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三千十 人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十 〈九真〉

  人〈同人卦三〉

  六二同人于宗吝〈程子传二与五为正应。故曰同人于宗。宗。谓宗党也。同于所系应。是有所偏与。在同人之〉

  〈道为私挟矣。故可各。二若阳爻则为刚中之德。乃以中道相同。不为私也。朱子本义宗。党也。六二虽中且正。然有应于上。不能大同。而系于私。吝之〉

  〈道也。故其象占如此。朱子语类伯丰问同人。皆有争夺之义。曰。只是宁六二阴爻。却六二自与九五相应。三以刚居刚。便迷而不返。四以刚居柔。便〉

  〈有可返刚底一道理系辞云。近而不相得则凶。如初上则各在事外。不相干涉。所以无争。㽦董楷集说朱氏附录。易虽抑阴。然有时把阴为主。如同〉

  〈人是也。然此一阴虽是一卦之主。又却柔弱做主不得。问六二与九五柔刚中正。上下相应。可谓尽善。却有同人于宗各。与先号咷之象。如何。曰。〉

  〈以其大好两者。时位相应。意趣相合。只知欵宻。却无至公大同之心。未免。系于私。故有各。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固是他好处〉

  〈然于好处犹有失。以其系于弘𦟻。而不能同也。赵与迿易遗说朱子语录。问同人三四皆有争夺之义。何也。曰只是争六二一爻。凡易之情近而不〉

  〈相得。则凶。六二与九五相应。三以刚居刚。则便迷而不返。四以刚居柔。便有反侧底道理。初上则在事外。不相干涉。所以无孚。吴必大录王弼注应〉

  〈在乎五唯同于主。过主则否。用心楄狭。鄙吝之道。否。方有反。又备鄙反褊。必浅及。狭。户夹反。孔颕达正义系应在五。而和同于人。在于宗族。不能〉

  〈弘阔。是鄙吝之道。故象云吝道也。李鼎祚集解荀爽曰。宗者。众也。三据二阴。二与四同功。五相应。初相近。上下众阳皆欲与二为同。故曰同人于宗〉

  〈也。阴道贞静。从一而终。今宗同之。故吝也司马温公说六二。同人于宗吝何也。宗者。类也。于类之中。又有类焉。是故同其类者。所同狭也。故吝。都洁〉

  〈易变体义此同人之干也。而爻辞云尔者。夫六二柔而正也。九五刚而正也。刚柔皆正。而又为正应。故有同人于宗之义。宗非母族。非妻族也。在三〉

  〈族之中。为父之党。而干有父道。故为同人之干。然干之全体。则有父道。侍其一爻。而刚正在上。则懂能为宗。而六二之所同。则所谓善内亲。而为睦〉

  〈者也。故有同人之干之义马。蔡节斋训解宗主也谓二与五本应。故曰宗。虽以中正。所同狭矣冯𠋣辑注六二同人于宗。亲其所视之象。 各。占赵〉

  〈汝梅辑闻六二。同人于宗吝。二与五皆在经卦之中。犹宗人之象。 二五同宗。不容不同。宜为同人之盛。而云吝者。非为同于宗而吝也。以三四惎〉

  〈闻其闲。欲害之而吝也。同之正者尚尔。况不正者乎。姑汾遁叟证类指龟于同人之世。有应在五。惟同其主。同心褊狭。不亦吝乎。故曰同人于宗吝〉

  〈方之古人。如白圭自云治水愈于禹。孟子言禹之治水。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是志在一国。不顾天下者也。象曰。吝道也。陈深读易编二〉

  〈以一阴为此一卦之主。众阳皆欲与同。五为正应。二未应五。而先同于下同于宗也。虽居中得正。然质桑而近于私。不能大同。故至于各也。陈普觧〉

  〈六二同人于宗。卦唯一阴而复居二。是其所同。止于其党也。吝。不广丁易东象义六二同人于宗吝。同宗谓同体也。六二当与五同。而九三同体。〉

  〈与二相近。二往同之。则吝矣。或曰。二之五则上体成离。下体成干。不离此二卦。反其本宗故曰同人于宗。所同者狭。此吝道也。 以象言之。干有伏〉

  〈坤而六二本坤。坤为吝啬。同人于宗。所同有限。有啬吝之象。与悔吝不同。此人言同人于宗。所同不广。故为吝道。吴澄纂言六二。六居第二画。为〉

  〈同人之干。同人于宗象也。宗。如宗子之宗。六二为一卦之主。犹宗子为一族之主也。凡宗者。各有所宗。非天下为公之同也。六二以中正应九五。〉

  〈同乎九五而已。他无与同者。是六二之为同人。不过于其同宗之人。而同也。 吝。占也。程子曰。同于所系应。是有所偏与。在同人之道。为私狭。故可〉

  〈吝。吴澄纂言外翼宗 同人二同人于宗。 睽五。厥宗噬肤。 宗字从宀从示。庙中之室。神示所居。离之中画虚处。象庙之室。凡嫡长子主宗庙之〉

  〈祭者。谓之宗子。宗子统众兄弟。同人之二。睽之五。皆为卦之主。犹宗子之统众兄弟也。故谓之宗。俞琰集说六二。同人于宗吝。易以同体居先者。为〉

  〈宗与睽。六五之宗同。同人之道。外同于野则亨。今不外同于五。而唯内同于初。吝道也。睽之五。与同人之二。皆离体。离以柔爻为主。而二卦皆以刚〉

  〈爻为宗。何也。曰。崇阳而抑阴。易之教也。张清子附录悔者。自凶而趍吉。吝者。自吉而趍凶。芩董铢胡炳文通二往同五复成离。五来同二复成干。往〉

  〈来相同。干离各反其本。是之谓宗。又礼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檷为小宗。同人于宗。似不失其为六二之正也。较之于野之同。则亦系于私矣。初〉

  〈九出门无所系。故无咎。六二于宗。有所系。故吝。董真卿会通冯氏当可曰。以卦体言之。则有大同之义。以爻义言之。则示阿党之戒。 双湖先生曰。〉

  〈卦统论干。天下同乎离。六二之人。而六二爻。则自论其与人同之道。固不可以一槩谕也。所引蔡氏曰见前祭节齐训觧齐履谦本说柔而在内。自〉

  〈为同者。宗宗室。诗曰。宗室牗下。梁寅参义卦唯六二一阴。诸阳皆欲同之。二又中正。足以致人之同。使其无所私系。则善矣。而二乃应五。是未免于〉

  〈分也。故为同人于宗。其所同者。止于宗党。而不能及远。吝之道也。许鲁斋先生心法同人于宗吝。同人于野亨。同人于宗。所同者几人。则其所失者〉

  〈多矣。所以孤立无援。人要与天下人同。何必同宗。伯牙子期。岂所谓同人者耶。同人于宗。所得盖少。或有乖异。便失所同。如孔子温良。恭。俭。让。与闻〉

  〈国政。天下翕然相从。桓魋之害。孙叔之毁。盖一二耳。不害其大同也。伊洛诸先生有同人于宗之弊。其气类同者。则推等标榜。无所不至。其不同者。〉

  〈则槟斥不能合。谓其同者。皆善类。不同者皆恶人也。宁有是理。此所以百年孤立。常有仇敌惜哉。圣人不如此。出门。同人。同人于野。中间有三五个违悖〉

  〈不合。离弃者。不能为多𦔳之害。当知此。异斋私垫讲义易以一阴一阳位二五。而主一卦者四。师。比。同人。大有也。卦皆以会合众大。立义善一之。能〉

  〈得众也。锡命。专也。显。比顺也。厥孚交如。威如柔而尊也。独同人之二。圣人吝之。何也。夫同人之得以为同者二也。而同人之不得以善其同者。亦二〉

  〈也。同人之世。彻藩蓠。去城府。洞然八荒。皆我闼也。而今也伏戎于三。乘墉于四。大师于五。乖争逆戾之气象。军见无余。岂所以为同者耶。夫君子之〉

  〈于世。非几于以己徇人也。而亦不能以己咈人。旷然大公。物来顺应。斯以为同而已矣。是故。吾无不可与同之人。而人亦无所不同于我。虽所同者。〉

  〈有可有否。而吾未尝以可否先入乎其心。今六二同人之主也。心一系于五。而若三若四皆在所绝。一隘其心。而人皆有所愤惋而不平。激三四之〉

  〈纷纷。而累五于不得不竞之地。皆二之为也。而穷其所始。则自一念之隘始嗟夫。人之不可以隘也。如此哉。古之圣贤恢拓其心与天地际。其待人〉

  〈接物。休休乎其容。融融乎其和。而人亦安为之徒。在此无恶。而在彼无数非诡随也。非泛交也。马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既与之〉

  〈并生斯世。则未有能会人而独立者。不能舍人而独立。而吾乃以私意小智。强立分别。于其间。所同者至寡。而所遗者至众。是亦大不量已而已矣〉

  〈人之同于我者。皆其不弃我之美意也。彼方为同。而我则自异。斯人也。其不见绝于人。则幸矣。何人之可绝哉。作易者。吝同人之二。吾于此得处世〉

  〈之大法焉。故识之以破吾心之隘。虽然孔子于阳货。孟子于王驩。非隘欤。曰孔孟之与人同多矣。虎与驩非其类也。同固所以为同。而不可苟同者。〉

  〈亦不敢以强同。孔孟奚其隘。夫易固曰。君子以同而异。孔孟奚其隘〉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程子〉

  〈传诸卦以中正相应为善。而在同人则为可吝。故五不取君义。盖私比非人君之道。相同以私。为可吝也。卜子夏传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不能〉

  〈大同。守宗独应。失其于野之义。可惜也已。李鼎祚集解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侯果曰。宗。谓五也。二为同人之主。和同者之所仰也。有应在五。唯同〉

  〈于五。过五则否。不能大同于人。则为主之德吝狭矣。所同虽吝。亦妻臣之道也。苏轼传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凡言媾者。其外应也。凡言宗者。其〉

  〈同体也。九五为媾。九三为宗。从媾正也。从宗不正也。六二之所欲从者。讲也。而宗欲得之正者。远而不相及。不正者近而足以相因。苟不能自力于〉

  〈难。而安于易。以同乎不正。则吝矣杨。龟山经说二系于正应。同于宗者也宗。其亲党也。与同人于野异矣。然二五以中正而应。虽系于宗。未至于凶〉

  〈也。故吝而已。张紫岩传二柔中为一卦主。圣人严为之训。曰。同人于宗吝。夫。君子无意于天下则已。君子而有意惠利天下。非同人则莫为之𦔳。而〉

  〈所同之狭。亦不能大有为于时。且二以阴居五阳中。群阳桀同。傥必欲舍刚阳。惟柔阴之从。则为吾应者鲜矣。又安能广揽人才。以辅成人主。有大〉

  〈之业哉。宜其吝象释之曰。吝道。谓于道为吝也。或曰。应五为宗。夫二五君臣位。且五阳二阴。非己宗也。语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羹。使骄且吝。其余不〉

  〈足观也已。周公惟贤才并用。不牵私党。道以盛行。二其慎哉。二居离中。离丽必有所附。其在同人。不可不慎。郭雍解在卦。论之。六二文明之性。固知〉

  〈同人之义。自爻观之。其才至柔。不足与立。安能大同于物。是虽知之力有所不能也。故彖之所论者。卦之德也。六二之所言者。爻之才也。然知同于〉

  〈五。不失上下之。分。又以中正同中正。亦何异于宗党。同于所尊者哉。然以同人之道论之。则小而吝矣。李光读易详说六二为一卦之主。以一阴而〉

  〈统五阳。非尽至公。何以服天下。今乃系应在五。虽位中正。所应偏也。他卦以有应为善。同人之世。当以天下为公。岂得有所偏应哉。咸之为义。当以〉

  〈无心感物。无远近亲疏之。间。而九四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孔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盖朋从尔思。则往〉

