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三千八 人 |
|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八 九真 人〈易同人卦一〉 〈离下 程子传同人。序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夫天地不交则干上 为否。上下相同则为同人。与否义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与〉 〈人同力乃能济。同人所以次否也。为卦。干上离下。以二象言之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与天同也。故为同人。以二体言之。五居正位为干之主。二〉 〈为离之主。二爻以中正相应。上下相同。同人之义也。又卦。唯一阴众阳所欲同。亦同人之义也。他卦固有一阴者。在同人之时。而二五相应。天火相〉 〈同。故其义大。李谦齐详解卦气。七月隼以昆永冯椅辑注上干。天也。君也。下离。六二。一爻在离之中。人位也。干上离下。五阳同归。二之一阴。有以天〉 〈同人之象。亦为人君同乎斯人之象。故成卦曰。同人易梭总义同人成卦。离下干上。干。天也。离。火也。天道卞济。火性炎上。岂苟同耶。卦以〉 〈二五相应为同。而初上无位不相系属。三四介乎上下。而反有以为吾之间。是以二虽以柔顺为一卦之主。同于宗而吝。则其同益狭。五虽以刚健〉 〈为用二之主。大师克相遇则同。非自然之素。昵于系应。固未能大同于物。惟其中正得位。物莫能违。是以三虽伏戎而不兴。四虽乘墉而弗克攻。初〉 〈上亦同于无所适。莫之地。此类族辨物。而非苟同于我者。同人之道也杨瀛四尚易通二变自遇。来与大有为反对卦赵汝梅辑闻于卦变为干重〉 〈离。于爻变为一阴爻卦初二。互易而变。欲同五者。二也。五阳之情。皆沿二以起义。初上不涉于同。害同者。三四也。陈深读易编干。天在上。离。火〉 〈在下。火性炎上。与天同也。五为干之主。二为离之主。二爻以中正相应。上下相同。同人之义。又卦惟一阴而五阳。同与之。故为同人吴澄纂言三之〉 〈一。上之八。纬一阴姤变。主六二李恕易训同人。亲也。与同人而人同之也郭昺解伏犠之同人经先天。离宫第一卦。后天。大有卦之反对〉同人 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程子传野。谓旷野。取远与外之义。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 〈则圣贤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䁥。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谓不以昵近情之所私。而于郊野旷远之地。既不系所私。乃至公大同〉 〈之道。无远不同也。其亨可知。与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险阻之不可济。何艰危之不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贞。上言于野。止谓不〉 〈在𦟻比。此复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贞。谓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虽居千里之远。生千岁之后。若合符节。推而行之。四海之广。兆民之众。莫不同。〉 〈小人则唯用其私意。所比者虽非亦同。所恶者虽是亦异。故其所同者。则为阿党。盖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贞正朱子本义离。亦三〉 〈画卦之名。一阴丽于二阳之间。故其德。为丽为文明。其象为火为日为电。同人。与人同也。以离遇干。火上同于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应九五。又卦〉 〈惟一阴而五阳同与之。故为同人于野。谓旷远而无私也。有亨道矣。以健而行。故能涉川。为卦。内文明而外刚健。六二。中正而有应。则君子之道也。〉 〈占者能如是。则亨而又可涉险。然必其所同。合于君子之道。乃为利也。朱子语类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是两象利义。利见君子。贞是一象渊 干。〉 〈行也。言须是这般刚健之人。方做得这般事。若是柔弱者。如何会出去外面同人。又去涉险渊 易虽抑阴。然有时把为主。如同人是也。然此一阴。〉 〈虽是一卦之主。又却柔弱。做主不得渊陆德明音义同人。和同也。离宫。归魂卦孔颕达正义同人。谓和同于人。于野亨者。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 〈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处。非近狭远至于野。乃得亨通。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也。与〉 〈人和同。义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此利涉大川。假物象以明人事要义同人。足以涉难。然必利君子贞见前正义李鼎祚集解 离官正月归魂同人于〉 〈野亨 郑玄曰。干为天。离为火。卦体有巽。巽为风。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是其性同于天也。火得风。然后炎上益炽。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天下之〉 〈人和同而事之。以是为人和同者。君子之所为也。故谓之同人。风行无所不遍。遍则会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崔〉 〈憬曰。以离文明。而合干健。九五中正。同人于二。为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贞司马温公说同人者何。同于人之谓也。君子乐。于人〉 〈同。小人乐。与人异。与人同者。人亦同之。与人异者。人亦异之。同则相爱。异则相。恶。爱则相利。恶则相害。相利则交安。相害则交危。利害安危之端。在〉 〈于同人。不可不察也。何谓君子乐与人同。请借鲁以言之。夫季孟异室也。而皆出于桓。君子乐。与人同。鲁卫。异国也。而皆出于姬。君子乐。与人同。姬。〉 〈姜。异姓也。而皆为中国。君子乐。与人同。夷夏异俗也。而皆列于会。君子乐与人同。是以近者悦远者来。然则。同人之利。岂不大哉。何谓小人乐与人〉 〈异。小人曰。季孟异室也。吾何。与哉。故乐。与人异。又曰。彼此异民也。吾何。与哉。故乐。与人异。又曰。尔汝异身也。吾何与哉。故乐与人异。是以民有灾。而〉 〈君弗恤也。父有疾。而子弗忧也。兄有祸。而弟弗救也。然则。异之为害。岂不大哉。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同之至也。又曰。翕翕訾訾。亦孔〉 〈之哀。又曰。噂𠴲背憎。职竞由人。异之至也。然则。同而已矣。其曰。同人者何。同之道极于人也。何谓极于人。草木禽兽不可同也。同人于野亨。利涉大〉 〈川。利君子贞。何也。曰。野者。言其远也。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同其远。故无不同也。同其近。故迭相攻也。迭相攻。非同人之道也。然则。圣人其有私〉 〈乎。曰。有。圣人之私大。众人之私小。何谓圣人之私大。圣人者。以天下为私者也。艺榖树蔬而食之。犕牛乘马而畜使之。皆所以役物而养人也。所私〉 〈不亦大乎。夫惟圣人为能爱其身。爱其身。故爱其亲。爱其亲。故爱其国。爱其国。故爱其道。道者。所以保天下而兼利之也。未有危人之亲。而人不危〉 〈其亲者也。害人之身。而人不害其身者也。天下交害之。而身不亡者。未之有也。然则。危人者。适所以自危也。害人者。适所以自害也。乌在其能私哉。〉 〈夫君子小人。其为爱身一也。君子之爱身也远。小人之爱身也近。远故大。近故小。小者非他也。智不及也。是故。识其大者为大人。识其小者为小人。〉 〈非其志之异也。识之蔽也。君子同于正。故其同大。小人同于邪。故其同小。邪正者。小大之分。孔子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之志。无不欲利〉 〈而。恶害。欲安而。恶危。欲治而恶乱。君子能安之利之。治之使之。天下犹一人也。此之谓能通天下之志。郭雍解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 〈人名卦。不曰同者。同大同也。大同则三才无不同矣。圣人明人道得失。必有所指。故名曰同人。不曰同也。然圣人虽行人道。而其道未尝不同天者。〉 〈盖由同人则同天矣。人道以同人为大故也。故为君。臣。父。子。为兄。弟。夫。妇。朋。友。至于临民为政。处已接物。凡有。见于外者。无非欲尽同人之道。子思〉 〈之所谓尽性。孟子之所谓尽心。其说一本于此。然天无事于人也。圣人亦同其无事于人。则不期同天而天自同矣。大舜善与人同。孔子称其无为〉 〈而治则同天矣。孔子曰。予欲无言。是亦同其无事之义也。野者远于有事。又其广大无际。同人之道至于野。则广大无不同矣。六爻之才。皆不及此。〉 〈利涉大川。天道之大且健也。利君子贞。广大非小人之事。言惟君子可得同人之道也。夫不能同人。而欲人同己者小人也。能同人则君子矣。君子〉 〈言其德之盛大。盖不以才言。以是知同人之道在德。不在才也。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此同人之道也李光读易详说否泰者。君子小人相为消长。君子处内则为泰。小人爱内则为否。君子欲大小人。小人必欲害君子故泰之九三。已〉 〈有否之象。至上六。则城复于隍矣。否之九四。已有泰之理。至上九。然后否终则倾矣。凡如此者。皆以党类相倾。邪正相胜。不能大同乎物。使君子小〉 〈人。各得其所。而不竞也。同人于野亨。则广大矣。利涉大川。则可以涉险矣利君子贞。则无有嫉忌之者矣。古者。圣贤相遇。措斯世于三代之隆。而不〉 〈见其治之之迹。用一贤。则不肖者自退。用一能。则不能者自远。未尝挈挈然。求异于众人如此。故包容广大。无往而不通也。朱汉上丛说同人 蜀〉 〈才曰。夫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图姤初六升二。九二降。初当从图李衡义海撮要天下否塞。之久。人人欲其亨通。是必君子同志以兴天下之治。则天下〉 〈之人。同心归之胡 周所以兴者。同心同德也。纣之所以亡者。离心离德也。夫欲建大功。立大事。除大灾。定大难。君臣同心。上下恊济则可石 上〉 〈不居位之贵。肯同于下。譬如光武之求严陵。帝尧之召许由。与人同心。胡越何患。故可涉难勾 所引孔颕达正义。苏轼传。见前郑玄。见前李鼎祚〉 〈集解杨万里传人与人群居天地中。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乎。而独与人为异。何也。人异乎人者物之弃。人同乎人者物之归。然同而隘。则其同不〉 〈大。同而𦟻。则其同不公。同人于野。公而大也。同乎人者公而大。则天下归之。故亨。天下归之。何险不济。故利涉大川。然则。当无所不同乎。曰。不然。利〉 〈在君子。以正道相同而已。君子与小人为同。则君子为小人。小人与小人为同。则小人害君子。岂正也哉。故九五可同六二。而九四不可同九三赵〉 〈复斋说中虚内明。故能同人。有我而暗则私矣项安世玩辞利涉大川 易中卦辞。有利涉大川者。八卦非干则巽。盖北方属水。干行涉之。海居东〉 〈南。巽木涉之也。需。讼。同人。大畜。四卦。皆以干行为象者也。需之干。自下而上。故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讼违干而下行。故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同人曰。干行大畜。曰。应乎天。皆专以干为训也。蛊益。涣。中孚。四卦。皆以巽木为象者也。蛊之巽。自下而往。故曰往有事也。益自震而巽。二木相继。故〉 〈曰木道乃行。涣曰乘木有功。中孚曰乘木舟虚。皆专以巽为训也。頥之爻辞。六五以柔。不可涉大川。上九以刚。利涉大川。亦四卦取干之义也。谦之〉 〈爻辞初六。用涉大川。以二至四。有坎为川。然以无干巽。不得言利涉也 利君子贞 单言利贞。则贞者。守正而已矣。君子之贞。则通天下之志。而〉 〈一之也。否以不通。故不利君子贞。若固守之贞。则否之初九。亦有之矣蔡节斋训解同人于野亨。同人。与人同也。六二。柔得位而应九五。同人之义〉 〈也。野。旷远之地。干象也。同于昵近。则未免有心同于野。则旷远而无形迹之牵三公之同所以亨也。利涉大川干。健。离虚也。利君子贞。以象言。〉 〈则文明以健。以爻言。则中正而应。乃君子之正也冯椅辑注同人。与人同也。旧脱志卦。今补之。据赞衍同人曰。三字当是错简。后人因更增曰字〉 〈同人于野亨。无所不同之象。尔雅。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四方之所辐凑。无有隔碍。于此同人。无不亨通。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占离中虚〉 〈有舟虚能载之象。载上三阳健于行水。故利涉大川。君子谓六二成卦之主。阴桑疑为小人。故告于君子贞则利。贞位当也冯椅辑传同人朱子〉 〈发曰。三画以初为地。二为人。三为天。重卦。四犹初也。五犹二也。上犹三也。九五应乎六二。同人也。句氏曰。上居位之贵。肯同其下程可久曰。同者。同〉 〈其不同。如春秋书同盟同图之同。司马君实曰。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与人同者。人亦同之。与人异者。人亦异之。又曰。草木鸟兽不可同也。〉 〈李去非曰。同人与比异。比为人所比。同人与人同者也。 上干。君也。下应六二。二在下卦之中。人位也。故曰同人。言君上之同乎人。此包犠。文王。命〉 〈卦之旨也。大舜有大马。善与人同。圣人与人同欲。皆其义也。赞曰。桑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 李子思曰。一阴。疑可以统泉阳矣。而位则居二。〉 〈故止可以为为人之象。而不可以为大有。赵氏曰。一阴居二。是桑得中。而有谦以下同乎人之象。朱子发曰。父子。君臣。夫妇。间友。长幼。其位不同。而〉 〈相与会于大同者中也。过典不及。聧异而不同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所同。然则心同。心同则德同。李季辨曰。天下之人。所禀各异。〉 〈等伦则相绝也。然其中有不约而同者。天理之一也。目有同视。耳有同听。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以应乎干为义 三说。各以赞之一明之。大抵。孔〉 〈子赞易。五阳一阴之卦。则以一阴为主。明卦名义。自是孔氏之例。非经之本旨也。至序卦。乃云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则经之本旨。孔子非不知之〉 〈离卦曰。同人亲也。右明卦义 象赞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陆稀声曰。日离于天。其体同也。火矣而上。其性通也。 此亦孔子新意右〉 〈明卦用 序卦曰。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程正叔曰。不交则否相同。则为同人。义相反故相次。又曰。世之方否。必与人同欲乃济。同人所〉 〈以次否也。胡周父曰。天下否塞。之久。人人欲其亨通。是必君子同志。以兴天下之治。则天下同心归之。李子思曰。乾坤六子。迭相用事。而象显卦成。〉 〈独中女之卦。其象未。见。故作易者。以离交干。设为同人大有二卦以画之。又曰。离之性。上传乎干。而干之性。亦下同乎离。非复如向者。干上坤下。两〉 〈不相交。而否塞。不通。此同人之卦辞。所以与否相反也 即否之干。上以离易坤。姜初三两爻变也。序卦自有正意。而诸说旁通。皆可以推之右明〉 〈卦序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赞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 陆希声曰。同人于野亨。道大公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程正叔曰。〉 〈天下大同之道。则圣贤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私意所合。乃睢。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而无远不同也。天下皆同之。何险阻之不济哉。冯当可曰。以卦〉 〈体言之。则有大同之义。以卦爻言之。则示阿党之戒。野。外也。二之从五。离之丽。干。皆自内而外。理契至公。则虽胡越之殊为一心。私徇于已。则虽室家之台有〉 〈异志薛氏曰自朝及野君人之道也故门无咎郊无悔野方亨杨中立曰人之常情。𦟻近遗远。则其同不广爽。李仲永曰。以干健而涉难。无所不利。阳以〉 〈阴为难。五阳一阴。故不足以为难而利涉马。正义曰。与人同心。足以济难 闻之曰。古之圣人。唯能通天之志故能成天下之务。际天所覆。志无不通。则〉 〈成大事。济大难。立大功。无往而不利也。以象言之。野。天际之象。坤龙战于野是也。离中虚。舟虚之象。干。健行之象也。际天所覆。皆与人同。则志无不通。以〉 〈健行舟。则虽有大川。涉无不利。健以言其合众力也。右明卦象赞又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李子思曰。卦辞〉 〈反否。昔也不利。君子贞。而今也利。君子贞。君子贞。以干在上言也。否隔大同。所以为利之别也。 郑舜举曰。人臣为群阳之宗。易失之私。故同人之录〉 〈爻多戒辞。人君为群阳之宗。上下顺从。故大有之彖爻多吉右明卦占田畴学易蹊径〉 〈同人者。言已之同乎人者也。非谓使人之同乎已者也。同已者私。同人者公。私者人也。公者天也。故〉 〈应乎干曰同人。干。天也。人能体巽之道。以洁齐于身。因离之明以相见乎人。以此而与人同。则同乎〉 〈天矣。 以三画之卦。