淹教授河汾读周礼。手不释卷。曰。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唐太宗谓魏证曰。朕昨夜读周礼。真圣作也。永徽中。朝。散大夫贾公彦。着周礼疏〉

  〈四十卷。今并为十二卷。与郑氏注。及陆德明音义并行。 南史。沈峻。亢长三礼。陆倕。徐勉。书荐峻曰。凡圣贤所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

  〈实为群籍原本。诸家序文 贾公彦周礼疏序。 周礼废兴周公制礼之日。礼教兴行。后〉

  〈至幽王礼仪纷乱。故孔子云诸侯专行征伐。十世希不夫。郑注云。亦谓幽王之后也。故晋侯赵简子见仪。皆谓之礼。孟僖子又不识其仪也。至于孔〉

  〈子更修而定之。时已不具。故仪礼注云。后世衰微。幽厉尤甚。礼乐之书稍稍废弃。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谓当时在者。而复〉

  〈重杂乱者也。恶能存其亡者乎至孔子卒。后复更散乱。故艺文志云。昔仲尼没微言绝。七十二弟子丧而大义乖。诸子之书纷然散乱。至秦患之。乃〉

  〈燔灭文章以愚黔首。又云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灭去其籍。自孔子时已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高堂生愽士传十〉

  〈七篇。孝宣世后仓最明礼。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按儒林传汉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而鲁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

  〈以礼至淮阳太守。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戴德。戴圣。郑云五传弟子。则高堂生萧奋孟卿后仓。戴〉

  〈德。戴圣。是为五也。此所传者谓十七篇。即仪礼也。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周礼后出者以其始皇特恶之故也。是以马融传云。秦自孝公以〉

  〈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蔵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

  〈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马。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

  〈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覧愽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柰遭天下仓卒。兵〉

  〈革并起。疾疫丧荒。弟子死。丧。徒有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众逵洪雅〉

  〈愽闻。又以经书记转相证明为解。逵解行于世。众解不行。兼揽二家为备。多所遗阙然众时所解说近得其实。独以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

  〈丰。作周官。则此周官也失之矣。逵以六卿大夫则冢宰以下。及六遂为十五万家。絙千里之地甚谬焉。此比多。多吾甚闵之久矣。六卿之人实居四〉

  〈同地。故云絙千里之地者误矣又六郷大夫冢宰以下所非者不着又云多多者如此解不著者多。又云至六十为武都守。郡小少事。乃述平生之〉

  〈志。着易尚书诗礼传。皆讫惟念前业未毕者。唯周官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补之。谓之周官传也。案艺文志云。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

  〈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书经传诸子诗赋。向輙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歆于是緫群书奏〉

  〈其七略。故有六艺七略之属。歆之录在于哀帝之时。不审马融乃云。至孝成皇帝命刘向子歆考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略者。成帝之时盖刘向〉

  〈父子并被帝王命。至向卒。哀帝命歆卒父所修者。故今文乖理则是也。故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与。及子大司农仲师〉

  〈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良。皆作周礼。解诂又云。玄窃观二三君子之文章。顾省竹帛之浮辞。其所变易。灼然如悔之见〉

  〈明。其所弥缝奄然。如合符复析。斯可谓雅达广覧者也。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谓二郑者。同宗之大儒。明理〉

  〈于典籍。捅识皇祖大经周官之义存。古文发疑正读亦信。多善徒寡且约用不显传于世。今讃而辨之。庶成此家世所训也。 其名周礼为尚书周〉

  〈官者。周天子之官也。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是言盖失之矣。案尚书盘庚康诰说命泰誓之属三篇序皆云某作若干篇〉

  〈今多者不过三千言。又书之所作据时事为辞。君臣相诰命之语。作周官之时。周公又作立政。上下之别。正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终始辞句。〉

  〈非书之类。难以属之时。有若兹焉得从。诸又云斯道也。文武所以纲纪。周国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龙凤之瑞。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

  〈于郑玄附离之者太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唯有郑玄徧覧群〉

  〈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之迹。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故郑氏传曰。玄以为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是以周礼大行后王之法易曰。〉

  〈神而化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 王安石周礼义序。 士弊于俗学久矣。圣上闵焉。以经术造之。乃集儒臣训释厥指。将播之学校。而臣安石实董〉

  〈周官惟道之在政事。其贵贱有位。其后先有叙。其多寡有数。其迟数有时。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

  〈乎成周之时。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见于载籍。莫具乎周官之书。盖其因习以崇之。庚续以终之。至于后世无以复加。则岂特文武周公之力哉。〉

  〈犹之四时之运。阳积而成暑。非一日也。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历岁千数百矣。太平之遣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也。乃欲训而发之。〉

  〈臣诚不自拨然。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难。则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难。然窃观圣上致法就功。取成于心。训迪在位有马有翼。斖斖〉

  〈乎郷六服承德之世矣。以所观乎今。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冒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谨列其书为〉

  〈二十二卷。凡十余万言。上之御府。副在有司。以待制诏颁焉。谨序。 周礼新讲义郑宗颜序。 先王之设官各有职。而所职各有礼。故小宗伯之职〉

  〈曰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然则教官土属也。而主乎牛教。所以顺民而牛者。顺物也。礼官木属也。而主乎鸡。礼所趋时。而鸡者。知时也。政〉

  〈官火属也。而主乎马羊。政以军为主。马行健也。于军有所资。于羊能群而善触也。于军有所象。刑官金属也。而主乎犬。犬善御而且能警也。刑所以〉

  〈御其有恶。而警其未有过也。至于事则百工制器。以严天地阴阳之理。而豕者能发隐伏也。是以司空之官。于时则主冬。于职则主事。盖以万物至〉

  〈于冬则藏。而其动则可见也。于是属之以百工而使之兴事造业。发其理之不可见于人者。此先王居百工之意也。且天地能生物而不能使之有〉

  〈所和。与之材而不能使之有所象。方是时也。先王运其智于心术。而致其功于法度。故因材而为之器。因器而为之象。器有其用也。则使服其器者。〉

  〈必思所以观其德。象其有意也。则使攻其器者。必思所以体其道。故有芘风雨者为宫室。利川途者为舟车。为衣裳以在躬。为弁舃以在体。有以养〉

  〈目也。为缫章。有以养耳也。为声乐。至于服用不一。而器用不同。皆所以致天下之利也。圆者中规。以其能变也。方者中矩。以其能止也。厚以有载。虚〉

  〈以有容。尊卑所以象天地。奇偶所以法阴阳。器之未尝无象也。名之未尝无义也。故名之所在。象之所取。象之所取。则礼之所在。先王之礼。将以养〉

  〈人也。而人情之所欲者。养之备矣。故凡可以利天下者。不遗一物。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圣人于易以教天下之动。于礼〉

  〈以显天下之頥。故非深于易。则不足以制礼。而非深于制礼则不可以言易故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盖其度数足以明妙外之意。其道德足〉

  〈以尽方之形故也。𨿽然莫非事也。而百工者。居其一而已。记之所载自王公士大夫。以至于农夫妇功。皆有职于国者也。而百工者事职之所主故〉

  〈列于事官而为之属也。然而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朝不信道。则工不信度。三公坐而论道。士大夫作而行事。所谓道揆也。百工审曲面执以饰五〉