  〈来于心者。未离乎党与之间。故象以憧憧往来。为未光大。同人于宗。则吝道。其揆一也。朱汉上传二往同五复成离。五来同二复成干。往来相同。干〉

  〈离各反其本宗。同人于宗。所同狭矣。吝道也。易。传曰。同人不取君义。私比非人君之道。郑刚中窥余初九同人于门。止吝道也。同人于门。虽未至于〉

  〈野。然自门而出。不守所居。有旷远之渐矣。故人无得而咎。同人于宗。谓二五相应。情之所系。止其所亲。将以同人。而系情于所亲。吝之道也。随卦与〉

  〈同人固不同。然舍已从人。亦非偏党狭隘者所能。故于初九则曰。出门交有功。于六二则曰。弗兼与。弗兼与。亦谓二比初。而情有所系也。与比略同。〉

  〈问者曰。六二同人于宗。有吝道。而取以成卦何哉。曰。易以奶彖言者。一卦之义。以爻言者。一爻之义。亦犹履以六三成卦。至其爻则为咥人之凶。推此〉

  〈则见圣人随爻取义。不相牵碍者。大率皆尔。集传谓初动艮为门。二五相应干既成离。二五复位。离复成干。干离各反其宗。此于门于宗之象。所引〉

  〈鼎祚曰。侯果曰。见前李鼎祚集觧杨万里传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彖辞赞六二得中而应乎干。赞其德之中正也。爻辞吝。六二同人。而同于宗。〉

  〈吝其才之柔弱也。以同于宗族为同。则宗族之外。皆筑而封之于同之外矣。此楚人亡弓。楚人得之之心也。吝啬甚矣林栗集觧六二。巽也。以阴居〉

  〈柔。而在下卦之中。应在九五。而承于九三。连于九四。故曰同人于宗吝。异体为配。同体为宗。异类为配。同类为宗。宗也者。其族类也。三四有离兑之〉

  〈象焉。而九五则纯干也。是故二于五为配。而于三四为宗矣。何者。二三四为同体。巽离兑为同类。故也。以其皆体乎干。故有同人之志。以其兼乎离〉

  〈兑。故有宗党之嫌焉。同于宗党。羞吝之道也。或曰。二之所以为同人者。中正而应也。乃有同宗之吝。何哉。曰。吉凶无常。唯人所召。六二以离之中爻。〉

  〈而体乎巽。谓其居中守正。有应在五。而其性炎上。故曰同人于野。亨。谓其以阴居柔。体乎卑巽。而承于九三。故曰同人于宗吝。方其在彖也。知其为〉

  〈离。而未知其巽也。为故直言于野之亨。及其在爻。巽体成矣。故有于宗之戒也。然二不体巽。亦无以自存于三四之间矣。同于宗则吝。同于野则亨。〉

  〈君子之至于斯也。可不自求本心。而择其去就也哉。杨慈湖传同人之道恶其偏私。六二正应九五。有于宗之象。止同其宗人。亦不广矣。故吝。吝有〉

  〈小狭之义。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坤上六曰。其道穷也。此曰。吝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昏。故乱。故吝。一日觉之。则广矣大矣。六十〉

  〈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也。李谦斋详说以全体论之。二为一卦之生。同人之正也。以六爻论之。则二偏应于五。其同有不广者矣。同人之道以广大〉

  〈无私为心。而二徒知有五之可宗。不能大同。而系于私主。以是为同。鄙吝之道也。君子所谓可据。亦曰可。若所谓否据。亦曰否。如梁丘据之所为。君〉

  〈子奚取哉。冯椅辑注同人于宗。六二象 吝道也。道协声豆。与干反复道也。同言此取吝之道。冯椅辑传六二同入于宗吝。赞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林黄中曰。异体为配。同体为宗。二于五为配。于初三为宗。何者。同离体也。李季辩曰。众阳皆欲司二。而二与下礼司。司干宗也。然非王故吝。张舜〉

  〔插图〕

  〈文曰。亲其所亲。则疏者隔矣。党其所党。则远者疑矣。不亦吝乎。 初与三皆近而其情相得。又离之为卦本以一阴丽于二阳之间。其相与之同。决〉

  〈非干之三阳所能。间矣。特同人之义。贵乎大同。不贵乎自私也。右明象占程可久曰。当同人于野之时。仅同于宗所以吝也。张敬夫曰。同人于野。〉

  〈则曰亨。同人于门。则曰无咎。同人于宗。则曰吝。推此则圣人之心可见矣。卦曰同人于野亨。与二也。爻曰同人于宗吝。不与二也。同此六二。而一〉

  〈与一不与。何也。卦论成卦之体。爻论一爻之义也。右明爻义田畴学易蹊径同人六二 同人之干〉

  〈离下干下〉 〈父之族为宗。上卦干为父。下卦复变为干。同人于宗之象。〉

  〈干下干下〉 〈巽为羞吝之象。巽为股。离为相见之地道之象〉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王辅嗣。孔氏皆以此爻系应在五。为同宗之象。诸家因之。在易异体为配。同体为宗。异类为配。同类为宗。〉

  〈岂有二五相应之爻。各处上下之卦。而反为宗耶。故尝为之说曰。同人以二为主。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者。是也。五爻属阳。而一爻属阴。六二变。则〉

  〈六爻皆阳。其卦为干。上卦干。下卦亦干。从其类也。从其类者。同其宗也。诗公尸来燕于宗。在宗载考。是宗族所会聚之地。君子公以与人。虚以容物。〉

  〈来者不拒。往者不追。夫然后能大同也。今同人于宗者。私其家者也。私其家者。隔樊墙而分尔汝。是以亲其所亲。则疏者隔矣。党其所党。则远者疑〉

  〈矣。不亦吝乎。虽然人道亲亲为大。君子之仁爱。必自亲亲而始。同人为宗。固是私吝。然亦是人所共由之道。而非其他私意者之比也。故孔子释其〉

  〈象。而谓之道也。深意在此。卦变为干。干。父道也。宗在三族之中。为父之党。故为同人之干。魏了翁集义蓝田吕氏曰。六二独应。其志狭吝。非同人之〉

  〈公也。所引龟山杨氏曰。汉上朱氏曰。见前杨龟山经说。朱汉上传郑汝谐翼传从程氏赵以夫易通二用而刚六爻皆阳。同于其宗。是为纯干不还。〉

  〈其柔虽谓之吝。揆之于道何则当然也。。易祓緫义二为卦主。而言同人于宗。何也。谓系于所应而已。以一阴为众阳所归。而乃枢于系应之私。惟同乎。〉

  〈五。五与二中正而应。固有同人之道。然克敌而后相遇。则未能大同于物。亦吝道也。杨瀛四尚易通愚得之师曰。二爻同人之干。异体为配。同体为〉

  〈宗。二而之干。上下皆干矣。故曰同人于宗。虽不失其亲。而同者啬而不溥。故曰吝。愚曰。易随时取义。彖赞其德之中正。爻乃曰吝。盖同人之世。五〉

  〈不取君义。若六二以应干之同。而同比于五。则是君臣相欺。上下雷同。非有国者之福也。故曰吝。宗有二义。惟程朱主宗党之说为优。王景孟乃谓〉

  〈同人。天下大同之时也。卦唯一阴。众阳皆欲同之。使二于此曾无决择。非所谓君子之正也。宗云者。已之所。尊而敬。谓九五也。且引程子为未之思。〉

  〈愚按王说虽合彖意。然二五既是相得。何必曰吝。赵汝禖辑闻同人于宗。吝道也。释言吝道。谓二五之同。有致吝之道。非果吝也。圣人虑后世不满〉

  〈于二五。而他同。故特以吝道明之。所以足爻辞未足之旨。徐相直说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二与五正应。故曰同人于宗。宗。党也。唯同人于宗。他〉

  〈无所同。若几于鄙吝矣。象言吝道也。二不敢泛同。虽若鄙矣。然臣之事君。专一而无泛同。正合乎人臣之道也。张应珍解同人之世。贵乎同天下。同〉

  〈止于宗。则狭矣。故吝。宗言初九。九三。同体之宗族也。苏起翁读易记六二与九五为正应。应则有所系矣。故为同人于宗。宗者。同宗同祖之义。所同者〉

  〈狭。是为鄙吝之道也。二五易位。则离成干。干成离。离本干变是同人于宗。所同不广亦可鄙吝。爻变干伏坤为吝啬。故同人有限也。彖辞赞六二而〉

  〈爻辞吝六二。各有攸当也。陈深读易编同人于宗。吝道也。二专于柔。而但同于宗族之私。所同狭矣。固为吝道也。丁易东象义六二当得五。而近同〉

  〈三。不能远同。故吝邓锜图说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二五君臣当同人于天下。繇言同人于野亨。同其人者大也。六二同人之主。柔得位。得中。而〉

  〈应乎干。止应于九五也。故曰同人于宗。宗者。宗其亲主也。六二。同人之宗也。九五六二之宗也。六二之主。不来同人于野。而止应于九五之宗。故象〉

  〈曰。吝道也。故吝者。近乎凶。悔者近乎吉也。吴澄纂言同人于宗。吝道也。所同者私狭而公广。其道为可吝也。俞琰集说野者。众之所共通道也。宗〉

  〈者。已之所属吝道也。吝而谓之道。人道以亲亲为大。亲亲仁也。未有仁而遗其亲亲之道。乃与他人同也。同人于宗。固吝。然亦人所共由之道。非其〉

  〈他私意之比。故曰。同人于宗。吝道也。保八原旨六二阴柔中正。同人之至也。同人于宗。正应九五。同于宗也。私系宗党。鄙吝之道也。吝既为同〉

  〈人之主。当与天下大同。不应私系于九五。失大同之德。是以吝也。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君子体而用之。当克尽私欲。复归天理。故曰君子周而〉

  〈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胡震衍义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诸卦以中正相应为善。在同人二五中正相应。则为可吝者。唯取阴柔系应之义。又以〉

  〈私比。非人君之道故曰同人于宗族。则宗族之外。在所不同。斯为狭矣。是可鄙吝也。同人之道。莫贵于宏博。莫患于狭隘。六二同人于宗。其系应则〉

  〈同之。非其系应则不与同。其亲故则同之。非其亲故则不与同。好恶不公。作。好作恶。皆吝道也。毁誉不公。或毁或誉。皆吝道也。物我不通。立已与物。〉

  〈亦吝道也。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身有分。女有归。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为大同。知此。则知于宗之可吝矣。若夫帝尧之明德。而必亲九族。周家之忠厚。必内睦九族。周公之不施其亲。不弃故〉

  〈旧。曾子之亲戚不悦。不敢外交。此又圣贤由亲及疏。实未尝厚亲。而逮疏远也。张清子集注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愚谓宗有宗主之义。谓九五〉

  〈也。六二上与五应。五乃二之主也。故曰同人于宗。一卦五阳皆欲同二。而二守其中正。唯同于五。其所为若过于吝啬。非人同之道者。然阴无兼阳〉

  〈之理。以正合者。安肯邪配。如二之吝。固二之分也。苛当其分则虽吝也。而实合乎道也。故小象以吝道也。释之道者。当然而然也。吝既合道。则亦无〉

  〈恶于吝矣。赵珪解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六以一阴居二。乃众阳所欲同之。而二以中正上应九五之刚中。是以中正相同。乃其宜也。二既有中〉

  〈正之道。能大同于众则善。止上与五同。是同于宗。先儒谓宗党也。但同于宗党。故为鄙吝。象云吝道。所同不广。乃吝之道。戒之辞也。董真卿会通同〉

  〈人于宗。吝道也。单氏曰。众阳之所与。而独同于五。吝之道也。陈应润爻变易缊六二同人于宗。止吝道也。六二变阳通卦为干。宗族类也。求同人〉

  〈而光于宗族。人君苟不见疑。臣下亦疑之。谓其不举贤而私于宗族也。此吝道也。孟子举季孙之言。曰。异哉子叔疑。使已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