分三才之位而言。则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中爻为人。若是六画重卦。则上下卦〉 〈二五之爻。皆属人之位。同人一卦。以六二之阴为主。独与九五为应同人之象〉 〈郊外曰野。兑为西郊。干居西北。干邻于兑。郊之外也。故干有野之象 干有亨德。巽东南已月。离南方午月。皆是嘉会之时。亨之象巽东南水〉 〈之所聚。巽又为风。离中虚又为槁木。舟虚之象。干居西北。正亥子江湖之地。利涉大川之象干有贞德。离利于贞。巽顺而附丽于乾阳。阳。为君子。〉 〈利君子贞之象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人之与人。相同于居。饮食言笑之相合者。未必其诚同也。卒然相遇于旷野之中。一〉 〈言相契。不謟不佞。不激不拂。岂非真同欤。尝因是而论之曰。礼之既失。则圣人惟野之求。谋之未获。则禆谌速野之驾。宁不以朝市者。禄利之所趍。〉 〈而野者无求之地也。趍禄利。则徇情尚私。贪欲嗜得。同者未必是。异者未必非也。若欲所利者公。所言者当。无逾于野人之无求者。是以负暄之言〉 〈虽愚。而人忠之。礼乐之进能先。而吾从之。故文王听及蒭荛。而序易系卦。于是乎有同人于野亨之辞也。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能与野人同其好〉 〈恶之公。则焉有不亨通者哉。利涉大川者。即是同舟遇风。胡越之人可使相救。如左右手之义。利君子贞。即是君子周而不比。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之义。同人。则众无不同。于是可以涉险与人和同。苟义涉邪僻。必不能坚贞固守。归诸小人而后已。故利君子贞。而夫子释彖曰。君子正者以此郑〉 〈汝谐翼传同人。大有对变之卦。以一阴居下体之中。曰。同人。一阴居上体之中。曰大有。同人之彖爻多戒。大有之彖爻吉。君臣之位异也。夫子曰。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则同非善也。泰卦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则同又为善也。所谓同者。其得失特未定。顾其所同者如何尔。人臣为群阳之〉 〈宗。易失之私。故同人之彖爻多戒。人君为群阳之宗。上下顺从。故大有之彖爻多吉也。余从程氏杨瀛四尚易通愚得之师曰。按同人上。疑脱同人〉 〈二字 愚曰。同人取象以二体。言干为天在上。火之性炎上。故曰同。以卦爻言。六二一阴。而犀阳归之亦曰同。然同之为义。有同之同。有不同之同。〉 〈君子和而不同。此不同之同也。小人同而不和。此同之同也。同人于野者。郊野虚旷之地。大公无我。乐与人同。此君子之同也。九五干健。故利涉大〉 〈川。二五得位。中正相应。故利在君子之贞所引庐陵杨氏曰。见前杨万里传。赵汝梅辑闻二五。德位皆应。因与之同。故卦名同人 大司徒质人。郊〉 〈二旬。野三旬。野盖郊之外也。以二同五。有内外卦之分。故曰野。以阴同阳。三最近。四次之。五最远。然五则当同者也。若怀安苟合。而近同于三四。是〉 〈为不正之同。乖戾随至。唯不惮远。外择所当同。同斯亨矣。心既远同乃利涉险。又行之以正。可免苟同党同之患。他人不得而间我。故曰。利君子贞〉 〈徐相直说天在上。火性炎上。与天同也。故为同人。野处外而远。无昵。比之私也。圣人以大公之心。与天下为同。何难危之不可亨。天下皆同。何险阻〉 〈之不可济。又宜处以君子之正道。斯可谓之大同矣姑汾遁叟证类指龟同于人者。必在宽广。天之阳一大者也。火之阳众小者也。以一大而同众〉 〈小。无所不同。广阔无虞则吉。故曰于野。志既大同。何往不止。故利涉大川。惟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故君子贞。以卦象言之干。健。离。明。文明以健。中正而〉 〈应也张应珍解同人于野亨。因卦名。就而为卦辞。野之为言旷远也。指外卦干也。所同者。远方不限于域中则亨。同人于宗则吝矣。干健以行。故利〉 〈涉大川。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此所利者。君子之事也。小人其克有是哉苏起翁读易记同人干。离。中爻。易位。则干为离。离为干。故曰同人。以干离各〉 〈卦而论。二五皆人位故也。同人于野。旷野也。野外之同。至公无私。自然亨通。同心涉险。何险不济。然同人于旷野。贞正为利。君子和而不同。虽曰同〉 〈人。亦不苟同也。惟出于正。则天下之心不期而自同。离伏坎二。三四互巽为木。利涉大川也。陈深读易编同人于野亨。同人。同于人也。言与人同也。〉 〈野。旷远之地。同人于野。则不特亲比。自内及外。无所往而不同矣。故亨。外卦有干。为郊为野。故曰同人于野。虽同乎人。实同乎天。则无往而不同矣〉 〈利涉大川。天下皆与之同。以干健而行。何险阻之不可济。故利涉大川。又以互巽为舟。故有涉川之象。惟干之健则利涉 利君子贞。二以文明〉 〈之中。五以刚健之中。刚柔正应。惟利君子之正。惟君子之正。而后能同人也陈普解同人于野亨。同人。与人同也。卦自姤来下二爻反易也。二爻在〉 〈姤为私。其所有而不及人之象。反易而居。为推其所有与人同之之象。所以同者。同欲同好。不可自私。所当推己以及人也。盖以外四阳为人。初为〉 〈同人。二为所同者。子路与朋友共。孟子劝齐王乐好。皆与民同是也。二中正离明众阳所同。无邪暗之私。故为同人于野。谓至公私也。同于野而后〉 〈亨。私则塞而不通矣 利涉大川与人同也 利君子贞。离明乾刚。故为君子贞。二也。光明刚大。而内主乎正也。如是而同。则合而不散。通而不〉 〈穷。利涉大川。亦以是之故耳。大槩同人之义。主于光明正大。则为天下之大同。不然。则为小人𦟻比之私。小同而不能大。暂同而不能久。非所谓同〉 〈者也丁易东象义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一阴之卦。自姤来初二相易也。又为五阳之卦。自夬来二上相易也。二卦皆以一爻相易。〉 〈然但以自夬取义。同人离下干上者也。天在上。火炎上。故曰同。三画之卦。初为地。二为人。三为天。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柔爻在二。与五相〉 〈应。以三画言之。二五皆人位也。故曰同人。六画之卦。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二亦地也。故以野言。卦惟一阴。诸阳所同欲得也。而适在三画〉 〈之人位。六画之地位。所谓同人于野也。野者。空阔旷之地。言同人于野。则极同人之大言之。柔。得位得中。上应乎干故亨。亨则何事不济。故可涉川。中〉 〈正而应。君子之道。故利君子贞 以象变言之。干天际为野。火非在野之物野烧之火。人力也乃与天同故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谓二互巽有乘〉 〈木之象。离有伏坎。大川也。又自夬来。夬上体。本兑泽也。上自二而往。遂成干卦。干行而兑隐矣。但见天而不见泽。非利涉大川而何。此卦言。善与同〉 〈人。则何事不济吴澄纂言同人于野。此羲皇离下干上之卦。而文王名之曰。同人。同人者。同心同德之人也。六二九五。俱以中正居人位而相应。六〉 〈二为九五所同之人。故曰同人。卦名连彖辞。象也。人目所望。地连天际处为野。六二在下。居乎地也。上应干五。应乎天也。故曰同人于野 亨。占也。〉 〈六二卦主。而干五为应。故能致亨 利涉大川。占也。初二三有舟象。干健前行。而舟随其后。故以涉大川则利也 利君子贞。占也。二五。中正相应。〉 〈其相同者。皆君子之正道。故利于君子之正。主事也。吴澄纂言外翼同人同人彖。同人于野初。同人于门二。同人于宗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上〉 〈同人于郊。同人者。同心之人也。非曰同于人也。六二为九五所同之人。九五为六二所同之人也。二五皆居人位。故曰同人俞琰集说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与人同也。以离遇干。谓之同天可也。而曰同人。何也。曰。天人一理也。天道至公无私。同人之道。亦当至公无私也。野。外也。〉 〈六二为成卦之主。得位得中。而外应乎干之九五。有亨通之道焉。故曰同人于野亨。刚健而能有为。是以利涉大川。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是为君子〉 〈之同。不为小人之茍同。故曰利君子贞李恕易训同人于旷远之地。乃至公大同之道。故亨。天下既同。宜涉险矣。然亦宜用君子至公大同之正道。〉 〈小人之同昵。比之情耳保八原旨同人于野亨。五阳一阴之卦。以一阴为主。简御繁。寡制众也。一阴中正。而五阳俱从之。有同人于野之象。野则无〉 〈亲疏远近之间。是之谓大同有亨道矣。夫子谓柔得位得中者。卦自姤来。初往二居二。刚柔相易。用卦变也。六二与九五应。又不曰应于五。而曰应乎〉 〈干者。阳皆从之矣。非同人之亨者乎 利涉大川。详见需。彖有舟虚巽木。而刚健而不陷。可利涉矣 利君子贞。天子曰。干行也。取卦德曰。文明以健。〉 〈有离有干。故取卦体。曰。中正而应。即系二五应。故断之曰。利君子贞正也张清子集注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丘行可曰。同人一卦。以〉 〈六二为主。而上下五阳。皆欲同之。同人之义也。以三画卦言之。二五皆在人位。相应则相同。故曰同人。野者。广大旷远之地。川者。险阻艰难之所。于〉 〈野而亨者。大同也。涉川而利者。此同舟共济。何患胡越之异心也。利君子贞者。盖正则同。邪则异。正则公。邪则私。所以利君子之守正也 同谓。同〉 〈人于野亨。此卦辞也。然以爻而观。则子宗不若于门。于门不若于郊。而于郊。又不若于野之亨矣所引李子思曰。薛氏曰并见前为椅韩传赵珪解〉 〈卦。干上离下。天体在上。火性亦上。是火之性上同于天。故名同人。人之所同者道也。道乃天下至公之理。人能至公。元不同者。所不同私欲害之也。〉 〈同人至于野。则国中之人。无不同矣。故亨。人心既同。利涉大川之险。利用君子之正道也胡炳文通坎离。皆乾坤之用易。至此十二卦。坎体凡六见。〉 〈离体于此始见马。需。讼。小畜。履。四卦互离。至同人大有而见。离体凡六。离之用。与坎等矣。同人大有。皆主离之一阴而言。离一阴在二。而上下五阳同〉 〈与之。故曰同人。离一阴在五。而上下五阳皆为所有。故曰大有。五君位。而为群阳之宗。上下顺从。故爻多吉。辞而彖。但曰元亨。二臣位。而为群阳之〉 〈宗。易失之私。故爻多戒。辞而彖曰亨。曰利。必曰利君子贞。或曰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而卦名曰比。曰同。何哉。。比者一阳为众阴所。比。而坎阳居〉 〈五。为得其正。故曰元。永贞是其。比也。即所以为君子之周。同人一阴。为五阳所同。而离阴居二。为得其正。故曰利君子贞。是其同也。即所以为君子〉 〈之和。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贞。其同也正。为人大同亨道也。虽大川可涉。然有所同者大。而不出于正者。故又当以正为本董真卿通双湖〉 〈先生曰。按原斋分画卦论。以离中为人位。若论六画卦。则二为地。自天视地。则地为旷野。又有同人于野象。可谓人道之亨矣。大川离伏坎象。离为〉 〈虚舟。有利涉象。君子贞。六二。中正象。君子不专指阳言所引郭氏曰。冯氏曰。丘氏曰。李氏曰。见前。郭雍解。冯掎辑注辑传。张清子集注陈应润爻变〉 〈易缊同人。同心同德之人也。上卦否既倾矣。为人上者。知为恶之小人不可用。故求同心同德之人以同治。然不求之于朝市。而求之于田野者。恐邪〉 〈佞之人尚在朝市。亲戚相依。宗族交荐。旧政不改。余孽尚存。故远求于野。欲使旧染污俗。咸与惟新。求之之切。野无适肾矣。不持肾者亨通。朝廷亦〉 〈亨通矣。利涉大川。君臣有刚健之才。不畏险阻。虽大川亦可利涉。贞卜也。盖求贤之时。利君子之卜。不利小人之卜。以其人君知人之贤否也。否〉 〈卦曰。不利君子贞正。与此卦相反也齐履谦本说同人。同于人也。于野则所同者。广利涉。则同功者众。利君子贞。同于人者。人亦同之。则小人无隔〉 〈绝之害。复以反否之谊解蒙精藴大义先儒曰。天理而已矣。故无往而不同也。同人否之反也。故在否则不利。君子贞在同人。则利君子贞矣 蒙〉 〈谓合众心之同济。大下之难。亦唯在于公正而已耳梁寅参义同人之道。以大同而不私为善。故卦之诸爻。或比或应。皆为同于所近。无大吉者。而〉 〈彖言同人于野。则能绝其私与。而廓然大公。此其所以亨也。其取乎野之象者。何也。以一卦观之。由内而至外。初为同人于门。至近也。二为同人于〉 〈宗。亦近也。至上而同人子郊。则远矣。然未如野之尤远也。国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同人于野。岂非超出于家邑之外乎。二为同人之主。而不能大〉 〈同。故其有应者。乃所以为吝。初上虽无咎无悔。然终不若于野之亨也。圣人以四海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而情无不孚。恩元不洽者。岂非同人于野〉 〈之意哉。人心之大同。则何为而不成。何往而不利。虽大川之险。涉之无难矣。然亦必。行之。以君子之正道。然后为利也。不然。处断之乖理。持守之不〉 〈固。虽其心之匪私。亦岂能亨乎。夫同人子野心之公也。利君子贞。事之正也。世固有其心非私。而事失其正者。亦有事虽正。而夫能无私者。君子所〉 〈以通天下之志。其唯至公至正之道乎易纂饶氏曰。于野。公也。贞正也。自此下。并吴氏说。合附彖传下。干。天理也。顺天理而行。故曰利涉。又曰君子〉 〈之心。天理也。天理无不正。故通天下之志。以人心天理之同也 吴氏曰。人固在于公。而公又当以正为本。干天也。动以天者。自然是公。自然可以〉 〈涉险。其曰干行。行以天而动所引张氏曰。胡氏曰。丘氏曰。冯氏曰。见前张清子集注。胡炳文通为椅辑注涂溍生易疑拟题同人之彖曰。同人于野〉 〈亨。坤之上六曰。龙战子野。二卦之义不同。皆取象于野。何也。一言于彖。一言于爻。又何欤〉彖曰同人柔得位 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程子传言成卦之义。柔得位。谓二以阴居阴。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 〈以中正应之。得中而应乎干也。五刚健中正。而二以柔顺中正应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为同人。五干之主。故云应乎干。象取天大之象。而彖〉 〈专以二言朱子本义以卦体。释卦名义。柔谓六二。干谓九五王弼注二为同人之主孔颕违正义此释所以能同于人之义。柔得位得中者。谓六二〉 〈也。上应九五。是应于干也李鼎祚集解彖曰同人 九家易曰。谓干舍于离。同而为日。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子则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 柔得〉 〈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 蜀才曰。此本夫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则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下奉上之象。义同于人。故曰同人苏轼传此专言二〉 〈也杨万里传六二。以阴居阴。故曰得位。下卦正中。故曰得中。二与五应。故曰赵复齐说得中应干。同乎天也。同乎天者同乎人也 二五。心也。人心。〉 〈天心同蔡节斋训解释同人义。柔二也。得位。当位也。得中。下卦中也冯椅辑注同人志卦 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以六二明卦义张应珎〉 〈鲜离以一柔爻为主。六二得位得中。而应乎干之九五。是能同于人。而人亦同之。故以名卦陈普解一阴而得中五之位上应乎女王之中正五为〉 〈众刚之主。下应乎二。而众阳无不从之胡炳文通小畜。六四。柔得位同人六二则曰。柔得位得中。不与巽柔之畜乎干。而喜离柔之应乎干。二中四〉 〈非中也。梁寅参义同人。由六二而取义。故主二而言之。五以阳居阳。二以阴居阴。是二之应于五也。五刚而中正。二柔而中正。是二之德。应于五也。〉 〈五为上。干之中。则二之得位得中者。乃上应于干也。卦之为同人者以此也〉同人曰〈程子传此三字羡文朱子本义衍文〉同 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程子传至诚无私。可以济险难者。干之行也。无私天德也王弼〉 〈注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干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孔颕达正义释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之义。所以能如此者。由干〉 〈之所行也。言干能行此德。非六二之所能也。故特云同人曰。乃云同人于野亨。与诸卦别也 注。故特曰同人曰 故特曰同人曰者。谓卦之彖辞〉 〈发首。即叠卦名以释其义。则以例言之。此发首应云。同人于野亨之上。别云同人曰者。是其义有异。此同人卦名以六二为主。故同人卦名系属六〉 〈二。故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虽是同人卦下之辞。不辟六二之义。故更叠同人于野亨之文。乃是干之所行也要义同〉 〈人非二所能。故曰干行。曰。同人曰见前王弼注李鼎祚集解虞飜曰。旁通师卦。巽为同。干为野。师震为人。二得中应干。故曰同人于野亨。此孔子所〉 〈以明嫌表微。师震为夫。巽为妇。所谓二人同心。故不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耳。干四上失位。变而体坎。故曰利涉大川。干行也 侯果曰。〉 〈九二升上。上为郊野。是同人于野。而得通者。由干爻上行耳。故特曰。干行也苏轼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此言五也。故别之 利涉大川。干行也。野〉 〈者。无求之地也。立于无求之地。则凡从我者皆诚同也。彼非诚同。而能从我于野哉。同人而不得其诚同。可谓同人乎故天与火同。人物之能同于〉 〈天者。盖寡矣天非求同于物。非求不同于物也。立乎上而天下之能同者。