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五千二百 原 |
|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二百〈十二先〉 原〈太原府二〉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太原府旧 州十三县 支郡六旧州五 新州一 石州 忻州 代〉 〈州 平定州 保德州 奇岚州新立 亲领县十四旧县十 新县四太原 阳曲 寿阳 榆次 太谷 祁县 清源 徐沟 交城 文〉 〈水静乐旧管州 孟县旧孟州 临县旧临州 河曲新立旧属保德州建置沿革〉 〈禹贡冀州之域舜为并州左传为实沈主参是也。周春秋晋阳县也又为唐国乃帝尧所对又为禹都周成王对弟叔虞于此后为晋国伯诸侯战国属〉 〈赵秦为太原郡。汉二年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文帝元年为太原王都又为并州东汉末省并入冀三国。魏黄初元年置并州改太原为国元魏复为〉 〈太原郡后周置并州总管府隋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唐武德九年又为并州总管龙朔二年。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 〈督府开元仍改并州为太原府五代。唐同光六年。改太原为西京以镇州为北都又改太原为北京宋太平兴国四年。毁太原旧城改平晋县以榆次县〉 〈为并州七年又徙沽阳曲县。唐明村嘉祐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大观二年升为大都督府。金为太原府。兼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府。元立太原路。〉 〈置山西宣慰司太原志太原府。在颛顼时为台骀所居之地春秋左氏传曰。金人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金天氏少冥也。裔也玄冥〉 〈水官为水官之长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宣分也汾洮二水也。障大泽以处太原晋阳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帝颛顼也在高宰时又为实沈所居左氏〉 〈传郑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高辛帝警也居于旷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善也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宋地辰火〉 〈火也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今晋阳县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在陶唐时为冀州之域尚书禹贡曰既修太原是也放〉 〈勋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后又居平阳故谓之陶唐氏虞舜时肇十有二州分冀州之北太原置并州在夏后时复为九州。又入于冀禹尝都之后世〉 〈徙安邑故晋阳亦名大夏其地为唐人之国。括地志云唐人刘累遣于冀县夏后孔甲封累之孙于大夏之墟是为唐侯。周室平殷复置并州夏官〉 〈职方云正北曰并州。取洛邑所向而言之耳释名曰。并。燕也书冀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也左氏传曰。武王妃邑姜方震大叔。唐叔也梦帝谓已余〉 〈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乎曰虞遂以命之。至成王时。唐人作乱为周所灭乃封叔虞焉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 〈削桐为圭曰以是封汝周公请封于唐王曰吾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遂封之。左氏传曰分唐叔以大路宻湏之鼓阙巩甲名沽洗钟名怀姓九宗。〉 〈职官五正。怀姓。唐之余民五正五官之长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唐诘篇名也。夏大夏也地有晋水复改名晋国遂以晋阳为都八世孙穆侯始〉 〈徙都绛。见郑氏诗谱诗六月周宣王北伐猃狁至于太原春秋晋苟吴战于大卤。皆其地也。以地有塩故名卤。犹东方斥卤也。故杜预释倒曰晋大卤。〉 〈太原。大夏。夏虚。平阳。晋阳。六名一也。自唐叔十六世至献公晋于是始大文公霸诸侯。尊周室。季世六卿专政赵氏得其地。春秋赵鞅入于晋阳是〉 〈也。史记。智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奔保晋阳。引水灌之智伯贪而无谋韩魏反而丧焉。遂为赵氏之都。至敬侯始徙邯郸祭庄襄王二年蒙惊攻赵〉 〈取榆次狼孟得三十七城。太原入于秦。秦初置太原郡始皇元年晋阳反为赵击定之。其后定置三十六郡。此其一也。汉二年魏王豹尽有太原上〉 〈党之地九月汉虏豹定魏地置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之都太原。信上书请都马邑。许之。七年信反入匈奴。十一年周〉 〈勃道太原入定代地。斩信。高祖乃取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取山南太原之地亦属代。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后都中都。汉书。如淳注曰。文记书〉 〈都甲都又文帝十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迁都于中都也。中都故城。在今文水西南。平遥之北。文帝入立之二年。分代为两国。立子武为代王。参〉 〈为太原王。四年徙武淮阳。以参为代王。并得太原故地。都于晋阳。是为孝王立十七年薨子共王登嗣。二十九年薨。子刚王义嗣。武帝元鼎中。汉广〉 〈开以常山为阻徙代王为清河王。以其地为太原郡。是天下置十三州刺史并州部九郡而太原郡领县二十一。治晋阳。王葬又分并州牧。置朔部〉 〈牧葬败更始以鲍永为大将军安集并州。光武建武初。永以地降。终东汉之世并州与郡名皆不改太原郡领十六城。亦以晋阳县为刺史治所董〉 〈卓之败袁绍起兵河北以冀州牧督幽并青州使其甥高干为并州刺史曹操破袁绍。绍死。子尚嗣曹又破之。干以并州降于操已而复叛操攻杀〉 〈之操领冀州欲大其境乃依禹贡之制合十三州为九州并州地入于冀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太原郡如故晋受魏弹。并州仍旧领郡国六〉 〈以太原郡为国统县十三。封宗室安平献王孚子环为王是为烈王薨子颙嗣。咸宁二年。徙封河间。是年复以孚子渤海王辅为太原王监并州诸〉 〈军事是为成王薨子弘嗣。已而徙封中山。国除为郡。其复以宗室东赢公腾为刺史腾徙镇邺又以刘琨为刺史。皆居晋阳。刘聦袭陷之琨引代正〉 〈猗卢兵并力破聦。以晋阳残毁。移居阳邑城以招集亡散。在今太谷东十五里琨将姬澹为聦兵所败不能复守长史李弘。以并州降于刘氏。琨乃〉 〈从飞狐入幽州晋阳遂为曜所得靳凖僣乱矅徙都长安自平阳以东。尽入于石勒冉闵之立也并州。尝徙治台壁焉在今榆次县东南四十里。石〉 〈氏故将张平跨有新兴鴈门西河太原上党之地胡晋十余万户。拜置征镇为鼎峙之势。复居晋阳。慕容俊讨之。平奔于平阳。儁遣悦绾为并州刺〉 〈史以抚其民。地遂入于前燕及符坚伐燕。使其将杨安攻晋阳为地道。入其城执刺史慕容庄。王猛遣兵戍之。进师平燕地。又入于秦。坚之死也。并〉 〈州刺史王腾。迎坚子丕。立于晋阳者数年。丕败奔于东垣地入于慕容永后燕慕容垂攻永弟支于晋阳。克之。地又入于后燕。元魏皇始初。伐并州。〉 〈燕将辽西王李农战败还晋阳道。武帝乘阳曲西山临而攻之。农弃城遁地又入于魏。遂建台省置百官马。州郡之名。沿而不改。并州。领太原。上党〉 〈鴈门乐平襄垣五郡太原郡领县十。灵后之乱尔未荣据之。荣诛从子兆又据之北齐神武伐尔朱氏。兆败死。秀容并州平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 〈大丞相府而定居焉武定初置晋阳宫。后遂为齐之别都。有晋阳大明二宫置并州尚书省与邺省分治庻事文宣幸晋阳者十。遂终焉。废帝即位〉 〈于晋阳孝昭终于晋阳武成幸晋阳者九。后主幸晋阳者十。周武帝建德六年二月平齐于邺都晋阳置相并二总管。各立宫及六府官。后周法姬〉 〈氏之则复置六官。如今六部十二月废并州官及六府。隋开皇二年正月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以晋王广为尚书令王入朝而省废。九年以汉〉 〈王谅为并州揔管自北齐至隋开皇。州所领郡史阙其文。炀帝大业元年罢揔管三年罢州为大原郡。领县十五。其年五月帝幸榆林郡。八月次太〉 〈原诏营太原宫十年人幸太原因避暑汾阳宫。在今管州之北。既还乃以唐公为太原留守唐祖因之以起义兵。遂革隋命。武德元年复为并州揔〉 〈管领十六县又置清源县以榆社属韩州未几为刘武周所陷。太宗复收之三年废摠管以寿阳县置受州。太谷县置太州。又以文水属汾州。四年〉 〈复置揔管领并受辽太榆沁七州。是年又改为上摠管。五年领代石二摠管俄改上摠管为太摠管。六年又领朔州摠管复以文水来属及太州〉 〈废。又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置罗阴县。省阳直县。改汾阴为阳曲又以文水县属汾州。