  〈其子弟为卿。人孰不欲冨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以罔市利也。是亦同人于宗。吝道也之义解蒙精藴大。义先儒曰。亲其所亲。则疏者隔〉

  〈矣。党其所党。则远者疑矣。此爻以卦体言之。则有大同之象。以爻义言之。则示阿党之戒。不可以一槩论也。蒙谓不能大同。而从于所私。其为同〉

  〈也偏矣。郭昺解致吝之道。以其同于宗而已。〉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

  兴。〈程子传三以阳居刚。而不得中。是刚暴之人也。在同人之时。志在于同。卦唯一阴诸阳之志皆欲同之。三又与之比。然二以中正之道。与〉

  〈五相应。三以刚强居二五之间。欲夺而同之。然理不直。义不胜故不敢显发。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怀恶而内负不直。故又畏惧。时升高陵以顾望。〉

  〈如此至于三岁之久。终不敢兴。此爻深见小人之情状。然不曰凶者。既不敢发。故未至凶也。朱子本义刚而不中。上无正应。欲同于二。而又非其正。〉

  〈惧九五之见攻。故有此象。赵兴迿易遗说朱子语录。问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如何。先生曰。只是伏于高陵之草莽中。三岁下敢出。与九四乘其墉。皆〉

  〈为刚盛而高。三欲同于二。而惧九五之见攻。故升高伏戎。欲敌之。而五阳方刚。不可夺。故三岁不兴。而象曰。不能行也。四欲同于二。而为三所隔。故〉

  〈乘墉攻之。而以居柔。遂自反而弗克也。程传谓升高陵。有升高顾望之离。此说虽巧。恐非本意。程傅说得通天下之志处极好。云文明则能烛理。故〉

  〈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已。故能尽大同之道。此说甚善。大凡说书只就眼前说出底便好。崎呕寻出底便不好。王弼注居同人之际。履下封之极。〉

  〈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物党相分。欲乖其道。贫于所。比。据上之应。其敌刚健。非力所当。故伏戎于莽。不敢显亢也。升其高陵。望不敢进。量斯势也。〉

  〈三岁不能兴者也。三岁不能兴。则吾道亦以成矣。安所行焉。莽。莫荡反。王肃。冥党反。郑云丛木也。物党。或作朋。比。毗志反。当如字。量音良。又音亮。〉

  〈陆德明音义见前王弼注孔颕达正义伏戎于莽者。九三。处下卦之极。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欲下据六二。上兴九五相争也。但九五健。九三〉

  〈力不能敌。故伏潜兵戎于草莽之中。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者。唯升高陵以望前敌。量斯势也。纵令更经三岁。亦不能兴起也。注。不能包弘上下。至〉

  〈安所行焉。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者。初九出门皆同。无所系若。是包弘上下。通夫大同。今九三欲下据六三。夺上之应。是不能包弘也。物党相〉

  〈分者。谓同人之时。物各有党类。而相分别。也。二则兴五相亲。兴三相分别。也。欲乖其道。贪于所比。据上之应者。言此九三欢乖其同人之道。不以类〉

  〈相从。不知二之从五。直以苟贪与二之。比近而欲取之。据上九五之应也。李鼎祚集觧虞翻曰。巽为伏。震马草莽离为戎。谓四变。时三在坎中。隐伏〉

  〈自藏。故地戎子莽也。巽为高师。震为陵。以巽股升其高陵。爻在三干。为岁兴起也。动不失位。故三岁不兴也。都絜易变体义此同人之无妄也。而父〉

  〈辞云尔者。夫无妄之世。正信是宜。而不正不信。则无从而助之者。故其卦。曰无妄。元。亨利。正。其匪正有眚。谓当无妄之世。正而后亨。其〉

  〈有妄而匪正者。有眚而不可以有行也。同人之二五。以正应而同者也。三五以非正应间之。而三独无反。则之吉。则是于无妄之世。以匪正有眚。而〉

  〈天命不佑。不可以有行者也。故其变体之义如此赵复斋说二五私系。致三四之争。同人之时。责同于二。非无故者。所以不言凶。祭节斋训解戎。兵〉

  〈也。谓三。莽阴翳之地。二也。高陵。三也。兴。举也。伏戎于莽。侵二也。升其高陵惧五也。三岁不兴。邪不胜正也。冯𠋣韩注九三伏戌于莽。内怀异志之象〉

  〈莽。莫荡反。早莽也。 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占大阜曰陵。升高以望其所敌。而三岁之久。不敢兴戎赵汝梅辑闻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伏者匿形以误人也。象三居上卦之下。戎兵师也。刚之象。莽林莽也。可以伏兵之所。野外之象。北魏李弼以高欢兵众。命。将士偃戈于苇中。是也。三〉

  〈为下卦之外也。大阜曰陵。高陵益高于大阜。象三为卦之高位。升高而望。兵家之常。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是也。三岁。天运之小变。如既济。三年〉

  〈克之。皆喻其久也。不兴者。伏兵不敢起也。阴阳胥同。三二最近。二当同已。而乃同于五。三以五为搂而同之。而二之柔不足攻。故谋敌五以据二。始〉

  〈而伏兵于林莽之间。欲要诸于野之时旋以伏者不能察远。复升高陵以觇虚实卒也伏兵三岁久不敢发。师老势屈。与败无异。夫伏戎升陵。三之〉

  〈为计。亦狡且深。乃终不能夺二五之同者。二五正而三不正也。姑汾遁叟证类指龟以阳居阳。处下卦之上。欲分其体。据五之应。二刚健居中。非已〉

  〈敌也。故潜伏戎师于草莽。升其高陵。徘徊顾望。至于三岁。不兴也。方之古人。如王敦侍刚。潜欲谋晋。伏戎未兴。晋师亦备。所以败也。象曰。三岁不兴。〉

  〈安行也。陈深读易编三以阳居刚而不中。上无正应。下近于二。二以中正与五相应。三以刚虽欲同之。而惧五。故伏戎兵于草莽中。又升其高陵以〉

  〈窥伺。五刚而中正。不可夺。故至于三岁之久。而不敢兴戎。离象三居上卦之下。有伏之象。居下卦之上。有升高陵之象。位三有三岁之象。离于木为〉

  〈科上槁。莽草之象。又三取五隔三爻。故曰三岁。陈普解九三伏戎于莽。欲得二而害五。又畏五之刚健。而不敢用其毒。离为甲胄戈兵。升其高陵。〉

  〈伺望五也。象在四。三岁不兴。五刚健不可犯。丁易东象义九三地戎于莽。止三岁不兴。莽。阴翳之地也。三居高位。高陵也。伏戎于莽。侵二也。升于〉

  〈高陵。惧五也。三岁不兴。邪不胜正也。三离体也。离为甲曹。为戈兵。有戎象。六二应九五。三争之。故伏戎于莽。然五为正应。三岂能夺哉。故升于高陵。〉

  〈三岁不兴。三岁者。历三爻至上九也。上体三阳。据其上九三之阳。终不能兴也。以象变言之。三本互巽动。亦互巽互艮而体震。震为萑苇。巽为蒺〉

  〈藜。莽也。巽又为伏。伏戎于莽也。艮。山也。巽又为高。高。陵也。在下之上。亦高陵也。故曰。伏戎于莽。九三动则成无妄。无妄与升为互对。故以升言。 此〉

  〈爻刚而不中。上承三刚。不能下同于二也。吴澄纂言九三。九居第三画。为同人之无妄。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也。离之戈兵为戎。九三〉

  〈变为柔。互震上画。互巽下画。为有草茅竹之处。故曰莽。又互艮中画。山之半也故为陵义与丘同下卦之上。故为高。伏者。伏于四之下。升者升于二〉

  〈之上。三震数。项氏曰。伏戎于莽。处下卦也。升其高陵。望上卦也。程子曰。卦唯一阴。诸阳皆欲同之。二中正与五相应。三与之比。欲夺而同之。然理不〉

  〈直。义不胜。故不敢显发。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负不直。又畏惧。时升高陵以顾望。至三岁之久。终不敢兴。既不敢发。故不至凶也。吴澄纂言外翼戎〉

  〈同人三伏戎于莽。 夬彖。不利即戎。二莫夜有戎。 离为甲胄戈兵。同人九三离之上画。夬九二变刚为柔。成离。夫未变离。则无甲胄戈兵。故彖〉

  〈辞曰。下利即戎。莽同人伏戎于莽。 莽者。草之多。震为旉。为蕃鲜。草之类。皆象震。同人九三。变为柔成震。 陵 同人。三升其高陵。震三。跻〉

  〈于九陵。渐五。鸿渐于陵。陵取象兴丘同。同人九三。惭九五变为柔。皆得艮中画。震六三亦互艮中画。自震六二跻于六三也。俞琰集说九三伏〉

  〈戎于莽。 升其高陵。 三岁不兴。戎。兵器也。伏戎于莽。伏于四之下。以拒四也。升其高陵。升于二之上。以望五也。三岁不兴。谓上无应援。遂至三岁不敢〉

  〈显发也。三至上凡历三爻。故曰三岁。九三刚而不中。欲同于二。而惧四五之见玖。故其象如此。不言凶。以其有忌惮也。胡一桂纂注愚谓戎。兵戎。离〉

  〈象。三居上卦之下。有伏象。居下卦之上。有升高陵象。位三有三岁象胡炳文通二兴五同者也。九三欲攘二而畏五。伏与升备。见三之情状。伏戎子〉

  〈莽。欲攻二似有畏五意。升其高陵。虽畏五。又有顾望意。五终不可敌也。是以三岁不兴。卦惟三四。不言同人。二与五相同。而三四有争夺之象。非〉

  〈同者也。董真卿会通双湖先生曰。戎。兵戎离象。莽。互巽象。柔在下也。巽又为入。有伏象。又为高。有高陵象。此爻变有艮体。亦陵也。位三。有三岁象。齐〉

  〈履谦本说三四五相为不同者。三莽也。四墉也。五陵也。莽。最远于陵者。远则量其势。故曰。三岁不兴。言其势有所不及。郭昺解三之刚不能以胜四〉

  〈而为同。梁寅参义同人之卦变。则为师。故三四五爻。皆以用师言之。九三以刚居刚。而不中。乃恃其强力者也。然欲同于二。而二与五应。故惧五之〉

  〈见攻。而伏戎于草莽。又升高以顾望。至于三岁之久。终不敢兴。世之强暴者。欲夺人之所有。而畏于名义。迁延顾望。其状盖如此。易纂饶氏曰。伏。谓〉

  〈在下卦。升谓在下卦之上。所引胡氏双湖曰。蔡氏曰。见前董真卿会通。蔡节斋训解。涂溍生易疑拟题同人之九三曰。升其高陵。震之六二曰。跻于〉

  〈九陵。二爻皆以陵言。其旨同欤否欤。〉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

  行也。〈程子传所敌者五。既刚且正。其可夺乎。故畏惮伏藏也。至于三岁不兴矣。终安能行乎。未子本义言不能行。卜子夏传九三伏戎于〉

  〈莽。止安行也。情系者。德之累也。妄兴者。凶之道也居下之长而据尊之应。潜构兵戎。以敌于五。下之上曰高陵也。至五而三。象三岁也。五胜而不〉

  〈能兴也。祸自致也。安所行哉。王弼注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安辞也。孔颕达正义伏戎于莽。敌刚者释伏戎于莽之义。以其当敌〉

  〈九五之刚。不敢显亢。故伏戎于莽。三岁不兴。安行者。释三岁不兴之义。虽经三岁。犹不能与起也。安。语辞也。犹言何也。既三岁不兴。五道亦已成矣。〉

  〈何可行也。故云安行也。此假外物。以明人事。李鼎祚集解崔憬曰。与二相。比。欲同人焉。盗憎其主。而忌于五。所以隐兵于野。将以袭之。故曰。伏戎于〉

  〈莽。五既居上。故曰。升其高陵。一爻为一年。自三至五。频遇刚敌。故三岁不兴。安可行也。案三互离巽。巽为草木。离为戈兵。伏戎于莽之象也。杨龟〉

  〈山经说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卦惟一阴。众阳宗之以为同也。九三重刚而不中。故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据阴以陵上也。居同人之时。上陵下据。〉