  〈材。以辨民器。所谓法守也。惟其上有道揆而朝信道。此道德之所以明也下有法守而工信度此风俗之所以同也。先王之时。其所以同风俗者。尤〉

  〈谨于百工。以其衣服器械之所由出也。然则其可不属之以官乎。故有三公以经理天下。有士大夫以任事而后可以责百工以辨器用。有器用而〉

  〈后商贾有以阜通货贿。三农有稼穑而后嫔妇有以治丝枲。此三者百工以为利。而百工所以为飬也。故其序如此。易拔周礼緫义许仪序。 经〉

  〈以礼名不徒文为制度而已。三坟五典属之礼官。易象春秋皆谓之礼盖礼者。理也。天秩天叙。本诸民彛物则之始。见于王道纲常之大。凡古今载〉

  〈籍。所以緫摄是理者。无适非礼。而六典独谓之周礼。岂非成王周公制作明备事事物物之理。皆萃此书者欤。周道既衰。人亡政息。布在方册。可举〉

  〈而行。不幸诸侯。恶其害己。而尽去之。重以秦人焚坑之旤。而是书之亡久矣。汉儒求断简。访识旧闻。用志不可谓不勤。惜其掇拾于散逸之余。未畅〉

  〈厥旨。至本朝河南诸君子。欲推原关睢麟趾之化。而新学一倡。异论滋炽。周官训释眂诸经。独为舛杂。未有能洗众陋而涣群疑者。盖尝病之思欲〉

  〈考明其说。而莫知所折衷焉。文昌易先生蚤以周官之文。冠帝学之彦。继以周官之事。纬王国之典。及其闲退从容泉石。爵禄荣宠。不介于心。乃取〉

  〈素所讲明者。而加以研覃述緫义三十六卷。尝敬请庄诵见其略训诂而尚大义。喜且歏曰。天下后世诚不可无此书也。既刊之以传远。复序其所〉

  〈以为书之意。夫天下之事至于理而止。天下之理至于经而备。周官六典至理具焉。緫义一书。所以集诸儒之大成者。本诸理而已观其论序官之〉

  〈次第。巳足以发明其端。及以一经之纲领求之。王政莫大于井田。井田莫先于经制。夏贡殷𦔳。具有成法灋。百畆而彻。至周益详。然上地家七人。中地〉

  〈家六人。下地家五人。此定制也。而于四人以下。则莫知所以养民之法。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𠕂易之地家三百畮。此定制也。而于〉

  〈上地莱五十畮。则莫知所以授田之法。夫三为屋。屋三为井。此司马法之说也。而较之开方则有媺恶多寡之异。十里有洫。百里有浍。此匠人沟洫〉

  〈之说也。而较之治野则有远近疏数之殊。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此载师任地之法也。而较之什一。则有内外轻重之差。诸儒于此〉

  〈惑焉。是非角立。迄无定论。井田大政犹不明若此况其他乎。今先生一皆以经证之。既于统宗会元者。昭揭至理而本数末度详法略。则凡见于设〉

  〈官分职。莫不条分缕析。辞约理尽。使周家一代之制。光明经纬如日月星辰之文。贯串𣴑通如江河淮济之水。可谓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后有述者。〉

  〈恐不能加毫末于此矣。至若考工一编。𨿽取其宏伟邃丽。而㮣以王制玉藻之类。于周典有异同者。不复牵附而为之说。且㑭学者遗迹而探本。乌〉

  〈乎礼汨于诸儒。理固无恙也。理着于緫义而礼复彰明矣。如有用我。执此以往可也。彼有因井田之说而为王田。因国服为息之说而为青苗。皆考〉

  〈古不明。𣴑弊滋甚。然则是经之明晦。其系于𥚃乱何如哉。此书一出。所以嘉惠天下后世信无穷矣。志于明经者。惟优而桑之。餍而饫之。庶乎由先〉

  〈生之说。得周公之意。周公既没。周礼不在兹乎。 史浩周官讲义序。 唐虞𥡴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至于有周六卿分职。各率其属。緫〉

  〈而计之三百有六十。官各有守。治各有职。铢分毫举。若网在纲。上集唐虞夏商之大成。迄于后世无以复加。数千百岁。尊为六籍。莫之少贬焉者。以〉

  〈文武周公之用心与天运行。𨿽亘万世为之不磨也。林孝行述曰。续乱不验之书。何休亦曰。六国阴谋之书。是皆不知周官者。惟郑康成独明其为〉

  〈周公致太平之迹。且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者。在于此书。则周官之显明于后世。康成之力居多也。𨿽然。续周官者多矣徒知其职之所掌。汨汨于〉

  〈物仪事数之间。而不知周公之意者亦多矣。周公之意。不曰以为民极乎。盖极中也。民受中以生。苟非人君设官分职以治之。使之抑其过。而勉其〉

  〈不及。则纷纷冠履之相望。廪饩之徒糜何为也哉。周之盛时。六卿皆贤能体王意。使民不失其中。而国以大治。故周公于六官之首。皆致此念。学者〉

  〈当以念会。无徒从事于物仪事数之末。庶足以见成王周公矣。 叶时礼经会元陈基序 昔周公致太平之迹。具载六官。凡天地日月之远。山川〉

  〈封域之近。礼乐刑政之着。夷狄鸟兽之微。皆经纶区别。无不各得其宜。此圣人精神心术之所寓。传诸万世。所当守为律令而不可忽焉者也。秦人〉

  〈欲肆其暴而恶六经为害己。乃尽举而焚之。其罪可胜诛哉。汉儒掇拾残编断简于烈焰之中。仅千百之十一耳。然皆百孔千疮。卒未有以理为之〉

  〈折衷者。河间献王妄以考工记而补冬官之阙。盖亦陋矣。故宋叶文康公生乎百世之下。而确然有见于百世之上。乃取经文之所存者。会而通之。〉

  〈搜罗檃括。曲畅旁达。事核理当。如指诸掌。其补亡一篇。又皆以经补经尽洗汉儒附会之陋。譬之美玉有阙以玉补之。不愈于用石乎。公裔孙今江〉

  〈浙儒学副提举广居奉遗藁献之江浙行中书右承荣阳潘公公命刻诸梓。且寓书。俾余序其篇端。余于文康无能为役而于礼也。则愿学焉。既幸〉

  〈其后有人。又嘉潘公之乐善不倦。乃不辞而为之书。 俞寿翁周礼复古编序。 六经厄秦至汉稍稍得复。然而多出于儒者。记诵传授不能无讹〉

  〈误。既成篇帙相传至今。世儒信其师承之或有所自也。无或疑议。遂使圣经之旧泯焉。无复可见。周礼一书。皆周之旧典礼经。然方诸侯恶其害己。〉

  〈而去斑爵禄之籍。已有失亡之渐。况一燔于煨烬。而堇堇出于口传追记之余。安能尽复其故耶。伏生年过九十。口授尚书。自非孔壁所蔵古文出〉

  〈而考证。则舜典与尧典孰分。益稷与皋陶谟奚别。盘庚不得而异篇康王之诰不得而殊体。信以传信。未必不至于今日也。六经唯诗失其六书逸〉

  〈其半。周礼司空之属尽亡。汉以千金求之而弗获也。诗书之逸不复有考。独周礼司空之篇。有可得言者。反复之于经。质之于书。验之于王制。皆有〉

  〈可以是正焉者。而司空之篇。实杂出于五官之属耳。因司空之复而六官之讹误。亦遂可以类考。将一一摘其要议之诚。有犁然当于人心者。盖不〉

  〈啻宝玉大弓之得。而郓讙龟阴之归也。𨿽然由汉迄今。世代远邈。大儒硕学项背相望。而区区末学。乃尔起义。是不得罪于名教者几希。呜呼。学者〉

  〈宁信汉儒而不复考之经耶。无宁观其说而公其是非以傍证于圣人之言。而幸复于圣经之故耶。知我罪我。所弗敢知。此复古编之所为也。 陈〉

  〈传良周礼说序 王道至周备矣。周之作诰曰。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处心积虑。盖庶几兼夏商之祚。迄于暴〉

  〈秦。略如其言。是道也惟孔孟知之。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是故合族以五世自夏商用之至周。〉

