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九六 子部六


  卷九六 子部六

  儒家類存目二

  後渠庸書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崔銑撰。銑有《讀易餘言》,已著錄。此其筆記之文。如論“春王正月”為周正,“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為用策;論《易》不本於先天圖,在今日為已定之論,在明人則為卓識矣。又曰:“圖像繁而《易》荒矣,《小序》廢而《詩》蕪且淺矣,《左氏》輕而《春秋》虚矣。喜新變古,君子無樂乎斯焉耳。”又曰:“宋人之説古事也,多以其意億之。始猶昭然也,習之久,遂若真者,誣矣哉!”尤講學家所不肯言者1。銑獨不巧言回護,亦絕無門户之私。然諸條皆見所作《士翼》中。殆後人摘鈔,偽立此名。曹溶不及詳核,誤收入《學海類編》耳。

  【彙訂】

  1.殿本“所”下有“諱”字。

  同異錄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採漢以來名臣奏疏、雜文有關於典章政事之大者,節而錄之,分為二卷。上篇曰典常,下篇曰論述。每條之末,各附以論斷。大旨欲取古人成説,相其緩急,而通之於當世之務。其書始脱稿於閩中,及提學山西,重加詮次,欲奏上之,既而不果。其進書原序,猶存卷首。書中凡原文有“陛下”云云者,俱空白二字,而註其下云:“前朝臣子尊稱君上之文,義當避闕。”然古來傳寫舊文,實無此例。世所見石經《尚書》,於“帝”字、“王”字均未有避闕者也。

  心性書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湛若水撰。若水有《二禮經傳測》,已著錄。是書首列《心性圖》,圖後有説。復集《心性通》三十五章,附其門人黄民準2、鍾景星、周學心、袁郵、郭肇乾、謝錫命、湛天潤為之註與贊3。霍任又著《或問》數十條以發明之。蓋欲仿周子《太極圖説》、《通書》也。

  【彙訂】

  1.此書在《各省進呈書目》中僅著錄於《浙江省第九次進呈書目》與《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又見於《二老閣進呈書》,“浙江巡撫採進本”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之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2.“附”,殿本無。

  3.殿本“為”上有“共”字。

  楊子折衷六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湛若水撰。宋儒之學,至陸九淵始以超悟為宗,諸弟子中最號得傳者莫如楊簡。然推衍九淵之説,變本加厲,遂至全入於禪。所著《慈湖遺書》,以“心之精神是謂聖”一語為道之主宰,而以“不起一意,使此心虚明洞照”為學之功夫。其極至於斥《大學》非聖言,而謂:“子思、孟子同一病源”,開後來心學之宗。至於窅冥恍惚,以為獨得真傳,其弊實成於簡。若水因當時有梓其書者,乃即其所言,條析而辨之。凡書中低一格者簡之説,平格者若水之論也。

  遵道錄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湛若水撰。所輯皆明道程子之説。其曰“遵道”者,自序為“遵明道也”。若水從陳獻章游,生平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獻章。初與王守仁同講學,後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為宗,若水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守仁言若水之學求之於外,若水亦謂守仁格致之説不可信者四。學者遂分王、湛之學。若水得力於獻章,每教人靜坐,其學灑然獨得,故於宋儒中獨推尊明道。所謂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1。此本凡八卷,衍聖公孔昭煥所進本則作十卷,蓋當時原有兩刻。《明史·藝文志》作十卷,所據即孔氏本也。

  【彙訂】

  1.“若水從陳獻章游”至“所謂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殿本作“若水與王守仁同講學,而守仁主致良知,若水主隨處體驗天理。守仁言若水之學求之於外,若水亦謂守仁格致之説不可信者四。遂各分門户,齗齗然相爭。是編因若水之學出陳獻章,獻章之學每教人靜坐,使此心灑然獨得,於宋儒中獨推尊明道。故闡明師説,追溯淵源”。

  甘泉新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湛若水撰。若水之學以虚明為宗,故其論心則以為主一而無物,其論性則以宋儒理氣對舉為非,視程、朱所論頗殊。《千頃堂書目》載《甘泉明論》十卷,又《甘泉新論》一卷。其《明論》今未見,此本則曹溶《學海類編》所載也。

  論學要語一卷洞語一卷接善編一卷人倫外史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1

  明劉陽撰。陽字一舒,安福人。由舉人授碭山縣知縣,官至監察御史2。陽初從族人劉曉受經3。曉告以王守仁之學,遂往謁守仁於贛州。故《要語》、《洞語》大率不離良知之旨。其《接善編》多採先儒粹語4,非所自作。其《人倫外史》即墓誌、傳狀、詩咏等作,以其人係於孝弟忠義貞節之大5,故以《外史》為名。舊總題曰《劉兩峯集》,然實非詩文之屬,未可著錄於集部。故分列其目6,隸之“儒家類”焉。

  【彙訂】

  1.“論學要語一卷洞語一卷接善編一卷人倫外史一卷”,殿本作“劉兩峯集四卷”。

  2.殿本此句後有“是編凡《論學要語》一卷、《洞語》一卷,《接善編》一卷,《人倫外史》一卷。”一句。

  3.“受”,殿本作“授”,誤。

  4.“先儒”,殿本作“儒先”。

  5.“人”,殿本無。

  6.“總題曰《劉兩峯集》,然實非詩文之屬,未可著錄於集部。故分列其目”,殿本作“雖總為一集,實未可著錄於集部。故仍以語錄為主”。

  閑闢錄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程曈撰。曈有《新安學系錄》,已著錄。是編錄朱子集中辨正異學之語,以闢陸、王之説,凡九卷,末一卷則雜取《宋史》以下諸家之論朱1、陸者。其説不為不正2。而門户之見太深,詞氣之閒,激烈已甚,殊非儒者氣象,與陳建《學蔀通辨》均謂之“善罵”可也。《江南通志》載曈所著尚有《新安文獻》、《紫陽風雅》二書,今並未見,然大略可睹矣。

  【彙訂】

  1.殿本“末”上有“其”字。

  2.“其”,殿本作“立”。

  苑洛語錄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韓邦奇撰。邦奇有《易學啟蒙意見》,已著錄。是書皆平日論學之語及所記錄時事,輯為一編,本名《見聞考隨錄》,已編入所著《苑洛集》中。惟集本五卷,此本作六卷,所載雖稍有出入,而大略皆同。蓋此本乃邦奇門人山西參議白璧所刊。前有璧序,稱刻而題之曰《苑洛先生語錄》,疑又為璧所重編也1。

  【彙訂】

  1.“也”,殿本作“矣”。

  願學編二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明胡纘宗撰。纘宗有《安慶府志》,已著錄。此編乃其講學之語。成於嘉靖甲寅,時纘宗年已七十五矣1。關中之學,大抵源出河東、三原,無矜奇弔詭之習。纘宗又師羅欽順而友魏校、湛若水、何瑭、吕柟、馬理,故所論頗為篤實。其解《大學》用古本2,而不廢朱子格物之説;雖與王守仁異趨,而稱其如程門之有游、楊,亦無門户詬爭之習。然核其全書,大抵皆先儒所已言也。

  【彙訂】

  1.“年”,殿本無。

  2.殿本“用”上有“雖”字。

  近取編二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明胡纘宗撰。是編取朱子要語釐成二卷。名曰“近取”者,謂取諸切近日用1,以救宗金谿者之弊。殆為王守仁發也。

  【彙訂】

  1.“謂取諸切近日用”,殿本作“謂取諸日用切近”。

  海樵子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崇慶撰。崇慶有《周易議卦》,已著錄。是編僅二十六則,多摹仿王通《中説》、周子《通書》、張子《正蒙》之體,大抵老生常談。末一條論為將必用儒者,謂:“有張良之楚歌,則項羽之魂自褫;有諸葛之雲鳥,則南人之反自定。”夫渡瀘之役,未必徒恃陣圖。至於四面楚歌出自張良,《史記》、《漢書》皆不載,不知其何所本矣。

  東石講學錄十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蓂撰。蓂有《忠義錄》,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黄文龍所編,皆平生講學之語。蓂與陸九淵為鄉人,故其説一以九淵為本云。

  心學錄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蓂撰。是編乃蓂養親家居之時,取陸九淵之言,擇其發明心學者,彙為一編。凡五百二十條,而以己意推闡之。大旨亦主王守仁《晚年定論》。

  大儒心學語錄二十七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王蓂撰。是編亦其歸養之時所輯諸儒語錄。凡周子、程子、張子、邵子、楊時、謝良佐、吕大臨、尹焞、羅從彥、李侗、胡宏、朱子、陸九淵、張栻、吕祖謙、黄榦、蔡沈、陳淳、真德秀、薛瑄、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二十四家,皆論心學之語也。

  性理羣書集覽七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但題“瓊山玉峯道人集覽”,不知為誰。其書取永樂《性理大全》中人名、地名、年號、訓詁之類,依王幼學《通鑑綱目集覽》之例,各為註釋,有增註者,即别標為附錄。然淺陋殊甚。如《太極圖説》後“遂寧傅耆伯”成句,於“遂寧”下則詳註,“傅耆”下則註“未詳出處”。又如《律吕新書》内,於“梁武帝之通”則註,於“晉荀勗之笛”則不註。蓋出不學者所為。卷尾有“大德辛未刊行”字,尤為舛謬。是書本註《性理大全》,安得大德中先有刊本?考辛未為明正德六年,此售偽者以版式近麻沙舊本,故削補正字,偽冒元刻也。

  三難軒質正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戴金編。金字純夫,漢陽人2。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金自以力行、責己、克終三者甚難,因取以名軒。而徵集同時士大夫所贈詩詞、序記、論説、銘贊彙成是編。然學在實踐,既知三者之難,則自勉而已矣,徵文刻集何為也?且以是三者為難,雖聖賢不以為非。本無疑義,又安用“質正”乎?