  〈害乎同者也。义不直矣。方乾道上行。而九五以刚健中正居其上。非三之所能陵也。故伏戎而已。不能兴戎以为敌也。故曰三岁不兴。安行也。安行〉

  〈不遽之辞也。张紫岩传离处干下。离为戈兵。为伏戎。互体巽兑。巽以阴木生兑泽为莽。变干有重艮体。为高陵。三岁干数。夫二五正应。三四以刚。间〉

  〈之。譬诸侯强大。与夫小人才健。害吾君臣正应。惧圣贤同心。而正道行于天下。已不得以逞肆私欲。非已之利者。人可畏哉。夫。小人为身计。不为国〉

  〈计。不为百姓计。设心不仁。莫肯恤也。三岁不兴。而象曰。安行。盖以恶长不悛。恬不知悔。吁。其可畏也夫郭雍解有得同人之道者。于野是也。郊庶几〉

  〈焉。失其道者。大师相遇是也。伏戎甚矣。九三之爻。居下卦之极。性刚而炎上。其暴可知也。然同人有道。力不能强虽使伏戎升高经时累年肆其强〉

  〈暴。虽二之柔。终不可得而同也。况九五之刚敌乎。故至于三岁之久。而不能兴也宜矣。安行者。行将安之也。伏戎不敢显发也。升高畏而顾望之意。〉

  〈伊川曰。此爻深见小人之情状。然小人欲以此道同人难矣。李光读易详说同人之世。不能以大公同物。而各以私意显五党援。则强梁者必起。而〉

  〈相图矣。九三。以阳刚而据阳位。则小人之强梁者。五与二为应。而三介乎其间。势虽不敌。而欲阴害之。故伏戎草莽之中。然二以中正得位。而应乎〉

  〈乾刚。三虽有害之之意。而不敢轻发也。故升其高陵。以窥伺之。至三岁之久。而卒不敢发。盖二与五能同心。虽刚强者。莫能。间之。象曰。伏戎于莽。敌〉

  〈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九五有刚健之德。难以显攻。三非吾敌也。故迟回至于三岁。不敢轻发。既能量敌虑患则可。安行而不蹈乎危难。三虽小人。〉

  〈然九五据崇高之势。心所党比者。止在六二。三虽不逊。五亦有以致之。圣人于此不言凶悔吝者。亦所以恕之。以见五之未光大也。朱汉上传离为〉

  〈甲冑。为戈兵。三动有震巽艮之象。震巽草木。莽也。艮为山。在下体之上。陵也。震为足。巽为高。升于高陵也。三不动则伏戎于莽。言九三刚而不中。不〉

  〈能同人。与五争应。二者五之所同。九三贪其所。比。据而有之。故伏戎于莽。将以攻五。虑其不胜。又升高陵而望焉。然五阳刚居尊位。二本同五。非三〉

  〈之所当有。于义屈矣。故望其敌。知不可犯也。反于中知义不可行也。乃退而守。下比于二。二亦自若。然则非道而同乎人者。动而争之。不可得也。不〉

  〈动而比之。不可得也。奚益矣。终岂能行哉。故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干为岁。三岁三爻也。曾穜易粹言广平游氏曰。伏戎于莽。欲以〉

  〈劫五之下接也。升其高陵。欲以扞二之上。比也。二五以同德合。而九三居刚不中。不务德而欲以力争。宜其三岁不兴也。三在下体之上。有高陵之〉

  〈象。故。升其高陵。其者。指三之本体也。易说所引龟山杨氏曰。白云郭氏曰。见前杨龟山经说郭雍解李衡义海撮要三与五争二。故曰敌刚。五〉

  〈升高以乘上。陆三以阳居下体之上。不能屈于下。是不能同人于门也居外而用刚。是不能同宗于内也。故爻辞不称同人。兹用壮而强。欲人同〉

  〈于已者也。三居下体之上。故谓之陵。有凭上之志。故谓之升。三岁不能兴则二与五通矣。刘所引王弼注见前崔憬见前李鼎祚集解郑刚中窥〉

  〈余下卦。离也。离为戎。兵戈也。三动成震。震为萑苇。莽也。兵在莽中。伏也。二五正应。同而无私。三以阳刚近。比。欲据有乎二。二岂从耶。三不得所欲。遂〉

  〈有攻五之意。自反而不直。不敢显行。冀伺便而得志。故伏于莽。为三者其可已矣。然离性趍上。必欲有加于五。五居尊。非升高不可见。故升高陵而〉

  〈望之。盖震足离目。本惟驱使之不得已也。夫师直为壮。曲为老。以私。比欲强同乎人。安往而能行。曲而老矣。宜三岁而不能兴。小人之情状。尽见于〉

  〈此。所引虞翻曰崔憬曰并见前李鼎祚集解杨万里传九三。挟初九。同刚暴德。覆之于六二之下。伏戎于林莽之中也。据下卦之极。而居其上。升〉

  〈于高陵也。九三何为而然也。忌六二应乎九五之君。而欲劫之以同已也。使六二肯同已。则九三奸雄之心济矣。其如九五之刚。而不可敌何。是以久〉

  〈而不能兴也。桓温忌王谢之忠。壁人以图之而不能。此伏戎者也。欲得九锡以升高。而王谢缓其事。未几死焉。此升于高陵。三岁不与者也。安行者。安〉

  〈得而行哉。林栗集解九三上体为干。下体为离。以阳居刚。而在下卦之上。上无其应。而乘乎六二之巽。故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离为戈兵。巽为伏。〉

  〈为蕃鲜。故有伏戎于莽之象。巽为高。三居下卦之上。而乘乎巽。故有升其高陵之象。同人之时。六二九五。同志相应。九三以其迫近。欲据而有之。惮〉

  〈五之刚健。故伏戎于莽。以敌之。惮二之中正。故升其高陵以胁之。然五之刚健。非三之所能敌也。二之中正。非三之所能胁也。故曰。三岁不兴。离为〉

  〈丽。而在巽兑之中。故有三岁不兴之象。卦唯一阴。五阳皆欲同之。三兴五同功而近于二。其困而不反宜哉。故子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

  〈行也。四以阳居柔。远于二而近于五。犹有困而反则之理。三以阳居刚。远于五。而近于二。自以为当然。则安而行之矣。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

  〈是之谓同人。九三。亦干也。而无相与之义。何哉。曰。易之为书。唯变所适。三四者。变化之地也。上无九五。则三四得为干象矣。九五之干。纯而不杂。三〉

  〈四之干。杂以离兑。九五之干。中正而在天位。三四之干。不中不正而在上下之交。是以即其变而言之也。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九五在上。而九三犹〉

  〈欲为干。不可得矣。此二之所为去就也。杨慈湖传阴阳自有相亲之象。九三之情。在六二欲有之。恶九四之来也。故敌之。莽之地卑下。三之象。九四〉

  〈在上。高陵之象。九三兴六二。非正应也。非正应而私之。非其道矣。失道而又敌刚。未有能济者。三岁不兴。安能行也。六二不必谓果有其人。但言九〉

  〈三之所欲者是已赵复斋说安行也。始志于二。终乃上行项安世玩辞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处下卦也。升其高陵。望上卦也。三岁不兴。终不与五〉

  〈争也。安行者。安。分而行也。始望而终安之。故不言凶。爻言升。言兴。象言敌刚。皆明敌在上卦。恐人误以为攻二也。三离为戈兵。下有伏坎。故为伏戎。〉

  〈五为高位。下伏坤。故为高陵。自三至五。历干三爻。故为三岁。凡阳卦称岁阴卦称年。三与五远。故为升其高陵。四与五邻。故为乘其墉。李谦斋详解〉

  〈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二与五为应。而三四。间之。二之从五也。是三与四之所欲攻而取之者也。故三之于二也。既伏戎于草莽之中。而又升其〉

  〈高陵以望之。然畏五之刚强。而不敢进。是以三岁不兴。而至于不能行也。春秋之世。诸侯之从晋久矣。而齐景公。欲攘而取之。然畏晋之强。而未之〉

  〈发也。故今年次于五氏。明年次于垂葭。又明年次于渠蒢。兹非所谓三岁不兴者欤。蔡节斋训解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敌谓五。三岁不兴。安行〉

  〈也。安何也。安往不得贫贱之安。冯椅辑注伏戎于莽。九三象。敌刚也。刚。谓九五。三岁不兴。占。安行也。所以三岁之久。虽不兴而亦不解者。行〉

  〈之安耳。此犹居之不疑。与自以为是者也。冯椅辑传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赞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朱子曰。刚而〉

  〔插图〕

  〈不中。上无正应。欲同于二。惧九五见攻。故有此象。胡翼之曰。以刚据阳。志。好强暴。欲私六二而夺其应。以不正加人。不敢显然兴戎。但伏于草莽。又〉

  〈升高陵以望之。张舜无曰。离为甲冑。为戈兵。戎之象也。诸阳莫不愿同二。而五以正应专有之。三以炎上之刚。欲与之战。自度内虚之力。不足以当〉

  〈干之刚健。至于三岁不敢兴也。都圣兴曰。爱恶相攻。远近相取。物之情也。六二柔中草莽之象也。伏戎于莽。下据六二之象也。刘子珪曰。用壮而强〉

  〈欲人之同乎已。居下体之上。故谓之陵。有凭上之志。故谓之升。三岁不能兴。则五与二通矣。李季辨曰。三与五隔三爻。故曰三岁。内据乎二。伏戎〉

  〈以待五之至。而敌之。升高陵以望五。虽三岁之久。而不敢兴。何者。下固不能以敌上。私固不能以胜正也。同人者。师之伏也。故因离之外刚为甲冑〉

  〈戈兵。而取伏戎之象。三岁不兴。犹屯六三之十年乃字也。其必待三岁十年何也。远近之势异也。其三岁十年之久。近又何也。屯者塞。同者通。时不〉

  〈同也。右明象占程正叔曰。卦惟一阴。诸阳之志。皆欲同之。然以中正之道。正应乎五。三与之比。而欲夺之。故其象如此。深见小人之情状。不曰。凶〉

  〈者。不敢发。未至于凶也。司马君实曰。三四者。上下之际。异同之分也。故迭争而交不胜也。伏戎于莽。下袭上也。乘其墉。上陵下也。三不兴。而四弗攻〉

  〈吉。逆顺之势也。李子思曰。天下之理。聚则必争。卦以相同为义。而三则伏戎。四则乘墉。五则大师克。何也。二应五而三四据之。所以争也。呜呼。出而〉

  〈与人同。至。易至简之事。而乃如此。故易中必知险。简中必知阻。不学易者。殆不可以涉世变也。右明爻义〉

  〈田畴学易蹊径 同人九三 同人之无妄〉

  〈离下巽为伏。离为甲胄戈兵。伏戎之象。 下干下卦变震。震为草木。于莽之象。 三居艮〉

  〈震下山之中。陵之象。巽股震足。巽为高。升于干上高陵之象。 干为岁。三爻。三岁之象。〉

  〈震动自下而上。乃艮土巽伏焉。不兴之象。三欲与五为敌。五阳也。敌刚之象。〉

  〈震行而艮止之。安行之象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同人之卦。惟一阴居二。乃众阳所欲同者。而独〉