贞观之初。因山河形使。分天下为十道。三〉 〈曰河东道并州在焉又省乌河罗阴。复以文水来属。八年废受州。以寿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管岚四州。十四年废〉 〈燕然县则天天授元年置北都仍兼都督中宗神龙二年罢都督睿宗景云二年又领持节和戎大武等诸州军节度使玄宗开元五年。突厥九姓〉 〈内属杂处太原置天兵军以并州长史领天兵军大使护其众。八年更为天兵军节度使十一年帝北巡至太原以王业所兴复建北都。仍升并州〉 〈为太原府改天兵军为太原以北诸军州节度河东度支管田使。领太原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九州十七年以辽石隶路州。十八年更为河东节度〉 〈使领大同军使。又置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二十二年分十道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捡察非法河道治太原德宗兴元元年赐节度号保义军三〉 〈年复旧穆宗长庆元年。又领押北山诸蕃使武宗会昌三年罢领云蔚朔三州以云州置大同军团练使僖宗中和二年增领麟州忻代隶鴈门节〉 〈度使徙大同军治代州。四年复领云蔚二州。昭宗龙纪元年增领宪州时节度使李克用以破黄巢王行瑜之功封晋王。专河东。朱梁篡唐克用不〉 〈授命奉唐正朔承制行事。既薨。子存朂嗣王位遂取河北即帝位于魏州复称唐。以魏州为东京。镇州为北都改太原为西京既灭梁定都于洛复〉 〈以太原为北京明宗已后。又兼大同威塞掖武彰国等军蕃汉马步总管以捍北边晋高祖因以自立。既即位仍为北京汉因之。高祖以其弟崇为〉 〈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留守北京。周太祖入立崇乃据之僣号称汉传子承钩。孙继恩继元。凡四世。周世宗宋太祖征之。皆不能克。太宗太平兴国四〉 〈年继元始以城降恶其负固后服隳而废之。降为并州军事以榆次为州治。徙其遗民居之。废晋阳县以其地为平晋县省太原入榆次。割交城县〉 〈隶大通监。广阳乐平二县隶平定军所领县九七年以地非要会后徙阳曲县之唐明村。今城是也。以其地近辽夏常兼河东经略安抚使又领并〉 〈代泽潞岚石麟府四路马步都总管。仁宗嘉祐四年赦文。并州素称都会。曩惩伪迹。降齿小邦。与俗为新。历年斯久。宜还府号以慰民心乃复为太〉 〈原府河东节度使。熈宁三年废平晋县。后复置焉已上并用寰宇记。及图经旧文。取历代史志。黍定增损成之。忻州平定军。及县总叙篇皆于此。〉 〈金朝天会四年。府仍旧名。六年两河为四路。以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太原。自平定而西。灵石而北。西距大河。北至鴈门。一十二州军皆属焉〉 〈其统有振武汾阳镇西等军节度使。太原领忻州平定军。汾州领石州。代州领宁化军火山军。岚州领宪州岢岚军保徳军其职太原尹兼而领之。〉 〈仍兼河东节度。又罢大通监以交城来属。凡领县十。以忻州平定军为府之支郡已上并见职员格皇统中。人以鄜延路晋宁军隶汾阳节度则緫〉 〈府之所统。西踰河外矣已上出金大定晋阳志元初为太原路。大德间。改为冀宁路直隶中书省统县三十六〉 〈国朝复为太原府拨汾州五处直𨽾山西省又省巴州。秀容。河曲。离石。四处见所统州县二十七隶山西省洪武九年春二月筑晋王宫城于外东〉 〈北。维改山西省为山西布政司太原郡泰置属并州县二十一。晋阳。今太原故城葰人。晋璅又山寡切括地志曰故城在今繁峙西五十里界〉 〈休王莽改曰界美今界休县榆次莽曰太原亭今榆次县。中都。方志国故城在令平遥北二十里于离。旧曰于含检寻诸书独此县未见。晋地志。尚〉 〈有之。后魏志。已不知所在矣慈氏莽口并同方志图故城在今汾州东狼孟莽曰狼调故城在今阳曲县北界见水经注邬。方志图故城在今平遥〉 〈北界平陶莽曰多穰寰宇记故城在今文水南汾阳。方志图故城在今阳曲县北界京陵莽曰致城水经注故城在今祁县西阳曲。寰宇记故城在〉 〈今忻州定襄县大陵莽曰大宇家宇记故城在今文水东北二十里原平水经注故城在今崞县南祁。莽曰示。寰宇记故城在今县东十五里上艾〉 〈寰宇记故城在今平定军东四史。卢虒。颜师古曰。晋卢夷今代州五台县阳邑。莽曰繁穰。寰宇记。故城在今太原县东十五里广武。莽曰桓。通典〉 〈曰在今代州西南盂寰宇记在今阳曲东北九十里右汉太原郡统十六城晋阳 界休 榆次 中都 于离 慈氏 狼孟〉 〈邬 盂 平。陶 京陵 阳曲 大陵 祁 卢虒 阳邑 右东汉太原国统县十三 晋阳 阳曲 榆次 于离 孟 狼孟 阳邑〉 〈大陵 祁 平陶 京陵 中都 邬 右晋太原郡统县十晋阳 祁 榆次 中都 平遥 沾 寿阳〉 〈长安 阳邑 右后魏太原郡统县十五晋阳 太原 交城 汾阳 文水 祁 寿阳〉 〈榆次 太谷 乐乎 和顺 辽山 平城 石父 盂 右隋北都太原府太原郡县十二太原 晋阳 祁 文水 榆次 盂〉 〈寿阳 乐平 广阳 清源 交城 阳曲忻州定襄郡县二秀容 定襄 右唐〉 〈太原府县九阳曲 太谷 榆次 寿阳 孟文水祁 清源平晋〉 〈忻州县二秀容 定襄平定军县二平定 乐平 右宋〉 〈太原郡县十阳曲太谷榆次寿阳孟交城文水祁清源平晋〉 〈忻州定襄郡县二秀容 定襄平定军县二平定 乐平 右金〉 〈冀宁路统州县三十六录事司 阳曲县 平晋县 徐沟县 清源县交城县 文水县 祁县 太谷县 榆次县 寿阳县 盂州 台州〉 〈坚州 代州 崞州 管州 岚州 兴州 临州 䓃州止设巡检司石州 宁乡县 离石县〉 〈保德州 河曲县忻州 秀容县 定襄县〉 〈汾州 西河县 孝义县 介休县 平遥县平定州 乐平县 石元〉 〈太原府统州县二十七阳曲县 太原县 榆次县 太谷县 祁县徐沟县 清源县 交城县文水县 寿阳县 盂县 临县 静乐县〉 〈平定州 乐平县忻州 定襄县〉 〈代州 崞县 繁峙县 五台县岢岚州 岚县 兴县〉 〈保德州石州 宁乡县 右本朝〉 〈九域志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唐河东节度周初刘崇窃据宋太平兴国四年克复。降紧州军事嘉祐四年侵为太原府河东节度治阳曲县县〉 〈九建隆四年以晋阳县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军为县省太原入榆次改广阳县为平定并乐平县隶平定军以交城县县大通监宝元二年〉 〈交城县复隶府熈宁三年省平骨县入阳曲监二太平兴国四年。以交城县置太通监。六年以沁州绵上县隶焉。九年于平晋县置监务成平四年〉 〈升为永利监。天圣元年改大通为交城。明道二年复旧。宝元二年以大通监隶府俾知交城县。芜领监事。太平寰宇记并州。太原郡旧理太原晋阳〉 〈二县。今理偒曲县。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 〈省并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𢘆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释名曰。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 〈设。因以为名春秋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太康地记〉 〈曰并州不以衢水为号又不以𢘆为名而言并者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左传曰。昔高〉 〈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以处〉 〈太原注曰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太原台骀之所居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 〈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史记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 〈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诣封之于唐成王曰吾戏耳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左传曰晋赵鞅入晋阳以叛〉 〈颖客曰赵简于居晋阳。至成公居邯郸史记曰智伯率韩魏攻赵襄子奔保晋阳后智伯复为韩魏赵所灭故其地属赵地理志曰赵西有太原〉 〈秦本纪曰。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为太原郡。汉二年魏豹反。为楚尽有太原上党之地九月韩信虏〉 〈魏豹。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六年以太原二十一县为韩国徙封韩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皇子𢘆为代王都晋阳文帝〉 〈元年。皇子参为太原王晋阳地理志曰太原郡领二十一县属并州后汉未。