  【彙訂】

  1.此書在《各省進呈書目》中僅著錄於《浙江省第九次進呈書目》與《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又見於《二老閣進呈書》,“浙江巡撫採進本”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之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2.“漢陽”,底本作“濮陽”,據殿本改。清雍正《湖廣通志》卷四十七《鄉賢志》“漢陽府”有戴金小傳,引《分省人物考》:“字純夫,漢陽人,正德甲戌進士。”《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亦作“湖廣漢陽人”。《浙江採集遺書總錄》謂明御史漢陽戴金撰。

  正學編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琛撰。琛有《易經淺説》,已著錄。是書已編入所著《紫峯集》中,此其别行之本。凡二十一篇,各立篇名,全擬《通書》、《正蒙》之體,未免刻畫之嫌。然依傍先儒,不敢出入,持論尚無疵謬。末附《秋夜感興》詩十絕句,亦力摹康節《擊壤》之派,其宗尚可知矣。

  説理會編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季本撰。本有《易學四同》,已著錄。本為王守仁門人。自序謂:“親聞姚江之傳,而同門之士傳布師説遍天下。恐其為説既長,或乖典則,故輯此書。凡疑難之説,悉辨明之。”其意蓋擬守仁於濂、洛,而此書則仿《近思錄》而作。《近思錄》分類十四,此分類十二。其先之以性理、聖功者,猶《錄》之首及道體論也。繼之以實踐、賢才者,猶《錄》之次及於致知、存養、克治也。推之於政治者,猶《錄》之有治道、治法也。終之以異端、諸子者,猶《錄》之辨别異論、總論聖賢也。其閒巧借程、朱之言以證良知之説,則猶守仁《朱子晚年定論》之旨耳。

  困辨錄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聶豹撰。豹字文蔚,永豐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諡貞襄。事蹟具《明史》本傳。豹之學出於姚江。是編乃其嘉靖丁未繫詔獄時所劄記,分辨中、辨《易》、辨心、辨素、辨過、辨仁、辨神、辨誠八類1。羅洪先為之批註。

  【彙訂】

  1.“辨誠”,底本作“辨誡”,據殿本改。明刻本《雙江先生困辨錄》八卷,目錄及第八卷卷首皆作“辨誠”。第八卷有云:“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又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又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燕居答述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戴經撰。經,德清人,聶豹之門人也。是編皆述豹講授之語,下卷又别題日疑總問、日見條問、日見條註疑問諸目,大抵《困辨錄》中所已具。經特以己所獲聞者别加編綴,故往往複出焉。

  研幾錄無卷數(河南巡撫採進本)

  明薛侃撰。侃有《圖書質疑》,已著錄。是書乃侃門人鄭三極所編。侃承姚江餘緒,故屢稱引良知之説。其《儒釋辨》謂世之疑先生之學類禪者三1,曰廢書,曰背考亭,曰虚2,侃一一辨之。黄宗羲《明儒學案》謂:“此淺於疑陽明者,皆不足辨也。”況言元寂3,言虚無,愈辨愈支,並王氏本旨亦為侃所累矣。

  【彙訂】

  1.“世”下“之”字,殿本無。

  2.明萬曆四十五年薛茂杞等重刻本此書《儒釋辨》條原文作“曰以廢書,曰以背朱,曰以涉虚也”。

  3.“元寂”,殿本作“寂靜”。

  庸言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黄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編乃其致仕後講學語錄。分學道、修德、求仁、游藝、制禮、審樂、政教、事業、著述、象數、天地、聖賢十二類1。

  【彙訂】

  1.殿本此句後有“佐不取王守仁良知之説,故所論雖無奧義,而不失為篤實之言。”一句。

  慎言集訓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敖英撰。英字子發,清江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是書上卷二十二目,二百四十二條,以戒多言為首。下卷十目,九十二條,以言貴簡為首。採經史子集分類編次,而閒附己説於其下。蓋英督學陝西時刊以示諸生者也。

  辨惑續編七卷附錄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顧亮撰。亮字寅仲,長洲人。正德中況鍾為蘇州府知府,嘗聘致幕中1。是書以世俗養生送死,大抵為吉凶拘忌師巫之説所惑,因輯古今書傳,分為七門。首曰原理,言人之所以為邪説所惑者,由於此理之不明。次曰事生,言事親之要。曰應變,曰奠祭,曰擇墓,曰送葬,曰拘忌,則皆論喪葬之事也。又為《附錄》二卷,論生死、輪迴、壽夭、貧富、貴賤、吉凶、禍福諸事,及師巫、邪術之害2。專為鄉俗之弊而作,故註釋字義,詞皆淺近,取其易曉。其稱《辨惑續編》者,蓋元謝應芳先有《辨惑編》3,此申明其説也。

  【彙訂】

  1.況鍾任蘇州知府,自宣德五年至正統七年卒官,見《明史》本傳。同治《蘇州府志》卷七九《顧亮傳》云:“知府況鍾聞其賢,建書塾於木蘭堂西,延為府僚弟子師。歷後知府李從智、朱勝、汪滸,凡十五年不廢其教席。”考同書卷五二《職官志》,況、李、朱、汪四知府,任期連續。汪於“景泰四年以刑部郎中任,六年卒於官。”即由景泰四年上推十五年,為正統四年。可知《總目》“正德”為“正統”之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明成化五年刻本《辨惑續編》七卷《附錄》二卷,卷一為“事生”,卷二為“應變”,卷三為“居廬”,卷四為“奠祭”,卷五為“擇墓”,卷六為“送葬”,卷七為“拘禁”。又《附錄》卷上為“論死生”、“論輪迴”、“論壽夭”、“論貧富”、“論貴賤”、“論吉凶”、“論禍福”,卷下為“論師巫”、“論邪術”。(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3.“蓋”,殿本無。

  擬學小記六卷續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尤時熙撰。時熙字季美,自號西川居士,洛陽人。嘉靖壬午舉人。官國子監博士。事蹟具《明史·儒林傳》1。時熙師事劉魁,傳王守仁良知之學,有所心得,輒為筆記。其壻李根,與其雜著編次之。時熙自序謂:“名《擬學》者,言擬如此為學,而未知其是否也。”書中於魁稱晴川師,於守仁則稱老師,不忘所本也。凡分六目,一經擬,二餘言,三格訓通解,四質疑,五雜著,六紀聞,末有附錄數則。《明史》稱時熙“議論切於日用,不為空虚隱怪之談”。今觀其書,大抵以心為宗。即董仲舒“道之大原出於天”語,亦以為舍心言天,即為義外。而《中庸》之中,直訓為中外之中,以與心學相比附。又謂:“《中庸》論道理多分兩截,具兩景,不如《孟子》之直截。”又謂:“子夏、子游之言,皆主務本,皆有支離之病。”又謂“危行言遜”及“文質彬彬”皆非聖人之言。猶是姚江末派,敢為高論者也。

  【彙訂】

  1.《明史》卷二八三本傳、《明儒學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時熙”條、《明文海》卷四百四十二張元汴撰《尤西川墓銘》皆謂官至户部主事。(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心齋約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艮撰。艮字汝止,泰州人。王守仁之門人,《明史·儒林傳》附載《王畿傳》中。此書皆發明良知之旨。中有稱“先生”者,皆指守仁。《明史·藝文志》載《心齋語錄》二卷。此本改其名曰《約言》,又止一卷,亦《學海類編》之節本也。

  一菴遺集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王棟撰。棟字隆吉,號一菴,泰州人。嘉靖中由歲貢生補江西南城訓導,遷深州學正。初,王守仁良知之學有泰州一派,始於王艮。棟為艮從弟,故獨得其傳。所至皆以講學為事。集分二卷,上卷曰《會語正集》、《續集》,下卷曰《論學雜吟》及各體詩文,并其門人李梴所記誠意問答之語。黄宗羲《明儒學案》嘗稱棟“意非心之所發”一語為獨得宗旨,而又謂:“泰州之學時時不滿師説,益啟瞿曇之祕,致躋陽明而為禪”云。

  緒山會語二十五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錢德洪撰。德洪有《平濠記》,已著錄。《明史·儒林傳》稱四方士從王守仁學者,皆德洪與王畿先為疏通其大旨,而後卒業於守仁。事守仁四十年1,嘗刻《陽明文錄》。故稱王氏學者以錢、王為首。又稱德洪徹悟不及畿,畿持循亦不如德洪。然畿竟入於禪,而德洪猶不失儒者矩矱。是編為其子應樂所刊。前四卷為《會語講義》,五、六兩卷為詩,七卷以下為雜文,第二十五卷則附錄墓表、志銘。雖其詩文全集,而大致皆講學之語,故仍總名曰《會語》。今亦著錄於儒家焉。

