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皇明經世文編 | 上页 下页 |
卷之二百七十 |
|
華亭陳子龍臥子 徐孚遠闇公 宋徵璧尚木 李雯舒章選輯 董雲申士開參閱 禦倭雜著(書 論) ◎書 唐樞 簡分守公 復胡梅林論處王直 上督府開市事宜 復潘笠江姜蒙泉守廵二公 ○簡分守公 菴任刑曹 世庙時以定李福達獄罷官 浙東巨寇。以台為善巢穴。倚山以為後扆。入海門以為前泊。事急出洋。則四風無阻。三者皆莫台若。所以孫恩裘甫。方國珍咸得先著。宋高宗航海。亦潛泊金鰲山。而茲黃巖為首攻。則其計出人上。可知矣。倭宅東洋正對浙福差南寧波。路要而露。以是漳寧人。出不得歸道。入不得蔽隱。故習悍藝而成連結乃其勢之所必至者。夫倭有七道。而五畿之地不與焉。海道三。山道三。陸道一。今彼避荒之說。葢非假辭。去年山道苦旱。我人久蓄之奸。曰俟其釁。乘其饑而引之。而其畿王。固不知之。然則茲役也。我入為主。而彼則為賓。况乎復有暗柄其中。以伏深圖者耶。知此而後可以定兵議。收戍功矣。且昔賊人志。無向寧殘霩衢而出要語。詳其所新發。可以窺其計之所在。利于寧而舍必復有事于台。毒不潰而能免于身禍得乎。竊念台之無備。可直擣而破。所未即入者。非其力之不能彼。亦慮夫蒼山之鐵。玉環之鹿毒。坑卒之復西下。能襲而不能久。若得于寧而舍之。則必計運海門以南轄松門以禦諸力誰其當之。此不可不先為慮也。夫倭雖夷。其舉動必有因。 本朝數次來寇。皆非無說。故東南小國不下百數。皆所服屬。今事不起于彼。則其求有不可言者。近來許棟李光頭之亂、皆係我人、亦因?隻嶼澳既失、無所歸巢而發、彼雖勾合佛郎機船、揔不餘三十隻、又志在鼠偷、乃不旋踵以殄、其始也以不通商為迫。故海之熾寇。自嘉靖五年始也。然而南紀澳為巢而巳。其繼也。以掠人而令取贖。則自嘉靖二十年後始也。然而其夥四五屬而巳。而今布腹心而延衣冠。智慧之徒。迄今不早圖。誠不知其所終。為今之計。急請廵視。以一事權。倣宋紹興間傳箭之法。以嚴戍哨。選領精銳。酌中住劄。以充應援。復留處兵。任忿激。仍安撫地方。以為內固。及前所陳緊要事宜。早賜施行。庶無臨事之悔。不識公以為何如也。 ○復胡梅林論處王直 此復胡總督札也當時俞總戎主勦胡總督主撫一者各有利害故一庵詳論之 順其請有五利、 一曰今方海寇熾虐、殘害地方、財費靡極、公私俱困、久經四五年來、筭無全策、賊未盡滅、王直自願招諭島倭、以夷攻夷、立功報效、坐令地方安堵、東南稅賦之塲、復舊生理、似亦便宜良計、實為利之大者。 二曰切念華夷同體、有無相通、實理勢之所必然。中國與夷。各擅土產。故貿易難絕。利之所在。人必趨之。 本朝立法。許其貢而禁其為市夫貢必持貨與市兼行。葢非所以絕之。律款通番之禁。下海之禁。止以自治。吾民恐其遠出以生釁端。至其公同驗實。則延禮有銀。頓貯有庫。交貿有時。督主有提舉。有市舶。歷歷可考。又例觀廣福通商行稅。在王者有同仁之政。在吾人無獨棄之情。止惟洪武十九年、倭國如瑤搆通胡惟庸假進偽燭、 高皇帝怒以絕之、 太宗而後、復宥如故、若其私相商販。