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七七 史部三十三


  卷七七 史部三十三

  地理類存目六

  大滌洞天記三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舊本題元鄧牧撰。案,牧以宋人入元,不仕而卒。據陶潛書晉之例,當仍題宋人,今特據舊本所題書之。核其書,即牧所撰《洞霄圖志》内宫觀、山水、洞府、古蹟、碑記五門,而删其“人物”。每門又頗有刊削,不皆全文。卷首吳全節、沈多福二序亦同。惟增入洪武三十一年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一序,稱:“今年春,某宫道士某持宫志請序,將廣於梓。”蓋明初道流重刻時,妄以其意删節之而改其名也。

  西嶽神祠事錄七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孫仁編。仁,貴池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户部右侍郎。是書乃其官西安府知府時作1,以記西嶽神祠之事。所錄文章具載首尾年月、撰人姓名,較張維新《華嶽全集》所載,頗為完整有體。其中《延熹華山廟碑》一篇,則剝泐已甚,非復洪氏《隸釋》之舊矣。

  【彙訂】1.殿本無“西安”下“府”字。

  石湖志略一卷文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盧襄撰。襄字師陳,吳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石湖在蘇州府城西南。宋范成大為執政時,有别墅在湖上,孝宗御書“石湖”二字以賜,其名始顯。盧氏世居於此,襄乃述其山川、古蹟為《志略》1,又集諸人題咏為《文略》。然此書為范氏别業而作,自應以是一地為主,與州郡輿記為例各殊。襄乃兼及人物,多至二十有一人2。匪獨詞涉夸張,抑亦體傷泛濫矣。

  【彙訂】1.明嘉靖八年刻本《石湖志略》十個門目依次是本志第一,流行第二,諸山第三,古蹟第四,靈稟第五,物產第六,靈棲第七,梵宇第八,書院第九,遊覽第十,非僅山川、古蹟二目。

  2.《靈稟第五》云:“石湖人物宋以前無所考,見於宋吾得三人焉”,即范成大、莫子文、盧瑢。“元季國初之閒得一十有六人”,即盧廷瑞、盧守仁、薛某、袁黼、袁黻、顧諒、金某、莫諟、莫子禮、莫子轅、陳堯道、朱應辰、吳文泰、張璹、王行、李鼎。“正統以後三人”,即莫震、莫旦、盧雍。合計可得人物二十二人。(崔廣社:《<四庫全書總目·石湖志略文略>辨證》)

  石鼓書院志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周詔撰。案,是時有二周詔。一為延津人,嘉靖庚戌進士,見《太學題名碑》。一即此周詔,號臺山,富順人,嘉靖癸巳官衡州府知府。石鼓書院在衡州府治北石鼓山。宋景祐閒,允集賢校理劉沆之請,賜額置田,與睢陽、嶽麓、白鹿號為四大書院,講學家喜稱道之。詔官於衡州,因剿取舊志,稍增損以為此編。首地理,次室宇,次人物,次詞翰1,而附錄文移於末。潦草漏略,殊無義例,蓋書帕本也。

  【彙訂】1.“詞翰”,底本作“祠翰”,據殿本改。

  淨慈寺志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釋大壑撰。大壑字元津,杭州淨慈寺僧。案,淨慈寺在杭州城西南屏山,舊無志,大壑始創修之。其書分形勝、建置、法嗣、檀護、著述、僧制、靈異七門。自序稱:“斷碣磨崖,冥蒐必錄,蓋二十載而始成”,其用力亦勤矣。

  徑山集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釋宗淨撰。宗淨始末未詳。徑山在臨安縣天目山東北,唐代宗時,僧法欽始造寺。是書上卷記寺之建置,中卷記禪宗,下卷載藝文。原刻校讎不精,僧方一序謂其“魯魚亥豕疊出,為白璧蠅玷”云。

  白鷺洲書院志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甘雨撰。雨有《古今韻分註撮要》,已著錄。初,宋淳祐辛丑,江萬里知吉州,建書院於白鷺洲。洲在二水之中,故借李白詩“二水中分白鷺洲”句以名之,非金陵之白鷺洲也。時宋理宗方重道學,為賜額立山長,嗣後遂相承為古蹟。萬曆辛卯,黄梅汪可受為吉安府知府,又重修之。雨因撰是志,分沿革、建置、教職、祀典、儲贍、名宦、人物、公移、賢勞、義助、紀述、書籍、生祠記十三門。生祠記者,即可受生祠也。至别立為一門,此其作志之意不在書院矣。

  歷代山陵考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在晉撰。在晉字明初,太倉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事蹟附見《明史·王洽傳》。是書僅從《一統志》鈔撮而成,無所考證。況既名“山陵”,而趙宣子、孟嘗君輩遺冢亦列其閒,尤非體也。

  方廣巖志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謝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錄。方廣巖在永福縣東。宋給事中黄非熊嘗讀書山中,作《十咏》以紀其勝。肇淛時為工部郎,奉使過家,遊於是巖,因輯此《志》1。前為義例一條2,作《本紀》以志方廣3,作《外紀》以志旁近巖壑4,作《别紀》以志方外,作《文紀》、《詩紀》以輯前人之作。然《本紀》之名,史家以載帝王事蹟,用之山水,殊乖體例。《别紀》信志寧之託生三元、德涵之麗刑地獄,佛氏之説,儒者所不道。《詩紀》末有國朝人所作,則雍正中江績重修是書所附入也。

  【彙訂】1.殿本“輯”下有“為”字。

  2.“前為義例一條”,殿本作“前有義例”。

  3.殿本“作”上有“稱”字。

  4.殿本“近”下有“之”字。

  石鼓書院志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安仁撰。安仁字裕居,遷安人。萬曆中官衡州府知府。是編因周詔舊志重修,分上、下部。上部紀地理、室宇、人物、名宦,下部載藝文。採據較詔《志》為詳。

  關中陵墓志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祁光宗撰。光宗後更名伯裕,滑縣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乃光宗督學陝西時,於歷代陵墓詳加考證,各為之圖而系之以説。其距諸州縣城方隅道里,皆備志之。亦《皇覽·聖賢冢墓記》之流也。