  【彙訂】

  1.《明史·錢德洪傳》云:“王守仁自尚書歸里,德洪偕數十人共學焉。”守仁為南京兵部尚書,在正德十六年武宗死後世宗新立之時,則錢德洪從師王守仁,不過六七年,因王守仁卒於嘉靖八年正月也。且守仁卒年五十七,若德洪從學四十年,則必在守仁十七歲時開始。守仁十七歲時為弘治元年,而德洪生於弘治八年(由《明史》本傳“神宗嗣位,復進一階,卒年七十九”推),亦無從學之可能。光緒《餘姚縣志》卷二三列傳九錢德洪傳云:“王守仁平濠歸越,德洪與同邑范引年、管州鄭寅、柴鳳、徐珊、吳仁數十人,會於中天閣,同稟學焉。”亦可見錢德洪從師王守仁,不過七八年。(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東溪蔓語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曹煜撰。煜,浮梁人。嘉靖丙戌進士。其仕履未詳。據書中自言,則嘗為縣令者也。其書皆講學之語,持論頗淳正。然多抄撮二程之言,以鄉曲之私,推吳與弼過甚。於石亨一事,至以孟子稱孔子者稱之,殊為曲筆。又如“居家友愛”、“居官德感”及“近來進益”諸條,皆自暴所長,殆淺之乎為人矣。

  諸儒語要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是編採諸儒之言。十四卷以前以人分,凡周子、二程子、張子、謝良佐、楊時、胡宏、朱子、張栻、陸九淵、楊簡、王守仁十有二家1。十五卷以下以類分,其為某人之言或註或不註,閱之殊不甚了了2。

  【彙訂】

  1.“十有二家”,殿本作“十有一家”,或以二程子各計為二家、一家。

  2.明萬曆三十年吳達可刻本與萬曆三十九年黄一騰刻本均為十卷。卷一至六按人分,後四卷以類分。高攀龍《高子遺書》卷九上有《重刻〈諸儒語要〉序》,云:“唐荆川先生輯《諸儒語要》十卷,其六卷皆諸先生所自得語,四卷則辨析同異,而考亭之語為多。”然前六卷實十三家,卷六楊慈湖與王陽明閒尚有陳白沙。陸隴其《三魚堂剩言》卷七即云“唐荆川編《諸儒語要》十卷,高景逸序云:‘前六卷皆諸先生所自得語,後四卷則辨析同異。’然前六卷載周程張朱五先生、上蔡、龜山、五峯、南軒之語,而終以象山、慈湖、白沙、陽明之語,如河津、餘干不得與焉,則去取未當也。後四卷雜取先儒之言而不註明姓氏,則條例未善也……”(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洨濱語錄二十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蔡靉撰。靉字天章,號洨濱,寧晉人。嘉靖己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河南。靉少從韓邦奇、湛若水游,故講學宗旨不出二家。其論《周禮》,謂:“遺公孤而詳細職,詳略失宜”,又謂:“六卿之上皆有‘惟王建國,體國經野’數語,亦覺繁複”,則一隅之見也。

  廉矩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文祿撰。文祿字世廉,海鹽人,嘉靖辛卯舉人1。此編凡十八章,皆以訓廉為主。其文似箴似銘,欲摹古而適成贗體。其義則了不異人。其必十八章者,殆欲合《孝經》之數,為《忠經》之重儓,特未敢自題曰經耳。

  【彙訂】

  1.《檇李詩系》卷十二“沂陽子王文祿”云“海鹽人”。然《明文海》卷三百八十四有王文祿《蟄存坯户記》云:“沂陽王生文祿,字世廉……弘治癸亥夏五二十九日亥時生……正德庚辰遊海鹽邑庠,嘉靖辛卯中浙試式。”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十九有《長短句奉贈沂陽王子》。可知王文祿本山東沂陽人,年十八始就學海鹽。(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道林諸集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蔣信撰。信字卿實,常德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貴州提學副使。嘗師王守仁,又師湛若水。《明史·儒林傳》附載湛若水傳末1。是編乃其卜築桃岡時與諸弟子講學之書,而其門人章評所刊者。首《古大學義》,專釋《大學》。次《桃岡講義》,摘取《論》、《孟》諸條,附以論斷。又《桃岡日錄》,則與門人問答語錄也。《桃岡訓規》,則讀書日程也。《傳疾錄》,則疾痛時記也。史稱“信初從守仁游,時未以良知教。後從若水游最久,其學得之若水者為多。”又稱其“踐履篤實,不尚虚談”,蓋猶未盡入於禪者。卷末有《附談》一則,稱:“評為斗陽子2,讀書九山者二十年。有太乙丈人者哂之,無名先生者論之,惝恍無憑。”斯則末流放失,全入於二氏者矣。

  【彙訂】

  1.“湛”,殿本無。

  2.“評為”,殿本無。

  西田語略二十三卷續集二十九卷(内府藏本)

  明樊深撰。深有《河閒府志》,已著錄。此書皆雜鈔先儒語類,以多為貴,無所發明。

  識仁定性解註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何祥撰。祥字克齋,内江人,嘉靖甲午舉人2。是編後有羅節跋,稱祥“以丁未入太學。時歐陽德為祭酒,傳陽明之學。祥獲師事之,日究奧義。嘗閱性理,得明道先生《識仁論》、《定性書》,好之不忘,遂為註解。”今檢此書,卷一為《識仁定性解》,卷二則《自警語》十條,《自警箴》七則,《南野語錄》七段,《大洲語錄》六段3,《復麻城劉魯橋書》一篇。據王任重序,尚有《恤刑》、《彈劾》、《反觀》諸論,及《五官問答》等篇,而書中無之,蓋非完本。其總名惟稱《識仁定性解註》,亦不該括,莫詳其義也。祥之學出於姚江,此書所論,皆發明心學。

  【彙訂】

  1.“識仁定性解註”,殿本作“識仁定性註解”,下同,疑誤。

  2.《湖廣通志》卷四十四《名宦志·襄陽府》、《陝西通志》卷五十三《名宦四·令長》與清恩聯修、王萬方撰《襄陽府志》卷二十一《職官三·宦績》均作“字子修”。(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3.“《大洲語錄》”,底本作“《太洲語錄》”,據殿本改。南野、大洲乃指歐陽德、趙貞吉,見《明儒學案》。

  薛方山紀述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薛應旂撰。應旂有《四書人物考》,已著錄。此其平日所鈔先正格言。前有自識,稱:“凡所聞於師友,輒為紀之。閒有自得,亦附書焉。置之几案,少裨循省。曰述者,明非己作,不敢冒立言之責。”書分上、下二篇,上篇皆論性命之理,下篇則論治道也。

  薛子庸語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薛應旂撰。是編乃其講學之語。分二十四篇,各以首二字為篇名,而每條冠以“薛子曰”,大意欲如揚雄之擬《論語》。其門人向程為之音釋。

  二谷讀書記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1

  明侯一元撰。一元字舜舉,樂清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江西布政使。此編乃其讀書雜記。多推闡四書之義,大抵前人所已言2。中閒謂:“陽明之學遺却格致本旨”,又謂:“朱子談理過於分析,陽明起而病之,由於相激而成”,亦頗有見也。

  【彙訂】

  1.曹溶《學海類編》本分上中下三卷,凡六十三條。明刻《二穀山人集》本不分卷,其條數多於曹本不啻十倍。

  2.此記論性理十之六七,而經史大義及老莊諸子及唐宋詩文亦閒有評議。曹本所採者偶多論《四書》語,《總目》遂謂多推闡《四書》之義,實不然也。(孫詒讓:《温州經籍志》)

  禮要樂則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阮鶚撰。鶚,桐城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事蹟附見《明史·胡宗憲傳》。此書乃其以御史督學直隸時所作,以教諸生者。《禮要》分冠、昏、喪、祭、飲、射六門,引《三禮》原文於前。凡《四書》中涉及禮制者,亦酌取之,皆人所共知,别無發明之處。樂則分五倫為五門,取《詩經》數章以實之。如君臣則載《鹿鳴》、《皇華》諸篇,父子則載《凱風》、《小弁》諸篇,先列經文,而節取《集傳》數語附其下。後又有所頒《僚屬吏民約》一篇。

  學蔀通辨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陳建撰。大旨以佛與陸、王為學之三蔀,分前編、後編、續編、終編。每編又自分上、中、下,而採取朱子《文集》、《語類》、《年譜》諸書以辨之。前有嘉靖戊申自序云:“專明一實,以抉三蔀。《前編》明朱、陸早同晚異之實,《後編》明象山陽儒陰釋之實,《續編》明佛學近似惑人之實,而以聖賢正學不可妄議之實終焉。”按朱、陸之書具在,其異同本不待辨。王守仁輯《朱子晚年定論》,顛倒歲月之先後,以牽就其説,固不免矯誣。然建此書痛詆陸氏,至以“病狂失心”目之,亦未能平允。觀朱子集中與象山諸書,雖負氣相爭,在所不免,不如是之毒詈也。蓋詞氣之閒,足以觀人之所養矣。

