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全唐文 | 上页 下页
九六四


  闕名(五)

  § 定朔請從李淳風議奏(貞觀十四年)

  伏見李淳風表稱:古曆分日,起於子半。勘得今歲十一月當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欲苟異張胄元法,減餘稍多,子初為朔,遂差三刻,用乖天正。又南宮子明、薛頤等並云:子初及半,日月未離。淳風子午之法,推校春秋以來晷度薄蝕,事皆符合。奉敕付所司及公卿詳加考定。謹與國子祭酒孔穎達等一十一人尚書八座參議得失。惟仁均定朔,事有微差;淳風推校,理尤精密。請從淳風議。

  § 請忌日仍理軍務奏(貞觀十九年五月)

  《禮》云:「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樂」,此所為星回改歲,親沒同辰,思其居處,不可為樂。自大駕南轅,晉徒東徙,或增名似之節,而出典彝之外,既乖俯就,流若不歸。(疑)襄公擊殽陵而墨縗,伯禽赴徐戎而變(闕)金革之事,無所不通。

  伏惟陛下親禦六軍,已登寇境,戎務繁擁,伏待剖斷,不可以遵先聖之常經,略近代之公議。請今月六日所有軍機要切,百司依式奏聞。

  § 升祔後請肄樂奏(永徽元年正月)

  依禮祀郊廟皆奏宮懸,比停數習,恐致廢忘,伏尋故實,兩漢升祔之後,庶事如故。國之大禮,祀典為先,今既逾年,禮宜從吉。若不肄習,實慮不調,誠敬有虧,致招罪責。

  § 請停親拜嶽瀆奏(證聖元年有司)

  伏以天子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於禮應敬,故有再拜之儀。謹按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天子無拜公侯之禮。臣愚以為失尊卑之序。其日月以下,請依舊儀,五嶽以下,署而為拜。

  § 上劉子元議孝經老子注易傳奏(開元初中書門下)

  劉子元奏:注《孝經》請廢鄭依孔,注《老子》請停河上公行王《易傳》非子夏所造者。子元博識,誠則純儒;全非眾家,亦則未可。且《孝經》鄭義行已多時,《老子》河注,用亦雲久。並子夏《易傳》,文不折於片言。望並付所司,令諸儒與子元對質定。必須理勝義成,不得飾詞爭辨。論定聞奏。

  § 上司馬貞等議孝經老子注易傳奏(開元初禮部)

  臣等議稱:今文孝經,是漢河間王所得顏芝本。劉向以本參較古文,省煩除惑,定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雲是鄭元所作,而鄭誌及目錄等不載,故往賢共疑焉。惟荀昶、範煜以為鄭注。故昶集解《孝經》,具載此注。而其序云:以鄭為主,是先達博選,以此注為優。且其注縱非鄭氏所作,而義亦敷暢,頗將為得。雖數處小有隱實,亦朱爽經通。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國作傳,後遭巫蠱,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時,尚有孔傳,中國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學,妄作此傳,假稱孔氏,輒穿鑿改更,偽作《閨門》一章。劉炫詭隨,妄稱其善。且「閨門」之義,近俗之語,必非仲尼正說。按其章云:「閨門之內具體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之句,凡鄙不合經典。又分《庶人》章從「故自天子」以下別為章,乃加「子曰」二字。然「故」者連上之詞,既為章首,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後人妄開此等數章,以應二十二章之數。非但經文不真,抑亦傳文淺偽。又注云:「因天之時,就地之利。暴其肌體,朝暮從事。露發塗足,少而習之,其心安焉。」此語雖旁出諸子,引之為注,何言之鄙俚乎?與鄭元所云:「分別五土,視其高下。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優劣懸殊,曾何等級?今議者欲取近儒詭說,殘經缺傳,而廢鄭注,理實未可。望請準令式,《孝經》鄭注與孔傳依舊俱行。