  金陵梵刹志五十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葛寅亮撰。寅亮有《四書湖南講》,已著錄。是書志金陵梵刹,依僧錄分,攝以靈谷、天界、報恩三大寺統,次大寺五,中寺三十有二,小寺百有二十。其餘廢寺,别為一編。卷首冠以《御製》、《欽錄》二集。《御製》者,太祖之詩文;《欽錄》者,沿革之案牘也。末附以《南藏目錄》及諸經1、租額、公費、僧規、公產諸條例。其餘皆略如志乘之體,編次頗傷蕪雜。

  【彙訂】1.據明萬曆三十五年南京僧錄司刻本此書卷四十九附錄《請經條例》,“諸經”乃“請經”之誤。

  徑山志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宋奎光撰。奎光字培巖,萬曆壬子舉人,官餘杭縣教諭。是編蓋增補宗淨舊志而成,分開山諸祖及制敕、詩文、名勝、古蹟、土產諸門,殊多猥瑣。蓋一山一寺,地本偏隅,宗淨《志》已具梗概。奎光必從而恢張之,其冗沓宜矣。

  延壽寺紀略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1

  明釋圓復撰。圓復字休遠,鄞縣人,與屠隆同時。延壽寺在鄞縣南三里,舊號保恩院,宋祥符閒改為延壽寺2。是書詳述知禮禪師本末及宋相曾公亮置買莊田舊事,他無所載。蓋自備古刹之典故而已。

  【彙訂】1.北宋真宗前後高僧知禮所住為明州延慶寺,《兩淮商人馬裕家呈送書目》著錄“《延慶寺紀略》一卷,明釋圓復,一本。”(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改為延壽寺”,殿本作“改今名”。

  禹門寺志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戴英撰。英字上慎,宜興人。崇禎甲戌進士。禹門寺在宜興之龍池山。是編前志山寺僧侶,後紀碑銘、序記、詩文,多未雅馴。

  鄧尉聖恩寺志十八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周永年撰。永年字安期,吳江人。鄧尉故有《沈津志》,兹編乃踵而增之。凡梵宇、名釋、序記、語錄,無不備載。大約於寺之建置本末尤為詳悉,故以《聖恩寺志》為名。書成於崇禎十五年,而中有康熙中碑刻及宋犖、徐秉義詩文。蓋後人所續入也。

  天童寺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明撰。明不知何許人。天童寺在鄞縣東六十里。晉永康閒,義興禪師居此山,有童子來供薪水,久之辭去,自稱太白星。因是山名太白,寺名天童。兹編敍述形勝,綴以藝文。前序無姓名,疑即明所自作。中稱撰為七卷,今止兩卷,似尚非完帙也。

  南溪書院志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葉廷祥、郭以隆、紀延譽、陳翹卿同撰1。廷祥官尤溪縣知縣。以隆稱“署縣事”,疑為丞簿之類。延譽、翹卿則尤溪教諭、訓導也,其里貫均未詳。南溪者,朱子之父松作尉尤溪,實生朱子於其地。理宗嘉熙初,尤溪令李修以時方崇尚道學,人爭攀附,遂於其地建二朱先生祠,即書院所自昉也。《志》中載書院額為帝?德祐元年所賜。而李韶所作《記》在嘉熙改元之歲,已稱南溪書院。則初建時已有此名2,但賜額在後耳。其書僅紀書院之蹟,所附詩文,多不雅馴3。延譽之序以朱松、朱子及宋理宗皆跳行别書,使君臣相並。則欲尊朱子而不知所以尊,悖謬甚矣。

  【彙訂】1.據明萬曆刻天啟重修本此書卷前“《重修南溪書院志》姓氏”,“紀延譽”乃“紀廷譽”之誤。

  2.殿本“名”下有“矣”字。

  3.殿本“多”上有“亦”字。

  破山興福寺志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嘉燧撰。嘉燧字孟陽,休寧人。崇禎末布衣。《明史·文苑傳》附載《唐時升傳》末。常熟縣西北十里有破山,其麓有寺曰興福,乃齊、梁閒所建。是書一卷、二卷記山中古蹟,而詩文附焉。三卷志建置,四卷志禪宗。序次雅潔,為山志中差善之本1。

  【彙訂】1.“中”,殿本無。

  靈隱寺志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孫治撰,徐增重編。治字宇臺,仁和人。增字子能,吳縣人。其書因明萬曆中昌黎白珩之《志》,稍增損之。體例與他志略同1。惟以宦遊寄寓之人概收之《人物》一門,則事涉創造,於義未安。

  【彙訂】1.據清康熙刻本釋戒顯序,此書乃徐增因孫治稾删訂而成,並非孫治因白珩《志》增損而成。(李一氓:《清康熙本靈隱寺志》)

  滄浪小志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宋犖撰。犖字牧仲,號漫堂,商邱人。由廕生官至吏部尚書。是編乃犖為江蘇巡撫時,得宋蘇舜欽滄浪亭舊址,重為修葺。因蒐輯前人傳記、詩文,而附以所作記一篇,詩一首,及尤侗、范承勳詩各一首,共為一集1。當時頗稱其好事。然其所採多為舜欽而作,與亭無涉。又南禪寺雖附近亭旁,而實非當日之故址。一概泛載,亦未免稍失斷限矣。

  【彙訂】1.書中收宋犖詩十一首,《重修滄浪亭記》一篇,尤侗詩十五首,陳廷敬詩二首,王士禛詩三首,及朱彝尊、范承勳等人的詩賦。(王樹林:《宋犖雜著雜編考》)

  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郎遂撰。遂字趙客,號西樵子,池州人。按,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遊》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猶之楊柳岸、蘆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滯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會古蹟,以夸飾土風。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勝、建置及人物、藝文集為是編。蓋亦志乘之結習也。至於併郎氏族系亦附錄其中1,則併非志乘體矣。