  〈则系以姓而弗别。𨿽百姓婚姻弗通亲诸侯以五服自夏商用之至周。则九州之外。犹以为夷服镇服蕃服世一见。呜呼备矣。后之伤今思古之士。〉

  〈往往谓周文敝。学者尚论三代。要当折衷于孔孟。且夫天命之难谌非兢畏不能有也。人心之自然。非恻怛不能怀也。文武成康积功累行之勤。诚〉

  〈有见乎此。读书于刑人杀人劓刵人。君臣相敕。甚敬甚惧。服念诰教至于旬时。至于𠕂三。读诗于南雅。群臣嘉宾。兄弟朋友故旧戍役之际。徒一觞〉

  〈豆。皆深致其好。备礼盛乐。以后妃之尊。犹欲相为酒醴以劳慰行役仆马辛苦。夫苟燕乐人即永歌。叹咏之不足。夫苟刑戮即战战焉有忧色。此非〉

  〈有利为之畏天命焉耳。尝即人心焉耳。尝缘诗书之义。求之文武成康之心。考其行事。尚多见于周礼一书。而传者失之见。谓非古彼二郑诸儒崎〉

  〈岖章句。窥测皆薄物细故。而建官分职。关于盛衰。二三大指悉晦不着。后学承误转失其真。汉魏而下号为兴王。颇采周礼。亦无过舆服官名。缘饰〉

  〈浅事。而王道阙矣。恭惟本朝纯用周政。千载一时矣。自艺祖不忍一夫之力而飬禁旅。不欲使天下一吏得以专杀。而罢方镇制度文为。𨿽非周旧。〉

  〈深仁厚泽。意已独至。肆于列圣。浸以宽大。任子及于异姓。取士及于持奏。养兵及于剩员。甚污吏有叙复重役。辟有取裁议之。臣每不快此。而国家〉

  〈世守重于更定。盖周衰且千载。而诗书遗意于是焉在。岂不盛哉。熈宁用事之臣。经术浅驳。顾以周礼一书。理财居其半之说。售富强之术。凡开基〉

  〈立国之道。斵丧殆尽。而天下日益多故。迄于夷狄乱华。中原化为左袵。老生宿儒。发愤推咎。以是为周礼之祸。扺排不遗力。达以进士举。犹列于学〉

  〈官。至论王道不可行。古不可复。輙以熈宁尝试之效借口。则论著诚不得已也。故有格君心。正王纲。均国势。说各四篇。而为之序。 王与之周礼订〉

  〈义赵汝腾奏状。 右臣汝腾龚凖秘省公移索臣。所领乐清县管下士人王与之周礼订义。以俟圣覧。臣即命工匠。就其家印写二本缴纳讫。臣窃〉

  〈详诸经训解。皆有先儒折衷彚集成书。独二礼阙周礼。又。不幸遭王安石不善用。以祸天下。学者望而疑之。𨿽程颢頥张载三先生。尊信此书。仅有〉

  〈绪言见于语录。近世大儒朱熹辨明甚至。皆有意表章之然亦未尝作为训义以行于世。与之以山泽矅儒。乃能编营天下前后儒先讲解。或一说〉

  〈之精。或一义之当。搜猎无溃。间亦自附己见。剖析微眇。是非审确故参预真德秀击节是书为之序。德秀殁与之益加意删繁取要。由慱得约今其〉

  〈书益精粹无疵矣。上可以禆圣明之治。下可以释学者之惑。有功于六典甚多。缙绅韦布争欲得之。与之刊于家。臣尝识其人。近来假守益得之于〉

  〈旦评。履践无玷。节守不渝。皓首著书数种。周官特其一也。真经明行修之士。臣职在师帅每欲荐之于朝。适会袐省取其著书。臣用敢以姓名闻欲〉

  〈望圣旨下秘省。索与之订义。以备乙夜之观。仍少加旌异。以风厉天下学者幸甚。 真德秀序。 周礼之难行于后世也久矣。不惟难行而又难言。〉

  〈然则终不可行乎。曰有周公之心。然后能行周礼。无周公之心而行之则悖矣。然则终不可言乎。曰有周公之学。然后能言周礼。无周公之学。而言〉

  〈之则戾矣。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公之心禹汤文武之心。而其学则禹汤文武之〉

  〈学也。以此之心布而为政。以此之学着而为书。故能为成周致太平。而为万世开太平。盖自古祸乱之原非一。而大略有四焉。君心纵于逸乐。而群〉

  〈下不敢言也。贤才壅于疏逖而在位非其人也。元元愁痛而上不闻蔽耳目之近而远弗察也。六官之属。凡能导人主以侈欲者。壹以冡宰统之。三〉

  〈公之论道。师保氏之诏谏。又皆以辅导为职。而君者立于无过之地矣。士之有德行道艺者。民自兴之而因使长与治焉。修于家者莫不达于朝廷。〉

  〈则人才无陆沉。天官弗私予矣。居民有法。养民有政。陷民有制。刑民有典举天下疲癃惸独。无不乐其生者。又自王畿之近。至于六服之远。地之相〉

  〈去或千万里。而情之相通如一家。凡此皆禹汤文武之政。周公之所思而得者。毕萃于书。非有公之心者其能行。非有公之学者其能言乎。新室盗〉

  〈也。宇文狄也。其所经营。皆自私也。志先王之道者。莫如唐太宗。然无端身刑家之本。而欲规井田。议封建。宜其卒莫能行也。自刘歆用之既悖儒者〉

  〈哗而攻之曰周礼不可行也。吁。歆之王田。安石之泉府。直窃其一二。以自盖尔。安得累吾圣经邪。彼何休者。指以为六国阴谋之书。既几于非圣无〉

  〈法。而近世之关荆舒者。又谓其废孔子之春秋。用刘歆之周礼也独不思春秋固出于周礼邪使周礼常行于天下。则春秋不作矣盖后世之行周〉

  〈礼者。其悖如彼。而言者又甚戾如此故曰不惟难行。而又难言也。郑贾诸儒析名物。辨制度。不为无功。而圣人微指。终莫之睹。惟洛之程氏。关中之〉

  〈张氏。其所论说不过数条。独得圣经精微之藴。盖程张之学。公之学也。有公之学。故能得公之心。而是书所赖以明也。永嘉王君次点其学本于程〉

  〈张。而于古今诸儒之说。莫不深究着为订义一编。用力甚至然未以为足也。方将蚤夜以思深原。作经本指以晓当世。其心抑又仁矣。以是心而为〉

  〈是学。周礼一书。其遂大明矣。鸣呼。使是书而果大明。在上者以周公之心。行三王之事。则太平之路开。祸乱之源窒。岂空言哉。予嘉次点之志。故为〉

  〈序于篇端。而勉使益用力焉。 赵汝腾后序。东岩王君次点彚周礼。数十家说衷。以己见为订义若干卷。真文忠公既序之矣。又拳拳俾予赘卷〉

  〈后。辞十数不获。将行束檐弛日以俟予文。遂勉为之言。周礼一书先儒疑信相半。横渠氏冣尊敬之。五峰氏冣𢷤抑之。二说交驰。学者幽冥而罔知〉

  〈所从。尝平心思之周礼真周公书。汉志所谓周官六篇是也。独不幸有三可憾。在成周未能为成书。在后世不得为全书。此予每深致其惋惜嗟叹〉

  〈之意。何以的知周公书。是书之首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此言宅洛建官之旨。司徒职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

  〈地中。乃建王国太宰职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此演而伸其旨也。洛天下之中地。六官太平之盛典。以中地行盛典。此周公佐成王宅洛〉

  〈之本心。周书召诰。曰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中乂。洛诰亦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此周公之心也。又书周官载六卿。自冢宰至司空。𨿽不条陈设〉

  〈属。亦曰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大旨与六典合。所以的知为周公书。然向使周公得辅成王于洛邑。惟行其六典事制曲防之间。文理宻察之际。必犹〉

  〈有所改定。庶几为成书以诏后世惜也。洛宅未及迁。六典有书未尝行。可憾一也。仲尼慕周公者也。从周之叹发于间居。使得遂其为东周之志六〉

  〈典必见于推行讨论润色。益至于大成备周公之未备者。不在仲尼乎横渠氏谓仲尼继周损益可知是也。惜明王不兴。天下莫能宗之。不复梦周〉

  〈之叹。方形而天复不憗遗矣。可憾二也。秦火后经籍多残失。礼书为甚。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始得周官于民间。此诗书子子孙孙冣晚出。故武帝诏有礼坏之〉