自至焉。其不能者。不至也。至者。非我援之。不至者。非我拒之。不拒不援。是〉 〈以得其诚同。而可以涉川也。故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苟不得其诚同。与之居安则合。与之涉川则溃矣。涉川而不溃者。诚同也陈了斋〉 〈说终则有始。天行也。义在剥复。终始同时。干行也。贞在君子无妄。元亨利贞。行干也杨万里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一柔应五。刚〉 〈下应上也。五刚应一柔。而九五正应上应下也。上下相应。其同大而公矣。干行上应下之谓同人曰三字衍王萃叟音训同人。同人曰晁氏曰。王昭〉 〈素。谓此同人曰三字。错说之。按虞翻辈。诸儒。无一人为之说者。特王弼失之耳项安世玩辞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此句当连上文解之。其说谓柔得〉 〈位得中而应乎干。故其卦曰同人。而同人之繇。又曰同人于野亨也。盖本之以中正。而无邪行之。以刚健而无欲。故能忘已而同人。又能忘人而同〉 〈乎野也。故以两曰字明之。先儒皆以连下文。故其说不通下文利涉大川。干行也。独以干行二字解利涉一句尔。干在外。故曰干行。言出行于外。健〉 〈则能涉也应乎干 干行也 同人以一柔为主。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虽得位得中。而必应乎干。乃可谓之同人。至于利涉〉 〈大川。则又曰。此干行也。明非柔之所能辨也。凡卦之以柔为主者。皆然。履之六三。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应乎干。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小畜之六四。〉 〈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刚中而志行乃亨。大有之六五。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凡此皆柔为卦主。而其济也。必称干焉。此干之〉 〈所以为大欤。元亨说具鼎卦 利涉大川。干行也 彖以利涉大川为干行。明利涉者。干也。非离也。离有伏坎。坎在下为川。又有互巽在上为舟。虽〉 〈有涉川之象矣。然非干之健行。不能以利涉也。讼。天与水违。故不利涉。同人。天与火同。故利涉未有违天而可济者也。未有不健而能济也冯椅辑〉 〈注同人曰三字衍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主上卦以明象。占行道也。兼以天道君道明之陈深读易编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 〈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释同人义指六二也。得位二。以阴居阴。当位也。二居下卦之中得中也九二以柔顺中正而应乎九五刚健中正其德同也〉 〈故为同人 利涉大川。干行也。乾刚健而不陷。可以蹈险难而行。故利涉大川陈普解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卦为同人。卦立而后〉 〈同人于野之义。见不别起。而遂连卦名为一句者。文理当然也。艮其背中孚。豚鱼亦其例。古人之文。于此亦可见也。夫子传辞。谓之同人曰。同人于〉 〈野亨。则以同人为卦。同人于野亨。则卦立之后。徐察而见之之大义也。卦立。则卦爻辞之义皆以具。必卦名先定而后发之。所以见一体之众。体大〉 〈关一卦者为卦辞。各为卦中之一时者为爻辞。如百体之合为一身不相离。而又不相乱也。卦名之义。与其卦爻辞之义固不远。然先儒之说。多有〉 〈混卦爻辞于卦名。如专以小往大来为泰。大往小来为否。与干六爻皆圣人之类。皆未为当也。观同人曰一语可见。其当有分别矣。干行。谓二以中〉 〈正应干。是一卦皆天理于野之亨。涉大川之利。皆以此之故耳吴澄纂言以下释彖辞。承上文应乎干而言。所以致亨而利涉大川者。由干之刚健〉 〈而行也。柔虽得位得中。然非应乎干。则不能有此亨利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 正也〈程子传又以二体言其义。有文明之德而刚健。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之正道也王弼注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应不以邪。〉 〈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故曰利君子贞 邪似嗟反孔颕达正义此释君子贞也。此以二象明之。故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谓六二九五。皆居中〉 〈得正。而又相应。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为健。邪僻而相应。则非君子之正也李鼎祚集解何妥曰。离为文明。干为刚健。健非〉 〈尚武。乃以文明应。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贞也项安世玩辞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文明以健。则其健也非妄。行中正而应。则其应也非私。系〉 〈发之以明。行之以公。此君子所以合天下之志。而正夫一也。同人之道。莫利于斯矣张应珍解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止君子正也。文明离也。健。干也。〉 〈中正。而应二五也。上文释利君子陈深读易编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又以二卦之德言。有文明之德。而刚健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之〉 〈正道也董真卿会通程氏曰。所以成卦者在六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所以同人。利涉者在九五。故曰干行。所以利君子贞。在二体之相为〉 〈用。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所引蔡氏曰。见前蔡节斋训解经义干行也。文明以健。天文也。文明以止 天理运于难穷。则体至着。以合乎人者不〉 〈容已。天理示于易见。则体至着。以辨乎人者不容过。盖合异以为同。辨同以为异。此固人事之昭然。而莫非天理之自然也。不知天理运行之妙。则〉 〈合其所合者。或有小用之私。不知天理流行之形。则辨其所辨者。或有过用之累施于人。而非天焉。殆亦苟合苟辨而已矣。同人与现之君子。何其〉 〈一合一辨之皆天乎。且变化不息。广大不拘。至妙而难穷。皆干之行。而天理之默运者也。是天之理也。即君子之不容已。于是坦然无外。合天下于〉 〈文明之中。健而能久。无有间断。则其所以至健者。皆本于干之行也。非合于人者不容已乎。至于发挥垂布。盛大可观。至显而易见。皆天之文。而天〉 〈理之昭示者也。是天之理也。即君子之不容过。于是灿然有别。辨天下于文明之中。各止其所。无有僣差。则其所以有止者。皆本于天之文也。非辨〉 〈于人者。不容过乎。观天理之运。则着其同者。不当变于同。观天理之示。则着其分者。不当逾于分。盖或变者。不足以为同。或逾者不足以为分。非察〉 〈乎天人一致者孰知之。同人之彖曰。云云贲之彖曰云云尝原天理有隐。见之寓。而观人事有分合之机。然后知出于天者。人所不能外。而用于人〉 〈者。非天其孰为之。苟知有所谓隐者焉。而不可以限量穷也。故于分之中而致其合。犹其不可穷者也。苟知有所谓见者焉。而不可以形迹紊也。故〉 〈于合之中。而致其分犹其不可紊者也。合以天合。分以天分。天人并用。庶乎其不相悖矣。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固未易以强合也昧夫天理而求以〉 〈合之。则行于一时。而不行于悠久。施于平夷。而不施于险阻。终于变迁。已有限量。卒至于暂合而暂离。或作而或辍。其患不在于不合也。合之不以〉 〈天。祗所以离之也。凡厥有生。势均力敌。固未。易以强分也。然合天理而求以分之。则失之放肆者或流于。好高。失之趍下者。或流于无检。涣散四出。〉 〈莫有定极。卒至于越礼以相紊。逾分以相陵。其患不在于不分也。分之不以天。祗所以杂之也。是故。磅礴上下。无一物之能遗。往来消长。无一息之〉 〈或间。天之理固如此。况乎纳之与天同其量。持之与天同其久。而人之合。果外天理以为合乎。垂象着明。阴阳有常运。𨇠度推迁。晦朔有常序。天之〉 〈理固如此。况乎典则天叙。礼则天秩。而人之分。果外天理。以为分乎。虽然。君子一合一分之间。岂惴惴然。求其所谓天理。而循之特以理者。天人之〉 〈所共由理在是。则天在是也。故性命之各正。太和之保合。举覆载之间。悠久无息。吾知有理而已。不知何者为天。而何者为人也。知同人之同为无。〉 〈间。又知贲之为文为有别。则天理其在斯乎。自今即其天理之隐者言之。悠久无息者。有统天之功。行健无疆者。有御天之权。冲粹混融。举无私覆。〉 〈日月星辰。举无私照。人莫穷其变化也。而所以为干行机缄。同于斡旋。形气同于范团。是皆天理之难穷者也。理之在天者如此。而君子其诸异乎〉 〈天而同之欤。凡其人之所谓文明者。在乎万物与吾同体云耳。同声同气而天下之志无隐。同心同德。而众庶之虑无蔽。精诚披露。而彼此相合于〉 〈文明。则威武不屈。而不至锐始怠终。以亏其交意。向昭晣而人已相孚于文明。则贫贱不移。而不至择利避害以携其志。小大高下之和同。而金石〉 〈之坚。尊卑贵贱之吻合。而胶漆之固。则其文明之所以健者。皆干之所以行也。则合乎人者。果非在于不容已乎。自今即其天理之见者言之。刚柔〉 〈相摩。而有丽天之度。阴阳相推。而成在天之象。或盈或缺。而日月不过。或往或来。而四时不忒。人皆见其准则也。而所以为天文云汉之昭回。星辰〉 〈之罗布。是皆天理之易见者也。理之寓于天者如此。君子其诸异乎天而辨之欤。凡其人之所谓文明者。在乎万物各得其理云尔。有法度以相接。〉 〈而炳垂于典则之中。有礼义以相维。而焕陈于纪纲之内。君君臣臣。而君臣相安于文明。则止仁止敬。而无援下援上之失。父父子子。而父子相安〉 〈于文明。则止孝止慈。而无不孚不顺之忧。小大高下。莫不各由其道。尊卑贵贱。莫不各得其所。则其文明之所以止者。皆天之所以为文也。则辨乎〉 〈人者。果非在于不容过乎。盖公则一。私则万殊。而无偏无党。然后王道有荡荡之盛。是以知理之所在。不合则不明也。紊则晦。辨则彰。而岁月日时〉 〈既易。则政又有昏不明之累。是以知理之所在。不辨则不明也。吁。此同人与青。皆主于文明。而咸拯于至着之地也。同人之彖曰。得位得中而应乎〉 〈干。又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然后知同人之本。凡其得中。而阐是大同于人者。无非应乎干行也。至于于野之亨。大川之涉。皆欲其体健而施。不〉 〈容泛交。苟合于一时。而舍洪包荒于悠久也。故九五之同人。虽号咷之后亦获相遇之笑。所以见其同之不可不健也。贲之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乎天下。然后知贲饰之本。凡其茂对时变以育物者。无非观乎天文者也至于人文之观。而大要期于一定。不易之谓成。截然〉 〈不变之谓成。而于以化成天下焉。故六五之贲。虽丘园之贱。亦必吝而后吉。所以见其文之不可不止也。嗟夫。宜合则合宜分则分。事之当然固如〉 〈此也。然昧乎天理者。无往而不蔽。达乎天理者。无往而不宜昔者。文王不识不知。而顺帝之德之纯而配天。则文王之与天理为无间矣。自然尽已〉 〈尽人以赞化育。成己成物以合内外。形则着。着则明。极而至于不息则久。悠久无疆。何以然。后德之纯。足以参于穆不已之命。吾固知文王之同。天〉 〈之同也。穆穆之懿。郁郁之美。明明在上。极而至于于缉熙之敬止。何以然。高明配天。足以并日月星辰之系。吾固知文王之文天之文也。虽然。同人之〉 〈卦。论其无不合也。贲之为卦。论其无不分也。一则惟恐其有。间。一则惟恐其无别。若判然其不相侔也。以二卦求之则同。不生于同。而生于分。分虽寓〉 〈于分。而本则同。是健也。不徒见于同。而非族之族。非物之物。守是健而不使之杂。揉则同者。每因于分也。止是也。非徒见于分。而居上不骄。为下不〉 〈僣。皆安于止。而不使之乖错。则分者乃所以为同也。是则分之与合。要本一致。而圣人设卦。并行而不相悖也冯去疾经义文明以健。中正而应〉 〈物我同德。固不可有异心。君臣同德。尤不当有异心。夫同人之卦。大同之义也。然犹易合者。物我之心。莫难合者。君臣之心。使其德虽同。而心犹有〉 〈未合者。则亦何取于大同之义哉。自同人之二体言之。则离取其文明。而干取其健。文明之德。物我之所同有。而必持之以至公。此心之同。终始无。〉 〈间。则物我之际。得其所以同矣。自同人之二五而论之。位取其中正。而义取其应也。中正之德君臣之所同有而必相应而不相遴此心之同尊卑〉 〈无间。则君臣之间。又得其所以同矣。自其得之同。而极其心之同。则大同之义。是为得之。故夫子释彖之辞曰云云其旨如此。夫子天地定位。而人〉 〈生其间。与之并立而为三才。我之与物。同此一初也。于其间。又奉其尤者一人焉。而戴之谓之君。然后有尊卑有上下。古之君子。广大同之心。充大〉 〈同之德。夫欲以我之心。而合乎物之心。以我之德。而合乎物之德。惟其交际也有道。其酬酢也有礼。其周旋泛应也有宜则。夫一人之德。千万人之〉 〈德也。其于文明也何有。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其于健也何有。然我之于物。群焉而居。比焉而处。其心合也。至于冠尊履卑之不可以陵。廉远堂〉 〈高之不可以躐。而欲以臣之心。合乎君之心。以臣之德。合乎君之德。非其事上也尽敬。其辅上也尽忠。其辅赞弥缝也尽诚。则臣之德。安能上辅乎〉 〈君之德。中正何有哉。臣之心。安能上通乎君之心。其应何如哉。是理也。固所以为大同之义。而圣人独于同人之彖发之。易之卦。有五阳而一阴者。〉 〈一阴为之主。同人之六二是也。故同人之彖。以六二言之。其所以接乎物者。非惟正应而已也。凡五刚之与我接者。皆物也。灿然有仪以相接。驩然〉 〈有恩以相爱。文足以与物交也。明足以与物辨也。不惟我有是文明之德也。凡物之与我。并处乎天地间者。皆知父子兄弟之为居。出入守望之为〉 〈安。交游朋友之为助。此礼也。亦情也。此势也。亦理也。是其文明之德。所以为同也。是其心也。不可以一时而遂已也。当无时而不然。不可以一人而〉 〈遂忘也。当无人而不然。持之以悠久。充之以不息。此心之健。固将与物同也。而可有异心乎哉。然其事乎君也。则亦指正应而言之耳。二在下卦。而〉 〈五在上卦。天下之中有过于此者乎。以九居五。而以六居二。天下之正有过于此者乎。臣有是中。君亦有是中而非中者不能投其间臣有是正君〉 〈亦有是正。而非正者不能乘其隙。此其同也。而非可以分隔也。非可以貌疏也。是其中正之德。所以为同也。然是心也。不可使有一间之可投也。不〉 〈可使有一隙之可乘也。相与不可不深。而相疑之间。所可虑也。信不可不厚。而相猜之隙。所当忧也。上有以应乎下。下有以应乎上。此心之应。将有〉 〈同而无暌也。而又可有异心乎哉。夫物我之德。惟其同也。故其心同。君臣之德。惟其同也。故其心同。大同之理。融物我通。君臣皆此德也。皆此心也。大〉 〈哉大同之义乎。虽同人之彖。指六二而言固也。然六二之辞。则曰同人于宗。宗者。以其同类言也。既曰于宗。则是知有我也。而不知有物也。知有己〉 〈也。不知有君也。知有私也。不知有公也。人欲交胜。天理日微。宜其有吝之辞也。大同之理。固如是乎。然则彖之所言。独与爻异。何也。彖之辞明一卦〉 〈之全体。爻之辞。明六二之时物。固未可以槩论也。况使六二。因爻辞而知惊焉。反于宗之吝。而于郊于野。恢同人之量。而忘身忘私。毋固毋必。则何〉 〈害于大同之义乎。呜呼。天下之理。推其正而已矣。泛而言之。尔身克正。罔敢弗正。而正君心。以正朝廷。以至于正天下。皆此德也。皆此心也。文明之〉 〈能健。以正而能健也。中正之能应。以正而能应也。故以此德之正。而合乎人之德。以此心之正。而合乎人之心。然后足以融物我。通君臣。举天下之〉 〈大。纳之大公至正之域。然后足以尽同人之理。故圣人之继斯言曰。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盖指六二而言之。呜呼。大哉大同之义也〉 〈姚镛经义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知君子之接物无所徇。则知君子之处心无所倚。夫人之楼物。所以徇乎外。而失其在己者。非物之能〉 〈为人累也。由乎存于我者。不能以自立。则亦随物而靡耳。同人君子。岂其然哉。方其灿然相接。有可观之文。固若易与也。而所守则健而不可移。泛〉 〈然应物。固若无不受也。而所与者必以中正。君子何自而能然也。由其中心所守。适乎义理之安。不惑乎外邪之扰。屹然中立。不倚于偏。则其所以〉 〈泛应酬酢者。莫不各得其当。而不可乱也。不观君子之养乎内。无以知君子之应乎外。以此同人岂苟同乎哉。同人之彖曰云云意或如此。人皆知〉 〈物之能为人累。而不知非物之能累人。而人自累之也。夫以一人之心。而接乎万有不穷之物。其交乎吾前者。无非可喜可慕。可羡可欲。苟在我者。〉 〈茫然而无所主。则彼将乘吾之所喜慕羡欲。而投其隙。亦何所不至哉。盖人之一身。固不能不接乎物也。惟接之以理。则不感乎物。物固不能不同〉 〈乎人也。惟知其所异。则能同乎人。盖以物徇物。则何物不可欲。以人徇人。则何人不可同若是。则邪正混淆。贤否无别。能使同己者之是。而不能使〉 〈异己者之不非。能使己之所欲者合。不能使己之所不欲者同。此皆小己自私之累。非大同之道也。盖天下本一理。万有本一心。此理苟明。党偏不〉 〈作。合乎理者同之。违乎理者去之。彼虽淫邪颇僻。巧伪万端。而吾之所喜慕羡欲者。举无所偏焉。曷能以投我哉。同人君子。不以苟同为同者。盖得〉 〈乎此也。方其灿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礼以相安。温乎其容若可玩也。谦乎其恭若可亵也。至于悦之以非道。则有厉然之色。诱之以非义。则有确〉 〈然之守。其刚健为不可夺。归斯受之不问其所从来。泛而受之。无一物之或弃。宜若是非之无辨。邪正之不明。而无所不应也。然必正者从之。中者〉 〈与之。以私求昵。以此为同者。则未始容之也。其中正则不可移。然君子之能尽乎此。岂随事随物。而强为之区别哉。亦以此心所有。