又自來不絕。守臣不敢問。戍哨不能阻。葢因浩蕩之區。勢難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延百數十年。然人情安于睹記之便。內外傳襲。以為生理之常。嘉靖六七年後。守奉公。嚴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轉而為寇。嘉靖二十年後。海禁愈嚴。賊夥愈盛。許棟李光頭輩然後聲勢蔓衍、禍與歲積、今日之事、造端命意、實係于此、夫商之事順而易舉。寇之事逆而難為。閩之海禁不宜嚴亦以此惟其順易之路不容故逆難之圖乃作訪之公私輿論、轉移之智、實藏全活之仁、前此侍郎趙文華都御史鄭曉等、各有建議、本兵聶豹、曾有覆題、國初有論倭書、所以為 高皇帝廢市之勸、 高皇帝使假之以年、或不能不自更其令矣。 三曰開市、必有常稅、向來海上市貨暗通、而費歸私室、若立官收料、倍于廣福多甚、况今海上戍額、即令事平、必欲如九邊故事、定立年例、以充餉費。舊時兩浙。北起乍浦。南迄蒲門。縈紆二千里衛所廵司。各衙門兵卒。約二十萬有奇。歲費五十萬有奇。各縣徵發舊額巳定。見今客兵大增。何以處給。且兵荒之餘。百姓貧苦。不忍加賦。若得海上之稅。以濟海上年例之用。則一舉兩得。戰守有賴。公私不困矣。 四曰凡海上逐臭之夫、無處無之、惡少易動之情、亦無處無之、樵薪捕魚、逞俠射利者、原無定守、不得安于其業、則隨人碌碌、乃常情之所必至、使有力者、既巳從商而無異心則瑣瑣之輩自能各安本業無所效尤。以為適從。故各年寇情歷歷可指。壬子之寇、海商之為寇也、癸丑之寇、各業益之而為寇也、甲寅之寇、沙上之黠夫、雲間之良戶、復大益之而為寇也、乙卯之寇、則重有異方之集矣、迹是而觀、能無治其始乎、 五曰東南鄉兵孱弱。未易練成。所調各處驍悍之卒。前事有監。恐為地方不測之變。况土尚各別。長技莫施。又居民久疲。思息便宜。一節。縱非經久可行。亦姑為目前紓急計。其分量葢得筭多。而眾心願者。 順其請有五慮 一曰。今日之請、料其情實不虗、彼之才力、亦料其足以制握諸島。何也、彼有妻子繫獄、乃其至情、又于開市、可以得利、規利而免禍、何不為之、彼稱倭王權弱。勢分島主。誠有是聞誠不虗語。且倭國五畿。所部并東海道十四州南海道六州。北陸道六州。東山道八州。山陽道八州。山陰道八州。及西北三島。皆不易發。惟西海道之西二三島。慣搆內地人交易。彼亦不自製舟。舟造于閩廣。事起于我人。諸島之外。有地名對海洲。內有大唐街。皆我人所居。中國貨至此息肩。入諸島尚距百里餘。是以王直所與交者。不及數島人耳。彼皆腹心往來。行止可執。但慮別島聞風而至。雖有原與王直所定規約、不肯聽依揮諭、則謙導宋素卿之事、不能必其無也、但市之有訟、雖周禮亦有之、苟無大禍、患庸何泥耶。 二曰古今異宜、從衛必因時多寡、永樂初定日本貢、人毋過二百、至宣德九年、復定人毋過三百、刀劍毋過三千把、其商船在海重貨所挾、必有堅銳之隨、洪武十五年、備倭指揮林賢、令陳得中邀刼入貢歸廷用資裝、致生大釁、人心滋偽、此等事不能料其必無、况虞托始之際、尤駭見聞、只始畧之、可以濟事。 