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初〉 〈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生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崄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宜速迎尚并刀观变干不能用故败〉 〈晋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已东尽入石勒至符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后符不为慕容垂〉 〈所迫奔于晋阳称帝一羊为慕容永所灭后魏复为大原郡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齐置六府于并州后省六府置并州总管开皇三平废緫管置河〉 〈北道行台尚书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废行台复置并州緫管大业元年废緫管三年罢州为太原郡随季陵尾寇盗充斥炀帝以唐高租为山西河〉 〈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武贲郎。将王威高君雅为副时贼帅历山飞众号十万来寇郡境刘武周又杀太守王仁恭举兵马邑俄又攻汾〉 〈阳宫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劝高祖举兵。旬月间众至数万。威君雅有疑心。高祖斩之以徇时大业十三年也其年入关。克定京邑。高祖辅〉 〈政义宁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唐武德元年改为并州緫管并州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 〈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緫管其年置沁阳仍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 〈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沁州。四年又置緫管管并介受辽。太榆沁七州其年改为上緫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緫管其年改上緫管为〉 〈大緫管六年又管朔州緫管仍割汾州之文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阴县仍省阳直县阴汾阳为〉 〈阳曲县又以文水属汾州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以废受州之寿阳盂乐平石艾又割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 〈箕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业所兴又建北都仍改〉 〈并州为太原府立起义堂碑以纪其事二十二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为河东道。又于邉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 〈河东最为天下雄镇后唐同光元年庄宗即位于魏州。改太原为西京。以镇州为北都三年改太原为北京后伪汉所据郡县志云宋太平兴国四〉 〈年平伪汉。降为并州移州于三交寨阳曲县界太原旧城并从毁废嘉祐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自后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元丰九域志。为〉 〈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五代史王朴传周世宗时朴。言诸国兴灭次第以为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 〈并独后服皆知朴言刘安世语录论国初取诸国次第曰王朴论之详矣或问曰河东之地最难取故独在后安世曰然亦有天道焉 太祖〉 〈初为归德军节度使寔在宋地故国号宋且河东乃晋地也昔高享氏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今应天府是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今太原是也且参〉 〈商不相能久矣。物不两大。故国初但曰并州。不如以府号盖有深意也又宋下河东在戊寅三年重午日。寔火土旺日。此参水神所忌故之时〉 〈宋受命已十九年矣。而晋始服。万一宋中襄则先陷。后至靖康之祸果如其言靖康元年丙午重九日陷。而晋之地属宋朝。才一百四十九年。〉 〈元一统志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甲申。平北汉。戊子毁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徙居民于新理悉燔其庐舍老幼趋城门不及焚〉 〈死者众五年四月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故城。七年又徙治于阳曲县唐明村今府城是也嘉祐四年复升太原府河东节度。大观二年。升大都督〉 〈府金因之为太原府兼河东北路兵马都緫管府天会六年。以徒单添寿领府事 元戊寅岁九月太师国王抚定其地立太原路。今领支郡十四〉 〈亲领司一县十录事司析府城地设录事司。领在城民事。阳曲县太原志按春秋时为晋地三晋既分地入于赵。秦攻赵取狼孟又〉 〈入于秦西汉地理志太原领县二十一狼孟其八也阳曲其十。四也舆地记谓阳曲本汉狼孟地故城在今县东北八十里属太原郡。应邵曰河千〉 〈里一曲此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旧阳曲在忻州定襄县王莽改狼孟曰狼调后汉末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属并州刺史。魏武帝徙阳曲之民于〉 〈太原北。狼孟县南境筑城居之而狼孟县至晋末亦废后魏地形志云阳曲属永安郡今定襄是也。又移其南八十里今之石城。隋开皇二年以阳〉 〈字叶音杨姓恶其曲名改为阳直县。十年又徙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为汾阳炀帝复改为阳直县移治东木井城唐武德六年于西南〉 〈十五里故阳曲县分置汾阳县属并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因旧名也其年又分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罗阴。复置阳曲宋太平兴国七〉 〈年徙州置于县南界唐明村移县治于西郭外。嘉祐四年升太原府河东节度县仍属之金天会中移县治于郭下大定间割榆次之西北乡属焉〉 〈元因之国朝仍名阳曲县省录事司来属𨽾太原府舆地广记唐武德七年复曰阳〉 〈曲自刘氏窃据以前府治太原晋阳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王师克复遂徙州治阳曲而空其故城太原县禹贡所谓既修太原是也秦以来为太〉 〈原郡治东汉以后兼为并州刺史治焉后魏尔未荣高欢父子皆据此隋开皇十年于州城中右晋阳置太原县唐高祖于此起义师以兴王业宋〉 〈太平兴国四年省入榆次晋阳县本汉旧县北齐置龙山县。隋开皇十年改曰晋阳宋建隆四年以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为平晋县。熈宁三〉 〈年省入阳曲。有龙山晋水所出太原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为晋阳县太原郡治于此历代因之。〉 〈或为并州或为太原而县名不改北齐武成河清四年。移晋阳于汾水。平六年置龙山县。属太原郡。隋开皇三年郡废。置并州。十年龙山县废。移〉 〈晋阳县治之。大业三年。州罢为太原郡。县仍属焉太原志太原县。古晋阳也。本唐叔虞始封之地。春秋晋苟具战于大卤。即此也三晋既分。地入于〉 〈赵。秦为太原郡汉为晋阳县。属太原郡。后魏志云。晋阳。本唐国。尧始都此后迁平阳高齐河清四年移晋阳于汾东而城中置龙山县龙山。即悬〉 〈山。是名县太原郡治县二自此始隋开皇十年。省龙山县。徙晋阳县于城中。而于汾东置太原县二县以汾水中桥为界大业十三年。移太原入〉 〈府城。唐贞观十一年展筑东城并州长史李荣遂置太原于汾水东唐建北都并为赤县歴五代不改宋太祖建隆四年围河东以晋阳县为平〉 〈晋军。不克而还至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隳其故城废晋阳县。并罢军名置平晋县于故城东北行宫之西咸年四年置永利监以县为额监〉 〈事元丰中就徙县事于监以县地数为汾水圮故也元丰七年秋八月因此汉刘犹元降毁太原旧城降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迁其士民于新〉 〈色。即此也金大定中。并人请罢河北监禁于此废监官。以县隶府贞佑四年秋七月废晋晋县元复置。隶太原路〉 〈国朝仍为平晋县。洪武四年移县治于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洪武七年改为太原县属太原府郡县志宋太平兴国四年平伪汉其太原城中晋阳〉 〈太原二县。并废为平晋县熈宁三年废县入阳曲。政和五年复置寿阳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榆次县之东境。属太原郡。金兴定二〉 〈年以县之西张寨置晋州寻移治清源而此县仍属太原郡。太原志寿阳县。郡名马首。按春秋左氏传鲁襄公十四年荀偃曰惟余马首是瞻乐黡〉 〈曰。余马首欲东鲁昭公二十八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马首居其一。而韩固为马首大夫晋阳志云本郡晋置寿阳县属乐平郡一名〉 〈寿阳晋末省。