至理素定。无偏〉 〈无党。而王道平平也。无作好恶。而溺于所私也。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吾以随波逐流以为同也。善其所善。恶其所恶。吾不雷同相附以为同也。君子〉 〈之所以为正者。得于心。则其所以泛应酬酢者。岂不犁然各当于理哉。盖天下至正之理。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 〈惑。未有可以此而不可以彼。可以一而不可以二者。常人以同为同。则所同者狭。君子以正为同。则无所往而不同矣。以卦观之。上体干也。下体离〉 〈也。以干之健行。离之明明。则无所不烛。而是非邪正不能逃。健则确然有立。而淫朋比德不敢干。此其所以能行君子之正。而接物无所徇也。虽然。〉 〈彖辞。夫子作也夫子岂徒言之而已哉。童子之难言。则与其进。鄙夫之空空。则叩其端。阳货之见。公山之召。又屑就之。岂非文明而健者乎。然夫子〉 〈非止于文明也。其处乡党者。不以施之朝廷。其与上大夫者。则不行于下大夫。享礼私觌。以致其敬。降级升堂。则异其容。未尝不以正应也。然夫子〉 〈所以泛应曲当者。盖其平日与门弟子之所讲明者。无非正心诚意之学。所谓应世酬物之用。初非无用之空谈也。学易者。当于夫子而有考焉周〉 〈源经义同前题 接物而有所守于内。在天下不能外乎理。守己而无所徇于外。非君子不能尽其理。夫与人同者非难。而不苟同者为难。有如交〉 〈接之道未明。而动与物忤者。固非也。然不知己之所守。不可偏徇。而至于与物俱往。则是岂君子之所谓同哉。且文明以接物而必有健。以主于中。〉 〈则其所存者。中而且正矣。彼此相应。而不容以。间其情者。岂非通天下一理。而是其所以为同欤。然而尽是道亦难也。是必君子人欤。守于已正也。〉 〈推之以接物。亦正也。惟正故能中。而惟君子故能正。此圣人言此必归之君子者。有以哉。非理不足以同乎人。非人不能尽其理。吾于圣人彖同人〉 〈者。见之。故曰云云夫交接之道。不过乎人。已两端。而其间所谓节文者。盖不胜其多变。以一人之身。酬酢乎多变。而欲随吾所处。各有以中其节。难〉 〈矣。虽然。无难也。事事物物之中。各有理存。而明理。则各知其所止之地也。故理一矣。而分则殊。分殊矣。而理则无往不在。且亲疏异情。贵贱异等。使〉 〈不达于是理。则惟见其异尔。而自得是理者观之。万殊一贯。而初何梏于有我之私。物我一体。远近同视。使不达于是理。则惟见其同尔。而自得是〉 〈理者。处之一贯万殊。而初岂见其有。所谓兼爱之蔽。即是理之一以达之于分殊。而于分殊之中。复有处夫理之。一夫如是。可以语大同之道矣。彼〉 〈世之人。知有乎已。而不知有物者。惸然独立于斯世。而卓越崖异以为高。至知有物。而和知有已者。欲。比天下而同之。而卒至于无差等之爱。不失〉 〈之人。则失之已。不流于杨。则归之墨。此正道不明。异端害作。而君子之道鲜矣。今夫。无亲疏大小之间。无贵贱远近之殊。欢然情意之相孚。灿然文〉 〈物之相接。是其为文明者也。然而泛然杂施者。必有不得其所处。而以已徇人。则。易至于苟合。此文明接物。而必刚健以为此心之主。庶乎泛应酬〉 〈酢之中。自有不可乱者。存而随事适中。无往而非正。虽泛爱而不失其亲仁之念。虽容众而不忘夫尊贤之意。其曰应云者。天下之以理相合者。莫〉 〈不各得其所应也。然而中正之道。所以为同人之要。而圣人特举其正者归之君子。何哉。盖天下之理。至于中者非难。至于正者为难。中者随事物〉 〈以取中而正则吾身心之所以为准绳。万事万物之所以为朴的者。惟其正所以能中。而君子者。理明义精。意诚心正。其天理人欲之辨甚严。而义。〉 〈不为利所夺。志不为情所迁。其明白正大也。无纤芥之疑虑。其公平正直也。无毫发之私意。谓之君子。正者。理备于君子之身也。嗟夫天下之理。有〉 〈可得而同者。有不可得而强同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固其自然之同。有合乎天理之正者。至于仁民者。不可与爱物并施。敬兄者。不可与敬乡〉 〈人槩论。是虽异而亦不失为同也。不然。天与火。固象同。人而至于体象。则族必类。物必辨。盖于此可以言正矣。卦以干离成体。既有以寓文明以健〉 〈之义。而二五之正应皆中也。然二则吝道。五则先号后笑。盖以六居二。而六之与二。柔也。以九居五。而九之与五。刚也。惟其柔则情易徇。而刚则有〉 〈中直者。存此健。又所以为中正之本。而彖所谓得中应乎干者此也。繇曰利君子正。彖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至于象。亦曰君子而大传。释同〉 〈人之义。又以君子之道为言。盖尝因是。而得所以论君子小人之同者。夫邪正有异途。君子小人有异类。要之各有同者。然而君子处心。大抵出乎〉 〈公。而小人则私矣。此心一公。则不为苟同。而虽。比也实不周。虽群也实不党。至于私心相与。则是所谓同流合污者。是所谓同恶相济者。甚而至于〉 〈缔交结党。视势为离合。而且有以挤君子于仇怨之地者。要之则亦正不正之分尔。吁。此同人之所以利君子正陈次公经义同前题 知君子之〉 〈应世。无或偏之累。当知君子之处心。有不偏之理。此心之理。未能至正而不偏。则以之应世。外不失人。内必失已。其何以为大同哉。同人之君子则〉 〈不然。文明以接物。而其中则至健而不流。中正以守已。而其外则泛应而曲当。合人已而两尽。而应世之用。盖未尝或失之偏矣。然君子之所以能〉 〈若是者。盖其一心之中。天理昭明。物欲不蔽。森然典则之具存。正矣党偏之无有。此其所以处人已而两得欤。惟不偏之理。既尽于处心之际故无〉 〈偏之用。自见于应世之余。非同人之君子。畴克臻此。同人之彖曰云云以此。人之所以于处已接物之际。不能尽大同之义者。皆非天下之正理也。〉 〈理一不正。则不失之泛。必失之拘拘者。知有我而不知有物。泛者知有物而不知有我。物我之间。所以胥失之自。夫知有物。而不知有我也。则必曰。〉 〈长楚人之。长。当无异于长吾之长。是以合天下之疏以为亲。联天下之异以为同。治节制量。不行于其间。而阿合苟容。徒以无所不同之为贵。夫岂〉 〈知什百千万。物情则然。比而同之。是乱天下。物固不可以不同。而亦安可舍中正之理而强同之乎。自夫知有我。而不知有物也。则又曰吾弟则爱。〉 〈而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同一封畛而自立藩篱。隔一樊墙而自分尔我。此心𥚹隘。与物寡合。截然独立。视物之来。若将浼已。夫岂知天地万物〉 〈与吾同体。痒疴疾痛举切吾身。物固不可以苟同。而亦安可舍文明之理而不同乎。大抵用力乎外者。不若务内之为要。课效于人者。不若反已之〉 〈为切。盖外之变无穷。而人之情不一。苟徇其变之无穷。惑其情之不一。而求所以应之。则其用力亦劳矣。君子之所以务内者。殆不过尽此心之正〉 〈而已也。惟能尽其正于心。则推于用。何适而非正哉。夫以文明之德。出而与物交接。其见于泛应酬酢之间。盖有灿然其文。照然其明。举无一毫之〉 〈或蔽矣。而君子必以健济之诚。恐遂物忘返。而无以尽守已之道也。中正之理。嘿存于吾身。其见于躬行践履之间者。盖有中而不倚。正而不邪。举〉 〈无有一毫之或偏矣。而君子必济之以应者。诚恐其立我太高。而无以尽接物之礼也。有接物之礼。而不流于徇物。有立我之义。而不固于有我。信〉 〈矣其无或偏之累矣。然天下之事。见于用者非难。而反其本者为难。使君子之处心。容有一之未正则以之接物。必至于失己以之守己必至于失〉 〈人。君子人欤。灵扃洞照。天理内明。不以利心惑之。惧其有以易吾之正也。不以忽心乘之。惧其有以害吾之正也。声色货利之不以动其心。忿懥嗜〉 〈欲之不以留诸内。无非所以飬其正也。夫然。故处已接物。罔有一毫之偏者矣。以卦考之。上体干也。下体离也。以离之文明。而合干之健。则文明以〉 〈健。盖可见矣。以九居五。以六居二。既中且正。而复处相应之地。则中正而应又可见矣。至于繇辞。必以利正言之。则正者。其同人之本欤。虽然。正理〉 〈之在天下人心。谁独无之。而同人之卦。一则曰君子。二则曰君子者。何耶。盖有君子之中庸。有小人之中庸。君子之中庸。则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 〈庸。则小人而无忌惮者也。然则谓之君子正者。岂非以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同而不和耶。圣人作易。严于君子。小人之辨如此哉。昔者。吾夫子〉 〈于春秋诺阳货之仕。而不遽出仕。从佛肸之召。而不果有往。岂非其中有至健存者乎。然而享礼私觌。必异其容。升当降级。必异其趍。即中正之理〉 〈而形于酬酢泛应之间。在圣人又无不当矣。他日为政之间。必以正名为先。而割之不正则不敢食。又可以想见吾夫子无适而不正。后世杨氏之。〉 〈为我。墨氏之兼爱。孟子必深辟力辨之者。岂非以人心不正。邪说不熄。则其流弊。必至于不忍言者。是则甚可畏也。孰谓孟子不言易周元经义文〉 〈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与火同人。以理接物为甚公。君子固可合天下于大同。以象观理为甚明。君子未〉 〈尝强天下以苟同。盖君子之于天下。固未尝不同。亦未尝必同。全同人之德。故能同其所可同。观同人之象。故不求其所强同。此所以举天下而无〉 〈外欤。且健之于己则文。而至于明。应之于人则中。而至于正。以是接物。无非公理。唯君子能之。由是即此之理。达之天下。则天下均有此理。均有此〉 〈志。随感随。应。盖有不期其通而自通者。可谓合天下于大同矣。然知其同。而不知其不同之同犹未也。胡不即其象而观之乎。彼天道上行。火性炎〉 〈上。所趍虽同。为体则殊。圣人象易。而独取诸天与火焉。是盖谓夫同之为同。初非苟同。而不同之中。固有实同者存也。岂非不强天下以苟同乎。接〉 〈物有全德。君子之于天下也。未尝不同。观象有全体。君子之于天下也。未尝必同。兹其为同人之君子欤。同人之卦曰云云经意以此。约天下而一〉 〈归之同。此君子合天下以为心者也。因天下而不求其同。此君子公天下以为心者也。夫一天下耳。不混然而合。则判然而离。不翕然而聚。则涣然〉 〈而散。曷为欲其约而归之同矣。而复谓之不求其同哉。呜呼。理之本一。分之尔殊。不可不原其故也。何者一日克已。天下归仁。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自然感之而通。唱之而。应。即一人之心。可以贯千万人之心。此其为理。虽欲不同。不可得也。人心不同。有如其面。物之不齐。乃物之情。彼此异宜。好。〉 〈恶殊轨。合万有而观有。若东西黑白之不侔。此其为分。虽欲强同。亦不可得也。唯君子者。尽刚明中正之道。与天下相忘于形迹之表。故何我非物。〉 〈何物非我。亦既约天下而归之同矣。犹且体天火同人之象。与天下相安于等差之内。故物各付物。事各付事。亦必因天下而不求其同焉。人知其〉 〈为同也。不知其同之之中有不同者存。人见其不同也。不知其不同之中有大同者。寓理一分。殊其致察。盖亦久矣。或者私欲汩其真。而文明之不〉 〈足。偏党昧其天。而中正之不守。定者失而应者窒。寂者乱而惑者隔。则人人楚越之殊。物物藩篱之间。是之谓失其本心。固不足责也。至于强天下〉 〈以为同者。又将曰。我能健而明矣。我能中而正矣。由是以为应。由是以为通。皆吾之所能矣。而人情之不一者。必约之而使齐。物理之本异者。必比〉 〈之而使均。强求其然。而不待其自然。强求其一。而不听其自一。则泯泯棼棼。岂为终不可行。祗益扰耳。其为中正。果若此哉。吁。是亦不思夫高明配〉 〈天。燎原若火。卦象之立。果为何意。而吾顾不及而求之耶。然则。孰有若同人之君子乎。今夫刚健自强之谓健。健而不本之以文明。则其健也失于〉 〈过。泛应酬酢之谓应。应而不守之以中正。则其应也失于偏。今同人之君子。内藴文明。而智愚贤否之辨莫逃。外全刚健。而贫穷富贵之来莫屈。是〉 〈非本文明以刚健乎。中立不倚。接物而不徇乎物。正直无邪待人而不徇乎人。是非守中正以泛应乎。将见方寸之内。无非至公。一身之间。无非至〉 〈正。四海吾门庭。六合吾户牖。千万人之心。皆我之心。推是心也。草木禽鱼且吾同生。山川阴阳。且吾同气。举。覆载之内。凡可象者。孰不与我同一感〉 〈通。而况与我同类之斯人。何我乎。何彼乎。是理一融。万境俱彻。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通天下之志。非君子孰能之。吾故曰。以理接物为甚公。君子固〉 〈可合天下于大同者此也。虽然。同人之所以为同者。岂直苟同而已哉。盖有所谓不同之同也。一卦之立。必有一象。一象之设。必有一义。盍亦观卦〉 〈玩象。而深求其故乎。同人之卦。合天火而成也。天以形而居乎上。火以物而生乎下。其形质至不同也。又况干北离南。而南北殊方也。干金离火。而〉 〈金火相克也。圣人于斯二卦。断然而谓之同人者。何哉。盖尝观伏羲先天之卦。文王后天之卦。而有得焉。伏羲之卦。干居南而离居东。文王之卦。退〉 〈干于西北。进离于正南。离之所居。适处乎干之位。则以阴而配乎阳。以离而代夫干。所以为同人也。其信然也。则干离不同物而同理。天火不同质〉 〈而同位。此同人之所以为妙也。推之于人。则分之殊。而知其理之一。理之一。而不害其分之殊。君子体斯象也。亦惟因天下之自然。以合天下之同〉 〈然。胶轕之中。条理不紊。纷扰之际。次第秩然。不一而至一者。默寓其间。不同而至同者。默形于内。而后天火之象得矣。同人之理尽矣。不至于同而〉 〈不和。为小人之同矣。吾故曰。以象观理为甚明。君子未尝强天下以苟同者。此也。抑尝论之。人情所在。莫患于。恶同而好异。尤莫患于强异以为同。〉 〈盖天地之间。未有介然而独立者。彼其卓绝孤迈。立异以为高。踽踽凉凉。期以骇世而殊俗。固不足以语大同之道也。至于忘亲疏。混贵贱。比天下〉 〈而同之。而卒于爱无等差者。又岂君子之所以为同也哉。呜呼。兹所以不失之人。则失之已。不流于杨。则流于墨。王道不明。异端并作。而君子之道〉 〈鲜矣。孰能于易之卦象而求之耶。以经考之。盖自去古浸远。人伪日滋。强者侵。众者夺。矜者忿。愚者诈。畦町尔汝。形骸藩篱。于是易之不得不作也。〉 〈同人之不得不卦也。今观其卦。干离位焉。以干之刚健。而离以文明。下之以九五之中正。而九二以中正。应之。可谓健不至于过刚。应不失于一偏。〉 〈感通之际。无非天理者。由是亨于野。利于川。圣人论同人之效亦至矣。然犹未也。泥其同者。不足以为同。因其异而为之同者。乃所以为同。故天以〉 〈阳而成体。则气清而上浮。火以阳而成质。则性炎而就燥。其为物虽殊。而其理则一也。惟能因其物之殊。而求其理之一。则不必曰浑然无别。乃谓〉 〈之同。其杂然不齐之中。当求其浑然至一之理。则同人之卦象。可无愧矣。虽然。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卦之有象。圣人盖所以寓深长之义。而启天〉 〈下穷理之学也。卦尽于言之中。象超于言之外。同人之象。尝试以暌观之矣。卦曰同人。取其同也。人以为天道上行。火性炎上。所以象其同者。如斯〉 〈而已。卦之有暌。言其异也。人以为火动而上。泽动而下。所以象其异者。如斯而已。殊不知人情物理。同非苟同。异不终异。天火诚同矣。而天火有不〉 〈同之质。火泽诚异矣。而火泽有相息之功。惟知同人之同。未始不异。则一本所以万殊者。理也。知暌之异。未始不同。则万殊所以一本者。亦理也。不〉 〈然通天下之志。圣人既言于同人之彖。而类族辨物。必以明天火之象。其志不相得。既言于睽之彖。则以同而异。必即以明火泽之象又何耶。此大〉 〈易深长之义。所以不得不归之穷理之君子王元经义中正而应 天理全夫已之德。人欲契夫彼之心。盖有其德于先。而无以持其心于后。君子〉 〈以为忧患也。惟夫同人之君子。而无外于中正者也。故中者所以应于正。正者所以应于中。中正之应无二也。则以一而已矣。有其德。有其心。此天〉 〈理无以大过于人欤。此同人之彖曰云云之意。抑尝。论之。天理人欲。不可并立也。有天理则无人欲。有人欲则无天理。苟惟知天理之可守。而一毫〉 〈之私犹与存焉。则所应必不至矣。成汤建中。必以制事制心为本。武王建极。必以无偏无党为戒。遘心微而难守。人心危而难安。君子于二者之间。〉 〈乃不能以自强焉。天理之能存者几。希。世之人君。非不知中之当执也。非不知极之当违也。然本心之静。或为私心之动。正见之存。或为偏见之移。〉 〈则一念之差。可使天地易位。阴阳僣忒。况其他耶。吁。此中之所以应于正者也。方其中也。鸿渐高下之未陈。而不见其形。喜怒哀乐之未发。而不见其〉 〈迹。此其所以中者也。况其正者乎。使其正不自得。将何中而相应。及其正也。宽裕温柔之未居。而不答其容。发强刚杀之未俻。而又失其执。此其所〉 〈以为正者也。况其中者乎。使其中不自得。将何正而相应。惟天理不以人欲为患。收合契之方。此其所以应于中正者也。抑又考之。同人之卦。合中〉 〈正之理焉。中也者。以六居二。而六与二桑也。而应乎刚。刚之应而发乎正。正也者。以九居五。而九与五刚也。而应乎桑。桑之应而发乎中。中正相应。〉 〈然后足以尽同人之义。昔之尽是道者。吾于大舜见之。人徒知夫大舜善与人同。而不知大舜以用民于中。以躬率于正。此中正之德。岂不足以应〉 〈者乎。故曰中正而已矣。黄必大经义中正而应。君子正也。立已而不失之介。则成已而不失之偏。夫君子之执德。每。易流于有所倚。一有所倚。则〉 〈失其正矣。圣人之。论同人。所以有取于中正而应者焉。盖中正者。立已之道也。一于立已。而不知以应物为事。则徇已而接物。非所谓君子之正也。〉 〈惟中正以立已。而应以待人。两者兼全。则君子之正而不偏者。于是为得矣。论同人之君子。当以是观之。此云云所以见于同人之彖。夫。自三光五〉 〈岳之气分。而天下无全才。世之君子。所以操修于已者。亦鲜矣。有能会归而领其全。故夷清惠和。各有以得其偏。由果赐达。每难以得其备。求其有得〉 〈于君子之正而不偏者。愈不可见。兹圣人所以于同人而特发其义焉。盖同人者。与天下和同之谓。彼其一于立已者。固非所与人同。而苟于徇人〉 〈者。则又往往至于失已。皆非所以为同人之正也。同人而不失其正。是岂倚于一偏者之所能为哉。吾尝观之矣。立已而不以中正。则诡随而已矣。〉 〈苟媚而已矣。泛泛而无所守。靡靡而入于邪。甚非君子之道也。然而世亦有知。以中正之道律其身者。而又未免于捐洁以自孤。浅狭而自隘。拘拘〉 〈剪剪自不能以有容。是岂知君子之道。固有旁行而不流者。初未尝与物绝也。是则。君子之所谓正也。君子之德。苟至于徇物而忘已。非正也。苟至〉 〈于徇已而忘物。亦非正也。惟夫内不失已。外不失人。则无反无侧。而吾道之正直者常存。无党无偏。而吾道之大中者不废。以是而同人在我。其有〉 〈一毫之不正哉。昔者圣人于同人之卦。何其拳拳于君子之正如是其不置邪。方其于卦之首。论同人于野之亨。是正有取于大公无我也。而必戒〉 〈之曰。利君子正。盖徒知于野之亨。而不以正。则必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者。是则。圣人之所忧也。故于系辞言之。而复于彖辞申之。圣人之意。〉 〈明且切矣。