  又得議稱,《老子道德》者,是謂元言,注家雖多,罕窮厥旨。「河上」蓋愚虛之號,漢史實無其人。然其注以養神為宗,以無為體。其詞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潔誠,大可以寧人安國。故顧歡曰:「河上公雖曰注書,即史立教,皆沒略遠體,指明近用。」斯可謂知言矣!王輔嗣雅善元談頗采道要。窮神明乎橐籥,寧靜默於元牝。其理暢,其旨微,在於元學,頗謂所長。至若近人立教,修身宏道,則河上為得。今望請王、河二注,令學者俱行。

  又得議稱:謹按劉向《七略》,有《子夏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者,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經簿子夏傳》四卷,或云「丁寬所作」,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云:「《子夏傳》殘缺。」梁氏六卷,今兩卷。是其書錯謬多矣!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而「載薛虞記」又今秘庫有《子夏傳》「薛虞記」。其傳文質略,指輒非遠,無益後學,不可將帖正經。伏奉今年三月十日敕曰:《孝經》者德教所先,自則天以來,獨宗鄭氏遺旨,今則無文。又《子夏易》傳,近無習者。輔嗣注者,亦甚甄明。諸家所傳,元有得失。獨據人說,能無短長?令儒官詳定所長,令明經者依習。若將理等,亦可兼行。其作《易》者兼帖《子夏易傳》詳其可否奏聞者。又奉四月九日敕曰:「太子左庶子劉子元奏《孝經》注請廢鄭依孔,《老子》注請停河上公行王輔嗣:《易傳》非子夏所造者,付臣所司,令諸儒與子元對質定詳。必須理勝義成,不得飾詞爭辨者,」臣等與國子博士司馬貞、太學博士郤嚐通等十人對如前。

  § 請仍用冬至日受賀奏(開元八年九月中書門下)

  伏以十四日冬至,一陽初生,萬物潛動,所以自古聖帝明王,皆以此日朝萬國,觀雲物,禮之大者,莫逾是時。其日亦祀圜丘,令攝官行事。質明既畢,日出視朝,國家以來,更無改易。緣新修條格將畢,其日祀圜丘,遂改用立冬日受朝。若親拜南郊,受賀須改。既令攝祭,理不可移,伏請改正。

  § 長至祥瑞奏(開元十一年十一月太史局)

  平明陰雲祁寒,及其日出,有雲迎日,又有祥風至。須臾日出,有黃白冠,及日南有珥。臣謹按《黃帝占》云:「冬至之日,陰雲祁寒,來歲大稔。人安,五穀豐熟。」又曰:「風不及地,和緩而來,謂之祥風。王者德至於天,則祥風起,日冠且珥。人主有嘉。」並太平之嘉應,臣請宣付所司。

  § 請移植三脊茅奏(開元十三年四月)

  昔齊桓公九合諸侯,一正天下,將欲封禪,問於夷吾。夷吾對曰:「江淮間三脊茅生,用以縮酒,乃可封禪。」其時無茅,桓公大慚而罷。自曆千古,今始一生。昔宣王南征,責楚包茅不入,王祭不供,則是其地生茅,今高一尺,至七八月長足,方堪縮酒。特望聖恩至時令采,用祭泰山,並根掘取,苑內植之。

  § 駁請移植三脊茅奏(開元十三年宰臣)

  管夷吾為桓公是諸侯,不合封禪,故稱茅拒之。及伐楚之日,尊周室,行霸道,乃責楚云:「包茅不入,王祭不供。」若以茅為瑞,是不知經義。臣等曆任荊楚,博訪貢茅,沅江最勝,臣已牒岳州取訖。今稱撫州有茅,請移根入苑,且貉不逾汶,橘不過江,移根苑中,信是虛語。望敕撫州且進六束,與沅江相比用之。

  § 老人星見奏(開元二十一年八月太史局)

  臣謹按《春秋》《文曜鉤》云:「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臨其國,主壽昌,萬人安。常以秋分節候之南郊。」今應期而見,請付所司。