  格物圖一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明孫丕揚撰。丕揚字叔孝1,富平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諡恭介。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分四篇,一曰《格物圖》,二曰《明物解》,三曰《原物辨》,四曰《人物鏡》。意其原有總名,傳寫佚之,而以第一篇為總名也。其圖分物始、物格、物終為三。物始、物終皆畫一圓圈,如周子之無極。物格則大圈中畫一小圈,小圈之中書“聖人成能”字,小圈四旁分列天清、地寧、物阜、民安八字。大旨闢王守仁良知之説,而謂:“道無可名,名之曰物”。然守仁求之無定之心,而丕揚又求之無物之道,其説雖變,其實一也。

  【彙訂】

  1.“字叔孝”,殿本無。

  論學篇一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明孫丕揚撰。丕揚既撰《格物圖》,復為論學三篇1。一為格物工夫,一為良知明辨,一為心學始終,皆申明《格物圖》中之意也。

  【彙訂】

  1.“論學”,底本作“講學”,據殿本改。

  耿子庸言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耿定向撰。定向有《碩輔寶鑑要覽》,已著錄。是編為所著語錄。凡七篇,首《繹經》,次《冲言》,次《輯聞》,次《比弦》,次《學筌》,次《牧要》,次《切偲》。定向之學出於泰州王艮,本近於禪。然有鑒於末流之狂縱,不甚敢放言高論。故初請李贄至黄安,既而惡之,而贄亦屢短定向。然議論多而操履少,遂不免有迎合張居正事,為清議所排。講學之家,往往言不顧行,是亦一證矣。

  胡子衡齊八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胡直撰。直字正甫,泰和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直之學出於歐陽德及羅洪先,故以王守仁為宗。嘗與門人講學螺水上,輯其問答之語為是書。分《言末》、《理問》、《亡錮》、《博辨》、《明中》、《徵孔》、《談言》、《續問》、《申言》凡九篇1,篇有上下2。其名“衡齊”者,意謂談理者視此為均平云爾。大要以“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3,意在疏通守仁之旨。然守仁本謂:“我與天地萬物一氣流通,無有礙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萬物之理。”而直乃謂:“吾心所以造天地萬物,匪是則黝没荒忽而天地萬物熄矣。”是竟指天地萬物為無理,與守仁亦不相合,未免太失之高遠4。其文章則縱横恢詭,頗近子書,與他家語錄稍異。蓋直少攻古文詞,年二十餘始變而講學,故頗能修飾章句,無弇陋粗鄙之狀云5。

  【彙訂】

  1.“凡”,殿本無。

  2.明萬曆曾鳳儀刻本《鬍子衡齊》八卷,其目錄及第二卷卷首皆作《六錮》。卷中有云:“弟子曰:‘……蓋二三子之錮於中者有六,請竟宣之以瘳承學。’鬍子曰:‘何哉六錮?’曰:‘世儒之所為爭而未肯降者,則虚實也、天人也、心性也、體用也、循序與格物也。”又《六錮》止一篇,未分上、下。(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3.殿本“大”上有“其”字。

  4.《明儒學案》卷二十二《江右相傳學案七·臬長胡廬山先生直》云:“先生著書,專明學的,大意以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疏通文成之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言我與天地萬物一氣流通,無有礙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萬物之理,非二也……故曰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非謂天地萬物竟無理也。先生謂‘吾心者,所以造天地萬物者也,匪是則黝没荒忽而天地萬物熄矣’……此與文成‘一氣相通’之旨不能相似矣。”而王守仁《傳習錄》卷下原文為“問:‘人心與物同體,如吾身原是血氣流通的,所以謂之同體;若於人便異體了;禽獸草木益遠矣:而何謂之同體?’先生曰:‘你只在感應之幾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請問。先生曰:‘你看這個天地中閒,甚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麼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曰:‘可知充天塞地中閒,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閒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却我的靈明,便没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却天、地、鬼、神、萬物,亦没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閒隔得?’”則《總目》所引實為黄宗羲概述之語,非“守仁本謂”。

  5.殿本“無”下有“諸家語錄”四字。

  大儒學粹九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魏時亮編。時亮字敬吾,南昌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工部侍郎。事蹟具《明史》本傳1。史稱:“時亮初好交游,負意氣。中遭挫抑,潛心性理。”是書取周子、二程子、張子、朱子及陸九淵、薛瑄、陳獻章、王守仁九家之言,人各為卷。大旨謂孔子之道,顏以敏悟,曾以魯得,濂溪、明道、象山、白沙、陽明則顏子之入道可幾焉,伊川、横渠、晦菴、敬軒則曾子之入道可幾焉。要之,道無二,學無二,其所至亦無二也。蓋主調停之説者。本傳稱其官兵科給事中時,請以薛瑄、陳獻章、王守仁並從祀文廟,猶是志也。

  【彙訂】

  1.《明史》卷二二一本傳及《江西通志》卷六十九、《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三十九、民國魏元曠纂修《南昌縣志》卷三十二“人物三”皆作“字工甫”。(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三儒類要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徐用檢編。用檢字魯源,蘭溪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1。是書彙錄薛瑄、陳獻章、王守仁語錄,分類排纂,釐為五門,曰志學,曰為仁,曰政治,曰性命,曰游藝,其大旨亦與魏時亮同。

  【彙訂】

  1.《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云“號魯源”,《禮部志稿》卷四十二、《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明儒學案》卷十四均作“字克賢,號魯源”。《千頃堂書目》卷三亦云“字克賢”。(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李見羅書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李復陽編。皆其師李材講學之書1。材字孟誠,豐城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鄖陽。事蹟具《明史》本傳。材嘗患世之學者每以朱、王兩家格物致知之説爭衡聚訟,因揭“修身為本”一言,以為孔、曾宗傳。而謂:“知止即知本”,又謂:“格物之功散見八條目中”,以朱子《補傳》為誤。其學較姚江末派稍為近實,故顧憲成頗稱之。然材在鄖陽,侵營地為書院,至於激變諸軍,狼狽棄城,僅以身免。及被劾遣戍,猶用督撫儀從赴謫所,為當代所非。黄宗羲《明儒學案》記之最詳,則亦何貴乎講學耶?是編凡《大學古義》一卷,《道性善編》一卷2,《論語大意》四卷,《書問》九卷,《門人記述》四卷,而以舊本序别綴於末為一卷。復陽為無錫知縣時所刊也。

  【彙訂】

  1.“書”,殿本作“語”。

  2.“《道性善編》一卷”,殿本脱。據明萬曆刻本《見羅先生書》二十卷本。

  心學宗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方學漸撰。學漸有《桐彝》,已著錄。是書專明心學,自堯舜至於明代諸儒,各引其言心之語,而附以己註。其自序云:“吾聞諸舜,‘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聞諸孟子,‘仁,人心也’;聞諸陸子,‘心即理也’;聞諸王陽明,‘至善,心之本體’。一聖三賢,可謂善言心也矣。”蓋學漸之説本於姚江,故以陸、王並稱。而書中解“人心惟危”為高大意,解“不愧屋漏”為喻心曲隱微,解“格物”為去不正以歸於正。大意皆主心體至善,一闢虚無空寂之宗,而力斥王畿《天泉證道記》為附會。故其言皆有歸宿。憲成序其首曰:“假令文成復起,亦應首肯。”蓋雖同為良知之學,較之龍溪諸家猶為近正云。

  日言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孔承倜撰。承倜字永冠,曲阜人,先聖六十代孫。官保定縣知縣,終於荆王府長史。是書乃承倜劄記之文。其學出於王守仁,故以鐘柝喻性,明其本空。又云:“朱晦翁中年學尚未悟,至晚年則甚悔。今人不於悟處用功,却於其悔處執迷,惑矣。”是即守仁《晚年定論》之説也。

  性理圖説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徐中撰。中字成中,鄱陽人。是目分無極、天道、性命諸類。語多陳因,無足採錄1。

  【彙訂】

  1.“語多陳因無足採錄”,殿本作“大抵皆陳因之語”。

  一書增删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俞邦時撰。邦時號敬軒,新昌人。是編名曰《一書》者,以一為本也。第一卷曰元卷,為傳四,曰一元、兩儀、三才、四象。第二卷曰副卷,為傳四,曰一天、兩地、三人、四物。第三卷曰參卷,為傳四,曰一期、兩至、三和、四時。第四卷曰輔卷,為傳二,曰河洛、律吕。總三百六十六章,以當周天之數。大意欲配張子《正蒙》、邵子《皇極經世》,而刻畫皮毛,去之轉遠。書成於隆慶丁卯,刊於萬曆癸酉,再刊於國朝康熙壬子,皆名《一書》。此本為第三刻1,乃康熙己卯吕夏音所增删,故題曰《一書增删》云。

  【彙訂】

  1.“刻”,殿本作“刊”。

  性理鈔二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楊道會撰。道會字惟宗,晉江人。隆慶戊辰進士,歷官至湖廣左布政使。是編取《性理大全》,删節繁冗。前有萬曆戊子王道顯序,稱其更定者十之一,而裁割者十之九。然去取多未得當,蓋亦書帕本耳。