是则春秋时马首。至晋而改为寿阳也马首故城。在今县南一十五里基址尚存。后魏风土记云晋末山戎内侵。太原之户。来向山东〉 〈戎即居之。太平真君十一年迁戎外出。徙寿阳之民于太陵城西南十里。置西寿阳属太原郡。唐文水县是也。隋开皇十年。改为文水县。复于寿阳〉 〈故城置县属并州唐武德三年置受州以县属焉。六年徙受州于此。贞观八年州废仍属并州历五代至宋不改金大定中。割榆次县东界三百五〉 〈十余户来属元因之。隶太原路。国朝仍旧为县。属太原府。元一统志晋泰始中。置寿阳县。属乐平。一名受阳。〉 〈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緫辔者是也。榆次县太原志春秋时晋邑。左传昭公八年。石言于晋魏榆。魏。邑也。榆州〉 〈里名。后为祁氏之田。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为七县。以知徐吾为涂水大夫。皆其地也。三晋时属赵。蔡庄襄王二年。蒙骜取赵榆〉 〈次地入于秦。汉为县。属太原郡。王莽曰太原亭后汉复旧名。晋治涂水古城。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九年。省入晋阳。宣武景明元年复置。北齐文宣时〉 〈又省。东徙十五里。中都县治之。仍属并州。隋开皇中复榆次名。西徙治古城东南隅。今县是也。开皇六年。将本县西境梗阳乡置清源。隶并州。歴唐〉 〈及五代不改。宋太平兴国四年。既平东汉。降太原府为并州军。移治于此。并太原县入焉。七年徙并州治于唐明村。仍隶焉金因之。太定中。以县境〉 〈远大。割其东界三百户入寿阳。西南界三千七百五十户入太谷。西北界八百户入阳曲县。西界四千五百户入平晋外本县二万一百六十八户〉 〈为上县。元因旧名不改。隶冀宁路国朝因之。属太原府。城周八里五十步高四丈县境东西八十五里。南北一〉 〈百一十五里。太谷县太原志太谷县。本春秋晋大夫阳处父所封之邑。故名曰阳邑三〉 〈晋既分属赵秦属太原。汉为太原之阳邑县王莽时。改曰繁穰。后汉时明帝封冯鲂为侯国晋属太原国后魏属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二〉 〈年复置后周建德四年西迁一十五里即今县也隋开皇三年太原郡改为并州十八年改曰太谷县因县西南太谷为名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分〉 〈太谷祁二县置太州六年废州复为县仍𨽾并州歴五代至宋金皆因之金大定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乡来属兴定四年。清原置晋州。以太谷〉 〈隶焉元废州仍隶太原路国朝因之仍属太原府元一统志三晋分地属赵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 〈年与邯郸战阳邑谓此也祁县太原志祁县系河北冀州之分野按周礼职方氏并州之薮曰昭余〉 〈祁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叔向之邑因以祁为县名以昭余为郡名晋原祁盈。分其田为七县命贾辛为祁大夫杜预注云太原祁县是也在县东〉 〈南一十五里今为上下故县二村秦属太原郡汉为祁县亦属太原武帝封李善为祁侯徙筑于西北今为祁城村遗迹犹存后魏并州别驾封瓉〉 〈于西北筑城今县治是也北齐天宝七年废隋开皇十年复置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太州今太谷县是也六年太州省以县还属开元改并州〉 〈为太原府县属如故歴五代至宋皆因之金贞佑四年丙子秋胥鼎言沁州去太原徐沟县城三百里若以祁县团柏镇为郡。拨太谷祁县隶之便〉 〈遂置州。因东南山名焉。寻废州为县。兴定四年清源县置晋州割祁县属焉。元州废。复以祁县属太原路。〉 〈国朝因之。属太原府清源县太原志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晋搜于清源作五军。又中行穆〉 〈子见梗阳之巫皋皆此地也后为祁氏之邑祁氏既灭。魏献子分其田为七邑以魏戊为梗阳大夫史记赵惠文王十一年蔡取梗阳地入于秦在〉 〈汉为榆次县之西境县南百二十步有梗阳故城自汉至晋皆属于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 〈州因县西北有清源水故名之大业二年省入晋阳县唐武德元年复置历五代至宋因之金兴定四年置晋州于寿阳县西张寨以镇往来之冲〉 〈未几迁治于此割徐沟祁太谷来属元废州复四县仍旧为县属太原路〉 〈国朝因之属太原府。徐沟县太原志本县旧徐沟镇原隶清源县至金因本镇。东属平晋。西属〉 〈清源中有南北要路两县交居以致民讼难决赋税难征。大定二十九年本镇耆宿邓裕等八人赴朝陈言利便遂改为县仍旧镇为名东拨平晋〉 〈县断金乡一十三村西拨清源县梗阳乡一十一村南拨榆次县西管乡四村。置为县。隶太原路。兴定四年。改清源为晋州以徐沟县隶焉。元州废。〉 〈仍隶太原路国朝因之属太原府〉 〈交城县太原志按晋阳志云交城盖唐畿内之城也。本汉晋阳县之西境。北齐于此置牧官。隋开皇十六年析置交城县属并州。因县界西北有古〉 〈交城为名。故县在今县东北九十五里。居汾水孔水交流之际。故曰交城。去古太原之西七十里。唐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移于山南却波村以就〉 〈驿道。今县是也先天二年分置芦川县于故县地开元二年以芦川非要会。仍并入焉历五代不改。宋太平兴国四年于县建大通监宋之名臣。宋〉 〈琪吕诲尝𦲷监焉六年割沁州绵山县隶之有东西二铁冶东则在绵上西则在交城之北山宝元间以监属太原府。俾知交城县。无领监事。金天〉 〈会六年废监。止立交城隶太原府元朝因之国朝仍隶太原府。〉 〈文水县太原志按晋阳图经曰唐畿。春秋晋地魏献子。分祁氏田为七邑以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即此地也。后为赵。一名大陵。史记云。赵肃侯及武〉 〈灵王。皆尝游焉。秦属太原郡。汉为太原郡。太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周四十里。王莽改为太宁。后汉复为大陵。晋属太原国。后魏风土记曰〉 〈晋末有山戎内优。太原之户来向山东。戎即居之。至后魏太平真君九年。迁山戎外出。徙寿阳之民三千户。于大陵。城西南十里。置寿阳县。属太原〉 〈谓之西寿阳。隋开皇十年。始改为文水。取文谷水为名。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汾州。六年复属并州。七年复属汾州。天授元年以武后乡里。改曰〉 〈武兴县。徙于枌榆故邑神龙元年复故名歴五代不改。宋元丰七年甲子。为汾文二水涨溢。城为隳坏基址不存元丰八年邑宰薛昌构于西山之〉 〈下十里南张陀村据高阜处筑兹邑周九里元因之属太原路国朝仍旧属太原府。太平寰宇记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宽大约三十〉 〈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舆地广记本大陵驿地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即此〉 〈静乐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隋开皇三年。置岢岚县。十八年改曰汾源大业四年又改为静乐属楼顶郡唐武德四年〉 〈于县置管州。以县有管溄山故名五年改为北管州六年州罢。以县属岚州。龙纪元年。表置宪州及楼烦天池县宋咸平二年置静乐军。五年军废〉 〈后属宪州。熈宁三年。属庆州。后省宪州为县十年复置政和六年隶河东北路纪略司金改宪州为静乐郡。天德三年。后改为管州元至元五年同〉 〈军化。岢岚。楼烦。俱设为巡检司。以隶岚州二十二年分岢岚属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太原志本县古冀之分野。春秋属晋秦隶太原隋置楼〉 〈烦郡为宪州所辖三县。楼烦天池玄池也至宋咸平五年避水患护置静乐军。楼烦县是也。拨属岚州又省天池玄池二县所辖乡村户口隶阳曲。〉 〈交城分治。因此宪州止有一县即取旧军为名改楼烦为静乐县熈宁三年省州为县十年复为宪州以镇河西西夏国往来四达冲要之地政和〉 〈六年。编修城志。按宪州图经所载本州赐汾源为额至宋隶河东北路经略司所辖。金改州额赐郡名为静乐至天德三年改为管州元己卯年本〉 〈州置河北路都元帅府。至辛卯年隶太原府亲管。至元二年省并属岚州所管。当年六月内革罢。复立管州。至元三年并岚州岢岚宁化楼烦四处〉 〈入本州。至元五年并入岚州。后至元间又复为管州国朝洪武二年。改为静乐县。隶太原府。太平寰宇记本汉汾阳县地城内有〉 〈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后汉末。属九原县。隋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县于三堆城。〉 〈盂县太原志盂县。本春秋时。仇犹之国。智伯灭之。地入于晋后三晋既分为赵地谓之原仇城。属上艾之北界。方志图云。晋太子于之邑也后为祁〉 〈氏采地祁氏既灭魏献子分其田为七县。盂其一也。以盂丙为盂大夫盂在原仇西百里汉之孟县也属太原郡后魏省其地属石艾县一云入阳〉 〈曲县俗谓之大盂伯寰宇记曰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治原仇故城即今县是也其城周三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隋大业二〉 〈年改为盂县取汉旧县以名之隶并州唐武德三年割并州盂寿阳二县置受州六年改州治赛鱼城贞观元年又省并州乌河县入焉。