  〈与九五为应。三五之位。本同阳功。三既比三又以九居之。重刚不中。尤欲夺五之应而同之。况乎处离之极。变而为震。炎躁妄动。是以与戎也。然五〉

  〈居阳尊。岂三刚暴之力。所能敌。二居中正。岂三不义之人所能屈。所以三于此时。不敢显然行之。惟冀伺便而得志。故畏五之敌刚。则伏藏兵戎于〉

  〈林莽之中。畏五之敌至。则又升高陵以顾望。以至三岁之久。终不敢兴师动众。则行将安之也。卦变无妄。同人之不可妄者也。魏了翁集东莱吕〉

  〈氏曰。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易传曰。此爻深见小人之情状。所以深见小人之情状者。岂钩踏揣摩而得之哉。所引广平游氏〉

  〈曰。龟山杨氏曰。汉上朱氏曰。见前曾种易干言。杨龟山经说。朱汉上传赵以夫易通离为戈兵。戎也。三互巽为木。莽也。伏戎于莽。与上非应。刚相敌〉

  〈也。若用而柔。于卦为无妄。互艮为山。高陵也。升其高陵。与上相应。至三岁之久。而寇戎不兴。不为敌而为同矣。安行者。行将安之。言不可复还其刚〉

  〈也。无妄六三。邑人之灾。变为同人也。易祓总义三之敌刚者。敌五也。五二中正相应。而三以阳刚为间。乘时窃发。以求人之同已。故言伏戎于莽。盖〉

  〈互巽为莽。离为戎兵。在干下为伏戎。近干为高陵。以其象言之。若足以敌五。而阻二之应。然求同非义。虽刚易挠。安可行于世。三为干数。所以言三〉

  〈岁不兴也。杨瀛四尚易通王景孟曰。以九三之刚。而俯就六二之阴。伏戎于莽之象也。三下卦之上也。而以九履之。升其高陵之象也。夫当同人之〉

  〈时。无所与同。不顾义命。而以刚敌刚。安能行其所欲哉。是宜三岁之久。终不能兴也。三。数之成也。在爻为三。故曰三岁。然亦只取久意。愚得之师〉

  〈曰。三爻同人之无妄。自古小人自私。则喜人之同已。多忌则恶人之相同。三之兴戎。忌二五而欲私之也。然五敌最刚。四之所为者妄耳。也能有〉

  〈所行哉。离为甲胄。为戈兵。戎之象之震。震为苍筤竹。为萑苇。伏于莽之象。离丽震动。有依物而动之象。伏莽升陵皆是也。或曰居下之上。故曰高陵〉

  〈互体巽为莽。三与五隔。三爻。曰三岁。或曰三干。天数。愚曰。伏莽而包藏祸心。升陵而顾望窃发。二之小人。奸雄者也。或曰。安行者。谓三执迷之久。〉

  〈挟刚敌刚。安而行之也。三不自省。执迷以为安。却非中庸安行之安。赵汝㯦辑闻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三乘二上。故求二为急。以九〉

  〈处三。故赴敌为勇。谓宜堂堂正正。显然肆行。乃为伏莽之计者。以所敌为九五之刚。自知德力不同。故特设诈以图幸胜耳。三伏而不敢兴。则二可〉

  〈安行无害。与五胥遇矣。徐相直说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二五正应。三四间之。九三伏其兵戎于草莽之间。且升其高陵。窥伺间隙。然二五相得〉

  〈无。间可乘。至于三岁。而奸谋无所施。故曰不兴。象言三岁不兴。其奸谋将安所行哉张应珍解兑为戎。伏戎反兑也。巽为草莽。直见巽也。高陵。下卦〉

  〈之上也。三岁不兴。去五有三爻也。敌刚敌九五也。安行之为言。何所往也。九五与六二同。九三近而有之。于是伏戎升陵以拒九五。然而三岁不兴〉

  〈者。终不能为中正之敌。安所行哉苏起翁读易记卦唯六二一阴。诸阳所争。而六二自与九五为应。三由是不得不与五为敌。三本离。离为兵戈。二〉

  〈三四互巽。巽为木。伏戎于林莽也。三在下体之上。又变阴。二三四互艮为山。升高陵也。所以如此者。欲与五为敌也。三九。五亦九。敌刚也。刚不可敌〉

  〈君不可犯。伏而不动。至于三岁。不能兴起。过三岁而后可安行。爻变震。动也。行也。三岁居三又也。同人而为敌。不同人矣。故此又不言同人陈深读〉

  〈易编伏戎于莽。敌刚也。敌五也。畏五之刚且正。而伏也。三岁不兴。安行也。知其非是而不敢兴。退而顺理。安。分而行也。或曰。安行犹安往也。言不〉

  〈可行也。陈普觧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言不可行丁易东象义九三敌刚。言初九也。位又不正。终不能兴。安所行哉。言虽行而无所之〉

  〈也。邓锜图说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上天下地。三四为人。二本同人。同其九五之宗亲也。二五正应。三刚下来比二。六二不肯同之。唯上应乎干〉

  〈五。九三遂伏戎于草莽之中。上。间于五。又升其高陵望之。惧其弗克。故三岁不兴。与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甚相肖也。古以妇人亡国〉

  〈者。于此同人。三四可见矣。故圣人象曰。伏戎于莽。敌五刚也。三岁不兴。安所行也。谓六二与吾君臣正应。三虽若此。将安行乎。故曰。安行也。离为兵〉

  〈戈。巽坤草莽。坎伏离下。故曰。伏戎于莽。二五正应。离二坤中也。坤土应在九五。巽上。巽为高。三欲敌五。升其高陵也。三谓九三。上有干之三爻。巽为〉

  〈岁首。三下履之。二不肯同。故曰三岁不兴。震动巽伏。安所行也。俞琰集说象曰。伏戎于莽。止安行也。敌刚。谓所敌者九五之刚也。九五之大师在上。〉

  〈战则必克。非九三伏戎之可敌也。安。语辞。安行者。度。德量力。决不可行。行将安之。其义与无妄。彖传何之矣同。李简学易记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

  〈也。安行者。安而行之也。小人安于为不善。故至三岁之久。而不兴也。兴者兴起而迁于善也。孟子所谓待文王而后兴者。是也。九三以刚居刚。是凶〉

  〈人之顽。安于为恶而无迁善之心者也。若夫九四度其义之不克。而遂弗攻。是能改过而迁善者也。其吉宜矣。然九三不曰凶者。盖其凶不待言而〉

  〈后见也。所引广平曰见前曾种易粹言保八原旨九三。阳居离上。阳过中也。伏戎于莽。同人师之反飞。为同人伏为师。故三称伏。四称反。用卦变〉

  〈也。下卦离。又伏坎。坎为盗。为寇。故有伏戎莽之象。九三所处不中。刚暴之人也上无应援莫与同也。下切近六三。欲与同也恐九五夺去。六二为〉

  〈应同之。以此伏戎于林莽之中。待五来与敌也。升其高陵。离伏坎。坎为险。地险山川丘陵也。在下卦之上。有升高陵之象。三岁不兴。量其势不〉

  〈可敌。故不敢进也。至于三岁之久。不能兴起。故邪不能于正也。三岁者。言三数。是气之小变也。盖谓久耳。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

  〈也。君子体而用之。以邪敌正。安可行也。胡震衍义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六二以中正之道。与九五相应。三以刚强不中居二五之间。欲夺而同〉

  〈之。然理不直。义不胜。故不敢显肆其刚暴。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怀恶而内负不直。故又畏惧。时登高陵以顾望。如此至于三岁之久。终不敢兴。此〉

  〈爻深见小人之情状。淮南欲夺汉帝君臣之同。然终于寝谋。而不为者。其理之屈也。曹操欲夺献帝君臣之同。然终于怀奸。而不敢篡者。以其理之〉

  〈屈也。世之老奸巨猾。拥重权。㨜重势。怀不轨之心。而终其身。不敢遂其谋。正以恐为大义之所诛。而不敢发耳。此其所以三年不兴也。象曰。伏戎于〉

  〈莽。敌刚也。谓九五之刚健中正。岂可敌也。三岁不兴。安行也。谓其内负不直。安能行也。吁。为九三者。用心果如此。虽使久而不敢发。亦天地鬼神之〉

  〈所不佑。盍亦亟去人欲。复还天理。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闲邪存诚。以同乎人。庶乎可以免此心之过。张清子集注象曰。伏戎于莽。敌〉

  〈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郑东谷曰。伏戎于莽。以伺五之隙。升其高陵以窥二之动。愚谓九三以刚居刚。过于强暴者也。下。比六二。而二与五为〉

  〈正应。三欲劫二以同已。又惧九五之刚。非已之所工工工可敌也。不敢鼓行而前。乃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三居下体之上。又有升其高陵之象。虽或伏或〉

  〈升。伺衅而动。殊不如二近固有可得之理。而五刚则有难犯之势。踌躇顾望。虽历三岁之久。而卒不敢兴。纵欲行师。将安之乎。所引季子思曰胡氏〉

  〈曰见前冯椅辑传胡一桂纂注赵珪解九三伏戎于莽。止安行也。同人之道。惟公惟中。乃可同人。三刚而不中。离体而居下之上。是过于刚也。以刚〉

  〈尚人。人谁同之。而与二宻。比。欲求与同。二守中正。终弗与同。又有九五刚中为之应而在上。虽尚刚。恶能陵之。无所用其刚。或伏戎于二之下。莽草〉

  〈之中。或自升于二之上。高陵而瞰之。至三岁之久。不敢兴动有为也。象云敌刚。谓九五刚中在上。安行者。安可得而行也。胡炳文通安行。理不可行。〉

  〈势不可行也。陈应润爻变易缊山林隐逸之士。有忍死不肯应聘者。如介之推抱树。泄柳闭门者。何限。不幸遭凶暴之君。如公孙述征李业不起。遣〉

  〈尹融持毒酒以饮之。岂但伏戎于莽。而同人下卦无属离。离有甲胄。兵戈之象。九三变震震有萑葺决躁之义。贤人避世。亦有升于高陵。三岁不兴〉

  〈者。人君求之之切贤人避之之久各安行其志也。解蒙精藴大义先儒曰伏戎以伺五。升高以窥二。蒙谓志虽系乎阴而理不胜乎阳。故其情状〉

  〈有如此者。〉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程子传四刚而不中正。其志欲同二。亦与五为仇者也。墉。垣所以限〉

  〈隔也。。四切近于五。如隔墉耳。乘其墉。欲攻之。知义不直。而不克也。若能自知义之不直。而不攻。则为吉也。若肆其邪欲。不能反也思义理。妄行攻夺。则〉

  〈其凶大矣。三以刚居刚。故终其强而不能反。四以刚居柔。故有困而能反之义。能反则吉矣。畏义而能改。其吉宜矣。朱子本义刚不中正。又无应与。〉

  〈亦欲同于六二而为三所隔。故为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刚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则是能改过而得吉也。王弼注处上攻下。力能〉

  〈乘墉者也。履非其位。以与人争。二自五应。三非犯己。攻三求二。先而效之。违义伤理。众所不与。故虽乘墉而不克也。不克则反。反则得吉也。不克乃〉

  〈反其所以得吉。困而反则者也。墉徐音容。郑作庸。效。下教反。不克则反。反则得吉也。一本作反则得。得则吉也。陆德明音义见前王弼注孔颕达〉

  〈王义乘其墉者。履非其位。与人斗争。与三争二。欲攻于三。既是上体。力能显亢。故乘上高墉。欲攻三也。弗克攻吉者。三欲求二。其事已非。四又效之。〉

  〈以求其二。违义。伤理。众所不兴。虽复乘墉。不能攻三也。吉者既不能攻。三能反自思愆。以从法则。故得吉也。此爻亦假物象也。李鼎祚集解虞翻曰。〉

  〈巽为墉。四在巽上。故乘其墉。变而承五体。讼乾刚在上。故弗克攻。则吉也。司马温公说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四。乘其墉。弗克〉

