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二千二百七十六 湖 |
|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七十六〈六模〉 湖 〈城池湖州府吴兴续志维昔先王。设险守国。矧兹大邦。金城屹屹。子城。旧志。〉 〈周回一里。三百六十七步。东西二百三十七步。南北一百三十六步。即古乌程县治。吴兴郡旧城。今但垣墙而已。吴兴志。统记云。当秦时为项王故〉 〈城。吴兴记云。即廨署旧在乌城县治。旧编云。旧传晋郭璞欲晋郡于东迁。每立标輙为飞鸟衔去。其女亦善地理。启璞无徙。因旧址损益之。可以永〉 〈无残破之废。璞从之。其女今号迁城小娘子。从璞庙食。续图经云。郡置于吴。而璞当晋惠怀之际。避地东南。事不相类。乃于菰城云。秦改县为鸟程。〉 〈至晋始移治于苍书之上。乌程县治。即古郡治。又自相为抵梧。切详乌程治所。当秦汉间已徙。于今之郡中。故吴宝聂置郡诏。谓永安故鄣等水。戆注〉 〈于乌程。君在菰城。岂得云故知在吴以前已在今处。既以县为郡。则必即县治为郡治。而县治他徙矣。璞随元帝渡江。仕为尚书郎。损益古城之制。〉 〈相阴阳。审向背。庸有是理也。况江南诸郡城多传璞所迁。当亦有按图而定者矣。今罗城之内。苕水入两门。余不水入南门。至江子汇合流为霅水。〉 〈以出北门趍太湖。西南诣山回环拱揖。屏列于前。北有卡峰。以踞于后。子城居中面二水之冲挹泉山之秀。又四面多大溪广泽。故主郡以来。无兵〉 〈革之患。意非璞不能定。不必引飞鸟以神其事也。唐初为辅公佑所据。赵郡王李孝恭讨擒之。为扬州大都督。以其城湫隘。始于外筑罗城。以子城〉 〈内为刺史听事及椽廨。城上旧有白露舍。宋朝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奉敕毁折。见统记。 城门三。中门上有谯楼如旧。宋揭昭庆军额于上。置〉 〈漏刻鼓钲。后改湖州。又改安吉州。元改湖州路総管府额。皆揭于楼。正十二年。兵火所毁。十九半复建。额不复再立。〉 〈皇朝揭湖州府额。仍设漏刻钲鼓。吴兴志。门立湖州碑。绍兴十六年。知州事王鈇。以郡密拱行都。增崇基宁。扶以朵楼。规模雄丽。乾道初火延燔靡遗。知〉 〈州宁王时外重建。颇不远昔。东门俗称衙东门。有楼曰东楼。 西门俗称衙西门。有楼曰西楼。统记云。子城上有石楼清风之类。附见郡治下。〉 〈子城壕。周子城之外。今阔仅数尺。才通潦水而已。城西南一带俱塞。吴兴志。分澞支流自两平桥入桥之西隅。有石柱存。旧可通舟市鱼虾菱藕〉 〈者集焉。谯门前覆以长石衙。东门城隍庙亦有桥。以便行者。其他为民居浮檐所蔽。郡岁时督厢史济治云。罗城。旧志。所载用二十四里。元初削平〉 〈之。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湖州。守镇官潘元明重筑。较旧基约而小之。东门退入半里许。西门退入一里许。南北稍入数丈。周回一十三里零一百〉 〈二十八步二尺。水陆共八门。上建城楼。改凿壕堑。非复旧处。皇朝无所增损。洪武六年。知府楚岳。复开清源旱门。奉胜水门。以便民。今计水〉 〈陆门共十。吴兴志 东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统记云。一十九里三十步折二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赵郡王孝恭所筑。景祐二年。刺史李师悦。重〉 〈加版干之工。见旧图经。统记云。有记见存。绍兴三十一年。知州事陈之茂修。有记在墨妙亭。城上旧有白露舍。太平兴国三年。奉敕同子城者折毁。〉 〈旱门五。吴兴续志东曰迎春。有月城。西曰清源。南曰定安。有月城。东北曰临湖。有月城。 西北曰迎禧。有月城。 水门五。洪武九年守御千〉 〈户所申准今名。 东曰毓德。 西曰润城。 南曰通明。 北曰奉胜如旧。东北曰武宁。吴兴志 城曰。旧有九所。放生池侧。有誾门。唐李词置誾门。〉 〈又有楼。统记载东誾门楼云。正元十五年。李词遣跨河楼三间。扶楼三间下有颜真卿放生池碑。会昌三年。张久境开拓。向东一百五十步。仍建造〉 〈今废。颜公放生池。东南城上。有甃迹尚存。定安门。东西各有瓮门并废。城面各有甃塞处。今为门六。内清源临湖。止有水门。余四门水陆各一。 东〉 〈曰迎春门。有楼三间。淳熈二年。知州事赵师夔修。嘉泰元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西曰清源门。绍兴三十二年。知州事陈之茂因修城。创鸟屋。〉 〈南曰定安门。绍兴三十二年陈之茂修。见修城记。北曰奉胜门。门有项王庙。俗呼霸王门。旧有楼。统记云。宝应中。刺史崔元亮改旧栅。建门楼一〉 〈间。两厦跨路。门屋一间。旧编云。正元十五年误矣。楼今不存。 东北曰临湖门。绍兴三十二年。陈之茂创建瓦屋。 西北曰迎禧门。俗呼清塘门。以〉 〈上六门。嘉泰元年。李景和并重修。罗城壕。周罗城外。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筑城时所凿。孟子曰。凿斯池也。筑斯城也。盖城筑则必凿堑。而以其土〉 〈为之。故有城则有壕。既可为重险。增守御之备。且事之相因也。广德四年。刺史独孤问俗重开。统记云。问俗所开非也。岂有筑城许时。至是方开堑。〉 〈旧编云。问俗重开是也。北壕。自清源门沿城至迎禧门。又至奉胜门。又至临湖门。自古苕水入太湖之溪也。城内仪凤桥下。一带漕渎。晋始开。阔数〉 〈十丈。深不可测。实为天险。西壕。自定安门至清源门。南壕。自迎春门至定安门。北壕。自临湖门至迎春门或假人力凿。然西壕受西南诸山之水。南〉 〈壕受余不众溪之水。东壕兼受运河之水。皆成溪泽。而东壕又为二重。曰外壕。曰里壕。大抵。诸壕之水。遇春夏水生。浩漾汹涌。湍激迅驶。而西南二〉 〈水。互胜交流。余不水盛。则浸淫入于苕溪。苕溪水涨。亦弥漫混于余不。而众壕交受。以入于湖。尤为深阔。 极乐城。在六客堂前。子城上。旧名挽翠〉 〈亭。庆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改名极乐城。殿院陈谠书额。 放生池。在湖州府能仁寺东。周回数十畆。东北距罗城。有阊门遗迹。唐乾元二年。诏洋〉 〈州曁浙江西诸道。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明年春颜真卿撰记。大暦七年。真卿来为刺史。次年秋追建。碑刻颜公祠。今在池上。池内皆红蕖。遇祝〉 〈圣寿。放生释罩。舍鳞彻笼。纵羽并就此处。 芙蓉池。在湖州府有千叶莲。即杨汉公。门浚苹洲二池之一也。今废。名见墨妙亭断碑。旧经言白苹洲〉 〈有池。池有千叶莲。乌程县城吴兴续志 古县城 在县南二十五里。所谓菰。即今下菰是〉 〈也。其址尚存。今县治倚郭。不别建城。吴兴志。即郡国志所谓春申君置菰城县也。见旧图经。城内又有子城。见旧编。重城屹然。工役甚固。又续图经〉 〈云。春申君始建城。距今千余岁。重城屹然略不隤毁。则知当时工役之兴不苟矣。后徙治于今州之子城。吴宝鼎中。置吴兴郡寓治为。晋义熈六年。〉 〈徙于今处。在郡治西一里。环以墙而已。吴宝鼎中置郡。今言永安等九邑。水悉注于乌程。则已是今处。续图经云。晋始移治苕霅之上非也。盖移今〉 〈治所耳。 五孤城。太平寰宇记乌程南十八里。有五孤城。吴时郑妪善相人者居此。〉 〈归安县城 县治倚郭。吴兴续志在郡城中。去府治一百二十步。不别建城。以堵墙周环而已。〉 〈长兴县城。吴兴续志旧县无城。但树栅门。皇朝初。元帅耿炳文费聚开府守之城筑斯备阔一丈八尺五寸。周围九百二〉 〈十九丈。城门六。各有楼。及月城水关二。上各有亭。自宜春西转吉祥长兴四安四门。城高二丈五尺。自嘉会东转成武门。城高二丈二尺五寸。沿城〉 〈浚池深五丈。阔七丈。 城门六 东成武门 南嘉会门 西南四安门西长兴门 北吉祥门 东北宜春门 水关二 东清湖关 西大雅〉 〈关 吴兴志晋初置县。在今冨陂村。距今县治东南二十里。成帝咸康元年。徙苕溪北。在今县治东二里。重光宫其故基也。隋大业十一年。又徙于〉 〈吴夫槩废城。