三曰海中貨市、各有行商地面、浙中開市廣省方物、或皆利其徑便、相湧而至、或彼此不相容、或龐雜不善處、致有門庭之擾、但世無無爭之地、又開集列港、不為我民害可矣、 四曰、自來下海船、造于廣福陽山梅林港等處、事無泛出、其船冬泊南紀山?奧宮前山?奧上馬溪曲溪口等處、居有定所、舊時通倭、商有林同泉王萬山、陳大公曾老陳恩泮六七起夥有定數行之既久、射利日增、居流不一、致添地方警備、不追咎始事乎、然事局日換、法立弊生、亦是常情常理雖大智不能先必、 五曰王直行商海上、結合內地居民、始最親信、其於海上諸商伴、亦各推服、嘉靖三十年、申白官府、自願除賊、陳思泮被其擒殺有功、然是時不肯身親出見、其深藏三窟、實非籠中之鳥、及當防禁愈嚴、內地人因生騙、賴其數不下幾萬茲于舊恩怨不肯忘情相搆相傷、慮亦有之、但情真難昧法在有歸亦無不可處者、 卻其請有四利、 一曰、不軌者殺無赦、王直之為首惡、情迹未明、必待勘議的當雖難即定、但遙據鳴冤、不行投縛、似亦有要、以國家全盛之力行擒可也弃置可也、是為國體之正但事幾無定局、聖人無棄人得失相較、不識孰多孰少 二曰海溟浩蕩、自古不能常靖、前代孫恩裘甫楊震龍輔公祐袁晁方國珍張郁邵清等、氣焰昌斥、只皆內地人自為宋元倭夷進寇之盛、及 本朝洪武二年、十六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四年、永樂二年十年十五年十七年二十年、正統四年十一年、景泰六年、劇于犯順、只皆倭人獨舉、今則內外通連、公私擾甚、處以窮詰以示將來、深為本法、只事機未值、姑徐圖之、或亦施行之序耳、 三曰自賊起事迄今、前後共得首級數千、見今松江等處巢穴所留、總不上一千之數、諸司奮厲、比前精神益倍、若漸次相機追剿。不日或可全效掃滌妖氛。共舒神人之忿。乃合名義、但思事根不究、雖一時暫安、而嗜利之徒、復生、日後之患、此非集眾思、一人聰明有限不能獨决耳、 四曰今日賊勢猖獗、凡敵王所愾、各知所奮、中間不無怠弱相參然大義布昭、各巳明白、今為不得巳之計、恐混亂見聞、致多論議、功未成而責巳先歸、反不若一意絕之、且據中策 卻其請有四慮、 一曰、海上商情安肯自巳、今浙市有禁、姑且迂道廣福、舍近易而從遠且難、□懷不便、如其絕望、必大肆奸猾、鼓動諸島、增益松江等諸巢、 二曰、王直妻子在繫、又內險外餙、驅其立功、許其自全、以至仁待之、其肯自效、乃理勢所必有、失此機會、或直惡貫而斃、則在繫者不為奇貨。承應者無此才力。雖欲為此。又不可得。 三曰本朝自天順以後海上無事、內外人各無犯者、及至嘉靖元年、偶有謙導宋素卿之變然止自相爭殺、非所以犯中國、葢本朝海防、經始于洪武二十一年、信國公湯和、繼葺于永樂間都指揮谷祥張翥、正統間又特命侍郎焦宏復為整理、嚴密貨道不通、天順以後、市舶權重、市者私行、雖公法蕩然、而海上晏然百年、此乃通商明驗。今之議者、若謂王直不當宥、則可。若以市法永不當開。