  〈攻吉。何也。三四者。上下之际也。同异之分也。故送争而交不胜也。伏戎于莽者下袭上也乘其墉者。上陵下也。上可以变。而下不可变。逆顺之势也〉

  〈都絜易变体义此同人之家人也。而爻辞云尔者。同人之九四。攻二与五。不中不直。则德不胜。争非其应。则义不胜。与三不同心。则力不胜。遽乘其〉

  〈墉以攻之。乃弗克。而又至于困。则其伤实多矣。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此其变体之所以为家人。而夫子有困而反则之辞焉。夫已无同人之道。而以〉

  〈力强人之同。至于弗克而困。然后反于家。是于同人之卦。变而为家人者尔与其本体异矣王莘叟音训墉。晁氏曰。按庸古文蔡节斋训解九四乘〉

  〈其墉。弗尧攻吉。墉高处即四近五之地。乘其墉。才刚欲侵五也。弗克攻。志弱也。冯椅辑注九四乘其庸。隔于所同。而欲通之之象。庸今转注墉。垣墙〉

  〈也。欲同二而隔三。如庸。故乘之。弗克攻吉。占弗克攻三。赵汝梅辑闻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墉者。宫墙。所以限内外。喻近而高。亦象四为内外卦之〉

  〈间。弗克者。不能也。攻者。攻五也。阳欲同阴。阴欲同阳。阴阳之常也。六二之阴。不唯三欲同之。唯四亦然。六二幸脱于三而四之疾之。与三同辙。三〉

  〈远于五。故邀系于野外四邻于五。故乘其宫墙而攻之。势亦迫矣。然不能攻。而中止。故四亦得吉。此止以不遂事为吉。与他卦言吉者不同。晋纳捷〉

  〈菑于邾。赵盾以邾人辞顺而还。圣人书之曰。弗克纳。此弗克攻之意。邓曼叹楚子曰。若师行。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此吉之意。姑汾遗叟证类指〉

  〈龟一阴在下。众阳所争。三既不胜。强比相近。四又攻三。强欲取之。二自应五。三不犯已。自上攻下。乘其墉也。不胜罢攻。则吉也。方之古人。如汉帝既〉

  〈弱。诸侯强横。刘备得汉中。曹操争之。既不能克。书鸡肋二字。而舍之。象曰。困而反则也。陈深读易编二以柔顺中正。众所欲同。九三近之。九四居其〉

  〈上。乘其墉者也。刚而不中正。虽乘其墉。然以居柔至弱。而弗克攻。故从义而吉也陈普解九四乘其墉。墉象在三。乘四也。亦欲得二。弗克攻。四居〉

  〈柔而三亦坚也。吉困而善心生也。丁易东象义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墉高处。谓三也。四乘之。卦惟一阴。众阳同欲。下隔于三。欲以攻之。然以位〉

  〈柔。故又弗克。困而自反。吉道也。以象变言之。九三动则互艮土。又本体互巽为高。在内外之间。墉也。九四乘之。故为乘其墉。九四动则居互离之〉

  〈中。离为甲兵。亦有攻争之象。干在上。则弗克攻矣。此爻言同。富以义不容力争。吴澄纂言九四。九居第四画。为同人之家人。乘其墉。弗克攻象〉

  〈也。墉。城垣也。离中虚。外周。象墉。九三为六二之墉。四在三上。乘其墉也。九四亦欲得六二。乘二之墉。将攻而取之。然二之应。五正也。四之于二。非应〉

  〈非比。其取之也无名。而逆理甚矣。二虽弱而直。四虽强而不直。始有攻之之意终以义之不可故弗克攻而止。 吉。占也。程子曰。知不直而不攻。畏〉

  〈义而能攻。其吉宜矣。澄按三之伏戎。四之乘墉。或并以为抗五。或并以为侵二。或谓三欲侵二。四欲抗五。以爻义考之。皆非也。夫阳之得阴。阴之从〉

  〈阳者。以其应也。以其比也。姤之初六。正应九四。而九二与比者。得之同人。六二若非以中正与九五同。则不保其不为姤之初六矣。九三不虑九二之〉

  〈不从已。唯忿九五之能得二。故不急图二。而专以敌五为心。晋文公一战胜楚。诸侯之从楚者。自不能不从晋。九三非能如此也。而谬计妄想。盖〉

  〈欲如此。九三与九五度。德虽殊。度力犹颇相等。均之为以刚居刚故也。若九四之以刚居柔。则力非能抗九五者矣。故不敢咎五而径以攻二为事。〉

  〈晋悼公与楚争郑。不伐楚但伐郑。郑不能支。而楚自不能与争。九四非能如此也。而轻举妄动。盖欲如此。然三之于五。卒不兴者。以势之不敌。而不〉

  〈敢也。故仅可以免凶。四之于二。卒不攻者。以义之不克。而不为也。故犹可以获吉俞琰集说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墉指三乘之者四也。四欲同二〉

  〈而三在下隔之。故有乘其垣墉。以攻取之象。九三爻位俱刚。且三岁不兴。九四以刚居柔。其能攻乎。知义之弗克。而弗攻。盖能自反而改过者也。是〉

  〈以转凶而为吉胡炳文通四欲攻二。而三隔之。有墉象。四在三之上。有乘墉象。系辞曰爱恶相攻而利害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三四皆欲取六二。〉

  〈三虽以刚居刚。犹惧五之见攻。屈于势而不可敌也。四以刚居柔。欲乘墉以攻。终不克攻者。是能屈于义而不敢敌也。春秋文公十年。书晋人纳捷〉

  〈菑于邾。弗克纳。有得于周公爻辞。弗克攻之旨矣。榖梁传曰。弗克纳其义也。有得于夫子象传义弗克之旨矣。诸家多以三四为欲攻五。于理悖甚。〉

  〈惟本义得之董真卿会通胡氏允曰。三之升高陵。升四而望五也。四之乘其墉。乘三而攻二也。三恶五之亲二。故有犯上之心。四。恶二之比三。故有〉

  〈陵下之志。双湖先生曰。三以四为陵。其指四也。三岁不兴。有终下卦之象。四以三为墉。其指三也。弗克攻。才虽刚而志终弱也。圣人与四以吉。开〉

  〈其自反之门耳。然与四不与三者。以其无君之恶尤甚。而不可与也。齐履谦本说墉则近于陵矣。近则度其谊。故曰弗克攻吉。言其谊有所不胜梁〉

  〈寅参义九四亦欲同于二。而为三所隔。故乘墉而攻之。三居下卦之上。墉之象也。然四以刚居柔。故能以义自反。而不克攻。此吉之道也。同人诸爻。〉

  〈未有言吉者。如九四之兴兵攻夺。亦非得吉之道也。然圣人于此爻。独言吉者。所以深美其能自反也。常人之情。过而能改者鲜矣。而于讼与师。则〉

  〈必伸其志其能自反者。焉尤鲜。盖有计穷力屈。不得已而退者矣。未有其力之强。而能自退者也。春秋赵宣子纳邾公子捷菑于邾。邾人辞之以义。〉

  〈宣子引师而去之。先儒引此爻之义。以美其事。盖闻义能徙者。诚人情之所难也。易纂饶民曰。九三屈于势之不敌。九四屈于义之不敌。 又曰。以〉

  〈下四爻言之。初与二为对。三与四为对。初九之同无所系。六二之同有所系。九三与九四皆欲为非理之同然九三。所引胡氏曰。三条见前胡炳文〉

  〈通。董真卿会通。〉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程子传所以乘其墉。而弗克攻之者。以其义之弗克也。以邪攻正。义不胜也。其所以得吉者。由其义不胜。困穷而反于法则也。二者。众阳所同欲也。〉

  〈独三四有争夺之义者。二爻居二五之间也。初终远。故取义别朱子本义乘其墉矣则非其力之不足也特以义之弗克。而不攻耳。能以义。断用而〉

  〈反于法则。故吉也。卜子夏传九四乘其墉。止则困而反则也。于三攻以求二。乘其墉也。犹隔之矣。二可得乎。其义固不克也。求之不得也。困而反其〉

  〈则矣乃遇其吉也孔颕达正义象曰。乘其墉。止反则也。乘其墉。弗克也者。释不克之义。所以乘墉攻三不能克者。以其违义。众所不从。故云义不克〉

  〈也其吉。则困而反则者。释其吉之义。所以得其吉者。九四则以不克困苦。而反归其法则。故得吉也苏轼传九三。伏戎于莽。止反则也。六二之欲同〉

  〈乎五也。历三与四。而后至。故三与四皆欲得之。四近于五。五乘其墉。其势至迫。而不可动。是以虽有争二之心。而未有起戎之迹。故犹可知困而不〉

  〈攻。反而获吉也。九三之于五也。稍远而肆焉五在其陵。而不在其墉是以伏戎于莽而伺之。既已起戎矣。虽欲反。则可得。欲兴不能。欲归不可。至〉

  〈于三岁。行将安入。故曰。三岁不兴。安行也。杨龟山经说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六二柔顺中正。为一卦之主。众之所欲同也。九三切比之。而九四居〉

  〈其上。乘其墉者也。九四刚健而不中正。虽乘其墉。义弗克矣。然以刚居柔。非恃强以攻之也。知自反而不缩。则困而反则矣。所以吉。而不至于凶也。〉

  〈陈了斋说六二。柔也。得位得中。是以应乎九五也。于宗也者。尊其应也。于吝也者。不敢园也。此同人之道也。然则同人之六二。中道具矣。伏而升者〉

  〈焚也。不兴者熄也。干在上。故曰敌刚。不兴矣乃安行也。乘其墉者御也。弗克攻者。彼弗克也。义者。上下之义也。困者。升而不已者也。其敌三年可谓〉

  〈困矣。困而反则。是以终获弗克之吉也。应乎天。则无不同也。上下之际。同异之分。畴辨之哉。然而敌刚者熄而后安。御下者需其自困。衣裳冠屦。不〉

  〈可渝之分。其应也当顺常。一本不杂乱。此同人之大义也张子岩传四位近君而以阳居阴。知道之不胜。而能自反以归义。故吉。吾于此见圣人之〉

  〈心。许迁善困而反则。谓不害其为同也。九四乘离之刚。离中虚。阳包之为墉。夫二五以中直相与。天人之。义安可间。义所弗克。而反身从义。弃前〉

  〈非。图后善。是不拂于天地之心矣郭雍解同人之时。以一阴欲同众阳。而众阳亦欲同于二也。三四居二五之间。故有争夺之象。亦已见君子志于〉

  〈大同。而小人私于同已者也。说者谓九四乘其墉。而欲攻五。或谓欲攻三。不克而困。反于则乃吉。夫三可攻者也。弗克攻。友非吉也。谓攻五者。其理〉

  〈尤悖。且乘墉之逼。过于伏戎于莽之远也。弗克之攻。过于升高陵之不兴也。是则强暴悖逆。过九三远矣。况君臣大分。一有犯焉。困而反则。何吉之〉

  〈有。而曰弗克攻吉者何哉。盖九四近君之地。如在墉间。非若于莽之远。不能攻也弗克次者。言其势可攻。而不攻也。势可攻而不攻。知君臣之大分。〉

  〈也知君臣之在分。是以吉也。然九四无应居三。五二刚之间。为多惧之地。困穷甚矣。穷斯滥。小人之常情也。九四虽困而反能守。则君子固穷者也。〉

  〈异于小人之情矣岂所谓利君子贞者乎。不然。一乘其墉。终身无可吉之道。故知乘墉如升堂入室。皆亲近之意。非必真乘其墉。而攻之。四爻言此。〉

  〈深罪三之伏戎也。然伊周示大信于天下万世。必无乘墉弗攻之议。观。汉帝骖乘之惮。蜀主临终之言。则霍光与亮不几于乘墉。弗攻之人欤李光〉

  〈读易详说墉。墙垣也。四与五为邻。三四俱强。各怀异图。以窥伺于五。然四虽阳刚而处阴位。故乘三而承五。非若三之纯乎刚暴能知难而退。故弗〉

  〈克攻。而获吉也。夫同人之时。君子小人处之。宜各。当其理。九五无君道。二方为群阳之主。亦不能由公心。直道而系应在五。而五又系应在二。故群〉

  〈小纷然。争为戎首。或伏于草莽。俟时而窃发。或顾望形势。乘。间而相倾。非二五以中正刚健。内外协济。则处乎二强敌之间。岂不危哉。以四之强。又〉

  〈逼近尊位。然卒不克攻者。君臣之分。上下之势。非顺也。知其非顺。困而反就臣位。则免乎凶咎矣。故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朱〉