距今县治东南二里百六十四步。至唐武德七年。始移于今处。在郡治西北七十一里。内有子城。外为七门。 东曰朝宗门 南曰长〉 〈城门 西曰宜兴门 东南曰迎恩门 西南曰广德门 东北曰姑茹门。以上并见旧编。〉 〈故鄣郡城。郡县志在长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太宗贤妃徐惠。长城人。八岁能属文。父尝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曰。仰幽岩而流盻。抚桂枝以凝〉 〈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父大惊。太宗闻之。召为才人。太平寰宇记。即秦时鄣郡城。今俗号府头是也。在县西南八十里。 太平寰宇记大〉 〈骑小骑城。在长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吴地记云。吴王濞筑此二城为马厩。 吴兴志饮马池。在长兴县东南三十一里。山墟名云。卞山有项王走〉 〈马垺。饮马池。 上池。在长兴县西二十五里。相传昔陈武帝别墅。今上池村是也。〉 〈武康县城。吴兴续志旧志在余英溪北。隋徙于西南。唐废于兵。广德二年。重筑于溪北旧基。宋绍兴中尚存。其后复废。自元至〉 〈皇朝不复兴筑。吴兴志隋仁寿二年。中使苏伦徙于溪南唐广德元年。袁眺作乱浙右。县人朱泚沈皓举亡命之众以应之。分守两洞。攻陷城垒。县郭室〉 〈庐。变为灰烬。二年刺史独孤问俗使将军辛敬顺于金鹅山。筑城守其寇路。沈皓杀洞中贼党以降。左卫兵曹参军庆澄。兼武康德清二县令轝瓦〉 〈砾伐榛莽复于溪北。古城筑之。铜岘之水。三面环绕。浚为濠堑。今之县城是也。见统记旧编。在州西南一百七里。有四门。 东曰抚耘门 南曰朝〉 〈恩门 西曰怀安门 北曰平远门右四门。 并绍兴中。尉赵公廪剏建。为屋六楹。挟以两厢。 放生池。在武康县永安潭证道寺之南。〉 〈德清县城吴兴续志唐置武源县。后改临溪县治。皆在下兰山南面。迎余不溪后以势冲激。天宝中。改德清始置于百寮山南。旧无城郭。元至正十〉 〈六年。为张士诚所据。至正十八年。守御元帅戴兴祖始筑城。周回四里六十步。开凿濠壍。西南二面。上连山岗。不通舟楫。所设水关三。旱门五。后因〉 〈兵兴。水关二为火所毁。丙午年。归附皇朝城垣间有圮毁。 南旱门一。水门一。 东旱门一。水门一。 西旱门一。水〉 〈门一。 北旱门一 西南旱门一 女狱城。太平寰宇记在德清县东三十五里入东。记云。后汉清州刺史姚恢。与海昏侯沈戎过江。阴争柯日山〉 〈居之。恢女宻报戎。戎先居之。姚氏三代不养女。有女则囚于此山。安吉县城吴兴续志旧志。在安𠮷县天目乡。今县治四十五里。唐开元二〉 〈十六年。始徙今处。县无城郭。而有六门。西曰齐云。北曰迎恩。余皆无名。至正丁酉岁。归附〉 〈皇朝。置安吉。奕緫管府。緫管张俊德始筑土为城。明年定远大将军费愚重砌以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二尺。阔五丈。改辟四门。重凿濠堑。今计旱四门。〉 〈东曰迎春 西曰承恩。即旧齐云。 南曰朝阳 北曰拱辰。即旧迎恩。吴兴志古来甃路。屋址犹存。今县在故鄣城之南。号鄣南。面大溪望天目〉 〈浮玉群峰。直云五十余里。左苕溪右玉磬岩。县无城郭。有六门。惟西北二门有名。余皆无名。 西曰齐云门 北曰迎恩门 邸阁池。在县北三十〉 〈里。周回二顷二十畆。吴兴记云。邸阁池。水灌田五顷余。鳞羽涵泳。芰荷交蔚。唐圣历元年。县令甘钳耳知命修邸阁路。〉 〈坊巷湖州府。吴兴续志里门有表。维古之制。考其名号。棊分栉比。叙坊巷。旧志〉 〈所载在城坊名五十有五。兵兴以来。表识多废。皇朝洪武十一年。同知府事魏德源考诸志书。悉复其旧。惟观文。拥旌。余庆。三〉 〈坊。俱筑于城外已废。吴兴志旧图经。统记坊有十六多名存。而无表识。嘉定癸未。太守宋济。既新销暑葺清风。二楼名。于是邦人。相帅各于其居。请〉 〈表坊名。务称守意。乡有名存。而识不立者。亦复置焉。合为五十有一坊。而首尾具见者八。通为六十四处。非惟征人客子过是邦者。得以知巷陌之〉 〈名。阛阓通衢。新题华表。璀璨相望。亦足为吴兴壮观。故复编次之。和乐。坊 平康坊 仁政坊 乌氏坊 程氏坊。以二姓善醲居此在乌程县〉 〈南街。苕阳坊。水北日阳。在浮王亭对西。桃李坊。在德政西。以上四坊。属乌程界。车骑坊。旧图经云。城东北二里有晋车骑将军谢玄宅。在街东门。投〉 〈北大街。章后坊。旧经云。天宁寺在章后坊。天宁今日光孝。木章后宅。舍为寺。坊在寺前。德本坊。旧有德本寺在前。后石桥之间有碑。坊近寺。以上七〉 〈坊。属归妄。白华坊。以潘综绝孝居此。吴歙坊。文选。有美歈越吟。以上二坊。未详所在。 右旧图经。有其名。而无其识。 清通坊。在子城西。投北迁善〉 〈坊相。对元古名。德政坊。在乌程县前街东。古名。茗阴坊。在绍兴桥南投西。中书坊。在子城后。投西直至猎场桥。元古名。前溪坊。在城南大街。投东入〉 〈前溪匮元古名。棌苹坊。在仓桥。直至白苹奉尚。古名。吴兴坊。在归安县前。古名仁依坊。在城东仁依桥。古名。 右苕阴以贾安宅更名状元。有其识。〉 〈他皆亡焉。今复立。 宣化坊。在。栖西。宣诏亭侧。至都醋库前街东今立二处。保宁坊。在都醋库侧。入跨街楼。永安坊。在州冶前大街。永安楼北。投〉 〈乘入鱼行。至子城壕两平桥西堍。照图经。武康亦有是坊。升平坊。在骆驼桥西街。投西至子城壕两平桥东境。熈春坊。在州治大街。役西入黄沙路〉 〈通津坊。在市街东会仙楼相对。入杨栖船舡步。乐众坊。在市街和叠栖西。入瓦子巷。近市坊。在小市巷平廉坊相对。入跨街栖。丰乐坊。在市街大平〉 〈栖。入东堤下。迎恩坊。在市门街南诏熈桥直至定安门。戒民坊。在市门街绍熈桥相对。直至黄沙路。市曹在马。立二处。里仁坊。在州治西栖街。投南〉 〈至竹本巷黄沙路。街直二处。政平坊。在州治西栖街。投北直至宫巷。寿昌坊。在全捷营北。投西直至鸿禧寺街。仁城坊。在子城后。投东至大平桥。投〉 〈西至中书。坊二处。泰和坊。在骆駞桥北。大和栖前。街直至奉胜门。东溪坊。在骆駞桥侧。斜极直至临湖门。阜安坊。在城隍桥。直至柴巷口。太平坊。在〉 〈太平桥巷。集庆坊。在报思光孝寺相对。丛桂坊。旧名仁政坊。在隆兴桥。直至郭南书庙。华表对峙。太师忠惠观大赵公府第在焉。忠惠积庆流芳。钟〉 〈于今子。今江阴太守孟奎先诸光耀丙辰第。咸淳乙丑。少监孟坼。逻干孟至。师机孟产。一榜用登。先是太师国公希怿。监薄公与悊。都承公典。忠〉 〈惠公兴𥭜。世梓济美。夹业相传。方来未艾。礼宜旌表。用改今名。请于郡者。归安今陈阜郡牒学。改入图经。天庆坊。在隆兴桥相对。入天庆观街。直至〉 〈吴家巷相对。立二处。清华坊。在城北吴家巷。直至教场桥。兴贤坊。在隆兴桥相对。入天庆观街。直至吴家巷相对。立二处。种德坊。在城北雄节营巷。〉 〈直至亭子巷。贤福坊。在城北飞英寺前。嘉庆坊。在城北汤家桥。和裕坊。在城北徐家桥。集贤坊。在城北盛家巷。天圣坊。在城北天圣寺巷。朝岳坊。在〉 〈广化寺桥块。投北直至迎禧门通岳祠。观文坊。在城西州学乌程县侧。拥旌坊。在城西旧名曹家巷。今秀邸环到于彼。登瀛坊。在城西白㟷巷口。古〉 〈有望仙桥。浮玉坊。在乌程县前。浮玉亭街西。元善坊。在开元寺相对。直至洗马步街北立二处。余庆坊。在洗马步巷。冨民坊。在绍熈桥南东都税务〉 〈街。贵泾坊。在城南大街。投东入小景德寺贵泾桥。听严坊。在城南大街大宁凡寺相对。入沈尚书宅前。熈和坊。在城南大冲。投西入祝家巷。忠贤坊。〉 〈在城东颜晋公堂巷。闻礼坊。在城东无星桥。仁寿坊。在城东望州桥。月河。在城东证通寺南。右四十八所。并前清通。德政。中书。前溪。采苹。吴兴。仁〉 〈依。皆今重立。共五十有五焉。坊名乡也久废。官司乡贯。止以界称。今为界十七。分属四厢。南门界。在州治前。至两平桥按崇节界。崇节界。在龙〉 〈兴楀北。至霸土门栖飞英界。飞英界。在飞英寺前。至临湖门楼报恩界。报恩界。在郭尚书庙前。至陶家巷按崇新界。以上四界。左一厢管。崇新界。骆〉 〈駞桥北。至子城东口接崇节界。归安界。马军营至能仁寺接中界。中界。花栖桥。至夏家桥投迎春界。迎春界。