  【彙訂】1.“並”,殿本無。

  二樓小志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程元愈撰,汪越、沈廷璐又補葺之。與佟賦偉《二樓紀略》一書相為表裏,皆記寧國府南、北樓事。北樓即謝朓之高齋,南樓即文昌臺,明嘉靖中知府朱大器所建也。賦偉書旁涉他事,殊為龐雜。此輯錄歷代題詠1,并記南樓建造始末2,差為有緒。越有《讀史記十表》,已著錄。元愈字偕柳,廷璐字元佩,皆寧國人。

  【彙訂】1.殿本“此”下有“則”字。

  2.殿本“始”上有“之”字。

  青原志略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僧大然撰,施閏章補輯。大然始末未詳。閏章字尚白,號愚山,宣城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議。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讀。青原為吉州名勝,自唐行思禪師開山説法以後,遂為巨刹。至明王守仁、羅洪先、歐陽德諸人於此講學,故第三卷特立“書院”一門,略記當時問對之語。而其所採錄皆理之近於禪宗者1,則緇流援儒入墨,借以自張其教也。

  【彙訂】1.“其”,殿本無。

  崇恩志略七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僧智藏撰。智藏字竺堂,安福人。崇恩寺在廬陵,創自吳赤烏中,屢經廢興。康熙丙午,智藏重修之,因輯是書。一卷山水道場及歷代住持上堂語錄,二卷記、疏,三卷詩、對聯,四卷序,五卷啟、書,六卷雜著、法語,七卷法產。大旨在張惶佛教,以外護為至榮1。體例蕪雜之甚2。

  【彙訂】1.殿本此句下有“殊不類出世人語”七字。

  2.殿本“蕪”上有“亦”字。

  江心志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釋元奇撰。江心寺在温州府北永嘉江中,即謝靈運詩所謂“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者也。宋高宗嘗幸其地,稱為名勝。明釋成斌、郡人王暘谷始創為之志1。元奇因舊本重加編輯。凡紀蹟一卷,敕書一卷,藝文八卷,世系、雜記二卷。

  【彙訂】1.“王暘谷”,底本作“王晹谷”,疑誤,參殿本改。《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陳乃乾:《讀<四庫全書總目>條記》)

  白鹿書院志十六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廖文英撰。文英有《正字通》,已著錄。初,唐李渤與其兄涉讀書廬山,蓄一白鹿甚馴,因名白鹿洞。宋初置書院於五老峯下。朱子守南康軍,援嶽麓書院例,疏請敕額,遂為四大書院之一。康熙中,文英為南康知府,因即舊志修輯,以成是書。意求繁富,頗失翦裁。

  靈谷寺志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吳云撰。云號舫翁,安福人。靈谷寺在江寧鍾山之左,明太祖遷梁寶誌塔於此,改賜今名,而號其山曰紫金。舊有景泰閒僧潔菴、嘉靖閒黄河二《志》。康熙庚辰,云重輯為是編。前有云自序及寺僧寂曙所紀修輯緣起。凡分二十四類,其門目皆因明志之舊,僅略為删補耳。

  白鹿書院志十九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德琦撰。德琦有《廬山志》,已著錄。康熙甲午,德琦為星子縣知縣,因取廖文英原志重加訂正。分類凡十,曰形勝,曰興復,曰沿革,曰先獻,曰主洞,曰學規,曰書籍,曰藝文,曰祀典,曰田賦。形勝等七門,皆因舊志,興復、主洞、書籍三門,則德琦所增也。

  通元〔玄〕觀志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陳琰撰。陳琰有《春秋三傳同異考》,已著錄1。通元觀在錢塘縣。宋紹興中,劉鹿泉請於高宗,建為修真之所。嘉靖中,姜南始志之。陳琰以姜《志》未備,更為此書。

  【彙訂】1.書名當作《春秋三傳異同考》,説詳卷三一《春秋三傳同異考》條注。

  孔宅志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諸紹禹撰。紹禹,松江人。青浦縣治之北,地名孔宅。舊有孔子廟,相傳隋末孔子三十四代裔孫蘇州刺史禎僑寓於吳,乃立家廟,并葬先聖衣冠於此。後漸湮廢。明陸應陽重修之,始述為《孔廟記》,陳功又作《續記》。康熙中,紹禹增删舊本,以成是編1。案禎生於隋代,不應尚存先聖衣冠。即有之,亦不應攜至吳中。且隋時郡縣並無蘇州之名。其説殊未可盡信也2。

  【彙訂】1.此書作者應為諸嗣郢。(喬治忠:《孔宅志》其書以及相關的歷史問題——日本現藏孤本《孔宅志》發覆)

  2.《隋書·地理志》:“陳置吳州,平陳改曰蘇州,大業初復曰吳州。”《元和郡縣志》卷二五《蘇州》條云:“隋開皇九年平陳,改為蘇州,因姑蘇山為名。”(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丹霞洞天志十七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蕭韻撰。韻字明彝,南城人。康熙中舉人。明萬曆中,建昌府知府鄔齊云嘗屬郡人左宗郢為《麻姑山志》,久而版燬。康熙中,湖東道羅森復令韻增補成之1。首系以圖,次列考、表、志、記諸目,而於題咏詞賦為尤詳。

  【彙訂】1.清初刻本此書前有江西湖東觀察使今升陝西督糧道左參政約齋羅森序,雍正《陝西通志》卷二三職官四督理糧儲道載羅森順治十六年以參議任。則其作序、付梓當在順治十六年之前。書中“玄”字不避諱,卷一王弁所繪麻姑像署“己亥仲春月”,即順治十六年。(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武林志餘三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暘撰。暘字東榑,號滌岑,錢塘人。是書蒐輯武林諸名勝,於道觀、祠廟、名賢、古蹟紀載尤詳。其末一卷附錄方物,亦頗有考訂。名“志餘”者,欲以補前志所未備也。然採摭頗富而體例未精,往往失之冗雜。所錄近人題詠,亦殊少别裁。

  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高嵀1、高嶐、高廷珍、高陛、許獻同撰。嵀等四人皆高攀龍之裔,獻亦攀龍同縣人也。其書分建置、院規、會語、祀典、列傳、公移、文翰、典守、著述、軼事十門。意在博蒐廣採,而體例冗雜頗甚。所附諸人,又多牽附。不特孫承澤濫廁其閒,即宋犖平生亦僅刻意於文章,未嘗聞其講學也2。