則恐非細思而詳考也。 四日、去年賊勢猖獗、進兵不收全效、督察趙侍郎、延訪羣情、故有蔣洲陳可願之計、二人遠涉紆謀、畧有次第、卻之是棄二人而罔小醜、非所示信矣。 ○上督府開市事宜 一收稅則例悉准廣東夷貨事理、定額、 一夷商泊船列港內地、人往彼處交易事畢各散、毋得久居本處 一內地人齎貨出海、先于定海關開逓報單驗過取、照隨赴提舉司起票起收稅衙門納稅、纔往列港成交、其買回夷貨亦先于定海關開逓報單驗過取照復赴提舉司赴票赴收稅衙門納稅 一收稅專設布政司官一員、往劄定海關稅物隨送定海縣貯解、 一齎貨往來、定限、定海港一路、不得別由他道違者即同私自通番、 一列港設立房屋、常令哨軍若干名居住、每月更番、若有客船到彼即回報知以憑出示招商、 一開市之後、沿海衛所廵司、各舉修武備、益嚴防哨、查于舊額官軍缺乏者調發處補一開市之後必修設戰船如例、四時廵哨、不得有拘秋冬停歇、 一兵備海道、各衙門不動衛所廵司額設、別令募養客兵演練有警率勦、 一客兵工食造船料價、火藥軍器之類俱于歲收稅數支用。 ○復潘笠江姜蒙泉守廵二公 一練兵、夫謂練兵者將豫習而使之戰也、故必□可戰之具、而後練之道盡、東南之寇、秘譎百出、而我獨驅其民習技擊、縱令盡技擊之術、不足以當巧詭、而今之所練之兵鎗不識十八法、刀不明子午、弓弩不中的、火器見敵、不能引燎烏在其為習技擊乎。練不成練。知其不能取勝于敵也。今之兵既云練矣。然設陣而行伍不明。見敵而輒北走。節制無以律之。雖有技擊。知其不能施。又烏望其敵愾哉、倭有三刀??厺。在中國人絕無可負之具。三刀法襲人只待人先舉我不先舉則彼法無所施中國人隨之而後以彼為進止彼止無所施。必出奇追伏以俟我亂我之敗由于一亂亂則有技擊無以用之而我之練兵者不教其所以不亂而徒以技擊為事烏在其能練也三官不謬。五教不雜。乃不亂之道也。內不亂則外不亂。欲內不亂。則必有恃于其外。于是而賞罰不可以不明而擇將為先務。無將而言練兵。非所論也 一足食東南之民賦役繁重本府額征四十八萬餘漕運當十之九、在浙止嘉湖有內府白粮、又梲絲多出湖州、自兵興以來、諸派增半、小民困苦之極、但費民以衛民理勢宜然、為今之計、只願各立州兵著為年例俾取有定制、用有常度、不致客調以傷多費、所謂州兵、即鄉兵也鄉兵而領之以本府本州。本縣之官者也。以本地之官。領本地之人為兵寇入本地即以本地人禦之寇其地而不能禦即罪其官本地之兵自食本地之食自食其食而自衛其身古列國不借兵于異地其利害當已。且能自辦其餼廩。探囊而備亦不致糜費之多。間有意外增出事件。可撮補應用。易于處輳。庶民力易為。而民情悅就。此足食之大凡也。若某項充某用。某用應某數。不敢濫列當嗣布之。 ◎論 鄭若曾 江防論(上) 江防論(中) 江防論(下) 湖防論 倭寇論 洋山記 福建事宜 ○江防論【上】 三篇皆論海寇倭奴入犯形勢與從來江防諸論不同 謹按長江下流、乃海舶入寇之門戶也。遡江深入。則留都孝陵為之震動。所係豈小小哉。故備禦江之下流乃所以保留都。護陵寢。至要至急之務也。向來夾江南北。分兵戍守。遊兵船往來廵哨于其間。江防不可謂不密矣。