  〈叹。颜师古谓亡其冬官。补以考工记。有所亡有所补非全书也。此伊川氏所谓礼经多出于掇拾煨烬之余。安得句为之解是也。可憾三也有是三〉

  〈可憾。则是书之存于天下后世。固足以见周公为万世开太平之大旨。然前之既未为成书。后之又不得为全书。则不能不使万世而不抱。不得见〉

  〈周公经制大成之深恨。先儒乃尽归咎于刘歆。以为剿入私说。迎合贼莽。不亦甚乎。次点研精覃思。十余年而订义成。显幽阐微。商是确非。其有发〉

  〈先儒所未发者多矣。至其释周公将整齐六典。以为宅洛计。不幸殁而成王不果迁。规摹不获究。冬官未尝亡。错见于五官中。诸儒不能辨而补以〉

  〈考工记。则尤有见于是书本末之端的。故予特表出之。序目编类姓氏世次。〉

  〈汉 杜氏。子春。见本经注。今作杜氏。郑氏。兴字少戆。河南人见本经注。今作郑氏。〉

  〈郑氏。众字仲师。见本经注。今作郑司农。郑氏。玄字康成。见本经注。今作郑康成。〉

  〈唐 贾氏。公彦见本经疏。今作贾氏。 崔氏。灵思间有数说。今作崔氏。宋 刘氏。敞字原父。立说见七经小传。今作刘氏。〉

  〈临川王氏。安石字介父。有全解。今作王氏。南康刘氏。恕字道原。间有数说。今作刘恕。〉

  〈明道程氏。颢字伯淳。有数说见语录。今作程氏。伊川程氏。頥字正收。间有数说。见语录。今作程伊川。〉

  〈横渠张氏。载字子厚。秦人有数说。见语录。今作张氏。龟山杨氏。时字中立。惟辨王荆公数十处及语录。今作杨氏。〉

  〈王氏。昭禹字光远。有全解。用荆公而加详。今作王昭禹。陆氏。佃字农师。采之礼记解中。今作陆氏。〉

  〈南城李氏。觏手泰伯。有周礼致太平论。今作李氏。礼图说。未详谁氏所编。得自辟中。大㮣用三礼图。礼象图。或立新说。考证〉

  〈最明。今作礼图曰。礼库。未详谁氏。今作礼库曰。〉

  〈建宁胡氏。安国乎康侯。间有数说。今作胡康侯。五峰胡氏。宏采之语录。开集中。今作胡氏。〉

  〈陈氏。祥道有礼书。见于礼图。今作陈氏。刘氏。彛字执中有全解。号曰中义。今作刘执中。〉

  〈方氏。愁采之礼记辞中。今作方氏。三山林氏。之奇字少类。有全解。祖荆公昭禹所说。今作林氏。〉

  〈三山郑氏。锷字刚中。有全解。淳熈十年经进。今作郑氏。四明史氏。浩字直翁有天地二官讲义。今作史氏。〉

  〈建安朱氏。熹字元晦。见集中。今作来氏。东莱吕氏。祖谦字伯恭。士人传其集解。内有数说。今作吕氏。〉

  〈永嘉薛氏。季寅字士隆。有释疑。今作薜氏。永嘉陈氏。传良字君举。其说有一集。及经进四篇。今作陈君举。〉

  〈永嘉郑氏。伯熊字景望。文集有数说。今作郑景望。刘氏。迎问有数说。今作刘迎。〉

  〈王氏。未详谁氏。建阳作王状元详说判行。今作王氏详说。永嘉杨氏。恪字谨仲。间有辨疑。今作杨谨仲。〉

  〈永嘉陈氏。洨字及之。间有辨疑。今作陈及之。山阴黄氏。度字文叔。有五官解。刊在浙东仓司。今作黄氏。〉

  〈永嘉郑氏。伯谦字节卿。有太平经图书判行。今作郑节卿。括苍项氏。安世字平甫。闇有数说。今作项氏。〉

  〈莆阳李氏。叔宝字景齐。有周礼精意判行。今作李景齐。龙象叶氏。适字正则。有数说见习学记言。今作叶氏。〉

  〈长沙易氏。后字彦祥。有周礼緫义。皆推广诸家氏。今作易氏。金华薛氏。衡字平仲。有周礼序官考。今作薛平仲。〉

  〈天台陈氏。用之有考工解。今作陈用之。郑氏。敬仲间得数说。今作郑敬仲。〉

  〈庐陵周氏。必大字子充。有讲义数条。今作周氏。永嘉曹氏。叔远字龟远。有地官遂人至槁人讲义。今作曹氏。〉

  〈永嘉林氏。椅字  有周礼纲目。于闇禧间曾进。金华赵氏。漙字  有兰江考工记解。今作赵氏。〉

  〈永嘉陈氏。汪字藴之。集慱中间有数说。今作陈藴之。永嘉李氏。嘉会字子华。有小其。今作李嘉会。〉

  〈山阴孙氏。之宏字伟夫。有小集。今作孙氏。已上共五十家。以氏言者或同姓数人。以前说者为氏。若郑兴说在郑众〉

  〈郑玄之前。故言郑兴为氏之类。或一姓一人。以其姓为氏。若贾姓止有贾公参。故曰贾氏之类。以官名者别。前说之出氏别。后说之出名字。若郑众〉

  〈以司农言。前以别郑兴之言氏。后以别郑康成言其字。郑锷言其名之类。以字言者别前同姓之已称氏。若郑玄言康成以别郑与。先言郑氏之类〉

  〈以名言者不详其字。若陈祥道言其名之类。或其名最着。若王昭禹不言其字。而言其名之类。以号名者。共闻其号。若程伊川之类。以书名者。但见〉

  〈其书。若图说之类。其于散于他书者得一二说着其姓氏而巳。苦毛彦清之类。编集条例。 分序官目录于每职之前。欲因爵之尊卑。权之轻重与〉

  〈其属府史胥徒之多寡。有无以知所职之事。安在 诸家说经先后以经文为序。 诸说先训诂。次文义。仿朱文公语孟集注例。 或诸家说同注〉

  〈疏而注疏不甚分明者。只录诸家之说。 诸家辨析字义敷演旨意。可以补前说者。效吕氏诗记注其下。 诸家解文或牵引枝蔓。止留其主意。余〉

  〈繁文亦不录。 诸家说只取其至当者。低正经一字写。其余说亦可取。仿东莱读诗记注其旁。如其所说未明经旨。𨿽注疏不录。至辨其不然。及自〉

  〈出己见者。以愚按为别。诸说。或緫论一职。大意各具逐职之末。或贯说数官本末。见于末官之后。或緫论六十属。大意则各具逐官之末。 宋吴泳〉

  〈王次点周礼订义跋。 余尝谓读周礼。当先读二典之书。尧命羲和分掌天地四时之职。舜日觐四岳。首协时月岁日之纪。九官之命。十二牧之咨。〉

  〈亦惟曰钦哉。惟时亮天工。盖亮天工者。相天事也。古之人述天授位。真是使之辅。相裁成。高厚覆载。不能无偏也。必赞于两间。而。左右之。夫是之谓〉

  〈辅。相。气化浑沌。不能有辨也。必截为四序。而整齐之。夫是之谓裁成。周之六官。犹都此名。号其属三百六十。尚仿此度数。然其所职掌者。则天事略〉

  〈而人事详矣。古礼乐之官二。周已合而为一。古兵刑之官一。周乃析而为二。历象授时之法。玑衡观文之器。最古所重。而周仅以冯相保章氏之中〉

  〈士掌之。独朌冰刷冰。尚有凌人。出火内火。尚有司爟。刊斩阳木阴木尚有山虞祚氏。乃知以大心胷而包六官之制度。不如即真造化而玩四官之〉

  〈精微。天道曷尝不依人而立哉。若夫汉三公。唐六部。名愈大号愈徽转相殽乱。而不复事天职矣。于是亦可以见风气之移。世道之降也。次点宝订〉

  〈义如大圭弘璧。若更能订斯义。而发挥于其间。尚𥡴古建官之意欤 考工记解王庚序。 仆初来试邑。得鬳斋先生。列子口义。与考工记解。心欲〉

  〈传之梓。頋费无从给。于是铢累裘葛之具。朞年乃克就。盖列子口义。先生遁世无闷之书也。考工记解。先生经世有用之学也。自科举之学盛士之〉

  〈志于学者仅取其足以资决科之利而已。外是则谩不讲究矣。故童而入学语孟是其闿端也。六经则诗书易犹成诵。至二礼则鲜有读之终篇者。〉

  〈一取拾芥之効。则六经皆刍狗矣。间有业为场屋通经之士。亦不过于孔郑诸人脚迹下转。而通天下郡国士之习二礼者。比他经且绝少。所谓考〉

  〈工记之书。盖有颠皓而目不到者。自非师友渊源所渐者深。畴克精贯之哉。吾闽自艾轩林氏为干淳间太师。一传而为网山林氏。再传为乐轩陈〉

  〈氏。先生蚤得乐轩单传刻志问学。以觉后为己任。及夫擢高科。跻显仕践扬中外。而孳孳矻矻。手不废卷。其勤过于寒生癯儒者。且周官六典周室〉

  〈致太平之具也。冬官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考工记幸矣。𨿽曰汉儒所补而三代制度尽在于是。先生考订之精。商榷之备。凡而纵横曲直。盈缩巨〉