迎春门至八大巷栖南市界。以上四界。〉 〈左二厢管。南市界。横塘至西岸史家巷接鹅行界。鹅行界。定安门有状元坊。接石磉界。石磉界。旱渍桥至祥符寺。鱼搂界。甘棠桥至仪凤桥南东块〉 〈接西市界。以上四界右一厢管。西市界。市门至眺谷桥县桥按乌程界。乌程界。本县前至浮玉亭接仓场界。仓场界。清源门至猎场桥按济川界。济〉 〈川界。曹公庙前至骆家巷口接中书界。中书界。张王庙前至广化桥接仓场界。以上五界右二厢管。 又有巷名。出于俚俗。或以寺观。或以名物。或〉 〈以姓氏。第为识别。多非驯雅。循习岁久。遂为通称。如鲁有五父衢。见左得。及礼记。汉有华阳街。章台街。藁街。见刘屈。张敝。陈汤传。之类。载在史传。〉 〈故地理录。亦宜存而不废。今以旧编所录差次附于后。自定安门。直北至仪凤桥街。史家巷天宁巷 曲尺巷 仁杏木巷 姚家巷 庙巷〉 〈坊明巷 自仪凤桥之南堍。直西祥符寺街。油车巷 高巷 自仪凤桥之北堍。直西至清源门街。西堤子巷 宋家巷 竹木巷 杜庙巷 狮〉 〈子巷 养济坊巷 西营巷 白塔巷 曹家巷 自衙西门。直西转北众路。漆器巷 西泥巷 小宫巷 庙巷 红车栏巷 大雷巷 吴莫〉 〈巷 管巷 骆家巷 石灰巷 亭子巷 盛家巷 自乌程县桥。直北至迎禧门路。郏家巷 张场巷 石皮巷 范家巷 曹家巷 以上属〉 〈乌程 自仪凤桥之南堍。直东至甘棠桥。及横塘路。李家巷 庙巷 䛘通巷 八大巷 自仪凤桥之北堍。直东转北至州治前街。东堤子巷〉 〈小市巷 打银巷 花巷 瓦子巷 堂子巷 自衙东门转北。又西众街。洮家巷陶家巷 姚家巷 豕圈巷 天圣巷 自迎春门。直西至〉 〈骆駞桥街。能仁巷 县巷 马军营巷 自骆駞桥之西堍。转北过斜桥。至临湖门。打绳巷 李长马巷 太平巷 革场巷 飞英巷 报本巷〉 〈以上屠归安长兴县坊。吴兴续志本县旧编所载坊九。图经所载一十有三。名各不同。〉 〈兵兴以来。表识俱废。皇朝洪武六年。守御镇抚刘显。知县萧洵。重立坊名。惟麒麟为旧名。余皆新立。〉 〈凡九。 崇仁坊 和义坊 麒麟坊 迎熏坊 文昌坊 武定坊 嘉会坊 荣勲坊 灵佑坊 吴兴志旧编载坊九 吴槩坊 程氏坊〉 〈箬溪坊 英才坊 书溪坊 忻湖坊 报德坊 陵阳坊 回溪坊本县图经所载十三坊 长乐 尊贤 赞善 习善 仁风 宣风〉 〈劝善 归化 儒化 崇化 延风 仁知 德化 兴此不同 旧编又载巷十二。皆俚俗所称 袁巷 蒋巷 施巷 霍巷 盛渎巷 包〉 〈巷 阙巷 韦巷 麟麟巷 陈巷 因巷 泥巷 不足录云武康县坊。吴兴续志郡志。所载坊八。曰风溪。杏坛。水安。千秋。前溪。余英。乌〉 〈回。砂井。余英志。又载坊二。曰杏坛。桂枝。今惟存三坊。有表识。其杏坛一坊为旧名。中和澄清二坊。为故所易。余皆浸没。又无表识。不详所在。 杏坛〉 〈坊。在县东南二百步。 中和坊。在县前。 澄清坊。在县东北一百五十步。吴兴志据旧编所载坊七。 风溪坊。 永安坊。 千秋坊。 前溪坊。 余〉 〈英坊。 乌回坊。 砂井坊 余英志。止载其二。曰杏坛坊。在懋德里。桂枝坊。在文会星。桂枝坊。绍兴十三年知县范普初建。其他又率因其里名。或〉 〈溪井之名也。 旧编又载巷九。 市东巷。 市西巷。 大慈巷。 前溪巷。后溪巷。 唐家巷。 船坊巷。 墙后巷。宫前巷。 俚俗所称本不足录〉 〈德清县坊。吴兴续志旧志载坊九。曰武源。新开。前溪。后溪。积谷。武善。通高。儒津。吴山。巷八。曰市保。乡亭。赵家。丁家。坊门。梁家。盖家。戴家。后附郭定为〉 〈十三坊。皆易今名。皇朝因之。其旧志九坊之名。止有积谷。后溪。前溪。三坊可考。其余表识湮没。不〉 〈详所在。 宣化坊。旧前溪坊。 里仁坊。旧戴家巷。 达尊坊。旧乡亭巷。晋贤坊。旧丁家巷。 桂林坊。旧赵家巷。 冨乐坊。在县南。 兴贤坊。旧市〉 〈保巷。文昌坊。旧坊门巷。 台鼎坊。旧积谷坊。 德廉坊。旧后溪坊。 后溪坊。在城北门外。 余庆坊。在城北门外。 桂枝坊。旧梁家巷。 吴兴志〉 〈旧编载坊七。 武源坊。 新开坊。 前溪坊。 武善坊。 通高坊。 儒津坊。 吴山坊。 又有巷八。 市保巷。 乡亭巷。 赵家巷。 丁家巷。 坊〉 〈门坊。 梁家巷。 盖家巷。 戴家巷。 皆不足纪。窃考余不乡。有博陆里。余乌村。盖沈约自叙云尔。其余乌村。县有乌山。即其地也。所谓博陆里。今〉 〈不详何所云。安吉县坊。吴兴续志旧志所载坊巷。表识悉毁于兵。元丁酉緫管张俊德。〉 〈知县刘德裕。重建一十二处。别立名额。洪武十年。知县马文敬。增置皇华杏坛二坊。通为一十四。 德教坊 仁政坊 皇华坊 杏坛坊 朝岳〉 〈坊 攀鳞坊 永宁坊 熈春坊 玉磬坊 崇德坊 常乐坊 积庆坊 庆泽坊 开元坊 吴兴志旧编载坊十二 临苕坊 施兴坊〉 〈明义坊 修业坊 通阅坊 凌云坊 临期坊 显亲坊 懋迁坊货殖坊 修善坊 园庆坊 又有巷十三 毛家巷 镇下巷 范家〉 〈巷 后街巷 城南巷 水巷 方家巷 金家巷 照春巷 姚尚书巷 罗汉寺巷 朱家巷 皆俚俗所称。不足录云。〉 〈乡里乌程县。吴兴续志旧志载乡十二。都五十有六。元乡如旧。而定为五十三〉 〈都一镇。皇朝。因之。城中西南八界。元隶录事司。今隶县。因附见于乡都之首。吴兴志。唐〉 〈管乡四十。里二百。见颜真卿石柱记。国初为乡三十一。见旧图经。并统记。乡三十一。行山。丰乐。仁风。白鹤。霅水。临苕。崇礼。孝行。至孝。广德。永新。德政。〉 〈龙亭。澄静。灵寿。震泽。太元。福增。万岁。保安。崇孝。常乐。琅琊。欧亭。九原。三碑。顺德。移风。稔泽。乐俗。太平兴国中。割十有五乡。置归安县为乡十六。后〉 〈又得其三。景德中。管十三乡。见李宗谔图经。今列于后。比统记所载。参归安见管乡。无行山。丰乐。临苕。孝行。保安。欧亭。顺德。稔泽。凡八名。〉 〈乡都永新乡。管都六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吴兴志〉 〈本乡。管里一十四 义安里 至建里 城山里 永定里 石头里平山里 游仙里 永新里 上荣里 吉昌里 建安里 金山里〉 〈上干里 温钱里 三碑乡。管都三 七都 八都 九都 吴兴志。管里七 太原里 车盖里 城山里 钦德里 当洋里 梅城里 崇〉 〈仁里 澄静乡。管都三 十都 十一都 十二都 吴兴志。管里六光化里 傜林里 袭仁里 孝傜里 敏德里 玄石里 九原乡。管〉 〈都三 十三都 十四都 十五都 吴兴志。管里七 金斗里 长源里 太极里 石渚里 望溪里 官塘里 白鹤里 霅水乡。管都四。〉 〈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都 十九都 吴兴志。管里三 敦义里 楚亭里 招贤里 灵寿乡。管都四 二十都 二十一都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吴兴志。管里三 开化里 玄泽里 洞庭里 德政乡。管都五 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二十六都 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 〈吴兴志。管里三 新兴里 仁义里 乌山里 常乐乡。管都六 二十九都 三十都 三十一都 三十二都 三十三都 三十四都 吴〉 〈兴志。管里三 孺山里 后林里 至德里 震上乡。管都五 三十五都 三十六都 三十七都 三十八都 三十九都 吴兴志。管里四〉 〈新城里 西余里 吴南里 擩山里 震下乡。管都四 四十都 四十一都 四十二都 四十三都 移风乡。管都四 四十四都 四十〉 〈五都 四十六都 四十七都 吴兴志。管里六 崇化里 旗亭里荣仁里 北场里 新仁里 北仁里 崇孝乡。管都六 四十八都〉 〈四十九都 五十都 五十一都 五十二都 五十三都 吴兴志。管里四 新兴里 南旗亭里 南仁里 崇仁里 白鹤乡。管里一 升〉 〈山里 吴兴志乐俗乡。管里六 醴泉里 山阳里 紫涧里 宣化里黄兴里 黄城里 县之乡里。见于史。传者。古有乌禾乡。古乌氏所居乡〉 〈也。见县吏革注。宋有纯孝里。宋潘综以死救父。遂旌其里为纯孝。见宋书唐有茂德乡。唐沈徽累徽不起。县令韦承庆。改其所居乡为茂德。乡见先〉 〈贤。传。今俱无之。旧图经载乡距县里数。如霅水乡。在县西一十五里。