  【彙訂】1.“高嵀”,殿本作“高”,下同,誤,參清雍正十一年刻本題名。

  2.“又多牽附”至“未嘗聞其講學也”,殿本作“又多冒濫。至孫承澤亦廁其閒”。

  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厲鶚撰。鶚有《遼史拾遺》,已著錄。是編成於乾隆甲子。以靈隱舊志脱漏尚多,且聖祖仁皇帝省方南幸,駐蹕山中,賜名云林寺,不宜仍用舊名。故因前志而增輯之。首紀宸恩,次山水,次禪祖,次法語,次檀越人物,次藝文詩詠,而以遺事、雜記終焉。

  宋東京考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周城撰。城號石匏,嘉興人。是書前有雍正辛亥王珻序,稱城“客大梁三載,隨境討蒐,以成此書”。其凡例有云:“建隆以前,東京非宋;靖康而後,宋不東京。”蓋專紀汴都一百七十年之遺蹟而作也。每條皆援引舊書,列其原文,蓋仿朱彝尊《日下舊聞》之體。然多引類書,其博贍殊不及彝尊。又多載雜事,務盈卷帙。如所引《宋稗類鈔》“二近侍爭辨貴賤由天”一事,因首有“仁宗御便殿”一語,遂列之“宫殿”類中1。然則一代帝王,何事不在宫殿内,豈勝載乎?他如造字臺、吹臺、繁臺,卷中所引各書皆謂一臺而數名。乃於繁臺則併入吹臺,又别立造字臺名之類。多彼此牴牾,無所考證。其精核亦不及彝尊也2。

  【彙訂】1.據清乾隆六有堂刻本此書,此條在卷二“宫城”類中。

  2.此書絕大部分因襲明李濂《汴京遺蹟志》,改竄處亦多粗疏紕謬。(崔文印:清周城《宋東京考》辨析)

  鵝湖講學會編十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鄭之僑撰。之僑,字東里,潮陽人。乾隆丁巳進士,官至寶慶府知府。鵝湖為朱、陸講學之所,今其地屬鉛山。之僑官鉛山知縣時,因作是編。首卷為之僑所作圖、傳、贊、考。二卷至八卷皆四賢問答諸書及學規條約講義。九卷為之僑及雷鋐所立條約。十卷、十一卷皆自宋迄今詩文之有關於鵝湖者,而之僑所作亦並錄焉。十二卷則之僑所作《鵝湖書田志》也。書中大旨多調停朱、陸之異同。其意蓋欲附於講學,然實則惟以書院為主。故題詠名勝諸作亦皆收錄,今仍附之地理類焉。

  右地理類“古蹟”之屬,三十七部,三百七十卷1,皆附存目。

  【彙訂】1.“三百七十卷”,殿本作“三百七十二卷”,誤。

  豫章今古記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考《隋書·經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記》一卷,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又云:“次宗作《豫章古今志》”。是編首引次宗語,末云次宗於元嘉六年撰《豫章記》,則必非雷書。觀所紀至唐而止,有“皇唐”、“大唐”之語,似為唐人之作矣。書分郡記、寶瑞記、寺觀記、鬼神記、變化記、神祠記、山石記、冢墓記、翹俊記等九部,記載寥寥,絕無體例。疑依託者雜鈔成之也1。

  【彙訂】1.《説郛》本凡分十四部,多城闕、泉池井、水沙、津濟、術藝五部,當即《崇文總目》所載徐廙《豫章記》三卷節本。(昌彼得:《説郛考》)

  西湖繁勝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西湖老人撰,不著名氏。考書中所言,蓋南宋人作也。宋自和議既成之後,不復留意於中原。士大夫但知流連歌舞,笑傲湖山。故是書所述大抵嬉遊之事,以繁華靡麗相誇。蓋亦耐得翁《都城紀勝》之類,而瑣屑又甚焉。

  廬陽客記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楊循吉撰。循吉有《蘇州府纂修識略》,已著錄。正德元年,循吉同年進士西充馬金為廬州守,請循吉修郡志,以議不合歸。後二年1,因採其風土大概,述為此編。凡十一目,簡潔古峭,頗有結構。蓋借此以馳騁其筆力。然漏略太甚,不足以備考證也。

  【彙訂】1.“年”,殿本作“月”,誤,明楊可刻本此書有正德三年夏五月楊循吉序,後有楊氏識語云:“右書正德元年太守馬汝礪來請撰郡志,客其地凡四月,竟以議不可合而歸。又明年始發舊稾作是書於家”。

  蜀都雜鈔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此乃深為四川左布政使時所錄蜀中山川古蹟。其論峨眉山當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紐為《元和志》之誤,頗為有識。其他亦多隨筆劄記之文1。

  【彙訂】1.“亦”,殿本作“則”。

  閩部疏無卷數(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傳》,已著錄。是書記閩中諸郡風土、歲時及山川、鳥獸、草木之屬,亦地志之支流。蓋世懋曾官福建提學副使,記其身所閱歷者也。

  淞故述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楊樞撰。樞字運之,自稱細林山人,華亭人。嘉靖戊子舉人,官至江西臨江府同知。是書乃所述松江一郡遺聞軼事,以補志乘之闕略者。松江本以吳淞江得名,明初因地多水災,故去水旁以禳之。此書標目,則猶仍其本名也。書中於地理、人物、行誼、藝能、文字、題詠以及詼諧、瑣屑之事,無不備載。其《藝文籍》用宋孝王《關東風俗傳》例,載陸績《渾天圖》以下凡百餘種1,悉其鄉人著作,可為徵文考獻之資。至於元楊維禎之名,或從“木”或從“示”,諸書參差不一。樞以歲月求之,謂字本從“木”。入明後以諸王有諱“楨”者,始改從“示”。其言殊臆測無據。又李至剛在永樂時,以善於附會深蒙傾險之識。而樞信《明一統志》之虚詞,反目以德量寬宏,惜《松江舊志》略而不載。亦未免涉回護鄉曲之私也。