八年废受〉 〈州复隶并州历五代宋因之至金贞佑三年改为盂州元因之。隶太原府国朝洪武二年复改为县仍属太原府〉 〈临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离石县地。后周大象元年置鸟突郡及县隋开皇元年。改为太和郡。三年郡废以县属石州。唐武德三年。改曰临〉 〈泉。以其临湫水之泉故名。寻置北和州。页观三年。州废属石州宋淳化四年。置晋毕于此。又以定北县属焉金罢军大定二十九年置临水县改〉 〈定北为盂门县。隶隶州以地接西河。葭州置兵马都元帅府后府废仍属石州。元中统二年改临泉县属太原路三年升为临州仍隶太原。〉 〈国朝洪武二年改临州为临县仍属太原府太原志自前代石州所辖为卫镇金大定二年始立临泉县大定二十四年。筑城凿池属石州所辖元己〉 〈卯年置临州行兵马都元帅府镇西边与葭州接境黄河。剏建桴桥收降西夏地邑依前设置州事其盂临泉方山三县与石州分治〉 〈河曲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金大定二十四年。改为州距黄河五十二里置河曲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元省〉 〈国朝复立为县属太原府平定州亲领县一平太原志古冀州之域舜分属并州之地。春秋时〉 〈属晋秦属上党汉为太原之东境上党之北境。汉书理志。此为上艾县也东汉属恒山国晋属乐平郡元魏为西阳郡后复为乐平郡。仍改上艾县〉 〈为石艾县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辽州大业初州废属太原郡。又以石艾县属受州古受州城在城西三十里今赛鱼村是也。唐武德三年属辽〉 〈州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属并州。天宝八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有广阳故城为名歴五代不改。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镇〉 〈州广阳县建为平定军盖太祖征太原。先克此县遂因隶镇州。四年太宗平河东因改其广阳县为平定县。又废承天军为寨。徙其民人于故榆关。〉 〈今州是也即城东北隅筑罗城九里二十六步以平定乐平隶焉今下城是也熈宁七年废辽州省平城和顺二县入辽山隶平定军元丰八年复〉 〈立辽州二县还旧金为太原支郡大定二十二年十一月改军为平定州仍辖平定乐平二县元初以土人聂珪为元帅威孟皋和辽仪邢晋等处〉 〈隶焉至元三年辽和仪入平阳威入广平盂隶太原邢入顺德省平定县改皋州为乐平县隶焉〉 〈国朝仍为平定州领乐平县属太原府元一统志金兴定二年升为防御以寿阳县来隶后复还旧属元初因之至元三年省平定乐平二县入平州〉 〈七年复立乐平县为属邑乐平县太原志在禹贡冀州之域后分为并州之地按晋阳志云春秋时〉 〈东山皋落氏之国晋献公使大子申生伐之遂为晋地三卿分晋地入于赵秦属上党郡前汉为上党郡之沾县后汉魏因之晋秦始中分治乐平〉 〈郡沾县属焉又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九年省郡及县明帝孝昌二年于辽州和顺重置乐平郡及县北齐移治沾城今县是也隋初郡废〉 〈开皇十六年增筑大之置辽州于此乐平属焉又分置东山县大业二年省辽州及东山县以乐平县属并州唐及五代无所改易宋初用兵攻河〉 〈东曹彬首下乐平于乾德三年升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复征河东刘继元降以广阳县地当冲要又先克复乃升为平定军废平晋军复乐平〉 〈县以隶焉金因之至兴定二年改乐平为皋州元因之中统元年改皋州为乐平县至元三年省入平定州亲管至元七年后立乐平县〉 〈国朝因之隶平定州元一统志唐武德三年复置辽州于乐平又以石父属焉六年移辽州治于箕山县以乐平石艾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复〉 〈属并州保德州太原志本州前代无所考旧志云止立林涛寨有城郭遗址元隶〉 〈府州所辖府州即府谷县春秋属晋地即林胡是也晋灭入于胡汉唐以下不闻其传至宋淳化四年置定羗军隶岚州所治景德二年为与河西〉 〈府州对境改为保德军后景德四年始立州事金大定十二年倚郭立保德州县事元仍立保德州隶太原亲管至元三年并岢岚隩州芭州入本〉 〈州所辖至元四年将岢岚并入管州。其隩州芭州民隶本州亲管隩州见有城郭芭州城邑隶延安路地界本州止管东境民户。〉 〈国朝初亦为州。直隶山西省洪武七年。改为县。隶太原府。洪武九年复改为州仍隶太原府。〉 〈岢岚州亲领县二。 岚县 旧岚州 兴县 旧兴州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禹贡冀州之域又属并州元魏。为岚州治所隋大业中置岢岚镇〉 〈唐武德中。亦名奇岚军。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宋初。为奇岚军。金改岢岚州元并其地入岚州置岢岚巡检司。太原志按古记云。北齐二清二年筑〉 〈苏孤戌颠国祚永宁府。为河水毁城之东北角汉时东移一十里。名安元城。此城芜坡达岭唐迁于西南筑平城名曰岢岚军城周五里倚郭岚谷〉 〈县。共为治焉。旧志云北河清二年筑汉时东移一十里唐迁于西南今考北齐之后。止有北汉北汉之后自兴宋接无复唐称夫姑疑以待参〉 〈考。至宋元丰八年太守贺诏庆于城之巽维展筑四里。至大观元年太守王喆重合城壕碑记云保德火山宁化皆为岩邑维岢岚于乎地置之。金〉 〈大定二十三年刺史耶律万家奴授宣诰改军为州充刺史所置岚谷县为司候司。隶岚州节度使郭周后改防御使亦隶岚州所辖元初郭周立〉 〈关外六州元帅府便宜行事至庚寅年隶太原亲管至元二年并入岚州所管当年六月革罢依旧立岢岚州事至元三年并岢岚入保德州至元〉 〈四年省入管州至元五年并入岚州止立巡检司国朝因之洪武七年立镇西卫新修筑城方圆五百三十三丈洪武八年正〉 〈月又置县洪武九年正月改县为州。所辖与县岚县直隶太原府元一统志春秋属晋后为楼烦王所据赵惠王减楼烦。尚有其地以为县泰为太〉 〈原郡汉为汾阳县东汉末郡邑虚曹魏立新兴郡西晋未为刘元海之赵地石勒为复赵。永和六年冉减之即为魏地寻属所无。复为符圣并〉 〈之圣败后魏道武立并州国中山遂有其地后魏未于此置岚州国州界内岢岚山为名隋大业四年置楼烦郡以静乐县属焉唐武德四年平刘〉 〈武周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东属其平分耕岚城置合会书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 〈县移旧岚州。其平人以北管州之静乐县乘为七年置临半县十九年省合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改临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县八年又〉 〈省。天宝元年。后为楼烦郡乾元九年后为岚州领宜芳静乐含河。岚谷四县宋割静属宪州岚谷入岢岚军初楼烦有县属宪州。乃唐龙纪元年〉 〈即楼烦监西一里置为州治至是以县属岚州。金天会六年。并岚州为镇四军节度。按州旧治宜芳县元废宜芳县至元二年。省考岚。宁化管州。楼〉 〈烦入焉。三年复省岚州宁化楼烦等入管州。五年以岚州自古名郡后置又省岢岚。宁化楼烦管州入为。十年县废。复并入管州。二十二年后置。以〉 〈辖岢岚巡检司。郡县志灵州。旧楼烦监牧。元隶儱右节度使。唐至德后。属内飞龙使。岚州刺史领监牧员元十五年。杨铢焉监牧使逆专领监〉 〈司不系州司龙纪九年太原李克用为晋王时奏尽宪州于楼烦监宋因之。领县三咸年直年以州卑溢多水。移治静军之静县遂废军又废〉 〈天池元池二隶入静乐楼改隶岚州旧本下州今升为中州管县一熈宁三年州废以静乐隶岚州十年后宪州。仍领静乐一县政和五子赐郡〉 〈名汾源宁化军本岚州之故军东北楼旧界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宁化县五年改为宁化军初管县一。曰宁化熈宁三年废元祐九年后乐宁三年〉 〈人废为镇太平寰字记岢岚军理岚各县在楼烦郡北百里隋火业中置岢岚镇押草城川贼路唐长毒中李迥秀置军长安三年于北置岚谷〉 〈县神龙二年废。开九十二年重置县今后为军旧取东北岢岚山为军名岢音贺〉 〈岚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周春秋属晋后为楼烦所据。赵减楼烦。以其地为县秦为太原郡汉为汾阳县东汉末其地空虚三国魏立新兴郡〉 〈元魏于此置岚州隋置楼烦郡唐政德四年置东会州州罢复置岚州天宝元年。后为楼烦郡乾元九年复为岚州金为镇西军节度。元役为岚〉 〈州省岢岚入焉太原志本县属冀州之地故尚书大傅云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以地形观之是也。三代以下迄于五代无可考旧城周六里二〉 〈十四步不知何代所筑。至宋元丰年间于旧城北展筑三面记四里二百令六步使立岚州节度使。所辖三州管州岚州保德州三县二司倚郭宜〉 〈芳县合河县。楼烦县。录事司。金因之不改元省并宜芳县录事司外保德州岚州管州合河楼烦。各另所置隶太原亲管至元二年省并岢岚宁化〉 〈管州。楼烦四处。隶岚州所辖当年革罢至元三年。分宁化岚州楼烦隶管州所辖至元五年。复为岚州省并管州宁化岢岚楼烦四处隶本州亲管〉 〈后至元间分管州为州治兴本州俱隶太原路国朝改为岚县。至洪武八年正月改岢岚为县直隶太原府九年又改岢岚〉 〈为州。本县属焉兴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汾阳县地元魏于蔚分谷置若汾县属〉 〈神武郡隋开皇六郡罢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唐武德四年改临淳县属岚州贞观改曰合河县太原志古汉汾阳之地〉 〈唐贞观元年始得合河之邑。