然而寇不聞息者豈無說哉。良由撫操廵江官聯之義不明故耳。何也、我朝大江南北。各設廵撫。留都專設操江廵江。所敕信地雖殊。而四院事體則相關而不可分也。今操廵專管江中之寇。寇若登陸則讓曰此廵撫之事也廵撫專管岸上之寇。寇若入江。則讓曰此操廵之事也。一江南北。胡越頓分。同握兵符。爾我相遜。何惑乎江寇之弗除也哉。如愚見莫若先正官聯、官聯者聯屬四人為一、利害休戚、異形而同心、戰守賞罰、會謀而齊舉如江寇而登陸也。操廵督發江船進內港以恊捕之。陸寇而入江也。廵撫發哨船出外江以策應之庶乎寇計窮而無所容。江中其永清矣。江患息則留都陵寢、萬億年永固而不搖矣、江防之策、孰先於此。 ○江防論【中】 海船入江。必由崇明南北二路。縣後掮擔二沙。在縣之北。易於膠淺。凡舟之輕小者由此而行。竹箔宋信嘴在縣之南其水深窪。凡舟之重大者由此而行。二路堵截。更無入江之路矣。崇明者。天生此沙。以鎖江之水口。江防第一關鍵。實在是也。過此以西。方論營前靖江金焦。此設險之大旨也。向之建議者。設將官結水寨分守乎江之兩岸。而海口入江之處。止以崇明官兵禦之。遊兵都司應援之。愚以為非計也。海口兵力。孰與江中諸寨之多。分戰江中。孰與并力禦外之易、似宜立為規制。賊尚在海之時。江南江北兵船。分番互出。常以一半至海口恊守崇明南北二路舟眾力齊則賊必不能入江矣此守江之上也。舍此不務。容賊入江。江中之師。䑸散力分。欲望其能勝敵得乎。雖然擒江賊亦無難。所患者我兵自分彼巳。不若敵膽之合一耳。若賊過營前沙。而營前之江南江北。火速出援。左右翼擊。不坐視乎營前之兵之受敵也。過靖江亦如之。過金焦亦如之。賊進不得前退無所遁我兵有增而無限賊舟有限而無增勝負不亦較然矣乎愚故曰、二提督為操廵、必四人同心而後可濟也。 ○江防論【下】 今之論江防者、孰不曰營前沙者大江之第一關鍵也。靖江江陰其第二也。?儀京口其第三也。守此三者則海寇不能飛越。而窺留都。以愚觀之。殆不然。何也京口雖係江南諸郡咽喉。然從古寇犯金陵。未有由此而進者。以沿江南岸。疊嶂如屏。而潤州稜陵之間。夾岡險陂。無港可達故也若從通泰登陸。循江北內地而行。屯兵六合。分師渡蕪湖采石。走太乎而北。豈非地勢之至要者哉。故保留都。須嚴江防。嚴江防。須重江北。賊計狡猾。常避實而擊虗。不可但以江中之關鍵為恃。而為賊所詒也 ○湖防論 太湖古震澤也。延袤五百餘里。雄跨蘇常湖三境。自宣歙以東。富陽以北。諸溪山之水。咸吐納焉。全吳巨浸無大于此。論水利則三郡田賦豐歉係焉。論兵防則三郡封疆安危係焉。全吳利害亦無大于此。向來論經畧者多未之及。此無他圖志弗詳、阨塞無考故也、曾也遍閱史志、及訪耆艾、太湖圖古所未有、王文恪公始作之、曾覔而觀之、僅可以供賞鑒、考勝槩而巳、而險要防守、皆弗之載豈非古今一大曠典耶、乃操小艇、歷五湖、越半載、始有所得、凡港瀆通塞之迹、古今同異之名、何者為水利之所關。何者為兵防之所要。悉詳誌之而繪為二圖繪全湖之圖者昭形勝也。繪沿湖之圖者詳區畫也。庶司兵者得有所據、以便規畫矣、或曰東西洞庭、及濱湖諸山、古來兵燹莫及、奚必議守禦而圖之、曰、自古大兵之下江也。