  【彙訂】1.“陸績”,底本作“陸續”,據殿本改。《藝海珠塵》本此書《藝文籍》首載《渾天圖》:“漢鬱林太守陸績著”。

  秦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1

  明沈思孝撰。思孝字繼山,嘉興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多載陝西諸郡形勝風土,閒引經史諸書為證。其論復河套事,極以曾銑之議為非,未免有所回護云。

  【彙訂】1.此書係偽書,説詳卷七七《楚書》條注。

  晉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1

  明沈思孝撰。所載多邊障形勝及防守扼要之處。其田賦、鹽課諸條,與《明會典》亦略有同異。至敘黄河所經州縣及太原晉祠,則大抵習見之文,無足以資考證2。

  【彙訂】1.此書係偽書,説詳卷七七《楚書》條注。

  2.“無足以資考證”,殿本無。

  長溪瑣語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謝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錄。長溪,今之福寧府。是書雜載山川名勝及人物故事,閒及神怪,蓋亦志乘之支流也。

  滇南雜記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明許伯衡撰。伯衡號聽菴,崑山人。萬曆庚子舉人,官晉寧州知州,兼攝昆陽州事。伯衡嘗輯《晉寧志》,復雜採滇事為此書。體例與輿記略同。惟不列仕宦、人物、姓名、坊巷、公署之類及雜事,各自標目,為小異耳。大抵略於古蹟而詳於時事,故下卷自《丁產》以下所載公牘為最詳。自序謂:“於滇事無損益,而要不為游談”,其大旨可見矣。

  西事珥八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魏濬撰。濬有《易義古象通》,已著錄。是書蓋其官粵西時所作,一卷多言山川地理,二卷多言風土,三卷多言時政,四卷、五卷多言故事及人物,六卷多言物產,七卷多言仙釋神怪,八卷多言制馭苗蠻之始末。雖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編次,固地志之類,但不列門目耳。其考訂頗不苟,敍述亦為雅潔,無説部沓雜之習。然如載舒宏〔弘〕志轉生之類,稍涉荒唐。明惠帝、程濟諸事,亦相沿譌謬也。

  泉南雜志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懋仁撰。懋仁字無功,嘉興人。官泉州府經歷。《浙江通志》稱其“不以簿書廢鉛槧,記泉南事多故牒所未備”,即是書也。其所載山川、古蹟、禽魚、花木以及郡縣事實,頗為詳具。中如“淳化帖”、“尼無著”等一兩條,亦稍有考證。其“官山”一條破閩俗葬地之説,持論亦正。下卷則多記其在泉所施設之事1,皆得諸身歷者。然如泉人之官嘉興及嘉興人之官泉者2,俱縷列姓名,即簿尉亦並載之,此非天下之通例。懋仁以嘉興人而宦泉州3,故兩地互記耳。使修地志者人人皆援此例,則罄南山之竹不足供其私載矣。凡著一書,先存一厚其鄉人之心,皆至薄之見也。

  【彙訂】1.“之事”,殿本無。

  2.二“官”字,殿本皆作“宦”。

  3.“泉州”,底本作“泉川”,據殿本改。

  閩中考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陳鳴鶴撰。鳴鶴有《東越文苑》,已著錄。是書所考皆福州府境山川古蹟。稱:“得唐人《閩中記》於長樂農家,得宋人《三山志》於徐??。參以聞見,訂志乘之舛譌。”其考證舊事,如東冶非東治,泉山非泉州清源山,而越山、冶山皆泉之支麓,冶縣非東甌,鑪峯石在南嶼不在旗山,舊志本明,新志誤删其文,因誤移其地,亦頗精核。惟後幅多採小説怪事及僧家語錄,未免傷於蕪雜。

  兩河觀風便覽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中有稱萬曆二十年者,而所列“宗藩”一門尚無福府,則神宗中年之書也。分十門,一曰圖考,二曰封域,三曰官秩,四曰宗藩,五曰賦役雜差,六曰户口,七曰河防,八曰驛傳,九曰儲積,十曰兵防。大抵鈔撮案牘為之,而於河南掌故一一具詳。較地志諸書羅列山川、侈陳人物、濫載藝文者,較為近實。特其大者多見於史,而小者亦備載於《通志》1,不免為已陳之故牘耳。

  【彙訂】1.“者”,殿本無。

  增補武林舊事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朱廷煥撰。廷煥字中白,單縣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工部主事。初,宋末周密嘗錄南渡後百二十年典故及風俗游宴之盛,為《武林舊事》。廷煥於崇禎閒司榷杭州,復採《西湖志》、《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輟耕錄》及密所著《癸辛雜志》諸書,補綴其闕,以成是編。密書十卷,此增補反為八卷者,密書别有一六卷之本,廷煥據以推廣也。自序謂增補數十則。今案所增凡睿藻、恩澤、開罏、故都宫殿、湖產、災異六門,共補一百五十四則,與序不符。殆序文字誤耶?其中《湖產》一門,既非宋代所獨有,與斷限之例殊乖。其《災異》一門2,亦非土俗民風、朝章國典,泛濫尤甚。均非密著書之本意,殊屬駢枝。明人點竄古書,多不解前人義例,動輒破壞其體裁,往往似此也。

  【彙訂】1.此書《總目》入存目,然《四庫全書》收入史部地理類三。(何槐昌:《<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校正選輯》)

  2.“其”,殿本無。

  帝京景物略八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劉侗、于奕正同撰1。侗字同人,麻城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吳縣知縣。奕正字司直,宛平人。崇禎中諸生2。是編詳載北京景物。奕正摭求事蹟,而侗排纂成文。以京師東西南北各分城内、城外,而西山及畿輔併載焉。所列目凡一百二十有九.每篇之末,各繫以詩,採摭頗疏。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譏其不考《薩都拉集》,失載安祿山、史思明所造雙塔事,考據亦多不精確。其為朱彝尊《日下舊聞》所駁正者,尤不一而足。其割裂“藝元”二字為塑工姓名一條,殆足資笑噱。又侗本楚人,多染竟陵之習,其文皆幺弦側調,惟以纖詭相矜。至如“太學石鼓”一條,舍石鼓而頌太學,殊傷冗濫。又首善書院近在同時,泛敘講學,何關景物,於體例亦頗有乖。所附諸詩,尤為猥雜。方今奉命重輯《日下舊聞》,考古證今,務求傳信。朱彝尊之所撰且為大輅之椎輪。侗等弔詭之詞,益可為覆瓿用矣。