今县治即系霅水乡。澄静乡。在县西南五十里。今西南至乡界不十里。其乡分〉 〈亦多有改易。今不录熈宁中。管乡十一。见王存九域志。乡比景德。无白鹤。乐俗。今分震泽为上下扇。为十二乡。共五十六都。霅水乡。三都副。一都〉 〈独。九元乡。三都副。三碑乡。三都副。澄静乡。三都副。德政乡。五都副。永新乡。五都副。一都独。灵寿乡。四都副崇孝乡。五都副。震泽乡上扇。五都副。一都〉 〈独。震泽乡下扇。五都副。一都独。移风乡。四都副。一都独。常乐乡。五都副。一都独。 坊郭乡镇元一统志 方山乡 谢公乡 顺灵乡 晏子乡〉 〈荆溪乡 嘉瑞乡 唯新乡 清泉乡 尚吴乡 平辽乡 至德乡安化乡 顺泰乡 白乌乡吉祥乡〉 〈归安县乡里。吴兴续志旧志载十乡。七十八里。元汰仁风一乡。定为九乡。四十四都。又以在城东北隅。分置九界隶录事司。张氏据城废录事司。九〉 〈界仍隶本县。皇朝因之。城外九乡。四十四都。吴兴志。县初置时折为程之十五乡。太中样〉 〈符间。已省里四。管十一乡。四十八里。后又并顺德一乡于松亭里仍旧也。今管十乡。 琅琊乡。管四都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吴兴志。管〉 〈里五 清风里 开化里 含山里 风头里 古山里 太原乡管都六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 吴兴志。管五里 开〉 〈元里 含阳里 吴兴里 迎信里 永明里 含山乡。管都四 十一都 十二都 十三都 十四乡 吴兴志。管里四 千金里 清化里〉 〈吴泽里 平乐里 松亭乡。管都七 十五都 十六都 十七都 十八乡 十九都 二十都 二十一都 吴兴志。管里十。旧经有龙亭。无〉 〈松亭盖改也。元管长超以下五里。而乌山以下五里为顺德乡。今并为十。乌山里 安仁里 修政里 临苕里 长超里 太平里 仁化里〉 〈衡山里 逍遥里 福增乡。管都三 二十二都 二十三都 二十四都 吴兴志。管里五 王安里 善政里 龙华里 太平里 广福里〉 〈崇礼乡。管都五 二十五都 二十六都 二十七都 二十八都 二十九都 吴兴志。管里五 进贤里 千金里 崇礼里 建平里 信〉 〈仪里。旧经。千金作千秋。建平作建隆。 长寿乡。管都四 三十都 三十一都 三十二都 三十三都吴兴志。管里二十。旧经。有万岁乡。无长〉 〈寿卿。即后所改也。 新兴里 东林里 长寿里 新城里 长平里延年里 常平里 杨城里 马林里 驰塘里 千秋里 清化里〉 〈永乐里 丰乐里 龙相里 旗亭里 碧溪里 元先里 都亭里长沙里 广德乡。管都五 三十四都 三十五都 三十六都 三十〉 〈七都 三十八都 吴兴志。管里十五 能仁里 上沃里 安仁里施渚里 武安里 龙泉里 卜成里 积善里 孝廉里 孝德里〉 〈黄成里兼义里招德里卜高里清泉里至孝乡。管都六三十九都四十都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 〈吴兴志。管里五 兼山里 上强里 栖仙里 闲德里 白石里 吴兴志仁风乡。管里五 卞阴里 易俗里 龙兴里 清北里〉 〈长兴县乡里。吴兴续志旧志。长兴一十五乡。管七十四里。元改嘉会乡为顺泰。长兴乡为安化。定一百五都。〉 〈皇朝因之。改嘉瑞乡为嘉会。在城为两界。乡一十有五。都一百有五。元初一百九都。后因嘉会一二都。及八十一都。吉祥一二都。尚吴七八都。地狭人〉 〈少。以都并作四都。吴兴志。按旧图经七十二乡。统记所载管乡三十。今所存者十有五。苕阳。四安。凤亭。长安。灵芝。临泽。箬水。和平。青山。西湖。至德。〉 〈九龙。卞山。天授。合溪。凡十五乡不存。若淳化后邑境无增损。而乡损其半者。必并合尔。管里七十五。按南史陈武帝下箬里人。统记载溇钱林元始〉 〈中。隐于平望乡。陂门里。则乡与里名。其来远矣。 至德乡。管都八 一都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吴兴志。管里五。旧〉 〈名永昌乡。周弘让。裴子野。旧宅。亦名永昌乡。以地理考之。武恐未必然。上田里 金塘里 司宁里 卞阴里 至德里 惟新乡。管都十 一〉 〈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吴兴志。管里五 顾亭里 龙松里 湖西里 太和里 塘东里 嘉〉 〈会乡。一二都并为一都。八都十一都并作一都。实有九都。 一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十一都 九都 十都 吴兴志。〉 〈管里五 吴城里 村亭里 长招里 高阳里 徐村里 前溪乡。管都十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 〈都 十都 吴兴志。管里五 荆溪里 东松里 临苕里 西松里鱼陂里 晏子乡。管都五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吴兴〉 〈志。管里五 龙山里 故鄣里 府城里 孝行里 孝德里 顺灵乡。管都四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吴兴志。管里六 上万里 太〉 〈周里 湖塘里 新丰里 鱼陵里 故岑里 方山乡。管都六 一都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吴兴志。管里四 长平里 白石〉 〈里 四安里 石灵里 谢公乡。管都六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五都 六都 吴兴志。管里四。旧名万安乡 会光里 新安里 义良〉 〈里 建安里 清泉乡。管都八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六都 七都 八都 吴兴志。管里五 西安里 午山里 临城里〉 〈景灵里 清泉里 平辽乡。管乡十一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五都 六都 七都 八都 九都 十都 十一都 吴兴志。管里六〉 〈仙岩里 常乐里 神蔡里 常平里 常安里 光天里 尚吴乡。七都八都并作一都。实有七都。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 〈都 七八都 吴兴志。管里四 会昌里 太义里 上盛里 西明里吉祥乡。一二都并一都。实有五都。 一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 〈都 吴兴志。管里五。旧名平望乡。 陂门里。汉钱林居 长安里 如源里 仙山里 金山里 顺泰乡。管都六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 六都 安化乡。管都六 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都六都 白乌乡。管都四一都 二都 三都 四都 吴兴志。管里五。〉 〈上善里 重光里 下箬里。陈武帝居 长安里 陆安里 吴兴志嘉瑞乡。管里五 太平里 高明里 蠡塘里 苕源里 独山里 长兴〉 〈乡。管里五 上箬里 成湾里 金轮里 时邑里 金渠里武康县乡里。吴兴续志县自唐析置武源之后。尚存二十乡。其后屡尝并〉 〈省。至宋大中祥符止管五乡。而里凡七十。后又并至孝永安为一乡。改名庆安。为乡凡四。而里如旧。元仍其乡。而定为十八都。〉 〈皇朝因之。吴兴志。自汉未以来。境界阔远。唐天授折置武源之后。尚管二十乡。开元图经载旧管二十乡。敬让。负郭。安乐。武都。武义。太原。桃源。永安。信义。〉 〈旗亭。至孝。城山。前溪。风渚。封禺。凤山。永平。武昌。崇仁。太平。据余英志云。天授二年。邑人戴德永上疏言。武康二十乡。其十五乡。枕临溇泽。有舟楫之〉 〈利。请以其地。置武源县。天宝元年。改为德清。而武康之境止五乡。窃考统记云。天授二年。百姓戴德永等上表。称武康东界十七乡。祧临溪泽。有舟〉 〈楫之利。