号其县城旧置于黄河东岸。宋元丰未。以其濒河地窄东迁于蔚汾水之上。川谷宽坦处置邑。遂今地名蔚汾。又云自〉 〈岚州所辖金兴定二年。晋阳公以此方濒河地重民繁。改合河县为兴州前元相因不改至中统二年。南北两路宣慰使司改本州为合河县事〉 〈隶太原亲管中统三年复立兴州国朝洪武二年复改为县隶太原府至洪武九年改岢岚为州拨本县属焉〉 〈代州着属太原路亲张县三崞县旧州五台旧台州繁峙旧坚州太原志本古唐国禹贡冀州之域历代所属与并州同春秋时属晋三〉 〈卿分晋其地属赵赵有代勾注之地河东记云代勾注之地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鴈门县界西径山是也初赵襄子杀代王而夺其地至赵武灵王〉 〈破澹林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阴山河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鴈门代郡秦庄襄王三年攻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地也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鴈〉 〈门其一也至汉高祖遣陈稀镇守䤭叛高祖讨平之因封其子恒为代王后为文帝后汉书云建安二年又立新兴郡于太原北界后废东汉末北〉 〈邉兵乱地荒魏徙鴈门郡南度勾注置广武城即州西故城也晋如之。后魏置梁城繁峙二郡于此寻废至文帝移置广武东上馆城内即今城也〉 〈隋开皇五年改为代州取古代郡为名置都督府太业三年蔚州废以灵丘县来属改为鴈门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领〉 〈鴈门繁峙崞五台四县五年废緫管六年又置管代忻蔚朔四州贞观四年督灵州六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怀化县来属高宗废怀化县〉 〈嗣圣元年又领武延县天宝元年改为鴈门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置代州后唐李克用为鴈门节度使死于代其子庄宗就为陵庙葬于旧〉 〈古城东今柏林是也宋为防御领县五鴈门五台崞繁峙唐林景德三年省唐林入崞县金太宗天会六年八月以代州置振武军节度使领县四〉 〈鴈门崞五台繁峙录事司一支郡二宁化军火山军世宗大定二十年以铸钱置阜通监代州兼领之二十二年火山宁化军改为州二十六年改〉 〈火山州为隩州章宗即位罢铸钱监废宣宗贞佑二年置西面经略司于代州三年七月割朔州广武县来属七月升繁峙县为坚州四年正月升〉 〈五台县为台州兴定三年升崞县为崞州元本州止领鴈门县录事司中统四年并省入代州隶太原路〉 〈国朝洪武二年改为代县隶太原府。八年复改为代州领五台繁峙崞县仍隶太原府。元一统志按晋天文志鴈门入东并十六度代郡入东丹二十〉 〈度秦始皇十三年移楼烦隶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馆城是也续汉书云鴈门郡。领县十四。理除馆复周灵肆州。大象元年。因九原城。移碑州于〉 〈此。金天会六年改邹督府为代州震或军本州置西而制置经略使司又置宣抚司领宁化火山二军鴈门繁峙五台崞四县。元罢宁化军立巡检〉 〈司入管州火山军立巡检司入保德州繁峙升为圣州。崞县升为崞州五台升为台州不相统摄惟存鴈门一县中皖四年并录事司并入州自理〉 〈崞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崞县属鴈门郡汉东荒废晋复买元魏改为石城县东魏豊廓州于此北齐省郡文立北显州后周废隋开皇十〉 〈六年改为平寇县大业初改曰崞县唐属代州后改曰唐林五代梁间平二年以为曰县宋景德二年省入崞县金四之元已卯子升为崞州隶〉 〈太原路国朝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属太原府八年复改属代州太原志崞县三代以〉 〈下无文籍可考按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四年冬以拓拔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民于陉南集覧注云崞汉鴈门〉 〈郡县今太原府崞州是也西南有崞山县东楼烦故城遗址存焉至隋唐宋俱为崞县隶代州至金末改为崞州隶太原府。元因之与地广记唐属〉 〈代州有崞山故楼烦县本楼烦胡地赵武灵五取之。置县二汉属鴈门郡魏晋废为故城在令县东故唐林县本武延县元一统惠东置廓州〉 〈于此。以开廓土疆为称。寻废。分为广安。未定。建安三郡。以顿军户北齐省郡又立北显州后周发隋开皇十六年。改为平寇县。大业初改曰崞县唐〉 〈属代州唐证圣元年析崞五台置五延县。神龙后。改曰唐林五台县大明清类天大分野之书汉虑县属太原郡晋省元魏孝文后〉 〈置属新兴郡北齐改属鴈门郡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县东五台山为名五代宋并因之金贞佑四年升为台州属太原路。元因之。〉 〈国朝洪武二年改为五台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代州。繁峙县太原志本汉繁峙县属鴈门郡自东汉至晋并因之后魏升为繁〉 〈峙郡后周郡县并废隋开皇十八年复置于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戌。县有魏武州。及吐京新安三郡侨治城中寻废大业十二年。移县于武州城唐〉 〈圣暦二年。以县在平川难以固守遂东移今治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宋属代州金贞佑三年。升繁峙县为坚州。隶太原府。元因之。〉 〈国朝洪武二年。改坚州为繁峙县属太原府。至八年改代县为州。拨繁峙县隶马。元一统志后齐改为北灵州。年废。〉 〈忻州旧县二亲领县一定襄太原志按晋阳志云古并州之域春秋晋地也三晋既分属赵秦隶太原郡汉为太原之阳曲也后汉灵帝末西羗〉 〈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并流徙分散。其地遂空建安中曹公集塞下荒郡流民。聚之九原界。立为新兴郡。领九原定襄云中鴈门等县郡治〉 〈九原复徙阳曲县于晋阳之北。晋因而不改。永嘉之乱。入于二赵前赵刘曜后赵石勒水经注云后魏天锡中治四芦镇因四芦川为名后徒九原〉 〈城元魏太平真君七年立肆州尔朱氏之乱州废天平二年复治肆州治于秀容城领灵丘等八县后周武帝徙肆州于鴈门郡隋初复立新兴郡〉 〈铜川县郡寻废开皇十八年复置忻州盖取忻口为名治九原城又水经注引魏氏土地记曰汉高祖至平城为北军所围。用陈平计得免还师而〉 〈南次于滹沱水曲六军忻庆举口而笑故谓之忻口。炀帝大业二年废州及铜川县。以其地入于栖烦郡故隋地理志无忻州而楼烦郡有秀容县〉 〈唐高祖义兵初起复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武德元年复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州为郡改忻州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州五代〉 〈不改宋治团练使。金源氏改为刺史。仍隶太原府为支郡元初改忻州为九原府尝置宣抚使寻复改为州统秀容定襄二县。〉 〈国朝因之。省秀容县。仍辖定襄县。元一统志秦属太原郡。今州。即汉大原郡之阳曲地。黄河十里一曲。此当曲之阳。饮曰阳曲。东汉末。于今州地置新〉 〈兴郡晋惠帝改晋昌郡。及永嘉之乱入于二赵。前燕前秦后燕后魏唐天宝元年改为定襄郡定襄者。以汉有定襄城为名。按河东记。汉之定襄。今〉 〈朔州是也秀容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汉阳曲县地。东汉末。置新兴郡。及九原〉 〈县。元魏为肆州之境。又置秀容县后周徙肆州于鴈门。徙魏置秀容县。入九原城以西南隅定废寺为治所隋置忻州移县于北罗城内大业初州〉 〈州罢。还旧理。唐初复置新兴郡县徙于废寺旧治。五代宋金元并因之。属忻州。〉 〈国朝并入忻州。与地广记本汉汾阳县北属太原郡。东汉省之。北齐置平寇县。隋开皇初置新兴郡十年废平寇县。而自今宜芳秀容故城移县治此〉 〈十八年置忻州。唐因之元一统志东汉建安之末。置新兴郡及九原县因城西冈原九所而为之名。后魏肆州之境。明元又置秀容县于今县西〉 〈北五十里。孝庄帝于县东十里置平寇县元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为忻州郭下县。〉 〈定襄县太原志按晋阳志云。春秋时晋地。三晋为赵地秦属太原郡。汉为太原之阳曲县。汉书地理志。应邵曰。河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故名之。后汉〉 〈末。移其民于大原近界。置定襄县以处塞下定襄之遗民属新兴郡魏晋因之。晋惠帝时。迁弘农人杨钊等三千户于此。又改名晋昌县。后魏复为〉 〈定襄县。永安中改新兴郡为永安郡。置治于此。北齐武成河清三年周将杨忠率军袭并州。不克而还于时定襄。平寇。蒲子。三县。先无城郭。遂于本〉 〈县大城北面筑子城。置三县于其中隋开皇十年。敕使刘永清割军民户分入州县乃移平寇于代州之崞县。而定襄省入秀容县。唐武德二年。陷〉 〈于刘武周四年定襄王李大恩将兵来讨伪将杨长才以城降。遂于其城复置定襄县。五代及宋金元。皆隶忻州。〉 〈国朝因之。元一统志宋熈宁五年省元祐元年获置属忻州。金年改。元因之石州旧县二亲顿县一宁乡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禹贡冀州之〉 〈域。又并州地周战国初。赵之离石邑也。