柰何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或失之隘。降志辱身者。虽言中伦。行中虑而奚益。惟夫孔子之无可无不可。然后可以谓之集大成。必如是。〉 〈而后可以为君子之正沈应丑经义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君子立治之本存于我者。既无异理。则君子致治之用达于〉 〈人者。斯无异心。为治之道。莫患乎求异乎天下也。苟不出于常行之理。而顾矫拂以为高。在我已不近人情矣。欲天下之无异情也。岂不难哉。同人〉 〈成卦。贵乎同而不贵乎异也。君子当同人之时。而任化民之责。故立大中至正之理。以为应世济物之具。不过高以为奇。不徇俗以为卑。所本者正〉 〈理。所行者正事。在诚无异理矣。由是推而行之亿兆之心。好。恶不同。万民之情。趍舍各异。以此中而通之。而悉归于中。以此正而通之。而悉归于正。〉 〈又乌有异心乎。道立于上。既无所偏。道达于下。自无所。间。合异以为同。信非君子不能也。同人曰。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论〉 〈盖如此。为治有大本。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自大本之不明。而古今之治忽。不知其几变矣。往往为之愈亟而效愈邈。作之愈力而功愈远。其故何〉 〈耶。嗟夫人生之初。抱中于天地之始。受正于阴阳之会。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不抑不高。无反无侧。正理未始不存也。自夫导之者以崖异。于是不得〉 〈其正。彼其中正之理。已斫丧而无余。至于风俗之薄恶。习尚之乖异。任道揆之责者。槩以顽暴目之。吁。曷不原其初哉。是故。天下之情本不难。感示〉 〈之以甚高。难行者。不能通示之以悖常。反故者。不能通导之以同流合污。荡然无纪纲文章者。又不可通。古人立治之道。不越乎当然之理而已为〉 〈君子者。可不深念哉。同人之君子。膺同人之责者也。熟考世道之淳漓。历观风俗之向背。于此得其正道焉。顾非不能出人意表以为法也。非不能〉 〈高举物外以创制也。又非不能立新奇以耀一时之观听也。诚以天下之正理。不越乎中正之道。其位则君臣父子。无君臣父子者。非正也。其民则〉 〈士农工商。无士农工啇者。非正也。食必榖粟。出榖粟之外者。非其正。衣必桑麻。出桑麻之外者。非其正是中也。即民心本然之中也。是正也。其民心〉 〈本然之正也。皆人之所常行。皆人之所得有。舍是而求应世之道。则为诡异。为矫拂。适以戕斯民之天。凿斯民之正矣。是不曰。存于我者无异理乎。〉 〈然政者。正也。我导之以正。则孰敢不正。彼星罗棋布者。非一国也。寓形宇宙者。非一民也。向也一家文轨。中隔华夷。万里车书。半分南北。内外之情〉 〈若不通矣。自吾以正通之。则遐荒异域。自然来王。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而内外同情。向也刚柔。迟速异齐。好风。好雨。异宜有强梁者。有劳僻者。远近〉 〈之情若不通矣。自吾以正通之。则夏葛而冬裘。饥食而渴饮。风俗熏然其和。志虑夷然其平。而远近同仁于一视。内外同情于一致。治天下之能事。〉 〈可谓无余责矣。是不曰。达于人者无异心乎。抑尝谓君子之职任。出于有所专决者。必非常人之所能。盖唯之为言独也。通天下之志。唯易之深。成〉 〈天下之务。唯易之几。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唯易之神。况夫同人之通志。非立中正之君子。其孰能之。使君子于此。知夫天下之责。悉归于我。应世之任。〉 〈独出于我。道揆之既立。忽焉无所用其力。泊然而不尽其能。宁不孤天下之望。而揆群黎之心。玩唯之一辞。圣人立言。大有深意。抑以见同人之任。〉 〈非君子不能为。在君子亦不可辞其责也。故尝论之。天下之理。惟高明者。能举过人之事。而蹇浅者。则无硕大之功。是卦天与火同。所以为同人。天〉 〈体盖高。火体盖明。高则无不覆。明则无不照。以炎上之性。而与穹窿为徒。其同乌乎而不广。故于门于宗。不免悔咎。以其私也。于郊则可无悔。又未〉 〈若于野之亨也。至若大有。备干离之体。足以合上下之心。而悉为我应。举天下之大。而悉为我有。然大有则大。同人则同者。盖卦体虽一。彼以火而〉 〈居天之上。此以火而居天之下。浅深殊分。广狭异等。故致用之辽绝也。吁。自同人而进之。亦几于大矣。唐虞三代之治。卓冠万古。意其立经陈纪。必〉 〈有惊骇当世。越越天下者。盖至于数圣心传之语。寂寥简短。自执中之外无他说。故其至理所通。罔或有间。四夷皆来王矣。四方皆风动矣。比屋之〉 〈民。皆可封矣。安有一民之异虑者。然则。古人以是立治。以是致治。后之为治者。曷不鉴诸徐复经义同前题 处物我而两尽。君子既无所偏于己。〉 〈则融物我于一致。君子斯无所间于人。天下一心耳。而人往往不能通之者。由是理之未能昭彻也。君子人欤。中正自秉。若几于立我矣。而应物之〉 〈用常行。与物为应。若几于徇物矣。而中正之守不变。既不苟于立异复不徇于苟同。此固天下当然之理。而君子之所独尽也。以是心而同人。则千〉 〈万之心。一人之心也。殆见众志异虑。若不胜其多端。而同心同德。自贯通于一致。天下虽大。舍君子将安往哉。此无他。物我虽异形也。而同心。物我〉 〈虽异趍也。而同理。以心感心。以理达理。君子之同乎人。如斯而己矣。同人之彖曰云云大略如此。人心不同。有如其面。此私心也。若夫得于秉彝之〉 〈初。受于阴阳之会。则若智若愚。若我若物。皆同此心也。自夫人卓异以为高者。于是知有我。而不知有物。泛交以为事者。于是知有物。而不知有〉 〈我。物我之见。既不能以两尽。则物我之心。果何自而能一。盖立我而不绝夫物。应物而不失夫我者。此乃大公至正之道。其或绝物以为异。忘我以〉 〈为同者。皆一偏一曲之士也。理归于正。则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人心无往而非一理。徇于偏。则隔藩蓠者分尔汝。务博爱者无等差。人心〉 〈何自而能一。此同而异。异而同者。所以为同人之道也。今夫中正者。立己之本。泛应者接物之用。以中正立巳。则居天下之广居。而非人人求说也。〉 〈行天下之大道。而非物物求徇也。立于无偏无党之地。而由乎大公至正之理。则所以处己者得矣。以泛应接物。则宏德度以来一世。而非孑孑为〉 〈为异也。恢宇量以纳四海。而非介介乎自立也。以易知易从之道。为感而遂通之本。则所以应物者得矣。自处中正。而应物者不废。与物周旋。而立〉 〈己者自若。则至正之理。君子固己得之。诚以天下之理。至于中者非难。至于正者为难。盖中者。随时以取中而正。则吾心吾身之所以为准绳。万事〉 〈万物之所以为标的也。己正则物正。有以尽己之性。斯有尽人之性矣。故人藏其心。虽难知也。在心为志。虽莫测也。而此理所通。则不约而自契。不〉 〈期而自孚。故所欲与之。而举天下皆得其所欲。而所。恶勿施。而举天下皆不见其所。恶矣。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不惟在人者为然。虽蠢动含灵。〉 〈跂行喙息皆此心。不惟在中国者为然。虽裔夷绝域。殊荒远外皆此心。苟有血气。莫不尊亲。凡厥庶民。会于有极。君子岂有智巧以为之哉。亦不过〉 〈日循天下之理。而人心之同然者。自不能外焉耳。昔者。读易至同人之卦。合天火而成也。天以形而居乎上。火以物而生于下。其形质至不同也。又〉 〈况干北离南。而南北殊方也。干金离火。而金火相克也。圣人于此二卦。断然而谓之同人者。何哉。尝观伏羲先天之卦。文王后天之卦。而有得焉。盖〉 〈伏羲之卦。干居南。而离居东。文王之卦。退干于西北。进离于正南。离之所居。适处乎干之位。则以阴而配乎阳。以离而代夫干。所以为同人也。其信〉 〈然也。则干离不同物而同理。不同质而同位。此同人之所以为妙也。推之于人。则分之殊。而知其理之一。理之一。而不害其分之殊。物我并见。人己〉 〈两全。此天下之理所以为正。而天下之心所以为一也。是理也。羲文传之画。周孔传之辞。吾夫子不惟笔之。又复行之。今观佛肸之召则往。弗扰之〉 〈召则往。宜若专于应世者。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𣵀而不缁。则中正之守。又有旁行而不流者。夫子之身。盖此理之所会者也。是虽绥来动〉 〈和之化。未能尽通天下之志。而六经之教。犹可通天下之志于万世。则夫子者。易道之全欤。悲夫圣道之无传也。异端之肆起也。杨氏为我。必欲强〉 〈天下之同以为异。则与凤歌荷莜者同一律。墨氏兼爱。必欲合天下之异以为同。则与纵横捭阖者同一见。私意盛行。正理晦蚀。果何以通天下之〉 〈志哉。吁。道术之为天下裂久矣。愚固鉴异端之失。玩同人之旨。寤寐羲文周孔于百世之上。而三咏三叹于邹孟辟杨墨之功云何万选经义同前〉 〈题 存于己者。有不偏之德。则感于人者。无不同之心。夫人心之所以扞格而感者。由在己之德。未极其至尔。使德之在我。不倚于一偏。则椎以感〉 〈人。其情乌得而自异耶。同人之君子。谓夫中正者。人心之公理也。德必本乎中。而后能使人之归于中。德必极乎正。而后能使人之归于正。常人之〉 〈情。知有是理而不能尽。则全其至正之理以应世者。惟君子能之。夫惟君子之德。守之以正。则天下之大。其志虽不齐。其情虽不一。自我而通之。则〉 〈曾不见其彼此之异。尔汝之别。又乌有不同之心者哉。德全于己。既无一之或偏。德感乎人。自无一之不应。处人己而两尽。非君子畴克臻此。此同〉 〈人之彖曰云云以此。尝谓。天下有相为感应之机。在人当明感通之道。感通之者未至。而遽责夫人之不我应。天下宁有是理哉。龙翔而云从。龙非〉 〈意于云之从。鹤鸣而子和。鹤非求于子之和。者自然之理。盖有不可御者。自世之不明乎此者。则曰。人心不同。有如者面。寒暑怨咨。其情不一。今焉。〉 〈欲一人之心。感通乎天下之心。非加之以号令。不可。非驱之以刑势。不可也。不然亦戛戛乎者难矣。曾不思笃恭有平天下之道。修己有安百姓之〉 〈理。下观而化者。必本于有孚之颙。若而正心诚意者。乃齐家治国之原。孰谓同人之君子。能尽其中正之德。而不足以通天下之志乎。今夫君子之〉 〈所谓中正者。果何如哉。立而不倚。无大过不及之患也。直道是遵。无党偏反侧之虞也。以之应世。则惟权变之是适。以之抚物。则惟恭敬之是尚。一〉 〈事之不节。或失之中。一行之不修。或失之正。必如干之刚健中正。则可以为君子之正矣。如大观之中正。以观天下。则可以为君子之正矣。舍是而〉 〈言正。殆未见其可也。所谓存于己者。有不偏之德者如此。夫以君子之德。不流于一偏。则将见以是德而感乎人。莫不惟中正之归。远近内外。虽有〉 〈异势。而从之者无异心。众寡小大。虽有异情。而格之者无异向。彼同人之君子。非固强人以从乎己。亦谓夫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子率以正孰敢不〉 〈正。感通之妙。不在乎下。而在乎上。不当责之于人。而责之于己。是道也。唯君子能尽之。所谓感于人者。无不同之心又如此。大抵。天下有异势。人心〉 〈无异理。自势而言。风俗不同。嗜欲不通。固难以强服也。遐方异域。趍向不齐。固难以强化也。自理而言。则有倡必和。有感必随。发端于一人之身者。〉 〈若甚微。而风草形影之机。至速而不可御。以君子而欲通天下之志。乌可不示之以中正之理乎。圣人于同人之彖。独拳拳于君子者。良有以也。尝〉 〈考之卦。盖亦有言中正者矣。而皆得其一偏。如曰中以自考也。中以行愿也。曰大中。曰行中。而正之说则未闻也。曰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曰能止健〉 〈大正也。而中之说。则未闻也。惟夫。同人之君子。以中正之德自居。以至正之理自守。曾无一偏之失。是宜以一己之心。而通天下之心。其势为甚易〉 〈也。抑又论之。理者天下之所同得。人心之所固有。奚独君子能尽之乎。同人之彖。何独取于君子乎。盖人心虽有是理。而不能以尽是理。则揭是理〉 〈以先天下者。非君子莫能也。尝考之中庸曰。君子而时中。君子之中庸。小人反中庸。观中庸。论君子小人之别。则同人之旨。可以默悟矣。又何疑之〉 〈有焉左梦高经义同前题 融物我于一理。在己有全理。合物我于一心。在人无异心。盖己与理一。则理与心一。无二致也。人知君子能和同物我〉 〈之际而已。亦孰知至正所通。本无上下之间哉。故以一人而应天下。初不论夫众寡之分。惟论夫此理之一。一者何。中正是也。中正者天下之正理。〉 〈物我之同得。而惟君子能全之。自其全于君子。然后我有所应。而彼有所通。此无他。众志虽殊。天理则一。固宜天下不约而胥契也。然则。以迹而论〉 〈有物我之殊。以理而论。无物我之异。兹所以为同人欤。彖曰云云以此。尝反复卦义。而窃有疑焉。人生两间。以气言之。则有清浊。以分言之。则有贵〉 〈贱。以质言之。则有贤不肖。其不同也如是。今以君子独能通之。岂以一人之势。遂能胜众人之心哉。曰不然。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 〈百。如之何。比而同之。乃若气不同也。而父干母坤则同。分不同也。而父子天性则同。质不同也。而好善恶恶则同。是所谓心之同然者。夫何不同之〉 〈有。特其庶民之去。而君子之存。不无待于感发之功尔。然则。惟其心之本同。故可通之机在天下。惟其有去有存之或异。故能应之权在君子。是独〉 〈不属诸上之人哉。吾固知人之心志。各有所之。所谓分殊者也。而中正苟全。无往不通。所谓理一者也。同人之所谓同。如此而已矣。且人受天地之〉 〈中以生。则是中也。不特知者受之。虽愚者亦具是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则是正也。不特贤者有之。虽不肖者亦禀是也使为人上者。或泄迩而忘〉 〈远。则是有偏党之私。而非中矣。为之君者。或朋淫而比德。则是有过不及之偏。而非正矣。惟同人君子知此理。本人心之所同。故其应世酬物。亦不〉 〈外乎人心之所同。此其至正所在。虽金石可通。而况于人乎。虽天地不能易。鬼神不能移。而谓人心独能违之乎。故自其以中而应物也。则彼虽嗜〉 〈好异尚。夷。夏异俗。而凡同此中者。无不起事亲从兄之。心。自其以正而应物也。彼虽异志纷纭。各有所主。而凡同此中者。无不有爱君尊上之意。此〉 〈无他。执中建极于上者。既不越此理以为应。则兴起开发于下者。亦不外此理以为通。吾谓融物我于一理。在己有全理。合物我于一心。在人无异〉 〈心。不其然乎。故尝论天下之理至于正而止。天下之心至于正而定。古之圣人。能定天下于一者。无他焉。能得此心理之同然者而已。而不善与人〉 〈同者。常反之。其在权势者。则欲齐民以刑。不知咈百姓以从。欲则非理之正。民不可得而同也。其徇私意者。则欲结民以惠。不知违道以干誉。则非〉 〈理之正。民亦不可得而同也。是非民志不可得而通。或者其应之非其道欤。故世有否泰。人归诸气数之适然。吾独以为此。皆人君之所致。泰之上〉 〈下交。而志通。以所用者。君子之正也。否之上下不交。其志不通。以不利于君子之正也。夫以正道不利于世。则人各有心。孰从而通之。是以同人君〉 〈子。反否之道。而合天下于一家。通中国为一人。持一反手之力。序卦。所谓与同人者物必归。则中天下而定四海。夫岂有他道哉。繇之辞曰。同人于〉 〈野亨。利涉大川。人能知此。则知人之一心。在野而同。初无远近之分。在舟而同。亦无夷险之间。经正则民未有不兴者。兹正道所以属之君子。而通〉 〈天下之志。亦惟君子能之欤。舜承尧。而讴歌狱讼者归之。以其用中于民。而善与人同也。汤黜夏而民怀一德者归之。以其建中于民。而任克绥厥〉 〈猷之责也。武王兴周。而三千人为一心者归之。以其建极于上。而知王道当正直也。历观上古。何莫由斯。有天下者。可以观矣陈松龙经义君子正〉 〈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君子以一身而会天下之理。故能以一理而感天下之心。夫人心同有此理也。理苟在我。则以心感心。谁能闻之。且〉 〈天下之理。至于正而止。君子以一身而为斯理之极。贯通融会。必粹然一出于正。固己立天下之的矣。有人心者。独不于此感悟乎。天下之心。至不〉 〈齐也。君子视天下不齐之心。犹一心者。通于理而已。以此之理。感彼之心。盖其机也。夫惟君子之理。即天下之理。故天下之心。即君子之心。理一而〉 〈已。心有二乎哉。同人之彖曰云云故尝原君子之出于斯世。惟其与天地立道。故可与生民立极。生民之极。同受命于天地。而君子独以一身周旋〉 〈其中。盖得于天地者。粹然之正犹故也。存吾静一之性。皆天地之正性。知吾顺受之命。皆天地之正命。又养吾刚大之气。无非天地之正气。则以此〉 〈之正。潜驱阴帅。嘉与斯世。同趍于正理之会。鸢飞鱼跃。在在呈露。天下之心。纵曰纷纷。不齐靡有定向。皆可以一以贯之矣。吁。人心不可以强通。至〉 〈理容可以默会。君子不外理以立心。天下亦安敢外心以求理。此同人之奥义也。且自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斯理之正。与元气宻庸久矣。〉 〈夫人同禀是理以生。岂独私于君子者。饥食渴饮。正理未尝不在。而知味者实鲜。夏葛冬裘。正理未尝不寓。而体认者无几。于是举天地不易之正〉 〈理。而独归于君子之身。然为君子者。岂徒蔽其用于一身之小。而不充其用于天下之大哉天下人心。其初本与我均受此正理也。吾之蒙以养正〉 〈者不失。而彼顾失所养耳。吾不以其暂失者。不可以复反。而犹以其固有者。容可以默悟。静专动直。其的在我明通公溥。举天下皆从而趍之矣。天〉 〈则内融。心境互照。此天下之志。所为可通。而上焉不失于曲徇。下焉亦不失于诡随。正理之感通人心若此哉。嗟夫。天下之理。公则一。私则万殊。吾〉 〈惟公理昭融。私欲净尽。则撤物我之藩蓠。去尔汝之畦畛。皇皇四达。皆在我阎。此皇极盛世事也。易之同人。取其文明以健者立体。文明以烛理。故〉 〈能识大同之义。则健以克已。故能尽大同之道。偏党两无。正直独会。举一世之民。相与同跻于性分之内。此君子所为大有功于世教也。故曰。唯君〉 〈子为能通天下之志。通者非迹。所以能通者非力。真机所感。间不容发。参前倚衡。何适非是。要其终天下亦不知有君子之功。而截然斯理之正。常〉 〈与天地并传于不朽。吁。微矣哉。虽然。君子所以通天下之志者。惟其正而已。然系辞之作。犹以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后世有求深之旨。而不得〉 〈要领者。将恐穷大则淫。椎行则诐。致曲则邪。得非斯言。有以惑之耶。盖君子所贵乎极深研几者。惟其精义入神。将以致用。求不失此理之正而已。〉 〈不然。则老庄之学。又与斯世隔。安在其为通天下之志也叶应午经义同前题 坚吾心而有守。故合人心而无。间常人之情。泛交而苟合者。皆自〉 〈夫用心之不刚始。惟君子则不然。介然自处于正。而一毫偏徇之私。不以易吾之所守。则凡有是心。心有是志。自然感通而无。间。自非君子之心。确〉 〈守于至正。