  【彙訂】1.據劉侗序、于奕正略例、民國《麻城縣志》卷九《耆舊志·文學》、《湖北通志》卷一三六《人物志》十四,參與此書編纂者尚有劉侗的同鄉周損。(王燦熾:《燕都古籍考》;楊洪升:《<四庫全書總目>補正六則》)

  2.“崇禎中諸生”,殿本無。王崇簡《青箱堂文集》卷八《都門三子傳》載于奕正為崇禎中諸生。(王燦熾:《燕都古籍考》)

  山左筆談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黄淳耀撰。淳耀字蘊生,號陶菴,嘉定人。崇禎癸未進士。南都破後,殉節死。事蹟具《明史·儒林傳》。是編所紀皆山東風土、形勢、山川、古蹟及海運、備倭諸事宜。徵引拉雜,殊鮮倫理。案,淳耀生平未嘗遊山東,所著《陶菴集》内亦無此書名。此本見曹溶《學海類編》中,疑亦出偽託也。

  楚書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陶晉楧撰。晉楧字若楧,秀水人1。崇禎閒嘗侍親官楚,因雜記其山水物產2,閒及古蹟。然考證殊多疏漏,如辨《岣嶁碑》信楊慎所錄者為真本,則其他可知矣。

  【彙訂】1.康熙《秀水縣志》卷四“封蔭”表載:“陶晉楧,耀父,封文林郎。”列於“皇清”欄,則其人清初尚存。

  2.“其”,底本作“湖南”,據殿本改。明代只有湖廣,未分湖南、湖北,既名為楚書,自必兼記兩湖。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李卓吾”條引陶晉楧《楚書》“蘄黄之閒”云云,即記湖北之地。然此文與明王士性《廣志繹》卷四一段全同。此書與《秦錄》、《晉錄》始見於《學海類編》,為書賈牟利託名之偽書。其所以偽託沈、陶二人者,因二人皆秀水人,與《學海類編》編者曹溶、陶越為同鄉,或竟是其戚友,刊偽書以沽名也。《楚書》實際全部抄襲王士性書,《秦錄》、《晉錄》亦大半抄自《廣志繹》卷三。(張勳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之<楚書>、<秦錄>、<晉錄>辯證——兼論中華書局點校本<廣志繹>的點校》;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山東考古錄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舊本題國朝顧炎武撰,載吳震方《説鈴》中。然《説鈴》載炎武書四種,其三皆雜剽《日知錄》,而此書之文獨《日知錄》所不載1。末題“辛丑臘望日庚申,是日立春”字,蓋作於順治十八年。考王士禎《居易錄》記炎武嘗預修《山東通志》。或是時所遺稾本,亦未可知也2。

  【彙訂】1.《山東考古錄》共四十六條,其中十七條與《日知錄》卷二十五、卷三十一的内容相同或相似,可視為《日知錄》的部分初稾。

  2.顧炎武《又與顏修來手劄》(載《顧亭林詩文集》之《亭林佚文輯補》)云:“弟今年寓蹟,半在歷下,半在章丘,而修志之局,郡邑之書頗備,弟得藉以成其《山東肇域記》,若貴省之志,山川古蹟稍為刊改。”隻字未提《山東考古錄》。(陳美慧、吳澍時:《<山東考古錄>與<日知錄>之關係考述》)

  京東考古錄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舊本題國朝顧炎武撰,載吳震方《説鈴》中。其文皆見炎武所撰《日知錄》及《昌平山水記》。殆震方剿取别行,偽立此名也。

  譎觚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顧炎武撰。時有樂安李煥章偽稱與炎武書,駁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書以辨之。其論孟嘗君之封於薛及臨淄之非營邱〔丘〕諸條,皆與地理之學有所補正。

  天府廣記四十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是書以京畿事實分類編輯,凡建置、府治、學宫、城池、宫殿各一卷,壇廟四卷。官署二十三卷,其中倉場漕務附户部,選舉貢院附禮部之類,又各以所屬繫錄。人物二卷,名勝、川渠、名蹟、寺廟、石刻、陵園各一卷1,賦一卷,詩三卷。全用志乘之體。承澤所作《春明夢餘錄》,多記明事。是編則上該歷代,下迄於明,為例稍殊。其中如因工部而及修築,遂併淮、黄形勢而詳述之,則是南河而非北都;因禮部而及儀注,因併貴賤章服而縷載之,則是會典而非地志。且既以“天府”為名,自應以地為限。乃明建都在永樂時,而内閣題名上溯洪武之初。移石鼓入大都在元時,而《石鼓歌》兼收韓愈、韋應物、蘇軾鳳翔所作。如斯之類,皆務博貪多,未免失之泛濫。至於“六科”條下自載其奏疏2,《名蹟》類中自載其别業,如斯之類,亦未免明人自炫之習。他如《人物》門《成德傳》末,附載德殉難時與馬世奇書,有“在都縉紳盡如光含萬、孫北海,天下事尚可為”之語。含萬即光時亨字,以給事中從賊,後為福王所誅者也。以德之剛直明決,與時亨、承澤決非氣類,未必肯作是語。如斯之類,或不免有所依託。李國禎降賊拷死,具載諸書。而以為棄城遁去,賊追殺之。如斯之類,或不免傳聞失實。前卷以翰林院為元光祿寺,後卷又以翰林院為元鴻臚寺。如斯之類,或不免小有牴牾。核其全書,大抵瑕多而瑜少也。