  〈汉上传九三。动而争二。成坤土在内外之际。墉也。九四乃欲捣虚。自上乘之。故曰乘其墉。四动入坎险。有弓天相攻之象。故曰攻。三非犯已。二非已〉

  〈应。虽乘墉入险。岂其宜哉。故曰。乘其墉。义弗克也。三动四乘之。成坎。四动上复乘之。成兑。兑坎困象也。故曰。困弗克攻。则已矣。何谓吉。吉者。正也。谓〉

  〈其乘墉入险。力已尽而二不应。困而知反。反而不失其则也。是以吉。则者。理之正。天地万物之所不能违者。岂势力所能夺哉。古易本云反则得则。〉

  〈得则吉也。一本云反则得。得则吉也。定本作其吉。则困而反则也。李衡义每撮要墉谓三也三体冈得位。四失位而动。自量非义而止。陆 四刚而〉

  〈不正。又无应乎时。强欲使人同已。故爻辞无同人之称。刘  三既不能攻五。四亦以之不能。是因三不兴而已获吉。墉。指三也。鲜于  二与五应。应〉

  〈则恊同二为卦主。五为君位。君臣相恊。勠力同心。三既升陵而敌五。四又乘墉而攻三。三则积岁不兴。四则不克而为吉。胡旦所引王弼注苏轼〉

  〈传见前郑刚中窥余一阴。五阳之所欲同也。然二五自其本应。余爻相去甚远。其介乎二五之间。同不以义。各怀私意。以相攘者。独三四两爻。然三〉

  〈与二为近。比。恐五之来。故伏戎于莽内。有所负。犹不敢动也。四去二为远。三又未尝犯之。特恶其碍已。遂乘墉而攻。其能克耶。乘墉者。自上乘之。故〉

  〈知其为攻三。垣墉所以备患也。三于五虽负。而于四为直。有墉以自备矣。四攻而不下。其力必困。困而能自反。尚可免凶。使其违义。前攻而克。或困〉

  〈而不知反三四缠绵相激之祸。势将如何。此弗克攻。乃所以为吉也。此两爻皆不得言同人。则圣人鄙之之意深矣。三四动。自二以上为坤土。墉之〉

  〈象也。又三在巽体。于理为顺。四在巽上攻之。故曰乘其墉。三顺则四无可克之理。反则谓困而反常也。集传曰。古本易云反则得则。得则吉也。一本〉

  〈云。反则得。得则吉也。定本作其吉。则困而反则也。杨万里传九三九四。同利相趋。同害相死之人也。二人者。皆有觎其上之利。而有牵其下之害。是〉

  〈故九三恃初九以为戎。九四恃九三以为墉。一伏戎于下。一乘墉于上。以仰逼九五之尊。其志皆不利。六二之应九五。而有牵乎己也。六二肯我同〉

  〈而后九五之势孤。九五孤而后九三九四之援合。今六二秉大臣中正之德坚。与君同心之操。凛不可夺。则九三有兵。九四有城。将何施焉。陶侃握〉

  〈重兵。据上流。此九四乘墉之势也。外则惮温峤之忠。内则创八天之梦。欲攻其上。疑其不克。欲干天命。知其不可。岂真畏天下之大义。而自反君臣〉

  〈之天则哉。知困而仅保其吉尔。嗟乎。六二以一柔弱之君子。而能抗九三九四。两刚强之小人。阴消其一而使之不兴。深愧其一而使之自反者。中〉

  〈正而已矣。人臣苟中正矣。何强之不弱。何弱之不强哉。林栗集解九四。上体为干。下体为兑。以阳居柔。而在上卦之下。下无其应。而乘乎九三之离。〉

  〈连于六二之巽。故曰。乘其墉。弗克攻吉。离为中虚。巽为高。九三升其高陵矣。四又乘之。故有乘墉之象。二应在五。三又伏戎。四非其敌。故有弗克攻〉

  〈之象。夫同人者。同心之谓也。欲与人同。而不得其心。至于乘墉以迫之。内外无与。而介于二刚之间。宜其弗克攻也。乘墉弗克。宜若有咎矣。然而系〉

  〈之吉者。何也。二五之应。三四难之。三不能得于二。而况四乎。四以居柔度。其弗克。困而能反。愈于九三难矣。同人之时。上下亲附。判则讨之。服则舍〉

  〈之。九四之吉不亦宜乎。故子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义之言宜也杨慈湖传九四之阳。志亦在乎六二之阴。而亦非正应。又九三〉

  〈间之。故乘墉而攻。四居三上。有乘墉攻下之象。然以九居四。始刚终柔。故有弗克攻之象。其弗克攻。乃以非正应。非义而往。人心不从。鬼神不佑。自〉

  〈弗克也。虽非本心。然既已弗攻矣。其事则反于典则矣。亦吉。困而反则者。尚能获吉。而况于诚心反则者乎。六二不必谓果有其人。但言九四之所〉

  〈欲者。是已。三与四皆以私欲。失同人之道项安世玩辞弗克攻。象恐人以弗克攻为力之弱。故释之曰。义弗克也。又曰。困而反则也。言能顾义知〉

  〈困。复循干则。此即春秋褒弗克纳之义也。观此则知九二之不克讼。亦非不胜而归。盖九二居中履柔。能自反而逃其患也。凡爻言不克者。皆阳居〉

  〔插图〕

  〈阴位。惟其阳故有讼。有攻。惟其阴。故不克讼。弗克攻。讼之九二。九四。同人之九四。皆是物也。李谦斋详解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四近于五。而远于〉

  〈二。亦欲得二者也。故乘其墉以攻之。四非力之不足者矣。惟能知其义之不可。是以弗克攻。知困而自反于法则焉。此其所以吉也。晋赵盾以诸侯〉

  〈之师八百乘纳接菑于邾。其势力为如何哉。惟其义之所在。邾人一言。而赵盾自屈。于春秋书之曰。弗克纳者。非其力之不能。义不可也。故传者。谓〉

  〈大其弗克纳也。然则人能知过。而有以自反。安有不吉者哉。冯椅辑注乘其墉。九四象。义弗克也。能乘其墉。非力之不能攻也。乃义弗克攻耳。义。〉

  〈谓阴阳相应之正义。其吉占。则困而反则也。有物必有则。物皆然。心为甚。夫妇有义有别。乃其则也。困者。困于义之弗克。故反于夫妇之则耳。〉

  〈己非二之正应。是强暴侵陵。义所不可。四位阴。有困反之义冯椅辑传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赞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王介〉

  〈父曰。墉。保内以扞外也。程可久曰。墉。限内。三之象。李季辨曰。四欲同二。而隔九三。故乘九三之墉。右明象都圣与曰。刚不中正。犯义以陵人之象〉

  〈也。位之阴柔。则知义不胜之象也。程可久曰。兴迷复者异矣。张知常曰。不曰悔亡。而言吉。圣人贵迁善如此。右明占朱子发曰。三非犯己二非己〉

  〈应。乘墉岂其宜哉。胡周父曰。二为卦主。五为君位。君臣同心。三乃升陵而敌五。四又乘墉而攻三。则积岁不兴。弗克攻宜也。朱子曰。乘其墉矣。非其〉

  〈力之不足也。特以义之弗克。而不攻耳。故吉。郭子和曰。三四居二五之间。故有争夺之象。乘墉之逼。过于伏戎。弗克之攻。过于不兴。何吉之有。本爻〉

  〈言此。深罪三之伏戎也。夫三四皆欲同二。而二五正应。君臣之义也。谁能夺之。然三之不兴。仅免凶咎。而四之弗克。乃吉何也。三之所欲敌者。五也。〉

  〈四之所欲攻者。三也。逆顺异也。四之夫在乘九三耳。弗克攻。则得矣。故曰吉。吉以弗克攻言。不计其乘墉之失也。抑又观之。同人六爻。皆无吉义。圣〉

  〈人似太不恕也。故于众爻之中。择其可吉者。以九四当之右明爻义田畴学易蹊径 同人九四 同人之家人〉

  〈离下干上〉 〈下卦离外实。而卫内之虚。三是离上。在内而在捍外。墉之象。巽股据离之上。乘其墉之〉

  〈离下巽上〉 〈象。 坎为隐伏。弗克攻之象。巽顺离喜。吉之象。 坎为险困之象。 离为明。坎为〉

  〈法。反则之象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三与五同功。及夺二为应。而畏五之来伐。故伏戎〉

  〈于莽。四与二同功。尤欲得二为应。而疑三间已。故乘其墉。夫四能乘三之墉。而弗克攻。是非力之不能攻也。乃义弗克攻耳。且好之则相从恶之则〉

  〈相攻。好恶一出诸已。况能同天下之志乎。故三与二比。而内犹有所畏负。而不敢动也。今四之攻三。而三实未尝犯乎四。特四之恶三为己之碍而〉

  〈攻之。义之不胜乎。私而攻。力之徒劳于己而困。反之于则。不敢强同焉。是以可以免凶而获吉矣。三之与四。所以言戎。言攻。皆由重刚不中而致之。〉

  〈三变柔而能止。四变柔而能巽。是以皆不至乎凶。大凡必人之同乎我者。是故争端之所由起也。党同伐异。遂致日寻干戈。而大同之俗。皆不可想〉

  〈而见。亦终不能致其同焉。故三之与四。不言同人者。以此卦变家人。同人伤于外。必反于家者也魏了翁集义蓝田吕氏曰。三四不中。与五争二以〉

  〈私同人。而有邪心。以力争。而不以义胜者也。三又居下卦之上。刚而不中。骄亢忮贼者也。忮贼之心。将潜以害物。故伏戎于莽。骄亢之心。惟自大以〉

  〈凌物。故升其高陵。由是以求同人。人莫之与。何可久乎。故虽三岁卒莫之兴也。四虽不中。然以阳居阴。困而知反者也。既与五争。又与三竞。以上攻〉

  〈下。乘其墉也。困而知反卒不克攻。犹愈于三。故保其吉所引龟山杨氏曰。汉一朱氏曰。见前杨龟山经说。朱汉上传。郑汝谐翼传九三。伏戎于莽。止〉

  〈反则也。小人险陂而多忌。好胜而自私。非特喜人之同乎已。视君子之同道相比。必有间而害之之心。盖不排其异已者。则不能使人同乎已。自古〉

  〈党与之患。皆起于此。二五之同中且正也。无他爻以分。其应同而固也。九三九四。以不中正之。处二人同心之间。害其同者。无所不至。三伏戎于〉

  〈莽。以伺五之隙。升其高陵。以窥二之动。莽在下。谓居五之下也。陵在上。谓居二之上也。必三岁而不兴。二人同心之宻。非三之所能胜。不能胜。则安〉

  〈能行也。四比于五。犹隔墉也。始乘其墉。而有欲攻之心。卒弗克攻者。二远而不可致。五尊而不可敌。四居柔。犹能困而自反也。自反而不失其则。是〉

  〈亦吉也。余从程氏赵以夫易通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下卦离。中虚外坚。有墉之象。四乘其上。与初为敌。初当位而四不。当位。则其困在四矣。用之〉