  〈细。开卷了然在目。如有用我。执此以往。盖其渊源。皆自艾轩氏来也。昔孔门惟颜氏子一人。足以当四代礼乐之事。而与其圣师。皆舍藏不用。艾轩〉

  〈用于干淳而未尽。网山乐轩亦皆不得用。今先生方日侍迩英。朝夕启沃且大用矣。为邦礼乐。当必见于行事。不但载之空言也。至哉乐轩之言曰〉

  〈考工记真可以补亡。而王公论道数语。乃唐虞三代精微之训。然则以考论制度之粗求之者。是殆见吾先生杜德机尔。 毛应龙周礼集传刘凤〉

  〈序。 六经统天地心。垂万世宪。而周礼则名为太平六典之书。盖是书真圣作之宪言。所以见五经之实用也。夫子尝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之文。周公实启之也。礼乐刑政之具周之所以为文也。周公推本三代四圣之心。立经陈纪。以为经画千万年〉

  〈太平之计。世入春秋周之礼犹未尽泯。夫子于定书之际。周官一篇六典建官之制。昭然具在圣人。信其为周公之制作。思有所述焉。以为兴周之〉

  〈基本。其曰从周者。从乎此而已。天生周公于周初。所以成万世之宪。天生孔子于周末。所以垂万世之宪。微周公之大圣。莫能作之于其先。微孔子〉

  〈之大成。孰能述之于其后。使后世不有尚书周官之足证。则周公之制作孰从而信之。夫六官分职。取法天地四时。以为之序。此岂圣人私智之妄〉

  〈为。易之大。传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六典建官。两仪而四象也。三百六十属。历象之成岁也。秦汉而下为治者。固非一槩。而六者之〉

  〈科。曰礼。曰吏。曰户。曰兵。曰刑与工。其名若殊。而实不外乎周官之六职。今之所谓儒通吏事者。孰非有讲于斯义与。窃尝谓周官之治。不复于后世。〉

  〈由周官之义。不明于后儒。故晦庵朱子与圣经不亡于秦火。而坏于汉儒。母亦谓传注者之为可议尔。今是书惟汉儒郑氏注最行于世。近代诸儒〉

  〈往往于郑贾注疏。不能无疑。大抵各持一见。惟务专门。互相矛盾。曾未有会至当以归于一者。大德丁未冬。予分按汉南沣州路。儒学教授毛君应〉

  〈龙出示周礼集。传。緫诸儒之训释。断以己见。成一家之言。发明前人之所未到。诚可谓有功于六经。有补于治道。有益于后世者也。自非茂材实学。〉

  〈安能至于此耶。予职勉励喜而为之序。 许善胜序。 周官一书其五经之见于行事欤。天地四时之官。易之体也。治教政事之典。书之用也。中和〉

  〈德舞之教。乐之功也。顺乎此。则国风雅颂以美之。反乎此。则春秋笔削以罪之。故五经明圣人之实理。周官则达是理之实用。五经犹布帛菽粟。周〉

  〈官则饮食衣服之者也。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礼乐法度之间。精神心术之寓也。刑名度数之内。道德〉

  〈性命之着也。此真唐虞夏商之大成。周家三十六传之基本。而国家千万世太平规模也。然五经未亡而此书已先亡。五经既出而此书独后出。书〉

  〈先亡而周礼在。书后出而周礼亡。何者诸侯恶其害己。而皆去其籍。则不待祖龙而靡孑遗矣。阡陌开矣。人固知井田为良法。郡县置矣。世岂忘封〉

  〈建为宏规。故曰书𨿽亡而周礼在五经愽士矣。岩壁之藏未显也。千金购矣。冬官之缺如故也。而设五均者。反所以贼五均之法。行国服为息者。乃〉

  〈所以蠹国服之政。故曰书𨿽出而周礼亡。由是为书之毁者。不曰阴谋之书。则曰坏乱之制。为书之誉。不曰真圣之作。则曰太平之迹。愚窃以为道〉

  〈丧言堙。而诸儒之说矛盾如是。无恠乎古治之不可复。而尝试之者。不得其传也。善胜旱岁以二戴礼叨末第。尝思三礼一家。欲作一书。合其异而〉

  〈求至当以归于一。宦海汨汨老犹未能。忽得沣兰愽士毛介石一编。读之则集诸儒善戒一家言。去取折衷条理不紊。作而曰。平生所欲为者。当属〉

  〈之此君矣嗟夫。文武成康之世远矣。凫鹥既醉之遗风。寥寥乎其不可复追矣。遗风寥寥。而周公之书故在也。书在则周公之道亦在也道在则周〉

  〈公之事果不可复行乎。学者诚能以真讲贯。成实事功。肯如昔人假其文以售其私。而不知反所以螟蟊是书乎。然则欲明其道者当何如曰请阅〉

  〈毛君集传。 范震序。 周礼真圣作也。先儒以是书难看。比之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方可。夫看犹不易。况下注脚者乎。刘杜之传得其宗矣康成〉

  〈注之以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然后周礼盛行。然自于王之徒。朋起辈出苦疏义。若论评。不可枚举。往往华多实少。不足以行远。欲振斯典。其有所〉