秦属太原郡汉为四河郡。晋𢙣帝为离石都尉。后石勒改为永石郡元魏更名离石镇。北齐初置怀政郡后〉 〈改离石郡。天保三年又置西汾州改离石为昌化县后周建德六十。改西汾州为石州。仍改昌化为离石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省。复置离石〉 〈郡唐武德元年复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贞观三年置都智。六年又省天宝元年改为召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宋淳化四年割州之临定二〉 〈年属晋宁事金年省改定邉为孟门县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入本州三年后立。至元三年。并孟门方山入离石为倚郭县隶太原路〉 〈国朝省离石入本州仍属太原府太原志按公廨记云秦伐赵以取离石秦时离石今石州是也西汉元朔间隶于西河晋之末年后赵石勒时改曰〉 〈永石郡魏兴复为离石唐武德初改郡为州至天宝元年改为石州昌化郡自宋及金相沿不改所领之县有六斯其一马温泉宁乡在州之南离〉 〈石为倚郭方山在州之北孟门临泉在州之西北实河东之名郡元己卯年为六县仍旧领焉中统二年省离石县本州亲管中统三年复立县事〉 〈至元三年并所管温泉入汾州孝义县并孟门方山临泉三县入倚郭离石。太平寰宇记两汉为西河郡圯有南单于庭。即左国城前赵记曰今离〉 〈石左国箄于所徒庭是也元一统志秦并天下属太原郡。两汉为西河郡。按晋天文志西河入尾度音惠帝以刘元海为离石都尉。故元海起事〉 〈于此后石韧改为永石郡。唐武德五年置緫管府领石北和北管东东会岚南定六州郡县志晋宁军本西界葭芦寨。元豊元年四月杖复。六月〉 〈并吴堡寨。隶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芦寨。给赐西人。绍圣四年收复。元符二年以葭芦寨为晋宁军。割石州之临泉隶为。知军领岚石路沿邉安抚使。〉 〈兼廉石抚州都世检使。大观三年。复以石州史胡县东县。离石县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周赵邑。秦县王义赵。取离石是也〉 〈复属大库郡。汉属西河郡东汉徙郡治此。晋为西河。后刘渊据此王谓之城。石勒改为永石郡。北齐置昌化县。属怀改郡。又置西汾州。后周〉 〈改昌化复马离石仍改西汾州为石州。县属焉。隋开皇初郡罗大业初州筑。复置离石郡唐武德元年复乌石州。天宝元年。曰昌化郡。寻复为离石。〉 〈以县石州宋金元并之国朝并入石州元一统志晋为西河盖日建安之末北人入居内郡。魏武〉 〈帝分其众为五部离石者以庄贤王去平县之去毕之子豹。豹之子渊世据此土谓之左成。黄初三年。刘元海为都尉治此。石勒改为永石郡。〉 〈元初仍旧。中统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复置至元三年省方山孟门二县及司礼司入焉。郡县志定胡县。本汉离石县地属两河郡周大象元年于〉 〈此置定胡县。及置定胡郡。隋以其地阨险固置孟门关。唐武德三年于县寔西定州。正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属石州宋因之〉 〈大观三年以县东属临县。本汉离石县地。周大象元年于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间皇元年。改乌突郡为太和郡。县为太和县三年郡废以精属〉 〈石州唐武德三年。改太和为临泉。宋国之。元符二年。以县东属太平寰宇记平夷县本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离石县西五十〉 〈一里置平其县属石州宁乡县太原志宁乡县。本汉离石地属西河郡。后周大象元年割离石县〉 〈西五十一里立平夷县隶石州隋属离石郡唐属石州。五代宋相沿不改。金泰和间。改为宁乡县。亦属石州。元丁酉年。另立县事隶太原路。戊申又〉 〈又属石州。至辛亥又隶緫管府。至元三年。复隶石州国朝因之。仍隶石州。属太原府〉 〈分野本府太原志周礼。春官保章氏之职。以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 〈星。汉书。地理志曰赵地昴毕之野。西有太原定襄郡晋书天文志曰。班固取三统。歴配十二次。其言最详又有费直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颇〉 〈有先后。后魏太史令陈卓言郡国所入宿度。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属并州。而费氏起危十四度。蔡氏起危十度卓云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三说〉 〈皆不同。唐天文志载一行之言曰。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国废置不同疆场舛差是守甘石遗术。而不知变通也。又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各〉 〈据当时暦数与岁差。迁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置中候。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着其分野虽州县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尔。天下山河〉 〈之象存乎两戒北戒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是谓北纪。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负险用武之国也。初毕十度余百四十一抄四之一中参七度终〉 〈东井十二度自汉之河东及上党太原尽西河之濵所以设险。限秦晋也。其地上应天阙南曲之阴在晋地众山之阳南曲之阳在秦地众山之阴〉 〈阴阳之气并故与东井通周礼职方氏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其川滹沱沤夷其浸涞易〉 〈至到本府境太原志东至真定府井陉县界故关界三百八十五里。 南至沁〉 〈州南关驿界二百一十里。 西至绥德州葭县黄河岸五百一十八里。北至大同府马邑县界鴈关北三百六十里。 东到真定府五百七十里〉 〈东南到辽州。三百七十里。 南到沁州三百三十里 西南到汾州二百三十里 西到绥德州葭县五百二十里。 西北到保德州黄河岸五〉 〈百八十里过河。抵沙漠。北到大同府。六百三十里。 东北到大同府浑源州六百一十里。〉 〈阳曲县东至寿阳县界王胡庄九十里。 南至太原县界马村一十五里西至交城县界故交村一百二十里。 北至忻州界关城子一百里〉 〈东到寿阳县一百六十里 东南到榆次县六十里。 南到太原县四十里 西南到太原县四十里 西到交城县二百四十里。 西北到静乐〉 〈县二百二十里。北到忻州一百四十里。 东北到孟县二百五十里。太原县东至榆次县界东贾村界二十五里。 南至清源县故亦镇。三十〉 〈二里 西至阳曲县界御道川山四十里北至阳曲县北屯村界三十五里 东到榆次县五十里 东南到徐沟县四十五里 南到清源县〉 〈四十里 西南到清源县五十里 西到阳曲县御道川山四十里 西北到阳曲县白道山四十里 北到阳曲县四十里 东北到阳曲县四〉 〈十里。榆次县东至寿阳县道平村界六十里 南至大谷县小常村界三十五〉 〈里 西至太原县西贾村界二十五 里北至阳曲县马圈头八十里东到寿阳县一百三十里东南到和顺县二百二十里。 南到太谷县〉 〈七十里 西南到徐沟县六十里西到太原县五十里。 西北到阳曲县六十里 北到阳曲县一百里 东北到寿阳县一百二十里。〉 〈徐沟县东至榆次县车辋村界。一十五里。 南至太谷县登丰村界。一十五里。 西至清源县支村界。一十五里。 北至太原县三贤村界。一十五〉 〈里。东到榆次县六十里。 东南到大谷县三十里。 南到大谷县三十里 东南到祁县七十里。西到清源县三十里。 西北到太原县四十〉 〈五里。北到太原县四十五里。 东北到榆次县六十里。太谷县东至和顺县樵红色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榆社县裴坊村界〉 〈四十里。 西至祁县白圭村界一十里 北至徐沟县李青村界。一十五里 东到和顺县二百二十五里。 东南到榆社县一百五十里。 南到〉 〈榆社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祁县五十里 西到祁县四十里。 西北到徐沟县三十里 北到徐沟县三十里 东北到榆次县七十里〉 〈祁县东至太谷县榆林村界。三十里 南至沁州南关界。八十里。 西至文水县元村界。一十里。 北至清源县罗村界。三十里。 东到太谷县四〉 〈十里。 南到沁州二百二十里。 西到文水县六十里。 北到清源县六十里。 东南到沁州武乡县。二百二十里 西南到平遥县四十五里。〉 〈西北到交城县六十里。 东北到徐沟县七十里。交城县东至清源县蒿泊村界。一十五里。 南至文水县南辛安村界。一〉 〈十五里。西至石州龙王𡺠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静乐县鴈门村界一百六十里 东到清源县四十里。 南到文水县五十里。 西到石州二〉 〈百九十里北到静乐县三百里。 东南到祁县六十里。 西南到文水县四十里。 西北到岚县三百里。 东北到阳曲县二百四十里。〉 〈文水县东至祁县成赵村界。五十里 南至汾州文同村界。二十里。 西至石州丁家山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交城县步双村界。二十五里。 东〉 〈到祁县六十里。 