  〈而柔弗与初敌。上顺乎五。所以为吉。是谓困而反则也。易祓总义四以三为墉者。保内而捍外也。三有墉象。而四乘于上。亦欲据二而攻五。然五与〉

  〈二。中正相应。其义甚直。四岂能以非义干之哉。故言弗克攻。且四与三皆阳刚之材。而三以刚居刚。故自惫而不能兴。四以刚居柔。故困而自反。以〉

  〈循乎则。所以吉也杨瀛四尚易通杨彬夫曰。自下升上。谓之升。自上乘下。胃之乘。垣墉所以捍外也。九四下乘九三。是乘其垣墉之义也。二实应五。〉

  〈而以力求之。三非犯已。而以势侵之。宜乎其义。言弗克也。 愚得之师曰。四爻同人之家人。四愧于义。复困于势。弗克攻而能反。人力穷而天理见。〉

  〈一念之天。万善之地。圣人不许其无咎。而直言吉者。所以大改过而劝迁善也。困而及则。有家人伤于外者。必反于家之义。四之巽。巽为长为高墉〉

  〈之象。为躁卦。有乘高。攻人之象。又为进退。有义弗克攻。而反则之象。 愚曰。同人者。大道为公。合天下于大同也。变而之家人。则大道既隐。以天下〉

  〈为家。是宜爻义有乘墉弗克攻。困而反则之吉也。解之上曰。射。隼于高墉。指其据高以陵物。则上体居高。有墉之象。四挟刚而乘三。劫二以同五。然〉

  〈二三同谋。不能夺也。以刚居桑。知义而止。圣人许之吉。临以大义也。赵汝禖辑闻乘其墉。止反则也。九三重刚。故窥五至于三岁之久。九四以刚居柔。〉

  〈又上逼于五。揆以君臣之义。虽欲攻而不能也。乘墉攻君。犯上特其。纵云弗克。乃许其吉。宁不启乱臣贼子之心。故圣人特曰。其吉者。谓四知困而〉

  〈能反君臣之则也。反则者。安于。分义。知悔前非也。贰讨服舍。圣人不欲穷治之。所以开小人自新之门。然必有九五大师。足以制之乃可。不然则姑〉

  〈息长奸。如唐藩镇徐相直说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二五正应。四欲强五之同。故乘其墉。言处上以攻下。自知其义之不直。而不能攻之。则吉矣。其〉

  〈所以吉者。由其义不胜。困穷而反于法则也张应珍解九四。欲下同。为九三所隔。故乘其墉。而不能攻。以九居四。力不能克。知必困而复守其位。是〉

  〈安其守。以获吉也。九三介乎两间。有墉象。九四在。上乘其墉苏起翁读易记九四。亦争二者。九四居九三之上。是为乘其墉墙。以窥五。五与四有君〉

  〈臣之分。故不克攻。然其为吉何也。九三刚而九四则柔。柔而能以义裁断则是臣而归于法则也。九四无应。臣也。而干则刚。断也卦缪家人。宜弗〉

  〈克攻。同人而有乘墉之兵。是不同人矣。故此爻亦不言同人。圣人以吉予之者。嘉其能。断以义。犹知君臣之分也。爻变阴。则三四五互离。离戈兵也。〉

  〈故以攻言陈深读易编乘其墉。止反则也。乘其墉。义之弗克而不攻也。其得吉也。能以义断困而知反于法则也。则。天则也。陈普解乘其墉。义弗克〉

  〈也。弗克攻者。非力不克。义弗克也。义不克。自屈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则者。理之当然而不可踰者也丁易东象义乘其墉。止反则也。九四困而〉

  〈反则者。欲其不与五争。而自反于正理也。困心横虑。能反诸理则吉也。故曰。困而反则也。六二应五。九三争之已非义。九四争之亦非义也。 或曰。〉

  〈九三动。故九四争之。九四动。则上九必争之矣。九四动。互坎也。上九动则兑也。兑居坎上。困也。干为天。则又二伏坎为法。亦则也邓锜图说九四乘〉

  〈其墉。止反则也。二多誉。四多惧。盖四近君者也。周公于四爻。直。断其义曰。以九三重刚。下近六二。上远五君。不知危厉。伏戎于莽然亦三岁不敢兴〉

  〈矣。至于九四言曰。便乘其墉。亦弗克攻矣。谓其近臣之义弗能克也。谓四有乘墉之象。故指其象。以明理也。非真敢乘墉攻君也。臣既攻君。不能克〉

  〈胜。岂有可吉之道哉。指其象而已矣。如厥宗噬肤。噬肤。灭鼻二皆指象以明理也。苟执象而言之。又似日喻之说也。故圣人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

  〈吉则困。而反守其臣之法则也。大臣多誉。近臣多惧是也。且如讼之九二。讼君弗克。直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则可以无眚矣。岂有乘墉攻君而弗〉

  〈克者反有致吉之理哉。其指象也明矣。巽为工为高。下连坤土。三四。间隔。五为高陵。五陵之下有高土。而为。间隔者。墉墙也。四乃间隔之。墉墙也。近〉

  〈臣虽乘墉墙。知其义必困于九五之君。而弗能克。而反守其法则。此所以为九四之吉也。郭白云谓九四之臣。一乘其墉。终身无可吉之道。甚近乎〉

  〈理吴澄纂言乘其墉。止反则也。项氏曰。恐人以弗克攻。为力之弱。故释之曰。义弗克也。又曰。困而反则也。澄谓九四之力。敌五则不足。攻二则有〉

  〈余。其弗克攻者。知义之不可而止。故云义弗克。非力弗克也。困谓于义不通也其澄纂言外翼墉同人四乘其墉。觧上高墉之上。离有垣墉〉

  〈之象。同人四在离上。为乘墉解二三四互离。四为公。当离之上。画立于高墉之上也俞琰集说夫既乘其墉矣则其攻二也。是岂力弱而弗克哉。特〉

  〈以义之弗克。而弗攻耳。二舆五刚柔相应。中正以相与。义岂能夺。孔子恐占者。以弗克攻。为力不足。故释之曰。乘其墉。义弗尧也。升而不已。必困。今〉

  〈也。乘其墉以攻二。则亦劳而困矣。谓之凶可也。何为而吉耶。曰。九四盖困而知反者不也。故曰。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则即所谓义也。九四。盖今而后得〉

  〈反于义也。校之九三。则四也。畏义而弗克。视畏威而不兴者。盖有。间矣李简学易记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九四虽不中正。以其干体。故知险履。离〉

  〈故有明。明而知险。是以过恶未形。能止而弗攻也若肆其贪欲。而不顾义理。妄行攻夺。则凶其大矣。三以刚居刚。故安行而不能反。四以刚居柔。故〉

  〈有困而反则之义。张中庸曰。困。犹困心衡虑之困。所引白云曰见前郭雍觧保八原旨九四。四居干下。不中不正。乘其墉弗尧攻吉。象曰。乘其墉。〉

  〈用卦之反对。则同人与师卦及对。见坤。坤为城邑。有墉。又为师。师。众也。有守备。攻击之义也。义弗克也。九四不中。欲敌九五中正之君。以其不合〉

  〈义理。众不与同也。既众不与同。故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不义之法则。必因既困且穷。当反求诸已。以义理之法则救之。莫大其吉也。汉〉

  〈上朱氏震曰。古易本云。反则得。得则吉也。若然。同人与师卦反对明矣。君子体而用之不义之法。安可行也。故曰。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者也。胡震〉

  〈衍义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自下升上。谓之升。自上乘下。谓之乘。九四下乘九三。是乘其垣墉之义。垣墉所以限外者也。九四以刚强。居二五之间。〉

  〈不中不正。又无应与。欲同于二。而为三所间。故居上而强其同。使三不得以防限。如乘墉以攻之。此固非义之所当为也。然二非正应而不服。三非〉

  〈正应而不承顺。知义不克。困能自反。吉之道也。昔齐孝公卒。命废职鸣钟伐鼓。攻鲁北鄙。此以非义。而夺鲁人之同。一闻展喜盟府之命。则解甲言〉

  〈还。以义不克攻而反也。晋赵盾奉少夺长。膏车秣马。攻邾宇下。此以非义而夺邾人之同一屈于貜且长少之分。则卷斾亟归。此以义不克攻。而吉〉

  〈也。陶侃握重兵据上流。亦九四乘墉之势也。外则惮温峤之忠。内则创八天之梦。欲攻其上。疑其不克。欲干天命。知其不可。岂真畏天下之大义。而〉

  〈自反君臣之天则哉。知困而慬保其吉也。小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乘墉以攻。非力之不克攻。以义之不直而不克攻尔其所〉

  〈以吉者。以其能。断以义。困而反于则也。且乘墉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其弗克攻之吉。如日月之复明。人皆仰之。此爻圣人开小人以改过之〉

  〈门也。自世道之微。正学不传。人之有过。夸者讳之。愚者蔽之。辨者文之。吝者执之狠者遂之。怠者安之。孰有能如四之反则者乎。世之讳过而吝于〉

  〈改过者。盍亦鉴兹张清子集注象曰。乘其墉。止反则也。童溪曰。也四乘其墉。其志亦欲阻二以壕五也。然九三以刚敌刚。犹不能行其欲。况九四〉

  〈之非全刚乎。其弗克攻。宜矣。进斋曰。四介乎三五之间。其争二之心。犹三也。然二与五为正应。三。比于二。且不能夺。况四远而在三之外乎。其不〉

  〈得乎二也必矣。四不能得二。于是乎乘三之墉以伺之。乘者。自上乘下之义。墉者。内外之限。谓三也。四欲求二而三阻其中。尚隔一爻。犹隔一墉也。〉

  〈乘墉伺衅。亦欲劫二以同已。幸其以刚居柔。力弗克攻。义弗能胜。困心衡虑。然后自反乎命义之正。而不敢越其则焉。四之困而反则。圣人予之以〉

  〈吉者。止欲反天下之睽异。而为同也。丘行可曰。或谓同人之世。二五正应。当同者也。而三四介乎其间皆欲争之。其不顾命义一也。而啇其罪之〉

  〈轻重。则三为甚何也。曰。三近二而争者也。四远二而争者也。四之乘墉。方萌窥伺之意。而三之伏戎。已见争夺之形矣。四之反则。则知义之不胜而〉

  〈止。而三之不兴。则畏势之不敌。而不敢争。况四之所欲攻者三。三臣位。同人之冠也三之欲敌者五。五君位同人之主也其逆顺之势又不侔焉噫。〉

  〈此四之吉所以异乎三之不兴欤。 愚谓三四劫人同已。非同人之道。故两爻皆不称同人所引涑水曰。诚斋曰。西汉曰。见前司马温公说扬万里〉

  〈传。冯椅辑传。赵珪解九四。乘其墉。止反则也。九四亦刚而不正。同人之卦。唯六二一阴为众阳所欲同。二以中正上应于五。不与众同。四乃恃其刚〉

  〈愤。其不与已同。乃乘其墉。四之于二。隔三犹垣墉也。虽乘墉有凭陵之势。然自知以不正而干正。为非义。乃弗克攻之吉者。但免于凶之辞也。象云〉

  〈义弗克。二乃中正守道。岂可恃刚而欲同之。于义故弗克攻也。其吉。则知困极而自复反于法则也。其能克已复礼。如此者。以有乾德故也。胡炳文〉

  〈通乘其墉。止反则也。力不足而不攻者。屈于势也。力有余而不攻者。屈于理也。则也者。理之不可逾者也陈应润爻变易缊九四。乘其墉。反则也。〉

  〈墉。城垣隐者。治其高墉而深避之。如叚干木逾垣而走。人君弗能攻也。义弗克也。所谓吉者。则困以待之。冀其久而应聘。乃复其常聘之则也。九四〉

  〈变巽。巽有为高为进退之象。故有乘其墉之义。解蒙精藴大义先儒曰。三四无同人之道。故不称同人。于此二爻。见天理在人。不可泯没。蒙谓始〉

  〈虽系乎私。终能迁于善。非以道制欲者。不能也郭昺解乘其墉。止反则也。困而反。四之刚不能以敌三。而为同则也。〉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十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翟景淳〉

  校官编修〈臣陶大监〉

  书写儒士〈臣黄郗𤦺〉

  圈点监生〈臣丛促楫〉

  〈臣徐浩〉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