  〈待欤。近世易山齐王东岩诸人。莫不究心焉。一日沣教介石毛应龙出集注。一巨编。示余曰。某四十年精神尽在此书。盖集诸家之注。又附以巳说。〉

  〈如前所谓囊括网罗者。可谓不遗余力矣。毛君求余言序其篇首。余乃敢序是书云乎哉。姑记此说以归之。 集传格例。 经文六官各列所属。官〉

  〈职之目。并见于前。今分序官目录于每职之前。欲其因爵之尊卑。与其属府史胥徒之多寡。有无。以见所职事权之轻重。 诸家说依经文为次序。〉

  〈先训诂而后及意义。先用甲说。次用乙说。而后复用甲说者。则𠕂出甲姓氏。大槩期使意义贯串。如出一家。间有已意。则以愚曰别之。 诸家说。或〉

  〈未纯者。用吕氏读诗记例间推其意以改之。至于太意𨿽是而语未到意未全。或得此失。彼难于尽改者。亦不免用集注例。以己意更之而非敢掠〉

  〈也。人之美以为已出也。至于去处取之当辨者则别识于或问。 诸家说意。正语全者。大字注于上。其推明可以足上说及𨿽非正意而不可遗者。〉

  〈小字疏于下。或立说不同。当并存者。亦附疏之。诸家说。训诂文义低正经一字写。或緫论一职。大意各具遂职之末。或贯说数官本末。见于末官〉

  〈之后。比前写又低一字。集传姓氏类别。〉

  〈汉 杜子春。见本经注。今作杜氏。郑玄。字康成。见本经注。今作郑氏。 郑兴。字少戆。河南人。见本经注。今作郑大夫。〉

  〈郑众。字仲师。见本经注。今作郑司农。唐 贾公彦。见本经疏。今作贾氏。 陆德明。有释文。今作陆氏。〉

  〈崔氏。灵恩间有数说。今作崔氏。宋 刘敞。字原父。〉

  〈程颢。字伯淳。有数说见语录。今作程氏。程頥。字正叔。说见语录。今作程伊川。〉

  〈张载。字子厚。说见语录。今作张氏。杨时。字中立。惟辨王荆公数十处及语录。有数说。今作杨氏。〉

  〈胡安国。字康侯。今作胡安国。  胡宏。今作胡氏。欧阳修。今作欧阳氏。     郑明仲。有礼图。〉

  〈王安石。字介父。有全解。今作王氏。王昭禹。字光远。有全解。用荆公说而加详。今作王昭禹。〉

  〈李觏。字㤗伯。有周礼致太平论。今作李氏。刘彛。字执中。有全解。号曰中义。陈祥道。有礼书见于礼图。今作陈氏。〉

  〈陈傅良。字君举。其说有一集。及经进四篇。今作陈君举。朱熹。字元晦。今作朱氏。    吕祖谦。字伯恭今作吕氏。〉

  〈刘恕。字道原。间有数说。今作刘恕。陆氏。佃字农卿。采之礼记解中。今作陆氏。〉

  〈林氏。之奇字少颕。有全解。今作林氏。史浩。有天地二官讲义。今作史氏。〉

  〈薛季宣。有释疑。今作薛氏   郑伯熊。今作郑景望。杨恪。有辨疑。        陈汲。有辨疑。〉

  〈黄度。有五官解。       郑伯谦。有太平经图书。项安世。有解注。       李叔宝。有周礼精义。〉

  〈叶适。见说习学记。     易祓。有周礼緫义。薛衡。有周礼序考官。    陈用之。有考工解。〉

  〈林椅。有周礼纲目。      赵溥。有考工记解。周必大。讲义。       曹叔远。地官遂人。至稿人讲义〉

  〈郑锷。字刚中全解淳熈十年经进欧阳谦之。号地山其说闻见集注中。〉

  〈徐筠。有周礼微言直讲李先生集周礼致太平论序。 叙曰昔刘子骏郑康成皆以周礼为〉

  〈周公致太平之迹。而林硕谓末世之书。何休云六国阴谋然郑义获伸故周公遂行。某窃观六典之文。其用心至悉。如天焉有象者在如地焉有形〉

  〈者载。非古聦明睿智谁能及此其曰周公致太平者信矣。鄙儒俗士各滞所见。林之学不着。何说公羊诚不合礼。盗憎主人。夫何足恠今之不识者〉

  〈抑又譊譊将使人君何所取法。是用摭其大略而述之天下之理田家正女色阶祸莫斯之甚。述内治七篇利用厚生为政之本。节以制度。乃无伤〉

  〈害。述国用十六篇。备豫不虞。兵不可阙。先王之制则得其宜。述军卫四篇。刑以防奸。古今通义。唯其用之有所不至。述刑禁六篇。纲纪既立。持之在〉

  〈人。天工其代。非贤罔乂。述官人八篇。何以得贤。教学为先。经世轨俗。能事以毕。述教道九篇。终焉并序。凡五十一篇。为十卷命之曰。周礼致太平论。〉

  〈噫。岂徒解经而已哉。唯圣人君子知其有为言之也。余见各篇。宋胡铨澹庵先生文集周礼解序。 臣闻六经之道同归。而二礼相为表里。其来〉

  〈尚矣。考王制而知六官之备。考月令而知太史保章氏冯相氏之精。考曾子问杂记及间传四制。而知司服之等。考文王世子。而知大胥之教。考礼〉

  〈运礼器。而知大宗伯之位。考郊特牲。而知封人牧人牛人之分。考内则。而知师氏之制。考玉藻而知典瑞之则。考明堂位。而知朝士司仪之列考大〉

  〈传。而知肆师之职。考少仪。而知巾车典路车人之别。考学记。而知大司乐成均之法。考乐记。而知大胥小胥之律。考大记。而知劝防之严。考𥙊法𥙊〉

  〈义𥙊统。而知郁人鬯人典祀之经。考经解。而知大师六诗六德之本。考哀公问昏义。而知媒氏之源。考仲尼燕居郊社尝禘。而知小宗伯之仪。考孔〉

  〈子间居五至之义。而知乐师之意。考坊记而知秋官环人之卫。考中庸。而知大司徒中和之教。考表记卜筮之用。而知龟人𥰫人之敬。考缁衣丝纶〉

  〈之言。而知内史外史之书。考深衣规矩权衡。而知轮人之度。考投壶之弦而知乐师狸首之奏。考儒行。而知司谏德行道艺之尊考大学正心。而知〉

  〈弓人无邪之喻考冠义。而知弁师之等。考郷饮而知酒正之法。考射义。而知司裘之鹄。考燕义。而知秋官诸子之职。考聘义。而知玉府之藏。故曰。二〉

  〈礼相为表里也。前贤论学之源。谓江出汶山。至于沟渠。所并大川三百。小川三千。然后往而与洞庭彭蠡同波。下而与南溟北海同味。又如禹治水〉

  〈知络脉开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窃谓大川小川之说。生于曲礼三百。威仪三千之义。然二礼条分贯。亦岂止三百三千而已哉。而其〉

  〈指意脗合。相为表里。端若络脉交通。四海会同。而不殊。诚有味其言之也。臣既为易春秋礼记传又覃思周官。凡十有余年。仅成集解。尝以谓韩愈〉

  〈辟邪说。欲尊六经。而邪说卒不能革。欧阳修欲删去九经纬书。而异端故在。臣之区区欲卒欧韩之业。而学术肤浅。志苦心劳。徒益芜累。终莫能探。〉

  〈頥发潜重。念昔之贤士。伸于知己。臣自癸未夏。迄卒卯秋。四侍经筵。屡蒙奬谕。受知实深。陛辞之日。亲承王音。今臣缮写。所解经进呈。伏惟 皇帝〉

  〈陛下。天纵之资。圣学高妙。卓𠜍百王。顷因论治道有及。于唯礼。可以已之之说大哉。王言非精于礼。孰能与于此。顾臣糠粃。曷补万分。殆如元荣所〉

  〈云者。傥辱皇慈。宽狂斐之诛。略加睿覧。则臣之志愿毕矣。 宋杨杰讲周礼序。 周礼者周公建六官。致太平之书也。公以圣人之德极辅相之尊〉

  〈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故能作是经。述是礼为万世之大法也。其略见于周官。其详载于六典。六典者何。治教礼政刑事也。治无不统天之道也。〉