  諸儒學案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劉元卿撰。元卿有《大象觀》,已著錄。是書輯周子、二程子、張子、邵子、謝良佐、楊時、羅從彥、李侗、朱子、陸九淵、楊簡、金履祥、許謙、薛瑄、胡居仁、陳獻章、羅欽順、王守仁、王艮、鄒守益、王畿、歐陽德、羅洪先、胡直、羅汝芳二十六家語錄,而益以耿定向之説。元卿,定向弟子也。其學本出於姚江1,程、朱一派特擇其近於陸氏者存之耳。

  【彙訂】

  1.“出於姚江”,殿本作“出姚江,於”。

  憲世編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唐鶴徵撰。鶴徵有《周易象義》,已著錄。是編發明心性之學,首列孔子、顏子、仲弓、子貢、曾子、子思、孟子,次列周子、二程子、張子、邵子、楊時、朱子、張栻,次列陸九淵、楊簡、薛瑄、陳獻章、王守仁、王艮、羅洪先、唐順之、羅汝芳、王時槐,各述其言行而論之。大旨主於牽朱就陸,合兩派而一之。

  羣書歸正集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林昺撰。昺號方塘,鄞縣人。隆慶中諸生。此書為昺八十四歲時作,本四十二卷。其從孫御史祖述删為十卷,其十六門則仍其故。書中皆援引舊文,斷以正理。然不過老生常談,人所共知者也。

  呻吟語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吕坤撰。坤有《四禮質疑》,已著錄1。此編上三卷為内篇,下三卷為外篇,蓋萬曆壬辰刊本也2。晚年又手自删補為《呻吟語摘》二卷3,彌為簡要。故此本附存其目焉。

  【彙訂】

  1.《總目》卷二五著錄吕坤撰《四禮疑》。

  2.萬曆壬辰為萬曆二十年(1592),此書實刊於萬曆二十一年癸巳,有是年三月自序。(鄭涵:《吕坤年譜》)

  3.“二卷”,底本作“三卷”,據《總目》卷九三《呻吟語摘》條及殿本改。

  吕子節錄四卷補遺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陳宏謀編。宏謀有《大學衍義輯要》,已著錄。此編亦《呻吟語》之節本,初刻於乾隆丙辰。後於戊午八月復得坤原書,知從前所據乃摘鈔之本,多所挂漏。因採錄初刻所遺者,復為補遺二卷。然摘鈔之本實坤所自定也1,宏謀掇拾其所棄,蓋未考也。

  【彙訂】

  1.“也”,殿本無。

  哤言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范淶撰。淶有《兩浙海防類考》,已著錄。此編隨筆劄記,亦語錄之類。前有《小引》,稱:“所著筆記二十卷,起辛巳,迄戊申,以年為次。每年有‘哤言’附其後,因錄出别為一册,凡八卷。”其後二卷起己酉,迄癸丑,蓋續所增入也1。

  【彙訂】

  1.“蓋續所增入也”,殿本作“蓋所續增也”。

  中詮六卷(安徽巡撫採進本)1

  明汪應蛟撰。應蛟有《古今彝語》,已著錄。是編皆其講學之語。起萬曆丁亥,至乙卯,凡二十年2。多詳於儒釋之辨,而於王守仁所云“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論之尤詳。以當日諸儒各立門户,應蛟欲無所偏倚,故以《中詮》為名云。

  【彙訂】

  1.“中詮”,底本作“中銓”,據明萬曆四十六年敬思堂刻本、崇禎十四年刻本《汪子中詮》六卷及殿本改。(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萬曆刻本《汪子中詮》卷一為萬曆丁亥戊子集,卷二為萬曆丁未戊申集,卷三為萬曆己酉庚戌集,卷四為辛亥壬子集,卷五為萬曆甲寅乙卯集,卷六為萬曆丙辰丁巳集。實自萬曆丁亥至萬曆丁巳,前後曆三十一年。然實止錄十二年講學之語,非三十一年中,年年皆登也。(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王門宗旨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周汝登編。汝登有《聖學宗傳》,已著錄。是編首載王守仁講學之語,並其奏疏、雜著、詩文,而以王艮、徐曰仁、錢德洪、王畿之説次焉。蓋督學陳大綬之意,而汝登編次之。書成之後,陶望齡又為校定。汝登嘗供羅汝芳像,節日必祭祀之。南都講會,拈《天泉證道》一篇相發明。又嘗作《九解》,以伸無善無惡之説。首載汝登自序云:“首稱宗者,明為千聖之嫡嗣也。數門人語附見而概系之王門者,統於宗無二旨之義也。”然姚江再傳以後,去其師之本旨益遠。汝登此編1,徒爭王學之門户,實不足以發明王學也。

  【彙訂】

  1.“此編”,殿本作“是編”。

  信古餘論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徐三重撰。三重有《餘言》,已著錄。是編乃其講學語錄。《江南通志》稱所著《庸齋日記》及此書皆可垂世範俗,然理氣性命之説幾居其半。以道之大原言之,固屬推究根本,以學者之實踐言之,又不免為枝葉矣。

  庸齋日記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1

  明徐三重撰。是書前一卷説《易》,後七卷説《四書》,皆隨意標舉,非循文箋註。蓋借經義以發揮其講學之旨耳。

  【彙訂】

  1.今存清鈔本與《兩淮商人馬裕家呈送書目》著錄皆作《庸齋日紀》。(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鄒南皋語義合編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鄒元標撰。元標字爾瞻,吉水人。萬曆丁丑進士,官至左都御史,諡忠介。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門人所輯,以講學者曰“會語”,説經者曰“解義”,故總名曰《語義合編》。元標以氣節重一時。其立首善書院,卒釀門户之爭,功不補過。其學亦源出姚江,不能一一淳實。然其人則不愧於儒者,故仍存其目於儒家焉。

  道學正宗十八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趙仲全撰,其子健校補。前列河、洛諸圖,而以古今聖賢分正宗、羽翼兩門。大旨以道德純粹、功業並隆及學術醇正者,尊為正宗,首伏羲、神農,以迄明羅欽順、羅洪先諸人。其造詣未至、見道未的、功業雖隆而所學未純者,附為羽翼,首顓頊、高辛,以迄明湛若水、吕柟諸人。其平時言論有片語涉禪寂者,皆削置弗存,持擇似乎甚嚴。然實則隨意分别,絕無義例。他姑無論,如羅洪先、羅欽順等俱列之顓頊、高辛之上,而伯夷、伊尹、子夏、子貢、子游、子路反不及楊時、胡安國,此果不易之評乎?仲全字梅峯,涇縣人,仕履未詳。健字行吾,萬曆丁丑進士,官至通政司使。是編乃其為太僕寺卿時所作,標題稱:“後學管窺不肖男”,亦可異也。

  小心齋劄記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顧憲成撰。憲成字叔時,無錫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削籍歸。起南京光祿寺少卿,移疾不赴,終於家。崇禎初,贈吏部右侍郎,諡端文。事蹟具《明史》本傳。憲成里居,與弟允成修宋楊時東林書院,偕同志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輩講學其中。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聲氣既廣,標榜日增。於是依草附木之徒,爭相趨赴,均自目為清流。門户角爭,遞相勝敗,黨禍因之而大起。恩怨糾結,輾轉報復,明遂以亡。雖憲成等主持清議,本無貽禍天下之心。而既已聚徒,則黨類衆而流品混;既已講學,則議論多而是非生。其始不過一念之好名,其究也流弊所極,遂禍延宗社。《春秋》責備賢者,憲成等不能辭其咎也。特以領袖數人,大抵風節矯矯,不愧名臣,故於是書過而存之,以示瑕瑜不掩之意云爾1。是書於萬曆戊申同安蔡獻臣始為刻版,其後刻於崑山。然兩本皆始於萬曆甲午,終於乙巳,止十二卷。此本乃其子與渟所刻,益以丙午至辛亥所記,增多四卷,卷數與《明史·藝文志》合,當為足本矣2。

  【彙訂】

  1.“故於是書過而存之,以示瑕瑜不掩之意云爾”,殿本作“尚為瑕瑜不掩云爾”。

  2.是書年各一卷,丙午至辛亥共六年,當為六卷,合前十二卷共十八卷。《明史·藝文志》正作十八卷。《江蘇採輯遺書目錄》亦作十八卷。(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顧端文公遺書三十七卷附年譜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1

  明顧憲成撰。是編為其曾孫貞觀所彙刻。首即《小心齋劄記》十八卷,次《證性編》六卷,次《東林會約》一卷,次《東林商語》二卷,次《虞山商語》三卷,次《經正堂商語》一卷,次《志矩堂商語》一卷,次《仁文商語》一卷2,次《南岳商語》一卷,次《當下繹》一卷,次《還經錄》一卷,次《自反錄》一卷。末附《年譜》四卷,則其孫樞所編,而貞觀訂補者。外别有《以俟錄》、《涇皋藏稿》、《大學重訂》、《大學質言》、《大學通考》五書,在初刻十種内者,與未刻之《桑梓錄》皆不列於是編。以卷帙頗繁,尚待續刻故也。