或從京口。或從三壩。志在城郭。則山林必在所遺若倭寇則不然。志在擄掠。棄無就有太祖與張士誠相持亦嘗□將戰于馬績山則湖中巳為用兵之地矣今腹內諸村鎮搜刮巳盡。其志必在未經兵燹之處則沿湖諸邑。非所當防者耶。况自宜興至金陵。為道甚捷。皆今日兵議所未及也。其可不思先事之防乎、或又曰湖中風波與江河異、若之何其禦之、曰、此非漁網船不可也。何也。江船與海船不同。海船與內河之船不同。內河之船與湖泖船又不同。內河之船。大者為川為襄。小者為滿江洪為擺渡之類。海船十餘種。曾各圖形于籌海圖篇、可覽而知、若湖泖之船。雖生長吳地者問之多不知。况以宦游之人而知用之乎。請詳言之、夫湖泖之船、大小不齊、運石者謂之山船。運貨者謂之駁船。民家自出入者謂之塘船。衛所廵司所用者謂之廵船。鄉夫水兵所駕者謂之哨船往來津口者謂之渡船。之六者雖皆習知湖中風濤之性。尤未若漁船之便利也。漁船莫大于帆罟。其桅或六道或五道或四道。無間寒暑。晝夜在湖。每二隻合為一舍。素為賊之所畏。雖蓄貲鉅萬。不敢近也。聯而䑸之。太湖攻戰。此其最善乎。此船小者亦可入港。桅三道二道是也。江湖中皆有之。若風息時。無問大小皆不適用。葢帆罟之所利者狂風怒濤也其尾無櫓。其傍無漿。風息帆弛即不如廵哨船之擊楫為有用矣。其次為邊江船。自五桅以至二桅。亦專使帆。無櫓與漿。其中號以下者可入港。最大者不可入港。若欲出楊子江。則由鍚山高橋下江水寬處行。然水重載壓。船喫水。方可過高橋也。其次為廠稍船。又其次為小鮮船。二者皆有帆而有櫓。邊江廠稍商賈賃之。遠遊荊襄。近往江北。小鮮船亦為通販之用。皆湖中之漁舟。而兼事乾沒者也。又其次為剪網船。船雖狹小。第一迅駛。又其次為絲網船。駕使不過三人。而風帆迅駛。人亦堪用。此二者各湖所共有也。又其最小者為剗船。三四人盪漿如飛。疾于剪網。但不用風帆。不利湖浪。用之以探報、諸舟所不及矣。其遇賊也以漿超淖泥潑賊舟。舟滑難立。大為賊之所憚。此船唯吳江長洲有之。他縣皆無。而吳江之三十九都者。慣一行刼。至為可惡。凡此皆漁船之可用者也。其他湖泖內港漁船。尚有輒網趕網逐網罩網江網溏網六者。皆遲鈍不適于用。所適用者惟鸕鷀船。出于吳江長洲二縣。其駕使不過二三人。其駃埒于剪網。善用之大為軍旅之助。或又曰、週湖港口、無慮百數、焉得港港而備之、曰、不然湖口雖多。通舟往來者。不過如吳江之非溪葉港雪落洪土?册關鮎魚口。吳縣之莫舍漊晉口港。無鍚之獨山蒲嶺吳塘門。武進之馬蹟山。宜興之荊溪東蠡河忻溪直瀆之類。可指而數也。各練鄉兵守之。而以廵哨船為之探報。帆罟邊江等船常居深水。賊豈能入湖也哉。然大小漁船。未經刷集。一旦用之。欲望其出死力不能也。須平時籍之于官。蠲其重役。專委一廉仁有司點閘之。則庶乎不敢規避耳 ○倭寇論 禦海之筞。有言其可行者、有言其不可行者、將以何者為定乎、曾嘗親至海上而知之、向來定海奉象一帶貧民以海為生。盪小舟至陳錢下八山取殼肉紫菜者。不啻萬計。每歲倭舶入寇五島開洋。東北風五六晝夜至陳錢下八。分䑸以犯閩浙直隸此輩恒先遇之。