  〈天官冡宰以掌之。教无不容地之道也。地官司徒以掌之。和豫者礼。其序春也。春官宗伯以掌之。正大者政。其序夏也。夏官司马以掌之。肃严者刑。〉

  〈其序秋也。秋官司寇以掌之。富有者事。其序冬也。冬官司空以掌之。治则不言而化也。教则见于言矣。礼则见于容矣。政则见于今矣。刑则见于威〉

  〈矣。事则见于物矣。此其精麄先后之序也。六官帅。其属三百六十朞之日也。自天子诸侯至于公卿大夫。贵贱莫不有位。自王畿至于侯甸男采卫〉

  〈要蕃远近。莫不有制。自天地宗庙至于百神祀享。莫不有常。自正月之吉至于岁终施为。莫不有时。自人至于鸟兽草木养之必有其道。自宫室至〉

  〈于车服器用制之必有其法。无一职不修。而王道备。无一物不化。而岁切成。此所以致太平而敌天命也。不幸遭罹秦火绝灭典常。出自山岩遽藏〉

  〈秘府。冬官亡失。既不获其完书。士儒相传久已弊于俗学。圣上悯其若此。命儒臣以训释旨归列之科选。使周太平之迹焕然着明于本朝。诚千百〉

  〈年希阔之遇也。然而执形器度数之学者。不知制作之所存。泥道德性命之说者。不能考合以适用盖学礼者之所蔽。惟不执不泥。然后能尽变通〉

  〈以致用。上以副朝廷经术造士之意。不其盛欤。 宋黄裳讲周礼序。 天理之有盈虚。人事之有邪正。天下后世类不及此务。盈以邀凶。邪以致乱。〉

  〈夫谁不然。先生之于愚众吉凶与之同患。以义寓之数。而告之以祸福之理。于是乎作易。邪正与之同患。以道寓之法。而制之以上下之分。于是乎〉

  〈制礼。三代之世皆有此书。夏之易曰连山。商之易曰归蔵。其道未全。夏之礼则立忠商之礼则立质。其法未备夏商之君岂不能一日而预言之邪。〉

  〈适丁斯斯。人伪世习。未足以全是道。备是法耳。故名易曰连山。则象其显诸仁。名易曰归蔵。则象其蔵诸用。仁所以阐幽。建常能常而巳。未足以为〉

  〈易也。智足以显征适变能变而已。未足以为易也。仁智之道合则易之道至焉。故吉凶与民同患。至周然后易之书着。礼以忠为心。以质为体。文则〉

  〈刚柔乎此者也。故邪正与民同患。至周然后礼之书着。二书特言周者。以辨夏商焉耳。二书之效。使人知有消息之数吉凶之象。则守谦以防亏。作〉

  〈善以消讉。知有上下之分。高卑之势。则循理以避伪。由义以归正。然后号今者顺。而典谟之书行。吟咏者乐。而雅颂之诗作。则圣人何俟于春秋哉〉

  〈二书之教不行。然后三颂之次。圣人以鲁望周。周不可望也。以商戒周周不可戒也。圣人始即书之。后绝之以秦誓焉。然则春秋安得而不作邪方〉

  〈今圣人立政造事。追复成周之法。吾经之文。始得先王巨儒训而发之分布儒林之官造成多士五经之教。固有先后之序。缓急之势。则周官之书〉

  〈岂可缓哉。圣人以道寓之法。法之中微妙存焉后世俗学止于区区之诵。数溺其才识。则此书以阴阳谋见待于或者。何其不幸也。 龙川先生文〉

  〈集周礼发题。 周礼一书。先王之遗制具在。吾夫子盖叹其郁郁之文。而知天地之功。莫备于此。后有圣人不能加毫末于此矣。世儒之论。以为治〉

  〈至于周公而术已穷穷则不可以复继。周之后必为秦。吾夫子盖逆知之而不言也。呜呼。果其穷也。则周公之志荒矣。自伏羲神农黄帝以来。顺风〉

  〈气之宜而因时制法。几所以为人道立极而非有私天下之心也。盖至于周公集百圣之大成文理宻察。累累乎如贯珠。井井乎如画朞局曲而当〉

  〈尽而不污。无复一毫之间。而人道备矣。人道备则足以周天下之理。而通天下之变。变通之理。具在周公之道。盖至此而与天地同𣴑。而忧其穷哉〉

  〈夫周家之制既定。而上下维持至于八百余年。诸侯既已擅立周之王徒拥其虚器。蕞然立于诸侯之上。诸侯皆相顾而莫之或废。彼独何畏而未〉

  〈忍哉岂非周公之制。有以维持其不忍之心。𨿽颠倒错乱而犹未亡也。当是之时。周𨿽自绝于天。有能变通周公之制而行之天下不必周而周公〉

  〈之术。盖未始穷也。秦徒见其得天下之难以为周公之制盖非其所便。并与夫仅存者。而尽弃之。而不知周家之制既尽而秦亦亡矣。人道废则其〉

  〈君岂能独存哉。始则夫子之言曰其或继周者。𨿽百世可知也盖以为后之王者必因周而损益焉自是变通至于百世而不穷而岂知其至此极〉

  〈也。汉高帝崛起草莽而得天下。知天下厌秦之苛思有息肩之所故其君臣相与因陋就简。存宽大之意。而为汉家之制民亦以是安之。而汉祚灵〉

  〈长绝而复续者。几与夏商等。自是功利苟且之政习以为常先王不易之制弃而不讲人极之不亡者几希矣。此有志之士。所以抱遗书而兴百世〉

  〈之叹。反复推究而冀其复见天地之大全也。然自秦火之余。此书已非其全。而驳乱不经之言。盖如黑白之不相入。尚可考而知也。𨿽然文武之政〉

  〈布在方𠕋。其人存。则其政举。自周之衰以迄于今。盖千五百余年矣天独未厌于斯乎故将与诸君参考同异以有待焉 宋唐仲友说斋集 呜〉

  〈呼。周秦之际。诸侯厌弃先生之典籍非一日已。祸极于坑焚而礼乐之亡尤悉高堂生二戴。相与收拾缀葺。以补其阙。孔氏之遗文旧说则有之矣〉

  〈至于先王太平之典其仅存者周官五篇而已。河间献王始得之求冬官不获。以考工记补之。考工特事典之一耳。然而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

  〈下利。创物之智槩见于此。惜乎汉之诸儒蔽于师传百有余年但存秘府刘歆移书深取憎疾。郑兴杜子春贾逵郑众马融以来发明寖多康成合〉

  〈集众说。断以已意。何休临硕方更毁难不能废也唐初作五经正义而周官之说。贾公彦为之。大氏以康成为主本朝熈宁更命儒生为新义而王〉

  〈安石实董周官。其说多用字解破碎经义文因国服为息姑下青苗之令诸儒非之。于是并与周官见疑。𨿽苏輙之学。犹不免于是后学牵或义理〉

  〈名数稍有不合不加思虑考证。遽以非圣人全书籍口世之治经者便文决科而已。先王之寖以不彰。吁可歏巳。周官之书乃周公设官分职之事〉

  〈礼典特其一耳。而緫谓之周礼。盖先王以仁义治天下。礼为之节文。唐虞以前尚矣。自建官惟百至于官倍极于三百六十而大备。故周之礼尤具〉

  〈诸儒闵古礼之亡。得周官之书𨿽不专为礼。而大经大法可考。于此其谓之礼。固宜康成于经最深。而于周礼犹未得其纲领。故其大节。若封建井〉

  〈牧军赋之属。其说犹多阙。盖尝考之古文质略有互见有省文官有不常设。禄有不两受能加考究触类而长无不通者。至如考工明堂之说通诸〉

  〈经传无不合者。先儒不通互见之义。自枝其说以至于今聚讼是可歏矣昔有从董遇学左氏春秋者。但以熟诵。告之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者〉

  〈苦之卒无传遇学者。周礼之说不幸类此。周公之书文法简严。读之百遍未必记忆。千遍尚恐不合句读。能用万遍之力。或冀一斑之见盖刑名度〉

  〈数。不比文义可以诞说相高。若言封建井田。使之分画。言军法乘马使之筹计言寝庙明堂。使之营缮。自当汗颜束手。岂得抵掌高谈。未尝窥豹谓〉

  〈南山之雾无文蔚之隐。不亦诬乎。然而道器同本。精粗一致。周公亲传文王之道。作三百八十四爻之辞。尝因周礼测圣人之用心。无一非易。学者〉

  〈因周官之制度文为。悟易之道德性命。是乃诚实之学。圣人所望于后世者。徒诵其文不晓其制。而妄自尊曰。吾志其远大者是周公不可信也。周〉

  〈公岂欺我哉至于射妖去鼁。若甚烦辟。亦吉㐫与民同患之意。无往而非道者。不可以精粗间。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惟善学周礼者可以语此。若其典籍师传之详。巳与二礼并论。 宋林希逸鬳斋集。 周礼策六经作于圣人。非后世所可轻议也。吁。圣人百世师〉