不能以是而同人。所以唯君子而后能之也。同人之彖曰云云意或如此。人皆谓。与世周旋者。善与人同。而违世独处者。常与物忤。嗟夫。〉 〈人生于天地间。固不贵于夐然而孤立。尤。恶夫。不能以自立。固不贵乎有绝俗之。行。尤恶夫有徇俗之见。使人之一心。茫然无所守执。则是非得以〉 〈摇之。利害得以惑之。由是而应世酬物。必至于同乎流俗。而合乎污世矣。岂能屹然于人欲横流之中。而了然于人情交接之际。如同人之君子哉。〉 〈夫。君子之所谓正者。非务为正。学而不以阿世也。非正其谊。而不谋其利也。谓人之纲维一身者。此心也。而酬酢万变者。亦此心也。心有定守。不易〉 〈乎正。以之处冨贵。不以富贵动其心。以之处贫贱。不以贫贱移其心。外物之迁徙。虽纷乎其多变。而内心之守正。则确乎其不变。以是而同乎人。则〉 〈立意之坚。终始如一。虽临以利害。不相弃也。秉心之刚。契合无间。虽撄以世故。不相离也。以其在我之志。而通夫。在人之志。翕然而相感也。悠然而〉 〈相受也。吾见其一。而不见其二也。吾见其绸缪。而不见其乖异也。非君子能守之以正。焉安能合天下于一心。而无彼此之。间哉。圣人于同人之彖。〉 〈特发其唯之一辞。于以知同人之道。独君子之守正者能尽之。世之为私𦟻。为阿党者。皆不足以。与乎此矣。系辞论君子之道。先之曰。二人同心。其〉 〈利断金。然后断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以见君子之同乎人。非坚守其断金之心。则不能有如兰之契。夫。其刚心正气。确然相许而死生以之者。〉 〈非徒以固其交也。谓不如是。则无以契精神于坚定之余。而同声气于翕合之后。所以相亲而相与者。皆非以心而感心矣。何取乎君子之正哉。抑尝〉 〈论之。同人之义。大易之旨也。君子之交际。所以坚一心。而有守者。皆根本乎易之正也。易之所以静而正者。寂然不动。而泯其思为之迹。造乎所谓〉 〈深矣。然其所以通天下之志者。亦唯此深也。圣人有极深之功。而探夫静正之原。故以之而通天下之志。则定天下之业。而断天下之疑。自不劳于〉 〈余力耳。君子悟同人之旨。而守夫静正之理。故以之而通天下之志。则融物我于一致。而合人已于一心。自不劳于用力矣。是正也。原于大易。传于〉 〈圣人。而体于君子。其于通天下之志。则一也。学者其无以异观之冯勉经义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 〈为能通天下之志 圣人明大同之义。而见天德之用周。又推大同之道。而见人心之理一。大同之义见于易卦者。自然而然。大同之道会于君子〉 〈者。亦何往而非当然哉。然非天德之用无不周。固无以尽易之大同。非人心之理无不一。亦无以尽君子之大同矣。夫何以为大同乎。极天下之至〉 〈公而无私者也。吾于易之同人知之矣。夫同人在于野。旷远而无私也。何往而不通。何险之不可济。此皆天德之用。周乎其间也。夫卦之德。文明而〉 〈刚健。而此德在乎君子也。卦之体。上下之相应。而此体亦在乎君子。也。此大同之道。所。会于君子而其道之得其正也。宜其于天下之志无不通〉 〈焉。亦以人心之理一而已矣。向非天德之用周。则何以公于同人。何以用亨而济险哉。向非人心之理一。则何以明健而交应。何以至正而通夫志〉 〈哉。此易之同人。所以合天人而一之者欤。孔子传同人之彖。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 〈之志。义或以此。且尝求之同人之卦矣。其贞离也。其悔干也。干之象天也。以阳而浮乎上。离之象火也。火之气。上同于天。此固同人之一义也。夫子〉 〈于象传明之矣。五。阳也。以中正而应乎二。二。险也。亦以中正而应乎此。又同人之一义也。如是则宜莫享于六二矣。而六二则曰。同人于宗。吝以其〉 〈系于私而致吝也。宜莫享于九五矣。而九五则曰。大师克相遇。以其先乖而后今。以二爻之中正。而犹若是。则初之同人于门。上之同人于郊。其无〉 〈以为享可知矣。盍亦观夫彖。而以夫子之。传明之乎。盖同人于野。野之地旷远。而非亲宻也。其与人同之意无私系。而皆公溥也。以此而行。则随所〉 〈在。而皆可以享矣。虽涉大川之险。亦何不利之有哉。此惟天德之刚。足以行此同人之公。非天德不可同也。随事而亨。非天德不可亨也。涉川之险。〉 〈非天德不可涉也。此圣人既明大同之义。而见天德之用无不周矣。复以易之义。而推君子之道焉。今夫。离之文明。有无不照之象焉。君子之文明。〉 〈则与离为一也。干之刚健。无柔顺之杂焉。君子之刚健。则与干为一也。上中下正。而相应焉。君子之以中正而应。亦与两体而为一也。惟其文明。则〉 〈有以烛理。而知亿兆之心为一心。惟其刚健。则有以胜私而以一心为亿兆之心。惟其中正而应。则在上者。以中正之道感乎下。在下者。亦以中正〉 〈之明道应乎上。此君子之道。所以得其正也。若乃昏妄有以蔽其文明。私欲有以。间其刚健。偏倚有以戾其中正。此众人之所以不足以通天下之〉 〈志。而惟君子有以通天下之志也。天下之志不同。而天下之理同也。今夫万民之志。莫不知君臣之义也。于是通其志。而使天下无不尽其义焉。万〉 〈民之志。莫不知父子之亲也。于是通其志。而使天下无不尽其亲焉。凡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莫不通其志。而使天下各尽其道焉。必也举天下而言。〉 〈无一人之不遂其道。而后谓之通天下之志也。通天下之志。所以通天下之理而已。此君子尽大同之道。以见人心之理一也欤。论至于此。则知圣〉 〈人作易之妙。有如此夫。昔者伏羲之画卦。交干于离之上。知其有同人之象。文王从而彖之。则因其象而明其占。夫子从而。传之。则又明其义。而推〉 〈其道也。羲。文。孔子。同一心也。其所以明易者。理岂二乎哉噫。同人之理。一太极而已。太极六惟二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也。此易所以明同人之义焉。〉 〈太极不离乎人心。而人心一太极也。此君子所以尽同人之道焉。故曰。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万物统体一太极也。至矣微矣涂溍生易疑拟题同人〉 〈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是以二五为君子之正。而能通天下之志矣。于六二。则有系应私狭之吝。九五则至于号咷用师。皆不得为君〉 〈子之正。何欤〉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程子传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 〈天下之志。圣人视亿兆之心犹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干行也。〉 〈朱子本义同人于野亨止天下之志。以卦德卦体释卦辞。通天下之志。乃为大同。不然。则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董楷集说朱氏附〉 〈录。程传说通天下之志处极好。云文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此说甚善卜子夏传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 〈之志。天下之器大矣。其为务多矣。治之而不谬者。其唯同人乎。所以同其同。而无方也。二。一阴也。得中而群阳归焉。能得物之情。故曰。同人。其得干〉 〈之也下之功。上之使也。为上能同于下者鲜矣能同之。则其德大矣。其务成矣。其圣人之功欤。上之不与。虽下求其同。不可得也。非文明辨于内。〉 〈刚健行于外。中正而相应者。不能同也。此君子之正。而能通天下志也。王弼注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以文明为德。孔颕达正义此更赞明〉 〈君子贞正之义。唯君子之人。于同人之时。能以正道。通达天下之志。故刹君子之贞 若非君子。则用威武。今卦之下体为离。故彖云文明。又云唯〉 〈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是君子用文明为德也。谓文理通明也。李鼎柞集解虞飜曰。唯。独也。四变成坎。坎为通。为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谓五以类族辨〉 〈物。圣人作而万物覩 崔憬曰。君子谓九二能舍已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则不当矣。故爻辞不言同人也。张横渠说同人于〉 〈野亨止通天下之志。不能与人同。未足为正也。天下之心。天下之志。自是一物。天何常有如此。间别。杨龟山经说天道上行。火炎上。皆亲乎上者也。〉 〈故为同人之象。卦唯一阴。则一阴为之主。柔得位而不中。得中而不应。皆非所以为同也。得位得中而应乎干。六二以之卦之所以为同人也。同人〉 〈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夫人之常情。昵近遗远。则其同不广矣。故同人于野亨。野。郊之外。远于已者也。于野则无𦟻比之私焉。是以亨也。盖公〉 〈则一。私则万殊。合天下之公而诚焉。天德也。术斯以往。何险难之不济乎。故曰利涉大川。干行也。文明以健。总一卦之才言也。中正而应。以二五言〉 〈也。文明而不健。则物或蔽之。中正而不应。则物或间之。虽有同焉寡矣。唯君子为能先得人心之所同然者。故能通天下之志。能通天下之志。则视〉 〈天下无一物非我也。尚谁异哉。列子曰。和者大同于物。夫五味相得而后和。则和初非同也。合异以为同者也。如是然后为大同。若夫物各以类而〉 〈同之。则所同者小矣。且天下之志。固非一也。而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而同之。亦若是而已。所谓君子正者如此。苟在物一曲。则非正也。同之之道。孰〉 〈利于此乎。陈了斋说野者。远于郊邑之地也。君子者。行而德者也。贞也。正也。一而二。二而一。一而二。二而一者应也。应乎干者。干应之也。故曰同人。〉 〈应乎人者。人应之也。故曰。民劝矣哉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者。天下之志无所不通者。其唯行此四德之君子乎。困而不失其所亨。亦唯斯人而〉 〈已矣张紫岩传君子至明之德。上同于天。故能同天下。而天下心归之。曰同人。大同无私。若天之公。曰于野亨。野。旷大无适莫之地。公道盛行。大难〉 〈以济。曰利涉大川。利君子贞。不正则有所不利。君子秉文明中正之德。天下所谓善与同好。天下所谓恶与同恶。欲与聚。恶勿施。天下之心。孰不服〉 〈从。是为同人之贞。干上为野。干健为利涉大川。九五。刚中为君子为贞。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文明以健。中〉 〈正而应。君子贞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申言同人之所以为同人也。六二以柔中为一卦之主。而上应九五。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九五德〉 〈同于天。故不曰刚。而曰干。夫以大中应干。而群阳毕从。则所同者大。干行。谓其道不息。难以健济。文明。离体。健。干体。以礼交物。物无不烛。曰文明。文〉 〈明而用以成之谓健。中正而应谓五。五以大中至正之道。下应于二。曰中正而应。二五应。天下莫不应。君子之贞。不亦大哉。夫贞天下所归惟贞。则〉 〈以我之心为天下心。欲。恶靡不一。且将合天下之志通为一矣。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离火在人。属心为志。郭雍解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 〈同人之成卦。以六二为主。故言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以成卦言也。同人于野。非六二之事。独卦辞言同人之道。故称同人曰以别之。同人〉 〈于野亨。利涉大川。彖言以乾道而行。是为天道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彖言二五之才。君子之道也。同人之所以同干之行者。无事而已。至大且健〉 〈而已。君子之所以贞者。明健而已。中正而已。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此言君子之事业也。子思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化育。与天地参矣。夫尽人物之性。则尽同人之道也。尽同人之道。则同天而配天矣。故赞化育参天地。夫如是。天下之志其有〉 〈不通者乎。通天下之志。则人物之性尽矣。李光读易详说同人。以一柔为众刚之主。以六处四阴。柔而寓阴位。人臣得位者也。二处离中。中也二五〉 〈正应。以离中之柔。而应乎乾刚。卦之所以为同人也。同人以无所不同为亨。有所不同为吝。同人于野。以象干之覆焘。利涉大川。以象干之刚健。故〉 〈曰干行也。文明者。常失之柔弱而能济以健。中正者。常失之无助而能应乎五。故处群阳之间。介然独立而不惧也。系辞曰。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 〈研畿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非能物物而通之。好恶荣辱。是非利害。众人所同也。能通乎一。则千万人之情可见矣。非极乎至深者。能如〉 〈是乎。朱汉上传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姤阴自初进至二成卦。以阴居阴。得位也。二得中也。干九五位正德。当二以柔顺应之。各得其正。而其〉 〈德同。故曰同人。人道。父子君臣夫妇朋友长幼。其位不同。而相与会于大同者中也。过与不及。暌异而不同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 〈所同。然则心同。心同则德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此以二五释同人之义也。干。天也。曰同人。何也。三画以初为地。二为人。三为天。重〉 〈卦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六二应乎九五。同人也。以其同人。故曰同人。曰同人。上九。天际也。故曰野。野者。旷远无适莫之地。常人之情。其所〉 〈同者。不过乎䁥比之私。而同人之道。不以系应达于旷远。无适无莫。其道乃亨。有一不同。为未亨也。同人至于上九。则远近内外无不同者。故曰同〉 〈人于野亨。二自下至上。皆成兑泽决为大川。险阻艰危之象。干。健也。能与天下同之。其行健矣。则险阻艰危。何往不济故曰利涉大川。干行也。干行〉 〈自子至巳。坤行自午至亥。二柔上进。干爻下行。不曰坤行者。同人坤变干。初九子。上九已。圣人因以寓乾坤之行焉坤为文。坤变离为文明。文理也〉 〈万物散殊。各有其理。而理则一。圣人视四海之远。百世之后。如跬步。如旦暮者。通于理而已。惟烛理明。则能明乎同人之义。然非克己行之以健。不〉 〈蔽于欲者。不能尽其道。克己则物与我一矣。文明以健。然后中正无私。靡所不应。天下之志通而为一。夫同人之义以四言该之。文明也。健也。中也。〉 〈正也。以一言画之。正而已矣。不正则烛理必不明。行已必不刚。施诸人必无相应之理。反求于心。不能自得。其能通天下之志乎。故曰文明以健。中〉 〈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此合二五两体以言同人之才也。易。传曰。小人惟用其私意。故所。恶者虽是而异。所比者虽非亦同。其〉 〈所同者则阿党。盖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贞。以卦气言之为七月。故太玄准之以昆。曾橦易粹言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兼山郭氏〉 〈曰。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矣。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正夫一者也。一卦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阴虽至〉 〈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是以同人六二。独为五阳之所宗。用此道也。六二柔顺中正。丽乎大明。上应九五。九五乾道也。凡以人同人。〉 〈未有能同之者。以人同天。盖不期于同而自同矣。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是也。然则。天道远。安得而同之。同其所无事也。孔子曰。同人〉 〈于野亨。利涉大川。凡以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故也。充中正应干之道。则天下之志其有不通者哉。易说所引横渠先生曰。龟山。杨氏曰。白云郭氏〉 〈曰。见前张横渠说。杨龟山经说。郭雍解。李衡义海撮要凡人之情。思虑不广。惟止一身一家。惟君子能推仁义忠恕之道以及天下。人莫不欲安。君〉 〈子扶而不危。人莫不欲寿。君子生而不伤。人莫不欲富。君子厚而不困。人莫不欲逸。君子节其力而不尽。君子尽之于己。推之于人。恢广宏大。无所〉 〈不同。故能通天下之志胡 刚健之君。文明之臣。上下位正。其德同矣。张简 所引孔颕达正义。见前崔憬。见前李鼎祚集解。郑刚中瓮余同人于〉 〈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天下所以不相同者。以人各有志。元总一之道。限于多岐而不得通也。故唯君子然后能通天下之志。通之之道无他。廓其心〉 〈以旷远之。度而守之以正。则物我为一矣。能如是。岂复有胡越之异。风波之危。将无往而不济矣。故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卦有以象〉 〈为先者。象明而后义显。有以义为先者。义畅而后象通。同人卦。取天与火。盖以象为先者也。彖以下。始极言其义。天体在上。而火炎上。此二体之相〉 〈同也。天为至大。火为至明。所以同天下亦为天下所同。此合二体而为同者也。