  【彙訂】

  1.清康熙刻《顧端文公遺書》三十七卷,附《年譜》四卷,題:“男與沐記略,孫樞初編,曾孫貞觀訂補。”光緒三年宗祠刻本同。“《年譜》一卷”疑誤。

  2.“仁文商語”,殿本作“當下商語”,誤。

  黽記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錢一本撰。一本有《像象管見》,已著錄。東林方盛之時,一本雖與顧憲成分主講席,然潛心經學,罕談朝政,不甚與天下爭是非,故亦不甚為天下所指目。是編乃其隨手劄記,取《詩》“黽勉從事”之義,故題曰《黽記》。自萬曆甲午以迄癸丑,凡二十年,意有所得,輒筆之於書。其發明性道,排斥二氏,頗為深切。其中閒有過當者,如引《學記》“求之也佛”句以闢佛,未免附會。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謂:“《曲禮》‘獻鳥者佛其首’句註,訓佛為違戾,闢佛先生得之大喜”云云。二人同時,似聞一本之論,故有此戲。雖文人輕薄之詞,亦講學者好為異説,有以召其侮也。

  聖學範圍圖無卷數(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岳元聲撰。元聲字之初,號石帆,嘉興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兵部侍郎。此書一名《範圍象教圖》。大旨以儒教統攝二氏。以易中一陽一陰之卦併入剝、復卦,為《剝復圖》以範釋;二陽二陰之卦併入坎、離卦,為《坎離圖》以範老;三陽三陰之卦併入否、泰卦,為《否泰圖》以為儒宗。其自序謂昉於孟子指點楊、墨歸儒之意。蓋宗王氏良知之學,而好為新奇者耳。

  南雍誡勗淺言一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明傅新德撰。新德字元明1,又字商盤,定襄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恪。是編乃其官南京國子監司業署祭酒時訓導諸生之文。凡誡言八條,曰淫蕩、酣酒、鬭狠2、罔利、詞訟、詭服、黨比、傲惰。勗言八條,則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也。

  【彙訂】

  1.《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五《傅文恪公集》條曰“字明甫”,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九《人物三十九·文苑四·忻州》傅新德條亦云“字明甫,定襄人”。

  2.“酣酒”,底本作“酗酒”,“鬭狠”,底本作“鬭很”,皆據民國五年《雪華館叢編》本《誡勗淺言》(一卷)目錄、正文及殿本改。

  馮子節要十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馮從吾撰。從吾有《元儒考略》,已著錄。從吾以風節著,而亦喜講學,無錫高攀龍、高邑趙南星皆稱之。時官京師,會講都城,至環聽者院宇不能容。終亦以此招謗。是編即其各地會講之語也。

  殘本文華大訓箴解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吳道南撰。道南有《河渠志》,已著錄。初,憲宗成化十八年十二月,以御製《文華大訓》二十八卷賜皇太子1。嘉靖八年,世宗御製序文頒行。道南因按其篇章,前為之序,次為之解,次為之箴,以嘉靖十四年正月表上2。此本僅存三卷,已非完書。

  【彙訂】

  1.“御製”,殿本作“御撰”。

  2.《千頃堂書目》卷十一云廖道南《文華大訓箴解》六卷。今存明嘉靖刻本《文華大訓箴解》六卷,為全本。前載廖道南《文華大訓箴解表》,云:“嘉靖十九年正月,内臣道南謹奏:為昭聖謨以崇國本事。”吳道南乃萬曆十七年進士。可知“吳道南”乃“廖道南”之誤,“以嘉靖十四年正月表上”亦誤。(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朱家濂:《讀<四庫提要>札記》;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荷薪義八卷(内府藏本)

  明方大鎮撰。大鎮字君靜,桐城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始大鎮父學漸講學桐川。大鎮追述父訓及與同社諸人問答之語,詮次成帙,名曰《荷薪》,蓋亦不忘繼述之意。其大旨在闢良知之説,於儒、釋分别辨論極詳。

  增訂論語外篇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潘士達編。士達字在聞,安吉州籍,烏程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1。是書取諸子百家所載孔子之言2,分類排纂,仿《論語》二十篇之數。以皆《論語》所不載,故曰“外篇”;以因南昌李栻舊稿而葺之,故曰“增訂”。所採既罕異聞,又《莊》、《列》寓言亦復闌入。《朱子語錄》嘗稱:“孔門弟子留下《家語》,至今作病痛”,況雜家依託之言乎?

  【彙訂】

  1.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三三選舉志進士萬曆二十年壬辰科:“潘士達,烏程人,江西右參政。”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二人物潘士達傳:“字去聞,號完朴,烏程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晉江西參政,署布政使。”光緒《烏程縣志》卷一五人物潘士達傳據《府志》、《劉志》、《高志》云:“字去聞,號完朴,安吉州籍……少雋異,年十七舉於鄉,萬曆壬辰進士,授臨江府推官……未幾授廣東提學副使,人不敢幹以私。晉江西參政,署布政使,一塵不染。”可知潘士達字“去聞”,非字“在聞”。官至參政署布政使,非僅至僉事。(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孔子”,殿本作“孔氏”。

  龍沙學錄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王在晉撰。在晉有《歷代山陵記》,已著錄1。是編輯宋儒程、朱以下及明王守仁、羅汝芳諸人之説而註釋之。大率鈔撮語錄,無所發明。其論良知格致仍以姚江為宗,特假程、朱為重耳。在晉誤國庸臣,而亦著書講學。明季風氣,觀此可以知矣。

  【彙訂】

  1.《總目》卷七七著錄王在晉撰《歷代山陵考》。

  聖學啟關臆説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龍遇奇撰。遇奇字才卿,號紫海,吉安人1。萬曆辛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編乃其巡按陝西時與諸生講學之語。分為八關,一曰迷悟,二曰濃淡,三曰剝復,四曰窮達,五曰死生,六曰聖凡,七曰内外安勉,八曰門户異同。又於八關之中别為子目,雜引諸儒語錄以證之2。雖衆説兼陳,而大旨則姚江一派也。

  【彙訂】

  1.《江西通志》卷七十九、《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陝西通志》卷五十一皆作“字紫海,永寧人”,永寧縣隸屬吉安府。(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2.“諸儒”,殿本作“諸篇”。

  經書孝語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朱鴻編。鴻字子漸,仁和人,萬曆閒諸生。是書摭《五經》、《四書》中言孝之語為一帙,而各為之發明,附錄《曾子孝實》於末。文既餖飣,論亦凡近,殊無可取。鴻嘗刻《孝經》而以此附之。今既别本單行,不可復溷於經部,姑置之“儒家類”焉。

  證人社約言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劉宗周撰。宗周有《周易古文鈔》,已著錄。宗周初以順天府尹罷歸,與陶奭齡講學王守仁祠。以“證人”名堂,此其所為條誡也。首冠以《社學檄》,題辛未三月,蓋崇禎四年所作。次為《約言》十則。次為《約戒》十則,所載凡三十條,題曰癸未秋日,為崇禎十六年。次為《社會儀》七則,不題年月。次為宗周自《書後》,而附以《答管而抑論遷改格書》。其《書後》中所稱“石梁子”者1,即奭齡之别號。奭齡字君奭,國子監祭酒望齡弟也。

  【彙訂】

  1.“《書後》中”,底本作“書中後”,據《學海類編》本此書及殿本改。

  劉子節要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惲日初編。日初號遜菴,武進人,劉宗周之門人也。宗周生平著述曰《劉子全書》。曰《儀禮經傳》,曰《古學經》,曰《家語考次》,曰《古易鈔義》,曰《讀易圖説》,曰《論語學案》,曰《曾子章句》,曰《十三子》1,曰《古小學集記》,曰《古小學通記》2,曰《孔孟合璧》,曰《五子聯珠》,曰《聖學宗要》,曰《明儒道統錄》,曰《人譜》,曰《人譜雜記》,曰《中興金鑑錄》,曰《保民要訓》,曰《鄉約小相編》3。其子汋彙而訂之,凡百餘卷。以篇帙繁富,未易盡觀,因仿《近思錄》例,分類輯錄。一道體,二論學,三致知,四存養,五克治,六家道,七出處,八治體,九治法,十居官處事,十一教人之法,十二警戒改過,十三辨别異端,十四總論聖賢。每一類為一卷,其排纂頗為不苟,然亦有一時騁辨之詞,不及詳檢而收之者。如曰“天命一日未絕則為君臣,一日既絕則為獨夫。故武王以甲子日興,若先一日癸亥,便是篡,後一日乙丑,便是失時違天”云云。此語非為臣子者所宜言。且癸亥師在商郊矣,實非甲子興師。即甲子滅紂先一日之説,亦未免過於求快。如斯之類,其去取尚未當也。

  【彙訂】

  1.“《十三子》”,底本作“《十三字》”,據殿本改。十三子乃董子、文中子、周子、程子、程叔子、張子、朱子、陸子、曹子、薛子、吳子、鬍子、王子。

  2.“曰《古小學通記》”,殿本作“《小學通記》”,誤。

  3.“鄉約小相編”,底本作“鄉學小相編”,據殿本改。(董瑒:《劉子全書鈔述》)