  § 老人星見奏(開元二十四年八月太史局)

  臣謹按《春秋》《文曜鉤》:「王者安靜,則老人星見。」孫氏《瑞應圖》云:「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見臨其國。」又《黃帝占》云:「老人一名壽星,色黃明大,則主壽昌。」天下多賢士。

  伏惟陛下以千秋節日,祀於星壇。而祭期將臨,美應先至,知曆數之方永,嘉萬壽之昌期。請付史官,以光典策。

  § 覆舅母服制奏(開元二十四年中書門下)

  頻奉墨制,重令詳議,臣等淺陋不達,不敢措詞,聖旨深微,特垂開曉。陛下體至仁之德,廣推恩之道,將宏引進,以示睦親;再發德音,更令詳儀。謹按《大唐新禮》:親舅加至小功,與從母同服。此蓋當時特命,不以輕重遞增。今聖制親姨舅小功,更制舅母緦麻、堂舅袒免等服,取類新禮,垂示將來,通於物情,自我作古。群儒凡議,徒有稽留。並望準制施行。

  § 千秋節祥雲見奏(開元二十五年八月太史局)

  今日卯時,有祥雲出東方,及其樂作,非煙燭於西北。已午之時,日有抱戴。伏以陛下聖曆方永,福履無疆,洊臻嘉瑞之符,載洽繞樞之日。臣等不勝抃躍,請宣付史館。

  § 南北郊祥瑞奏(開元二十五年十月太史局)

  今日陛下虔報豐稔,昭祭神祇。臣謹候天地清謐,星辰明朗。初祭則樽俎適陳,祥風拂地。既奠之後,瑞氣縈壇,其風則暢和緩之候,其氣乃蓄龍鳳之色。臣謹按:「王者德至於天,則祥風起。」又堯沈璧於河,休氣四塞。伏惟陛下一德馭物,而天祥薦祉,盡皇王之靈貺,躋蒼生於仁壽。請宣付所司,編入史冊。

  § 上慶雲奏(天寶元年正月太史局)

  今旦卯時,日有紅碧,黃氣數見,及紫赤雲氣,潤澤鮮明,在日上。謹按《瑞應圖》,名曰「慶雲」,太平之應。請編入史冊。

  § 議加文列庚桑為真人奏(天寶元年三月中書門下)

  莊子既號「南華真人」,文子請號「通元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靈真人」。其數子並望隨號稱經。

  § 請頒賜洞靈等三經奏(天寶元年五月中書門下)

  兩京及諸郡崇元學生等,準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制,前件人合習《道德》及《南華》《通元》《衝虛》等四經。又準天寶元年二月制,改《庚桑子》為《洞靈真經》,準諸條補崇元學,亦令習讀,伏準後制,合通五經。其《洞靈真經》,人間少本。臣近令諸觀尋訪道士,全無習者,本既無廣,業實難成。並《通元》《衝虛》二經,亦恐文字不定。元教方闡,學者宜精。其《洞靈》等三經,望付所司各寫十本,較定訖,付諸道采訪使頒行。其貢舉司及兩京崇元學生,亦望各付一本。今冬崇元學人,望且準開元二十九年正月諸條考試。其《洞靈真經》,諸待業成後準式。

  § 請旌表董思寵奏(大曆七年十一月京兆府)

  櫟陽縣人董思寵,五代同居,子孫凡八十餘人,友愛敦睦,鄉里稱之。天寶末,寇盜剽掠村閭,此家獨全,年遭水旱,此家獨免,至於征稅,每先於人。伏望旌表門閭,編諸史冊。

  § 請禁諸州借使度支錢物奏(建中元年五月度支)

  諸色錢物及鹽井利等,伏緣財賦新有厘革,支計闕供,在臣職司,夙夜憂負。今後望指揮諸州,若不承度支文牒,輒有借使,及擅租賃回換。本州府錄事參軍本縣令專知官,並請同入已枉法贓科罪,庶物無乾隱,事有條流,其應合徵收諸色錢物,所由官有違程限,致闕軍須,請停給祿料。