圣人以至公之道大同于物。非天与火不足以象之。故谓其卦曰同〉 〈人。此所谓象也。同人之道。得位得中而已。有才而无位。或有位而非中者。皆不足以同人。盖失中正之道。则于干为不及也。二得位得中。而五以中〉 〈正应之。则是能上应乎干也。上下相应。而其德同。故以六二成卦。而彖言其义健也。中也。正也。又能华之以文。则其与物接者。灿然有理。故彖又緫〉 〈二体而极言之。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兼是数者。大公之道得矣。虽然。大公之道不本之以柔。则刚而与物绝。势必难合。故五阳以一阴〉 〈为主。而卦必成于六二。此所谓和者大同于物也。一于柔。则又将流荡而失已。同其能济哉。故彖于涉大川之后。必曰干行者。所以赞其健。此不同〉 〈同之所以为大已。或问大有同人。乃干离之反。皆五阳一阴。可离上则为大有。离下则为同人。曰。象同而取以成卦者异也。火在天上。光明盛大。故〉 〈取以为盛德大业。照远烛微之象。天与火异体而合。故取以为不立彼是旷远无间之象。又大有得尊而保大。故成卦在五。同人得位而上应。故成〉 〈卦在二。观大有于得位曰尊。于中曰大中。于健曰刚健。皆与同人不同矣。郑康成曰。风行旡所不偏。则会通之德无所不行。故曰同人于野亨。此盖〉 〈谓互体有巽也所引蜀才曰。侯果曰。虞翻并见前李鼎祚集解。杨万里传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两武相战。两邪〉 〈相倾。安能同哉。以干之刚健。而离以文明。下之非两武也。以五之中正。而二以中正应之。非两邪也。此所以为君子之正同也。君子以正相同。则天〉 〈下之志正者。感而通。不正者化而通。乌往而不大同哉。林栗集解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下离上干。成卦曰同人者。初为离。二为巽。自三以往〉 〈为干。离为火。巽为木为风。干为天。天有形而在上。火无形而在下。虽欲同之。不可得矣。焚之以木。而鼓之以风。则火之光明。上达于天矣。此卦之所〉 〈以为同人也。同人于野亨。何谓也。曰二五相遇也。子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干为郊野野者。天地之际也。同于宗。则〉 〈吝同于野则亨。以其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所以谓之同人。而系以亨于野之辞也。旧读皆连下文。又以为羡。皆失之矣。火虽炎上。而爨于邑屋之中。〉 〈未必达于天际。燔于郊野。无所障碍。斯能上达矣。古者祭天于郊。燔柴以告。其或出于此欤。人之群居。饮食言笑。未必其诚同者也。心之所期。志之〉 〈所向。卒然相遇于郊野之中一言而相契者。岂非其贞同故欤。古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信有之矣。利涉大川。何谓也。子曰。利涉大川。干行也。谓〉 〈五应二也。九四有干兑焉。兑为泽干为天。大川之象也。六二为巽。巽为木为风。利涉之象也。六二虽有同人之志。而隔于二阳。不能自达。九五以干〉 〈之健。拔于险难之中。斯为利矣。故曰干行。明六二非涉川之才。而九五与之同心故也。利君子贞。何谓也。子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谓二〉 〈应五也。离为文明。干为健。二五中正而相应。二远于五而近于三。三以强暴而乘陵之。二不能贞则同于宗矣。惟其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必能贞固〉 〈守之。以从其配。险难既平。与五相遇。斯为利矣。故曰君子贞。九五为大人。六二为君子。离性上行。是以谓之君子也。夫子既已释其文。又从而叹美〉 〈之。曰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也者。民之望也。君子之所归。民之归也。同人之时。六二上应九五。岂其一身而已哉。盖天下视之以为通塞也。〉 〈自否以来。天下之忠未尝不欲通于五也。三四为难。二不能贞。则自陷于邪。亦无自而通矣。惟君子能正其心。天下之志所由通也。离为心。而在干〉 〈之下。故其象为天下之志。岂不然哉。武王曰。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武王之臣不啻三千矣。又曰。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 〈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至于伊尹。则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而已。鸣呼。何其言之不广也。其二人同心之义乎。二人同则何有于十人。十人同则〉 〈何有于三千。三千同则何有于亿万。同于此者至寡。同于彼者至众。非君子其孰尸之。杨慈湖传与人和同之道。必以柔行之则和同矣。柔而不得〉 〈位则无势。亦不能行。既柔又得位。而不得中焉。为不得道。则人亦不服。中者。道之异名也。桑矣。得位矣。得中矣。而又应乎干干者。刚健之势。或刚健〉 〈之德。犹相应而和同。则八人心和同可知矣。故曰同人。至于同人早。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则干行也。人君之事也。人臣不得而与。故首特异其辞。曰〉 〈同人。曰野者。广莫之象。同人于野。则无所不同始为亨通。始可以涉大川。济险难。此乃干体之所行。非人臣之事。人臣岂能致如此广大之事业。何〉 〈谓君子之贞言乎。文为条理光辉着见之谓文。言乎辨析洞照无蔽之谓明。言乎日应万变不屈不息之谓健。言乎无恩无为无偏无倚之谓中。言〉 〈乎正而无邪之谓正。言乎交际泛应之谓应。道心无体。神用无方文明健中。正应非实。有此六者之殊。形容君子之正道。有此六者之言其实一也。〉 〈亦犹曰白。曰莹。曰润。皆言一玉。曰黄。曰刚。曰声。皆言一金。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者。人心一而已矣。心即道。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圣之先觉。〉 〈众人不觉尔。以明照昏。以一智万。如水鉴中之万象。不劳恩虑。而毫发无遁者。此心自明自神。自无所不通故也。众人非不能通。惟昏故不通尔。桑〉 〈得位得中。应干六二。上应干卦之象离。文明干健。二五中正而应。观乎卦之六画。而卦辞彖辞可睹矣。六十四卦皆然。赵复斋说唯君子为能通天〉 〈下之志。同人者心李谦斋详解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同人者。合异为同之卦也。合异为同。惟天下之无心者能之。一有心于其间。则有偏系〉 〈之私。盖未有能同者也。故曰同人于野亨。野者。广莫乎旷之地也。天下之理。惟广大无私者。为足以得天下同然之情。故同人自居于广莫之野。四〉 〈通八达。撒去藩篱。无所滞碍。而所与同者。始无有不通者矣。惟其无有不通。故虽居患难之地。而可使相救。故曰。利涉大川也。庄子曰。夫以利合者。〉 〈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当祸患之相迫。而相收不相弃焉。非出于天合者有所不能。此所以谓之干行也。然则。同人〉 〈为一卦之主。其六二乎。二以桑居阴。得中得位。而上应乎干。同人之大者也。文明。离也。健。干也。中正以应。合二五而言之也。君子和而不同。如梁丘〉 〈据之以水济。水有苟合之患焉。此又贵乎君子之正也。天下之志。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然非君子。莫能通之。君子以正而通天下之志。而天下〉 〈莫不相与以为君子之同。此同人之所以为亨也欤。蔡节斋训解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释同人彖辞。文明。离也。健。干也。合内外卦德〉 〈取义。中正二也。应二应五也。先得我心之所同。故能通天下之志。所谓君子正也。冯椅辑注文明以健止通天下之志以卦德六二。明利君子贞之〉 〈占。又以通志覆同人之义。文明接物之礼。健则能久而敬之。中正则无私系。物来则应。此君子同人之正道。所以能通天下之志也。林黄中曰。离为〉 〈心在干下。故曰天下之志。毛曰以此世同此人。智愚强弱亲疏远近。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是之谓通天下之志。必欲尽联而一之。争愈甚〉 〈矣。程可久曰。所以成卦在六二。故曰柔得位得中。所以同人。利涉者在九五。故曰干行。所以利君子贞者。在二体相用。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 〈田畴学易踒径姤变同人图〉 〈巽下 同人自姤变。姤以初爻一阴进而居亁上 于二位。与上卦之干相应。故同人有〉 〈离下 桑得位得中。而应乎干之象离为亁上 言日之象 干为刚健。离为文明。故〉 〈有文明以健之象 阴居二之位。而应五之刚。中正而应之象。离中虚。巽入于中志之象。〉 〈在干之下。干天也阳为君子。故有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之象〉 〈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同人自姤变。初六上而为九二。故曰柔得位得中。此专以六二之爻言也。夫同乎人者。非和柔则不能与之同。刚则。好异〉 〈故也。然桑非得位。则謟佞而苟于同。桑非得中。则党偏而私于同。得位得中矣。非与人君相应。则所同者寡可也。同乎众。则必涉朋。比之疑。所同者〉 〈小可也。同乎大。则亦不免随有获之议。干君也。是上应乎君。乃能下同乎人。必言曰同人者。为其柔之得位。故特别白言之。详见小畜。卦辞同人。曰〉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者郊外曰野。野者至公无求之地。而郊也不足以及之。上九同人于郊。而象以为志未得。自初而至于上。每爻之中。皆〉 〈不足以见同人于野亨之义。所以能同人于野亨。能利涉大川。盖皆本于君之所行而得之。又岂是在下之臣。以离六二爻之桑所能同也。故天子〉 〈特系之曰同人。曰。或者以同人曰三字为羡文。恐非彖释之意。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者。文明离也。健干也。文明以健。总一卦之才言也。中正〉 〈而应。谓二与五也。二阴五阳应也。夫文则同之不为苟合。明则同之不为私匿。健则同之不为姑息。中则同之不为过甚。正则同之不为阿党。应则〉 〈人君与之同而不为僣逆。是故文明以健。斯可显然以同乎人。中正而相应。斯可安然以同乎人。故直情径行。非所谓正。须是知得委曲精详之道〉 〈理。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乃所谓君子正也。且天下亦广矣。五方之俗不同。胡越之好。恶各异。其志之不一。焉得人人而同之。然圣人之彖释。独以〉 〈君子能通之而无。间者。不过正而已矣。故同人之义。文也。明也。健也。中也。正也。应也。虽若多端。故皆谓之君子正也。盖不正则苟合矣。非文也。私。比〉 〈矣。非明也。可以姑息。而不可持久。非健也。不失于大过。则失之于不及。非中与正也。使君之民。果同乎已。则是专其同俗之权。非应也。已之志既不〉 〈正。其能通天下之志乎魏了翁集义蓝田吕氏曰。同人者。乐与天下共也。同乎人者。虽以柔合。应之不以正。则物所不与。济之不以健。则为物所迁。〉 〈二者皆不可与天下共也。故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应以正。则无所不合。理义之心。人所同然者也。利涉大川。济以健也。君子〉 〈正者。义理之心也。斯心也。天下之所同然。故能通天下之志 东莱吕氏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无异之谓同。如同乎乡闾。则不能同乎州巷。同〉 〈乎州巷。则不能同乎他之州巷。如此则不为之同野者。旷远无蔽之地。唯同人于野。则非昵。比之同。可见其大同。惟同人于野然后能利涉大川。大〉 〈同故能济大难。小同则可利涉小事而已。干居五。柔居二。干与柔似乎异。惟如此相应。乃所以为同。非如以水济水之同也。同人于野。利涉大川。野〉 〈能与天合德。干行。谓天之无私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学者宜理会此八字。其要虽在乎正之一字。就此中亦有大事。执大正之一字。而直情径行。〉 〈非所谓正也。须是知得委曲精详之道。理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乃可谓君子正也。所引横渠先生国。龟山杨氏曰。汉上朱氏曰。见前张横渠说。杨〉 〈龟山经说。朱汉上传。郑汝谐翼得从程氏赵以夫易通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同人自姤来以二为主。二以桑居阴。得位得中。上应乎五。五居〉 〈干体之中。干。天也。天生烝民。赋形肖貌。均气同体。故曰同人。同人曰者。申言天人无。间之义也。二爻为地。地上为野。亨者二用。而刚变为纯干。人与〉 〈天一。同人之变体也。二复为柔。在地之位。居离之中。离中虚。有舟之象。二三四。互异为峲舟而得峲。涉川则利。下干变离是谓干行。君臣同心。何所〉 〈不济。离为文明。干为健。文明则灿然相接。健则纯亦不已。五以刚居中。守正不变。下与二应。利君子贞也。君子得同人之道。已与人于天下之志无〉 〈所不通。凡欲寿欲富。欲安欲逸者。皆有以通其愿。非君子孰能之。同人之本体也。易梭緫义同人。亲也。六二以一阴。得位得中。而应乎干。以乾德同〉 〈乎人。故命其卦曰同人。至于同人之义。则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于野亨者。旷远之地。所同者广而亨也。利涉大川者。二互巽有〉 〈乘木之象。以济难为利。所以为干行也。利君子贞者。干体在外。离体在内。是谓文明以健。二五得位。刚柔相济。是谓中正而应。然五应二。而三四。间〉 〈之。未免有偏系之私。以正处之。乃君子大同之道。故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志出于正。自然有以亲乎人。而不必人之亲乎我。志同而道一。此〉 〈在人所以无不同也杨瀛四尚易通彖国同人止通天下之志 王景孟曰。文明则能烛理。刚健则能充已。二以柔顺中正而应乎五。五亦以刚健〉 〈中正而应乎二。此二五之君子。咸以正道相应也。故曰利君子贞。又国君子正也。愚得之师曰。同人者。我同于人也。我同于人。则人同于我。卦以〉 〈一阴为主故柔。先应干而后文明。以健中正而相应也宦或曰离中虚。舟虚之象。又曰。二五互巽。有乘木之象。故曰利涉大川 愚曰。干行主九五言。〉 〈五以乾刚之德而行于上。则癠难涉险。何往不利。故曰利涉大川。凡卦有干坎者。圣人则有利涉不利涉之辞。盖干之一画。即坎之中体。坎即干行。〉 〈干行即利涉也。通天下之志。何独取君子之正。盖二五以中正相应。中则皆中。正则皆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以此通天下。谁能御之赵汝櫀〉 〈辑闻二为阴之正位。又为下卦之中。多之未变六。方在初位。与中非我有也。今自初进二。乃始得位得中。而上应乎干。同人于野。本不能亨。犹用柔。〉 〈涉川本不能利。唯乾刚在上。五为干。主而应之。是以子野则亨。涉川则利。故曰干行也。离为文明。干为健。文明则知谨挥所同。健则能行其所择。五〉 〈与二者中立。其应亦正。是能居中守正。审所应而应之。此君子之所谓正也。天下之志。是非。好。恶。杂袭而难通。唯君子能通之。通之非力强也。人心〉 〈莫不有此正。此正胥通。不约而同也。故苟得其正。虽胡越可使同心。不然则父子兄弟。亦有不通者。此卦视大。有视革。多同人曰三字。犹云同人之〉 〈卦曰云云乃圣人之特笔。于文义不为羡徐相直说云彖言六二。能尽同人之义者。柔得位得中。而上应乎干。本天道而行也。故同人之繇辞曰。同〉 〈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者。皆干行也。然六二之所以能应乎天者。以其能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也。文明者。粲然与物交也。与物交者。当即同而异。则贵〉 〈乎内刚而有主。中正者。介然与物辨也。与物辨者。当即异而同。则贵乎外和而有接。同人如此则尽矣。君子以此为正也。唯君子独能一天下之心。〉 〈而与我无异也张应珍解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推广同人于野亨之义。进君子之能。而黜小人之所不能也苏起翁读易起彖曰同人止通天〉 〈下之志。六二为同人成卦之主。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指二而言。以六居二。为得位得中也。干离中爻。易位则同。是同人也。虽曰同人然以干行。则〉 〈所同者天。以人同者。不若以天同者之为善也。文明以健。指干离二体而言。中正而应。指二五而言。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人心皆具〉 〈此正理君子行正理。而天下之志自通此之言同人此之言干行盖正理即天理也。人心皆有之。此以正感。彼以正应。一人之心。即千葛人之心。自〉 〈通达而不塞。所谓同人也陈深读易编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之志未尝同。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志乃心之所之。则其不同尤甚于心。君子〉 〈能尽天下之大同。先得人之所同。故能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志。则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也。尚谁异哉陈善解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 〈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文明则无暗昧。