  宋先賢讀書法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採宋儒之説凡十二家,而朱子為多。其法始以熟經,繼以玩味,終以身體力行。明萬曆丙午,莆田訓導江震鯉序而重刊之,亦不云誰所輯也。

  諸儒要語九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王化振編。化振字宇春,滁州人。萬曆己酉舉人,官至户部主事。周汝登之門人也。是編節取諸儒語錄,編次而成。於宋則周、程、張、朱而外,取陸九淵、楊簡二人,於明則取薛瑄、羅汝芳及汝登三人而已。其宗旨則不出於姚江一派,蓋汝登本傳王氏學也。

  存古約言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吕維祺撰。維祺有《四禮約言》,已著錄。是書凡十二篇,首敦本,次閑家,次厚俗,次冠昏喪祭,次服式,次宴會,次交際,次揖讓,次柬劄。大略以《朱子家禮》為主,並採擇諸家之言為條例註釋,而以箴誡格言附於後,亦司馬氏《書儀》、吕氏《鄉約》之支流也。

  真儒一脈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吳桂森編。桂森有《周易像象述》,已著錄。是編前列《從祀四先生語錄》,薛瑄、胡居仁、陳獻章、王守仁也;後列《東林三先生語錄》,顧憲成、錢一本、高攀龍也。前有天啟丙寅桂森自序。《千頃堂書目》載桂森著述二種,《江南通志》載四種,皆無是書。殆偶然鈔錄,當時未著於世耶?

  論語逸編三十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鍾韶編。韶字牙臺,海鹽人。是編集諸書所載孔子問答之語,分三十一篇。前有其甥鄭心材序,稱其根據《六經》,節取百家。然《家語》自有全書,《禮記》列於經典,重為割裂,殊屬牀上之牀。《孔叢子》既屬偽書,《韓詩外傳》1、《説苑》、《新序》亦多依託,未可據為典要。至於承蜩、弄丸乃《莊子》寓言,而執為實事;赤虹、黄玉尤讖緯誕語,而信為古書。他若楊簡《先聖大訓》亦裒合諸書而成,乃引為出典,尤非根柢之學也。

  【彙訂】

  1.“韓”,殿本無。

  閑道錄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沈壽民撰。壽民字眉生,號耕巖,宣城人。崇禎中行保舉法,巡撫張國維以壽民應詔。甫入都,即劾楊嗣昌奪情,熊文燦撫賊,留中不報。乃移疾歸。疏中語侵阮大鋮。福王時,大鋮柄國,必欲殺之,變姓名遁蹟以免。事蹟附見《明史·田一儁傳》。是書為排斥佛老而作,故名以《閑道》。取先儒格言分條節錄,凡不惑於二氏者咸載之,以為世訓,不能無惑者亦錄以示戒。雍正戊申,其孫廷璐校刊之,復取壽民詩文、雜記等條補諸卷末1。

  【彙訂】

  1.清雍正二年甲辰沈廷璐等刻本此書作二十卷,《浙江省第六次呈送書目》及《浙江採集遺書總錄》亦著錄作二十卷。“雍正戊申”乃“雍正甲辰”之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印正稿六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張信民撰。信民,澠池人,孟化鯉之門人也。傳姚江良知之學,從游者頗衆。其門人馮奮庸等錄其平日問答議論為是書。國朝雍正丙午,澠池縣知縣王箴輿為校訂而刊之。

  衡門芹一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明辛全撰。全字復元,號天齋,絳州人。萬曆末貢生,以特薦授知府,未及赴官而卒。全為曹于汴門人,故亦喜講學。是書皆論治天下之法,分治本三綱,治具八目。三綱曰君志1、君心、君學,八目曰選賢才以轉士習2,破資格以定臣品,行限田以足民生,定里甲以防姦宄,驅游民以務本業3,正禮樂以興教化。其宗藩、軍政二目則有錄無書。自序稱:“屏伏衡門,芹曝之獻,不能自已,故名其書曰《衡門芹》。”然全意主匡救時弊,而實剿襲舊文。其限田之法於事理尤斷不可行,亦祇儒生之迂論而已。

  【彙訂】

  1.“君志”,底本作“君治”,據殿本改。北京圖書館藏明晉淑健等刻本作“君志”,其中云:“志貴弘而毅,作室者先築基,習射者先立鵲,行路者先期所止之境,何也……昔伊尹、顏淵俱布衣,有志欲為堯舜,竟與堯舜同歸……”皆論立志。(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2.“選”,殿本作“遷”,誤,據明晉淑健等刻本此書。

  3.“本業”,底本作“生業”,據明晉淑健等刻本此書及殿本改。

  經世碩畫三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明辛全撰。此書輯前代事蹟議論之有關治道者,分為二門:一曰聖典採據,皆紀明太祖至英宗五朝善政。二曰定論採據,皆宋明諸儒之説,而以北魏至唐共四條附焉。書為其門人所刊,故卷末併載全試策一首。其論取士不過調停於科目保舉之閒,别無創見。當事者遽稱其學術經濟俱於是見,殆未必然。

  思聰錄一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明賀時泰撰。時泰字叔交,一字陽亨,陳鼎《留溪外傳》作“字叔文”。以時泰之名推之,“交”字有義,“文”字誤也。江夏人。少為諸生。以聾廢,因自號曰聾人。是書為其子大學士逢聖所編,皆其講學語錄,大旨宗良知之説。

  作師編一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明賀時泰編。首列《易·蒙卦》,次列《大學·聖經》一章,次列《禮記·學記》一篇,次列《白鹿洞規》五節六十九字,次列《程董學則》一節九十一字,終以《興文會條件》兩頁有奇。皆無一字之發明,又屬天下所習見,亦何必為此鈔胥也。

  人模樣一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明賀時泰撰。是編以人身五官四體之類分目標題,往往牽强。如“元氣”一條,引唐柳公權語,是攝養之法,非學問之事。“兩肘”一條,引楊時“兩肘不離案”語;“腳”一條,引宋璟“有腳陽春”事,皆關合字面而已。其“骨頭”一條,引陳獻章“除却此心此理,渾是一包膿血裹一塊骨頭”語,亦是論心,非論骨也。不及劉宗周《人譜》遠矣。陳鼎《留溪外傳》乃稱:“一時學者俱奉此書為法則,因稱時泰為‘人模樣先生’。”蓋講學家標榜之談,不足據也。

  傳習錄論述參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王應昌編。其子錟續成之。應昌有《宗譜纂要》,已著錄。是編皆發明《傳習錄》之旨。蓋姚江之學弊於明末,至國初而攻之者彌衆1,故應昌父子力為之回護云2。

  【彙訂】

  1.“之”,殿本無。

  2.“之”,殿本無。

  留書别集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章世純撰。世純有《四書留書》,已著錄。是編《内集》一卷,分四十三篇,篇各有名,多摹仿周秦諸子。《散集》一卷,皆《内集》之緒餘,不立篇名,故謂之“散”。前有世純自序。總謂之《别集》,以有説《四書》者故也。兩書自序甚明,《明史》合為一編,殊非世純之意,今分載之。又此書《内集》、《散集》各一卷,合《四書》六卷僅得八卷,而《明史》乃作十卷。然《四書》六卷無所闕佚。《内集》列有目錄,無所散失,《散集》亦首尾完具。蓋是集初名《已未留》,亦編為二卷,周鍾序之。張煒如以刊本未善,因為編定先後,考正標題,定為此本,雖有小異,實即一書。《明史》殆以兩本並行,故合之稱十卷歟?

  己未留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章世純撰。此本前有周鍾序。其文與張煒如所編《留書别集》相出入,但次序小異,又不標篇名。煒如所謂“坊刻貿譌,零失篇目”者,蓋即此本也。

  性理綜要二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明詹淮輯,陳仁錫訂正。而前有凡例一條云:“《性理》有詹柏山、諸理齋、黄葵陽、李九我、董思白諸刻。或病其太簡略,兹刻從《大全》增益之”云云。柏山即詹淮之號,則凡例必非淮語,殆仁錫取淮原本稍增輯之。又卷首並存李廷機、詹淮及仁錫序,皆稱其所自輯,而仁錫序中亦不稱為據淮本。即其開卷數頁,已自相牴牾,則是書為庸俗坊本決矣1。書中各加標識,於可作闈試題者從〇,可作小試題者從、,可作策題者從△,並見之凡例、序中。大抵為場屋剽竊之用,於性理本旨實無所關也。淮自署新安人,仕履未詳。仁錫有《繫辭十篇書》2,已著錄。

  【彙訂】

  1.今存明嘉靖四十年歸仁齋刻本新安詹淮輯《性理集要》八卷、萬曆十八年刻本李廷機輯《性理要選》四卷。明末陳仁錫蓋因諸家選集之舊而編訂重刊,故仍題詹淮輯,並存詹淮、李廷機序。實則詹、李之書均不名《性理綜要》。(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繫辭十篇書》”,殿本作“《繫辭十篇》”,誤,《總目》卷八著錄陳仁錫撰《繫辭十篇書》十卷,今存明神默齋刻本。