  【彙訂】1.卷三十五為《巖麓》,非《名勝》。

  2.“條下”,殿本作“條目”。

  四州文獻摘鈔四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畢振姬撰,其邑人司昌齡所摘鈔也。振姬字亮四,高平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廣西按察使。《山西通志》稱其所著有《四州文獻》藏於家。此本有司昌齡跋曰:“《四州文獻》,蓋潞、澤、遼、沁之通考也。其閒有懸揣附會之説。前無總序,條類紛雜。蓋草創未就而其徒所鈔次,凡二十五册。余以前人舊文各有原書。又繁不能盡錄,乃節其論著之要者,與其所纂《物產》釐為四卷,題曰《四州文獻摘鈔》。”據其所云,則所存不及十之一1,尚龐雜如是。則全書可以想見矣2。

  【彙訂】1.“則”,殿本無。

  2.“以”,殿本無。

  甌江逸志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勞大與撰1。大與字宜齋,石門人。順治辛卯舉人,官永嘉縣教諭。是編前記温州舊事,後記其山川物產,大意欲補郡乘之闕,故名曰“逸志”。然捃拾未富,且皆不著所出,未為精核。至謂錢玉蓮為娼女,更齊東之語矣。

  【彙訂】1.“大與”,殿本作“大輿”,下同,誤,清康熙四十一年刻《説鈴》前集本題“石門勞大與宜齋著”。(孫詒讓:《温州經籍志》)

  粵述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閔敘撰。敘號鶴瞿,歙縣人。《太學題名碑》作江都人,疑其寄籍也。順治乙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編乃其督學廣西時所作,敍述山川物產,頗為雅潔。其辨狄青取崑崙關一事,核以地理,足訂《宋史》之誤。惟好穿鑿字義,如謂“猺”字當作“僥”,即《説文》之“僬僥”,已為無理。又謂:“猺人住屋作兩層,人居其上,豬圈、牛欄皆在卧榻之下。《説文》‘家’字‘宀’下從‘豕’,可會此義”云云,尤為附會。儒生喜談小學,動稱六書為萬事之根本,其弊往往至此也。

  星餘筆記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鉞撰。鉞有《粵游日記》,已著錄。此其《世德堂遺書》之第三種也。皆其官西寧知縣時記其風土物產1,如蚺蛇、狒狒諸條,於舊説閒有駁正。所記“木田木”字、“乪”字、“滘”字、“牮”字、“”字、“冇”字之類,亦足補《桂海虞衡志》所遺。然大抵地志所已載也。以方為邑令,故取巫馬期“戴星”之義,名曰“星餘”云。

  【彙訂】1.“風土”,殿本作“土風”。

  中州雜俎三十五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汪价撰。价字介人,號三儂外史,自稱吳人,其里居則未詳也。順治己亥,賈漢復為河南巡撫,修《通志》,价與其役。踰年書成,復採諸書所載軼聞瑣事關於中州者,薈粹以成是編,分天、地、人、物四函。天函子目五,曰分野、圖譜、餘論、雜識、時令。地函子目十六,曰建都、封國、紀邑、紀鄉、紀山、紀水、紀室、紀園、紀寺、紀塔、紀觀、紀廟、紀墓、紀碑、紀橋、紀俗。人函子目二十一,曰帝蹟、聖蹟、賢蹟、官蹟、文蹟、武蹟、忠蹟、孝蹟、義蹟、節蹟、隱流、羽流、緇流、術流、技流、女史、老史、兒史、凶史、異史、人雜。物函子目十四,曰禽志、獸志、鱗志、蟲志、草譜、木譜、花譜、穀品、果品、菜品、飲案、食案、器考、物考。採摭繁富,用力頗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純為小説之體。又事皆不著所出,人亦往往不著時代。編次繁復,漫無體例,可謂勞而鮮功者矣。

  湖壖雜記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陸次云撰。次云字云士,錢塘人。康熙初,由拔貢生官江陰縣知縣。是書蓋續田藝蘅《西湖志餘》而作1。如慶忌塔、夾城之類,亦頗有考辨,而近於小説者十之七八。蓋藝蘅之書體例亦如是也。

  【彙訂】1.《總目》卷七〇《西湖遊覽志》及《志餘》條已言此二書為明田汝成所撰。田藝蘅乃其子,與此二書之撰作無關。(洪煥椿:《浙江方志考》;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姑孰備考八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夏之符撰。之符字玹伯,當塗人。順治中修《太平府志》未成,乃删其八志、二表而為此書。首《郡紀》三卷,以擬本紀;次《人物傳贊》二卷,以擬列傳;次《鄉音集》三卷,皆之符自作之詩。非志非集,殊乖體例。又《人物傳》中列韋弦佩於“先賢”。而弦佩方序其書,則其人未死,亦豈蓋棺論定之義乎?弦佩原序稱是書十二卷,張總序又作九卷,互相矛盾。惟陶元鼎序作八卷1,與此本相合云。

  【彙訂】1.“陶元鼎”,殿本作“陶元鼐”。

  臺灣記略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李麟光撰1。麟光號蓉洲,武進人。是編雜記臺灣山川,附以《暹羅别記》一篇。篇帙寥寥,疑為删削不完之本也。

  【彙訂】1.清康熙四十一年刻《説鈴》前集本題“梁溪季麒光蓉洲著”,以下諸本亦同,作“李麟光”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海表奇觀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凡標二十三門,曰溯源,曰疆境,曰形勢,曰分野,曰氣候,曰潮汐,曰節序,曰風俗,曰黎俗,曰占曆,曰災祥,曰名山,曰水泉,曰名宦,曰人物,曰列傳,曰祠廟,曰古蹟,曰墳墓,曰物產,曰奇人,曰奇事,曰題咏。蓋即鈔撮《瓊州府志》,而每條附以論贊詩句。據其自序稱“戊申官於瓊州”,又言“家於齊魯”。考《瓊州府志》:“康熙七年戊申,知府牛天宿,山東人。”當即此人也。