  § 請免田希鑒後嗣死罪奏(興元元年十月中書門下)

  李晟巡邊,欲至涇州,田希鑒潛伏兵馬,謀害統帥。李晟察其奸計,今已伏辜,原其情狀,合坐宗族。頃以朱泚窮蹙,奔竄涇原,希鑒去逆歸順,閉門不納,恐須錄其前效,特全後嗣。其妻王氏並男太子通事舍人華、左金吾倉曹參軍葦、折衝芮、折衝萱等,並請免死,差綱遞送嶺南,分付杜佑,令配諸州。

  § 定追葬沈太后儀注奏(貞元元年九月禮儀使)

  太皇太后沈氏厭代登真,於今二十有七年。大行皇帝至孝惟深,哀思罔極。建中初已發明詔,舟車所至,靡不周遍,歲月滋深,迎訪理絕。謹按晉庾蔚之議云:「尋求三年之外,又俟中壽而服之。」今參詳《禮》經,博稽故事,伏請以大行皇帝啟攢宮日,百官舉哀於肅章門內之正殿。先令有司造禕衣一副,發哀日令內官以禕衣置於幄座。自後令宮人朝夕上食,先告元陵,次告宗廟,上太皇太后諡冊。次造神主,擇日祔代宗廟,其禕衣備法駕奉遷於元陵祠殿,置於代宗皇帝袞衣之右。便以今年十一月二日發哀為忌,追冊曰「睿真皇后」。

  § 請選人兼用兩考奏(貞元二年三月吏部)

  準今年二月十三日敕,除台省常參官餘六品以下,並準舊例,都付本司處分者。其六品以下選人中,有人材書判無闕相當,承前準格皆送中書門下。又立功狀奏請要有褒揚等令,並委本司注擬,即不同常格。選人若無闕相當,一一令待續闕。事即停滯,必招喧訴,應緣功狀及非時與官,合授正員額內,並選限內無闕注擬者。伏請量事計日,用成三考闕。如臨時人數稍多,注擬不足,灼然須處置發遣。即請兼用兩考以上得資闕,並量人材資敘注擬訖,準敕送中書門下,詳定可否。其六品以下,有官資稍高,合入五品,縱非五品,亦請依前送名。

  § 請令浙東西依稅限納當錢奏(貞元三年閏五月度支)

  浙江東西節度使韓滉,自建中年已後,供軍資費賞設等。每年續加當錢六十一萬六千貫,準今年五月五日敕,近日甲兵止息,無別徵求,此是常稅,先有成例。宜令浙西觀察使白誌貞、浙東觀察使皇甫政,各據道本元額,依舊每年兩稅徵收發遣,其錢物到別庫收貯。每有給用,皆先奏取進止,其錢舊例每年六月舉徵,如秋限送納。今京西師旅頗眾,經用尤多,望令依稅限納,市輕貨送上都。

  § 澄清選例奏(貞元四年八月吏部)

  伏以艱難以來,年月積久,兩都士庶,散在遠方,三庫敕甲,又經失墜。因此人多罔冒,吏或詐欺,混見官者,謂之「擘名」。承已之死者,謂之「接腳」,乃至制敕旨甲,皆被改張毀裂。如此之色,其類頗多,比來因循,遂使滋長。所以選集加眾,真偽混然,實資簡責,用澄涇渭。謹具由曆狀樣如前,伏望委諸州縣府,界內應有出身以上,便令依樣通狀,限敕牒到一月內畢,務令盡出,不得遺漏。其敕請令度支悉付州府州司,待納狀畢,以州印印狀尾,末縫相連,星夜送觀察使司。定判官一人專使勾當,都封印。差官給驛遞驢送至省上都,五百里內十二月上旬到。千里外中旬到,每遠較一千里外,即加一旬,雖五千里外,一切正月下旬到。盡黔中嶺南,應不合北選人,不納文狀。限其狀直送吏部曹,不用都司發人。到日所司勘會,即奸偽必露,冤抑可明。如須盤問,即下所在州縣責狀。其隱漏未盡,及在遠不及期限者,亦任續通,依前觀察使興送所在勘責。必有灼然逾濫事跡著明者,據輕重作條件商量聞奏,庶稍澄流品,永息逾濫。