刚健则无虚屈。中正而应。则得天下之所周。此君子之正道。行之则得于人物之性。而无不应。不然。则为小人〉 〈之邪道施之。天下皆疑阻之境也。通者。合而同之志。即性也丁易东象义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此释同人彖辞也。柔和位㧹中。而应乎干。六居〉 〈二。桑得位也二下卦之中。得中也。利涉大川。干行也。以刚健行。故无往不济也。与五正应。应乎干也。文明以健。离文明而干健也。中正而应。即所谓〉 〈位得中而应乎干也。文明者。同人之文。健者。同人之志。中正者。同人之道。应者。同人之情。此君子之正也。正亦以二五言。公则一致。私则万殊。通天〉 〈下之志。惟公能之。 或曰。离有伏坎。坎为心。又为通。故能通天下之志。恐泥右同人彖邓锜说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先天六十四卦。康节〉 〈先生谓天。自临以上。运数也。同人以下。年数也。地自师以上。运数也。遯以下。年数也。外篇述之详矣。同人自姤变初之二也。柔乃得位得中。而上应〉 〈乎干。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先天以干巽为天。坤震为地。充离坎艮为人。充离十六卦。以临同人。二卦为中。坎艮十六卦以师遯二卦为中。谓同人出〉 〈地。至于天际大野也。天地人同者。亨也。利涉大川者。谓同人交运。入临泽上有地。大川也。利涉者。交入天运也。得中而应乎干。干行也。文明以健。离〉 〈交干也。中正而应。二之五也。二为同人之主。君子正也。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者。谓同人六二。下出坤震。中居离首。上行充干也异澄纂言文明以〉 〈健止通天下之志。以卦德卦体。释利君子贞。内文明则察于理。外刚健则勇于义。中正则内无私心。应干则外合天德。此皆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 〈志不一也。唯君子得大同之正道。故能至公无私。视人犹已。通达天下众人之志为一。利君子之正。主事者以此俞琰集说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 〈志。柔得位得中指六二。干指九五。九五。干之主也。同人之成卦在二。二与五应。故以二五两爻取义。九五刚。得位得中。而六二柔。得位得中。两爻刚〉 〈柔相应。上下相同。此卦名所以为同人彖辞。所以云同人于野亨。同人曰三字。程子。朱子。皆以为衍文。未六二为同成卦之主。爻既得位得中矣。必〉 〈曰应乎干者。明其桑弱。而以巳同人,非能为主。致人之同巳也。是故。孔子释利涉大川。则又曰。干行。盖大险大难。必刚健乃能有行。非柔弱所能济。〉 〈柔弱者虽得位得中。苟非应乎干。则亦不能行也。然则。同人之所以亨。所以利涉大川。盖有九五乾刚在上。而六二能应之。是以同人于野则亨。涉〉 〈大川则利也。文明以健。緫论二体之德。中正而应。则又指二五而言。大抵。同人之际。虽粲然有文以相接。然不健。则必将厌倦。岂能与人同中正而无〉 〈应。则虽欲同人。而人不我同故必文明以健。中正而应。然后可以与人同也。同人之道必以正。否则小人之苟同耳。小人之情同乎己者是之。异乎〉 〈己者非之。唯求同己。不求同理。此小人之私也。君子则不然。同乎理。则谓之是异乎理。则谓之非。唯求同理。不求同己。此所谓君子正也。正者何。至〉 〈公无私也。至公无私。则天下之志。是非。好。恶虽不同。皆足以通之。故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李简学易记南轩曰。天下之志。纷然不齐。君子奚〉 〈为而通之。夫四方之民虽异世。而受里上帝者则同。恻隠羞恶之端。所以发之于中者则同。然而不同者。私欲蔽之耳。夫遇难共济。则胡越为手足。〉 〈争利不休。则父子为仇雠。方其遇难之时。至诚相与。织伪不萌。故皆不约而自同。及一亳之利挠其欲心。则挺然而起。彼我分而为敌。非以私欲之〉 〈心。蔽其所素同者哉。圣人扩至诚大公之道。包。覆天下。是以无往而不同李恕易训二以阴居阴。传位得中。而上应于九五乾刚中正之君。同德相〉 〈应。故为同人。至诚无私。而可以涉川蹈险者。干之行也。干行乃无私也。离为文明。干为刚健。文明则能烛理。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尽大同之〉 〈道。而二五又以中正相应。乃君子之正道也。惟君子大公至正。乃能通达天下之心志。胡震衍义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野。谓旷野。取远与外〉 〈之义。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圣贤大公之心也。故曰于野。是不㥾于私情。不隘于浅近。至公大同之道。无远弗届。其亨可知。既与天下大同。何险〉 〈难之不可济。故利涉大川。然世之小人。则唯用其私意。所比者。虽非亦同。所。恶者。虽是亦异。故其所同为阿党。以其心之不正也。此同人之道。又利〉 〈在君子之贞正。夫同人而通乎常变。皆当以正道为宜。所谓同人于野。必其以六合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洞然八荒。皆在我闱。〉 〈同人于旷远。而无偏系之私。处其常也。然必得君子之正道。然后体常而无不亨。苟正道不明。则名。分无别。贵贱元等。轻重无辨。邪正无择。视己亲〉 〈或若涂人。视外夷或若族类。安足以为同。所谓利涉大川者。必其涉历风波。同舟共济。一夫之溺。犹己溺之。是同人于患难。而有共济之公。尽其变〉 〈也。然必得君子之正道。然后处变而无不利。苟正道不明。或同恶相济。或同党相比。或与小人同其谋。盛与非类合其志。甚至援非其所当援。应非〉 〈其所当应。安足以为同。嗟夫。墨氏之同仁似也。而至于祸仁乡原之同流似也。而终于乱德于野之同。而不得正道。可乎。五国之同盟于幽。亦同也。〉 〈然能与伯业。而不能扶周衰。八国之同盟新城。亦同也。然知不正。而不知定邦难。涉川之同而不得正道。可乎。父慈子孝。父子之同然。孝或陷父。慈〉 〈或败子。何也。不知君子之正道也。君仁臣敬。君臣之同然。仁或流于姑息。敬或堕于阿谀。何也。不知君子之正道也。甚矣。理之不可不明也。彖曰。同〉 〈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举卦体以明卦名也。六二。以阴居阴。得其正位。五刚健中正。二以柔顺中正应之。君臣同德。此卦之所以为同。一〉 〈卦五阳而一阴。则五阳同宗乎一阴。此卦之所以为同。又曰。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干行也。必有天德之正。然后能处常应变。以同人此举〉 〈卦以明卦辞也。又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此以卦德卦体明卦辞也。又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 〈文明不健。物或蔽之。中正不应。物或。间之。同者寡矣。又曰唯君子唯能通天下之志。盖申明君子贞之旨。以明同人之道。盖卦德之文明。足以明君〉 〈子之正道。卦德之刚健。足以行君子之正道。卦德之中正相应。又足以见君子正道之实。此其所以通天下之志而能同人也。此卦其变为师卦。其〉 〈象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之同有。同人之象。其占则利正也。张清子集注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 愚谓。同人柔得位者。六居二也。得中者。得下〉 〈卦之中也。五干体。二与五应。故曰应乎干野者。极外之地。谓上九同人。以五阳而同一阴。六二之同。必至于上九。则极于至远。五阳无不同矣。故曰〉 〈于野亨。而利涉大川者。以干乘离也。离中虚有舟喙。干健于行。故利涉。文明以健者。合干离二德而言。中正而应者。则是二以柔顺中正而应乎五〉 〈五亦以刚健中正而应乎二。此二五之君子。咸以正道而相应也。故曰利君子贞。又曰君子正也。唯君子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故能以大公至正〉 〈之道。而通天下大同之志也所引诚赍曰。见前杨万里。传赵珪解六居二。乃柔得位。在下卦之中是得中上。同乎九五之乾刚。故曰同人。又曰同人〉 〈于野亨。谓五二固同矣。同人之道。推以广之。同于野之人。乃得为至故亨。宜涉险者。以乾道行也。二有文明之德。五以刚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 〈之正道也。唯君子以正道。故能通天下之心志。而与之同也胡炳文通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 朱子深有取于程。传曰。文明则能烛理。故能〉 〈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盖必通天下之志。乃为大同。然非明与健。不能大同也董真卿会通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李〉 〈氏舜臣曰。彖论卦体多。以二五为正。而一卦之主在五则尤显。言之大有。彖曰。桑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辞如此之盛者。一卦之主在〉 〈五故也。若同人。柔得位而不尊。得中而不大。独惟行乎众阳之中。而不失中正。有近于君子之同。故出而同乎人。而人亦来同乎我。此盖指六二而〉 〈言也。而受其应则在九五 双湖先生曰。离六二在干天之下。故曰天下之志所引李氏曰。马氏曰。并见前冯绮辑传陈应润爻变易缊彖曰同人〉 〈止通天下之志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圣人先言此爻。自干之九二而变曰同人。继之曰同人。曰同人于野亨者。言同人之义自此发〉 〈也。利涉大川。干行者。言上卦干行之健。虽大川可涉而无畏。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者。言下卦离之文。明二刚一柔而健也。二爻之柔居中而〉 〈正。与上之五刚为应。君子之正应也。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使野无遗贤也。呜呼。人之有才有德。志欲见用于君。不幸生草野。上无亲戚明友之依。〉 〈下元蜉蝣蚁子之援。不有文明之主以聘用之。则与草木同腐。求同人于野。通天下之志也解蒙精藴大义先儒曰。彖辞卦体。多以二五为主。而一〉 〈卦之主在五则尤显言之。此卦以二为主。故彖先主二言。然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则非二所能也。故以干行明之。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应〉 〈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 蒙谓圣人即卦体以明大同之道。唯。当理而无私。则可以合天德。而一人心矣郭昺解天下之志不同。通之以〉 〈同。其同与不同。非君子其能之乎梁寅参义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同人于野。而利涉大川。皆干之所行也。干之德。公而无私。故可以〉 〈致同人之亨。干之才。刚而有断。故可以济天下之险。然刚而有断。非公而无私者不能也。其同人也。利涉也。又必得正。然后可以离之文明而烛理。〉 〈以干之刚健而胜私。二以中正而应于五。五以中正而应于二。此皆所谓正也。其正如是。唯君子能之。故以为君子之正。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者。以〉 〈其至公也。至正也。夫。天下之心虽殊。而天下之理则一。常人之心昧于理。而局于私。故无以尽大同之道。君子则明理而无私也。故能知千万人之〉 〈心。犹吾之一心。而又能推吾之一心。以为千万人之心。此所谓通天下之志也。通天下之志。而尽大同之道。则其曰。君子者。虽谓之圣人可也。谓之〉 〈天德可也易纂程氏曰。所以成卦者在六二。故曰。柔在位得中应乎干。所以同人利涉者在九五。故曰干行按饶氏。吴氏说。当附于此祝毅经义唯〉 〈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初九。同人于门 君子极一心之所会。而参诸物理者不强同。君子谨一心之所始。而〉 〈公诸人情者无不同。夫一人之心。天下之心也。彼不容以不殊者。吾惟公之无所私焉耳。私意一萌于交际之初。则所同者皆已之私。而纷纷不齐〉 〈者。将孰从而同之哉。此君子所以尚乎格物之学。而审其交际之几欤。且天下之志不一矣。而唯君子之心能通之。彼其意向之各异。而趍舍之不〉 〈侔。吾之通之也。参之物象同然也。天运乎上。火之性。实炎乎上。所以为同人者。盖如此。故族之异也。吾类之使不紊。物之别。也。吾辨之使不杂。若非〉 〈所以为同矣。然君子之同之者。夫。固始之公焉者为之也。此心之微。日与物接。悠然相遇。虽非至公。盖不于户庭之内。而于其门焉。至是而后。知族〉 〈之必类。物之必辨。固所以为同也。向使强而合之。无所间别。则将溺于朋。比之私。抑何其狭哉。故必合天下于一心。则知物理本不。恶其异。必公一〉 〈心于天下。则知人情本不容于私。信乎大同之道。非至公无我者。不能知之此云云盖尝泛观天下之理。或聚而同焉。而未尝不异也。或散而异焉。〉 〈而未尝不同也。君子所以别。同为异。合异为同者。是果何道哉。天下之志。同一心也。而类聚群分之后。不容于不殊。天下之大。同一家也。而有为有〉 〈行之初。不容于不公。君子固不能强天下以从乎已。则亦不容私一已以累天下。此格物之学。所以必贵于自反。而交物之机。所以必贵于自审也。〉 〈何也。物之有生。纷纷籍籍。无有纪极者。是万物之情也。吾惟无以通之也。则强而轧之。无等伦。无俦类。将以为同。不顺其异矣。人之应物。周旋酬酢。〉 〈无不的当者。是天下之理也。吾惟无以同之也。则将判而别。之。隔藩墙。分比邻。一徇于已。不胜其私矣。岂知夫见之不明。则行之不远。不能会其心〉 〈于无间。则必无以审其几。而无所私。本末源流。盖有不可诬者。唯君子智足以尽性。而人心不能外。明则以烛理。而物象无不察。诚见夫人心之各〉 〈以类而合。物象之各以质而同。则凡兆形于有生之初。而族之不可以不类。分别于族聚之中。而物之不可以不辨者。皆其自然之分也。夫是以交〉 〈际之必谨其初。酬酢之必审其始。不使朋比之私。或存于已。而大同之道。不达于外。翕然而相向者。既无约而同。群然而不齐者。非无所拒而同。公〉 〈平广大。昭然如日月之揭者。此君子所以同人欤。然则。圣人之作易。必合彖象爻辞。而备论者。岂无其旨。今夫风俗之不同。则。好。恶之异其情也。刚〉 〈柔之不齐。则缓急之异其性也。或相倍蓰。或相千万。盖亦甚多端。而君子之通之也。则何以哉。自近以及远。其情之。好。恶。无不周也。自亲以及疏。其〉 〈情之缓急。无不参也。即天人之心。而验夫物之象。则同者其类。而不同非类也。天以阳而成其体。故气清而上孚。火以阳而成其质。故性炎而就燥〉 〈物有是理。而易有是象。是固非勉强矫拂之所能致也。彼其分形受气于榛榛伾伾之间。偏正厚薄之各居其方。飞潜动植之各异其禀。固宜有以类之。〉 〈使安其居。品汇俦列于緫緫林林之中。君子小人之各异。其趍善恶是非之不同其好。固宜有以辨之。使安其生。因其性。以顺其情。即其殊。以明其。分。而〉 〈君子之困知物之不强同也。如此而岂无以同之哉。公则一致。私则万殊。天下之理也。吾之接物。固当戒其私。而吾之处心。尤当谨其初。使其已之。或徇〉 〈乎私也。则接乎物。将不胜偏党之异。使其心之不谨其初也。则见于后者。将不胜尔汝之分而物不可得而同矣。今也。绝夫有我之情。达夫与物之公。不〉 〈狎于亵近。而同之于其宗也。不荡于广远。而同之于其郊也。族之近于我者同矣。而其远于我者。亦不害其同也。物之亲乎我者同矣。而其疏于我者。亦〉 〈无嫌于同也。由其相遇之初言之。固不强异以为同。由其相忘之后观之。盖未尝不合异以为同。此其君子所以为至公欤。此君子之所以为大同欤。不〉 〈然。纷然于无所别白之中。而强之以为同者。非吾之所谓同也。墨子之教也。介然于彼此角立之际。而执之以为异者。非吾之所谓公也。杨子之教也。所〉 〈以必贵于君子也。是故。同人之卦。拳拳致意焉既曰利君子正。又曰君子正也。至于曰通志曰类族辨物。断断必归之君子。而列之于爻。即是意焉。九以〉 〈阳刚之资。旡复柔邪之为累。则洞然大公者。固非君子不能也。盖天下和同之俗。常本于君子。天下乖离之习。常生于小人。彼其心术之相反。而功用之〉 〈亦异者。殆有如昼夜熏莸之不能以相入。而圣人之致辨者。至不苟也。和而不同。君子之公也。而必以小人继之。比而同者。小人之私也。而必以君子先〉 〈之。常使天下得以审察于二者之间。而不至于小人无忌惮也。大抵。君子不强异以为同。而后至于旡不同。小人惟立已以为同而后至于无不异此其〉 〈公私之分。殆有毫厘之不可以不辨者。圣人推明同人之旨。而实拳拳乎大公之道。其切切于忧世者固如此。盖不惟若是而已也。同人之卦。由二而成〉 〈也。而彖之所以明乎二者。则曰干行也诚。一矣无异理。亦本无二心。彼其森然不可得而紊者。是固。分之赋于天者也。苟无以明之非天也。彼混然有不〉 〈得而合者。是固道之本于天者也。苟无以达之。亦非天也。言天下之同而至于天焉。吾知其决非诡遇。以为说朋比之亲者矣。虽然天之生一物也。而何其〉 〈或异或同如此哉。盖阴阳杂揉。万物化生。禀赋不同。知觉亦异。其小大亲疏。有不容以一律齐者。然降衷秉彝。物则具存。物之理。无异于人之理。人之理。〉 〈无异乎己之理也。是又不容以自私也。是故君子之因其殊者。品而节之。因其公者。广而同之。仁之至。义之尽也。后之不明乎此者。忘形骸。匿尔汝。以为〉 〈握手之欢。一旦少有。利害仅如毫发。相视如胡越。而不以相顾者。人往往以为辞。是岂不知。分之当殊。而道之当公也。安得以圣人之言告之欤。〉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八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 高拱〉 学士〈臣 瞿景淳〉 分校官编修〈臣 陶大临〉 书写儒士〈臣 金 畸〉 圈点监生〈臣 丛仲楫〉 〈臣 徐 浩〉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