南到汾州七十里 西到石州丁家山一百四十里。北到交城县五十里。 东南到平遥县七十里 西南到汾州七十里。〉 〈西北到交城隆门山四十里 东北到交城县四十里。清源县东至徐沟县界黑城村一十五里 南至祁县界北左村三十里。〉 〈西至交城县界义望村二十五里 北至太原县界故驿北镇八里。 东到徐沟县三十里。 东南到祁县七十五里 南到祁县六十里。 西南到〉 〈交城县五十里。 西到交城县四十里 西北到太原县五十五里。 北到太原县四十里。 东北到太原县四十里〉 〈寿阳县东至平定州界汗桥界四十五里。 南至榆次县界碾子平。七十里。 西至阳曲县界马圈头。七十里。 北至盂县瓦合钵岭界。三十五里〉 〈东到平定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到乐平县一百八十里。 南到榆次县一百三十里。 西南到榆次县一百二十里。 西到阳曲县一百六十里。〉 〈西北到盂县一百二十里。 北到盂县七十五里。 东北到平定州。一百二十五里。〉 〈盂县东至真定州平山县十八盘界七十五里。 南至寿阳县瓦合钵岭界四十里。 西至阳曲县界黄鼠村一百四十里。 北至五台县牛道岭〉 〈界一百六十里东到真定府平山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到平定州一百二十里 南到寿阳县七十五里 西南到阳曲县二百五十里 西〉 〈到阳曲县二百七十里 西北到定襄县一百六十里 北到五台县二百四十里 东北到真定府平山县二百二十里〉 〈临县东至石州连支山界七十里 南至石州界一百里 西至黄河岸一百一十八里北至兴县界堠堰界七十里东到石州二百一十里。〉 〈东南到石州一百四十里南到石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南到黄河岸一百二十里 西到浽德州葭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兴县二百里〉 〈北到兴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到岚县二百二十里静乐县东至忻州石大桥界七十里 南至交城镇城底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岚县社干沟界。三十里 北至朔州分水岭界一百四十里 东到忻州一百八十里 南到交城县三百里 西到岚县六十里。 北到〉 〈朔州三百里。 东南到阳曲县二百二十里。 西南到岚县九十里 西北到岢岚州一百二十里 东北到崞县二百五十里。〉 〈平定州东至真定府井径县故关界。八十五里 南至乐平县烽火岭界四十里。 西至寿阳县张静界七十五里 北至盂县界韩庄村六十里。〉 〈东到井陉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到井陉县一百六十里。 南到乐平县六十 里西南到寿阳县一百二十五里。 西到寿阳县一百二十里 〉 〈西北到盂县一百二十里北到盂县一百一十里 东北到真定府平山县一百五十里〉 〈乐平县东至真定府赵州赞皇县黄沙岭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辽州和顺县界李阳村松子岭四十五里 西至寿阳县堡底村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平定州烽火岭界二十里 东到赵州赞皇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到顺德府邢台县二百四十里 南到和顺县九十里。 西南到和顺〉 〈县二百一十里。 西到寿阳县一百九十里。 西北到寿阳县一百八十里 北到平定州六十里。东北到平定州九十里。〉 〈保德州东至前武州界大塔一百里。外抵沙漠。南至兴县赤谷口界九十里。 西至黄河东岸一里。 北至黄河南岸一里。 东到前武州界大〉 〈塔一百里外抵沙漠。 东南到岢岚州一百八十里 南到兴县一百六十里 西南到兴县一百九十里 西到黄河东岸一里河抵沙漠 西〉 〈北到黄河岸一里过河抵沙漠 北到黄河南岸一里过河抵沙漠 东北到前武曲县界炭水三十五里外抵沙漠〉 〈岢岚州东至静乐县界暖泉七十里 南至岚县界左马岭六十里 西至兴县界青草沟六十里 北至前武州界无家庄五十里迤北抵沙漠〉 〈东到静乐县一百四十里东南到静乐县一百二十里 南到岚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兴县一百四十里 西到兴县一百四十里 西〉 〈北到保德州一百八十里 北到前武州燕家㽵五十里迤北抵沙漠。东北到前武州荷叶平荒山六十里〉 〈岚县东至静乐县社干沟界三十里 南至石州赤坚岭铺界九十里西至兴县界河口九十里。 北至岢岚州之马岭六十里。 东到静乐县〉 〈六十里 东南到交城县三百里 南到石州二百七十里。 西南到临县二百二十里。 西到兴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岢岚州一百四十里〉 〈北到岢岚州一百二十里 东北到静乐宁化山一百四十里。兴县东至岚县界烧炭塔六十里。 南至临县界推老岭八十里。 西至〉 〈黄河六十里 北至保德州界姜家㽵七十里。 东到岚县一百五十里东南到岚县一百九十里。 南到临县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临县二百〉 〈里 西到黄河六十里过河抵沙漠。 西北到保德州一百九十里 北到保德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到岢岚州一百四十里。〉 〈代州东至繁峙县界杨兴堡村五十里。 南至五台县杨林岭七十里。西至崞县界班聂村三十里。 北至马邑县界鴈门关四十里。 东到繁〉 〈峙县七十里东南到繁峙县七十五里 南到五台县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崞县六十里 西到崞县六十里 西北到马邑县一百四十里。〉 〈北到马邑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到山阴县一百二十里繁峙县东至灵丘县井子头村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五台县华严岭界〉 〈八十里。 西至代州留述村界二十里。 北至应州书堂崖村界六十里。东到大同府灵丘县二百一十里。 东南到大同府灵丘县二百二十〉 〈里。 南到五台县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五台县一百五十里。西到代州七十里。 西北到大同府山阴县一百三十里。 北到大同府应州一〉 〈百一十里 东北到大同府浑源州二百二十里五台县东至阜平县观音堂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五县牛道岭界八十〉 〈里 西至崞县榆车岭界七十里 北至代州杨林岭界五十里 东到阜平县二百五十里 南到孟县二百四十里 西到崞县一百四十里〉 〈北到代州一百二十里 东南到平山县四百一十里 西南到定襄县九十里 西北到代州一百四十里东北到繁峙县一百五十里〉 〈崞县东至五台县榆车岭界七十里 南至忻州忻口界六十里 西至静乐县宁化镇界一百里 北至代州茹解村界三十里 东到五台县〉 〈一百四十里南到忻州一百二十里 西到朔州一百五十里 北到代州六十里 东南到定襄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到静乐县二百五十〉 〈里 西北到朔州一百五十里东北到代州六十里石州东至汾州黄芦岭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宁乡县界金同村三十里〉 〈西至黄河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岚县界东候木沟一百八十里东到汾州一百八十里 东南到本州白马山四十里接连宁乡县尖杨〉 〈山 南到宁乡县五十五里西南到宁乡县七十里 西到绥德州吴堡县一百二十二里 西北到临县一百四十里 北到岚县二百七十〉 〈里 东北到交城县二百九十里宁乡县东至汾州黑岭界六十里 南至隰州分义岭界七十五里 西〉 〈至黄河岸一百五十里 北至石州界堠沟界二十五里 东到汾州一百四十里 西到黄河岸一百五十里 南到隰州二百四十里 北到〉 〈石州五十里东南到孝义县二百一十里 西南到石楼县一百七十里 西北到石州七十里 东北到本县杨家社二十里。接连石州白马〉 〈大山忻州东至定襄县智村铺界二十五里 南至阳曲县石岭关界四十里〉 〈西至静乐县石子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崞县界候界六十里 东到定襄县四十里 南到阳曲县一百四十里 西到静乐县一百八十里〉 〈北到崞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到阳曲县界七顶山接连广谷大山四十里 西南到阳曲县界赤塘关接连白马大山五十里 西北到崞县界〉 〈流㽵接连云中大山六十里。 东北到定襄县六十里定襄县东至孟县扶城口界六十里 南至本县丛蒙大山二十五里〉 〈西至忻州界北胡村一十五里 北至崞县横道村界三十里 东到孟县一百八十里 东南到孟县一百六十里。 南到本县丛蒙大山二十〉 〈五里。 西南到忻州广峪山三十里。 西到忻州四十里 西北到崞县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崞县一百三十里。 东北到五台县九十里〉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二百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