请析置武源县。图经所载亦止曰。百姓状称。武康东界有舟楫之利。请析置县。初无二十乡。十五乡之文也。未知余英志何所考据。使天授〉 〈时于二十乡中。已析去十五乡缘何。开元图经尚载二十乡耶。统记云十七乡。恐二十乡之外。别有诸乡。未可知也。今据统记。德清县管乡十七。武〉 〈康县管乡二十。则余英志之考证。遁于符合而不详始末矣。梁开平中。钱氏据有并为十三。统记云。武康管乡二十。梁开平四年。钱氏并为十三。武〉 〈都。武昌。旗亭。永安。崇仁。安政。义宁。封禺。义安。至孝。风渚。怀德。太原。宋朝以来。又加并合。大中祥符间止管五乡。曰永安。曰至孝。曰崇仁。曰太原。曰武〉 〈都。而里凡七十。见大中祥符图经。后又并至孝永安为一。改曰庆安。今为乡四。管里则如祥符之旧云。 崇仁乡。管都五 一都 二都 三都。上〉 〈管 三都。下管 四都。上管 四都。下管 五都。上管 五都。下管 吴兴志。管里二十 湘溪里 蒿山里 青泉里 卞温里 义安里 临〉 〈溪里 兴教里 陆海里 开化里 至孝里 风山里 南畆里 柯田里 杜桥里 懋德里 龙山里 上渚里 下陌里 昭明里 上〉 〈陌里 武都乡。管都五 六都。上管 六都。下管 七都 八都 九都十都 吴兴志。管里一十 临湘里 主俗里 临津里 静林里 城〉 〈山里 武成里 乌回里 兄友里 芝田里 邑内里 庆安乡。管界三。都四 南界 北界 十一都 十二都 十三都 十四都。上管〉 〈吴兴志。管里二十 正信里 永昌里 永安里 清穆里 永乐里太原里 前溪里 旗亭里 清化里 文会里 安乐里 崇福里〉 〈清风里 高梁里 怀仁里 温泉里 决渠里 福田里 上温里新兴里 太原乡。管都四 十四都。下管 十五都。上管 十五都。下管〉 〈十六都。上管 十六都。下管 十七都。上管 十七都。下管 十八都吴兴志。管里二十 永安里 弟恭里 芳泽里 东作里 赤岸里〉 〈洗壁里 文城里 永丰里 怀德里 永仁里 东海里 永定里上施里 方山里 砂碕里 凤山里 乐成 里余福里 父义里〉 〈上资里 窃考武康。本乌程之余不乡。梁沈约自叙。世为武康人。六世祖延始居县东乡。博陆里。余乌村。由析为德清之后。余不乡。博陆里。皆德清境〉 〈也。余英志云。余乌村。今德清县之乌山其地也。晋有废头里。南史。泥道虔。武康人。居县北石山下。孙恩乱。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主宅。今〉 〈亦不详何所。德清县乡里。吴兴续志旧志陆乡。管里七十有五。今乡名如今但荫宗改〉 〈为松山。元改里为十八都。继因括勘田土。又分十三都。十四都。为上下管。十五都。十六都。十八都。为东西管。共为二十四管二界云。〉 〈皇朝因之。吴兴志。统记管乡十七。今六乡为一十管。旧有龙山乡。太平乡。今有永宁乡。按余英志云。武康县东界十五乡。有舟楫之利。请置一县非也。统〉 〈记云。武康东界十七乡是矣。永和乡。管都五。界二一都十六都。东管 十六都。西管十七都 十八都。 西管 南界 北界 吴兴志。管〉 〈里二十 武源里。永和管 雅词里 仁智里 周漳里 惠图里 金泉里。长乐管 漪澜里 长寿里 长乐里 主山里 吴羗里。邑回管。〉 〈芗亭里 后溪里 孔印里 前溪里 武信里。武源管 武德里 武功里 武溪里 武城里 千秋乡。管都五 二都 三都 四都 五〉 〈都 茅山 吴兴志。管里五 千秋里 文林里 小山里 乐成里授记里 荫宗乡。管里十 凤山里 永全里 积谷里 兴平里 乌〉 〈山里 塘径里。余不管 永忻里 怀恩里 余冨里 崇信里 金鹅乡管都八 十二都 十三都。上管 十三都。下管 十四都。上管 十〉 〈四都。下管 十五都。东管 十五都。西管 十八都。东管 吴兴志。管里二十 清溪里 四会里 新丰里 玉城里 白土里 嘉育里。庆平〉 〈管 永丰里 栎林里 休德里 常乐里 五桍里。来苏管 席羊里遗犊里 安居里 两岐里 至德里。孺山管 永昌里 高安里 新〉 〈兴里 阳亭里 遵教乡。管都二 十都 十一都 吴兴志。管里十五。永安里 旗亭里 华溪里 清风里 德华里 梅林里。凤山管 新〉 〈亭里 龙亭里 张亭里 辅国里 仙石里。安仁管 句城里 桂阳里 信义里 明德里 松山乡。管都二 六都 七都 永宁乡。管都〉 〈二 八都 九都 吴兴志。管里五 百孝里 进贤里 灵芝里 永和里 常乐里〉 〈安吉县乡里。吴兴续志旧志乡一十有六。辖里八十。自元至今。乡名如故。定为三十七扇。一百八管。吴兴志。县据统记。管乡二十五。有龙山乡。怀德〉 〈乡。广邑乡。孝子乡。灵泉乡。而旧图经云。所管二十。有永安乡。龙池乡。安乐乡。苕溪乡。安上乡。尚礼乡。管里一百。今为乡十六。管里八十。今有顺安乡。〉 〈旧图经所无。 安顺乡二扇。分为六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五管 六管 吴兴志。即永安乡是也。管里五 昆山里 引济里 定〉 〈福里 马鞍里 尚义里 安福乡二扇。分为六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吴兴志。管里五 洪桃里 邸阁里 太和〉 〈里 安寿里 永大里 定福乡二扇。分为五管 一管 二管 三管四管 五管 吴兴志。管里五 招贤里 宝成里 安邑里 宋成里〉 〈永和里 鱼池乡三扇。分为九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六管 七管 八管 九管 吴兴志。管里五 皎仁里 西茂里 龙〉 〈池里 永昌里 孝和里 零奕乡二扇。分为五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吴兴志。管里五 仁化里 五白里 里萦里 景〉 〈和里 回平里 铜山乡三扇。分为九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五管 六管 七管 八管 九管 吴兴志。管里五 桃源里 临泉〉 〈里 深谷里 修竹里 铜山里 凤亭乡一扇。分为六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吴兴志。管里五 况珠里 陶源里〉 〈清宾里 慈改里 永宁里 太平乡四扇。分为十一管 一管 二管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七管 八管 九管 十管 十一管〉 〈吴兴志。管里五 光顺里 幽西里 上宝里 庆善里 国昌里 金石乡四扇。分为九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七〉 〈管 八管 九管 吴兴志。管里五 水安里 天日里 紫嵓里 大顺里 潼想里 梅溪乡一扇。分为五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吴兴志。管里五 瑞竹里 东干里 温泉里 泉水里 新丰里 昆山乡二扇。分为六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 〈管 吴兴志。管里五 仙涧里 苕水里 侯溪里 三山里 合川里移风乡二扇。分为五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吴兴志。〉 〈管里五 清泉里 武泰里 嘉祥里 白杨里 崇仁里 孝丰乡二扇。分为五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吴兴志。管里五〉 〈芝革里 曲禄里 孝弟里 尚仁里 修仁里 天目乡三扇。分为八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七管 八管 吴兴〉 〈志。管里五 仙溪里 安告里 苕水里 苕元里 公平里 广苕郷二扇。分为七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七管〉 〈吴兴志。管里五 苕上里 太平里 青泉里 五山里 青山里 浮玉乡二扇。分为六管 一管 二管 三管 四管 五管 六管 吴兴〉 〈志。