  〈也。使其果出于圣人之手。又孰敢议之哉。七雄之后合而为秦。六经一厄。天地之大变也。坑焚熖熄而函关不守。沛中刀笔之人但以图藉为急。遂〉

  〈使三代之蔵。竟空于楚人之一炬。是盖万世之遗憾者。马上之治绵蕞仅存。故学士多老死而残篇断简。𨿽得于壁蔵口授之余。自卜筮一编而外。〉

  〈𨿽他经犹有可恨。况周礼乎。三豕渡河。子夏已疑于古史。血𣴑标杵。孟氏已辨于武成。自秦以前且然尔况挟书禁令方除之后平。且周礼果始于〉

  〈谁耶。刘歆唱之。杜子春和之郑众贾逵皷吹之上下二千余年。或以为周公太平之书。或以为渎乱不经之典。又或以为六国阴谋之作。党同伐异〉

  〈互相矛盾或疑或信果何从而质之。盖世儒之学周礼者。有三。解释章句不论意义。一也。古制不存。独见不立。苟焉籍是以订古今。二也。间有疑其〉

  〈一二之戾古。又以为周公所作。必欲牵而合之三也。是以前者主之后者难之。前者非之。后者是之。参订不审。迷其指归。所以徒为是纷二也。周礼〉

  〈果周公之书欤封建成于周公也。武成有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而孟子之论亦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周礼自五百而下。乃有五〉

  〈等焉。是何其戾经也。而世儒方且有附庸之说。方且有别创开方之说。无所折衷。何其缪耶。周官一篇。成王所作也。六卿而上。有三公焉。有三孤焉。〉

  〈名字具存。职任尤重。而周礼乃始于天官冢宰。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略无一语。又何其戾经也。而世儒方且以为灭奄还丰之作。正此书也。何其疏〉

  〈郡。周礼之不出于周公必矣。其问盖有甚明者。而世儒未之考焉。孟子之生。其去周未远也。毕战之问井地。巳不得其详。北宫锜之答班爵。亦仅闻〉

  〈其略。诸侯恶害已而去其籍。于斯时也已有斯言。使是书果有耶。则战国已去之矣。岂特火于秦乎。使是书果不去耶。则孟子当见之矣。何独出于〉

  〈汉乎。此其是非一语可决。善乎汉初诸儒之明经也。五经继出并已名家。而周礼独得于献王。独蔵于河间。岂非知其非是欤。治礼诸儒若高堂生。〉

  〈二戴氏曲台仪礼皆入讨论。岂有周公之书仅蔵于秘府。而不之见。抑亦知其必非是也。建元而后𨿽曰。表章六经。而愽士之立惟五。则其所缺。盖〉

  〈可知矣。使是书果出于周公欤。则汉初耆旧必有传闻。何不以足六经之数。独待于刘歆而后出耶。吁。吾知周礼自歆始也。然井田之制。歆自行之〉

  〈而自败。六典之法后周行之而亦弊。唐太宗𨿽有真圣作之歏。而正观所立徒为纷纷。封建亦终于不可行。太平之典。独行于成周。而不可推之后〉

  〈世。岂周公误之耶。周礼误之耶。吁。儒者论经。苟未能以心为师。以职为友。以见闻为传注。而区区求泥于纸上之陈言。终何所折衷哉。故历观汉魏〉

  〈以来诸儒传疏。或是或非。亦有可论者。然其大本既失。则一二章句。何足云哉。然则周礼果谁作欤。古人有言曰。得其时者。无所为书。为书者。皆所〉

  〈为不行于今行于后者也。周公思兼三王。日以继夜。握发吐哺犹且不给何能弄算而为是文哉。愚意战国之时。必有深沉多智之士。隐伏而不见〉

  〈不得以自试于当世。故泄其藴以为是焉。何休以为出于六国是也。𨿽然。此书固非周公作也。若以不经而尽斥之。又非矣。何者唐虞而下。至于春〉

  〈秋。再变而秦。三变而汉。书籍不存。无所考证。其间更革之际。犹有古制少存而渐异者。于此尚可见焉。今以宫正一职观之。即书之所谓大仆正也。〉

  〈景命一篇。即后世之所谓制词也。岂其官果至于上士二人。而制命之词。郑重如许。此其存古而渐变者也。注者不知。乃以书之仆正。为夏官之太〉

  〈驭。太驭中大夫也。其官固稍尊。其辞固宜重。殊不知辞与事乖。彼此不应实难合也。至夫冢宰之长王宫。官聮之相统属。兴贤之典。考吏之法。纤悉〉

  〈条理。古意且存。故曰。周礼一书。正可以观古今之变也。使刘歆能以是读之。则其所以尊信者。亦何可厚非耶。吁。书之始于刘歆者有二。周礼其一〉

  〈也。左传又其一也。左氏为不传之春秋。汉人之言当矣。然二百四十年之间。时变所纪。或合或离。亦多可观者。而歆乃以左丘明为之此皆歆之失〉

  〈也。左传之为丘明。亦犹周礼之为周公也。后之学者。苟能去周公丘明之说。即以周礼左传而参古今之变。则其书尚可贵也。使刘歆而可作未如。〉

  〈以此语为何如。贤良进集 先王之治不见于后世。德薄功浅而俗化陋。儒者为之感愤太息思有以易之。而未能自信于必行。则皆求之于经。于〉

  〈易所以见其载道之用者也。于书所以见帝王之处天下之心者也。于诗所以见天下之处其君之心者也。而春秋所以禁其为此。而反之于道以〉

  〈明其必不可遗。天下之大义。而独任其私者也。夫苟为得道之用。而又知其君臣上下。相与施报之心。以折之于是非与夺之际。是亦足以易后世〉

  〈之治而无难矣。然而犹未能自信者。以其说之未具也。盖周礼六卿之书。言周公之为周。其于建国设官井田兵法。兴利防患。器械上巧之术咸在〉

  〈凡成康之盛。所以能补上世之未备。而后世之为不可复者。其先后可见其本末可言也。于是儒者莫不为忺然自喜。以为可以必行而无疑矣。𨿽〉

  〈然。使先王之治所以必不行。而后世謏闻寡见之君。因遂以经为不可尽信者。其必自是书始矣。夫其说之未具也。是诚若不可行焉。吾如待其具〉

  〈而行之何哉。工人之为器也。得规矩以通之。天下之器。其可方可圆。可觚可揗者。皆规矩之类也。故法存于心巧形物器成而天下利。未有尽待其〉

  〈法而尽用其巧者也。有贱工焉。执三代之器。而用今之材。闭户而摸之。出户而示诸人。人不能识也。则强之而莫之售。是其材非不美也。今夫周礼〉

  〈之书尝一用之矣。非惟不足以治。而乃至于乱。孔子之于经也。微见先王之意。而不尽其所以为之之说。其告门人弟子与其当时之人。所以问之〉

  〈政事者详矣。若曰修身以应变。酌古以御今。然后其继周者。百世可知也。柰何耶其说之具者。而徒加之后世哉。且又有甚不可者非特此也。古之〉

  〈治天下必辨其内外大小之序。而后施其繁简详略之宜。三代之时。自汉淮以南。皆弃而不有。方天下为五千里。而王之自治者千里而已。其外大〉

  〈小之国千余皆得以自治。其正朔所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朝会贡赋贤能之士入于王都。此其特大者也。而其生杀废置犹不能为小者。天子皆〉

  〈不预焉。而天子之自治亦断然如一国。不能如秦汉之数郡。又有贤圣而为之臣。皆久于其官而不去。其为地狭为民寡。而治之者众。始之以勤。终〉

  〈之以无倦。行之以诚。故其米盐靡宻。无所不尽。而宫内之隐。可以悉布之书而无愧。盖其自治者至。则诸侯之效上也捷。辅相之尊。通行于四海而〉

  〈教率之。而天子又为之廵狩其国。以一道德。同风俗。而正其律度量衡。故观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言下观其化也。今也包夷貊之外以为〉

  〈域。破天下之诸侯以为州县。事𨿽毫发一自上出。法严令具不得摇手。而无圣贤为之臣。其臣不能久于其官而遽去。而又有苟简诈伪之心焉。乃 〉

  〈欲其米监靡宻无所不尽。以求合于周礼之书。而又易其大者。将以复井田封建之旧。其论所以高而难行。人情不安而至于乱也。夫因今之地。因〉

  〈今之民。以周公为之。其必有以处此矣。然则读是书者。深思而徐考之可也。〉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百六十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侍读〈臣吕旻〉

  书写儒士〈臣孙应凤〉

  圈点监生〈臣蒋洲〉

  〈臣欧阳卿〉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