  § 公除赴祭奏(貞元六年正月吏部)

  準禮,諸侯絕周,大夫絕緦。所以殺旁親之喪,不敢廢大宗之祭。士則緦不祭者,謂同宮未葬,欲人之吉凶不相瀆也。魏晉以降,變禮從權,緦已上喪,假內衣縗,謂之「喪服」,假滿即吉,謂之「公除」。凡既葬公除,則無事不可,故江右潭殷仲堪並云:既葬公除廢祭者非也。故其時公除者則行公祭,蓋大夫不敢以家事辭王事,春秋之義也。

  今國家行公除之令,既已即吉,於祭無嫌。私家之祭,則無廢者,公家之祭,則猶禁之。是有司限文,進退維穀。若以服為禁,則懼虧祭禮;若以例奏差,則懼違令文。先王立禮,所以進人為善也。立法,所以禁人為非也。彼公除者,人各思君親,莫不欲祭。使子得祭其父,孝莫大焉!臣得祭其君,義莫重焉!苟祭而不許,是禁人為善也;苟私祭不禁,則公祭無嫌。是則垂之空文,不若行其變禮。今請申明舊令,使行之可守,凡有慘服既葬公除,及聞哀假滿者,許吉服赴宗廟之祭。其同宮未葬,雖公除者,請依前禁之,庶輕重有倫,以一王法。

  § 請有罪奪實封奏(貞元七年三月戶部)

  伏以周漢故事,有功即加地,有罪即奪國,既明賞罰,方申沮勸。其犯除名以上罪,有實封準法合除。比來因循,兼不申舉。自今以後,應實封人或緣罪犯,其堂省及本軍本使本貫奏狀,請令並標實封戶數,本犯州名,同奏敕下戶部,以為憑據。其犯法罪三分望奪一分,流罪奪一半,除名以上罪即準法悉除,並以本犯條論,不在減贖之限。其奉特敕貶謫,驗制詞內所犯無正條者,伏請準流罪奪一半。

  § 請台司增置法直員額奏(貞元八年正月御史台)

  伏以台司推事,多是制獄,其中或有準敕便須處分,要知法理。又緣大理刑部斷獄,亦皆申報台司,儻或差錯,事須詳定。比來皆卻令刑部大理法直簡勘,必恐自相扶會,縱有錯失,無由辨明。伏請置法直一員,冀斷結之際,事無闕遺。其糧料請取台中諸色錢物,量事支給。其功優等請準刑部大理處分。

  § 定承襲食封奏(貞元八年八月)

  準貞元七年三月二十日敕節文,比來食實封人,多不依令式,皆身歿之後,子孫自申請傳襲。伏請自今以後,並今日以前應食實封人,並一年內準式具合襲子孫官品年名,並母氏嫡庶,於本貫陳牒。如無本貫,即於食封人本任本使申牒。如合襲人有罪疾及身死者,亦限一周年內申牒。請立以次合襲人,仍俱家口陳牒,請附籍帳,本貫勘責當家及近親。如實是嫡長,即與責保,準式附貫,然後申省。到後即取文武職事三品正員一人充保。

  § 請給六品已下左降官祿料奏(貞元十年二月刑部)

  準建中元年正月十七日敕,諸州府五品以上正員及額內上佐宜四考停。其左降官不在此限者,五品左降官既不許停祿料。六品以下未復資,已經四考,未量移間,其祿料伏望亦許準給。

  § 請三年一造職田文簿奏(貞元十一年八月屯田)