管里五 碧嵓里 广福里 灵嵓里 仁丰里 静丰里井〉 〈吴兴志炼丹井。在湖州府天庆观西。旧编云。世传葛洪于此炼丹。乌程侯井。在乌程县东北。口圆。径一丈六尺。即吴孙皓为程侯时井也。见括地志。〉 〈义井。在湖州府四十四所。旧编载处所。谯门外。东西各一 衙西门一錬丹井。签判西听北 清通坊南 司理院前 醋库南 瓦子巷西〉 〈铁观音院东 间元寺东西各一 乌程县前后并西各一州学东面各一。猎场巷 威果管东 灵济庙。东西各一 小宫前郏家巷 子城〉 〈东西并后各一 堂子巷 前石桥北。亭子巷 天庆观。东西各一 天圣寺南。又寺溪东 革草巷 报恩寺东 又寺东巷 又寺后 飞英〉 〈寺南 龙骑营前 归安县西。无星桥东 马军管下。南庙前 西仓前。自龙骑营前以上三十九井。在郡西北连下山。故泉清而甘。归安县西以〉 〈下五井。在郡东南。地多沮如故泉或黄或白。而味淡。亦犹四水合流。西浊而南清也。并旧编。大抵。湖虽泽国郡人罕汲溪饮。且以土薄易凿。故皆井〉 〈汲是以义井。处处有之。 钱氏饮马井。在武康县北十五里。名怀德耆旧相传。吴越王钱镠时过此饮马坎中。水泉迸流。里人因凌治之。 石井。〉 〈在武康县东南八里。石胁山之岩。天欲雨。则出云气。 铜井。在武康县西北十五里。铜官山麓。昔人引藤蔓为绠。探之莫穷其底。井旁有石燕洞。余〉 〈英志云。燕之隐见。以春秋分。兴巢燕同。 温井。在武康县西南十五里温村。水旱无盈涸。灌田顷畆甚多。 金井。在武康县北十五里。里名永仁。泉〉 〈在山巅。有古松荫之色正黄。深不见底。庄井。在武康县北五里。几山之东。旱不枯竭。灌田百余顷。 义井。在武康县南十二里。黄泉村。旱亦不枯。〉 〈毛公醴泉井。在武康县西壮七里招贤山。县令毛滂。始见泉出平原。色如乳。因疏为井。砂井。在安吉县东南。 湖州诸邑。号山邑者。安吉武康也。〉 〈而安吉为之最。故其舟皆刳木为之。以其水骤长而易退也。且多置湖泊。及沼沚陂堰之属以潴水。故其民不一意于农。至于育蚕。则以多为贵。有〉 〈至数百箔者。一在武康县西一里。怀安门外。俗呼为砂井头。桥梁〉 〈吴兴续志湖为水国。徒涉是病。葺其舆梁。实为王政。叙桥梁。 旧志。在城三巨桥。曰骆駞。曰仪凤。曰甘棠余可纪者。四三而已。今皆如旧。不复再录。〉 〈然皇朝着令桥梁道路。府县佐贰官领之。故六县各上其数于府。其目繁多。不能〉 〈备载。姑以乡都緫数。附见各县之下。吴兴志湖为泽国。苕霅众水会于城中。浩漾湍急。既不可厉揭。而涉济以舟栰。遇风朝雨夕。溪流暴涨之际。亦〉 〈有覆溺之惧。故成梁之政。视他郡尤急。郡旧称三巨桥。而旧经统记共载七桥。徐仲谋有溪上七桥诗曰。罗列全如斗极星是也。盖由余不前溪等〉 〈水。自定安门入。苕水自清源门入。二水至江子汇合为霅溪。以出临湖门。跨余不水有甘棠桥跨苕水有仪凤桥。而骆駞则跨合流之霅水也。是谓〉 〈三巨桥。东有运河自迎春门入至骆駞桥。南与霅水会。又苕水分一港自乌程县治东之北岸出迎禧门。又霅水分一港自骆駞北之西岸出奉胜〉 〈门。跨运河有望州桥。人依桥。跨苕水支港有眺谷桥。跨霅水支港有楚帝桥。通前之三以为七。其他有前石桥。后石桥见唐人碑刻。望仙桥。见统记。〉 〈余多后人增创者也。骆駞桥。吴兴志在子城东一唐初建。统云弘嗣造。旧编因史云弘垂拱元年〉 〈刺之。按唐刺史题名。是年乃郑体远题名。是李纾等作不应误。若曰垂拱元年。则刺史非云弘嗣。若是云弘嗣。则非垂拱年中。未知统记。何所依据。〉 〈以其形穹崇若骆駞背也。刘禹锡诗云。骆駞桥上苹风起。颜真卿放生池碑云。置骆駞桥东桥名旧矣。后改名迎春桥。以其直迎春门也。宋朝祥符〉 〈五年。知州事刁衎重修后政王膺相继营造。通判胥偃为记曰。横亘溪上三巨桥。迎春其甲也。惊湍箭驰。列柱栉比。覆以飞宇。约以雕槛。得其实矣。〉 〈牓额颜真卿书。今复旧名牌尚存。见旧编。又统记云。今改名迎春桥。则是兴图间已名矣。旧经云。在面郭门内缘今甘棠桥。旧名东骆桥。致差误。庆〉 〈元六年火燔。知州事李景和重建。仪凤桥。在湖州府治西南。旧编云。在州西南苕溪上。跨晋郄鉴漕渎。唐仪凤中置。旧经云。仪凤二年。统记云。元〉 〈年刺史裴元降造。旧编云。三年裴元绛造。按唐纪。仪凤止于三年。而三书各据其一。未如孰是。唐刺史题名。又无裴元绛。但自显庆五年韦璋卒后。〉 〈经二十三年。为弘道三年。方书武太冲。恐其间有缺。因年号为名也。宋朝天圣三年。知州事高慎交重建。判官郑戬记云。建自唐室。因纪号而名。平〉 〈袤数十寻。业倚百余。柱亘于两溪。殊为胜槩。绍熈三年。居民遗火延燎。随即建造。易名绍熈。旧桥有画栋朱栏。与骆駞桥华焕相望。今纯以石。 甘〉 〈棠桥。在湖州府治。南通灵王庙前。自唐有之。太中间。郑书作文宣王新庙碑曰。西临霅溪。前横荻塘。梁堑为桥。编木为栅。今甘棠桥。正与文宣王庙〉 〈相对。旧名伏龙桥。亦名东长桥。又名东骆駞桥。统记。有伏龙桥在州南宝安寺侧。以其势若伏龙。宝安寺今为小景德寺。此寺与桥相近。三巨桥。一〉 〈曰骆驼。一曰仪凤。一曰伏龙。名亦相类。他桥不足称此也。旧图经曰。东长桥。在子城东南霅溪上。即旧东骆駞桥。既与今骆駞桥。地理差互。又李宗〉 〈谔图经。是朝廷以郡图志类修。本郡上图志时不敢以旧名上。故曰东长桥也。祥符中。胥偃谓三巨桥。此其一也。后尝废坏。往来者渡以舟。政和中。〉 〈知州事章援建木桥。以其父故相惇尝守此有遗爱。名曰甘棠。建炎末。郡人相与率金钱易木以石。且筑渚于中流。析桥为二。南桥高壮可通大舟。〉 〈北桥平街以便行者。庆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人依桥在湖州府。续记作仁依。在归安县治。东跨运河。旧经云。在东阊门外。元和中。刺史辛〉 〈秘造。因贞元中刺史李词开拓东郭门。置阊门。以门内空闲招辑浮客。人多依之。桥居其旁。因以得名。旧跨河起楼三间。至今人呼为花楼桥。望〉 〈州桥。在湖州府迎春门内。亦跨运河。视众桥为高。故名。 楚帝桥。在湖州府子城北。近楚帝庙。因以得名。楚帝即项王也。陈朝尝封楚帝桥。跨出奉〉 〈胜门。霅溪支港。眺谷桥。在湖州府子城西。乌程县治之东。向南山谷。举踵可见桥。跨出迎禧门。苕溪支港。旧经曰。望谷避唐讳。 右四桥。与三巨〉 〈桥共为七桥。 前石桥。在湖州府天庆观后。唐太和六年。郡人徐氏以德本寺多垫溺。遂自前石桥至后石桥。以石为路。碑刻州学文宣王碑阴。〉 〈望仙桥。在湖州府子城西三里。统记云。昔道人马自然上升。居人拂桥观望。今废。旧编云。故老相传。桥在白塔巷口。有酒肆。马自然时至賖酒。一日〉 〈醉去。囊中药点铁器为金。以酬酒债。已而升去。人登此桥望之。因以得名右三桥。碑记中载。运河。在湖州府。自人依望州桥外。有采苹桥。今名仓〉 〈桥。无星桥。 霅溪支港。在湖州府。自楚帝桥外。有斜桥。崔载华销暑楼诗云。卷帘对斜桥。 城隍桥 太平桥 龙兴桥 楚帝桥。旧名奉胜桥。旧〉 〈编以庙前小桥。为楚帝桥误矣。 苕溪支港。自眺谷桥外。 有荐桥 红桥 县桥 广化桥营桥 猎场桥 曹公庙桥 教场桥 范家桥〉 〈南有小支港。马公桥 韦坛桥 旱渎桥。旧经归安县界有旱渎。在县西一里二十步。 东有小支港。苏家桥 德明桥月河桥北有横支港。〉 〈自前石桥。后石桥外。有八字桥。 报本桥 飞英桥 临湖桥外。有两平桥。在骆駞桥而。跨子城壕。坠钗桥。在仓桥南。 贵泾桥。在甘棠桥西。 右〉 〈诸桥。多以居人蕃盛。甍宇蝉聮。随时于支港。创造以便行往。或里社募缘口或巨室自建。因处命名。本不足记。以旧编所载姑录之。旧有韭溪桥。跨韭〉 〈溪。见统记。详在溪泽下。皇祐桥。在慈感寺。渡口今废旧编。皇祐中造。元祐七年知州事张询辇其石。为架阁楼址。〉 〈乌程县桥染。吴兴续志在城者。已见郡志。其在乡都。而旧志所载者。仅三十有三县佐贰官董治之。载于案牍者二伯有九。具举其凡。 一都一所〉 〈二都二所 三都五所 四都三所 五都一所 六都四所 七都二所 八都七所 九都二所 十都二所 十一都一所 十二都一所〉 〈十三都三所 十四都一所 十五都一所 十六都四所 十七都一所 十八都一所 十九都二所 二十都三所 二十一都二所 二〉 〈十二都二所 二十三都一所 二十四都四所 二十五都二所 二十六都一所 二十七都十一所 二十八都七所 二十九都三所 三〉 〈十都九所 三十一都二所 三十二都三所 三十三都十所 三十四都四所 三十五都五所 三十六都三所 三十七都二所 三〉 〈十八都四所 三十九都四所 四十都一所 四十一都二所 四十二都七所 四十三都六所 四十四都五所 四十五都四所 四〉 〈十六都八所 四十七都七所 四十八都四所 四十九都四所 五十都四所 五十一都四所 五十二都四所 五十三都十五所〉 〈吴兴志乌镇八所。