  江南星野辨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葉燮撰。燮字星期,吳江人。康熙庚戌進士,官寶應縣知縣。其書歷引《周禮》、《爾雅》及星經、史志所載揚州吳越分野,獨推劉基《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為得郡邑分度之詳。案,星土之説雖本《周禮·保章氏》,亦見於《左傳》諸占,然先儒已不得其傳,解多附會。術家用以推驗,偶應者十不得一,不應者十恒逾九。況疆域既已非古,而猶執二十八宿尺尺寸寸而拓之,其乖迕殆不待辨。輿圖所列,大抵具文。博引繁稱,徒為枝贅而已。

  嶺南雜記二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吳震方撰。震方有《讀書正音》,已著錄。是編記其客游廣東時所見。上卷多記山川風土,兼及時事。所載番禺唐化鵬《夫務條議》、《花田立縣議》,廣西巡撫彭鵬《禁官販私鹽示》諸條,亦頗留心於利弊。下卷則記物產而已。書中稱平南王尚可喜為逆藩。伏讀《五朝國史》列傳,可喜之子尚之孝,反覆悖亂,終於伏誅,謂之逆藩可也。可喜則終守臣節,未可目之以逆。是亦傳聞之未審矣。

  臺灣隨筆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徐懷祖撰。懷祖字燕公,松江人。自序稱:“乙亥之春,再至閩漳,復有臺灣之行。”蓋康熙三十四年所作。其記臺灣風土及自閩赴海水程,俱不甚詳備,但就其所身歷者言之耳1。

  【彙訂】1.“所身歷者”,殿本作“所歷”。

  燕臺筆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題國朝項惟貞撰。惟貞字端伯,秀水人,朱彝尊之門人也。然檢核其文,實即朱彝尊《日下舊聞》内“風俗”一門。疑彝尊嘗屬之裒輯,偶存殘稾,作偽者遂别標此名也。且彝尊撰《日下舊聞》時,溶歿已久,又安得而錄之?《學海類編》多書賈所竄入,非溶原本,此亦一證矣1。

  【彙訂】1.光緒《嘉興府志》卷五三《秀水·文苑傳》載陶越傳,可知陶氏嘗續編曹溶《學海類編》若干卷。不得因其收書偽濫而否定出自曹、陶之手。(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神州古史考一卷方輿通俗文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倪璠撰。璠字魯玉,錢塘人。康熙乙酉舉人,官内閣中書舍人。是書自序云:“按今之版圖,取自漢迄唐諸史地志,列於郡縣之首。上蒐舊聞,旁摭遺逸。凡兩京十四省,共一百五十餘卷,謂之《神州古史考》。又取唐以後者别為一編,名曰《方輿通俗文》。”然所梓者惟杭州一府九縣而已,蓋未成之書也1。

  【彙訂】1.瞿世瑛《清吟閣書目》有《神州古史考》稾本一百本,附已刻浙江一本,是已有成書。(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案,此書據其原序,宜入“總志”。然所刻者惟一府,入之“總志”為不倫,而又不可列於“郡縣”之中。故附存其目於“雜記”,此無類可歸之變例也。

  西粵對問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江德中撰。德中字漢石1,徽州人。官至廣西布政司參議。是書記西粵山川風土物產,頗資異聞。然其徵據疏謬,亦復不少。如引《左傳》“有仍氏生女黰”事,不檢杜注“美髮為黰”之語,而誤以為肌膚之黑。又云雉黑色者為鷗雉,按《爾雅》“秩秩海雉”注:“如雉而黑,在海中”,不云名鷗也。殆緣“海”字而誤歟?殊失考2。

  【彙訂】1.“漢石”,底本作“漢若”,據殿本改。清康熙刻本《斗山文會錄》,署江德中漢石撰。

  2.“殊失考”,殿本無。

  潯陽蹠醢六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文行遠撰。行遠字樵菴,江西德化人。康熙中貢生。是書專志九江一郡故實。首有凡例,自謂:“讀書時遇郡事隨見隨錄,自經史子集及稗官野乘小説之類,靡所不採。”首卷分象緯、地輿、書院、祠廟、宫室、邱墓、服食、器用、玩好、草木、鳥獸、蟲魚十二目,次卷分仕宦、吏治、典禮、經費、兵防、盜賊六目,三卷分交游、器局、方技、孝義、閨閫、忠節、流寓、人物、栖逸九目,四卷分真仙、僧寶二目,五卷分詩文、書畫、典籍、名勝四目,六卷分像教、禪喜、靈異、感應、果報、鬼神六目。其摭拾頗為繁富,而分别門類殊多失當。如既有僧寶,又有禪喜;既有鬼神,又有果報、感應、靈異之類。中所採取,亦未見決擇。蓋有意求多,未免失之龐雜也。

  蜀都碎事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陳祥裔撰。祥裔本姓喬氏,號藕漁,順天人。康熙中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採蜀中故實為《碎事》四卷。雜引諸書,或注或否,閒附以考證案語及前代題詠詩文。復以所採未盡,别為《藝文》二卷,謂之補遺。祥裔所自作詩,亦併列於唐、宋名作之閒。

  續閩小紀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黎定國撰。定國字于一,江都人。嘗客遊福建學使幕中,因據所聞見,輯為此書。以舊書先有《閩小紀》,故以“續”為名。凡七十六條。所載閩地風俗土產及瑣碎故實,大約《通志》所已具,别無創聞也。

  嶺海見聞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錢以塏撰。以塏遊宦廣東,前後八載。所作《羅浮外史》,已著錄。此編又其雜錄見聞之書也。大致欲倣《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而才不逮古人1。又採錄冗雜,無所限斷。記陸賈使粵,乃泛及作《新語》事;記南漢事甚略,乃闌載劉鋹入宋後事。皆與嶺海無關。其他雜採小説2,不核真偽。如《述異記》、《開元天寶遺事》之類,與聞見亦無涉。至於荔枝、銅鼓,前後各出二條,尤無體例矣。

  【彙訂】1.“人”,殿本無。

  2.“採”,殿本作“錄”。

  南漳子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孫之騄撰。之騄所輯《尚書大傳》,已著錄。之騄居於河渚,近南漳湖,因以自號。是書所紀皆其一鄉之故實,乃自稱為“子”。核其體例,實亦於古無徵。

  右地理類“雜記”之屬,四十二部,一百七十六卷(内二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