  諸州府送納內外文武官職田及公廨田四至白簿等,前件簿書,準天寶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敕,每年六月十三日勘造申省,如建本判官牒吏部先用闕本典準法科處者。伏以地段佃戶,並無改移,隨年造簿,實有勞費。今請令諸州府及畿內縣,三年一送,違限者準敕科處。

  § 請收市銅物鑄錢奏(貞元十五年中書門下)

  伏準群官所議鑄錢,或請收市人間銅物,令州郡鑄錢。當開元以前,未置鹽鐵使,亦令州郡勾當鑄造。令若兩稅納匹段,或慮兼要通用見錢,欲令諸道公私銅器各納所在節度團練防禦經略使,便據元敕,給與價直,並折兩稅,仍令本處軍人鎔鑄。其鑄本請以留州留使年支未用物充,所鑄錢便充軍府州縣公用。當處軍人自有糧賜,亦校省本。所資眾力,並收眾銅。天下並功,速濟時用,待一年後鑄器物盡則停。其州府有出銅鉛可以開鑄處,具申有司,便令同諸監冶例,每年與本充鑄。其收市銅器期限,並禁鑄造買賣銅物等,待議定,便令有司條疏聞奏。其上都鑄錢及收銅器,續處分。將欲頒行,尚資周慮,請令中書門下兩省御史台並諸司長官商量,重議聞奏。

  § 請添借百司本錢奏(貞元二十一年七月中書門下)

  敕厘革京百司息利本錢,應徵近親及重攤保並遠年逃亡等。今年四月十七日敕,本利並放訖,其本事須借錢添填,都計二萬五千九百四十三貫六百九十九文。伏以百司本錢,久無疏理,年歲深遠,亡失頗多,食料既虧,公務則廢,事須添借,令可支持。伏望聖恩許令準數支給,仍請以在藏庫度支除陌錢充。

  § 請令納課陪廚戶等人歸府縣奏(元和二年六月中書門下)

  伏以聖政惟新,事必歸本。近又疏理五坊戶邑,令府縣卻收,萬情欣欣,喜出望外。臣等敢不厘革舊弊,率先有司,上副聖情,用宏至理。其兩者納課陪廚戶及捉錢人,總一百二十四人。臣當司並不收管,望各歸府縣。

  § 請選儒臣赴學講論奏(元和二年八月國子監)

  準敕今月二十四日諸州府鄉貢明經進士,見訪宜令就國學官講論,質定疑義,仍令百僚觀禮者。伏恐學官職位稍卑,未足飾揚盛事。伏請選擇常參官有儒學者三兩人,與學官有儒學者。庶聖朝盛典,輝映古今。

  § 請肅朝儀奏(元和二年十二月御史台)

  文武常參官準乾元元年三月十四日敕,如有朝堂相吊慰,及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語笑喧嘩;入衙入閣,執笏不端;行立遲慢,立班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穿仗,出入閣門,無故離位;廊下飲食,行坐失儀;喧鬧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每犯奪一月俸。班列不肅,所由指偽,猶或飾非,即具聞奏貶責。臣等商量,於舊條每罰各減一半,所貴有犯必舉。

  § 請詩享月停薦食奏(元和三年四月太常禮院)

  太廟時享,及告廟朔望薦食同日。謹按《禮》經,祭不欲數。伏以太廟禘祫祭,禮重於時享。準禮時享與禘祫同月,即其月但行禘祫,不行時享,蓋不欲煩,是禮先重者。今時享重於朔望薦食,詳求禮情,參酌輕重,於時享之月,其朔望薦食,亦合便停。若兩禮兼行,即祭恐煩黷。伏請每至時享及臘享,但行享禮。其月朔望薦食請停,餘月一準舊制。如告廟日與朔望薦食日同,伏請先行告廟禮,然後薦食。所冀疏數有節,合於禮中。

  § 請停實估奏(元和四年二月度支)