有被殺者。有被擄為鄉導者。因此諸山曠遠蕭條無居民守禦。賊得以深入。總督胡公與趙工尚之議所由建也、國初以來、從來無人發此、自二公上疏之後、罔不羡其卓識、然事理雖長而未經試練嗣後將官遵而行之、始覺其間有不便者。何也、離內地太遠、聲援不及。接濟不便。風潮有順逆。舟?定舶有便否。蛟龍之驚。觸礁之險。設伏擊刺之難。將官之命危于累卵。無惑乎其爭執為難行也。然自禦海洋之法立。而倭至必預知。為備亦甚易。非若乙卯以前倭船至岸。人猶未覺其為寇也。苟因將官之不欲、而遂巳之、是因咽而廢食也、烏可哉如愚見哨賊于遠洋而不常厥居擊賊于近洋而勿使近岸是之謂善體二公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矣 ○洋山記 洋山乃蘇松禦倭海道之上遊也、舊聞此山塗淺。不可以泊舟。惟娘娘廟四南畧有泥塗。可以暫泊。今乃知其不然。葢海舟必得山山?奧而後可泊。無山?奧之山不可以避風?貝風如之何敢泊也洋山乃兩頭洞西。北高百餘丈。週圍約七八十里。形如圈樹。其中有十八山?奧如一大湖。可藏數百艘。湖口面北娘娘廟在焉。海水鹹不可食。唯山嶺有一池泉淡可汲。倭船與我兵船必艤而汲廟東有廵檢山?奧故址。山口有一山名陸家市。山麓俱白沙如粉。非泥塗也。邇年當道建議浙直哨船、期會于此、交牌信驗、深為有見、何也、洋山南去定海。北去吳淞。皆一潮葢在浙直之交適中之地也曾嘗出定海關、踏勘海防形勝、而深有感于天心設險以限華夷、舟山諸山者兩浙之屏捍也。崇明諸沙者。三吳之屏捍也。定海海外非止一山。舟山其魁焉耳。舟山之東、北有灌門長塗代山衢山。西北有馬墓兩頭洞東南有沈家門烏沙門石牛等山。衢山之東北有馬蹟山。馬蹟山之東北有陳錢壁下二山。陳錢者中國海山之盡處也倭楫擊空明而來。萬里風濤茫無際涯望見陳錢則喜中國將近有山可泊。既至陳錢。然後南北分䑸。若經馬蹟大衢而西過舟山。則兩浙受其患不經大衢舟山而向洋山之西迤北行。則歷淡水門大七小七西衝寶山。北衝高家竹箔二嘴。或東北衝三片扁擔二沙。蘇松江北。惟其所騁矣。 ○福建事宜 按福建經畧之術。有百年之長策。有一時之權宜。何謂長策。修復海防舊規處置沿海貧民。得所使不為賊內應是也。何謂權宜。今日福建之患有二。曰山寇曰海寇。海寇乃本地之民。糾之而來。苦無兵以殄滅之耳。然欲練兵須先料理養兵之費。費無從出。必加賦于民。夫福民不受官約束。其來漸矣。常賦之額且不可徵。况額外加增乎。吾知兵未練而變先激矣。若非早為之所萬一福建失守。則廣東將隔絕而不通而浙江與福建連壤、其禍亦烈矣。與其至此時而動各省之兵馬錢粮。孰若早聞于朝。請銀十萬兩。福建禦倭不用本鎮之兵而往往募浙兵必自有說也募兵一萬人。到彼操練。不假福建之兵。不費福建之財。先將沿海通番之人。與賊盡行剿滅。兵威大振。則破竹之勢。山寇不攻自平矣。由是而選練鄉兵、由是而加賦充餉、由是而修復海防舊規、以為百年經久之計、豈有不可行者乎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