县境之桥附城者。已载州治旧图经。统记所载二桥。曰韭溪。亦当在城。曰辛桥。统记云。刺史辛秘造。旧经云。唐元和三年。刺史半〉 〈秘造。百姓怀之。因以姓为名。第云在县内。当时已不详处所。未详旧处。今以古迹。及地书已志者。与通泄溪流系郡利病者列焉。 马赋桥。在乌程〉 〈县马赋村。辛秘造。 黄浦桥。在乌程县宝积寺前。宋以前有之。鲍昭有黄浦桥。与盛侍郎别诗。即此处也。诗云。浦横绝岸云凭迅瀬右孙古迹。定〉 〈安桥。在乌程县南门外。绍兴十年重建淳熈八年甃以石。 岘山桥。在乌程县定安桥南。初郡人甃南塘既毕工而西山水暴涨。建是桥。见旧编。右〉 〈二桥。系定安门接岘山一带。南塘通泄西山溪流去处。 外壕桥 里壕桥 三里桥 九里桥 西余桥 钱村桥 升仙桥 遇仙桥 黄闵〉 〈桥 旧馆桥 既村桥 范村桥 祜村桥 鲁墟桥 东迁桥 朱墟桥 栗墟桥 浔溪桥 右十八桥。系自迎春门。至浔溪一带。官塘通泄〉 〈溪流。入太湖。与近湖诸溇。脉络通贯去处。续图经。载清风桥。明月桥。在浔溪。并绍兴初建。兴德桥。济远桥。通安桥。美利桥。安利桥。在乌镇。绍圣以来〉 〈建。旧编。增仙源桥。游仙桥。在菁山。亦无剏建月日。县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桥出于近时剏建。若此类者至众。既无考证。本不足书。若悉数之。不止踰〉 〈百。盖修书者。一时耳目见闻。谩加记录耳。归安县桥梁。吴兴续志县境之桥梁。在郡城者。已载郡志。其在乡都之大〉 〈桥有五。曰施渚。曰东林。曰西吴。曰谢村。曰琏市。今如其旧。各处跨港小桥。计二百一十二处。以非当要路。不录其名。止列其数。于各都之下。 一都〉 〈四所 二都五所 三都八所 四都十三所 五都八所 六都四所七都七所 八都四所九都三所 十都三所 十一都十二所 十〉 〈二都七所 十三都十七所 十四都三所 十五都二所 十六都二所 十七都四所 十八都二所 十九都二所 二十都七所 二十〉 〈一都六所 二十二都十所 二十三都二所 二十四都十三所 二十五都三所 二十六都七所 二十七都六所 二十八都一所 二〉 〈十九都七所三十都四所三十一都七所三十二都十所三十三都七所三十四都九所三十六都二所施渚桥。在归安县广德〉 〈乡。 东林桥。在归安县丰乐乡。 西吴桥。在归安县长寿乡。 射村桥。在归安县崇礼乡。 琏市桥在归安县郎耶乡。 以上五桥见旧经。又旧编〉 〈载东尉桥在东门外尉司前。望州桥在思溪。有回仙桥。而无东林桥。及三里桥等在乌程县。其在城界分有骆駞桥。甘棠桥。仓桥。人依桥。望州桥。迎〉 〈春桥。楚帝桥。等并在郡志。其他乡村跨港之桥多矣卒𤨏𤨏不足记云。长兴县桥梁。吴兴续志旧志。广利。陵阳。回溪。凤凰。熈宁。许公。观卞。招桥。凡〉 〈八。凤凰。许公。二桥仍旧。兹不复录。广利更名平政。自宋历元。增建桥十五。存者八。已废而〉 〈皇朝重建者七。又新建桥一。 平政桥。在百户所谯楼前。即古程氏桥。旧名广利。元改今名。兴贤桥。在文昌坊元建。旧名太平。洪武六年改今名。 西〉 〈成桥。在武定坊元建。旧名西石。洪武六年改今名 祥符桥。在和义坊元建。旧名麟瑞。洪武六年改今名。安贞桥。在大椎关内元建旧名德成。洪〉 〈武六年改今名。 画溪桥。旧名西溪在县西七里。罨画溪之别𣲖。至正壬辰居民断桥以阻盗兵。遂致倾圮洪武八年重建。 跨塘桥在县东南九〉 〈里。旧废于兵。洪武五年邑人重建。林城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午山桥。在县西南三十里。 畎桥。在县西南五十里。旧废于兵。洪武七年乡民〉 〈重建。 红星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废于兵。洪武六年重建。 钦汇桥。在县南二十里。 蠡塘桥在县南三十五里。旧废于兵。洪武七年重建。 新〉 〈塘桥在县南三十五里。废于兵洪武八年建。 葛公桥。在县西二十五里。右自兴贤桥至此。旧志无创建之始无考。 五里牌桥。在县南五里。宋绍〉 〈定庚寅。邑令史岩之建。废于兵。洪武七年重建。 福源桥。在县城西广福寺前。旧无。洪武二年僧滋茂建。 吴兴志广利桥。旧号程氏桥。在县南三〉 〈十步长城门内昔郡有乌程氏能酿酒。乌氏分𣲖居德清东山。此则程林所居也。陵阳桥在县西二百三十步。以其居陈皇后嘉陵南也 回溪〉 〈桥。在县东南半里。以其水回曲因名。 熈宁桥。在县东南百八十步。熈宁中建。 凤凰桥在县东南箬溪亭东五步。 许公桥在县去贡焙二里。跨〉 〈巨涧。唐颜真卿修贡尝与客步月觞咏桥上。宋朝县令许遵。每领客过顾渚。重建此桥。因以许名。观卞桥。在县东陆汇唐陆龟蒙别业也。以其诗〉 〈有最爱卞峰颜色好。晚云才散便当门。故名采仙桥。去茶山五花桥百步。招桥。在下箬里天居寺前。唐僧皎然。尝与崔子向。泛舟其下。 统记所载。〉 〈有程氏。陵阳。回溪。三桥。续图经。加熈宁。凡四。而旧编统记载许公等桥九所。今并录之。〉 〈武康县桥梁。吴兴续志旧志所载十五。曰千秋。永安。天宝。丰桥。龙尾。较虎。蔡公。豫桥高津。迎恩。中邻。风渚。新宁。崇仁。郭林。又有清河桂枝二桥。今惟〉 〈丰桥龙尾较虎蔡公高津五桥如故。千秋桂枝迎恩废而复建。余皆不存。千秋桥。在县治正南二百步。吴黄武九年建。宋建炎初兵毁。绍兴三十一〉 〈年重建。覆以华屋。元至正十八年复毁。皇朝洪武二年。知县李大春重建。不复置屋。吴兴志。跨前溪。吴黄武元年创。建〉 〈炎初兵火焚毁。知县曹绊募邑人重建。覆之以屋。 桂枝桥。在县学前。旧志云。县有桂枝坊。自坊南入县学故名。自宋已废。元至正间县尹张炯复〉 〈建。继因水势冲激仍废。皇朝洪武六年。知县张居敬重建。 湖桥在县治东南三百步。旧志名迎恩。吴〉 〈黄武中建。宋末圮废。元至正中。县尹张炯重建。至正十六年复毁扵兵。皇朝洪武二年。知县李大春重建。 乡村桥梁三十一所 一都二所 二都〉 〈二所 三都上管一所 三都下管二所 四都上管三所 四都下管二所 五都下管二所 六都上管二所 十三都三所 十四都上〉 〈管二所 十五都上管一所 十五都下管一所 十七都下管三所十八都一所 吴兴志永安桥。在县西南七里。 天宝桥。在县东清移村〉 〈防风庙北。唐天宝中建。右三桥。见统记旧编。 丰桥。在豫桥东。治平二年建。龙尾桥。在县治东北。跨后溪。因名龙尾。毛滂有觧印东归。过龙尾诗〉 〈在东堂臬。 较虎桥。在县西二百步前溪北。余英志云。世传邑人沈法兴。勇力过人。尝较虎于此。旧编作搏虎桥。载遯裔闲覧云。武康多虎。有姓朱〉 〈人。能搏虎。数为虎所伤。号朱虎残。旧传。虎食一人。则山神割其耳为一缺。朱虎残一日得一虎两耳如锯齿。旧编所后为有证。 蔡公桥。在县东北〉 〈二里新溪口。淳熈三年。知县蔡霖建。旧编云。庆安桥。 豫桥。在龙尾桥东。治平二年建。 高津桥。在丰桥东。庆元二年建。 迎恩桥。在县东一里。吴〉 〈黄武元年创。旧名湖桥。旧编云。以其水西南通下渚湖也。乾道八年邑人重建。改今名。右四桥。见旧编。 中邻桥。在县东二十里。 风渚桥。在县东〉 〈十五里。 新宁桥。在县东南十八里。崇仁桥。在县东南二十里。郭林桥。在县北五里。郭文往来之地。 以上诸桥。据余英志所载是特载在通〉 〈津者。统记止有永安千秋天宝并市桥凡四。而天宝市桥不载于志天宝特见旧编。又有清河桥。志云。在十秋桥之西。余英馆之南。吴黄武元年置〉 〈南通等悲尼寺。元祐间。郡人张子野未游。乐府有南北小桥通之句。德清县桥梁。吴兴续志旧志附郭载桥七。今金堤。后溪。龟回。金鹅。四桥俱〉 〈废。大宝。通津。亦非旧名。惟清河如旧。今考附郭创建。并申报乡都桥梁之数。具列如左。 附郭 天宝桥在德清县。旧志在县东南百余步。唐天宝〉 〈中建故名。宋建炎间重建。改名阜安。盖取苏轼谢表中。民俗阜安之语。桥旧有屋覆已废今俗呼长桥。 通津桥。