  諸州府應上供受稅匹段及留使留州錢物等,每年匹段估價稍貴。其留使留州錢,即聞多是徵納見錢,及賤價折納匹段,既非齊一,有損疲人。伏望起元和四年已後,據州縣官正料錢數內,一半任依京官例徵納見錢支給,仍先以都下兩稅戶合納見錢充。如不足,即於當州兩稅內據貫均配支給。其餘留使州雜給用錢,即請各委州府,並依送省輕貨中估折納匹段充。如本戶稅錢較少,不成端匹者,並任折納絲綿,如舊例徵納雜物斛鬥支用者,即任準舊例處分,其折納匹段定中估,仍委州縣精加揀擇。如有濫惡,所由官並請準今年正月十五日旨條處分。應帶節度觀察使州府合送上都兩稅錢,既須差綱發遣,其留使錢又配管內諸州供送,事頗重疊,其諸道留使錢,伏請各委節度觀察使,先以本州舊額留使及送上都兩稅錢充。如不足,即於管內諸州兩稅錢內據貫均配。其諸州舊額供使錢,即請隨夏稅旨限,收送上都度支,收入次年旨符,便為定制。伏以諸道兩稅,徵斂不常;閭井之間,頗聞困弊,臣今類會如前。

  § 處分盜罪奏(元和四年二月京兆府)

  準建中三年三月敕節文,當府界內捉獲強盜,不論有贓無贓及竊盜贓,滿三匹以上者,並準敕集眾決殺。不滿匹者,量事科決補充。所由犯盜人,雖有官及屬軍等,一切並依此例處分。準天寶十四年正月敕。府縣務煩,事須疏決,若一一皆待勘覆,即必有稽留。伏準今年正月敕,自今以後,諸司應有決殺囚,若不承正敕,並不在行決之限。如跡涉凶險,須速決遣,並特敕處分者,亦宜一度覆奏者。

  伏以京邑浩穰,庶務煩劇,擒奸戮盜,事實尋常。若一罪一刑,動須覆奏,不惟懼於留獄,實亦煩於聖覽。況畿甸之內,尤須肅清,其強盜竊盜並犯徒以下罪情,準建中三年及天寶十四載敕處分。其餘罪犯經有司準按者,請準今年正月敕處分。

  § 請準舊例分察尚書省奏(元和四年五月御史台)

  準舊例,監察御史從下六人,各察尚書省一司。又準興元元年十月敕令,監察從上第一人察吏部、禮部,第一人察兵部、工部,第三人察戶部、刑部者。伏以監察第一第二人,已充監察及館驛等使。新人除出使外,並無職掌,無以觀其能否。今請守舊制,新人分察。

  § 禁額外徵錢奏(元和五年正月度支)

  諸州府見錢,準敕宜於管內州據都徵錢數逐貫均配。其先不徵見錢州郡,不在分配限,都配定一州見錢數,任刺史著百姓隱便處置。其敕文不加減者,即準州府所申為定額。如於敕額見錢外,輒擅配一錢,及納物不依送省中估,刺史、縣令、錄事、參軍,請與節級科貶。

  § 論避皇太子名諱奏(元和五年二月太常禮院)

  百官避皇太子名諱,詳《禮》經,公卿大夫與太子同名無嫌,蓋尊統於上,太子同在臣子之列。國朝故事:東宮官號並東宮殿及門名,與太子名同皆改,然無百官避東宮名者。德宗在春宮,處州舊名不改,並御史院同姓名者亦不改。

  伏以宮臣名及宮殿門名,並百官宗姓中有與皇太子名同者,即幹儀制,禮合回避。台官及王公爵土名號,推義比例,並無改文。

  § 請舉館驛舊制奏(元和五年四月御史台)

  御史出使及卻回,所在館驛,逢中使等。舊制:御史到館驛,已於上廳下了,有中使後到,即就別廳。如有中使先到上廳,御史亦就別廳。因循歲年,積為故實。訪聞近日多不遵守,中使若未諳往例,責欲逾越;御史若不守故事,懼失憲章。喧競道途,深乖事體。伏請各令遵奉舊例,冀其守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