  性理標題彙要二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舊本亦題明詹淮、陳仁錫同編。核檢其文,與《性理綜要》相同。蓋坊賈以原刻習見,改新名以求速售,非兩書也。

  家誡要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吳麟徵撰。麟徵字來皇,號磊齋,海鹽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亡殉難,世祖章皇帝賜諡貞肅1。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皆麟徵居官時寄訓子弟之書。其子蕃昌摘錄其語,輯為一帙,故曰《要言》2。蕃昌字仲木,劉宗周之門人也。

  【彙訂】

  1.“貞肅”,殿本作“忠節”,誤,據《明史》卷二百六十六本傳:“遂自經……贈兵部右侍郎,諡忠節。本朝賜諡貞肅。”

  2.“要言”,底本作“要語”,據殿本改。

  讀書劄記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喬可聘撰。可聘字君徵,一字聖任,寶應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是書自序謂:“始讀《王文成全書》,知有知行合一之學;又與潤山葉子、幾亭陳子互相切劘,知有居敬窮理之學;晚年讀《性理大全》、《近思錄》、《諸儒語錄》,知有理一分殊之學。”蓋可聘之學初從陸、王入,晚乃兼信程、朱,故其説出入於兩派之閒1。然生於明季,頗染佻薄之習。如其中一條云:“中庸其至矣乎,無極而太極。”又一條云:“《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終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無極而太極2。”此其詞氣,與叢林方丈掉弄機鋒何異乎!

  【彙訂】

  1.“入”,殿本無。

  2.“無極而太極”,底本作“太極而無極”,據清康熙七年刻本此書卷四原文及殿本改。

  弟經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林允昌撰。允昌有《易史象解》,已著錄。是書仿《孝經》分十八章,篇末引《詩》,亦仿《孝經》之體。大抵掇拾陳言,徒供覆瓿,又偽《忠經》之重儓矣。

  經史耨義二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林允昌撰。莆田有金石社,乃林氏宗人講肄之所。允昌集子弟月三會於其中之栖綠堂,每會講《五經》及諸史。自崇禎庚辰四月始為第一期,至十一月止1,凡二十二期,而經史義俱講畢。門人張拱宸等因輯而成編。允昌以請學為圃自題所居,故復引《禮》“講學以耨之”之語2,名之曰《耨義》。

  【彙訂】

  1.“止”,殿本無。

  2.“禮”,殿本作“禮記”。

  消閒錄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成勇編。勇字仁有,樂安人1。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南京監察御史。崇禎十一年以劾楊嗣昌逮治,戍寧波衛。福王時起為原官,不赴。披緇而終。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講學之語,皆纂輯諸儒論説而發明以己意。史稱勇“初授饒州府推官,謁鄒元標於吉水,從之受業”,故多傳其緒論云2。

  【彙訂】

  1.明代樂安縣有二:一屬江西省撫州府,一屬山東省青州府。成勇之籍貫,據雍正《山東通志》卷二八之三人物三,乃山東青州府樂安縣人,而雍正《江西通志》無此人。

  2.《明史·成勇傳》云:“天啟五年進士,授饒州府推官。謁鄒元標於吉水,師事之。”乙丑即天啟五年。雍正《山東通志》卷二八之三成勇傳云:“天啟乙丑進士……授饒州推官。至則謁鄒元標,造廬請焉。”然鄒元標卒於天啟四年,見《明史》本傳,成勇豈能於天啟五年後謁見而師事之?蓋成勇於登第入仕之前,已至吉水謁鄒,從之受業。若在為推官後,成勇職任在身,又饒州府(治鄱陽,今江西波陽縣)距吉水較遠,豈能遠至吉水長期從師,傳其緒論?《明史·成勇傳》與雍正《山東通志》誤將吉水從師,敘於登第入仕之後,館臣踵其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顏子繹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星撰。星,永城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光祿寺署丞。是編取《論》、《孟》中所載顏子事實語言釐為十則。每標題下係以四言四句,若釋家之偈。每則之下系以繹説、頌語,謂之《内篇》。又取《家語》中所載釐為八則,謂之《外篇》,取《韓詩外傳》所載十四則,謂之《繹餘》,均有繹無頌。復取諸家之論顏子者四十則,謂之《統繹》。末以陶宗儀所輯《顏子》九篇附焉,謂之《舊本》。其大旨皆入於禪。蓋自“心齋坐忘”之説倡於《莊子》,皇侃《論語義疏》遂以“屢空”為“心虚無累”,焦竑因之,顏子之學為異端所假借久矣。星當心學横決之時,又著為此書,言之加詳耳。此所謂陽儒陰釋,講學之極弊也。於理當入釋家,以所載皆顏子言行,姑附之“儒家類”,而糾正其謬焉。

  性理會通七十卷續編四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鍾人傑撰。人傑字瑞先,錢塘人。是書成於崇禎甲戌,即《性理大全》而增以明人之説。袁宏道、陳繼儒皆躋諸理學儒先之列,則其去取可知矣。

  學脈正編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李公柱編。公柱初名松,字子喬,嘉善人。崇禎庚辰進士,官歙縣知縣。是書取薛瑄、胡居仁、顧憲成、錢一本、高攀龍五人語錄,彙輯成帙,人各一卷,末各系以傳贊。蓋欲標篤實之學以抗姚江之末派1。然如曹端之學,其醇正不減薛瑄,何以又獨遺之乎?則亦意為進退而已矣。

  【彙訂】

  1.“然如曹端之學,其醇正不減薛瑄,何以又獨遺之乎?則亦意為進退而已矣”,殿本作“也”。

  道學迴瀾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1

  明王尹撰。尹字莘民,號覺齋,安福人。嘗從鄒元標、高攀龍講學於首善書院。會黨禍起,乃歸里。崇禎末,大學士陳演欲薦之,辭不就,蓋薄演之為人也。是編乃其門人所錄,大旨力闢心學,辨陽儒陰釋之誤。所取惟薛瑄、胡居仁、羅欽順、霍韜四家,而於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則反復掊擊。雖鄒元標為所信從,而於其“完養吾心到純熟處,義理自然流出”之説,亦不少假借。其持論甚正。但文繁不殺,意重語複,衍至百六十二條,未免冗蔓耳。末附《覺齋詩編》一卷,皆談理之作。又附錄李長春所作尹《傳》,其時尹尚無恙,仍未免明末標榜之習矣。

  【彙訂】

  1.“江西巡撫採進本”,殿本作“江蘇巡撫採進本”。

  西疇日鈔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顧樞撰。樞字庸菴,無錫人。天啟中舉人。顧憲成之孫,高攀龍之門人也。此書主程、朱而闢陸、王。又謂:“考亭之學得姚江而明”,又謂:“文成之學從程子來,惜矯枉過正,遂啟後來之弊”,皆不甚確。各條之下閒有其子貞觀識語,蓋刊版時所附入也。

  求仁錄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潘平格撰。平格字用徵,慈谿人。是書共分七目,曰學脈,曰格致,曰性理,曰孝悌,曰讀書,曰學問,曰篤志力行。而其立説大綱,總以吾性“渾然天地萬物一體”為求仁之宰。毛文强為作小傳,稱其少時念程、朱、王、羅之學皆不合於孔孟,因竭力參求,慚痛交迫者四十日,始得親證孔、孟之學1。然聖門大旨,惟尊德性、道問學二途。平格一概棄置,别闢門徑,則所云證孔、孟之學者,亦仍流入禪宗而已。文强乃謂其功不在孟子下,何其傎歟!

  【彙訂】

  1.清康熙五十六年毛文强等刻本《潘子求仁錄輯要》十卷,據書前毛文强《潘先生傳》,“先生姓潘,諱平格,字用微……二十歲,從事於程朱之學……越五年,又從事於王羅之學,後又從事於老莊之學者半載,禪學者二年。因念程朱、王羅之學,既不合於孔孟,而二氏之學,益不合於孔孟,竭力參求,慚痛交迫者四十日如一日……是時蓋三十八歲冬十月也。”則不得謂“少時”。

  卓菴心書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張自勳撰。自勳有《綱目續麟》,已著錄。其論學以求放心為本。謂陽明言良知,是偶有所見,故從此推出,遂主張立説不若言正心,尤為探本窮源之論。然自勳之學實沿陽明之餘波,觀其自跋可見。故書中於象山、白沙、甘泉、龍溪之説多所採掇也1。

  【彙訂】

  1.“也”,殿本作“焉”。

  罍菴雜述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讀易略記》,已著錄。兹編則隨其所偶得,雜書成帙,每喜以數言理。蓋其學本出黄道周也。

  孔子遺語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皆裒集羣書所引孔子之言。觀其“孔子卜得賁”一條,自記云:“已見《漆雕氏》,第與此少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一條,自記云:“已刻,再查”。“魯哀公使人穿井”一條,自記云:“已見《集語》卷五1”。蓋欲補宋薛據《孔子集語》之遺,而尚未成。書中引楊慎《丹鉛錄》,則近代人也。

  【彙訂】

  1.“卷五”,殿本作“五卷”。薛據《孔子集語》僅二卷,此條見於卷上。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