吴兴续志旧志在县治前。跨北流〉 〈水。与阜安桥相直。宋淳熈间建。上有屋覆已废。今俗呼县桥。 清河桥。在县旧志在县东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宋治平间县令陈之方建。 大隐〉 〈桥。在县。俗呼章家桥。在县西二里。宋绍兴间建。步虚桥。在县西二里。武源桥。在县。俗名新桥在县西南三里。接武康境。宋景定间建。 洪桥。在〉 〈县二即圆通桥在县东南二里。跨乌山港口。宋嘉定间建。 熈春桥。在县。俗名茅公桥。在县西南四里。 马厄桥。在县。又名大佛桥。在县西南。跨余石〉 〈溪支流。 乡村一百九十三所 二都二所三都三所 四都五所五都七所 六都六所 七都五所 八都四所 九都六所 十都八〉 〈所 十一都二十五所 十二都四所 十三都上管五所 十三都下管五所 十四都上管七所 十四都下管一十一所 十五都东管九〉 〈所 十五都西管九所 十六都东管一十五所 十六都西管九所十七都一十一所 十八都东管九所 十八都西管二十二所 茅山〉 〈六所 吴兴志通津桥。在县。西管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与天宝桥相近。古名代兴桥。俗呼曰县桥。宋朝淳熈七年。邑人率钱重建。屋宇栏槛雄丽。〉 〈金堤桥。在县一里后溪发源处。 后溪桥。在县东一里后溪上。 龟回桥在县南三里内河港口。 金鹅桥。在县西一里西亭之侧。跨北流水。今不〉 〈存。安吉县桥梁。吴兴续志旧志所载桥梁有十。曰凤凰。无星。沙井门。南门。北〉 〈门。齐云。秦公。杜坊。杨子。上升。今凤凰。无星。沙井门。杨子。四桥不存。六桥如旧。今录新建。及旧志所遗者。共九所。 朱墓桥。在县顺安乡。去县西南五〉 〈里。 高平桥。在县顺安乡。去县南九里。 浮塘桥。在县安福乡。去县北二十里。万埭桥。在县安福乡。去县北二十四里。 挿虹桥。在县零奕乡去〉 〈县南二十里。 吴渚桥。在县定福乡。去县南一十五里。 万湾桥。在县定福乡。去县南一十三里。 升慈桥。在县定福乡。去县南一十五里。 德新〉 〈桥。在县顺安乡。去县东二里。旧名鎻龙桥后毁。洪武八年。知县张士良重建。改今名。〉 〈吴兴志凤凰桥。在安吉县前。无星桥。在县东门跨大溪之北派。 沙井门桥。在县无星桥北。 南门桥。在县跨县南小河。 北门桥。在县北小河。〉 〈齐云桥。在县西门。上有亭宇。 秦公桥。在县西三里上方寺前。故。相秦桧之父敏学。元丰七年。为县主簿。始创此桥。杜坊桥。在县东北二十里。〉 〈杨子桥。在县北二十里。 上昂桥。在县今改名上升桥。关〉 〈武康县阙。吴兴续志姚坞关。在县北二十五里姚坞岭下。 青山关。在县西北三十里青岭下。〉 〈安吉县关。孔夫关。在金石乡。去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乌山关。在县移风乡。去县南八十里。 幽岭关。在县移风乡。去县东南七十里。独松三关。〉 〈在县凤亭乡。去县南四十里。 青山关。在县凤亭乡。去县东北三十五里。关在县铜山乡。去县东四十五里。 湛水关。在县铜山乡。去县东三十〉 〈五里。福水关。在县铜山乡去县东三十里。金竹关。在县昆山乡。去县东北四十五里。苦岭关。在县太平乡。去县西五十里。 〉 〈渡堰吴兴续志豹雾渡。在安吉县鱼池乡。去县南三十里。五山渡。在安𠮷县〉 〈零奕乡。去县南三十五里。吴兴志县境陂堰。旧有七十二所。盖其地势高。仰近山之田。号承天田。亦号佛座田。谓层层增高。灌溉不及也。每春夏〉 〈霖潦。溪涧暴涨。随即湍泻。数日不雨。复干浅矣。储蓄灌溉。全籍陂堰。今废者太半。存者二十四所。白龙堰永昌堰乌溇堰斗门堰黑龙〉 〈堰马头堰五漕堰青林堰湖潭堰响潭堰飞潭堰郑汀堰新溪堰张栅堰湖塘堰龙窠堰东坡堰剑池堰豸山〉 〈堰乌程堰青龙堰铜井堰赵家堰爪枝桥堰吴兴志石皷堰。在安𠮷县长一十四里。阔五十步。在县北一十七里其水源出天目山。〉 〈可溉田百顷。百姓受其利。堰邉有岩似皷。因以名之。唐圣历元年。县令钳耳知命所造。 〉 〈陂吴兴志冨陂。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西乡立长〉 〈城县。在冨陂村即此。鱼陂。在长兴县南七十五里。吴夫槩餋鱼之所。塘〉 〈吴兴志荻塘。在湖州府南一里余。据旧图经载云。在州南二里。吴兴记云。晋太守殷康所开。旁溉田千余顷。统记云。在乌程县南一里一百二十步。〉 〈晋太守殷康开。傍溉田一千顷。后太守洗嘉重开之。更名吴兴塘。南齐李安人又开。一泾泄于太湖。开元中。县令严谋道又开之。广德中。太守卢幼〉 〈平又开。续图经云。以今地形考之。荻塘在州城中。东枕民居。余三面溪环之。傍无可溉之田。况濒湖之地。形势卑下。苦水不苦旱。初无藉于灌溉。意〉 〈当时取土以捍民田耳。非溉田也。统记东亭下又云。在东郭门外三里临荻塘。故旧编云。在归安县东三里。殷康所开。旁溉田千余顷。唐元和五年。〉 〈刺史孙储开。一百三十里。俾民不乏水。今东外接待院。正在荻塘上。众说纷纷不同。莫敢指言。若以州治。南有荻塘在城中。则城中不应有田千余〉 〈项。此续图经所以为疑。而旧编指为在东门外。抑不观吴文皇帝庙记云。皓始创柌于骆駞桥东荻塘上。又唐郑言作文宣王庙碑云。西临霅溪。南〉 〈横荻塘。则是为在城信矣。今呼横塘者。即所谓荻塘。但晋开荻塘时。未有今罗城。故自今横塘至迎春门外。官塘皆曰荻塘。故能溉田千顷。连注百〉 〈余里。言武德时筑。今罗城始府城内外之间。故众说皆妄。指以为疑。而旧编又附之归安界尤非。盖乌程师安分界。刀以官塘南北两岸塘在北正〉 〈隶乌程耳。荻塘得名苕溪苹洲之类。以其生荻之多也。诸书引杨偘隋录云。吴与沈弘居荻塘。家贫好学。每夜燃荻。自照读书。因以得名亦非也。晋〉 〈初开时。已名荻塘。后更吴兴塘。则不俟隋洗弘得名信矣。连袤东北出迎春门外百余里。今在城者谓之横塘。城外谓之官塘。晋太守殷康所筑。围〉 〈田千余顷。后太守沈嘉重修。湖之城卑。凡为塘岸皆筑以捍水。作史者。以为开塘溉田。盖以他处例观。易开为筑。易溉为围。齐太守李安人又开。一〉 〈泾泄水入湖。开元中乌程令严谋道。广德中。刺史卢幼平。元和中。刺史孙储。并加增修。隋沈弘居此。横塘面南山之胜。对南溪之源。自郡户口蔷盛。〉 〈士族渐多。增土为园池。赏收诗曰。洄洄流水抱横塘。籣芷无风也自香。及建炎中徙慈感教院于上。春月多逰人往来。今大半为亭馆沼沚矣。谢〉 〈塘。在乌程县西四里。晋太守谢安开。唐大历中。刺史裴清。于其处起谢塘馆。蒲帆塘。在乌程县北二里。唐开平中。刺史杨汉公时塘。中得蒲帆因〉 〈名。统记云。西楼长兴县入太溪。长八十里入茶山。修贡行此水。唐开平二年。杨从重开。尝于此获蒲帆。 吴兴塘。在归安县东南二十三里。见统记。〉 〈洪城塘。在归安县。次吴兴塘。保稼塘。在归安县。次洪城塘。和塘。唐宝历中。刺史崔元亮开。凡名塘。皆以水在右通陆路也。胥塘。在长兴县南〉 〈四十五里。山墟名云。昔五子胥所筑。蠡塘在长兴县东三十五里。山墟名云。昔越。相范蠡所毢。皋塘在长兴县西四十里。山墟名云。吴高士高〉 〈伯通所筑。荆塘。在长兴县南九十里。山墟名云。汉荆王贾所筑。孙塘在长兴县南一里。山墟名云。孙皓封乌程侯时筑。方塘。在长兴县南三〉 〈十五里。盘塘。在长兴县南四十五里。山墟名云。方塘。盘塘。皆以刑言。官塘。在长兴县南七十里。晋太守谢安所筑。一名谢公塘。事载颜真卿。文〉 〈详见碑碣。直塘。在武康县东十九里。路出德清。石塘。在德清县东十八里。临大溪。即古武承塘也。东为石塘西塘联接数里。魏塘。在安吉县〉 〈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谓里石玲珑。清泉浸浸者也。五代时。吴琐将军隐于此。产小赣。东南有名。元一统志青塘。在乌程县北三里。迎禧门外。〉 〈吴时所开。梁太守柳恽重浚之。亦名柳塘。又名法华塘。以自城而入法华山寺路也。连云塘。在乌程县。宝历中。刺史崔元亮所开。〉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七十六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